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内设机构

正科级是县管干部、正副处级是市管干部,县一级拟任命的干部最高级别就是正科级再往上的副处级只能向市一级推荐安排、县一级不能任命处级,所以正科级在县里都是乡镇街办,委部局办主要负责人,包含一些职级人员,一级主任科员对应大正科、二级主任科员对应小正科,简练回答不足之处还请指导,谢谢

回答这个问题,你首先要弄清楚县城里面哪些领导是正科级。

通常县的级别就是正处级,县属各部门就是正科级,也就是县里的交通局、教育局等部门。固然,这些部门的一把手就是正科级。

通常一个县有30个部门左右,那么这一部分正科级岗位就是30个。

乡镇都是双主官,一个书记一个镇长,他们都是正科级干部。一个县大概有10个乡镇左右,那么这部分正科级领导就是20个。

乡镇一般都有人大,主任也是正科级,那么大概也有10个左右。通常乡镇没有政协主席。

三、级别较高部门的内设机构领导

比如县里纪委监委、法院、检察院的内设机构一般为正科级,那么里面的科长之类的应该为正科级。

像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的副部长也都是正科级领导。

四、县委、人大、政协等内设部门

人大、政协跟县委县政府一个级别,都为正处级,他们一般没有下属单位,都是内设机构运运行,内设机构领导也是正科级。

五、县委县政府直属的企事业单位

县委县政府通常也会有直属的事业单位或者县属国企,他们的领导严格意义上也算是正科级领导干部。

因此,一个县如果算正科级干部,也不算少,大概有100-150人左右吧。

上面分析了正科级的领导类别,我们就拿最大值算,大概正科级实职领导有150人左右。

一个普通县的公务员大概在1500人左右,就此计算的话,也就是在县里面,十分之一的人可以晋升到正科级岗位。

这个难度确实不算小了,到了县里,想要到达正科,尤其当实职领导,只有10%的人可能能够成功,这个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也是相当有难度的。


最后说说,在我们的机构设置中,机构越高,位置越多,晋升越容易。比如省厅里面工作,达到处级就很容易,在地市工作,正科也相当容易。

但是在省里处级干部也不算什么,但是在县里正科局长已经算是很大的官了。

因此,在县里到正科就真的已经算是当官了,在省市,科级也就是个办事的普通员工。

在县一级,想提拔正科说难不难,说不难也难。

一是高学历人才。比如人才引进博士定向选调生,进入地方工作一年试用期转正后直接定二级主任科员,轻轻松松拿到正科级。下一步作为组织重点培养对象,很快就能转到正科实职岗位,进而提拔副处级领导。只不过博士定向选调生现在在科级很少安排到县级单位工作,多数提了副处才下去,要么就是直接在县里挂任县长助理等职务,下一步一步到位提副处。

二是空降干部。从市直部门空降县直机关或乡镇,比如担任局长或乡镇长、书记,正科难度也不是很大。这种人有能力有背景,怎么走都不是事。只不过类似操作比较少见罢了。

如果不是人才引进或空降,从本地提拔,想拿一个正科就不是简单一个“难”字能解释的了。

县城的正科级干部分正科职和正科职级两种。

正科职,即正科级领导职务,对应县直机关或乡镇三套班子主要领导等岗位。以一个30-50万人的县为例,县直部门(包括事业单位)的正科级领导大概在50-60人之间;乡镇假设12个,正科职36人,正科职总共100个上下。一个30-50万人口规模的县机关事业在编人员大概在人左右,也就是说提拔正科职的比例在三十到四十分之一,也就是三四十个公务员或事业编才能出一个正科级领导,可以想见难度有多大。而如果以当地人口为基数计算,几千分之一,难度系数更是不知增加多少倍。

相对来说,公务员职级并行后,正科级职级名额要多很多。正科级职级包括二级主任科员和一级主任科员两种。根据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县级机关一至四级主任科员比例是60%,其中一二级比例不超过一至四级主任科员总数的50%。目前公务员和事业编的比例大概在1:3-4左右,假设以上述一个县4000名公务员和事业编的总数来计算,那么一个县的公务员大概在800-1000左右,那么一至四级主任科员的名额数大概在400-500名上下,一二级主任科员的职数则在200个左右,相当于4-5个公务员争一个正科职级,比例大概在20%左右。难度同样不小。这还不算领导兼任职级、单位出缺职数未补等因素,加上这些主客观因素,晋升正科职级的比例可能不会超过10%。

结合县城实际,以及晋升正科需要的任职年限、工作实绩等条件,在县里一个本土干部想提拔正科难度可以说是相当得大,用很多人的话形容无异于祖坟冒青烟。如果不是能力超强、机缘够好,真心不是那么容易做到。当然,这从侧面也证明了一个正科级在县里的含金量。诚然,正科在整个行政体系里级别不算高,但在县里绝对是妥妥的“大官”,其影响力和话语权不容小觑。

地方政协工作机构设置应规范

  近日,笔者仔细翻阅了《2018年江西省政协系统通讯手册》,发现目前我省11个设区市政协专委会设置的数量和名称不尽相同,同一市辖区内的各县(市、区)政协专委会设置的数量和名称也不尽相同,若避开设区市作进一步比较,全省100个县(市、区)政协之间,专委会设置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差异较大。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地方“三定”方案尤其是编制、经费、人员紧缺的影响,导致市、县(区)政协工作机构设置的数量和名称难以达到理想要求。笔者认为,地方政协工作机构设置应科学严谨、合理规范,尽可能地与上一级政协或更上一级政协工作机构相对应、相匹配、相协调。虽然今年全国两会新修订的《政协章程》规定地方政协“专门委员会及其他工作机构的设置,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由常务委员会决定”,但还是要从有利于地方各级政协组织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有利于履行政协三大职能,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发,来合理设置专委会等工作机构。

  深化机构改革是当下一个热门话题,深化机构改革必然涉及到政协组织。对此,笔者建议统筹考虑市、县(区)政协工作机构设置事宜,合理规范市、县(区)政协工作机构名称。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秘书处、人事处、委员联络处、财务处、行政处、宣传处。政协第十二届广州市委员会工作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机构包括:政协广州市委员会办公厅、

秘书处、人事处、委员联络处、财务处、行政处、宣传处。政协第十二届广州市委员会工作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机构包括:政协广州市委员会办公厅、提案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城建资源环境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软文网系信息发布平台,软文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文由 金悦 发布或转载,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更不对您的投资构成建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区政协机构设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