选一个句子造对话?

2、字眼组合成词,词汇串联成句,语句契合成文章。

3、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

4、引文*成句时句末点号外用。

5、听听力并完成句子填空。

6、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句子。

7、前者指出“连”字结构可以单独成句、充当句子成分及作分句;

8、句外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是一句话,那么句末点号应该保留;如果不成句,就不句末点号。

9、句外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是一句话,那么句末点号应该保留;如果不成句,就不加句末点号。

10、楼下有人要见你。 (原句中的主句部分thereisaman翻译成“有人”,然后将定语从句译成句子的谓语部分。)

11、长长短短不成句,欲言又止终成迷。

12、从下列连词成句练习中,选择正确的句子。

13、百遍锤炼成字,千遍推敲成句

14、丹尼把几个句子搞乱了,你帮他连成句

15、学生们连词成句,连句成文。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16、如果引文*成句,句子就应该保留引文的句末标点符号,即句末点号放在引号的里面。

17、从句不能单独成句,但它也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是一个特殊句子,就像一个句子一样。

18、本文探讨副词“确实”单独成句的规约,分三个角度:一、“确实”成句句法上的自由*、语境依赖*;

19、[点拨]引号内属于成分倒置,是一个句子,因而只能有一个句末点号,否则会造成句子结构的不完整。

20、听对话、用框内的单词完成句子。

21、你情话连篇只为她,我语不成句只因你。

23、从方框内选出正确的单词完成句子。

24、蹈袭古人成句,主张据眼前景翻出新意。

25、形成句子语法成分但不含限定动词的表达式。

26、越来越多的语法学者开始关注汉语短语成句和不足句的现象。

27、练习学生利用问句与*连词成句及完整意群口头表达的能力。

28、②如果引文*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

29、仿照下面两个例句,用恰当的词语完成句子,要求前后语意关联。

30、我们是如何把字组成词,然后又是怎样用词语组成句子,最后把句子连接成篇章的呢?

  高情商的幽默对话句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都会觉得乏味枯燥,和一些有趣的人对话不仅仅会增加谈话的乐趣,还能觉得心情也十分的愉悦,小编收集的关于高情商的幽默对话句子的文章。

  高情商的幽默对话句子1

  高情商的幽默对话一

  男:我总有一天会过上、、、、

  男:一翻身就可以亲到你的生活。

  通过抛砖引玉,先说出一句正经的话,欲言又止,女生很容易产生好奇。然后话锋转变:一翻身就可以亲到你的生活。让女生一愣,心里顿时起了波澜,瞬间起到幽默调情的效果,同时拉近了彼此的关系,她会脸红心跳的哦。这句高情商的幽默对话如果你会灵活运用,稍微改动一下可演变为很多撩妹聊天套路。

  以前我也不会撩妹子聊天,情商不高,对女生嘘寒问暖,无数次跪舔和讨好,却被当成好男人,根本换不来女生对我的喜欢。我也尝试过每天频繁聊天,死缠烂打,结果一无所获。后来在“高山恋网”里系统学习了很多攻略,一星期的时间就可以确定关系,快速让我成为情圣,强烈建议大家去百度搜。女人不是追来的,而是需要各种聊天套路,让她主动找你。

  高情商的幽默对话二

  故意“开车”,让女生想入非非,再幽默她思想不健康。比如: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硬,女人最喜欢了,特别是结婚后的女人!

  这时,你可以根据她的表情和其他反应,如果,发现她迟疑或者坏笑,说明她想歪了,你可以揭晓答案:“你想哪儿去了,就是钻石啊”。当然,这种幽默的对话不能逢人就用,要在恰当的时候才能用。

  高情商的幽默对话三

  女:“我们好像还不大熟吧”

  男:“太熟了就不好吃了”

  针对女生的话语找出关键词:熟,然后进行联想,故意曲解。我们好像还不大熟,女生在说明两人的关系还比较陌生。然后把“熟”进行曲解:太熟了就不好吃了,说的是瓜果之类的,和女生说的意思完全不一样,达到高情商幽默的效果。其实,当两人对话出现尴尬的时候,可以通过这种幽默方式避开,还能增加女生的好感。 快速学习撩妹技巧,公众号:高山恋网

  高情商的幽默对话四

  “跟我在一起后,你想洗碗就洗碗,想擦地就擦地,这还不够自由(或幸福)吗? ”

  妹子都向往自由幸福的生活,如果你和她聊自由或者幸福方面的,然后此句抛出,不仅逗笑女生,还会拉近关系。跟我在一起后是假设,洗碗擦地暗示两人住一起了,这才是重点。然后,不受任何约束地洗碗擦地,这叫“自由”,和妹子向往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形成反差效果,幽默搞笑就产生了。

  高情商的幽默对话句子2

  1、回答时多用“你……”代替“我……”

  凡是那种难以招架的问题,多半是逼着你用第二人称迎难而上。

  此时不妨换一个角度,跳出每次都是“我我我”的开头,把你的问题变成她的问题。

  你用“我”字回应,这是一种趋向辩解的防守,对女人来说,你越是强调自己怎么样,就越说明你心里有鬼。

  而用“你”字回应,则变成了一种强势的.对向交锋,女人被你的理直气壮震慑,就会更主动地在内心检讨自己。

  2、先主动承认,再被动否认

  你在跟女人打交道时,要学会适当迂回里应外合。

  当她又习惯性地在言语上刁难你,木讷应对或针锋相对都不够讨巧。

  你要先主动承认让她一步,然后在不经意间引出实据,在被动否认的同时让她自行醒悟。

  比如当她莫名其妙地怀疑你,最近是否又瞒着她乱 搞暧昧,你要一口应允顺着承认。

  她自然会惊异于你的果决,此时情绪中无法反转的疑虑,就会被发现自己是在无理取闹迅速推翻。

  这一招以退为进看似无用,却更能稳固男人的话语权,实在颇有“以无招胜有招”的精妙。

  3、用反问的形式作出回应

  把她对你的每一句质疑,用相似的反问形式回抛过去,也是一种迅速跳出对方情感计谋的方法。

  这一招的本质还是教你破除传统,彻底推翻过去的思维框架。

  大多数女人都爱反问男人,“难道不爱她了吗?”、“莫非真的心里有鬼?”……这类问题非常狡猾,表面上是让你明确作答,实际上你选哪一个都是过错。

  举个最通俗的例子,女人最爱问的“你先救谁”,有几个男人能给出完美无缺的回答?

  所以再遇上这种不胜其烦的反问,“我和你爸同时落水,你先救谁?”,或许能让她瞬间体谅你的两难立场。

  4、拒绝回答庸俗问题,简化沟通壁垒

  那类异性间的庸俗问题,比如“你名谁住哪做什么?”、“你到底爱不爱我?”,尽是不交心或太烦心的

  内容提要:本文从“方法论”和“研究方法”两个概念的辨析入手,回顾了经验主义、实证主义、诠释主义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历时演变,阐述了话语研究方法论的基础定位、四个维度(哲学假设和认知立场、探究逻辑、实践指南、社会政治承诺)和多种研究方法的选择(实证主义、语言学、诠释主义),重点例析了会话分析、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三种话语研究的特点和研究方法,最后介绍了话语研究的方法程序。本文的系统梳理和介绍,有助于话语研究者厘清方法论与研究方法两个概念,并在优选话语研究方法时更为得法恰当,以奏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简介:毛浩然,男,博士,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城华北路269号,研究兴趣:话语修辞,心理语言学,代表作:“单一媒体与多元媒体话语互文分析——以邓玉娇事件新闻标题为例”和《两岸对话研究:系统、通道与修辞》;徐赳赳,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娄开阳,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方法论”(methodology)和“研究方法”(method)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在语言研究中厘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选择恰当的方法论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准确定位自己的研究。本文将对两者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梳理,阐述话语研究方法论的基础定位和四个维度,讨论会话分析、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这三种话语研究的认识论和研究方法,最后介绍话语研究方法的程序。

  本节主要讨论三方面的内容:对方法论这一概念的看法,回顾方法论的历史演变,介绍话语研究的方法论。

  2.1 方法论的概念

  McGregor和Murnane(2010:419-27)认为,方法论指任何自然的、社会的或人类的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假设,是普遍适用于具体学科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方法论塑造了整个知识体系的多样性,解决的是新知识产生的普遍原理或公理问题。方法论可分为三个层次: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普遍、最根本的方法理论,是各门科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一般科学方法论指研究各门具体学科,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适用于众多领域的方法理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指研究某一具体学科,涉及某一具体领域的方法理论。

  2.2 方法论的历史演变

  纵观西方哲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经验主义;2)实证主义;3)诠释主义(interpretivism)。

  经验主义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前身,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理论应建立于对事物的观察而非直觉或迷信。经验主义反对理性主义主张的“知识从理智中来”的唯理性论。经验主义先驱与代表人物有Francis Bacon、John Locke、George Berkeley和David Hume等,其中Bacon被誉为经验主义之父。Bacon(])提出科学知识基于归纳性推理以及对事物的仔细观察。人类在自然进程中观察和思考的深度决定了其理解自然并付诸实践的程度。Bacon主张用质疑的、系统的方法获取知识,避免自我误导,此方法被称作“培根法”。

Comte在19世纪中叶创立了实证主义,摒弃了形而上学基于抽象范畴与概念去理解世界的方法,认为人的知识多囿于其可直接观察的范围之内。Comte(]:34-5)认为人类对事物的思考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theology)阶段、玄学(metaphysics)阶段与实证阶段。他坚持认为知识仅源于经验,一切科学知识都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所得的事实基础之上,并提出了观测—归纳的方法论。实证主义的方法论推动着哲学学科以及整个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进步。但是对它的质疑与批评也日益激烈,主要针对以下问题:直接体验是否是科学知识来源的坚实基础?科学研究是否只关注可观察的现象,而排除抽象与假设?如何区分观察的语言与理论的语言?理论的概念与可观察的事实之间是否存在一一对应关系(Blaikie

  Kuhn(])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则是从更宏大的角度展开的,他认为个体理论甚至整个世界观都会时而伴随证据的变化而变化。科学不是通过已有事实与理论的积累而得以发展的。因此,他提出了周期性的模式,依靠科学革命催生新的研究范式。

  诠释主义是对实证主义的定量分析法与质性分析法的碰撞、批判、求同与修正的结果。诠释主义的不少观点起源于德国,前身为社会科学学术流派阐释学(hermeneutics)以及现象学(phenomenology)。作为传统实证主义的批评者,诠释主义反对将自然科学中的中立式观测、通用法则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诠释主义主张人类对世界的体验,并非是对外界物质世界的被动感知与接受,而是主动的认识与解释。在诠释主义看来,现实世界是人类对于不同行为与状况解释的产物,即现实世界的真相是由人的思想主观构建出来的,而不是客观且唯一的。

  诠释主义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应与自然科学不同,坚持社会科学研究者要认识到,人们的概念、想法、语言决定他们对社会世界(social world)的看法。诠释社会科学最早的代表人物有Wilhem Dilthey与Max Weber。Dilthey(])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田畦,即: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生命,它关注的是人的体验与理解。Weber(]:7)指出社会科学是要研究有意义的社会行动,并且提供行动与它引起的影响之间的因果解释。显然,这一方法论强调的是对社会行动的解释、理解和认识,对话语分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3 话语分析的方法论

  2.3.1 话语分析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话语分析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很多学者认为,它的出现是当时学界对诠释学的哲学讨论、结构主义发展以及人文社会学科新范式兴起的必然结果(van Dijk 1985;Bondarouk and Ruel 2004)。而诠释主义为话语分析的方法论提供了最直接的哲学基础。在诠释主义看来,解释是无止境的,或者是开放的。解释是在解释者的经验、知识、时空、文化和历史框架内赋予篇章(话语)一个意义。诠释主义认为,解释者(分析者)会从社会事件(话语)中获得意义,解释者在篇章(社会事件)与之前人们建立的各种解释、历史、背景和不同人对事件意义的描述之间建立联系。对社会现实的陈述成为连结这个社会现实和陈述者之间的联系,要理解这些陈述,自然离不开陈述产生的情境和环境(Bondarouk

  2.3.2 话语分析方法论的焦点

  话语分析的语言观源于诠释主义的语言观,即语言是指向行动和功能的媒介,人们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来建构对社会世界的描述或看法(Elliot 1996)。Hardy(2001)认为,话语是一个篇章系统,通过这样一个体现,将客体(研究对象)具体体现出来了。因此,话语分析者的目标就是要解释话语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解释隐藏的意义,把过去与现在之间联系起来。篇章存储了复杂的社会意义,而意义的建构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包含了个体的话语生产者及其周围的社会环境。要理解话语,就要理解话语产生的语境(van Dijk 1997;Titscher,et al.2000)。在研究中,语境可以分成四类:微观话语(对语言的具体研究)、中观话语(仍然是语言研究,但视角更加广泛)、宏观话语(研究话语系统,例如文化)、宏大话语(例如全球化现象)(Alvesson and Karreman 2000)。Gadamer(1975:165,274)认为:话语分析中需要关注“理解”这个概念,同时还要关注解释者所处的语境和社会环境,“篇章的理解必须以解释者目前的处境为依据”。解释者就是过去意义与现在意义之间的中介。当解释者与话语面对面时,理解也是一个事件,其本身也是历史上的一个事件。解释不是一个偶发的、附着在理解行为之上的附加行为,相反,理解就是一个解释。因此,解释是理解的外显形式。正是人们的想法进入了一个事件的传递过程,才将过去与现在不断联系起来。

  解释话语、篇章和语境之间的互动交织关系成为话语分析的焦点。因此,话语分析不能简单地关注某个个体篇章,必须关注具体的篇章系统。同样,还要研究篇章分析时的语境和话语产生的语境。

analysis,FPDA)。Baxter讨论了这四种研究方法的理论背景、基本原理、各自的特点等等。FPDA的使用频率不高,因此本文集中讨论前三种研究方法。

  3.1.1 会话分析的特点

  这里主要讨论会话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会话分析是研究各种日常的会话。会话研究者强调两种看法:1)“交际中的谈话”提供了语言是如何工作的规则;2)现实世界就是一个会话世界,日常的会话构建了社会的现实。现在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识到,社会活动大多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如日常交往中的会议、约会、签订协议、宴会、商务谈判都离不开谈话。会话分析关注的是日常会话是如何建构社会现实的。

  Baxter(2010:121-3)认为,会话研究十分重视交际中的谈话秩序。“交际中的谈话秩序”指日常谈话是有一定秩序的,这体现了一种高层次的规则。谈话的秩序反映了人际交往的社会组织结构。这种“言语交换系统”反映了话语转换的模式,明显具有口语的特征。(1)是三个人的对话:

  (1.Henry:要糖吗?

  5.Irene:[我在-我在节食)

  尽管这段小对话看起来有些无序杂乱,但是第1-2行的“问-答”,第3-4行和4-5行的“陈述-提问”这些“毗邻对”(adjacency pairs)使得该对话具有了“秩序”。每个毗邻对中的第二个部分成为第一部分的另一部分,这样就形成了话语和话语之间的“链”。即第二行的回答成为第三行发话人Zelda的发话基础,以此类推。

  Baxter(2010:122)还举了Heritage和Greatbatch(1991)研究毗邻对的一个例子,认为毗邻对确实能从一个侧面展现会话中“秩序”的重要性。Heritage和Greatbatch(1991)研究的是新闻访谈,这种访谈会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你一句我一句的话轮交替模式。如采访者先说引语,陈述一件事,然后提问,接着被访者回答采访者的问题,这种会话模式是通过毗邻对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们的重点放在毗邻对是如何在有序的相互交流的系统中起作用的。如:

  (访谈者:hhh,这些信的价格是(.)三

  千∷(.)磅,你准备加价吗(0.5)

  被访者:现在这……(继续))

  这个例子说明,会话的参与者有义务遵循提问-回答的方式进行谈话,这种谈话方式是访谈双方都需遵循的。

  这里讲的“秩序”涉及如下三点:话轮和毗邻对是秩序的表现形式,秩序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不同表现,是通过基本原则来规范的。

  1)话轮和毗邻对是秩序的表现形式

  大部分会话分析者认识到,话轮为谈话的有序结构提供了基本的框架,这种有序排列的谈话方法是相互交流的基础。这种交流主要是通过毗邻对结构或是陈述-回答结构进行的。也就是说,如果第一个句子是问句,那么第二个句子通常是回答。

  2)秩序有正式和非正式的不同表现

  众所周知,会话有顺序和轮换的特点。Drew和Heritage(1992)强调的是,秩序有正式(如新闻采访)和不正式(随意聊天)之分,两者表现不同,在结构上也有差别。比如,正式的讨论,话语顺序比较严格,讲话的顺序轮换也非常有限,有时是事先安排好的。非正式的对话,结构就比较松散。

  3)会话秩序是通过基本原则来规范的

  互动性谈话模式是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的。通过研究和认识轮流说话规则,我们可以了解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遵循会话秩序,什么情况下会违背这些规则。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出预判。这种预判就成为会话分析的系统化、格式化分析形式。

  会话研究对语言学的贡献在于,它提出了互动式谈话是有章可循的,我们可以通过对轮流谈话规则的了解,以及对这些规则经常被破坏情况的研究,对参与者如何建构会话方式进行理性的推测。

  3.1.2 会话分析研究方法

  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语料为中心的方法,同时它特别强调中立客观的研究立场。

  1)语料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语料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是会话分析常采用的方法,指的是会话分析经常采用声频和视频材料进行研究。通过转写,会话分析者可以研究谈话是如何在特殊的社会场景中组织起来的。会话分析非常关注原始语料及语料中所透露的信息。Cameron(2001:89)提出了用会话分析的微观分析法来分析口语,他把口语看作是“把一片雪花放到显微镜下,以研究其各种复杂现象和各种细节”。为了强调微观分析的质量,Jefferson(1984)采用一种细致的转写系统,借助转写系统,研究者可通过对词汇、韵律和副语言等各种特征的研究而获得意义。

  2)中性客观的研究立场

  中性客观的立场,指的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保持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立场和态度。分析者需切记,为了让语料“说自己的话”,分析语料时不要涉及太多的理论和哲学假设。任何仅凭推测得出有关说话者的导向、动机、身份等的观点,都是与这个原则背道而驰的。语料外部的因素,如性别的不平等、文化的理解等,对在转写语料中的说话者来说,都是有关系的。分析者在对语料进行评论和解释时,都要考虑这些外部因素。

  Hammersley(2003)提到会话分析的方法时强调,如果记录这些社会现象建构过程(会话过程)的方法是科学的,那么记录本身是可信的。因此对于会话研究者来讲,所有的数据都必须呈现在研究报告中,分析也必须依据数据中呈现的证据来进行。如果这些条件无法满足,那么得出的结论就不是科学分析的结果,会令人质疑。也就是说,要强调的是科学的方法如何运用的问题,数据理性化、方法合理化,结果才具备科学性,否则,就会陷入方法论的怪圈。

  3.2.1 话语分析的特点

  Baxter(2010)认为可以把“话语分析”看成一种分析工具。话语分析强调话语的可变性和对情境的依赖性。研究的对象是各种话语:正式的学术论文、新闻报道、媒体访谈、政治辩论中记者和政治家之间的叙述等。

  Baxter(2010)还认为,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一样,都起源于社会学。他介绍了社会学家Gilbert和Mulkay(1984)做的一项话语研究,虽然这是一项社会学的研究,但对语言学界的话语研究者有很大启发。这项研究的语料是生物化学领域的辩论话语,目的是要发现科学家话语中的系统性特征。他们发现,科学家之间的辩论,用论文来辩论和口语辩论是很不一样的,也就是说,科学家在正式学术期刊中使用的话语,与非正式访谈中的话语是不同的。学术期刊的话语是通过“实证主义的指令系统”建构的,使用的是正式语言和术语,并有索引,严格执行科学程序,其目的就是要解释某个客观的现实;而口语的辩论则是通过“偶发性指令系统”建构的,语调很不正式,有很多传记式的细节描述、个人评论和情感表达。从这项研究中,两位社会学家发现,特定的语言运用都是用来建构不同版本的现实而存在的。

  Baxter(2010)提出了话语分析的三个重要特征:可变性原则、语言的已建构和再建构的本质、指令性系统。

  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语言运用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同样的现象(例如科学试验)根据听众、目标和情境的不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描述,这就体现了叙述上的多变性。

  2)语言的已建构和再建构的本质

  Gilbert和Mulkay(1984:7)认为,“话语绝对不能被看成是对社会行动的简单描述,无论话语穿上了怎样的制服。”相反,任何对经验的描述都是一种形式上的再现,这种描述是一种现实的、新的版本。因此,访谈语料中所出现的话语——描写、叙述、观点、评论和笑话等,都是根据不同的情境而建构出来的话语,以满足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语言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建构性(包括已建构和再建构)和灵活性都是话语研究者应该关注的研究主题。

  “指令性系统”指的是一套循环使用的术语系统,用来反映事件、行动和其他现象的特点,并进行评价。指令性系统常常通过一个明确的词汇表,具有各自体裁和各种语法特点,表现出话语、惯用语和隐喻等各种特点。

  总之,话语分析继承的是诠释主义的传统,他们认为世界是建构的,很难进行预测和复制。受到个体特征的影响、塑造和制约,不同的人会对自己的生活有不同的建构和解释,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和模式来看待复杂的社会现实。因此,语言学数据的分析必须是中立的,对数据的解释也可能是单一的。

  3.2.2 话语分析研究方法

  Hammersley(2003)提出话语分析的三种研究方法:微观和宏观综合法、质性和定量结合法、话语分析和结构主义分离法。

  1)微观和宏观综合法

  微观和宏观研究方法综合起来使用,可以在话语分析中起到解释性的作用。这种概念性工具,或者说解释性或语言学的指令系统,既可以发现语料中的一般性特点(例如短语、隐喻、修辞和专业术语,这些都能显示话语使用的重要模式);同时,这种综合法又能使研究者捕捉到发话者特定的心理、社会或政治等因素。会话分析和话语分析在程序上有所不同:会话分析更多的是定量研究,研究程序比较严格;话语分析多用质性研究,研究程序比较自由。

  2)质性和定量结合法

  会话分析和话语分析研究的价值是毫无疑问的,它们的方法论和哲学层面的讨论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会话分析和话语分析方法还应该引入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根据研究需要,有时还应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之所以要将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使用,是因为碎片化地运用某一种或某一类研究方法,会影响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同时,每个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结合使用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会话研究和话语分析要创新,在研究方法上的整合,就是非常可行的一个方向。

  3)话语分析和结构主义分离法

  会话分析应该与民族方法学相分离,话语分析应该跟结构主义相分离。虽然民族方法学和结构主义这两种方法在会话分析和话语分析中有可用之处,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但是它们偏离了追寻建构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力量和机构的一般性知识的轨道。民族方法学和结构主义的不足之处是,一方面坚称自己尊重自己研究对象的导向,而不是要从科学家的角度来判断它们的导向,但另一方面,它们都否定人类经验具有普遍性特征。会话分析和话语分析虽然不能全面反映我们社会生活的全部,但是,他们对人类生活建构过程的分析价值不容小觑,故研究方法应有所取舍。

  3.3 批评话语分析

  3.3.1 批评话语分析的特点

  Baxter(2010)认为,批评话语分析是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新视角,深受那些认为社会不平等的学者欢迎,这些学者来自文学、政治学、传播学、类型学和信息技术等不同的领域。它关注的是在个人话语中,作者如何通过语言发挥意识形态的作用。批评话语分析内部也有不同的分支:法国批评话语分析重点研究话语形成的意识形态后果,以及如何界定人们作为社会主体的地位;社会符号学发现了分析多模态篇章和阅读、解释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方法;社会认知研究关注不平等在话语和媒体沟通中是如何再生产的,例如种族歧视、民族偏见等,把认知与更加广泛的社会过程结合起来了;话语-历史方法聚焦系统地分析和揭示口语和书面语篇章的各个层面并整合各种背景信息。

  批评话语分析者有的重视具有微观特点的社会符号学,有的重视宏观语言学,有的重视将这两者综合起来的方法。Halliday(1974)强调,语言应该满足语法系统和社会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满足的手段就是要借助语言互相依存的三种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话语功能。这种观点把语言学家、话语和语境等互相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辩证的关系。

  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包括书面语和口语。与会话分析不同的是,批评话语分析大多用宏观分析的世界观,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话语,认为话语就是社会和意识形态实践。因此,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主要考察语言如何在机构性和政治性话语(如教育、组织、媒体和政府),以及特定的话语(如不同性别和不同阶级)中如何发挥作用,以此来揭示社会关系中公开的和隐含的不平等。

  有人认为批评话语分析只是话语分析的一个从属学科,只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方法。但批评话语分析者不认可这个观点,而是认为自己具有“批判性”视角或一种程序。学者们可以将它与其他的方法并用,特别适用于那些在不同领域开展与语言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相关的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对语言学的贡献众说纷纭,其优势是对研究者研究机构话语非常有价值。不同的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分析模式和分析工具来解构公共话语和媒体话语。对那些接受了诠释主义和社会建构原则的学者来讲,批评话语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能够传达自己的原则,将意识形态的责任与追求一个严格的、可复制的、可检验的研究方法完美结合了。但论及其不足之处,有的语言学家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方法论和分析视角模糊不清,以及批评话语分析很可能假借批评分析之名对话语进行带有偏见的解释。对于那些把自己的研究主体当成是实证主义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家来讲,批评话语分析在“代表性、选择性、成见、偏见和声音”方面都有很多质疑之声。

  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要点如下:

  1)语言是社会实践

  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是一种社会实践。在某个特定的话语事件和情境、机构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而所有这些关系又制约和塑造了话语事件。因此,在这种语言和社会的双向关系中,话语就成为一种社会性构成,同时也深受社会塑造的影响。

  2)语言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由于话语影响深远,因此,它们可以再现不同人群、不同社会阶级、性别、年龄和职业群体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以及话语的操控与反操控的博弈。

  3)聚焦社会问题和受压迫群体

  批评话语分析重点在批评,指的是批评话语分析是有态度的。批评话语分析立足于考察社会问题,选择最受压迫者的角度,批判性地分析哪些是有权者,哪些是要对此负责的人,有哪些办法和机会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批评话语分析建立在扎实的语言学基础之上,它重在分析话语的特点,例如,句子结构、动词时态、句法、词汇选择、话语的内部一致性和内聚性等。当然,它首先将这样的微观分析放在一个“批判视角”中,然后放在话语“制造”和“使用”的语境框架中分析。在实践中,这就意味着分析者需要考虑历史和文化过程或结构如何促成了话语的产生,在这些过程或结构中,主体是如何“使用”或与话语互动的。

  批评话语分析致力于“解放性”目的,但也要自我反思,自我反思会起到自我矫正的作用。对于话语分析者来讲,需要对自己进行语言研究的假设、动机和价值系统进行自我指引。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常常会提供一些价值系统,给分析者一个对社会现实的客观认识。

  互文的特点是某个话语中会嵌入其他话语的成分,也就是某个篇章带来若干个前篇章的痕迹,给读者带来了历史的语境。Chouliaraki和Fairclough(1999:136)例析了一个女性主义政治话语案例,“将马克思主义和后解构主义话语内在化,将他们的一些概念综合起来,甚至还将这些概念调整到与自己的逻辑一致”。Fairclough(2001:127)举的例子是关于皇家婚礼的杂志文章,它预设读者了解有关参与者、情境性语境的知识和隐含的权力关系(皇家成员的地位高于读者)。

  批评话语分析关注的是要解构话语和篇章中的二元权力关系如何建构身份认同、主体地位和互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不平等。Wodak和Chilton(2005)用结构的方法对欧洲议会议员的访谈进行解构性分析,以探明性别主流化政策是否在平衡性别角色中真正带来结构性改变。

  3.3.2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方法

  Fairclough(转引自 and Phillips 2002:68)提出了一个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模式,主要包含三个层面:话语、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如图1:

  这个模式把每个语言运用的行为都看成是一个沟通性事件,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个层面“话语”是指篇章的语言特征,其研究关注的是话语的形式特点,例如词汇、语法、句法和句子连贯等。

  第二个层面“话语实践”是指话语建构和理解相关的过程:1)分析在话语建构和篇章解构中的话语(语类);2)分析语言学结构(话语的层次);3)研究话语实践是再造或者重建现场的话语秩序,还要考虑这些行为给宏观社会现实带来的影响(进入社会实践层面)。

  第三个层面“社会实践”是指沟通事件出现的宏观的社会环境现实。社会实践揭示语言运用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分析话语现实是如何维持社会秩序或者是如何推动社会变革的。在分析沟通事件时,要结合话语秩序。每个沟通事件的作用在于,它会以社会现实的形式来再造或挑战话语现实,即沟通事件会重塑宏观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受到宏观社会现实的塑造。

  这个模式为话语分析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其基础是不能孤立地去理解话语,话语的理解一定要考虑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

  3.4 话语研究方法的选择标准

  明确了话语分析的出发点、立场、视角和目的之后,接下来就需要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要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定量分析和质性分析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两者的结合,也成为人们回答复杂研究问题的重要方式。一般来讲,研究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来确定(纽曼、克洛伊格2008)。

  Lacity和Janson(1994)提出了话语分析的研究视角与方法选用之间的关系,对我们开展话语分析研究非常具有启发意义。他们罗列了实证主义、语言学和诠释主义三种话语(文本)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并将它们进行了对比,涉及研究方法、文本属性、研究者角色和效度检验等几个维度。

  从表1中,我们发现,话语分析视角就是涉及哲学假设和立场,研究者的角色就是探究视角,而与此相对应的研究方法和效度检验则是研究方法层面的内容。由此可见,不同的哲学立场和假设,会引导我们采用不同研究技术和方法。当然,也会相应产生不同类型的话语分析。

  上面介绍了会话分析、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三个研究领域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归纳如下:

  会话分析是一种微观的分析方法,提供了一个分析口语的理论框架,为关注话轮转换的语言学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独立分析工具。

  话语分析是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之间的一个桥梁,它提出了解释性的方法和语言变体的概念,话语分析超越句子范畴,它探索的是语言高度抽象化的模式,同时还揭示了文体特征是如何影响话语的。话语分析帮助我们建构了对不同社会现实的不同描述。但它并非像会话分析那样提供了一种独立的方法。

  批评话语分析反对只有一种话语分析方法的说法。批评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家们都注重批评的视角,即关注宏观社会问题,例如不平等过程等,他们超越了一种“为了语言而研究语言”的科学兴趣。在过去十年中,批评话语分析倡导者们一直致力于反驳这样的指责,即他们自上而下的方法不能解释自己的方法应该如何运用到眼下正在进行的沟通对话中。但是,他们的研究还是推动了语言和社会过程进入高层次的模型化,比以数据为本的研究做得更好。

  4.话语研究方法的程序

  上一节我们介绍了会话分析、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的特点和研究方法,本节介绍Bondarouk和Ruel(2004)提出的涉及话语研究的八个程序,我们这里重新归纳为六个程序:

  第一步,确定理论。要选择一个话语分析的理论作为实证研究的基础。例如,我们关注的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技术和话语的使用会对社会环境产生支持作用,因此,我们会选择诠释性、结构主义话语分析。

  第二步,选择研究问题。明确自己需要研究什么层面的什么问题,例如词汇层面、句法层面、篇章层面、社会层面等。接下来就要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是什么。例如,要研究篇章层面的问题,具体的问题可能是:篇章是如何建构的、如何递进发展的;要选择社会层面的问题,具体的研究问题可能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产生什么样的篇章话语,对社会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等。

  第三步,样本选择和收集。样本规模大小在话语分析中,并非核心问题。过大的样本有时会使得资料分析困难重重。样本的选择取决于如下几个因素:研究问题的聚焦点,研究者对研究领域和社会环境的了解程度,以及是否能够获取必备资料等。

  例如,我们要研究一个企业的员工是如何进行技术运用的,那么需要的材料可能就是企业文件和员工的访谈资料,以了解他们拥有怎样的知识、观念和态度等。如果我们要研究篇章的建构,就需要从现有的文献中,选择不同类型的篇章,例如报刊杂志、小说等。收集资料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问卷收集、实地访谈、二手资料收集等。

  第四步,资料整理。要对问卷进行整理和数据输入、处理,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写,对二手资料进行汇总和编码,以便深入分析。

  第五步,资料分析。如果是问卷资料,可以借助SPSS等软件进行资料分析,找出研究问题的基本数据,包括趋势、频率、基本特征、交互关系等。如果是访谈资料,需要遵循以下步骤:1)阅读转写资料;2)了解背景资料;3)访谈资料的编码和分类;4)释义;5)抽取话语的语言学特征;6)提炼概念;7)阐明资料中的关系模型。

  第六步,总结和得出研究结果。这是资料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要对数据分析进行讨论,在研究者之间达成共识,不断对数据进行分析,提高对数据的认识和把握。最后,成文发表。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中,要特别关注一个问题:要让公众了解话语实践如何塑造了社会环境,如何维持、解构或建构了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

  McGregor和Murnane(2010)对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概念梳理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概括。我们将他们的观点用表格的方式呈现,列出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四个方面(概念、本质、要素、关系)的区别,力求一目了然。

  我们从表2可以发现,方法论指的是一整套指导我们认识世界的概念,包括认识世界的原则、基本原理、假设、社会现实和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而研究方法则指的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手段和途径,这是两个各自独立但又互相影响的概念。不同的方法论会引导研究者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而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间也存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差异。只有正确把握了话语分析的方法论,才能在不同类型的话语分析中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创造出有价值的、科学的、经得起检验的知识。

  本文在第16届中国当代语言学国际研讨会(2016,上海)“篇章语言学在中国——纪念廖秋忠先生”论坛上宣读,范莉教授等与会者和华侨大学语用修辞研究创新团队提出修改意见;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官方话语研究”(项目编号:13BXW055)的资助,一并感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一个一个写句子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