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在固陵之战有没有说过韩信,彭越,英布等人见利忘义啊?

说起中国历史上争议的人物,项羽算一个,支持他的人会称赞他有贵族气质、有雄才大略、有儿女情长、勇敢果断,反对他的人会说他有勇无谋、自矜功伐却有妇人之仁、滥杀无辜。笔者看来,项羽就是一代雄主,是一代比较有能力的帝王,首先,要说一下,项羽是帝王,这是历史上就有的评价,在《汉书》中,项羽本纪属于“纪”卷,这是记录历代帝王生平的部分,跟专门记载普通人物的“传”卷不一样,现在很多人知道项羽是武将,知道他和虞姬的故事,实际上,他更应该是被作为帝王来看,而不是武将;其次,项羽开创了郡国并行制,盛行于两汉,应该是有谋略,没有在鸿门宴上杀刘邦,是因为刘邦还有十万部下,杀之,无益,搞关中大屠杀,是因为关中人民不可信,先支持秦朝,后支持刘邦,顺便说一下,刘邦搞的大屠杀,一点也比项羽少;最后,项羽勇猛无比,在面临险境时,多次冲锋陷阵,不惧生死,像彭城之战,以3万对抗56万大军,与其说是以少胜多,不如说是项羽想像壮士一样死去,死得灿烂。从史书记载就可以看出,项羽不失为一代雄主,拿《史记》来说,虽然站在刘邦的立场上,司马迁也说项羽“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高度评价项羽。实际上,即使是贬低项羽的《史记》,也可以从其生平,判定其智慧过人、勇猛无比。遗憾的是,古代的史书典籍多有缺失,剩下的《史记》和《汉书》又多有错误,我们只能凭借自身的常识,去还原项羽的真实形象。

项羽在今天的许多后人的观点来看,就是一个贵族,而刘邦就是平民甚至是无赖,实际上项羽和刘邦都是平民出身,而且刘邦是小官吏出身,比项羽的政治身份高了不少,项羽只是普通平民。项羽生长的年代,楚国已经灭亡,项羽和其伯父项梁都是一介平民,这时的项氏一族更像是地方的有名望的士绅,项梁经常主持当地的丧葬等大型活动。秦朝灭亡楚国是在公元前223年,项羽出生在公元前公元前232年,楚国灭亡时,项羽才九岁,是个小孩,这时楚国已经灭亡,项羽虽然在血缘上,是周文王的姬姓贵族项国的后代,祖父项燕还是楚国的名将,但是由于楚国已经灭亡,项羽实际上已经是一介平民。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他是血缘上的贵族,因为祖辈曾经是贵族,但是却是现实的平民。另外,必须纠正的是,项羽的“项”按照古音,应该读作“hang”,跟“银行”的“行”同音。

项羽原名项籍,出生在江东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宿迁地区,江东是项羽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李清照的诗说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说项羽不想失败了,返回江东,以免被家乡的父老乡亲取笑。项羽从小就熟读兵书,文韬武略样样都行,而且很小就显示有野心。项羽小时候特别调皮,读书识字没学好,就放弃了,改学剑术,剑术又没有学好,伯父项梁对此很生气,认为他不成器,项羽则说,读书识字没多大用,剑术也没多少用,要学,就要学能够抵挡万千人的东西,于是,项梁就教他兵法,但是项羽又不肯认真学习。项羽的伯父项梁当时是吴中的一代领袖,之前因为在栎阳犯罪,所以和项羽一起逃到吴中,被吴中百姓推举为社会领袖,每逢有徭役和丧葬等大事,都会让他主持,项羽长年陪伴在项梁身边,积攒了不少人气,也锻炼了自己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见识了不少社会风貌。同时,项羽身材魁梧,八尺有余,力能扛鼎,又学习武艺,也就是武力值超高,受到吴中百姓的崇拜。

秦朝末年,赋税繁重,徭役和兵役也非常繁重,秦朝的苛政最终造成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实际上,古代的农民大起义应该叫人民大起义,因为各种职业、各个阶层的人都有,就拿秦末农民大起义来说,参加者既有普通农民,也有刘邦等官吏、韩王信等六国贵族)。秦二世元年,被征发到渔阳戌守的农民由于大雨,道路被阻断,带队的小队长陈胜、吴广判断可能会延误到达渔阳的时间,按照秦律,是不用处罚的,但是带队的小队长陈胜、吴广苦于秦的暴政和蔑视秦二世的不仁不义,决心推翻秦朝,于是就找了一条鱼,往鱼肚子塞了一条白绸缎,上面写着“陈胜王”。有一个戌守的士兵从外卖鱼回来,发现鱼肚子有这条白绸子。同时,在夜里,陈胜让好友吴广在破庙里模范狐狸大喊:“大楚兴,陈胜王”,以给自己造势。戌守的士兵看到这种场景,纷纷惊恐万分。第二天,戌守的士兵议论纷纷,指指点点陈胜。陈胜见阴谋得逞,便联合吴广杀死了带队的两名县尉,并且欺骗大家说秦律规定,戌守边疆失期,要斩首,并进一步煽动说,即使不死,在边境驻守,将来的死亡率也是十之六七。在陈胜的煽动下,最终爆发了大泽乡起义(当时戌卒起义的地点是大泽乡),并且在大泽乡起义的鼓舞下,全国各地人们 都爆发大起义,最终演变为全国的大起义。(《史记》记载,按照秦律,戌守地方的军队,无法按期到达预定地点,是要斩首,但是按照考古的发现的秦简,戌守地方,由于客观原因,无法按期到达预定地点,是不用受罚的,显然考古发现更合理,无法按期,就全部斩首,损失太大,人口在古代可是宝贵的财富,而且难度太大,当然,天下苦于秦的暴政已久,叛乱是早晚的。)

当时的吴中,虽然没有人起义,但是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当时的会稽郡守殷通眼见秦朝将要倾覆,就想要自己趁机捞一把,于是召集社会领袖项梁到府中,表示要项梁和桓楚带兵造反,桓楚是项梁的好友,当时逃亡在湖泽之中。项梁于是说,桓楚在外逃亡,只有项羽知道,最后召集项羽进来,项羽持剑进入房间,在项梁的示意下,项羽立马砍下殷通的头颅,并举着头颅,系着郡守的官印,走出屋外,太守的侍从侍卫一片大乱,项羽追着,砍死了一百多人,这下,府中所有人都臣服了。项梁于是召集府中所熟识的官吏,阐明反秦的决心,并且征发吴中的军队,派人到各县收集壮丁,项梁自立为会稽郡守,项羽为裨将,并设置各级官吏。

项梁起义后,由于名声号、能力强,引来各地豪杰的归附。东阳县造反,青年杀死了县令,想推举当地的忠厚长者陈婴做首领,其母劝诫他说,你家祖上不是贵族之家,风险太高,不如依附他人,胜利了,可以封侯,失败了,可以推脱责任。陈婴于是众人归附了项梁。除此之外,黥布、蒲将军也率军归附,项梁自己的军队都有六七万人,驻扎在下邳。

这时,陈胜已经建立一个王国,自封为陈王,国号为“张楚”,意思是张大楚国,陈胜为了对抗秦国,派军队进行三路西征,结果都遭到失败,陈胜遭到章邯率领的秦军的攻击后,迅速败亡,在逃跑途中被部下庄贾所杀。陈胜的部下秦嘉在陈胜逃跑途中,不知陈胜的下落,于是立景驹为楚王,这下楚国就算复国了。同时,秦嘉在彭城东面驻军,抵抗项梁。项梁说,秦嘉本是追随陈胜,现在陈胜下落不明,秦嘉就背叛陈胜改立景驹为楚王,是大逆不道。于是,项梁率军攻击秦嘉,秦嘉不敌,当场阵亡,项梁便收编了他的军队,实力大增,景驹则出逃到梁地后死亡。项梁这时听到了陈胜被杀的消息,感慨事态严重,于是召集将领在薛县开会,沛县的刘邦(也就是以后项羽的死对手)也前往归附项梁。这时的项梁俨然是楚国的希望和主宰。为了更好笼络人心,项梁便听取谋士范增的建议,找来战国楚怀王的孙子熊心,推举他做楚王,仍然称他叫楚怀王,封陈婴做上柱国,自封自己为武信君,建都盱台,这样楚国又再一次复国了。这时,项梁的地位就是朝中权臣,地位相当于曹操,楚怀王成了项氏的傀儡。当然,楚怀王是当时楚国人心中的吉祥物,虽然楚怀王无权,但是却受到楚人的爱戴。

项梁复国楚国的时候,陈胜吴广已经死亡,张楚国灭亡,六国全部都复国了,不过秦军依然强大,章邯依旧带着秦军肆虐关东地区,六国的形势依然严峻。当时,章邯率军进攻魏国,击败了齐国和魏国联军,齐王田儋被杀,章邯进军至东阿,威胁齐国的安全,齐国和楚国相邻,齐国有危难,就等于楚国有危难。项梁于是率军救援东阿,和东阿的田荣(田儋的堂弟,和田儋共同复国齐国)一起率军击退了秦军。项梁乘胜追击,派遣刘邦、项羽率军向西追击,先攻破城阳,屠灭了该县,注意刘邦参与了屠杀,说刘邦仁义、爱民如子,要注意,刘邦、项羽都是草莽英雄,心狠手辣起来,人命在他面前,就是草芥,又在濮阳西面击败了秦军,一路胜利凯歌,却在定陶和外黄两个地点卡了下来,久攻不下。项梁见刘邦、项羽在这两个钉子上卡了下来,便亲自率领大军出击,在定陶打败了秦军,渐渐骄傲起来,宋义劝诫,秦军依然强大,不可掉以轻心,项梁不听。秦二世发动几乎全部能打仗的军队救援章邯,章邯军队的士气大涨,趁势进攻骄兵的项梁军队,项梁大败,被杀。刘邦、项羽这时也离开外黄,攻打陈留,陈留城坚固,无法攻下,因为项梁已经死亡,主持大局的人顿时消失了,于是班师回朝,和吕臣一起向东进发,回到彭城。

刘邦画像,实际上他的谥号叫汉太祖,而不是汉高祖

项梁一死,楚怀王十分恐惧,便亲自掌管了项羽、吕臣的军队(当然,这种掌管更多是名义上的),派刘邦出任砀郡长,封为武安侯,统率砀郡的军队。这时,章邯击败了项梁,认为楚地已经不足为惧,便率军攻打赵国,占领了邯郸,将赵王歇和赵国丞相张耳包围在巨鹿城。楚怀王深知唇亡齿寒,便决心派兵救援赵国,由于宋义曾经准确预测项梁的失败,楚怀王认为宋义能堪大用,便封宋义为上将军,封为卿子冠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统帅各路军队救援赵国,同时,另派刘邦率军向西进军,吸引秦军的注意,约定先入关中者,称王。项梁过早死亡,对项羽的地位的打击是明显的,项梁主持大局的时候,是朝中权臣,项羽是项梁的侄子,从小陪伴他身边,按照正常情况,会被培养做接班人,继续做一代权臣,或者直接谋朝篡位,就像曹操的儿子曹丕一样,而今,项梁一死,项羽的政治地位下降到普通将领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史记》说项羽不能担任西征主帅,是因为项羽喜欢搞大屠杀而刘邦仁义,这是无稽之谈,项羽和刘邦之前都搞过大屠杀,说刘邦比项羽仁义,根本不成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救赵事关重大,项羽能参加,说明是对他的声望和能力的肯定。

宋义率军到达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前往战场,项羽劝诫,宋义则辩解,先让秦军和赵军互相争斗,无论秦军胜了还是败了,我们都可以“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因此下令全军不得擅自行动。宋义又想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助齐国,临终之前,举办宴会,为他饯行,这时,宋义父子和宾客大鱼大肉,普通将士却只能冻饿交加,只能用半升豆子充饥,将士的怨气沸腾。这给了项羽崛起夺权的机会。项羽对将士晓之以大义,说当下正是战乱时节和饥荒时节,人民贫困,军中缺粮,士兵只能以豆子充饥,宋义却用军中仅用的一点大会宾客,不去向北掠夺赵国的粮食,解决粮食危机,狡辩称这是等待秦赵相争,楚国得利,以秦军之强势,赵国灭亡是迟早的事,接下来就是楚国的危机了,而且楚军最近新败,楚王把国内能打仗的军队都交给宋义带领,就是希望他能力挽狂澜,他却结党营私,徇私舞弊,楚国现在处在生死危机之中,现在必须行动。于是在第二天,项羽入帐篷进见宋义,砍下宋义的头颅,出来说宋义阴谋通敌齐国反叛楚国,楚王命我扫除祸患,这时,将士们都畏惧了,臣服于他。于是将士们共同推举项羽为假上将军,并派人在路上追杀宋义之子宋襄。项羽派桓楚前去后方请示楚王,楚怀王便封项羽为上将军,命令英布和蒲将军、当阳君等人都受项羽节制,也就是做个顺水人情,明知道项羽已经不受节制,项羽已经统领了整支军队,就乖乖地做个傀儡。有人批评项羽没有谋略,为什么不想看秦国和赵国两败俱伤,这是典型一根筋,宋义在军中不义,楚军迟早要造反,不杀他,军队早瓦解了,而且章邯攻占了赵国,楚军会更加畏惧,会往往不战而溃。

项羽首先派遣蒲将军、当阳君率军充当先锋,带领两万军队,前去援救巨鹿,战事稍有胜利,赵国大将陈余又向项羽求救,项羽决定全军出击。于是项羽率领全军渡河后,就凿沉了船只,砸毁了炊具,烧毁营舍,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以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信念。项羽马上率军包围了秦军王离的部队,打了九次大战,杀死了秦将苏角,俘虏了王离,破坏了甬道(两边有墙的道路,用来运输粮草),秦将涉间不愿投降,自焚而死。这时,参加救援赵国的诸侯在营垒上看到楚军的英勇顽强,莫不折服。原来赵王歇被围困的时候,向各诸侯国发出求救,魏国、燕国先后派兵参战,齐国的田都和田安背叛田荣,也派兵参加救援,但是这些诸侯联军都摄于秦军的强大,不敢前进半步,坐视巨鹿被围困。项羽召见诸侯联军的首领,这些首领来见项羽,都不敢抬头仰视,项羽于是被推举为诸侯联军的统帅,被封为联军的上将军。

此时,项羽驻扎在漳水南岸,章邯的秦军驻扎在城阳,两军形成对峙,秦军稍稍退却,秦二世不懂军事形势,派人来责备章邯。章邯恐惧,派长史司马欣前往咸阳请示赵高(当时秦朝的权臣,拥立秦二世登基),赵高三天都没有接见他,有不信任他的意思。司马欣感到害怕,连忙逃回军中,没有走原来的路程,他怕赵高怕人杀他,赵高果然派人来追他,没有追上。司马欣回来后,向章邯诉说,赵高在朝中当权,下面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将军如果能够打赢,赵高免不了要嫉妒,将军如果打输了,赵高必然找你做替罪羔羊,现在秦二世要杀赵高,赵高正想找人作替罪羔羊,希望将军早做打算。赵国大将陈余也写信劝诫章邯,赵高骄纵当权,欺上瞒下,将军即使有很多战功,也不能明哲保身,希望章邯和诸侯联军联盟,以避免自己和自己的家人遭到迫害。章邯于是暗中派军候始成到项羽营中,想要签署和约,没有成功,项羽派蒲将军渡过三户津,攻击秦军,项羽自己也在汗水上将秦军打败。最后,章邯派人来项羽军中再次商量,项羽认为军中缺粮,不宜再战,便和他在在洹水南岸殷墟相见,缔结了盟约,封章邯为雍王,安置在楚军军中,派长史司马欣统领秦军,充当全军的先锋。章邯在会上控诉赵高的种种恶劣行径,涕泪交横。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项羽的霸气,以战促和,以战争取谈判的条件,绝不后退一步,同时,通过谈判,也避免无谓的消耗。当然,项羽也捡了狗屎运,赵高真的是不是不想见司马欣,还真说不定,也就是,赵高会不会处罚章邯,真就说不定,章邯可是当时秦国的希望,不过赵高平时的骄横跋扈(比如指鹿为马。擅自杀害扶苏和大将蒙恬),真地把章邯推向了对立面。但不管怎么说,巨鹿之战成就了项羽,项羽成了诸侯联军的统帅(虽然是作战指挥和名义上的,但是也证明是对其实力和威望的肯定),为项羽成为西楚霸王打下基础。

项羽降服了章邯,又率领诸侯联军四十万,向河南进发,张耳的亲信申阳抢先攻下河南地区,迎接项羽的南下。这时,刘邦也攻破了函谷关,挺进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派重兵把守函谷关,企图再造第二个秦国。这时已经是公元前十月,项羽听到消息,大怒,率领诸侯联军囊括了楚国、赵国、韩国等关东所有诸侯国,向关中进发,这时秦朝已经灭亡,东方六国都已经复国,楚国甚至存在刘邦、项羽、英布、蒲将军等阵营,秦的大一统不复存在,天下又回到了群雄割据和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史记》记载十一月,项羽一夜之间杀了章邯降军的二十多万,十二月,项羽则率军到达新丰鸿门。

笔者认为项羽在一夜之间在新安杀降二十多万,是千古奇冤。第一,《史记》的错误太多了,诸如刘邦是人和龙杂交出生的,还有刘邦斩蛇等等,感觉就是神话故事,我们必须要提高警惕;第二,从《史记》的年表就看出破绽,十月份记载的、项羽率领的诸侯联军是四十万,十二月到达新丰鸿门时,也是四十万,明显不合理,排除了新安杀降的存在;第三,章邯和项羽是结盟,不是投降,没有放下武器,仍然保持完整的编制,按照十月份的记载和新安杀降兵的记载,诸侯联军四十万,除去章邯的二十多万,其他诸侯联军不到二十万,章邯军数量占优势,想在一夜之间杀掉二十多万是不可能的,有人认为结盟就是投降,放下武器,这是不可能的,章邯投降,就是为了自保,放下武器,岂不是将自己放在危难之中;第四,《史记》记载的章邯军企图造反的理由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新安杀降时,秦朝已经灭亡,何来破秦;第五,大规模的杀人,尤其是二十多万人,应该会留下痕迹,比如南京大屠杀就有万人坑,可是两千多年来,找不到任何考古痕迹比如尸坑,这是不科学的。新安杀降,极有可能是章邯军和诸侯国的军队有过小许摩擦,毕竟秦军以前可是诸侯军队的世仇,有一小部分的章邯军企图叛变,被镇压,可能最多只有几千人。

前面说到项羽率领诸侯向关中进发,有人批评说,楚怀王和项羽、刘邦约定“谁先入关者,谁先称王”,项羽挺进关中,是背弃了楚怀王的约定,这实际上是抬高了楚怀王的分量,楚怀王只是傀儡,项梁在的时候,项梁作为权臣,中央朝廷的命令还可以听听,项梁一死,楚国实际无主状态,项羽、刘邦、英布、共敖等是各自独立,秦朝还没灭亡,楚怀王这面大旗还是要扛一扛,现在秦朝灭亡,这面大旗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这对刘邦和项羽都是,刘邦按照规定,是不能擅自控制函谷关,自己做实际上的山大王(尽管还没有建号),而应该向楚怀王请示后,才可以做山大王,项羽按照规定,也应该向楚怀王请示,才能攻伐刘邦,但是也没有请示,就向关中挺进,这时大华大地重回战国的争霸战争时代,有人说这是楚汉相争的开端,不够准确,楚汉相争时期,除了楚汉两个国家外,还有赵国、齐国、燕国等其他国家都先后参加,应该是第二次战国时代,而不是刘邦项羽的楚汉相争。最后最重要的是,项羽是率领诸侯联军挺进关中,说明对刘邦称王关中不满的人不单单是项羽,而是整个东方诸侯国,也对,春秋战国才过去了几十年了,秦朝也是凭借关中统一天下的,诸侯争霸和合纵连横的场景还是存在人们的脑海中,往日的场景历历在目,谁都不会保证刘邦不会是第二个秦始皇(还真是,确实是刘邦统一了天下),趁机灭亡刘邦,才对。

刘邦想学往日的秦国凭借函谷关的坚固险峻,以拒诸侯联军于关外,不成料想项羽派英布轻易就攻取了函谷关,关中的大门洞开,项羽的诸侯联军轻易就挺进到咸阳城下。随后,刘邦主动退出咸阳,项羽率领的诸侯联军在咸阳杀死秦王子婴,并大肆烧杀抢掠,烧毁秦国的宫殿,收集了秦朝的金银财宝和女人,妄图消除关中再次崛起的可能,只是天不遂人愿,不到一年刘邦就以关中为基地向关东进发。

随后,项羽和各路实力派举行了分封大会,并在分封之前请示了楚怀王,傀儡楚怀王只能同意,这次分封大会主要目的有两个,一个抑制刘邦,防止刘邦的卷土重来,另一个是对各实力派的肯定,既肯定其在灭秦战争中的功劳,又肯定其自身实力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项羽在这次分封大会上只是主持人,并没有实力和想法来主导整个分封大会,简单的说就是,下面的人各自提出方案,当然刘邦可能除外,刘邦是首要防范的,估计是被剥夺提议权,进行一番讨价还价,再由项羽来公布最终结果。项羽最后的分封方案如下:首先,为了抑制刘邦,封刘邦为汉王,封地为蜀中、巴中、汉中,将刘邦强制迁出关中,同时,将关中分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以阻绝刘邦向关中和关东进发,另外,这三人也对灭秦有功,必须嘉奖,又是秦人,封在秦地最合适;其次,为了表彰各路势力在灭秦中的杰出贡献和对各路实力派的认可,对参与灭秦有功的功臣进行封王、封侯,同时保持原来的诸侯国国王的地位不变,申阳、张耳、司马印、英布、吴芮、共敖、臧茶、田都、田安等对灭秦有大功,分别被封为河南王、常山王、殷王、九江王、衡山王、临江王、燕王、齐王、济北王,陈余擅自弃职而逃(因为在巨鹿之战中,在巨鹿城北面按兵不动,因为蹭曾和章邯打一仗,失败后,恐惧秦军的实力),没有跟随入关,然而他对赵国有功劳,听说在南皮,就把南皮的三个县封给他,封为侯爷,吴芮的将领梅娟多次参加战斗,战功赫赫,封为十万户候,至于原来的韩王、魏王、赵王、齐王、燕王都是下面的将领所拥立,本身没有多大实力,对灭秦实际上没有多大贡献,但是对灭秦事业孜孜不倦,仍旧保持原来的地位,部分对其封地进行撤换,分别封为韩王、西魏王、代王、胶东王、辽东王,齐国田荣对灭秦事业漠不关心,多次背弃项梁,不肯救援巨鹿,又不肯随军入关,所以既不封侯,也不封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项羽追封楚怀王为义帝,自封为西楚霸王,占有九郡,也就是全天下三十六郡,建都彭城。这就是项羽分封的大致方案。

后人对项羽的分封呈现两极分化,批评者认为项羽枉顾郡县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潮流,推行分封制,是历史倒退,支持者认为项羽推行分封制,是无奈之举,也是最符合当时情况的政策,当时群雄割据,推行分封,可以分化瓦解各个势力,从而各个击破。笔者认为项羽的分封没有想象那么大影响,但也不是逆历史潮流,项羽的分封中,对项羽能够产生直接影响就只有两个,一个是将刘邦迁往蜀中等偏远地区,将关中分封给和项羽比较亲近的章邯、司马欣、董翳等三人,以阻绝刘邦的再次崛起,刘邦在前往汉中和巴蜀地区时候,将士大批逃亡,项羽的目的实现了一半,只不过没有想到刘邦会凭借巴蜀和汉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卷土重来;另一个就是封自己为西楚霸王,直接统治江东的九郡,等于公开建立自己的王国,将傀儡楚怀王尊称为义帝,又算尽到道德上的义务。至于后人诟病的不封彭越、田荣以及不封陈余为王,笔者认为这不是项羽能管得着的地方,项羽的势力在江东,彭越势力在河南,陈余自己占据南皮,田荣则自己整个齐国,这些都不是项羽自己的势力范围,项羽有没有分封,他们的实力都在那,要不要称王,那是他们的事情,和项羽无关,退一万步说,项羽分封张耳、陈余等人,仅仅只是口头的分封,他们都是有各自的势力,又不从属于自己,最后能不能称王、称侯,还得靠自己,再一次说明,项羽在分封大会上,只是主持人,不能把项羽等同于西周的周天子。

分封大会结束后,项羽就回到彭城,正式出任西楚霸王,正式成为一代权臣,他的地位有点类似东汉末年的曹操,曹操也是一代权臣,控制了朝廷,也被封王,这不过曹操最后善终,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了曹魏,项羽则自杀而死,后代默默无闻,。扯远了,回到正题中来,项羽面对群雄割据的局面,正式开始自己的统一天下之路。首先,为了巩固国内的统治,防止有人打着楚怀王的名义作乱,项羽将义帝楚怀王从彭城迁往长沙郴县,义帝的群臣渐渐背叛了他,项羽便命令临江王、衡山王击杀楚怀王于江中;其次,以韩王成没有战功为由,软禁到彭城,改封为侯爷,不久又杀害,于是就顺利兼并了河南的韩国地盘,直接向天下诸侯昭示其开战的信号。

这时其他诸侯国也乱成一锅粥,燕将臧荼到了封国,就驱逐燕王韩广去辽东,韩广不服从,臧茶在无终击杀了韩广,直接称王于两国之地。齐国更是混乱,齐国田氏家族,自齐王田儋被杀以来,曾经是齐国的复国领袖之一的田荣就恃自己的劳苦功高,把田氏其他成员不放在眼里。齐王田儋死后,田假被拥立为齐王,田角出任相国,田角的弟弟田间在赵国造访,田荣反对,赶跑了田假和田角,两人分别逃亡楚国和赵国,改立田儋之子田市为王,并且因为楚国和赵国不肯杀害田假、田角、田间,所以不肯出兵援助项梁。巨鹿之战后,田安和田都更是背叛田荣,加入项羽的诸侯联军。田都想去当齐王,被田荣打跑,田市害怕项羽,跑到胶东就国,被田荣杀害于即墨,田荣干脆自封为齐王,向北杀害了济北王田安,直接统一了三齐。田荣还资助彭越、陈余,企图颠覆整个关东地区的势力均衡,又毗邻项羽的楚国,成为项羽的心腹大患。田荣借给彭越兵马,让他在梁地反叛楚国,项羽派遣萧公角率军阻击,被打得大败。田荣又借兵给陈余,陈余发动自己控制的三县全部兵力和齐军共同进攻常山王张耳,赶跑了张耳,迎立赵王歇重新担任赵王,赵王歇封陈余为代王,张耳后来逃亡汉王刘邦麾下,成为刘邦平定赵地的得力干将。

在巴蜀的汉王刘邦也坐不住,刘邦手下的将士多是关东之人(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的人),刘邦也是楚国人,一心想打回老家,光宗耀祖。于是在到达巴蜀地区,就立马反叛,联合巴蜀等地的少数民族进攻关中。巴蜀地区历来就是秦国的偏远地区,是秦国后征服地区,当地的巴人、蜀人等少数民族对中央王朝历来缺乏认同感,而且不少还居住山区之中,从事山地作业,骁勇善战,刘邦约法三章,赢得民心,利用少数民族缺乏国家认同感,组成精锐部队,又利用汉中、巴蜀等地的人力、物力、财力做作战基础,不等项羽和关中三王反应过来,就在几个月内,反攻关中。这是一场豪赌,刘邦知道章邯、司马欣、董翳虽然是秦人,但是早先都没有多少根基,都是小官吏出身,章邯是少府出身,司马欣是长史出身,董翳是低级将领出身,他们迅速崛起,是和他们的战功有关,也是秦二世的特意提拔和项羽的赏识有关,如果让他们在关中待得越久,多施加仁政,多操练军队,根基就越深,再如果有人平定了关东地区,再窥伺关中和巴蜀,那么就永无出头之日,为今之计只有赌一把。刘邦豪赌成功了,关中三王的威望不够,军心民心不稳,在刘邦军队视死如归地攻击下尤其是少数民族军队的英勇作战之下,立马崩溃,刘邦迅速平定关中三王,兼并了关中(除了废丘外,章邯和刘邦首战便失利,一路被追到废丘,孤军困守废丘),刘邦能够迅速取胜的原因,除了军队骁勇善战和视死如归外,便在于关中三王的根基不够,刘邦在之前短暂逗留关中又深得民心,一看到强大敌人,手下的人立马动摇了,刘邦的骑兵就是以这些降军的骑兵为基础组建的。刘邦留下少量兵力对付困城中的章邯外,就迫不及待地出函谷关,和项羽争夺天下了。这时候是汉元年,刘邦刚被正式封王不到一年,就达到了往日秦国的基本疆域,成为了项羽最大的对手

这时刘邦的军队是精兵悍将,拥有骁勇的少数民族军队和秦朝的降军,势如破竹,河南地区的河南国、西魏国、殷国先后被被降服,刘邦让张良以韩国司徒的身份经略原来的韩国地盘,封韩信(韩国贵族)为韩王,项羽封郑昌为韩王,抵抗刘邦,被打败。张良又写信给项羽,表示不会继续东进,又说齐国和赵国两国准备联手对付楚国。项羽于是向北进攻田荣,在城阳打败了田荣,田荣在逃亡平原,被当地百姓所杀。项羽继续向北,继续攻城略地,烧杀抢掠,掠夺老弱妇女,摧毁城郭。齐国人都联合起来反抗项羽,田荣的弟弟田横收集溃散的士兵,得到几万人,反攻于城阳,攻下了城阳,项羽也反攻于城阳,连续攻打了几次,都没有攻下。趁着项羽深陷齐国战场的时候,刘邦果断出击,率领五十六万诸侯联军攻占了项羽的老巢彭城。项羽听到消息,留下大量兵力进行攻城,自己仅仅率领三万骑兵一路向南,马不停蹄地向彭城进发。

这时候的项羽充分展示其草莽英雄的形象,他已经不是一个权臣,更像是一个荆轲式的壮士,对生死已经置之度外,只想像樱花那样灿烂地死去,也可以说这时的项羽更像是草原上的勇士,要像草原狼一样壮丽地死去,以3万骑兵对抗56万大军,这56万还是以逸待劳,拥有精锐的骑兵和骁勇的巴蜀军队,可想而知,项羽此战只想完美地死去。幸运的是,刘邦占领彭城后,刘邦和各诸侯、各将领都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认为项羽不足为惧,整日吃喝玩乐,也对,如果能够提高警惕,在项羽到来前,设置好防御设施,布置好军队,可能先倒下的就是就是项羽,但是他们就是这样疏于防范,这给了项羽复生的机会。在项羽骑兵强大的机动性的攻击下,早上到达萧县,打败了汉军,中午便到达彭城,将疏于防范的诸侯联军打得落花流水,诸侯联军全面溃退,相拥奔向泗水、谷水,相互践踏,楚军又不断追击,杀死十多万敌军,联军又逃向山谷,楚军又追击到睢水,联军又相互践踏,落水淹死者不计其数,楚军又轻易杀死了十多万,楚军将刘邦的大营里里外外围了三层。不料天气帮了刘邦一把,有一天突然天色昏暗,刮起大风,吹断了大树,吹起了飞沙走石,楚军阵型大乱,刘邦和几十位骑兵以及张良、萧何等重要人物趁机逃跑。这场风暴估计是台风,彭城也就是现在的徐州地区,靠近江浙地区,有时会受到台风的袭扰。刘邦原计划前往沛县,携带吕雉、刘太公等家眷逃跑,楚军也尾随追击到沛县,打算俘获刘邦的家眷,等到刘邦到达沛县时,家眷都已经逃跑,幸好在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儿子孝惠、女儿鲁元,就把他们拉上马车一起走,碰到楚军追击,刘邦居然狠心推自己的儿女下车,以便加快速度,幸好滕公将这两个可怜的孩子又抱上马车,不然就被楚军俘获;另一方面,审视其和刘太公、吕雉等主要家眷抄小路逃跑,被楚军俘获,带到楚军军营。彭城之战,项羽在豪赌中赢得了胜利,刘邦一溃千里,从彭城一路溃退到河南地区,原来归附的塞王司马欣趁机逃到楚国,而且项羽还俘获了吕雉、刘太公等刘邦的家眷作为人质,刘邦遭遇了人生以来最大一次低谷。自此刘邦和项羽的斗争进入第二阶段,双方在河南地区(也就是黄河以南地区)进行对峙,主要在荥阳一线僵持不下。

刘邦从彭城溃退后,一路退到河南的荥阳,汉军和楚军在荥阳进行对峙。刘邦看到楚军军盛,一方面寻求巩固后方,封自己儿子刘盈为太子,驻守守栎阳,将关中的精兵都集中在栎阳守卫,派关中的士卒登城守卫边疆,引水水攻废丘,困守废丘一年多的章邯兵败自杀,把废丘改名为槐里,还命令祭祀官祭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后按时致祭祀,企图让上天保护他夺取天下;另一方面,在逃亡荥阳的过程中,也派说客随何前往九江,说服九江王英布进攻项羽的楚国,表示如果英布能够拖住项羽几个月,刘邦就能取得天下,英布随后烹杀了项羽派来的使者,举兵叛乱,项羽派龙且将英布击败,英布和随何偷偷潜往刘邦驻地,但也拖住了项羽前进的步伐。为了赢得胜利,汉国的丞相萧何居然征发关中的老弱来增援刘邦(这是刘邦另一个污点,既征集壮丁,又征发老弱,这无异于屠杀,当然刘邦也搞过屠杀颍阳大屠杀、城阳大屠杀),汉军士气重新振作了起来,在韩信的带领下,汉军和楚军在京、索等地交战,将楚军打败。这时是汉二年,刘邦虽然在彭城之战中惨败,主力尽失,但是却将疆域扩张到河南地区,汉国和项羽的楚国成为了相邻的国家,刘邦和项羽自此在河南地区进行拉锯作战,一直到项羽溃逃乌江。

第二年也就是汉三年,魏豹借口请假回家探亲,到了西魏的地盘,就断绝了黄河渡口,叛变刘邦归降项羽。刘邦郦生劝说魏豹,魏豹不从。刘邦派遣将军韩信进攻魏豹,大破魏军,俘虏了魏豹,魏豹投降,平定了魏地,设置河东、太原、上党三郡。同时,由于项羽从齐国撤离,田横乘机复国,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这时候的天下大势已经明了,中间是楚汉两个大国,刘邦和项羽这两个草莽英和曾经的战友在互相争斗,北边是齐国和赵国、燕国,南边是衡山国和临江国,这些小国实力不强,都在观望楚汉两国的走向,还有效忠刘邦的彭越在黄河、淮河地区在打游击,骚扰项羽的后方。

这时汉军在敖仓设置了粮仓,敖仓和荥阳之间的道路设置了甬道,途径穿过黄河,用来运输军粮。项羽派兵多次破坏甬道,驻守荥阳的汉军缺粮,刘邦想要讲和,宣布以荥阳为界,以西归刘邦,以东归项羽。项羽想要同意,谋士范增反对,认为这个时候正是歼灭的好时机,不可以放弃,项羽便放弃了讲和,继续围攻荥阳,荥阳处在危机之中。刘邦的死忠纪信劝刘邦说,荥阳形势危急,请允许我假扮你,以便你能乘机逃跑。于是,狡猾的刘邦夜间从荥阳东门放出两千多名身穿铠甲的女人,楚军见此,四面围攻,纪信这时端坐在中间的黄色大车上,挂着大黄旗子,旁边的卫士大喊,城里的粮食吃光了,汉王投降。这时,刘邦趁机和几十名骑兵从西门出逃。项羽见到纪信,问他刘邦在哪,纪信说刘邦已经出逃了。项羽大怒,便烧死了纪信,继续派兵攻打荥阳,终于攻下了荥阳,被刘邦派来的留守的周苛、枞公、魏豹全部牺牲,其中魏豹在破城前夕,周苛、枞公怀疑他对刘邦的忠心,将其杀害,周苛、枞公两人则是被俘后被杀。刘邦出逃荥阳后,收集英布的兵马和各地散兵,聚集到成皋固守。

在另一条战线上,刘邦和项羽也在积极拉拢各个诸侯国,来增强自己阵营的实力。可惜的是,刘邦在对付诸侯国的战线上,赢得了胜利,从而为最后的胜利赢得了基础。刘邦先是派遣韩信拉拢陈余,企图拉拢燕、赵两国,陈余表示,要想赵国帮助刘邦,刘邦必须杀掉张耳,刘邦这时又暴露其奸雄的本色,找了一个长得很像的人杀掉,骗陈余说已经完成了任务,后来被陈余识破。陈余集结赵国全国的二十万的兵力,妄图一击制胜,乘胜灭掉汉国,结果被叛徒出卖,在井陉道一战,全军覆没,陈余和赵王歇身死国灭,赵国被并入汉国,汉国与臧荼的燕国直接接壤。臧荼看形势不妙,便和刘邦结盟。

汉四年,项羽进攻成皋,刘邦又再一次单身一人和滕公出逃,诸将也陆续逃出成皋。刘邦逃到韩信、张耳驻守在赵地的军营,夺得他们直接指挥的十万大军,并派人在后方收集训练军队,派兵在巩县阻击楚军,并派韩信进军齐国,打算联合齐国对付项羽,楚军因此无法西进。期间,彭越渡河进攻楚军,攻占了东阿,杀死了楚将军薛公,影响项羽后方安全,项羽只好回军攻打彭越,刘邦则派派刘贾领兵协助彭越,烧掉楚军的粮食,项王东进打败了刘贾和彭越,彭越逃走了。项羽又率军攻打刘邦,楚汉两军在广武形成对峙,持续了几个月。

项羽打败彭越不久,彭越又活跃起来骚扰项羽后方,破坏楚军的运粮,楚军粮食短缺,项羽很是忧虑,便打算用刘邦的人质要挟刘邦投降,命令人制作了一个高大的砧板,准备烹杀刘太公,并派人向刘邦报告,刘邦不以为然(刘邦打天下到底有多狠心,家眷都不顾,之前逃跑就丢下儿子、女儿,这次就不顾父亲死活),项羽大怒,决定烹杀刘太公,项伯也就是项羽的伯父及时劝阻,表示天下未定,而且打天下的人都不顾家眷安全,杀之无益,只能增加麻烦。项羽遂放弃烹杀刘太公。

就在项羽和刘邦再一次对峙的时候,后方又传来了项羽的坏消息,那就是韩信平定了齐国,从后方直接威胁项羽楚国的首都彭城。原来刘邦派韩信进军齐国时,刘邦派遣郦生去说服齐王田广,让他一起对付共同的敌人——项羽。本来田广已经决定加入刘邦的反项羽阵营,韩信却擅自主张,采用蒯通的计策,突然袭击,打败了齐军,齐王怀疑郦生是奸细,想借谈判使自己轻敌,便烹杀了他,自己逃到高密,并冒险向自己的敌人项羽求助。项羽看到齐国临近楚国,如果被韩信占领,后方会遭到威胁,便派曾经打败过英布的龙且率领楚军主力二十万大军北上,救援齐国,结果轻敌的龙且被韩信打得大败,二十万大军全部葬送。项羽听到消息后,大惊失色,盱台人武涉去游说韩信,韩信坚定地拒绝了项羽的招降。原来大将韩信,曾经是项羽军中的小军官,有一定能力,无奈资历太浅,上面有龙且、项伯、陈婴等元老级人物,又不是项氏家族人物,得不到重用,现在好不容易先后攻下赵、齐两地,进位汉国大将军,并控制了齐国,能够封侯称王,当然不愿意放弃来之不易的成果。这时胜利的天平完全倒向了刘邦,刘邦的汉国的疆域已经从蜀中、汉中扩张至齐地,并且有燕国臧荼做盟友,天下已经被他占领了三分之二,从北面和西面压向项羽的楚国,项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假设一下,如果龙且和项羽都听过南风的《一路向北》,肯定会说:“请抓住我的手,让我别再向北”,就是龙且轻敌冒进,葬送了整个楚国和霸王。

正在项羽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时候,彭越又在捣乱,攻下了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道,项羽无奈只好又率军攻打彭越。临行前,面对形势的日趋恶化,项羽在前往讨伐彭越前,小心翼翼地叮嘱留守成皋的大司马曹咎说,千万不能出城追击汉军,即使是汉军挑战,也不能违背命令,我十五天内一定打败彭越,平定梁地,再来与你回合。项羽于是便外出讨伐彭越,途中攻打陈留、外黄,外黄开始没有攻下,几天后,外黄投降,项羽想要坑杀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外黄令门客的儿子才十三岁,没有在名单上,前去劝告项王说,彭越用武力裹挟外黄百姓,外黄百姓很害怕,所以暂时投降,等待霸王的到来;大王到了,又都坑杀他们,难道百姓还有归顺之心吗?这样下去,梁地十多个城邑都心怀恐惧,没有肯投降的了。项羽便放弃了屠杀,赦免了这些“罪人”。从外黄往东直至睢阳,听到这个消息,都争先恐后地向项羽投降。不过,项羽这时的短暂胜利改变不了他的危险局面。在成皋前线,汉军果然多次挑战,曹咎受不了刺激,派军攻打,楚军经过汜水,刚渡河一半,汉军突然攻击,楚军大败,汉军趁势攻占了成皋,曹咎、长史司马欣都自刎在汜水上。曹咎失败的时候,项羽正在睢阳,听说成皋前线失败了,就率军返回成皋前线。汉军正在荥阳围攻钟离眛,项羽一到,刘邦害怕,将军队全部撤退到险阻地带。处在危机中的霸王,还是让刘邦有些害怕。

说起来,项羽打彭越,更像是猫捉老鼠的无奈战斗,彭越打的是游击战,打不赢就跑,流窜作战,又经常骚扰项羽的后方,尤其是运粮的粮道,项羽只好率军,不断追击他,他又不断逃跑后,卷土重来,打败他,根本影响不了整个战局 。让我们看一下彭越对项羽的战绩吧。汉三年,刘邦出逃荥阳后,到达函谷关,而后在谋士袁生的建议下,向南进军宛县、叶县,项羽随后率军南下,刘邦坚壁清野,坚守城池,不和项羽交战。这时彭越又出来当搅屎棍,渡过睢水,与项声、薛公战于下邳,大败楚军,项羽回军救援后方,刘邦又趁势进军至成皋,项羽打完彭越,又来到河南前线,包围了成皋。第二年也就是汉四年,项羽才攻下成皋,不过这次又让刘邦跑了,并且这次,刘邦的大将无一损失,也全部出逃。刘邦逃走了,到了韩信的军营,又得到了韩信的大军,本来决定要和项羽硬碰硬,来一场大战,在谋士郑忠的建议,派遣卢绾、刘贾率兵两万人,几百个骑兵,渡过白马津,进入楚地,这时彭越在梁地造反,攻占了东阿,杀死了楚将军薛公,项羽又一次亲自领兵出征,彭越和汉军在燕县城西又打败了楚军,随后又攻下梁地十多座城邑,只不过最后三人又被项羽打败,但是刘邦又趁机占领了成皋,但是刘邦又趁机占领了成皋,驻军在广武,然后项羽又回来攻占了成皋,和刘邦在广武对峙数个月,这时,韩信已经打败了龙且,田广出逃彭越军中,彭越在项羽走后,又起来骚扰楚军后方,然后就是伤亡所述的,项羽又来打跑了彭越,结果彭越在刘邦最后围剿项羽时候,又来帮忙。

这时,汉军人多粮足够,项羽的楚军兵疲粮绝。刘邦见形势有利,汉王派遣陆贾劝说项王,请求释放刘太公,项羽没有答应。刘邦又派遣侯公前去劝说项羽。项羽见形势严峻,也没有了当时鏖战天下的霸气,就和刘邦约定平分天下,以鸿沟为界,以东归属楚国,以东归属汉国,同时,为了释放善意,项羽答应刘邦,释放了刘太公、吕雉等刘邦的家眷。之后,项羽无奈只能撤兵,率军东归。刘邦也打了多年的仗,感到累了,想返回关中休息,谋士张良、陈平却劝阻刘邦,表示汉国已经占领了天下的三分之二,而且诸侯都归附了我们,现在楚军兵疲粮尽,正是灭楚的大好时光,不如趁机消灭它;如果现在放走项羽,就是“养虎为患”。刘邦同意了他们的建议,继续派兵追击项羽。看来刘邦和他的手下都很抬举项羽,认为项羽一代豪杰,生怕项羽会东山再起。

汉五年,刘邦追击项羽到达阳夏南部,汉军暂时停下来,驻扎休息,和韩信、彭越约定在某个时间会攻项羽。刘邦率军到达固陵,但是韩信、彭越的军队还没有来。楚军攻击汉军,刘邦又大败,刘邦逃入军营,挖掘沟堑,坚守待援。刘邦对张良说:“韩信、彭越不遵守约定,怎么办?”张良回答,楚军即将奔溃,韩信、彭越没有来,是因为没有被到土地,陛下如果能够封他们土地和称号,那么他们肯定会竭力奋战。刘邦说,好。于是,刘邦派遣使者告诉韩信、彭越,合力攻打楚军,楚军崩溃后,从陈县以东到海边封给韩信,睢阳以北到穀城封给彭越。使者离开时候,韩信、彭越都回话,请让我们立刻出兵。韩信从齐地出发,刘贾从寿春出发并行,屠灭了城父,到达了垓下,彭越则从梁地出发,也到达垓下。楚国的大司马周殷也背叛了项羽,见项羽处在危难之中,也想搞投机,利用舒地的兵力屠毁了六县,调动全部九江士卒,随同刘贾、彭越也聚集在垓下,来到项羽阵前。这时,五路大军包括刘邦包围了项羽,项羽遭遇了人生的最后一场战役。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挖掘壕沟、堑壕、堡垒,兵少粮尽,又处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中。有一天,夜晚的时候,听到四周的汉军唱的都是楚国的歌曲,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难道占领了整个楚国?为什么楚国人这么多?”项羽于是夜间起来,在帐篷里喝酒。这就是四面楚歌的由来。项羽这时是过度神经紧张,刘邦的军营向来不乏楚人,刘邦就是楚人,起家的军队也是楚人,张良、萧何、韩信、彭越等人都是楚人,军营中有人唱楚地的歌曲,一点也不奇怪,项羽是多心了。项羽越喝酒越伤心,正所谓喝酒愁更愁。项羽有一个爱妻叫虞姬,得到项羽的宠爱,常年陪伴在项羽身边,这时也陪伴在他身边。项羽也有一匹爱马,叫骓,项羽经常骑着它行军作战。面对自己的落魄,项羽随即赋诗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了好几次,美人虞姬也跟着他唱了起来。项羽感到十分悲痛,泪下数行,左右侍从也都俯首哭泣,悲伤的不能自已。这个场景后来被叫做霸王别姬。项羽当即决定,夜行出逃,于是深夜上马,部下骑马随从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冲破包围,向南飞驰而去。汉军天亮才发现异常,刘邦精心准备,派军中最得力的骑兵将领灌婴率五千骑兵追赶项羽,可见对追杀项羽的重视。项羽的队伍马不停蹄,渡过淮水,到达阴陵,陷入了一片沼泽之中,因此被汉军追上,项羽的队伍边打边退,一路退到乌江边。《史记》记载,项羽误入沼泽,是因为有个种田的人误导,这种可能性不太可能,军队作战应该有作战地图,而且这是项羽常年经营的地盘,熟悉地形道路,怎么可能被人误导。话说项羽的队伍退到了乌江边,乌江的亭长把船靠在岸边等待着项王。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也纵横上千里,民众数十万,也足以称王,希望大王赶快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只,汉军来到这,没有船只渡江。但是此时,项羽有显示其荆轲式的壮士的一面,不想回到江东后,因为这样,只会有两种结果,要么投降刘邦,要么被刘邦打败,江东根本无法抗衡强大的汉国,只想像樱花壮丽的开放式的死去。于是,项羽又像上次彭城之战一样,率领手下不多的军队,向汉军冲去,只不过这次没那么好运,汉军戒备森严,项羽和他的部下壮丽地牺牲在了乌江边。

项羽死后,楚国的抵抗基本瓦解,刘邦基本传檄而定,楚国各地都投降了,只有项羽以前的封地鲁城不肯投降。刘邦决定屠杀毁灭鲁城,因为他们坚守礼仪正义,为主人以死守节,就拿项羽的头给鲁城人看,鲁城才投降了。因为当初,项梁死后,楚怀王封项羽为鲁公,封地在鲁城,等到项羽死后,鲁城又是最后才投降,于是就用鲁公的礼仪,把他埋在穀城。刘邦为项羽举行了哀悼仪式,哭了一场,痛惜昔日的对手和战友,然后离开了鲁城。作为刘邦争夺天下最大的敌人,项羽还是凭借其能力和勇猛赢得了刘邦的尊重。项羽的各支宗族,刘邦都没有杀害,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景侯、玄武侯都是项氏宗族,赐姓刘。

关于项羽的形象,后人都太过脸谱化,要么就是一代英雄,一代雄主,儿女情长,主导了整个天下分封,要么就是有勇无谋,气度小。笔者认为,项羽既是一代雄主,悍然杀死不负责任的主帅宋义,统领了北伐的整支军队,并且在诸侯联军都畏惧秦军,悍然与秦军大战,鼓舞反秦的士气,在刘邦企图建立第二个秦国,威胁各个诸侯国安全时,又率领诸侯联军,攻破函谷关,将刘邦赶往偏僻的巴蜀和汉中,并主持天下的分封,自封自己为西楚霸王,统领了整个楚国,又是一位荆轲式的不畏生死的壮士,在彭城之战中,以3万军队对抗56万军队,在乌江边,知道自己注定要失败,又率军奋战到死,活脱一个壮士去当死士。有人认为项羽主导了分封,是天下的盟主,那是没看到他只是分封的主持人;有人认为有勇无谋,那是只看到了他的勇敢,尤其是对生死置之度外,而没有看到他的谋略。种种对项羽的偏见和过分褒奖,都是对史实的片面解读,而没有看到史实的全部。当然,项羽也有失策,那就是没有迅速歼灭,而是将其迁往巴蜀和汉中,认为关中的三王可以抵挡刘邦,却没有想到刘邦在少数民族军队的帮助下,又卷土重来,并且由于关中三王没有根基,他们的军队遇到强敌,就一触即溃,刘邦于是占领关中,并以此为后方,最终击败并杀掉了项羽。另外就是后人诟病的项羽搞屠杀问题,笔者认为屠杀是当时不管是秦朝,还是刘邦、项羽、英布等人作战的手段,屠杀在道德上肯定站不住脚,但是也应该看到另一面,当时的人们都比较崇尚舍生取义,战乱时代,粮食紧缺,屠杀敌方地区的人民不失为解决粮食短缺和稳定后方的手段,不然难保这些人民不会再次造反,因此,不能对项羽的屠杀多加指责,可以认为是残暴,但要承认其合理性。

就项羽方面而言,自汉高帝四年(前203年)冬十月曹咎部被歼于成皋,十一月龙且部被歼于潍水,楚军即已陷入被汉军的战略包围之中。其后方更加不稳,军食更加困难,兵员日益枯竭,士气日益衰落,军心日益瓦解,处于十分险恶的环境之中。其最后失败的命运已注定无疑。但是,项羽之所以能够继续同刘邦在成皋相持10个月之久,关键在于刘邦集团内部也开始暴露出一些重大而深刻的矛盾,不能迅速地集中全力一举而歼灭项羽。

如前所述,刘邦自彭城败后,即确定了借用韩信、彭越、英布的力量同项羽作战的方针,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韩信,因而赢得了相持阶段的胜利。但就在项羽被消灭的前夕,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同刘邦逐步发生了利益冲突,其中,以韩信同刘邦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起着支配其他矛盾的作用。

韩信在取得灭齐之战和潍水之战的胜利后,便开始有意发展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上书给刘邦说:“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 想逼刘邦封他为齐王。

当时项羽正在荥阳发动第三次正面攻势,刘邦见书后愤怒地骂道:“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急忙劝解刘邦说:“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于是,刘邦不得已册封韩信为齐王,从而较大地缓和了双方的矛盾。韩信封王之后,进一步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遂成为在刘、项之间起支配作用的人物,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不久,项羽派使者武涉去游说韩信,指出刘邦贪得无厌、欲尽吞天下的意图,韩信之所以能活到现在是因为有项羽的存在,项羽一旦灭亡,刘邦必然要消灭韩信,如今韩信“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劝他“反汉与楚连和,叁分天下王之”。韩信因已得刘邦封王,拒绝了武涉的劝说。接着,韩信的谋士蒯彻又两次劝告韩信,说刘邦和项羽都已经精疲力竭,“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且韩信自灭魏、破赵、降燕、伐齐、败楚以来,“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最好的上策是将楚、汉双方“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

武涉和蒯彻的言论,都击中了刘、韩之间矛盾的要害,韩信曾一度犹豫不定,但因留恋刘邦对自己的深情厚意,又自恃功高,认为刘邦不会加害自己,不肯背叛刘邦,没有采纳蒯彻等人的上述建议。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韩信一方面保留在刘邦阵营之内,另一方面又不肯积极地南下对楚作战,企图进一步向刘邦索取更大的封赏。

除韩信之外,彭越也有自己的打算,他利用刘、项在荥阳对峙之机,夺得梁地的大部分地区之后,便开始着手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实力,以便向刘邦讨价还价,索取王位的封号。英布虽然已被刘邦封为淮南王,但领地基本在楚军控制之下,所以他最关心的是在南方战场发展自己的势力,夺取更多的土地。这就是楚汉战争决战前夕,刘邦集团内部的基本状况。

上述情况,使楚汉战争的相持阶段拖延了一个时期。但由于刘邦集团内部基本上还是维持着团结统一的局面,最后终于促成了决战时刻的到来。

汉高帝四年(前203年)八月,项羽因“兵少食尽”,主动与刘邦议和,划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次月,项羽归还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引兵东归。直到这时,刘邦尚未看清战争全局的形势,项羽东归之后,他也打算引兵西归。但熟谙兵机战略的张良、陈平建议说:“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刘邦遂下定决心,利用项羽东撤之机发起战略追击。其主要部署是:刘邦亲率大军由西而东追击;约会韩信率兵由东而西;约会彭越率兵由北而南;派将军刘贾率兵一部入楚,配合英布,由南而北,准备会歼项羽于东撤的途中。

由于梁地大部分地区为彭越占领,项羽难以由荥阳直接东撤,而是向东南绕道阳夏、固陵(今河南淮阳北)一带,然后再东赴彭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冬十月,刘邦追击项羽至固陵。这时,因韩信、彭越按兵未动,没有如期会师,英布、刘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一带没有取得进展,未能北上会师,遂造成刘邦孤军同项羽对战的局面。

项羽东撤至固陵时发现刘邦背约来追,即停止了撤退,向汉军发起猛烈反击。结果刘邦被打得大败,再一次被迫坚壁自守,等待各路援军的会师。刘邦问计于张良,怎样才能使韩信、彭越出兵?

张良说:“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齐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为相国;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韩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使各自为战,则楚易破也。”

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一面以上述条件派人同韩信、彭越联系,韩信、彭越立即答应出兵;一面继续同项羽对峙,将楚军紧紧拖住,以待各路会师,围歼项羽。于是,战局迅速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

首先是齐王韩信的军队进展很快。韩信命曹参留守齐地,亲率大军南下,以灌婴的骑兵部队为前锋,直取彭城。项羽的后方空虚,不堪韩信一击。韩信、灌婴连克薛、沛、留(今江苏沛县东南)等县,俘虏楚柱国项佗,攻占彭城。接着转锋西下,克萧、相(今安徽濉溪西北)、酂(今河南永城西)、谯(今安徽亳县)、苦(今河南鹿邑)等县,与刘邦会师于颐乡(今河南鹿邑东)。

其次是英布、刘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刘贾于同年十一月渡过淮水,围攻寿春,遣人诱降了楚大司马周殷。周殷叛楚后,以九江兵投降英布和刘贾,自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北上克六,与英布、刘贾军会合后,又北上攻克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继而西下与刘邦、韩信军会师。与此同时,彭越也率军南下,与刘邦会师。于是,刘邦的各路大军皆已会齐,遂同项羽展开空前规模的决战。

在汉军四面云集的形势之下,项羽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十二月由固陵向东退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一说今河南鹿邑东),汉军跟踪追至。这时,楚军的后方已几乎全部被汉军占领,项羽已无处可退,遂下定决心在垓下同刘邦一决胜负。

汉军总兵力约五六十万人,其中仅韩信所部即30万人。项羽的军队约10万人。韩信一向以出奇制胜闻名,但在垓下之战因握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并针对项羽善于正面突破的特点,遂部署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五军阵,即:“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

这一部署的特点是,纵深大,正面兵力密集,两翼灵活策应,以利有效地阻止项羽的正面突破。决战开始后,韩信首先发起攻击,项羽挥军反击。因楚军战斗力强而攻击猛烈,韩信失利后撤。项羽挥军追击,孔将军、费将军从两翼向楚军发起攻击,韩信又率兵回击,遂将项羽击败。

楚军损失大部,项羽率残部退守垓下营中。汉军乘胜将楚军重重围困,以求全歼。夜间,项羽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以为汉军已全部占领楚地,感到大势已去,无力再战,遂丢下楚军残部,仅率800骑兵,连夜突围而逃。

天明以后,汉军发现项羽已突围逃走,刘邦派灌婴率5000骑兵追击项羽, 其余汉军围歼楚军残部。项羽自垓下突围后一直向东南逃跑,经过突围作战和途中溃散,渡过淮水来到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时,他手下的骑兵仅剩百余人。

在阴陵因迷失方向,被一农夫欺骗,向西走陷入大泽之中,结果被汉兵追及。又经过一番突围战斗,项羽向东逃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只剩28骑。汉兵数千人追来,将项羽紧紧包围。项羽对其部下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他将28骑分为4队,从4个方向向汉兵突击,然后聚为3处,经反复如此3次战斗,杀死汉兵甚多,自己仅亡2骑。最后,项羽率26骑突围南走,来到长江的渡口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

乌江亭长以船迎接项羽,劝其去江东重整旗鼓。项羽感到当初率“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遂谢绝了乌江亭长,与其26骑下马步行,持短兵与汉军搏斗。经过一场激烈战斗,项羽精疲力尽,身负重伤,自杀而亡。至此,历时3年零5个月的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刘邦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刘邦在垓下之战后立即收回了韩信的兵权,平定了楚国各地;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二月初三即帝位于汜水之阳(曹州洛阳县内,今山东定陶官固堆),初都洛阳,同年五月迁都长安,从而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

楚汉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它与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前者是在一百多年的长期准备、艰苦奋斗、奠定了坚实基础上进行的,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以强灭弱,水到渠成;后者则完全不同,项羽占有极大的优势,刘邦的势力非常弱小,战争全过程基本上都是以弱胜强,历经艰难曲折的道路,屡战屡败而最后取得胜利。

优势的项羽所以失败,劣势的刘邦所以胜利,归根到底是双方对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认识不同,对战争全局的指导艺术不同,进而导致优劣易势,成败异变。主要表现有以下七点:

第一,项羽忽视政治对战争的影响和作用。

在灭秦之后大封诸侯,倒行逆施,违反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要求实现统一的愿望,破坏了业已形成的统一局面,同时也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加之他在战争中不讲政策,任意地坑降卒,虏妇女,烧城郭,大失人心,激起了人民的反对,逐渐使自己陷于政治上空前孤立的局面。

刘邦则完全相反。他处处注意争取人心,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如“除秦苛法”,“所过秋毫无犯”,大赦“罪人”等等,并顺适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坚持继承秦王朝的郡县制度,除因策略需要不得已分封某些诸侯外,在战争进程中不断消灭项羽所分封的割据势力,逐步发展扩大自己的统一势力,从而为完成统一事业、夺取战争胜利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础。

第二,项羽忽视军事地理对战争的影响和作用。

拒绝韩生的建议,不都关中,而都于四战之地的彭城,使自己陷于四面受敌的不利态势之中。这是非常失策的。倘项羽采纳韩生的建议,都关中而霸天下,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威临巴蜀,刘邦欲争夺天下,几乎是无计可施的。刘邦则与项羽相反,他把军事地理看作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大因素,早在灭秦入关之时,就处心积虑、千方百计欲据关中而争夺天下。

夺得关中后,又进而夺取河东、河南、河内,天下形胜尽入其掌握之中。他利用这一有利的地理条件,造成了军事战略上的重大优势,进可攻,退可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终于夺取了最后的胜利。

第三,项羽忽视战争初期的作战对战争全过程的作用和影响。

不在刘邦进军关中时予以反击,也不在刘邦进军河东、河南、河内时予以反击,直到刘邦率56万大军攻占了彭城,项羽才把对汉作战提上了日程。这是个极大的失误。他明明知道刘邦是自己的主要敌人,却眼看刘邦坐大不予理睬,而自己却去同非主要敌人的田荣作战,解决田荣问题后又继续同田横恋战,一再失去在战争初期战胜刘邦的时机和条件。

当他意识到需要用全力同刘邦作战时,刘邦的势力已发展到他无法制服的程度。与项羽相反,刘邦则把战争初期的作战视为极端重要的问题。他开战前进行了长期而周密的准备,用各种战略欺骗手段把项羽的注意力引向齐地的田荣。

然后抓住战机,一举夺得关中;关中尚未完全平定,又立即夺取河东、河南和河内,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战略利益;而后虽遭受彭城惨败,但因战争初期获得巨大胜利,为坚持持久作战和夺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项羽要在战争初期打败刘邦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刘邦如没有战争初期的胜利,就不会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四,项羽忽视外交对战争的作用和影响。

战争初期他坐视刘邦消灭关中、河东、河南、河内各盟国而不救,战争中期又眼见韩信消灭北方各盟国而不救,对自己最得力的助手英布不采取积极的团结措施,对有争取可能的重要势力彭越没有做任何争取工作,自始至终处于孤军作战、多面受敌的地位。

刘邦则相反。他把争取盟友看作是制服项羽的一个根本条件,开始时普遍争取天下诸侯,彭城败后重点争取英布和彭越,战争后期不惜巨大代价争取韩信和彭越,终于以强大的联合力量共同消灭了项羽。可以说,没有外交上的密切配合,刘邦就不能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反之,天下诸侯本为项羽所封,项羽稍能重视联合对敌,刘邦就无隙可乘。

第五,项羽忽视后方建设对战争的作用和影响。

始终没有建立起强大而巩固的根据地,不能给前方以充足、及时的人力和物力补充,并时有后顾之忧,这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反,刘邦从战争一开始,就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加强后方根据地的建设。因此,每当形势不利或遭受严重挫折时,他都能得到来自关中的源源不断的补充,极大地增强了战争能力,屡战屡败而能迅速得到恢复,终于用持久战打败了项羽。

第六,项羽忽视侧面战场同正面战场的配合。

在战争规模空前扩大、客观上存在着正面、两翼、敌后等各个战场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既往的战争经验,把全部力量投入正面战场,不认真组织和指挥其他战场的配合,虽然在正面战场打了许多胜仗,最后两翼和后方全部丢失,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刘邦则相反。他在楚汉战争中首次创立了多战场互相配合的指导艺术。

他知道敌强己弱,单纯地正面相撞只能失败,要打败项羽必须有各种力量、各种手段和各个战场的配合,正面战场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南方战场的主要任务是牵制,北方战场的主要任务是进攻,敌后战场的主要任务是干扰,还有一个由陈平指导的间谍谋略战场,其主要任务是瓦解楚军的领导集团。正是通过这多种战场、多种手段、多种力量的配合,才取得了战争全局上的优势和胜利。这一战争指导艺术,实为我国战争史上的空前创举,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创举。

第七,项羽忽视人才对战争的作用和影响,而刘邦则极为重视人才。

就个人的出身、威望、才能特别是在反秦战争中的作用而言,刘邦都远远不如项羽。但项羽的最大缺点是轻视人才,任人唯亲,独断专行,刚愎自用。韩信是当时第一流军事家,陈平是不可多得的智谋之士,都曾在项羽的手下效力,又都因言不听、计不用而弃楚归汉,并成为项羽的掘墓人。项羽唯一亲信的范增,虽远不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之辈,但也不失为一个智谋奇士,结果还是被项羽赶走而气死。

项羽所重用的武将,也没有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物,强大的楚军只有在项羽的亲自率领下才能屡战屡胜,一旦离开项羽的指挥,就会遭到像成皋汜水之战和潍水之战那样的惨败。项羽手下也并非无可任用的将才,如“有名于楚”,“数窘汉王”的季布,就是一个很好的将才,但也始终未得到项羽的重用。

项羽轻视人才,实行孤家寡人的政策,这是他失败的最重要而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刘邦则不同。他一旦发现有才能的人士,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彭越、英布、郦食其、陆贾以及颇能指挥战斗的曹参、樊哙、灌婴等等,无不采取各种策略招纳或笼络到自己的手下,并大胆地提拔使用,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所以,选贤任能,纳谏如流,是刘邦的最大优点,这一优点弥补了他个人的无数缺点和不足。因此,打败项羽后刘邦总结经验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的这一认识是很深刻的,是实事求是的。楚汉战争的全过程,实际上也是人才流动和转移的过程,充分反映了人心向背和人存事兴、人亡事废的道理。

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智力等各个方面实力的全面竞赛,每一个方面都会在不同情况下给战争的胜负带来巨大的影响。毫无疑问,优势一方总是有较多的胜利希望,而劣势一方总是面临更大的困难和危险。就上述七个问题而言,项羽能避免其中任何一个错误,都不会导致全局的失败;相反,刘邦如有一个问题处理不当,都无法取得全局的胜利。可见项羽的失败,教训实为深刻;刘邦的胜利,确实来之不易。

综观战争全过程,项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力取胜,即司马迁所说:“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这就是项羽的根本错误,即单纯迷信武力,认为只要在战场上打胜仗就会取得战争的胜利,不懂得正确指导战争全局的艺术。他确实英勇善战,所向无敌,有一套独特的战术,在战场上屡战屡胜,但他的胜利是局部的,虽然在战场上的局部胜利不少,但在全局上的失败却越多,最后终因全局的失败而失败。

刘邦则相反,他坚持以智取胜的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决定战争胜负的各个因素,不放过一个有利条件,千方百计争取全局上的优势,不怕局部战场的屡战屡败,最后终以全局的优势而夺得战争的胜利。

垓下之战的真相意义及影响-楚汉兵力对比-项羽失败的原因详细信息

宜城教育资源网垓下之战的真相意义及影响-楚汉兵力对比-项羽失败的原因历史上垓下之战发生在哪一年?垓下之战的时间秦末楚汉相争时项羽与刘邦对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汉军集团:刘邦(4万兵马)、韩信(30万兵马)、彭越(6万兵马)、英布(3万兵马)等各路汉军约计40余万人与项羽的10万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10万兵马)率军居中,将军孔熙(10万兵马)为左翼、陈贺(10万兵马)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4万兵马)断后。汉五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五路大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基本完成了对10万楚军的合围。刘邦立刻任命韩信为联军统帅,指挥大军作战。韩信命刘贾、英布军自南将楚军外围出路全部封闭,命彭越军自北封闭通路,韩信军三十万于刘邦本部军主力则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万楚军发起进攻,展开决战!楚军集团:龙且的3万前锋军,季布、召平、虞子期共计4万右路军,项羽带领的3万近卫骑兵迎战。项羽与刘邦订立和约后,立即率军东归。刘邦也打算西撤,但张良、陈平一致反对,说:汉有天下太(大)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于是刘邦决定毁约追击楚军,并约韩信、彭越南下会师,合力击楚。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引军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淮阳北),韩信、彭越均未赶来。楚军返身发动突然进攻,汉军不支,退入壁垒固守。但项羽未能乘胜扩大战果,进一步围歼汉军,而与之对峙于固陵,这样就使刘邦得以喘息待援。为使韩信、彭越安心助汉击楚,打败项羽,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封彭越为梁王,明确并加封了2人的封地。韩信、彭越2人果然率部前来会师。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一说在今河南鹿邑县境内),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10万人。十二月,刘邦、韩信、彭越、英布4路大军会师垓下。韩信军30万,分3路首先与楚军接战,韩信居中路,进攻失利,向后退却,同时命左右两翼投入战斗,楚军受挫,韩信又返身冲杀,3路合击,楚军大败,项羽被迫入壁而守。韩信遂指挥各路大军将楚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但汉军一时也难以彻底打败楚军。僵持中,汉军夜间高唱楚歌。(传说中有称是张良用计,让汉军夜夜高唱楚歌以瓦解楚兵斗志,但《史记》中实际并无谁故意"用计"的记载,部分学者认为可能是同为楚人出身的刘邦部队看到数年征战,最后胜利在望,自发地唱起楚歌。)项羽夜闻四面皆楚歌,以为楚地已尽为汉所得,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800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乃遣5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迷路耽搁了时间(《史记》中交代因田父欺骗),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28骑。项羽指挥这28骑,将汉军骑兵杀得人仰马翻,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仅31岁。项羽死后,汉军全歼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垓下之战楚军大败楚汉争霸中项羽失败的原因楚军失败原因一、西楚国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万楚军成为绝对的孤军;二、楚军缺粮已经几个月,士兵饥饿,军队根本没有半点补给;三、汉军联兵约七十万,且精力饱满、粮食充足、士气旺盛,而项羽孤军十万,连续久战疲惫,决战之时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为穿着夏秋季的装备,寒冷饥饿,士气溃散;四、汉军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先占楚土,再行合围,步步为营,包围圈完善,楚军难以发动突然性的反攻;五,楚军离江东五郡距离遥远,即使冲破包围圈,也很难在汉军的追击下及时回到己方领土,可以说是"突围无效"。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韩信三十万主力于刘邦本部军二十多万合兵一股,排出五座连阵,向盘距于垓下困守的十万楚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韩信率主力大军五、六十万,排出了这样一个阵形:韩信亲率三十万大军居中,为前锋主力;将军孔熙率军数万为左翼;陈贺率军数万为右翼;刘邦率本部主力尾随韩信军跟进,将军周勃率军断后。而项羽方面,对于楚军而言,现在的情况即不能守、也不能退。后勤断绝、无粮而守,无异于坐以待毙,等死!后退则江北四郡皆已经被占,无路可退;退回江南则路途遥远,且道路被刘、英军所阻,必陷于汉军前后夹击之中,一样是死路一条!意义及影响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多路围攻,以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垓下之战的真相意义及影响-楚汉兵力对比-项羽失败的原因
宜城教育资源网免费提供课件、试题、教案、学案、教学反思设计等备课资源。数百万资源,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彭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