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什么要造反?

今日导读:1678年10月12日,吴三桂去世。在中国明末清初那段历史中,吴三桂可谓是一名风云人物,先是一名抗清名将,袁崇焕的得力干将,而后又冲冠一怒为红颜,反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引清兵入关,成了满清的平西王,亲手结束了南明政权。最后,却在年老力弱之时,又举起反清旗帜,造了康熙的反,差点就颠覆了清朝的统治。只可惜,毕竟年老,70多岁的高龄,戎马一生,再也无法坚持,就死了。


听说李自成就要进攻北京城了。于是崇祯皇帝叫高杰、黄得功等人来北上勤王,但这几位老兄马上就挥师南下趁势抢地盘闹割据去了。瞧瞧此时的大明皇帝,谁还把他当回事呢?

崇祯叫唐通率军来勤王,唐通到是来北京了。但听说崇祯想派太监到他军队来监军,唐通马上就翻脸了。大骂了一通,扬长而去投降李自成去了。本来太监监军,在明朝说不上什么新鲜事,但就凭此时崇祯皇帝那点实力,还敢和拥兵一方的将领玩这种把戏,实在是太有些自不量力了。

吴三桂也接到了崇祯皇帝要西来勤王的命令,但吴三桂才不甘心替已夕阳末路的明王朝再卖命了。于是他虽然说是来勤王,但是一步三晃徘徊观望着。北京城破后先决定投降李自成,后来决定投降满清。

后人看这段历史,常感叹嘲笑崇祯皇帝死守北京城,不懂得迁都南京。泪痕想问:“就凭此时那些拥兵大佬们对崇祯的态度,崇祯迁都南京又能怎样?”

充其量只能充当一个傀儡罢了!凭他此时的实力,实在难以比南明其它几个皇帝做的更好。

吴三桂领清兵入关,这一次投机行为就他个人而言。实在不是什么失策的选择。他这样做后,南明、满清都给予他高度的评价,而且都还给他加官晋爵。吴三桂此次选择,真是名利双收啊!

如果吴三桂在此时不幸死了,盖棺定论。大约也不是什么太臭名昭著的人物,相反有可能是忠于大明的忠臣,利于大清的俊杰。

但吴三桂并没有死。如果此时盖棺定论,还为时尚早。

后来吴三桂誓死跟随满清南征北战,最终功成名就裂王封王于一方。这一次人生选择,就他个人而言。实在也不是什么失策的选择。要知道满清可不是什么普通的邪魔外道,他最终可是修成正果了。当时大江南北的人们都跪在他脚下,开口闭口的我大清王朝如何如之何。后世史学家们也一再盛赞满清的文治武功。按理说吴三桂效力于这样的主子,实在不能因此就成为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人物。

事实上。当时做出如吴三桂一般选择的人,实在多的数也数不过来。

吴三桂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中,原来说不上什么风云人物。当时好象没有人太把他当回事。如果看南明时代人们对当时的历史评论,根本没有人认为是吴三桂改写了历史。事实上明王朝灭亡之后,李自成据西北、张献忠据西南、郑芝龙据东南、左良玉据长江上游、高杰、黄得功等军事实权派据长江下游。与他们相比,吴三桂实在不是什么有势力的人物。

再则从前明王朝还未灭亡时,满清也是动不动就南下长城肆意践踏中原大地。现在大江南北一片狼籍,众多军阀肆意纷争火拼。小小的一个吴三桂独据辽东一隅,率两三万军队就想阻止满清进入中原,泪痕以为也实在把吴三桂说太能耐了。

事实上,早在明未灭亡之时。满清挥师入关足足有五次之多,而袁崇焕、祖大寿、吴三桂呢?对此从来都是一筹莫展。哪能把人家阻于长城之外呢?哪能对人家构成强有力的打击呢?

就凭他们这点本事,人们却认为如果他和李自成真诚合作,就能阻满清于长城之外。泪痕为以实在把他看得太有本事了。

事实上,早在明未灭亡之时。洪承畴率八路总兵与满清展开大会战。祖大寿、吴三桂都身在其中。但结果呢?祖大寿投降,吴三桂无视大局率军逃走(这到是辽东军队的一贯作风,从前祖大寿在京城最危急之时也是如此做的。这支军队所注重的从来只是自己军队的一切,什么国家、民族、皇帝,都从来不放在眼里。)其实如果我们真的客观的一点看历史,就该发现,吴三桂的实力非常一般。

就凭他这点实力。人们却认为如果李自成得他之助,就能保证自己不被满清打败。泪痕以为人们也实在把吴三桂本事也看得太大了。。

吴三桂本来在历史上,也注定是个配角。最多不过如尚可喜、耿进忠、洪承畴一类罢了。虽说出场的戏份挺多,但终究还是配角罢了,但绝不可能成为明末清初最大的主角人物之一。

吴三桂之所以成为主角人物,是因为他后来兴兵造满清王朝的反。而且一下使整个江南变色。于是吴三桂的历史地位一下空前提高。满清是异族人入主中原,实在害怕吴三桂高举民族大旗号召人们。于是就极力把吴三桂塑造成一个千古第一大汉奸。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吴三桂再也无法高举民族大旗了。

于是吴三桂历史地位空前提高。好象在明末之际,汉民族的全部不幸都是吴三桂造成的一样。好象吴三桂如果有点民族之心,那满清根本就无力南下逐中原一样。其实,吴三桂哪有这份本事呢?从前明王朝一统大江南北,尚且满清动不动就南下践踏中原大地。后来明砖崩瓦解后,大江南北七八路军阀玩了命的火拼着。在这种局面下,凭吴三桂区区三两万军队就想阻止新兴的满清逐鹿中原。实在也把他说得本事太大了。

吴三桂反叛后,对满清而言,最大的威胁就是吴三桂以民族大义号召人们,因为在清初这种政治号召可非同小可。满清为了消除吴三桂的这种影响。于是发动种种官方的、江湖的艺人用评书、小说、相声、小品、杂文、诗歌、故事一个劲的夸大吴三桂从前对满清的丰功伟绩。

总而言之,如果没有吴三桂这种丰功伟绩。满清就根本无法入主中原。总而言之,吴三桂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汉奸。既然吴三桂成为这种人,那他再高举民族旗号。实在有些滑稽的厉害了,也无耻的厉害了。

满清所要的效果达到了!

写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了吧!吴三桂之所以臭名昭著,绝不是因为他领清兵入关,也不是他效命于满清,而是他后来造满清的反。

如果吴三桂只是效命于满清。那盖棺定论,大约只是在历史上有一上有一点微评。因为他效命的政权,绝非什么彻头彻尾的邪魔外道。人家满清那最终可是修成正果了!当时大江南北,不跪在人家脚下开口闭口我大清王朝的人有几个?现在主流、正统的历史观点中,不大赞特赞满清的人有几个?吴三桂效命于这样的政权,写在历史上实在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罪过。至于写在满清历史上,虽然居于贰臣传中,但总的来说是要表扬的。

吴三桂不反叛满清,充其量只是历史上的一个配角。最多出现在历史上,只能稍微一笔带过。吴三桂不反满清,历史上最多只能是稍置微词。

但他终于反叛了满清!于是成了历史上的主角,于是成了千古第一大罪人。但,不是恒温早就说过吗?大丈夫纵不能流芳百世,也当遗臭万年。吴三桂此次的选择,实在符合了恒温所言。

想吴三桂如果成功了。那可真成了太祖武皇帝。而且是复我大汉民族江山的太祖武皇帝。那他从前的所作所为,自然只是忍辱负重了。自然是为了民族、国家而不惜自毁人格了。如果有幸开创一翻什么这个盛世,那个盛世。那想不流芳百世,恐怕也太难了。

但吴三桂失败了。于是他遗臭万年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这个问题前提有个基础,就是“全身而退”,因为“全身而退”的条件存在,所以才会觉得吴三桂晚年的造反行为“不合常理”。可如果要是吴三桂无法“全身而退”呢?那么他的造反行为就不难理解了——也就合情合理了。

吴三桂在关外跟皇太极、多尔衮这样的枭雄打了十几年的仗,又历经明、顺、清三方势力的乱世之交,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没见过,还看不透康熙的算盘?他高龄起兵的原因,恰恰在于他十分清楚,他和自己的嫡系将领并不能全身而退。

撤藩意味着交出军政钱粮大权,军队都会被拆散安置到各地,他吴家也要离开云南这个苦心经营几十年的根据地。有地有人,有钱粮,山高皇帝远,这是他的身家性命,是清廷不敢拿他怎么样的王牌。只要这些没了,朝廷迟早会找借口要他全家命的。撤藩之后,必是杀人。

如果接受撤藩,那么意味着他在云贵一带经营十几年,妄图其家族如同明朝世守云南的沐氏一般的梦想破碎,是他所不能接受的,纵使吴三桂放弃权力甘愿做一个富家翁,他手下全是骄兵悍将姻亲联属,盘踞云贵多年,这十几万人中但有一个出了点问题,皇帝就会以此为借口让他全家掉脑袋。他手底下十几万人马,满清朝廷必然解散这些军队,当兵的没粮吃,那他们要么哗变、要么为匪,结果还是叛乱,还是会牵扯到吴三桂,最终还是死路一条。

吴三桂的平西王爵位,是靠自己的战功打出来的。他在自己的嫡系军队中拥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威望。即便他失去了平西王的爵位,他也依然可以轻松的指挥自己的军队。所以他即便是乖乖的接受了康熙的削藩条件,回辽东当个富家翁,康熙心中也是不放心的。只要吴三桂重新振臂一呼,依然可以召集他的嫡系部队造反。所以只有吴三桂死才能让朝廷彻底放心。而吴三桂自己心中也是清楚的,他即便是接受了康熙的条件做个富家翁,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过段时间暴病身亡,朝廷给点恩赏。

当撤藩令下达到吴三桂手中时,他对于反不反应该是犹豫的,毕竟他的年龄已经不小了,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但他的侄、婿及众将是这样向他进言的:“王威望,兵势举世第一,戎衣一举,天下震动!只要把世子世孙想法从北京弄回来,可与清朝划地讲和。此即汉高祖对付项羽的分羹之计。”“如果就迁于辽东,他日吹毛求疵,我们只能引颈受戮。不如举兵,父子可保全!”

吴三桂手下重要幕僚方光琛说:“王想遵旨撤藩,欲不失富家翁呼?则一居笼中,烹饪由人矣!”

此时的吴三桂代表的已不是他个人,而是代表着一整个集团的利益。撤藩虽只二字,却对吴三桂属下数十万人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吴三桂割舍不下云南的宫殿、财产、美人、权势;吴三桂的部下也难以舍弃他们在云南得到的一切;吴三桂与他属下数万人都不愿离土重迁,他们害怕回到辽东生活受到影响,他们更离不开这早已熟悉了的四季如春的云贵高原。

吴三桂身边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吴三桂就是他们头儿,对于这样的人,很多时候,不能完全考虑自己了。他老了,无所谓了,可是手下很多拥兵自重的将军肯定不愿意放弃。他也不得不为跟随自己这么多年的部下着想。他要为自己和属下奋力一搏,不能失去半生用生命搏杀所得到的一切。

吴三桂统治云贵时期,除了赋税进入他的腰包外,云南少数民族各酋长多有财富,吴三桂每年都勒令各酋长献金银,名曰“助饷”。

云南虽偏远,但是地产五金,为生财的一大来源。自元明以来,开采不断,已形成金、银、铜、铁、铅等采矿中心,各有矿厂。吴三桂垄断这些矿厂的开采,利润源源不断地进入他的府库。

吴三桂把昆明三百里内作为放牧的场所,任意圈地,不断增设庄田,他的庄园星罗棋布。吴三桂和他的将吏,及至兵士,都成了云南的大中小地主!

吴三桂的平西王府,前后持续十余年,造成了一个占地广阔、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五华山周围,山上山下,到处都是宫室殿阁衔接,真是千门万户,极土木之盛大!殿顶装琉璃瓦,墙壁饰以图画,金碧辉煌,令人炫目。

吴三桂的穿戴同样豪华无比。办公事时,要穿蟒缎,还觉得不全,另选各色哆罗及金甲镶嵌明珠,银甲则镶嵌珊瑚。腰带有玉带、金带、银带、枷楠带、犀角带、沉香带,皆镶嵌珠宝,价值数万金,装入三十箱,收藏在府内,随时取用。夏天,他头戴象牙抽丝的凉笠,用孔雀毛做盖,真是雍容华贵,名副其实的“云南王”。

吴三桂迎来送往,上下交结,馈赠礼物,无不显示出他的奢侈程度。每逢年节和自己的生日,他必举行盛大欢宴,抛赠大量金钱财物。他的部将也无不富有,至于他的亲属,更是个个富贵,独霸一方。 吴三桂常跟自己的侄儿、女婿、亲信将领等,在一起宴乐,有时还跟他们到演武场比试骑射,演练武艺阵法。

到了吴三桂这种高度,他身为利益集团的最大代言人,很多事情已经是身不由己的,他即使答应撤藩,手下人恐怕也不会答应的。

吴三桂的军队除了跟随自己30年的辽东铁骑旧部,还有张献忠大西政权的残部和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残部,更是因此吸引了不少对清廷不满的野心家。这些人如果在清廷统治下,不说必死,但肯定属于是被打压的存在,基本上没有出头之日。但在吴三桂一手遮天的半独立王国,这些将士们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

所以如果吴三桂答应削藩的话,利益集团的成员肯定不同意,不只是为了吴三桂,更是为了自己利益着想,自然会激烈反对。

当年三藩造反,有一个人没有选择造反,就是尚可喜。当康熙正在为撤藩处心积虑时,康熙十二年三月十二日,平南王尚可喜突然向朝廷申请撤藩,请求圣祖允许自己“归老辽东”。康熙大喜,马上就同意了。

尚可喜之所以申请撤藩,主要是听取了手下谋士金光的建议。金光是浙江义乌人,随尚可喜幕下最久,以功授鸿胪寺卿衔。他私下劝尚可喜:王已位极人臣,恩宠无以复加。树大招风,朝廷对王很不放心,历来外姓封王没有一个长久的,莫若交出兵权,回辽东养老。尚可喜经过深思熟虑后,接受了金光的劝告,下决心隐退。他一连上了数道奏章,向康熙申请回辽东。

尚可喜不仅没有帮助造反,而且想办法帮助平乱,结果手下如刘进忠,祖泽清开始造反,后来尚之信(尚可喜的嫡长子)造反,把尚可喜围起来,夺了其兵权,尚可喜选择自杀但没有成功,尚可喜的亲生儿子都选择造反,如果吴三桂当时不造反,他能办到吗?

曾国藩这种可以全身而退只能说是当时中央权力已经式微。

投降满清,利用完后被杀,在吴三桂之前就有血腥的例子。

郑芝龙,郑成功之父,投降后被杀。孙可望,孙可望是张献忠的义子,带领大西军和南明永历皇帝合作,创造了南明历史的最后一个高潮。他投降满清后,顺治皇帝亲自接见,十天之内请他吃了三顿饭,打赏银子更超过万两,更册封他做了义王。但这个义王,就没有一块封地,更没有军队——也就是说,吴三桂如果乖乖听话,就是孙可望这个版本。

三年后,在覆灭了南明永历政权,西南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孙可望及其家族已没有了利用价值,孙可望在随皇帝打猎时被直接当猎物射死了(“随出猎被射死”)。台湾郑克塽投降来京后,虽授以公爵称号——汉军公,却有衔无职,坐吃山空。各地祖产全被地方官所占。

吴三桂的目标是做明朝的沐氏,沐氏在明朝延续了两百多年,也不掺和朝廷的事,老老实实的就这样一代代传下去,保住了自己的后世子孙一辈子荣华富贵。这也是皇太极曾多次许下的诺言,要三藩永远镇守南疆,“屏藩王室”,永不撤藩,子子孙孙世袭王爵,与清朝相始终。但现在朝廷反悔了,吴三桂心里能不窝火吗。明朝允许沐氏世守云南是有历史原因的,再加上沐氏与朱明皇室还有特殊的亲情联系,吴三桂和清朝爱新觉罗氏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造反对吴三桂来说,没什么稀奇的。我们这些普通人每天开着空调,玩着电脑,想必压根理解不了为什么有人会去造反。

但是吴三桂是什么人?末世枭雄。人家就是吃这口饭过日子的。杀过的人比我们见过的人还多。造反打仗对他来说就跟我们现在买个手机一样的平常。10年前,他还刚把永历帝杀掉呢。10年后,再杀个康熙,他也不会大惊小怪的。

你觉得的全身而退,那是你觉得。现在没收你的手机,只给你个诺基亚,你也能打电话发短信啊,你也叫全身而退啊。玩不了安卓了,你难受不?你骂人不?吴三桂是个王爷,不摸着枪杆子,他睡不着啊。怎么个全身而退啊。没有想杀谁就杀谁的权力了,没有人吹嘘怕马,曲意逢迎了。没有那泼天的富贵的了。 没有一群人拥上拥下了。他睡不着啊。你一个平民,你觉得保命有饭吃就是全身而退。但是吴是个王爷,他不这么觉得。他觉得这样比死还难受。好比你不玩手机,你也睡不着啊。难受啊。

而且吴三桂不傻,人家有丰富的政治军事阅历。他信个鬼的全身而退。

既背叛过先朝引外兵入关,又率兵造反自封为王,历史这样的传奇的人物除了吴三桂还有谁?说起吴三桂造反,很多人不理解,表示太太平平做个土皇帝有何不好?也有很多人认为是迫于康熙帝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吴三桂确实是个内心无比强大的非凡之人,诸如“卖国求荣”、“汉奸”这样沉重的名声,换做谁敢背负?而实际上被世人忽略的是,在吴三桂早年时期乃至清军进攻之时,他一直是为国尽忠的大将领。这说明吴三桂是个对时势认识非常清醒的政治军事家。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两股力量相持时做出了关键选择,我们后人无法料想他选择前者又会是怎样的结局。但吴三桂做了这个历史性决定,这般牺牲一定有自己的考虑。包括后来吴三桂造反,都是时势所迫。待清朝政权日渐稳固,以吴三桂为首盘踞南部的三藩成了康熙皇帝的心腹大患,不灭是不可能的,只是时机问题罢了。这当然也是双方心知肚明的局面。

个人认为,关于吴三桂造反,其实他给了康熙帝一个选择,或者说试探。他主动请求撤藩,相当于让康熙帝处于被动。就像与仇人长期共处一室,吴三桂势必日夜忧愁,何不快刀斩乱麻,要不各自为王,要不痛苦一战!而年纪轻轻的康熙帝果真就同意撤藩了,这是胆量还是欠三思?要不是年事已高的吴三桂最终自己挂了,这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鹿死谁手还说不定呢。

历史上的清军入关又称入关战争,其实称其为战争不免有讽刺之意了,公元1644年,吴三桂投诚满洲族,解除山海关布防,满洲军队在吴三桂的铺排下一路南下,进入山海关,占领北京城,成为中国历史上横跨几百年的一大政权。

这场入关战争的契机由来其实颇有看点,自古以来就有烽火戏诸侯,只为求得美人一笑,那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就是为了报李自成夺妻之仇,换一句话说,就是美人陈圆圆是清军顺利入关的一大契机。

吴三桂身为明朝将领,拥兵十几万,对付李自成难道还怕力不从心吗?其实吴三桂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当时明朝已是将倾大厦,关外又是满清铁骑虎视眈眈,若是吴三桂倾其兵力与李自成对抗,必定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只能暂且投降清兵,借其兵力一举歼灭李自成势力,按照关外少数民族的侵略路数,清军多半入驻中原后抢夺一番后,便会回到自己的领地,留下慌乱的中原腹地,到时吴三桂便能自立为王了。

然而吴三桂千算万算算错了多尔衮的野心,满清族远居关外,不仅仅是觊觎中原丰硕的物资这么简单,他想要的是鸠占鹊巢,成为中原正主,统一天下。

吴三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原本虎踞山海关,明朝再不济,清军入关也得花费几年功夫,怎会如此轻易地直掠华北咽喉,长驱直入。清兵入关,建立百年基业,开头竟然如此轻而易举,更像是历史跟吴三桂和多尔衮开了个玩笑。

免责声明: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联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三桂到最后反了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