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寓言的《鲧盗息壤》的好句子是什么?

神话故事最好是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神话故事最好是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嫦娥奔月 嫦娥原来是一个美丽善良的村姑,她勤劳朴实活泼可爱,尤其有着一颗金子般闪亮的心,她总是千方百计地为百姓做好事。嫦娥有个恋人叫后羿,是个神箭手,也是个好后生。
有一天,嫦娥与几个要好的女伴在村边小河旁洗衣。不料,无所事事、心术不正的河神河伯正闲逛到此。他见到嫦娥的沉鱼落雁之容,顿时惊为天人,便一抹脸变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觍着脸走过去跟嫦娥搭话。嫦娥见他不怀好意便急忙躲开,可是河伯露出了狰狞的真面目,要强抢嫦娥入水。正在这危急关头,后羿来到了,他一看,顿时气得剑眉倒竖,怒发冲冠。他拈弓搭箭,“嗖”地一声,射瞎了河伯的一只眼睛。河伯疼痛难忍,大叫一声,便跳下河去。
经过这件事,嫦娥和后羿恐怕夜长梦多,便提早成婚。婚后,二人过得非常幸福。当然,他们并没完全沉浸在小家庭的美满快乐之中,两颗善良的心总想为乡亲们我做些好事。
有一年,天空出现了十个太阳,大地都快要着火了。人们无法耕种,无法生活,处于被灭绝的灾难之中。后羿便决心要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拯救百姓于火海之中。他天天挥汗如雨,苦苦练习射术。可是,河伯对他恨之入骨,不断地前来骚扰,他发誓要报一箭之仇,更要抢到他一直贪恋着的美女嫦娥。为此,后羿十分烦躁分心。
有一天,一位大仙给了后羿一丸仙药,好心告诉他,河伯报仇心切,他将要面临一场大祸,如若吃了这丸药,便可摆脱人间的一切磨难和烦恼,升入月宫中;可是,首先得能耐住孤独寂寞的煎熬。后羿听后,心绪不宁地回到家中,将仙的话如实地告知了嫦娥,便疲倦地睡着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嫦娥坐立不安了,她在房中走来走去,看着一天比一天消瘦的丈夫,她心里非常痛苦。她深爱着后羿,绝不愿他遭受任何磨难的折磨,可是,她又想到丈夫身上还肩负着射掉九个太阳的重任,正受着烧烤之灾的乡亲们需要他去拯救。嫦娥心中十分明白,河伯对于丈夫的威胁,都源于自己。河伯对她仍没有死心,为了得到她,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怎么办呢?嫦娥想着,想着,突然,她心中闪过一个念头:为了让河伯对她死了心,为了让丈夫排除一切杂念和干扰,全心全意地去射掉九个太阳为民服务,她决心牺牲自己。主意打定,她就急忙找出仙药,吞了下去。
过了一会儿,后羿醒了,他发现嫦娥心神不定,脸上泛着神奇的红光,很是诧异,又觉不祥。嫦娥深情地望着丈夫,她知道与丈夫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便眼含泪水嘱咐丈夫要好好珍重自己,请求丈夫原谅她不能再尽到做妻子的义务了。话犹未尽,嫦娥只觉得心中恍惚,身子突然变轻了,接着,双脚离地竟飞了起来,她边往天上飞边回头高声叫着:“后羿,我的好夫君,永别了!要珍重!”
嫦娥冉冉上升,飞进了月亮中那寂寞、冷清的广寒宫,做了月中仙女。然而,这里没有亲人,没有欢笑,只有一只惹人怜爱的玉兔相偎依,只有那总在砍着桂树却总也砍不倒的吴刚相陪伴。
自从嫦娥牺牲自己,飞上月宫后,后羿把痛苦、惆怅化作了力量。后羿明白妻子的作为是替自己和百姓着想的缘故,他深深地被感动和激励着,日夜苦练着射箭的本领,终于战胜了河伯的挑战,射掉了九个危害生灵的太阳,拯救了人类。人间有了欢乐,乡亲们过上安宁祥和的日子。
天帝也被嫦娥和后羿这种为了乡亲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精神感动了,后来,便封后羿为天将,于中秋佳节日使二人重逢团圆。从此,嫦娥和后羿在天上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同时,天帝还规定月亮每月十五一圆,以祝愿花好月圆夜,天下有情人成眷属。
很早很早以前,位于四川的蜀国有个国王,叫做望帝。望帝是个人人爱戴的好皇帝。他爱百姓也爱生产,经常带领四川人开垦荒地,种植五谷。辛苦了许多年,把蜀国建成为丰衣足食、锦绣一般的天府之国。
有一年,在湖北的荆州地方,有一个井里的大鳖成了精灵,幻成了人形。可是,他刚从井里来到人间便不知何故死了。奇怪的是,那死尸在哪里,哪里的河水就会向西流。于是,鳖精的尸体就随着西流水,从荆水沿着长江直往上浮,浮过了三峡,浮过了巴泸,最后到了岷江。当鳖精浮到岷山山下的时候,他突然活了过来,他便跑去朝拜望帝,自称叫做“鳖灵”。说来也巧,鳖灵正碰见望帝愁眉不展,嗟呼长叹,便忙问为什么如此惆怅。望帝见到鳖灵,非常喜欢他的聪明和诚恳,便告诉了他缘故。
原来,有一大群被蜀人烧山开荒赶走的龙蛇鬼怪,不愿离开天府之国的宝地,更不情愿看到蜀人把自己的家园建成乐园,他们便使了妖术,把现在川西原来一带的大石,都运到夔峡、巫峡一带的山谷里,堆成崇山峻岭,砌成龙穴鬼窝,天天在那里兴风作浪,将万流归海的大水挡住了。结果,水流越来越大,水位越来越高,将老百姓的房屋、作物甚至生命,埋葬在无情的洪水里面。大片大片的梯田和平地,人们生活的地方,变成了又黑暗又污秽的海底。这种百姓遭殃受罪的情景已经很长时间了,可是谁也没有办法,望帝因而茶不思、饭不香,心中难受。
鳖灵听后,便对望帝说:“我有治水的本领,我也不怕什么龙蛇鬼怪,凭着我们的才智一定能战胜邪恶。”望帝大喜过望,便拜他做了丞相,令他去巫山除鬼怪,开河放水救民。
鳖灵领了圣旨,带了许多有本领的兵马和工匠,顺流来到巫山所在,和龙蛇斗了六天六夜,才把那些凶恶顽劣的龙蛇捉住,关在了滟澦堆下的上牢关里。接着,他又带领人们和鬼怪拼斗了九天九夜,才把那些邪恶狡猾的鬼怪捉住,关在了巫山峡的鬼门关里。然后,鳖灵着手把巫山一带的乱石高山,凿成了夔峡、巫峡、西陵陕等弯曲峡谷,终于将汇积在蜀国的滔天洪水,顺着七百里长的河道,引向东海去了。蜀国又成了人民康乐、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
望帝是个爱才的国王,他见鳖灵为人民立了如此大的功劳,才能又高于自己,便选了一个好日子,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将王位让给了鳖灵,他自己隐居到西山去了。
鳖灵做了国王,便是“从帝”。他领导蜀人兴修水利,开垦田地,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百姓过着快乐的生活,望帝也在西山过着清心寡欲的日子。
可是,后来情况慢慢起了变化。丛帝有点居功自傲,变得独断专行,不大倾听臣民的意见,不大体恤老百姓的生活了。人们为此愁起来啦。
消息传到西山,望帝老王非常着急,常常食不好寝不安,半夜三更还在房里踱来踱去,想着劝导丛帝的办法。最后,他还是决定亲自走一趟,进宫去劝导丛帝。于是,第二天早晨,他便从西山动身进城去访丛帝。
这个消息很快就被老百姓知道了,大家都诚心诚意地期望丛帝能悔过反省,便一大群一大群地跟在望帝老王的后面,进宫请愿,结果,便连成了很长很长的一支队伍。
这一来,反而把事情弄僵了。丛帝远远地看见这种气势,心里起了疑惑,认为是老王要向他收回王位,带着老百姓来推翻他的。丛帝心中慌了,便急忙下令紧闭城门,不得让老王和那些老百姓进城。
望帝老王无法进城,他靠着城门痛哭了一阵,也只好无奈地回西山了。可是,望帝老王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帮助丛帝清醒过来,治理好天下,他一定要想办法进城去。他又想呀想呀,终于想到只有变成一只会飞的鸟儿,才能飞进城门,飞进宫中,飞到高树枝头,把爱民安天下的道理亲自告诉丛帝。于是,他便化为一只会飞会叫的杜鹃鸟了。
那杜鹃扑打着双翅飞呀飞,从西山飞进了城里,又飞进了高高宫墙的里面,飞到了皇帝御花园的楠木树上,高声叫着:“民贵呀!民贵呀!”
那丛帝原来也是个清明的皇帝,也是个受到四川百姓当成神仙祭祀的国王。他听了杜鹃的劝告,明白了老王的善意,知道多疑了,心中很是愧疚,以后,便更加体恤民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皇帝。
可是,望帝已经变成了杜鹃鸟,他无法再变回原形了,而且,他也下定决心要劝诫以后的君王要爱民。于是,他化为的杜鹃鸟总是昼夜不停地对千百年来的帝王叫道:“民贵呀!民贵呀!”但是,以后的帝王没有几个听他的话,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红了,还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着“民贵”!
后代的人都为杜鹃的这种努力不息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郑重地传下了“不打杜鹃”的规矩,以示敬意。
黄帝打败炎帝之后,许多诸侯都想拥戴他当天子。可是炎帝的子孙不甘心向黄帝臣服,几次三番挑起战争,尤以蚩尤为甚。
蚩尤是炎帝的孙子。据说,蚩尤生性残暴好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能说人话的野兽,一个个铜头铁额,用石头铁块当饭吃。蚩尤原来臣属于黄帝,可是炎帝战败后,蚩尤在庐山脚下发现了铜矿,他们把这些铜制成了剑、矛、戟、盾等兵器,军威大振,便起野心要为炎帝报仇了。蚩尤联合了风伯、雨师和夸父部族的人,气势汹汹地来向黄帝挑战。
黄帝生性爱民,不想战伐,一直想劝蚩尤休战。可是蚩尤不听劝告,屡犯边界。黄帝不得已,叹息道:“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养虎为患了。现在他不行仁义,一味侵犯,我只有惩罚不义!”于是黄帝亲自带兵出征,与蚩尤对阵。
黄帝先派大将应龙出战。应龙能飞,能从口中喷水,它一上阵,就飞上天空,居高临下地向蚩尤阵中喷水。刹那间,大水汹涌,波涛直向蚩尤冲去。蚩尤忙命风伯雨师上阵。风伯和雨师,一个刮起满天狂风,一个把应龙喷的水收集起来,反过来两人又施出神威,刮风下雨,把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应龙只会喷水,不会收水,结果,黄帝大败而归。
不久,黄帝重整军队,重振军威,再次与蚩尤对阵。黄帝一马当先,领兵冲入蚩尤阵中。蚩尤这次施展法术,喷烟吐雾,把黄帝和他的军队团团罩住。黄帝的军队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敌人,被围困在烟雾中,杀不出重围。就在这危急关头,黄帝灵机一动,猛然抬头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转动而斗头始终不动,他便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指南车,认定了一个方向,黄帝这才带领军队冲出了重围。
这样,黄帝和蚩尤一来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结果是黄帝胜少败多,黄帝心中非常焦虑不安。这一天,黄帝苦苦思索打败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觉昏然睡去,梦见九天玄女交给他一部兵书,说:“带回去把兵符熟记在心,战必克敌!”,说罢,飘然而去。黄帝醒后,发现手中果真有一本《阳符经》。打开一看,只见上面画着几个象形文字“天一在前,太乙在后。”黄帝顿然悟解,于是按照玄女兵法设九阵,置八门,阵内布置三奇六仪,制阴阳二遁,演习变化,成为一千八百阵,名叫“天一遁甲”阵。黄帝演练熟悉,重新率兵与蚩尤决战。
为了振奋军威,黄帝决定用军鼓来鼓舞士气。他打听到东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着一头慢兽,叫“夔”,它吼叫的声音就像打雷一样。黄帝派人把夔捉来,把它的皮剥下来做鼓面,声音震天响。黄帝又派人将雷泽中的雷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鼓槌。传说这夔牛鼓一敲,能震响五百里,连敲几下,能连震三千八百里。黄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使得军威大振。
为了彻底打败蚩尤,黄帝特意召来女儿女魃助战。女魃是个旱神,专会收云息雨。平时住在遥远的昆仑山上。
黄帝布好阵容,再次跟蚩尤决战。两军对阵,黄帝下令擂起战鼓,那八十面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响,声音震天动地。黄帝的兵听到鼓声勇气倍增;蚩尤的兵听见鼓声丧魂失魄。蚩尤看见自己要败,便和他的八十一个兄弟施起神威,凶悍勇猛地杀上前来。两军杀在一起,直杀得山摇地动,日抖星坠,难解难分。
黄帝见蚩尤确实不好对付,就令应龙喷水。应龙张开巨口,江河般的水流从上至下喷射而出,蚩尤没有防备,被冲了个人仰马翻。他也急令风伯雨师掀起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只见地面上洪水暴涨,波浪滔天,情况很紧急。这时,女魃上阵了,她施起神施,刹那间从她身上放射出滚滚的热浪,她走到哪里,哪里就风停雨消,烈日当头。风伯和雨师无计可施,慌忙败走了。黄帝率军追上前去,大杀一阵,蚩尤大败而逃。
蚩尤的头跟铜铸的一样硬,以铁石为饭,还能在空中飞行,在悬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黄帝怎么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时,黄帝灵感突现,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劲连擂九下,这一下,蚩尤顿时魂丧魄散,不能行走,被黄帝捉住了。黄帝命人给蚩尤戴上枷栲,把他杀了。害怕他死后还作怪,便把他的身和首埋在了两个地方。蚩尤死之后,他身上的枷栲才被取下来抛掷在荒山上,变成了一片枫树林,那每一片枫叶,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迹。
黄帝打败蚩尤后,诸侯都尊奉他为天子,这就是轩辕(黄帝的名字)黄帝。轩辕黄帝带领百姓,开垦农田,定居中原,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儿,但却不能用医药来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
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他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个大泽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夸父山”,据说,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间。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的牺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他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夸父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是非常幸福。
杜康,有人说他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
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那时候由于没有仓库,更没有科学保管方法,杜康把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时间一长,因山洞里潮湿,粮食全霉坏了。黄帝知道这件事,非常生气,下令把杜康撤职,只让他当粮食保管,并且说,以后如果粮食还有霉坏,就要处死杜康。
杜康由一个负责管粮食生产的大臣,一下子降为粮食保管,心里十分难过。但他又想到嫘祖、风后、仓颉等臣,都有所发明创造,立下大功,唯独自己没有什么功劳,还犯了罪。想到这里,他的怒气全消了,并且暗自下决心:非把粮食保管这件事做好不可。有一天,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只剩下粗大树干。树干里边已空了。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时,也许就不会霉坏了。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一一进行了掏空处理。不几天,就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
谁知,两年以后,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一天,杜康上山查看粮食时,突然发现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躺着几只山羊、野猪和兔子。开始他以为这些野兽都是死的,走近一看,发现它们还活着,似乎都是睡大觉。杜康一时弄不清是啥原因,还在纳闷,一头野猪醒了过来。它一见来人,马上窜进树林去了。紧接着,山羊、兔子也一只醒来逃走了。杜康上山时没带弓箭,所以也没有追赶。他正准备往回走,又发现两只山羊在装着粮食的树洞跟前低头用舌头舔着什么。杜康连忙躲到一棵大树背后观察,只见两只山羊舔了一会儿,就摇摇晃晃起来,走不远都躺倒在地上了。杜康飞快地跑过去把两只山羊捆起来,然后才详细察看山羊刚才用舌头在树洞上舔什么。不看则罢,一看可把杜康吓了一跳。原来装粮食的树洞,已裂开一条缝子,里面的水不断往外渗出,山羊、野猪和兔子就是舔了这种水才倒在地上的。杜康用鼻子闻了一下,渗出来的水特别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尝了一口。味道虽然有些辛辣,但却特别醇美。他越尝越想尝,最后一连喝了几口。这一喝不要紧,霎时,只觉得天旋地转,刚向前走了两步,便身不由主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他醒来时,只见原来捆绑的两只山羊已有一只跑掉了,另一只正在挣扎。他翻起身来,只觉得精神饱满,浑身是劲,一不小心,就把正在挣扎的那只山羊踩死了。他顺手摘下腰间的尖底罐,将树洞里渗出来的这种味道浓香的水盛了半罐。
回来后,杜康把看到的情况,向其他保管粮食的人讲了一遍,又把带回来的味道浓香的水让大家品尝,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有人建议把此事赶快向黄帝报告,有的人却不同意,理由是杜康过去把粮食霉坏了,被降了职,现在又把粮食装进树洞里,变成了水。黄帝如果知道了,不杀他的头,也会把杜康打个半死。杜康听后却不慌不忙地对大伙说:“事到如今,不论是好是坏,都不能瞒着黄帝。”说着,他提起尖底罐便去找黄帝了。
黄帝听完杜康的报告,又仔细品尝了他带来的味道浓香的水,立刻与大臣们商议此事。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粮食中的的一种元气,并非毒水。黄帝没有责备杜康,命他继续观察,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又命仓颉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取个名字。仓颉随口道 :“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黄帝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名子取得好。
从这以后,我国远古时候的酿酒事业开始出现了。后世人为了纪念杜康,便将他尊为酿酒始祖。
女娲是一个人身龙尾的女神。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也就在天地间到处游历。
女娲滑行在大地上,羡慕盘古身体上那些优美结构,她热爱树木花草,然而她更加陶醉于那些更活泼、更富有朝气的鸟兽虫鱼。在把它们打量了番后,女娲认为盘古的创造还算不上完整,鸟兽虫鱼的智力远远不能使她满足。她要创造出比任何有生命之物都要卓越的生灵。这样,世上就会有了能主宰和管理万物的生命,也就不会仅仅只是野草漫山、野兽成群、飞禽成帮,世界也就不会寂寞和荒凉了。
于是,当女祸沿着黄河滑行,低头看见了自己美丽的影子时,不禁高兴起来。她决定用河床上的泥按照自己的形貌来捏泥人。女娲心灵手巧,很快做成了.

  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伟、高耸入云的高山。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

    他们的首领,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这群人就叫夸父族。他们身强力壮,高大魁梧,意志力坚强,气概非凡。而且还心地善良,勤劳勇敢,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日子。

    那时候大地荒凉,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使本部落的人们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

    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抓在手上挥舞,引以为荣。

    有一年的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

    夸父看到这中情景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太阳实在是可恶,我要追上太阳,捉住它,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听后纷纷劝阻。

    有的人说:“你千万别去呀,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

    有的人说:“太阳那么热,你会被烤死的。”

    夸父心意已决,发誓要捉住太阳,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为大家服务。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告别族人,怀着雄心壮志,从东海边上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追去,开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如疾风似的,拼命地追呀追。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轰轰”作响,来回摇摆。

    夸父跑累的时候,就微微打个盹,将鞋里的土抖落在地上,于是形成大土山。饿的时候,他就摘野果充饥,有时候夸父也煮饭。他用三块石头架锅,这三块石头,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几千米高。

    夸父追着太阳跑,眼看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越来越强。越接近太阳,就渴得越厉害,已经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

    但是,他没有害怕,并且一直鼓励着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经过九天九夜,在太阳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

    红彤彤、热辣辣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他的头上,万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住。可是太阳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把黄河水之水喝干;

    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

    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夸父解渴。

    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

    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充满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

    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出的鲜桃,为勤劳的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中国古代先民战胜干旱的强烈愿望。虽然夸父最后牺牲了自己,但他那顽强不死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名珠。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因为父亲忙于公事:太阳升起时来到东海,直到太阳落下;日日如此,总是不能带她去。这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小女儿,但却不能用太阳光来照射她,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的!”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一只海燕飞过东海时无意间看见了精卫,他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后,海燕为精卫大无畏的精神所打动,就与其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在上古时期,对人们的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可能就是洪水了,所以在原始文明中都有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基督教文化中洪水神话是神对人的罪行的惩罚和人类的自省,而我们的洪水神话却强调人对自然的抗争,强调自我拯救。相传在尧的时代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大家一致推举鲧去治理洪水,他首先奔赴天庭,央求天帝收回洪水,还给人们安宁的生活,可是没有奏效;于是他采用“堵”的方法治水,把高地的土垫在低处,堵塞百川。然而治水九年,洪水仍旧泛滥不止。正当他烦闷之际,一只猫头鹰和一支乌龟相随路过,告诉他可以盗取天庭至宝“息壤”来堙塞洪水。鲧深知此举的罪责,但是看到受尽煎熬的人民,他义无反顾排除万难,盗出了“息壤”。“息壤土”果然神奇,撒到何处,何处就会形成高山挡住洪水,并随水势的上涨自动增高。天帝知道鲧盗息壤的事情后,派火神祝融将鲧杀死在羽郊,取回了息壤,洪水再次泛滥。鲧死不瞑目,尸体3年不烂,天帝知道后怕鲧变做精怪,再次派祝融拿着天下最锋利的“吴刀”剖开鲧的肚子看个究竟。可是奇迹发生了,从鲧的肚子里跳出一个人来,那就是鲧的儿子禹;禹承父业,又历经九年,终将洪水彻底制服。鲧的死不瞑目,不是因为顾及自己的生死,而是因为惦念自己的理想未能实现,治水还未成功,而人民仍旧生活在苦难之中。鲧不计生死,为了拯救人民而触犯天庭的大无畏精神,堪与希腊神话中为了将火种带向人间而冒犯宙斯的普罗米修斯相媲美。

传说盘古开辟了天地后,女娲用泥了人类。后女娲继了皇位

,镇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满,就兴风作浪,女娲即令火神祝

融迎战。经过殊死搏斗,共工大败,恼羞成怒,一头向擎天柱不

周山(今长子县境内)撞去,竟反擎天大柱撞折了,霎时天塌了

个大窟窿。天地相通,脉气失常,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类陷

女娲见她的儿女们即将失去生存条件,着急万分,就决心炼

石补天。可去哪里炼石?女娲遍涉群山,选择了天台山。这里山

高顶阔,水足石多,是炼石的理想地方。

女娲在天台山上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了块厚12丈、宽24丈

的五色巨石,众神称好。于是依照此法,又用整整4年的时间,

炼了36500块五色石,连同前面的那块共36501块。众神仙和众将

官帮女娲补天,用了36501块。因石是五色的,形成了天上的彩

且说天补好后,女娲担心天塌下来。这时有一大龟游来,献

出了自己的腿。女娲过意不去,将自己的衣服扯下来送与它,从

此龟游水不用腿而用鳍了。女娲用龟的四腿做擎天柱。因西、北

两面的短些,故有“天倾西北”的说法。

女娲补天后,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天地定位,普天同庆,

人们在天台山迎女娲归朝,女娲也十分欢喜。到天台山后,大家

看天下的儿女们生活安然,高兴地吹起了笙箫。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名珠。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因为父亲忙于公事:太阳升起时来到东海,直到太阳落下;日日如此,总是不能带她去。这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小女儿,但却不能用太阳光来照射她,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的!”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一只海燕飞过东海时无意间看见了精卫,他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后,海燕为精卫大无畏的精神所打动,就与其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

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他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个大泽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夸父山”,据说,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间。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的牺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他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夸父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是非常幸福。

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将走大泽,未至.道渴望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桃林,桃林弥广数千里焉

黄帝打败炎帝之后,许多诸侯都想拥戴他当天子。可是炎帝的子孙不甘心向黄帝臣服,几次三番挑起战争,尤以蚩尤为甚。
蚩尤是炎帝的孙子。据说,蚩尤生性残暴好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能说人话的野兽,一个个铜头铁额,用石头铁块当饭吃。蚩尤原来臣属于黄帝,可是炎帝战败后,蚩尤在庐山脚下发现了铜矿,他们把这些铜制成了剑、矛、戟、盾等兵器,军威大振,便起野心要为炎帝报仇了。蚩尤联合了风伯、雨师和夸父部族的人,气势汹汹地来向黄帝挑战。
黄帝生性爱民,不想战伐,一直想劝蚩尤休战。可是蚩尤不听劝告,屡犯边界。黄帝不得已,叹息道:“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养虎为患了。现在他不行仁义,一味侵犯,我只有惩罚不义!”于是黄帝亲自带兵出征,与蚩尤对阵。
黄帝先派大将应龙出战。应龙能飞,能从口中喷水,它一上阵,就飞上天空,居高临下地向蚩尤阵中喷水。刹那间,大水汹涌,波涛直向蚩尤冲去。蚩尤忙命风伯雨师上阵。风伯和雨师,一个刮起满天狂风,一个把应龙喷的水收集起来,反过来两人又施出神威,刮风下雨,把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应龙只会喷水,不会收水,结果,黄帝大败而归。
不久,黄帝重整军队,重振军威,再次与蚩尤对阵。黄帝一马当先,领兵冲入蚩尤阵中。蚩尤这次施展法术,喷烟吐雾,把黄帝和他的军队团团罩住。黄帝的军队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敌人,被围困在烟雾中,杀不出重围。就在这危急关头,黄帝灵机一动,猛然抬头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转动而斗头始终不动,他便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指南车,认定了一个方向,黄帝这才带领军队冲出了重围。
这样,黄帝和蚩尤一来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结果是黄帝胜少败多,黄帝心中非常焦虑不安。这一天,黄帝苦苦思索打败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觉昏然睡去,梦见九天玄女交给他一部兵书,说:“带回去把兵符熟记在心,战必克敌!”,说罢,飘然而去。黄帝醒后,发现手中果真有一本《阳符经》。打开一看,只见上面画着几个象形文字“天一在前,太乙在后。”黄帝顿然悟解,于是按照玄女兵法设九阵,置八门,阵内布置三奇六仪,制阴阳二遁,演习变化,成为一千八百阵,名叫“天一遁甲”阵。黄帝演练熟悉,重新率兵与蚩尤决战。
为了振奋军威,黄帝决定用军鼓来鼓舞士气。他打听到东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着一头慢兽,叫“夔”,它吼叫的声音就像打雷一样。黄帝派人把夔捉来,把它的皮剥下来做鼓面,声音震天响。黄帝又派人将雷泽中的雷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鼓槌。传说这夔牛鼓一敲,能震响五百里,连敲几下,能连震三千八百里。黄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使得军威大振。
为了彻底打败蚩尤,黄帝特意召来女儿女魃助战。女魃是个旱神,专会收云息雨。平时住在遥远的昆仑山上。
黄帝布好阵容,再次跟蚩尤决战。两军对阵,黄帝下令擂起战鼓,那八十面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响,声音震天动地。黄帝的兵听到鼓声勇气倍增;蚩尤的兵听见鼓声丧魂失魄。蚩尤看见自己要败,便和他的八十一个兄弟施起神威,凶悍勇猛地杀上前来。两军杀在一起,直杀得山摇地动,日抖星坠,难解难分。
黄帝见蚩尤确实不好对付,就令应龙喷水。应龙张开巨口,江河般的水流从上至下喷射而出,蚩尤没有防备,被冲了个人仰马翻。他也急令风伯雨师掀起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只见地面上洪水暴涨,波浪滔天,情况很紧急。这时,女魃上阵了,她施起神施,刹那间从她身上放射出滚滚的热浪,她走到哪里,哪里就风停雨消,烈日当头。风伯和雨师无计可施,慌忙败走了。黄帝率军追上前去,大杀一阵,蚩尤大败而逃。
蚩尤的头跟铜铸的一样硬,以铁石为饭,还能在空中飞行,在悬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黄帝怎么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时,黄帝灵感突现,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劲连擂九下,这一下,蚩尤顿时魂丧魄散,不能行走,被黄帝捉住了。黄帝命人给蚩尤戴上枷栲,把他杀了。害怕他死后还作怪,便把他的身和首埋在了两个地方。蚩尤死之后,他身上的枷栲才被取下来抛掷在荒山上,变成了一片枫树林,那每一片枫叶,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迹。
黄帝打败蚩尤后,诸侯都尊奉他为天子,这就是轩辕(黄帝的名字)黄帝。轩辕黄帝带领百姓,开垦农田,定居中原,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儿,但却不能用医药来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
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他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个大泽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夸父山”,据说,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间。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的牺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他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夸父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是非常幸福。
杜康,有人说他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
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那时候由于没有仓库,更没有科学保管方法,杜康把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时间一长,因山洞里潮湿,粮食全霉坏了。黄帝知道这件事,非常生气,下令把杜康撤职,只让他当粮食保管,并且说,以后如果粮食还有霉坏,就要处死杜康。
杜康由一个负责管粮食生产的大臣,一下子降为粮食保管,心里十分难过。但他又想到嫘祖、风后、仓颉等臣,都有所发明创造,立下大功,唯独自己没有什么功劳,还犯了罪。想到这里,他的怒气全消了,并且暗自下决心:非把粮食保管这件事做好不可。有一天,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只剩下粗大树干。树干里边已空了。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时,也许就不会霉坏了。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一一进行了掏空处理。不几天,就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
谁知,两年以后,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一天,杜康上山查看粮食时,突然发现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躺着几只山羊、野猪和兔子。开始他以为这些野兽都是死的,走近一看,发现它们还活着,似乎都是睡大觉。杜康一时弄不清是啥原因,还在纳闷,一头野猪醒了过来。它一见来人,马上窜进树林去了。紧接着,山羊、兔子也一只醒来逃走了。杜康上山时没带弓箭,所以也没有追赶。他正准备往回走,又发现两只山羊在装着粮食的树洞跟前低头用舌头舔着什么。杜康连忙躲到一棵大树背后观察,只见两只山羊舔了一会儿,就摇摇晃晃起来,走不远都躺倒在地上了。杜康飞快地跑过去把两只山羊捆起来,然后才详细察看山羊刚才用舌头在树洞上舔什么。不看则罢,一看可把杜康吓了一跳。原来装粮食的树洞,已裂开一条缝子,里面的水不断往外渗出,山羊、野猪和兔子就是舔了这种水才倒在地上的。杜康用鼻子闻了一下,渗出来的水特别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尝了一口。味道虽然有些辛辣,但却特别醇美。他越尝越想尝,最后一连喝了几口。这一喝不要紧,霎时,只觉得天旋地转,刚向前走了两步,便身不由主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他醒来时,只见原来捆绑的两只山羊已有一只跑掉了,另一只正在挣扎。他翻起身来,只觉得精神饱满,浑身是劲,一不小心,就把正在挣扎的那只山羊踩死了。他顺手摘下腰间的尖底罐,将树洞里渗出来的这种味道浓香的水盛了半罐。
回来后,杜康把看到的情况,向其他保管粮食的人讲了一遍,又把带回来的味道浓香的水让大家品尝,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有人建议把此事赶快向黄帝报告,有的人却不同意,理由是杜康过去把粮食霉坏了,被降了职,现在又把粮食装进树洞里,变成了水。黄帝如果知道了,不杀他的头,也会把杜康打个半死。杜康听后却不慌不忙地对大伙说:“事到如今,不论是好是坏,都不能瞒着黄帝。”说着,他提起尖底罐便去找黄帝了。
黄帝听完杜康的报告,又仔细品尝了他带来的味道浓香的水,立刻与大臣们商议此事。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粮食中的的一种元气,并非毒水。黄帝没有责备杜康,命他继续观察,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又命仓颉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取个名字。仓颉随口道 :“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黄帝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名子取得好。
从这以后,我国远古时候的酿酒事业开始出现了。后世人为了纪念杜康,便将他尊为酿酒始祖。
女娲是一个人身龙尾的女神。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也就在天地间到处游历。
女娲滑行在大地上,羡慕盘古身体上那些优美结构,她热爱树木花草,然而她更加陶醉于那些更活泼、更富有朝气的鸟兽虫鱼。在把它们打量了番后,女娲认为盘古的创造还算不上完整,鸟兽虫鱼的智力远远不能使她满足。她要创造出比任何有生命之物都要卓越的生灵。这样,世上就会有了能主宰和管理万物的生命,也就不会仅仅只是野草漫山、野兽成群、飞禽成帮,世界也就不会寂寞和荒凉了。
于是,当女祸沿着黄河滑行,低头看见了自己美丽的影子时,不禁高兴起来。她决定用河床上的泥按照自己的形貌来捏泥人。女娲心灵手巧,很快做成了.

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伟、高耸入云的高山。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

  他们的首领,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这群人就叫夸父族。他们身强力壮,高大魁梧,意志力坚强,气概非凡。而且还心地善良,勤劳勇敢,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日子。

  那时候大地荒凉,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使本部落的人们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

  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抓在手上挥舞,引以为荣。

  有一年的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

  夸父看到这中情景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太阳实在是可恶,我要追上太阳,捉住它,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听后纷纷劝阻。

  有的人说:“你千万别去呀,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

  有的人说:“太阳那么热,你会被烤死的。”

  夸父心意已决,发誓要捉住太阳,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为大家服务。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告别族人,怀着雄心壮志,从东海边上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追去,开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如疾风似的,拼命地追呀追。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轰轰”作响,来回摇摆。

  夸父跑累的时候,就微微打个盹,将鞋里的土抖落在地上,于是形成大土山。饿的时候,他就摘野果充饥,有时候夸父也煮饭。他用三块石头架锅,这三块石头,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几千米高。

  夸父追着太阳跑,眼看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越来越强。越接近太阳,就渴得越厉害,已经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

  但是,他没有害怕,并且一直鼓励着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经过九天九夜,在太阳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

  红彤彤、热辣辣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他的头上,万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住。可是太阳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把黄河水之水喝干;

  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

  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夸父解渴。

  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

  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充满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

  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出的鲜桃,为勤劳的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中国古代先民战胜干旱的强烈愿望。虽然夸父最后牺牲了自己,但他那顽强不死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名珠。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因为父亲忙于公事:太阳升起时来到东海,直到太阳落下;日日如此,总是不能带她去。这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小女儿,但却不能用太阳光来照射她,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的!”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一只海燕飞过东海时无意间看见了精卫,他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后,海燕为精卫大无畏的精神所打动,就与其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在上古时期,对人们的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可能就是洪水了,所以在原始文明中都有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基督教文化中洪水神话是神对人的罪行的惩罚和人类的自省,而我们的洪水神话却强调人对自然的抗争,强调自我拯救。相传在尧的时代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大家一致推举鲧去治理洪水,他首先奔赴天庭,央求天帝收回洪水,还给人们安宁的生活,可是没有奏效;于是他采用“堵”的方法治水,把高地的土垫在低处,堵塞百川。然而治水九年,洪水仍旧泛滥不止。正当他烦闷之际,一只猫头鹰和一支乌龟相随路过,告诉他可以盗取天庭至宝“息壤”来堙塞洪水。鲧深知此举的罪责,但是看到受尽煎熬的人民,他义无反顾排除万难,盗出了“息壤”。“息壤土”果然神奇,撒到何处,何处就会形成高山挡住洪水,并随水势的上涨自动增高。天帝知道鲧盗息壤的事情后,派火神祝融将鲧杀死在羽郊,取回了息壤,洪水再次泛滥。鲧死不瞑目,尸体3年不烂,天帝知道后怕鲧变做精怪,再次派祝融拿着天下最锋利的“吴刀”剖开鲧的肚子看个究竟。可是奇迹发生了,从鲧的肚子里跳出一个人来,那就是鲧的儿子禹;禹承父业,又历经九年,终将洪水彻底制服。鲧的死不瞑目,不是因为顾及自己的生死,而是因为惦念自己的理想未能实现,治水还未成功,而人民仍旧生活在苦难之中。鲧不计生死,为了拯救人民而触犯天庭的大无畏精神,堪与希腊神话中为了将火种带向人间而冒犯宙斯的普罗米修斯相媲美。

传说盘古开辟了天地后,女娲用泥了人类。后女娲继了皇位

,镇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满,就兴风作浪,女娲即令火神祝

融迎战。经过殊死搏斗,共工大败,恼羞成怒,一头向擎天柱不

周山(今长子县境内)撞去,竟反擎天大柱撞折了,霎时天塌了

个大窟窿。天地相通,脉气失常,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类陷

女娲见她的儿女们即将失去生存条件,着急万分,就决心炼

石补天。可去哪里炼石?女娲遍涉群山,选择了天台山。这里山

高顶阔,水足石多,是炼石的理想地方。

女娲在天台山上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了块厚12丈、宽24丈

的五色巨石,众神称好。于是依照此法,又用整整4年的时间,

炼了36500块五色石,连同前面的那块共36501块。众神仙和众将

官帮女娲补天,用了36501块。因石是五色的,形成了天上的彩

且说天补好后,女娲担心天塌下来。这时有一大龟游来,献

出了自己的腿。女娲过意不去,将自己的衣服扯下来送与它,从

此龟游水不用腿而用鳍了。女娲用龟的四腿做擎天柱。因西、北

两面的短些,故有“天倾西北”的说法。

女娲补天后,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天地定位,普天同庆,

人们在天台山迎女娲归朝,女娲也十分欢喜。到天台山后,大家

看天下的儿女们生活安然,高兴地吹起了笙箫。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黄帝见了她,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名珠。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因为父亲忙于公事:太阳升起时来到东海,直到太阳落下;日日如此,总是不能带她去。这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小女儿,但却不能用太阳光来照射她,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的!”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一只海燕飞过东海时无意间看见了精卫,他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后,海燕为精卫大无畏的精神所打动,就与其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

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他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个大泽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夸父山”,据说,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间。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的牺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他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夸父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是非常幸福。

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将走大泽,未至.道渴望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桃林,桃林弥广数千里焉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中土,天下至中的原野,朴厚辽阔的土疆。我从山中来,沿着一条汤汤流水谦卑地行走。“瞻彼中原,其祈孔有”,数丈黑黄淤泥之下,无处不是尚书春秋商铜秦鼎,无处不是碑碣彝尊陶字瓦文,无处不是华夏先祖和鸟兽草木的肥美骨殖。其河名淮,中华文明的产床,上古列之四渎。淮字,最早见于商周甲骨文和钟鼎文字,字形是一条河边站着一只小鸟。中土父老言,隹,短尾之鸟也,集于木上,隹在水边为淮,淮,至清之水也。鸟是最聪明最有灵性的生物,善择风水宝地而巢居,其翔集之所必是福地,人逐水鸟栖止,必然子嗣绵延本枝百世。

女贞子的花开得真好,绵绵如白云,团团似画扇,蜂蝶纷飞劳作其中,续写又一季的花间集。一地落英若碎玉,若银河,风来不扫,空气既清香又甜糯。数百棵松柏枫杨苍苍如执戟,一左一右排成森严的两列,世世拱卫着淮渎神庙。

神庙紫殿庄严,雕甍凌虚,楼台水榭花木竹石参差有致,颇有皇家宫禁的宏大富丽气派。大门前挂着两块标牌,一为淮河源文化陈列馆,一为河南省水利风景区。庙额曰“淮源”,擘窠大字气象雄浑,是清康熙年间桐柏知县襄平人高士铎的手迹,一眼望见,猛然心惊。淮源,淮河之源,水的气息淋漓而来,水的声音淙淙而来,徐徐地将我润泽,将我包抄。

想起《诗经·小雅·鼓钟》里的句子:

钟未鼓响,不闻锵锵,六月之初的淮渎神庙,安静得像一片古陶,一朵闲云,能听见花落的簌簌声和自己脚步的窸窣声。诗中的淑人君子生在遥远的西周,今天倒可以借来指代大禹或者淮渎之神,其守治淮水造福邦家的伟大勋绩,后世之人永志不忘。

庙中古木幽篁森森然,水气迷漫,环境极幽,肥硕的貂狸在苍古的泡桐、银杏和松柏间跳跃嬉耍,或者手捧松果索索而食,见人则吱吱飞奔树端。

在淮源碑亭中,见到一通古碑,碑的正面,高士铎所书“淮源”二字大如斗,背面刻有明万历年间《重建淮渎庙碑记》,字迹多漫漶,只有“大淮出于平氏,始于大复,潜行地中,见于阳口”数字依稀可读。南北朝时期,桐柏的西部为平氏县,大复即大复山,在桐柏山中,淮水所出,阳口则是今淮源镇政府所在地的古称。

明代的碑,一面是明人的碑铭,一面是清人的题刻,也是奇事。

当地父老说,另有一通元代的《淮源庙碑》,也称《旧拓汉桐柏庙碑》,立在桐柏招待所中。中国第一部记载水系的专著《水经》说,“(淮渎神庙)庙前有碑,南阳郭苞立。”《水经》所说的淮源庙碑是东汉的碑,制于汉桓帝延熹年间,唐时被毁。元顺帝时,翰林待制吴炳依原文重写淮源庙碑,阴刻隶字,十六行,满行三十三字,计四百五十三字,内容是记述南阳太守中山卢奴修建淮源庙的功绩。我在书中见过拓本,吴炳的字高古得很,有《礼器碑》之风。

神庙里有淮井,淮河零公里计数处,也是传说中的禹王锁蛟处。其水清冽照影,常年不竭,幽凉之气袭人面,陆羽谓之天下第九佳水,井中隐隐似有游龙盘踞,仔细一看,原来是井亭穹顶上壁画的倒影。

禹王锁的蛟,名为无支祁,最早见于《山海经》,是一种水怪,塌鼻子凸额头,形如猿猴,金目雪牙,轻利倏忽,因为经常在淮河兴风作浪为害百姓,大禹治理淮水时,命神兽夔龙将它擒拿并锁在了军山之下。鲁迅先生据此认为,无支祁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原型。其《中国小说史略》说,“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于是禹伏无支祁故事遂以堙昧也。”鲁迅还曾就此写信和胡适商讨,但胡适不以为然。胡适以为齐天大圣的原型,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的神猴哈奴曼,那只猴子有四张脸八只手,力大无比吼声如雷,面容和身躯能随意变化,可移山倒海捕捉行云。

明嘉庆三十年(1551年),吴承恩就职新野县令,任上多行惠政,修建行台察院,尊经阁,增修儒学,表彰贞节,兴办水利,为政事迹《新野县志》有载。新野与桐柏是隔壁邻居,吴承恩到桐柏游山赏水并受到启发写《西游记》大有可能,何况桐柏山确有一个水帘洞。《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写众猴子初见水帘洞,“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潺蔽名瀑布,真似挂帘帷。”诗中所称赏的花果山水帘洞,与今天所见到的桐柏山水帘洞确有几分相似处。几分像而已,桐柏无海,仅“海风吹不断”一句,就缥缈无来处。但自古稗官野史家写景状物绘人,取张三的眼睛李四的眉毛王二的脸盘赵六的个性,未必一定可以坐实于某人某处某事。鲁迅之说未必是,也未必不是。

吾乡老一辈人也说蛟,指的是泥石流。我也曾见过“起蛟”,就是泥石流暴发时的场面,其泥石的前锋,如龙蛇呼啸游走,所到之处摧枯拉朽,吞没人畜良田屋舍河流无遗漏,很是可怖。

吾乡在大别山中,在皖西南。

我从山中来,携着一颗与年龄不太相称的好奇心,为的是追溯淮水的源头。许多年里,这条著名的河流于我是陌生的,甚至是抽象的,至少也是模糊的。世居吴头楚尾,处江淮之间,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分界线的岭头就在境内,但在地理意义上,家乡在长江流域,离长江很近离淮河很远。地缘既亲,乡人在心理上也就只认同长江,所谓“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歌中的这条大河是长江。江水滋润我,白米菱芡喂养我,皎皎江月和灿烂的稻作文明照耀我,长江是我的母亲河。

淮河那么远,地图上夹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一条河流而已,于我有何哉。浅淡的印象,是幼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气象播报员伶牙俐齿指点江山,叫人目不暇接,每每说到长江中下游天气如何如何,江淮之间天气如何如何,一家人都耸耳谛听。祖父和父亲那时候就告诉我,看天气预报不用看合肥也不用看安庆,只用看江淮之间,最准。何谓江淮,何谓江淮之间,则是一团混沌,一直是一团混沌。

后来去过一次蚌埠,淮河中游的一座城市。坐在车上驰过淮河,正是深秋枯水期,河水平缓如凝汁,草草一观,以为淮河不过尔尔,断不能与波澜壮阔的万里长江相提并论。来桐柏之前,这是我与淮河惟一的一次相遇。

人与河流是有缘分的,缘分有深有浅,缘分也有早有迟。

2017年6月,我和同道诸君从安徽来到河南,以桐柏为起点,沿着淮河流经的方向,经息县,过淮阳,抵鹿邑,到淮滨,行走中原七日,用脚丈量中州肥沃平旷的土地,腹饮淮河之水,口餐淮河之食,切身体验浑厚苍茫的淮河文化,脚脚错愕步步惊艳,心里不由自主地虚起来。想起元人吴莱的一句话:“胸中无三万卷书,眼中无天下奇山水,未必能文章。纵能,亦儿女语耳。”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今次淮河之行,以为乔羽先生笔下的这一条大河,也可以是淮河。

长江以山水奇秀甲天下,淮河以文化厚重占鳌头。

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县城以西十五公里处,有镇名淮源镇,镇中有村名固庙村,淮渎神庙就在村内。神庙肇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即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公元前221年。另有一说,此庙初建于东汉。《汉书·郊祀志》: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祠。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祀江海洛水,祈为天下丰年焉。”于是祭祀五岳四渎成为常礼,岁时帝王必遣使者持节侍祠。《汉书·郊祀志》中,有“(祭)淮于平氏”一语。关于神庙的初建年代,而今两说并存,莫有定论。

淮渎神庙古称淮祠,也称淮宫、淮源庙。自隋唐至明清,又分别称之为大淮之神庙、长淮公庙、长源王庙、长源溥济王庙、东渎大淮之神庙,有时又称桐柏庙。虽然各代名号不尽相同,但从这些名号可以看出,神庙里供奉的是淮渎神,只是历代帝王对淮渎神的封号不同而已。

长江、黄河、淮河以及济水,古称四渎。所谓四渎,按《尔雅》的解释,“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今天的淮河下游,水分三路,主流从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另一路从苏北扁担港入黄海,第三路从连云港临洪口入海州湾。但在历史上,也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朝为阻止金兵南下人为决河,导致黄河大改道夺淮入海之前,淮河一直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尚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司马迁著《史记》,秦以前的六国史料被始皇帝付之一炬,只剩下较完整的秦国史,写大禹行山表木治理天下水系的过程,基本沿用《禹贡》,“道九山,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道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比照古地图,淮河东注之海应当不是东海,而是黄海。

四渎地位颇高,拟于诸侯王,《礼记》所谓“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古代帝王对祭祀山川鬼神极为看重,视为天下第一等要事。轩辕黄帝臣服各部落,代神农氏为天子之后,首要的事情就是封禅鬼神山川,为万民祈祷五谷丰登。后世封建帝王无不因袭旧例,登基或改元或逢岁首,必率三公九卿行礼如仪。无道如秦始皇,也不敢违礼,有《史记》和李斯手书《峄山碑》《会稽刻石》为证。

淮渎神何许神也?古代掌管淮河的水神。中国古代四条大江河,各有其水神。按《旧唐书·礼仪志》,长江之神封广源公,黄河之神封灵源公,济水之神封清源公,淮河之神封长源公。至于四公到底是哪方来的神圣,正史野乘江湖闲言均语焉不详。

往古的事太远,如果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广闻博识如张华、东方朔、司马迁也不能一五一十说得清楚,语焉不详最好。关于上古之事,语焉不详的不只是中国史,也包括世界诸国的历史,如希腊,如古罗马,如印度,其源头总要并且只能追溯到海山传说,追溯到诸神分掌天下的时代。

淮渎神庙里祭祀的,自然应当是淮渎神,但在今天,淮渎神庙的主殿敬奉的不是淮渎之神,而是大禹。殿中,禹王苍颜白发,眼望桐柏山,双手执木耜而立。耜就是古时的手犁,治水的工具,形如锹和铧,也是各地大禹塑像的标配。沧海桑田,和尚庙变为尼姑庵的事常有,以王(帝)易公,或许是因为桐柏人以为禹王比淮渎神更可信一些,名气和权力更要大了许多。天下凡有大江大河处,几乎都有禹陵、禹祠或禹庙,都有大禹的传说和遗迹,哪怕是想象,也自有其合理处,毕竟,大禹治水足迹遍布九州。在淮河的源头立一尊大禹塑像,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谓“良有以也”。

神仙的踪迹神仙的故事,缥缈而来缥缈而去,只在烟涛微茫中,实难求考。但孔子说“祭神如神在。”东汉《淮源庙碑》的碑文也说“常若神在。”三皇五帝,也是神仙一路的人。

禹王殿上悬有匾额,上书“灵渎安澜”,是清康熙帝的御笔。神庙第一重殿堂里,另悬挂清雍正帝所题“惠济河漕”匾额,有清乾隆帝御书《淮渎神庙碑记》。碑文言,“往岁黄河安澜循轨,专籍洪泽湖蓄淮之清水以刷沙敌黄,而粮艘经山阳清河间,亦资淮利济,其间奠民居资灌溉多在扬州之境。”

浩浩如长江,滔滔如黄河,汤汤如淮水,其源头,均不过是一眼山泉,一泓清溪,初发源时,也都很温和。在桐柏,淮水安静如处子,若无风起,肉眼几乎看不见一波微澜。黄庭坚所谓“淮出桐柏,力能泛觞”。但近一千年来,尤其是黄河夺淮之后,淮河常常泛滥成大灾,漂没人口,摧毁家园,历代史料所记悲惨景象叫人触目惊心。史书载:“唐德宗贞元八年,淮水溢,平地七尺,没泗州城。元仁宗延佑七年,淮水溢,安丰、庐州损禾麦一万顷。明英宗正统二年,淮水溢,泛清河县,漂流房屋孳畜甚众。”几千年来,淮水灾害数不胜数。“灵渎安澜”四字,与其说是帝王的寄望,不如说是万姓的祷词,是淮河两岸世代居民最大的心愿。中原民谣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要米有米,要面有面。”其前提,是淮河波静澜安。

北宋《重修淮渎长源公庙记》说,淮渎神庙,“巍山峙其前,长淮荡其后。”山是桐柏山,水是长淮水。桐柏山与大别山,名字各有别,其实是一山,确切地说,桐柏山是巍巍大别山脉的一部分。东汉南阳人张衡著《南都赋》,盛称桐柏山为列仙之陬,也就是神仙的居所。山中有云台禅寺、水帘禅寺,有桃花洞、水帘洞,有唐僧师徒西游诸景,另有众多关于盘古的故事和传说。

桐柏父老固执地认为,古书《五运历年记》所载盘古开天之事:“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其开天辟地的地点不在昆仑山,而在桐柏山。今天的桐柏县境内,有盘古庙、盘古山、盘古船、盘古井、盘古磨诸遗迹。仍是神仙之事,信者言之凿凿,自有其顽固可爱处,不信者大摇其头,引经据典加以辩驳,不免冬烘。

站在淮渎神庙大门前极目远眺,太白在望。

太白是太白顶,桐柏山的巅峰,海拔一千一百四十米,上有牌坊洞,千里淮河发源之处,古时又名凌云峰、胎簪山、大复峰、白云山,也应当就是古书中所说的大复山。烟云幽杳处,一线古泉清且浅,流淌中遇一悬崖绝巘,仿佛经历机杼,化为百丈白练,化为一帘飞珠溅玉的银瀑。由此出发,汤汤淮水汇集千百条溪流,为玉带,为章鱼,为八爪金龙,为洋洋乎万顷之波,跨河南,越安徽,穿江苏,唱清平乐,作水龙吟,东注入江海,首尾连绵一千公里。其流域二十七万平方公里,福泽两岸豫、鄂、皖、苏、鲁五省,造就老子、孔子、庄子、鬼谷子、韩非子、管子、鲍叔牙、孙叔敖、张良、项羽、刘邦、曹操、华佗、诸葛亮、朱元璋等一大批在青史上熠熠生辉的著名人物。

水从杳茫中来,又往杳茫中去。

息县的水很阔,天很低,站在淮河大桥上聘目四望,两岸草树作物郁郁萋萋,不辩涯际,也不辩古今,想起夫子当年的临流之叹。河湾中长满青碧的浮萍,两头大水牛在淮河边安静地吃草,阳光藏在云层中,偶尔漏下淡淡的一束,水面泛起鱼鳞碎光。田畴之上,农人在辛勤耕作,头上的麦草帽如同散落的星辰。在他们身旁的沟渠里,是一条条清灵灵的水,汩汩而淌,泠泠而流。

许多年以前,生在淮河边的老子就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其后,同样生在淮河边的管仲在《管子·水地篇》中慨叹:“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他们应当都是受了淮河的启发。古息国的人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千里淮河中的七十五点五公里,自西向东穿息县南境而过。逐水而居的人是有福的,淮河生生作了息县的护城河,作了息县人地中的渠,缸中的米,枕边的琴瑟。

息,滋生,生长,生生不息也;息县,生生不息的土壤,息壤也。荆州古城有土丘,长四十米宽十米,四角各有柱子为界,名息壤,传言是大禹治水所留。战国时有息壤之盟,《战国策·秦策二》:“迎甘茂于息壤。”“乃盟于息壤。”又:“息壤在彼。”

古有息壤,也有息石,能自己生长且永不减耗的土壤和石头,初见于《山海经》。其《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西晋郭璞注《山海经》:“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开筮》曰: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汉元帝时,临淮徐县地踊长五六里,高二丈,即息壤之类也。”

《山海经》说尧杀鲧,是因为鲧未经请示,私自盗窃息壤去堵塞洪水。《尚书·洪范》:“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说法与之相近,但罪名更具体一些,也就是扰乱了五行。《史记》则说尧“殛鲧于羽山”,是因为鲧身受重托治理天下洪水,用时九年却徒劳无功,洪水仍然“怀山襄陵,下民其忧。”上古的事,何况又是荒远的神话传说,要想说清楚,其难度如挖雾露之根,如裁彩云作衣裳。更何况,各种古书所记上古祖先之事,也多有出入,甚至自相矛盾。

那神奇的息壤,则不一定完全是神话。按风水地理之学,两条或三条以上的河流交叉对冲时,其前锋洗土摧山,所到之处土地大量损耗,相反,河湾或者河套内的土地面积则不断增长,又因沉积物在那里长年累月地堆积,土壤极其肥沃,最宜稻麦桑麻,这种冲积形成的土地,与息壤很有些相似。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地壳运动隆高大地山脉,貌似土壤自动生长。

息县,古之息州,饶美的息壤,息、白、赖三姓氏的发源地,正处在中国南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界线上。地分中原与荆楚,南接大别山北麓丘陵带,北牵黄淮平原,东望安徽颖上凤台,西眺宛申古国,为中原东南形胜之地。观其地图,淮水绕其南,闾河围其北,作二龙戏珠之状。

夏商属豫州,立国于西周,建县于春秋,历经三千年光阴,城头无数次变换大王旗,而息县之名一直不变,亘古如时间,绵长如淮水,号称“中华第一县”和“天下第一县”。凭借淮河灌溉之利和冲积平原上的广袤沃土,小麦、水稻、油菜、花生、芝麻、大豆在这里茂盛滋长,香稻丸、息半夏、弱筋小麦、关店葡萄、油酥火烧在这里源源出产。第一不第一暂且不论,中原粮仓则名副其实,自秦汉以来,息县一直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双栖主粮产地。当地有一则民谚,“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干饭一半馍。”流传已经很久了,显露着息人满满的自信,他们的自信是有渊源有底气的。

清嘉庆《息县志》:“息之得名自周始,分封姬姓为息国,侯爵。”周武王姬发于牧野克殷杀纣之后,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解散军队藏起兵器,宣示天下将文以安邦,不再动用刀兵,并封建子弟、功臣和古帝王后裔为诸侯以藩卫中央。当时所封姬姓之国共有五十三个,异姓之国十八个,周文王第三十七子羽达被封为息侯,封地称息国。同时,另封一姜姓功臣为赖国国君,其国土在今天息县东北部的包信镇,子爵。也就是说,息县境内曾经同时有两个诸侯国存在。

赖国是个小国,但息国很强盛。文王姬昌的儿子,武王姬发的兄弟,其封地自然是美地。最初,息国国富兵强,号称千乘之国,是周王朝监督中原诸侯国的重要力量。到了春秋时期,息国与北面的齐、郑、鲁等大国结盟对抗楚国。楚国志霸中原,视息国为肉中之刺,誓拔之,以为与晋国争雄入主中原的桥头堡。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熊赀执政,加紧了对息国的征伐,加上息国内乱国力迅速衰败,几年后楚灭息,降为楚国属县息县,事见《左传》。又过了一百多年,即公元前538年,赖国亡于楚灵王熊虔。

公元2017年6月15日,一个晴明的夏日,在淮河故道以北,息县城郊乡徐庄村青龙寺一带,息国故里当年可以想见的富丽繁华,早已鞠为茂草,荡为冷烟。都城无踪可觅,原址之上,青葱的玉米苗和时令蔬菜茂盛生长,杨树叶在风中哗哗作响,绿意可洗风尘。

见到一新一旧两块碑,上写“古息城遗址”。另看见一块清光绪年间立的石碑,上刻《重修青龙寺碑序》,碑文为当时的汝州学正、息县举人张士杰撰写,生员庞学礼书丹。

几年前,当地村民在青龙寺一带开山采石,挖出几个大坑,今已积水成小湖。当地息文化研究者徐泽林说,这里出土过青铜剑、戈、镞、鼎、鬲、豆,残陶的碎片则俯拾皆是。

站在遗址高处向东望,可见濮公山。濮公山是大别山最北端最后的余脉,其山孤兀,峰顶依稀可见数棵大树。“濮山拱翠”为古时息国八景之一,最美时,据说“古树高藤,松翼排空,雾生紫岚,瀑悬银河。”可惜古时胜概今已不再,登临徒增古今之叹。山中有太阳碑和滴水洞,又出珉玉,可制棋子,曾作贡品。

息县父老言,汉末有濮濮道人在此山悬壶济世,因以名之。濮公山又名浮光山、浮弋山,取“山映长淮,每有光耀”之意。山在淮河南岸,淮水在这里三曲三折,如同一个倒放的水缸。如果从开封南下,穿越八百里平原进入息县,濮公山是旅人在中原看到的第一座山,所以当年苏东坡路经此地,为之题写“东南第一峰”。濮公山平均海拔一百米,主峰也不过一百四十九点三米,在我这个住在大别山腹地见惯了千米以上高山的人看来,它根本不能算作一座山,至多不过是一个土丘,一块坡地。但在万里平阔的中原,濮公山峨峨枕淮,也很有几分蟠龙吸水的非凡气势。

查考苏东坡一生行迹,他从淮河水路坐船来到息县,见到濮公山,应当是宋神宗元丰三年,也即1080年。其时,“乌台诗案”发,他受诬陷被贬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苏东坡一生足迹遍及天涯,所到之处,大多留字作诗,题“东南第一峰”也是常情。只是不知墨宝今在何处。

苏东坡为淮河写诗多首,如《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如《出颖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前一首里说,“好在长淮水,十年三往来。”“过淮山渐好,松桧亦苍然。”“何时桐柏水,一洗庾公尘。”后一首说,“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诗中多意味,后人费思量。

苏子笔下的淮山是濮公山么?

据说,王安石也曾登临濮公山,山上旧时的太阳碑就与他有关,也是他所立。

说古息国,不能不说息国美女息妫,就像说古越国,不能不说西施和郑旦。

息妫生于陈国宛丘,也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是周朝妫姓诸侯陈庄公之女,因嫁给息国国君,所以称息妫。据说她目如秋水,脸似桃花,容华绝代,世称桃花夫人,也称息夫人。妫氏家族估计世代出美女,陈庄公的胞弟陈宣公的两个女儿,也即息妫的堂姐妹,一个嫁给了周天子,《史记·陈杞世家》:“宣公三年,楚武王卒,楚始强。十七年,周惠王娶陈女为后。”陈女后来生下周襄王和王子带。另一个嫁给了蔡哀侯献舞。

息妫为第一等美女子,也是第一等贤女子。关于她,息县及周边地区流传着三个典故:

一是“挂灯劝夫”。息侯原本惰政,息国此时已经衰落,加上周边强国环伺,境遇很是危险。息妫嫁给他之后,借正月十五放花灯之机,以灯喻国,劝夫君奖耕战课农桑,亲贤人远群小,息侯幡然悔悟,从此励精图治,衰败的息国有了振兴气象。

一是“三年不语”。自古红颜多故事,也多坎坷。却说息妫回陈国探亲,借道蔡国,被她的姐夫蔡国国君蔡哀侯戏弄纠缠。息侯气愤不过,向楚文王入贡借兵讨伐蔡国。双方设计引蔡哀侯上钩,蔡哀侯被楚兵俘虏。不料被俘获之后,蔡哀侯为求脱身,在楚文王面前极力称赞小姨子息妫的美貌,楚文王色心大动,以巡视之名用计灭了息国,将息妫虏去作了夫人,把息侯贬作了守卫楚国都城的小吏。楚文王熊赀很是宠爱息妫,为她建紫金山和桃花洞。三年中,虽然息妫迫于无奈,又为了保住息侯的小命,为楚文王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熊艰(堵敖,被楚成王所弑,在楚王位三年),一个是楚成王熊恽,但却从不主动说话。楚文王问其缘故,她反问道:“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事见《左传·庄公十四年》。《左传》接着说:“楚子以蔡侯灭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也就是说,息妫枕边的一句泪眼盈盈的莺啼燕啭,促使楚文王灭了蔡国,间接地为息国报了亡国深仇。

一是“助夫辅幼”。生子之后,息妫成为楚文王的贤内助,文王死后又襄助儿子楚成王治理国家,为楚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于蔡哀侯调戏息妫,以及楚文王虏息妫为夫人,民间传说中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乃至有息妫与息侯破镜重圆说,两人相拥跳谷殉情说之类,除了那些假仁假义的卫道士,对桃花夫人的既美且贤的称誉则是一致的。

今天的息县人民政府院内,有息夫人碑,立于清同治年间,碑文称其为爱国夫人。其造像温婉美艳而端庄,若南海观世音。

昔时武汉黄陂有桃花庙,不知今天还在否,据说是息妫魂归处。《大清一统志·汉阳府》:“桃花夫人庙,在黄陂县东三十里。唐杜牧有《题桃花夫人庙》诗,即息夫人也。”桃花庙中,另有唐人罗隐和清人邓汉仪(一说姓郑)为桃花夫人题的诗。最喜邓汉仪《题息夫人庙》:“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好一个伤心岂独息夫人,为她作诗的,还有王维、刘长卿、宋之问、罗隐、汪遵罗、张九钺和袁枚。

去的时候,息县正在兴建息夫人纪念馆,规模不小,所用石料是清一色的汉白玉,光洁莹白,当是有意为之,石上刻有精致的饕餮纹。

馆内藏有两条独木舟,是从淮河故道挖出的商周古物。馆内一位老者说,早年,他们村里挖出过好多条独木舟,村里人不知其珍贵,冬天劈了用来烤火。这些年,息县出土过不少独木舟,还发现多处古渡口,为研究商周时期淮河气候、造船史、航运史、远古淮河上游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八年前在淮河西岸谯楼办事处徐庄社区沙场挖出的一条独木舟,距今已有三千五百年历史,年代为殷商早期。这是中国考古迄今发现的体积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独木舟,现藏于信阳市博物馆,名之“淮河古沉舟”,又称“中原第一舟”。舟长九点二八米,宽零点七八米,高零点六米,舟体由一根圆木剖凿而成,树种为母生树,系热带植物,其树种今天在江淮地区已经绝迹。

馆后有大片山林,林中植高大水杉数千棵,树龄在二十年左右,横成行竖成列,兼有亭廊桥榭竹石泉池之属,极幽旷,徘徊其间,自以为风度落落,萧散如古画中人。

中原处处是胜迹,息县亦然。濮公山、息国故城而外,秦楼遗址、周冢古墓遗址、古赖国遗址、太子庙遗址、白公故城遗址、谯楼、刘邓大军渡淮遗址、五七干校遗址、东汉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塑像等等,皆有可观处,可凭吊,可缅想,可作世外之思。

本文原刊于《滇池》2019年第4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寓言故事四年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