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伊丽莎白二世

1、有些中国人为什么如此悼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他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她1986年来中国访问,预示着香港回归谈判已经完成,查尔斯王子也目睹了香港的主权回归,就是从鸦片战争以来的英国欠中国的历史的旧账,等于翻开了新的一页吧。香港也是英国在亚洲殖民地的终结,中国人欢迎她访华象征着告别了百年国耻。中国就把她当做一个令人尊重的君主看待,而不是一个作为曾经发动起对华鸦片战争的英国王室来看待了。第二个,就是中国有5000年文明,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史,从伊丽莎白女王回想起一百多年前康有为、梁启超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很多人说如果成功的话,中国的传统文化保留的会更好一些,而不是学法国大革命,去破坏传统。对英国女王的感情,也是对中华历史传统文化的一种共鸣。2、评论以上两个原因是王义桅在微博发表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任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我一度非常喜欢他,演讲很有内容),但对这个发言有点不一样的看法:A、中国人如此悼念伊丽莎白,这个现象存在吗?我认为不存在,可能在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存在,但是在中国大陆不存在,至少我没发现;中国政府发文悼念那是官方礼仪。B、香港回归女王没有贡献,香港回归是新中国国力使然,并不是英国自己主动放弃,所以没有原谅英国的空间,我努力的结果和英国有什么关系,他们曾经想过开战,奈何各种衡量打不过才被迫放弃香港;C、关于对女王的感情也是对中华历史传统文化一种共鸣,这种文化毫无疑问值得就是君权文化,皇帝文化,鼓吹皇权君权我个人认为是一种奴性的表现:1、历史:汉朝时期,帝王需要向丞相行礼以示尊重,君臣共治,还算平等元朝时期,大臣们向皇帝奏事,都需要跪下。明朝时期,朱元璋规定更细致,不但臣子要给皇帝下跪,低级官员见到高级官员也要下跪;到了清朝,连皇帝传话圣旨都要跪着听;朝堂如此,民间也就传开了;这养成了见到比自己强的人就下跪,之前是权利,现在是财富;2、现代代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主要是对西方国家,人家地区的确比较富裕,结果呢,很多官员,老师,都跪下了;因为当时宣传就是人家强我们若要学习,反而是新一代年轻人这种思想逐渐淡化,越来越自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今天,双语君(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要隆重地为大家介绍中国日报欧洲分社推出的一个全新系列栏目《新中国人》(The New Chinese)

端盘子、干杂工,拖家带口挣命,当今的海外中国人还是这么苦于生计么?绝对不是。

拿英国来说,新一代的旅英中国移民,有很多有学识、有地位、有眼界,更有思想和胸怀的代表,他们不断更新着西方世界对中国移民的陈旧认知。

在这档栏目里,我们将一起走进几位旅居英国的同胞,不论是银行家……

他们不仅证明了自己,更树立了中国人在海外的新形象,成为“新中国人”。

今天,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吴放(Cecilia Wu),这个江南妹子几度放弃安稳的现状,不断挑战新环境,不仅在英国活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而且心怀包容世界的梦想,因为她认为“新中国人”应该是一个“世界公民”。

戳视频《新中国人》第一集——吴放

漂洋过海 白手起家

眼前的Cecilia舞姿曼妙、活力四射。然而换上职业装,踩上高跟鞋,她的职业身份是英国顶级私人银行顾资银行(Coutts and Co. )的一名高级财富分析员,每天穿梭在伦敦金融城。

在顾资银行供职是什么概念?

这家300多年历史的银行从20世纪开始,一直专门为英国皇室贵族以及各种富豪客户打理资产,也就是说 ,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就是他们的VIP客户。

扑面而来的高大上感觉有木有?

一个外国人如何能进入皇室御用银行供职呢?这对于很多英国人来说都是不可实现的梦想,Cecilia已经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如此成功圆满的人生,还是几经曲折。

Cecilia出生在江西省的一个小镇,后随父母搬迁珠海,在那里生活了13年直到上完高中。高中毕业后,她第一次来到中国北方,在辽宁大学学习金融,两年后选择退学。

我觉得我并不属于那里,所以我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就是放弃在辽宁大学已攻读两年的本科学位,来到英国重新开始读学士学位。

环境生,朋友少,如何融入新的环境,对于2008年来到英国Cecilia来说,挑战开始了。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去酒吧的那个晚上。凌晨两点钟,当我们走回大学校园时,没有人跟我说话,我就像在后面尾随他们的人一样。但那时,我就告诉自己,Ceci你知道吗,你可以做到的,你可以结交很多的好朋友,你将在这里展开你的新生活。

本科毕业后,Cecilia选择在英国继续攻读投资管理硕士学位,也就是在这时,她开始渐渐萌生了毕业后要去顾资这样顶级的私人银行工作的想法。

(在申请工作之前),我做了一些调查研究,罗列出英国前十的私人银行。不知怎么回事,顾资就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想是因为顾资的历史和特点。

她申请了顾资的管培生项目,结果不出所料,没能入选。

但是,Cecilia目标明确,初心不改,她继续尝试,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在苏格兰皇家银行工作的机会,算是实现了一个小目标。

原来,顾资银行原属Thomas Coutts家族,后来成为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的一部分,这一步可算是打进了集团内部。

我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说:“其实我们知道你没能入选顾资的项目,因为那边人已经满了,不过如果你愿意加入的话,我们现在有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零售银行管培生项目可供申请。我们非常看好你,并且这个项目也涉及私人银行业务。”

她果断接受了这份工作,实现梦想已经在路上!

我想说的是,我最初的打算是先入门,再试着一步一步争取自己想要的。我相信我能做到。

Cecilia是这个职位3000个申请人中唯一入选的中国人,又凭借在苏格兰皇家银行管培生项目中的优异表现很快晋升。

一步一步脱颖而出的Cecilia却从未放弃终极梦想,她一直对顾资银行保持关注,寻求机会跳槽。

想做成一件事,办法总比困难多。

为了接触到顾资的内部,Cecilia花了不少心思:积极关注任何与顾资有关的信息和人士,同时她掌握到顾资银行一位资深员工的信息,并主动与之取得了联系,希望这名员工能成为她的导师。经过多次的交流和沟通,导师被Cecilia的积极向上主动进取的态度打动。

机会总留给有准备的人,导师在顾资出现职位空缺的时候推荐了Cecilia,  在集团内部努力多年的Cecilia也不负众望拿下了面试。

故事讲到这里,似乎是个圆满的结局,然而, 摆在Cecilia面前的是一个更艰难的选择:

当时我已经是私人银行经理了,在金丝雀码头有属于自己的客户群。当时我问我自己,我是应该继续留在光鲜亮丽的金丝雀码头做一个私人银行经理,还是应该去顾资从零开始学习?

最终,在安逸的现状和多年的梦想之间,Cecilia选择了坚持初心。她毅然决定来到顾资,从头开始,并最终在这个梦想中的公司里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脱下职业装,走进操课厅,Cecilia成了一个肚皮舞娘,黄皮肤姑娘和肚皮舞更配的有木有?

我在健身房发现了肚皮舞这种舞蹈,并且非常喜欢。在东方和埃及文明中,肚皮舞可以让女性通过这一感官的、美好的方式,伴随着舞蹈和律动,感情饱满地展现身体美。它可以让像我一样的女孩变得更加自信,并且可以真实地展现自我。

工作忙,跳舞累,没有美食犒劳自己怎么可以。Cecilia不仅养成了为自己准备健康、美味的饮食习惯,热爱分享的她运营了一个叫《Ceci的厨房》烹饪博客,晒美食,晒配方,专门为上班族提供解决午饭问题的妙招。

灵感来自于我发现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午餐该吃什么,作为上班族,我们都太忙了,所以我就想为什么我不能帮帮他们呢?

有事业、有生活,怎不令人羡慕呢?

世界大同  不容定义

在中国出生,接受了中英两种教育,供职英国皇家银行,在英国生活工作十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Cecilia是这样理解中国文化的:

我认为中国人的思维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开放是因为我们融合了不同文化,乐于接纳各种新想法和新事物。

因此,Cecilia认为自己更像一个世界公民:

作为生活在伦敦的中国人我非常自豪。但我认为你的归属有时候更多的取决于自己的想法,因为我不想把自己单纯地定义为一个中国人,或者一个英国人,类似这种条条框框。我认为我们更像是世界公民,每个人都一样。

有着包容世界的情怀,Cecilia希望利用自己的财富管理技能,在英国和中国之间架起桥梁。

显然我想带来中国的文化。但现在我认为文化需要相互交融。所以我想我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一些作用。至于定义为新中国人或新时代中国的形象大使,这可能听起来有点太大了。但这正是我想要做的,特别是在个人银行业务和财富管理领域。

中国人可以作为英国富豪的理财师,可以引领英国白领的健康时尚生活。

还可以做英国人的老板,关注《新中国人》,认识更多更牛的海外中国人。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英国各地可看的东西也挺丰富的,但也挺单调的:一是看教堂,相当于在中国看庙。英国差不多每一个社区都有教堂,或大或小,它是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二是看城堡,城堡都是古迹,感觉英国遍地都是古城堡,一个城堡构成了一个聚居中心;三是看博物馆,英国到处是博物馆,伦敦更是博物馆之都;四是看王宫。

但我要说,英国最美的地方是乡村。

当然在看乡村之前,先好好看一看伦敦。

我挺喜欢我抢拍的这张照片的

大本钟和伦敦老爷出租车相得益彰

伦敦是一本厚重的书,读透它很费时间。但如果你不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如果你不是一个英语专业或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如果你不信教或对基督教没有过多的热情,如果你的旅游目的不是学习,那么在伦敦选择四个有代表性的景点看一下就可以了。再到的别的城市的时候,教堂、城堡和博物馆都可以直接省略了,真的是大同小异,而且无法超越伦敦。

我相信不会有太多的游人会去深入研究异国的历史。走马观花的旅行没有什么可耻的。要深入了解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唯一的方法是住下来,与当地人一起生活上一年半载。否则只能是走马观花。

推荐伦敦走马观花游的四大标志性景观:

第一、白金汉宫,尤其是每天中午的换岗仪式。

这个季节的每天中午11:30是换岗仪式的开始时间,但一定要早去占个好位置,否则人山人海的看不到什么东西。对于大部分游人来说,可以看到的是差不多五个穿着王室卫队制服的卫兵们走入白金汉宫内的广场。

仔细看这些卫兵都是高低不齐的

在中国一定要选一批齐刷刷的大高个

执勤的女警骑着马小跑起来帅翻了

这位女骑警骑入人群来维护秩序,因为有人爬到墙上往里看

马是可以摸的,这个女警察和善而有风度

现场见到的都是高头大马,体型好看极了

白金汉宫要提前预约才能参观吧。挂国旗的时候说明女王外出,挂王室旗帜的时候说明女王在家。

白金汉宫的周围都是公园,都很美。

第二、西敏寺教堂,英国王室的教堂

西敏寺的英文叫Westminster,在中国又译作威斯敏斯特教堂。我喜欢“西敏寺”这个译法。West是西边的意思,因为它最初位于伦敦城的西部。Minster就是修道院,西边的修道院。

关于这个教堂,网上有太多太多介绍,我不展开写了。反正认真读一下它的介绍,你可以读到英国的主要历史。

参观的人很多,是要收费的,

教堂是教徒出生受洗礼、举行婚礼以及举行葬礼的地方,也就是说一个教徒的一生与教堂紧密关联。这是我这种无信仰的人体会不到的。而西敏寺的独特之处是这里是举行国王加冕典礼、婚礼和葬礼的地方。除此之外,这里埋葬着英国的历代精英,从王公贵族,到科学家和诗人。这里还有英国空军纪念堂和无名烈士墓。

从埋葬在这里的精英的名字上你可以读完英国历史。

所有的名人墓里我最感兴趣的是两个科学家:

一个是牛顿,因为一个苹果砸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表时间是1687年,这是科学史上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对整个人类的巨大贡献。

因为西敏寺内不许照相,所以这张牛顿墓的照片是我从网上找来的。他的墓的华丽度明显高于他人。

据说牛顿墓上的拉丁铭文是这样写的: 此地安葬的是艾撒克·牛顿勋爵,他用近乎神圣的心智和独具特色的数学原则,探索出行星的运动和形状、彗星的轨迹、海洋的潮汐、光线的不同谱调和由此而产生的其他学者以前所未能想像到的颜色的特性。以他在研究自然、古物和圣经中的勤奋、聪明和虔诚,他依据自己的哲学证明了至尊上帝的万能,并以其个人的方式表述了福音书的简明至理。人们为此欣喜:人类历史上曾出现如此辉煌的荣耀。他生于1642年12月25日,卒于1726/7年3月20日。

很有意思的一段话,一个大科学家最终还是信奉了上帝。虽然我是个无神论者,其实我也相信有一种力量掌控着世间万物,年纪越大也越相信一切均是命运的安排。相信了就会淡定许多。

牛顿于1727年3月28日入葬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抬棺人是英国大法官兼上议院长,两位公爵和三位伯爵。想想这个工业革命的先驱国家是如何尊重一个科学天才的。

1727年正是中国清朝雍正时期。

这也是一张网图:达尔文之墓

离牛顿墓很近的地方埋着另一个伟大科学家,他叫达尔文。他只有一块平铺在地上的墓碑。他的进化论告诉了我们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达尔文死于1882年,那时已经是晚清了,大清帝国经历了被西方列强强暴的痛苦后,进入光绪中兴,然后就快没有然后了。

当我脚踩着两位最伟大的科学家的墓碑时,想到这两位伟人就埋在我的脚下,那是什么样的感受?

从西敏寺的西大门走出,我回首一望大门,终于找到了我要寻找的那尊塑像,一个让西敏寺与中国有了关联的塑像。

西敏寺的西大门,门的上方有10尊塑像

1998年7月9日,英女王宣布20世纪世界十大基督教殉道者,并把他们的塑像安放在西敏寺的西大门上方,其中美国黑人民权领袖及牧师马丁·路德·金。最右侧的那个塑像是一个中国人,他叫王志明。

中国基督教牧师,云南武定人,苗族。

维基百科上是这样介绍的:王志明出生在中国云南省武定县下长冲。云南北部以武定洒普山为中心的地区是中国内地会的一个重要传教区,信徒以苗族为主。1913年到1924年间,王志明在武定大阱和洒普山中国内地会为当地苗族人所办的教会学校里接受教育,毕业后成为教会学校的教员,从教19个年头。1940年起任滇北地区内地会洒普山总堂传道员,1948年按立为洒普山总堂牧师,成为当地教会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外国传教士被驱逐出中国,王志明继续负责当地教会。他虽然忠于国家,但拒绝参加当地的批斗地主和反对外国人的活动。

文革开始后,在1969年,包括王志明在内的当地21名基督教领袖因反对信徒参加“三忠于”活动被逮捕,1973年12月29日,66岁的王志明被中国判处死刑,在当地万人批斗会上被枪决。

这就是西敏史里纪念的唯一一位中国人。

为什么中国西南苗族会信奉基督教呢?建议大家去百度“石门坎”和“伯格里”,你会听到一些颇为感人的故事,改变你对于西方传教士的看法。石门坎的苗族原本过着比原始社会好不了太多的生活,直到1905年,英国传教士塞缪尔·柏格理的到来创造了一个人文奇迹,使这里成为西南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区,被国际社会评为“文化圣地”。

第三、伦敦塔,城堡的代表作

有人称伦敦塔为伦敦的故宫,这样就能理解它的地位。但历史上它不只是王宫,还担当过其他的角色,比如军事堡垒,比如监狱,在这里杀死过许多达官显贵,传说现在依然阴魂不散。

它是伦敦的四大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一个绝对值得一看的地方。除了看历史,看城堡建筑,看冷兵器展览之外,王室的珍宝展是最值得一看,这里有世界最大的红宝石,还有维多利亚女王的王冠,上面镶嵌着3000颗宝石。

这图片还是从网上找到的

英国王室珍宝展楼前的卫兵

维多利亚女王有血友病基因,她的孩子们继承了这一基因,欧洲王室之间的通婚导致血友病在欧洲王室扩散。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近64年,当时创造了君主在位的纪录。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是英国最繁荣的时代,她继位的时候,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开始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 也就是在她继位后不久的1840年初,21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在议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呼吁“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向中国发动战争。

这就是改变中国命运的鸦片战争。

那时满清王朝的GDP在世界排名第一,向这样一个古老而强大的东西帝国远距离发动战争是需要勇气的。

估计她也没有想到,满清王朝如此不堪一击。

英国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应该是人类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

很难拍到伦敦塔的全景,于是我从网上找到一张,它位于泰晤士河边,是一座防守极为严密的堡垒。中间的那座白塔非常耀眼,可以算是英国王室的象征。里面有个小教堂,是英国最古老的教堂。

又在网上找到另一个角度拍摄的伦敦塔

走入城堡是这种感觉,这是我拍的

白塔始建于1078年,由英国的征服者威廉一世开始兴建,那是中国的北宋时期。现在里面展出的是王室的冷兵器。

塔内每天会有身着古装的表演

这次来伦敦塔最吸引我注意力的却是几只肥大的乌鸦,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肥大的乌鸦。这些乌鸦名叫“渡鸦”,也是伦敦塔的标志之一。

民间传说称:乌鸦从伦敦塔消失之时就是不列颠灭亡之日!所以,大约从17世纪起,这里的乌鸦就有专人饲养,而且数量为6只。为防止渡鸦飞出伦敦塔,饲养人员在专家指导下给每只渡鸦修剪翅膀。

哈,终于找到了消灭大英帝国的办法了。

不能使劲飞,又吃得太好,于是吃成这样肥大的模样了。

我们很多人其实也是这样。

从伦敦塔的城墙上望出去可以看到伦敦塔桥,这也是伦敦的标志

我这次在伦敦的第二个早晨,特意从桥上跑了一下,感慨万千。

第四、大英博物馆,世界性的博物馆

20年前第一次走进大英博物馆的时候挺受震撼的,因为里面的中国馆馆藏丰富,可以看到完整的中国古代史。看到那些中国的奇珍异宝时,我当时曾恨恨地想:TMD,都是从我们中国抢来的。

何止是从中国抢来的,那是在大英帝国从世界各地抢来的,抢的最多的地方是埃及。来看一段介绍:

    英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藏品主要是英国于18世纪至19世纪发起的战争中掠夺得来。主要受害国家包括希腊、埃及及中国等。英国国家博物馆位于伦敦中心,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古罗马柱式建筑,十分壮观。这里珍藏的文物和图书资料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大英博物馆建于1753年,6年后正式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后来我把这世界上最大的几个博物馆都看了,发现中国等文明古国的文物散落在全世界到处都是。但现在已经没有了过去的那种想法,这些文物已经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了。

这20年里,中国自己的博物馆也办得越来越好了。

20年后再来大英博物馆,发现它的外墙已经变得陈旧了。

这是网上找到的阳光下的大英博物馆,比我自己在阴天里拍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是最典型的希腊式建筑了。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起源。

这是网图,大英博物馆内部

走进博物馆的大门,豁然开朗了,这古老的建筑里面却是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跟我20年前的印象完全不同。

还有这个手机控的父亲,把孩子像小狗一样牵着,自己专注于手机

很遗憾,中国馆正在维修中,我无法向同行的朋友介绍我们中国的文物。只是在楼梯处发现了中国的这尊敬佛像,非常大气,让我想起洛阳的龙门石窟来。

逛完我推荐的这四大景点,英国最重要的人文类景观其实也就看够了,以后的行程就会开始重复了,重复到你看到城堡就不想再走进去了。  

但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历史、喜欢建筑、喜欢英国文学的人,伦敦实在是一个可以住下来慢慢品尝味道的地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丽莎白二世来过中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