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灭九族的,有没有灭民族的?

因为年代的悠久和长久的缺乏,说明白“诛灭九族”是哪九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连曲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法规与中国社会》一书中,举了不同关于九族的说法,没有给出结论。

灭九族是哪九族 

指一人从曾曾祖到曾曾孙子的九代人,即曾曾孙子、曾孙子、孩子、父亲、祖父、曾祖、高祖父。古代中国“抄家”和“灭国”常常是伴随着使用的,目的性在除根—完全去除报仇的实力和人脉关系。少康中兴田一成,众一旅是除之不尽的后果,吴子胥和吴伐楚是灭国不完全的结果。在我国古代,君王向来都是重权的掌握者。顺服她们的人,往往可以继续存活下去。倘若有些人胆敢不顺服她们,那这些人的结局就肯定不可能好到哪里去了。通常情况下,臣子或是百姓们若是所犯了较小的过失,那君王最多对她们小惩一下。若是过失稍大一点,也无非是犯案者自己被诛灭。

秦朝。把祸及族人当做一种酷刑,而且以法律法规的方式固定下来最开始起源于秦国。史记里记述秦文公二十年,刚开始实施诛三族之罪。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荆轲刺杀始皇帝挫败。皇上龙颜大怒决策以最严酷的酷刑解决荆轲认为天下榜样,因此就族灭了他七族。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仅有有据可依的被灭九族事情出现在隋未伟业年里。当时杨广出征高句丽,杨玄感起兵反叛。最后敌不过被杨广打得大败,杨玄感知道如果被杨广所擒定然不可能有好下场。

中国古代「抄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就是除之不尽的后果,吴子胥与吴伐楚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因此,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后代越来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诛其「十族」。

大,很大,这是古代封建王朝震慑、报复仇敌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中国古代,诛九族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惩罚,一般只有在犯了谋逆的大罪之后,才有可能被皇帝下达诛九族的命令。

中国是一个以“家”为基本组成单位的国家,但古代的“家”和我们现代人的“家”是不一样的。

现代中国人一般都是一家三口,再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最多五世同堂,几十个亲人。但是中国古代的“家”比现代要大很多多。

就拿陈姓来说吧,在宋朝时叫“义门陈氏”。这个姓在宋朝很有名,怎么有名呢?这个家族从唐朝(公元832年)开始建庄生活,光是有血缘关系的,在一起生活的,总共有3000多人,家里养的狗都有一百多条(典故:百犬同槽)。

到了宋朝(1062年)由于陈氏人口过于集中,权利太大,不利于官府管制。

文彦博、包拯等重臣多次建议皇帝对义门陈氏进行分家,然后宋朝皇帝下旨要求陈氏分家,这个家族才开始分流到全国各地。而像陈姓这样规模的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常见的。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的血亲观念和凝聚力是非常强的,个人依附于宗族并为宗族的荣耀努力,而宗族则为个人提供相应的保护。

因此个人虽然也有一些私人财产,但是主要还是以宗族利益为主,不然某一个民众的个体,是很难在周围外人的欺压下生存下去的。

就算是到了现在,在中国某些地区的农村,也还有欺生,或者当地大宗族的人欺负小户人家的现象发生。

所以,家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生活在家族中的个人,并不可以随心所欲行事,其一举一动都必须要以宗族的意志为主导,否则光是宗族的力量就可以让其授首。

我们从古代历史中可以看到,一旦某一个人宣布造反,基本上就是整个家族都跟着起来造反(比如李渊造反,他家里所有人基本上都跟着起来造反了)。

同样,如果一个人敢于起来造反,那么这个家族也一定是有连带责任的,所以诛九族在古代并不一定就是滥杀无辜。

所以,皇帝一旦下令要对某一个人执行诛九族的惩罚,那就不是杀一个人了事,这个九族诛起来往往都是几百几千人。

而一个九族诛完,这个家族基本上也就绝嗣了,能存活下来的人微乎其微。

而绝嗣、无人祭祀先祖则是中国古代封建家族中最恐怖的一件事情,是绝对不会被家族领导者允许的。

诛九族会产生以下两种效果:

1、诛九族会基本消灭被诛对象家族的主要人口,这就使得被诛对象无法对皇权再发动反击,比如造反什么的。

2、诛九族会有力地震慑其他家族,增加其反抗皇权时的成本,导致其家族领导者(族长),在反抗皇权这件事情上三思而行,不敢轻易做出违逆行为。

所以古代的诛九族对于民间的家族来说是一个极为强力的震慑,也是为消灭反抗皇权力量提供重要法理依据,效果是超级大。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有哪些人被灭了九族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