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投降于谁?

  李自成,他领导了明末农民革命,建立了大顺政权,最终逼使崇祯皇帝自杀。然而,他最后成了失败者,这其中跟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的名字叫吴三桂。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641年,明军和清军“松锦之战”后,明朝在的将士损失殆尽,洪承畴、祖大寿两大将军被迫投降,骁将曹变蛟被杀,只剩下辽东总兵吴三桂重新组织起一支接近万人的边防劲旅,在山海关一线拼死抵抗清军。

  三年后,也就是1644年,李自成率领革命军逼近北京,崇祯皇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带兵入卫首都。吴三桂接到命令,马上挥师入山海关,当到达河北丰润时,得知北京已被革命军攻破,崇祯皇帝自缢身亡,他只好撤兵回山海关,观望局势的变化。

  而这时的李自成和清朝都看上了吴三桂这个关键的人物。李自成派原居庸关总兵唐通前去招降吴三桂,给吴三桂送去四个月军粮和白银四万两,并许诺只要吴三桂投降大顺革命政权,一定会对他裂土封侯。

  这对于已缺饱饷一年多的山海关守军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碳。但令世人意外的是,就在这当儿,吴三桂却突然主动投降清朝,并带领清军入山海关攻打革命军,最终大败革命军。

  吴三桂是地地道道的汉人,为何关键时刻会反戈一击,帮异族来攻打自己的同族兄弟呢?史学家有三种说法。

  第一,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而投降清朝。

  据悉,吴三桂原本对李自成给的招降条件很满意,本有意归降大顺。但就在要付诸于行动的节骨眼上,京城传来消息,他在北京的家被扫了。原来革命军攻入京城后,采取了对前明官员“追赃大行动”,结果他家也没能幸免于难,不但家产被抄,父亲吴襄被关入死牢,连他的宠姬陈圆圆也被李自成的副将刘宗敏霸占了。抄家、辱父、霸妻,吴三桂一怒之下,彻底和李自成决裂了,于是转头清朝,并借助清军势力来攻打李自成,以血心头之恨。

  第二,吴三桂柔情一动为盟友而投清朝。

  洪承畴、祖大寿等明将投降清朝后,都得到了爱惜人才的皇太极的重用。而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又和洪承畴是好朋友,他们投降后对吴三桂不遗余地劝说,让其砰然心动。当李自成攻下北京后,进退无路的吴三桂最终没能过“亲情关”和“友情关”,选择了归顺清朝。

  第三,吴三桂雄心一亮为前程而投清朝。

  吴三桂是个政治眼光很敏锐的人,他通过仔细观察,分析认为,李自成尽管建立了大顺政权,并占据了北京,但他们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大局观念。而且义军的纪律及作风不严谨,存在严重缺陷,前景堪忧。而清朝军事力量强大,纪律严明,统帅也英明、果敢,是一只具有很大上升空间的潜力股。权衡利弊,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最终,吴三桂选择了投降清军。

  究竟哪一种说法更可靠呢?目前还没有定论,或许三者或多或少都有吧。

  清军为何顺利入关:吴三桂为什么要引清兵入关

  在明朝末期,由于统治者荒淫无道,所以全国各地爆发了大大小小的民族起义,其中由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直破山海关,攻入京城,至此,明朝灭亡。而清军当时知道这件事后非常震惊,因此清军开始征战山海关,继而,开启了历史上著名的清军入关事件。那么,清军入关是必然的吗?

  根据历史依据来看,清军入关为必然事件。首先,因为明朝内部争斗,短短的时间内,紫禁城内已经换了三个皇帝,并且都没有治国的才能。继而,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攻入山海关以后,又攻打京城,奈何城中发生了瘟疫,所以李自成攻占了京城,并且逼死了当时的皇帝,而且将尸体扔到郊外,故而引起了那些贵族们的不满,所以,他们并不服从李自成的管理。还有,当时明朝驻扎于山海关的将近吴三桂为了利益背叛了自己的祖国,而投靠了满洲军,并且他还联系了与自己熟识的汉人贵族,也让他们投靠了满洲军,这就对满洲军能攻入山海关,直捣紫禁城提供了有利德帮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整个国家四分五裂,每个有权利的人都想自立为王,因此,清王朝的统治,让祖国不至于变得四分五裂。

  综合上述缘由,清军入关是必然的吗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清王朝当时拥有着天时地利人和,想必当时清军想不入关都难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历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1、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哪位?

答案:万历帝(朱翊钧)

2、火药始用于军事上是在什么时候?

3、唐德宗死后,李诵提拔王坯,王叔文主持朝政,实行一系列的改革,这场改革称作什么?

4、龙阳之癖的故事出自于那本书?

5、明朝几个皇帝的以南京为都?

6、红巾军徐寿辉被谁杀死?

7、“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于哪首词?

8、禹建立夏朝后姓什么?

9、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后谁被逼为湖北军政府都督?

10、“大清”的国号是哪位清朝皇帝定的?

答案:皇太极(清太宗)

11、1947―1949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三年解放战争。哪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答案:辽沈、平津、淮海

12、八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

吳三桂降清得封平西王,如果後來不背叛清朝,能安享榮華富貴嗎?  

吳三桂想要安享晚年是不可能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吳三桂本來可能並不想造反,而是康熙削藩,逼得吳三桂等人是不得不反。即使你不想背叛清廷,清廷也不會接納你,這就是以吳三桂為代表的異姓王的最終宿命。
清廷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漢人有著天然的警惕與敵視,尤其是在剛入關不久,雙方之間的隔閡很大,在中央上,漢人不得擔任重要權力機關的高級官員。
在地方表現在,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人分封到南方邊陲,豈不是那句,卧榻之下豈容他人鼾睡?所以打一開始,清廷對漢人異姓王就抱有天然的不信任。
其實,也不要說清廷對吳三桂等人不信任,就是秦末漢初,民族觀念還沒有那麼強大的時候,劉邦為了鞏固政權,將韓信等功勛卓著的異姓王全部誅殺,最終確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白馬盟約。
在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歷史進程中,所有的異姓王都是攔路虎,自然要被掃平,之所以不在之前掃平,是因為剛開始的時候,當權者對他們還有依賴之處,等到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他們就像一個炸彈,隨時可能爆炸。
吳三桂自然是深知清廷狼子野心,在明朝滅亡後,不得不投靠清廷的情況下,為表忠心,吳三桂的戲已經做得很足了,前者率領明朝降兵千里追擊農民軍,後者更是殺到緬甸,把南明最後的皇帝永曆帝給擒了回來,為了表忠心,直接給殺了,這種殺前朝皇帝,沒有給自己留有後路的舉動,其實都在表明,自己不想反叛清廷。
因為當時的吳三桂已經六七十歲,還能活多大歲數都不知道,在雲南當一個土皇帝就很好,沒有必要興師動眾,把身家性命都壓上去造反,最後給自己留下一個千古罵名。
但是吳三桂沒有想到康熙的野心,年輕時期的康熙認為當時的清廷不穩固,西北有準噶爾的威脅,南面有漢人藩王的威脅,東南有鄭經侵擾,北方有沙俄,本著「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康熙必須首先拿回藩王的權力,再收復台灣,整個南方都沒有問題的時候,才能全力以赴的跟準噶爾與沙俄掰手腕子。
其實,相對於吳三桂與清廷的複雜關係,另外兩位藩王耿精忠與尚之信的父輩耿仲明、尚可喜等人,本身就是遼東人,為明廷所不容,在皇太極時期就已經投靠皇太極,他們帶來的火炮器械,對清軍入關奠下了基礎,因此為清廷封為「三順王」。
可是,在著手削藩的時候,康熙卻是直接拿尚可喜開刀,在尚可喜告老還鄉的時候,想把位子傳給兒子尚之信,康熙認為要盡撤全藩,這才讓吳三桂與耿精忠慌張,不得不著手造反。
吳三桂是見識過各種大風大浪的人,唯一知道的一點是,不能把兵權交出去,一旦交出,下場必然很凄慘,造反反而是放手一搏。
其實,吳三桂造反還是有一定成功機會的,並且當了八年皇帝,最後也不是兵敗被俘而死,實在是歲數大了,干不動了,如果再給吳三桂年輕二十歲,三藩之亂的後果,必然更加嚴重,從這方面來說,康熙削藩雖然初衷是好的,但是在手段上,未免太露骨,沒有一個婉轉的過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平定吴三桂的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