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蜀国最落后?

维持一个大国对文臣的能力要求,是绝对要高于维持一个小国的,就这一点看,三国鼎立时期朝中大臣的能力绝对不在前期的文臣之下,否则也不能维系几十年的均衡状态,如果能力不足就会像五代和三国早期那样各种混战和轮流坐庄。将帅方面因为战争的减少或许质量确有不及,但从战争的规模来看,后期带兵多的将军也不少,也没听说谁逃兵或者治军混乱什么的,至少从军事素养和前期比并无劣势。再结合三国志晋书和同时期其他历史文献看,后期列传的人数和前期比不落下风,因此这个问题从论据上来说就是错误的。

在三国历史上,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个人物,比如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吕布、关羽、张飞、赵云等等,基本上都存在于东汉末年和三国前中期。但是,反观三国后期,除了姜维、邓艾等少数几个比较出彩的历史人物。


结合《三国志》、《晋书》等正史来理解的话,在三国后期,蜀国存在姜维、夏侯霸、王平、张嶷、廖化、傅检等人才,曹魏和晋国这边则有司马昭、司马师、邓艾、钟会、孙礼、羊祜、王睿、王浑、石苞、胡遵等出彩人物,而在东吴政权这边,也存在陆抗、丁奉、全琮、全端、朱桓、徐盛、周鲂等。进一步来说,在笔者看来,三国后期可能没有曹操、诸葛亮、关羽等相对逆天的人物,但是在数量和规模上,并不逊色于三国前期。

但在历史上的蜀国后期,并没有出现什么大将,只有姜维勉强在支撑蜀国的队伍,以至于后世笑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虽然没有多大建树,但一直兢兢业业的廖化无辜躺枪,但这也间接说明蜀汉的人才队伍逐渐凋零,已经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这是为什么呢?

在蜀国的历史上,其实也出过不少将才、例如五虎将关羽、张飞、黄忠、赵云、马超,再往下也有王平、马忠、邓芝,但到了后期除了被诸葛亮一直雪藏的姜维,剩下能提的有谁?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阎宇,跑去救援成都结果把自己都丢了;张翼,阿斗投降后,被迫投降了钟会。


面对着老将因年龄问题先后去世,蜀汉并没有新鲜血液的诞生,最后导致蜀国都被打到城下了,满朝文武都在思念五虎,完全没有了主义,有一部分人都是提出了主张,直接投降。有人把蜀汉人才凋零的原因归咎于诸葛亮,诸葛亮一直北伐,没有修生养息。

但是再回想一下当初六国之中秦国不是僻陋一方,才少上国?李斯的《谏逐客书》已经说得好清楚,《谏逐客书》译文“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所以“僻陋一方,才少上国”不是人才少的原因,原因是因为当时三国人才流动少比不起当初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的文化思潮多样化,有“诸子百家”之称,儒墨并为显学,道名互为辩驳,纵横家烜赫一时,法家后期一枝独秀,而儒家墨家兼人济世,道家飘然出世,名家出于道家而自困于逻辑,所谓钻牛角尖者也~最为功利的当属纵横家和法家。乱世之中,以功利为先,故苏张之辈并显用于世,吴起商鞅并至宰相,如范睢李斯之辈,以策干秦,朝穷困而暮掌权柄,如此者多矣,是当时的文化氛围使之然也。

刘备入蜀,庞统、法正共同举荐他,刘备见他身高八尺,容貌英伟,便把他留在身边做秘书。彭羕从囚奴一跃成为一号首长秘书,行为变得张狂。一向谨慎的诸葛亮 看不惯,向刘备进言说彭羕心大志高,不可重用。刘备也深以为然,调任他为江阴太守。彭羕不想到外地做官,到马超处大骂刘备老痞。马超加入刘备集团后处处小心,彭羕这等离心离德的诳语自然被密保上去,彭羕被处死,时年37岁。

廖立三十岁升为长沙太守,少年得志。关羽失荆州,廖立逃回。刘备并未深究,任他为皇帝近侍。后主继位改任他为团级干部,廖立不爽,认为自己应该当诸葛亮之副手、李严之上的大官,于是从刘备不取关中、关羽失荆州等处一一开骂。至于其他官员,在他的眼中更为粪土。众官员告状,后主将其废官为民。


李严年轻时就以才干出众名扬天下,当过多处县令,处处政绩不凡。刘备曾令他定制蜀汉法律,他在当郡守时平叛有功,治水、修路也是行家,所以刘备病重,请他与诸葛亮共同做辅政大臣。李严自恃有才,看不起同僚,又劝诸葛亮效仿曹操 晋爵称王,自己开始不想做事而贪图 安逸,被诸葛亮上书废官为民。

要说起来,刘备的政治才能的确跟曹操没法比,但是在用人上我觉得刘备很有自己的一套,即便跟曹操比也不逞多让!用关张以义,用赵云以情,用马超以冷,用黄忠以恩。

一个政权要想稳定,首先就要平衡好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关张从老刘出道开始就跟着他,几十年来不离不弃,即便没有功劳那苦劳也说不完,忠心耿耿,义薄云天,几度分散,但最后却仍然聚合到一起,所以刘备动辄就跟二人同食同寝。

赵云自从老刘在袁绍那跟随他之后,就一直不离不弃,在刘备集团中也断得上是除关张简雍,孙乾之外的老人了,所以三国演义把赵云说成是老刘的四弟,也不是没道理的。


赵云跟了老刘之后干的就是领导的贴身保镖,专门负责老刘和老刘老婆孩子的人身安全,若是不信任肯定不会把这么重要的岗位交给他。黄忠老卒一个,当了几十年兵也没混出个头,可是老刘一称汉中王,就立马让他当了后将军,这可是跟关张一个待遇啊,要不关老二怎么会那么不满意呢!

至于马超,马超虽然很牛,当时有说法是不亚于吕布,可是我认为马超跟吕布差不多,反复无常,只不过他跟吕布不同的是:吕布是把能干的坏事都干了,名都臭的没法再臭,可是马超是名将之后,有背着马腾的血仇,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他的所作所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是两人在本质上差不多,残暴嗜血,刻薄寡恩,反复无常,目中无人,如果说吕布是恶狼,那么马超就是还没长大的小狼。这样的人要么不用,可是马超名满天下,又帮刘备拿下了成都,与老刘有功,不用又不行,所以只能高官厚爵,但是没有实权。


在诸葛亮主事后,由于人才的再生和培养,蜀汉又出现的人才的繁荣(尤其在内政人才上)并不象小说所说。人才从此就枯竭了,这实际和刘备时代人才济济也有一定的关系.,第二代人才逐步开始成熟。

文臣:李严,杨仪,蒋琬,费祎,董允,张裔,何祇,董厥,樊建,邓芝等。

武将:魏延,姜维,马忠,王平,张嶷,向宠,张翼,吴懿等。

“蜀汉刘备时代”人才济济”到蜀汉后期”人才凋零”形成巨大的反差”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命题,不过“年龄问题”应该说只是一些表面现象而已。蜀国之所以出现的现象我认为有几点值得我们考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来源:整理 时间: 19:39:49 编辑:游戏知识

这从傅士仁和糜芳投降东吴以及孟达和刘封见死不救、拒发援兵就可以看得出来。而东吴此时出了一个满腹才学深藏不露的陆逊,更是给了关羽致命的一击。一个刚刚出道没有丝毫名气的陆逊,关羽岂能放在眼中?关羽出兵迎战曹军之时,凭良心说并没有放松对东吴的防范,各种防御措施他也是一一作了精心的安排。但一来陆逊的军事才能远在他之上,二来东吴将士对刘备集团多年的怨愤已经到了一定要至关羽于死地的程度。

东吴对关羽后方的一个突袭,顿时令他大乱,再然后就是土崩瓦解不可收拾。关羽被俘后,没有出现像曹操那般的优待俘虏,没有把他搞搞捧起。孙权只问了他一句话:降还是不降!关羽最终的傲气在此断送了他的生命,到他这种傲气性格牵连的还有他的儿子关平、周仓,以及整个的荆州人马和蜀国的命运前途。正是因为他这种性格上的缺陷,使得本来攀上巅峰状态的蜀国,由此元气大伤并最终衰落下去!。

如果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联合起来,且认真对付魏国,能赢吗?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很兴奋。阿呆可以肯定的说,曹操没戏了。如果蜀汉与东吴合并,曹魏的麻烦真的大了。所以说,曹操宠爱关羽是对的,关羽在关键时候破坏了孙刘联盟,给曹操送了一个超级大礼包!第一、蜀汉与东吴合并,那就与曹魏初步形成了划江而治的局面。以秦岭和长江为界,分而治之。魏国不敢贸然过江,过得了江也站不稳脚。

西边的蜀国一北伐,魏国就紧张。东西两头,首尾呼应,曹魏很难受。第二、蜀汉与东吴合并后,第二步就是东边虚张声势,假意进攻。西边蜀国北伐,占领关中,守住潼关。切断魏国与西凉的联系。整个西北将会落入蜀国手中。第三、魏国被压缩在中原地带。以黄河与长江为界了。黄河以东,长江以北,是魏国的范围。魏国已经处在包围圈之中了。

第四、此时的蜀汉与东吴联合国,拥有肥沃的江南和四川盆地,也拥有广袤的西北。稍微平静地发展几年,便是军粮充足、战马充足的。魏国是无坚可守的,一马平川的中原地带,抵挡不住西凉的快马弯刀的。第五、魏国投降。抵抗是没用的,最终还是会灭亡,不如投降。这样天下避免战争,百姓安定。大势所趋,没必要负隅顽抗。第六、恢复汉室。

关羽在荆州被孙权杀死,吴国将首级送到魏国,曹操为何给予厚葬?

东吴杀了关羽,然后把关羽的首级派人送给了曹操。曹操见了关羽的首级,那可真是百感交集啊。想当年关羽和刘备失散,关羽被曹操所获。曹操对关羽那是无比的敬重,赏金封候关照至微,奈何人各有志,关羽忠义贯古今,知道刘备下落之后还是拍马走人了。刘备成了气候之后取得益州,关羽位列刘备麾下五虎将之一,统领荆州。这一时期的关羽和曹魏激烈对抗,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他和曹操后方的叛将孙狼遥相呼应,吓得曹操几欲迁都。

正在关羽和曹仁在樊城决战的时候,东吴吕蒙从背后下了黑手,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擒杀。正是这样一个高官厚禄留不住,屡次威胁曹操的关羽,曹操却为何命人给关羽的首级配以躯体厚葬之?一、曹操此举是做给自己人看关羽关二爷为什么受到后世的敬仰,为什么历代帝王都很抬举他,答案是不言而喻,不是因为他的武艺高,而是二爷的为人处世高,提起这个,他一直就是中国古代忠义的代表人物。

那么,关羽的忠义可以说是曹操成全的,曹操比谁都清楚,虽然在战场上刀兵相见,那叫做各为其主。打心眼里,曹操一直很敬重关羽的为人。对于曹操这种身份的人来说,最希望的就是他的部下能够象关羽一样,对他忠心耿耿。曹操也知道,自己的任何一个举动都会到他下边的人。所以曹操必须把关羽这个模范树立起来,希望忠义的种子能够在曹魏传播开来。

二、曹操此举同时做给天下人看东吴杀了关羽取得了荆州,狡猾的孙权深知刘备会来报复,于是把这个烫手的山芋送给了曹操,是为曹操杀了关羽,想嫁祸给曹魏。孙权的这一套小把戏,岂能逃过曹操的眼晴。曹操把关羽厚葬之,明摆着向天下表明此事与曹魏无关。曹操只此一招就轻松的化解了孙权的诡计,等于把这个烫手山芋又抛给了孙权,还落得一个敬重英雄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吴大都督吕蒙带徐盛丁奉和魏国的吕虔文聘李通对战,哪一方会赢呢?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因为双方只有吕蒙我们熟悉一点,其他五人知名度皆不高,先来了解一下双方武将,再做评价。吕蒙陈寿: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擒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吕蒙是这六位武将中知名度最高的,也是我们所最熟悉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吕蒙也是首位建议斩杀关羽夺取荆州的将军,在表面上他对关羽百般交好,暗地里在关羽攻破樊城后立刻上书:本人多病,对外宣称带病在身需要会建业,这样关羽就不会防范我肯定会分出部分兵力离开,这时候就是擒获关羽的最佳时机,最终靠此计拿下荆州斩杀关羽。

徐盛陈寿: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蜀国有五虎上将,魏国有五子良将,东吴有江东十二虎臣,徐盛正是十二虎臣之一。在曹军攻打东吴时孙权跟徐盛前去应战,不过当时突遇大风,东吴战船被刮至岸边,熟知曹军陆战出名,东吴只有徐盛敢于下岸厮杀,最终可溃败敌军并安全离开。丁奉张布:丁奉虽不能吏书,而计略过人,能断大事。

丁奉跟随东吴征战一生,前后经历了吴国的四位国君,可谓是一生经历了三国的兴衰。其中关于他的故事在史书上也记录比较少,其中有个记载的比较出名的战役就是雪夜奋短兵,在曹魏进攻东吴的时候,丁奉带领3000人独自离开,因为当时正值寒冬,丁奉建议脱下棉衣速度行军,最终大破敌军。文聘曹操:仲业,卿真忠臣也。文聘原本时江东刘表手下,后来刘表的儿子投降曹操后才跟着曹操,一生屡建奇功。

文聘此人谋略可以说是不在五子良将之下,只能当时曹操手下将领太多,其中有一次孙权率领五万人马围攻文聘,但是吴军二十天都没有大破城门,最后只能无奈离开,而这时的文聘出城追击最终大破吴军,可以说时跟张辽的合肥之战有得一拼。吕虔卢弼:文聘在江夏数十年;杜畿在河东十,在并州、冀州二十余年;吕虔在泰山十数年。皆久于其任,当时信任郡守、刺史如此。

大家对于吕虔可能不太熟悉,他也是曹魏将领,但是一直从事的都是后方工作,其中在各大战役中都有他的身影,在征讨吕布中他射杀吕布部下,追杀刘备时跟李典同为先锋,在赤壁之战中掌管水军后军。李通陈寿:李通、臧霸、文聘、吕虔镇卫州郡,并著威惠。李通此人的才华被当时的各大将领给掩盖了,在张绣兵变后曹操攻打张绣,但是刘表支援张绣,曹操最后只能御驾亲征,此时李通率部下投诚,并且最终击败张绣。

在官渡之战中,更是有袁绍和刘表让部下偷偷前去拉拢李通,但是无论提出什么待遇,最终都被李通拒绝,并且表示自己只忠于曹操。以上是六人简介,这时候要判断孰强孰弱应该不难了吧,我觉得应该是曹魏阵营获胜的几率大一些,因为东吴虽有吕蒙和身为十二虎臣的徐盛,但是在陆地上是曹军的强项。并且这三人后期皆在江夏镇守以防东吴,由此看人三人水战并不会太差。

为什么三国里吕蒙偷袭关羽被认为是缺乏战略眼光,而姜维数次北伐大伤元气却没人这么评价?

说吕蒙偷袭荆州缺乏战略眼光,那是我们站在蜀国的角度看的。站在吴国的角度,偷袭荆州,是一险棋,但绝对赚大了。以吴国的实力,想统一全国太困难了,守住江东江山是基本。江东处于长江中下游,战略上并不易守。处于中上游的蜀国对它的威胁比魏国更大。关羽占据的荆州一部,就是悬在吴国头上的一把刀。通过偷袭关羽、获取荆州,孙权那边巩固了自己的国防安全,还获得了大片的土地。

而蜀国还要对付魏国,也不敢把他。最终吴国占据了荆州,杀了关羽,吴、蜀两国还是继续结盟对付魏国。蜀国吃了大亏,而吴国则占了大便宜。姜维数次北伐,历史上对此的评价并不高。甚至很多人认为姜维的穷兵黩武,导致了蜀国的衰败。比如三国志作者陈寿,就对姜维的做法有很多批评。这是陈寿在姜维传最后给的评价:“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东汉之后天下形成三分的局面,魏蜀吴三足鼎立。但是这种局面仅仅存在了六十年左右,尤其是刘备辛辛苦苦建立的蜀汉持续的时间最短。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从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

《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之前给后主刘禅的一道奏章,里面既有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有自己北伐之后的人事安排可谓尽善尽美。但是大家都知道《出师表》有前后两篇,前出师表闻名天下,还是中学教材里的必背篇章。但是后出师表就不一样了,有人说是后世之人假托诸葛亮之作,在这里小编就不去追究了。

可是在后出师表中小编就发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诸葛亮除了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之外。文中还说道: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蜀汉的人才凋零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也有研究发现刘备从荆州带过去的人才在到蜀地之后几乎在同一时间去世,有猜测说是当时流行的瘟疫还有说是荆州人不适应蜀地的气候等等。不管原因如何,但是人才凋零却是既定的事实,这对于一个政权来说是十分危险的事,国无贤才想不灭亡都难。

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蜀汉的一切事情几乎都是诸葛亮在决断,可以说他之所以五十四岁英年早逝与其过度的操劳是分不开的。而且我们常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就足以可见蜀汉的人才真的不多。

因此蜀国为何最先灭亡,除了诸葛亮姜维常年征伐导致实力衰弱之外,人才的凋零与断档也是一个重大因素,大家认以为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蜀国最高战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