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经济发展状况

自治区主席:雪克来提·扎克尔 

自治区政府地址:乌鲁木齐市中山路479号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政权与西域各城邦建立了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在乌垒(今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自此西域正式列入汉朝版图。清乾隆后期改称西域为新疆,1884年正式建立新疆省,省会迪化(今乌鲁木齐市)。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设在乌鲁木齐市(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国内与西藏、青海、甘肃等省区相邻,周边依次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交界邻国最多、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区。

新疆的地貌可以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北面是阿尔泰山,南面是昆仑山,天山横贯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面积52.3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贯穿塔里木盆地的塔里木河全长2486公里,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北疆的准噶尔盆地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盆地。准噶尔盆地中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沙漠。在天山东部和西部,还有被称为“火洲”的吐鲁番盆地和被誉为“塞外江南”的伊犁谷地。位于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31米,是中国陆地最低点。新疆水域面积5500平方公里,其中博斯腾湖水域面积992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片片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和干旱河谷平原区,现有绿洲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8.7%,其中天然绿洲面积8.1万平方公里,占绿洲总面积的56.6%。

新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年均降水量154.4毫米。境内山脉融雪形成大小河流570多条。冰川储量2.13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50%,有“固体水库”之称。水资源总量832.7亿立方米,居全国前列,但单位面积产水量仅为全国平均的六分之一。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新疆土地资源丰富,全区农林牧可直接利用土地面积10亿亩,占全国农林牧宜用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现有耕地7600多万亩,人均占有耕地3.45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天然草原面积7.2亿亩,占全国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4.5%,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新疆全年日照时间平均小时,居全国第二位,为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新疆矿产种类全、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目前发现的矿产有13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80.7%;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有97种,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5种,居前五位的有27种,居前十位的有41种。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金、铬、镍、稀有金属、盐类矿产、建材非金属等蕴藏丰富。据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新疆石油预测资源量209.2亿吨,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的30%;天然气预测资源量1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34%。煤炭预测储量2.19万亿吨,占全国预测储量的40%。

新疆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独特。野生植物达3850余种,麻黄、罗布麻、甘草、贝母、党参、肉苁蓉、雪莲等分布广泛,品质优良。果树资源丰富,其中优良品种300余个,自古以来就有“瓜果之乡”的美誉。野生动物近700余种,占全国的11%。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16种,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包括蒙古野马、藏野驴、藏羚羊、雪豹等国际濒危野生动物。

新疆幅员辽阔,自然景观神奇独特,著名的景区有高山湖泊—天山天池、人间仙境—喀纳斯、绿色长廊—吐鲁番葡萄沟、空中草原—那拉提、地质奇观—可可托海以及喀什泽普金胡杨景区、乌鲁木齐天山大峡谷等。在5000多公里古“丝绸之路”的南、北、中三条干线上,分布着数以百计的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千佛洞等人文景观,其中交河故城、楼兰遗址、克孜尔千佛洞等蜚声中外。截至2013年末,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23个,其中5A级景区7个,4A级景区50个,3A级景区82个。新疆民族风情浓郁,各民族在文化艺术、体育、服饰、居住、饮食习俗等方面各具特色。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美称,维吾尔族的赛乃姆舞、刀郎舞,塔吉克族的鹰舞,蒙古族的沙吾尔登舞等民族舞蹈绚丽多姿。

2017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444.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5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07.1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9.38%,比上年末提高1.03个百分点。全年出生率为15.88‰;死亡率为4.48‰;自然增长率为11.40‰。行政区划

目前,全区辖有14个地州市,其中包括5个自治州、6个地区和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吐鲁番3个地级市;有68个县、24个县级市、12个市辖区,其中包括6个民族自治县、8个自治区直辖县级市、33个边境县(市);有868个乡镇,其中包括42个民族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辖有14个师、176个农牧团场,总人口约270万人。 

2017年末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2所。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8039人,比上年增长19.4%;在学研究生21329人,增长11.0%;毕业生5636人,增长1.1%。普通本专科招生10.80万人,增长12.6%;在校生34.60万人,增长8.2%;毕业生7.87万人,增长6.8%。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60所,全年招生8.55万人,比上年下降3.9%;在校生23.87万人,增长1.5%;毕业生6.43万人,增长17.1%。

普通高中355所,全年招生19.73万人,比上年增长2.3%;在校生56.71万人,增长5.5%;毕业生16.19万人,增长12.1%。 初中1039所,全年招生30.88万人,比上年增长4.4%;在校生90.18万人,增长0.8%;毕业生30.06万人,下降0.9%。

普通小学3523所,全年招生43.34万人,比上年增长7.0%;在校生228.63万人,增长5.9%;毕业生30.90万人,增长4.0%。  特殊教育学校28所,全年招生836人,比上年增长43.6%;在校生3612人,增长16.3%;毕业生386人,增长10.3%。

幼儿园7778所,全年招生75.99万人,比上年增长62.4%;在校生144.72万人,增长57.4%;毕业生40.99万人,增长13.3%。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1%;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升学率99.96%;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净入学率99.06%;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升学率94.50%。

初步核算,2017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0920.0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91.63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4291.95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4936.51亿元,增长9.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5%,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2%,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全年人均生产总值45099元,比上年增长5.8%。

2017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2858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地方财政收入1913.1亿元,增长16.9%。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65.5亿元,增长12.8%。税收收入943.3亿元,增长8.5%。全年地方财政支出4946.8亿元,增长9.9%。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41.2亿元,增长12.2%。

2017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11795.64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552.33亿元,增长13.3%;第二产业投资3237.74亿元,下降15.1%,其中,工业投资3195.06亿元,下降13.1%;第三产业投资8005.57亿元,增长44.9%。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5313.90亿元,增长42.4%,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5.1%;民间投资3416.85亿元,增长1.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9.0%;民生投资2493.33亿元,增长6.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1.1%。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1367.10亿元,下降28.0%,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1.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3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住宅投资588.25亿元,增长13.4%;办公楼投资66.14亿元,增长14.8%;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84.95亿元,增长6.9%。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4.58亿元,比上年增长7.7%。按经营地划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760.64亿元,增长7.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83.94亿元,增长10.6%。按消费形态划分,商品零售额2637.97亿元,增长7.3%;餐饮收入额406.61亿元,增长10.9%。按规模划分,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314.39亿元,增长5.2%;限额以下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730.19亿元,增长9.8%。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按商品类别划分,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8%,饮料类增长6.4%,烟酒类增长2.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0.5%,化妆品类增长7.9%,金银珠宝类下降1.1%,日用品类增长2.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4.0%,中西药品类增长7.5%,家具类增长35.5%,通讯器材类增长18.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3.7%,五金、电料类增长22.5%,汽车类下降0.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2.4%。

2017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06.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出口177.29亿美元,增长13.8%;进口29.31亿美元,增长42.6%。货物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47.9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9.36亿美元。 全年拥有165个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其中,对哈萨克斯坦进出口额94.21亿美元,增长49.3%;吉尔吉斯斯坦42.04亿美元,增长6.8%;塔吉克斯坦10.82亿美元,下降14.2%;俄罗斯12.06亿美元,下降9.3%;美国4.69亿美元,下降55.1%。

2017全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3433.64万亩,比上年下降4.7%。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792.43万亩,下降7.3%;玉米种植面积1369.34万亩,下降0.6%。棉花种植面积3326.20万亩,增长2.9%。油料种植面积360.50万亩,增长0.1%。甜菜种植面积109.41万亩,下降5.4%。

全年粮食产量1447.60万吨,比上年减产4.3%。夏粮产量651.90万吨,减产10.4%;小麦产量649.85万吨,减产10.1%。秋粮产量795.70万吨,增产1.4%;玉米产量691.54万吨,增产4.2%。全年棉花产量456.60万吨,增产8.7%。油料产量71.20万吨,减产0.3%。甜菜产量530.68万吨,减产4.4%。

年末牲畜存栏4946.45万头(只),比上年增长3.4%;牲畜出栏4447.37万头(只),增长0.4%。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153.73万吨,比上年增长2.1%。其中,羊肉产量58.24万吨,下降0.1%;牛肉产量43.04万吨,增长1.3%;猪肉产量35.80万吨,增长5.6%;禽肉产量16.65万吨,增长4.6%。禽蛋产量37.37万吨,增长3.4%。生牛奶产量160.36万吨,增长2.7%。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148.8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2%。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8.26万台,增长1.3%;小型拖拉机23.07万台,下降2.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4.41%,机耕率99.36%,机播率94.39%,机收率54.50%。化肥施用量(折纯)250.74万吨,增长0.2%。农村用电量109.2亿千瓦时,增长1.0%。

201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229.09亿元,比上年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59.57亿元,增长6.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924.05亿元,增长8.4%;集体企业增加值2.27亿元,增长24.1%;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800.39亿元,增长5.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71.38亿元,增长11.4%;私营企业增加值452.53亿元,增长1.8%。按工业三大门类划分,采矿业完成增加值848.18亿元,增长4.3%;制造业增加值1749.69亿元,增长4.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461.70亿元,增长17.7%。按轻重工业划分,轻工业增加值377.58亿元,增速为零;重工业增加值2681.99亿元,增长7.5%。按石油、非石油行业划分,石油工业增加值1087.86亿元,增长5.5%;非石油工业增加值1971.71亿元,增长7.0%。

全年全区接待游客10725.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4%;旅游总消费1821.97亿元,增长30.1%。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0490.69万人次,增长32.8%;国内旅游消费1751.60亿元,增长30.7%。入境游客234.82万人次,增长17.1%;入境旅游消费10.54亿美元,增长17.0%。

2017全年货物运输量8.45亿吨,比上年增长17.3%。货物运输周转量2288.09亿吨公里,增长20.5%。

全年旅客运输量30101.21万人,比上年下降13.9%。旅客运输周转量644.19亿人公里,下降1.6%。  年末铁路营业里程6244.36公里,增长1.3%;民航通航里程31.89万公里,增长14.0%;公路线路年末里程18.53万公里,增长1.8%,其中,高速公路4578公里,增长4.2%。

年末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365.56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比上年末增长10.8%,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301.74万辆,增长12.6%。

2017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3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1468.39万件,包裹业务101.7万件,快递业务量9042.35万件,快递业务收入18.95亿元。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35.40亿元,比上年增长33.0%。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数475万户,下降3.3%;移动电话用户2252.3万户,增长5.6%。电话普及率113.5部/百人,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20.1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95.4部/百人。互联网宽带用户569.9万户,增长21.7%。

【摘要】:新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情况也基本如此,投资是拉动新疆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预计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投资仍然是拉动新疆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另外,水是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今后,加强水利控制性工程建设、提高新疆水资源利用率是加快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新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常缓慢,目前仅占约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经济活力不强,经济效率不高。

第二章 主要发展指标预测分析

第一节 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2号)文件对新疆发展与稳定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10年,新疆人均要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位居西部地区前列;城乡要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较高水平;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要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要有较大幅度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要实现预期目标;生态要得到改善。到2020年,要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西部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目标。各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素质显著提高,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的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和发展方式,资源利用和质量明显提高,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能力大为增强。因此,未来15年左右时间,是新疆加快发展、缩小与东部发达省区差距的关键时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由于的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发达省区,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在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差距更大。无论是经济学发展理论,还是世界各国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的发展经验均表明:在经济发展起飞阶段,资本投入的增加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才是劳动力和等其他因素。新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情况也基本如此,是拉动新疆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要缩小各方面的差距,首先要充分依托新疆丰富的能源、资源优势,以及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这一过程,增强发展后劲。与此同时,要重视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充分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另外,新疆在制度、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仍有潜力可挖。新疆非公有制经济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发达地区水平,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的扩大将更有利于建立产权明晰的有效率的经济,增加的投入,发挥新疆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促使新疆积极参与的分工与合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获得丰富的资源、知识、技术。经过大约15年时间打基础,新疆将步入稳定发展期,这是未来40年总的发展趋势。

尽管新疆未来发展前景乐观,但也面临两难选择: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加大资本的投入力度;又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保护好生态环境,降低能耗,促进资源、能源的节约利用。而加大资本投入,提高投资率,加大对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往往会造成资源、能源的高消耗,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未来新疆发展的成本可能会较高,发展的速度将在某种程度受到制约。

经济学增长理论从不同侧面对增长动力的分析结果,得出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资源、制度创新等因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一)资本

资本投入的增加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推动新疆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对比有效地验证了这一观点。预计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投资仍然是拉动新疆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疆的发展与稳定工作,近几年连续下发有关新疆发展与稳定的文件,特别是国发[2007]32号文件明确了新疆在2020年前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推进新型工业化等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更加关注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更加关注贫困落后地区发展,这些必将为提高新疆资本投入增添新的动力。由于资本投入的不可持续性以及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因此,经过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后,要重视扩大消费,采取一系列措施,用扩大消费代替对资本的过度依赖,让消费逐步取代投资,成为拉动新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下表为新疆“十五”时期关于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具体情况。

表2-1 “十五”时期新疆投资率与消费率情况

人口劳动力素质偏低,特别是懂得汉语的少数民族劳动力匮乏,是导致新疆经济社会

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新疆自1984年提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工作以来,由于投入不足,“双语”教育进展较为缓慢。截至目前,全区学前、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共约23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中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仅约26万人,占全区学生人数的11%;加上“民考汉”学生21万人,接受汉语教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共计约47万人,占全区少数民族学生的20%。少数民族中双语仅有1.8万人,约占少数民族教师的13%。今后几年,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在少数民族较为聚集的地区发展“双语”,特别是幼儿学前两年“双语”教育,将促使新疆劳动力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累积效应不断增强,在生产过程中不断产生外溢效应。

高科技产业在新疆经济中所占比重很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难以估算,因此科技在新疆经济发展中往往被忽视。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共识,绝不可忽视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主要来自人力资本的积累,因此,提高科技水平首先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同时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新技术和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和转化,培育和壮大高科技产业。

新疆最大的优势是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丰富的土地资源。新疆具备了加快建立国家重要的天然气基地、煤电基地、等重要战略基地和资源接替区的先决条件。今后的重点将是研究解决如何提高资源、能源和使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如何处理好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做到可持续发展。

另外,水是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新疆地表水年径88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25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500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新疆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分布很不均匀。夏季量大,冬季量少,新疆北部、西部山区大,东部、南部降水量小且蒸发量大,因此水仍然是制约新疆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后,加强控制性工程建设、提高新疆水资源利用率是加快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发展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新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常缓慢,目前仅占约的四分之一,经济活力不强,经济效率不高。对外开放也是如此,利用外资、对外贸易量都很低,与新疆良好的地缘、区位优势不相符。但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在制度创新方面新疆有巨大的潜力,制度创新必将成为拉动新疆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力量。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远离内地大市场,条件差始终是制约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公路等级差,特别是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全区公路总里程11.4万公里,其中四级路占30.9%,等级外的路占45.1%。二是建设滞后,铁路网骨架尚未形成,对外铁路通道少,缺乏机动灵活性。除兰新铁路安北—乌西段为双线铁路外,兰新线西段、均为单线,技术标准低,运输质量低,运输能力小。三是民航机场数量、航线均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32号文件下发后,国家将加大对新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新疆公路等级将得到极大提升,精—伊—霍铁路、—和田铁路、奎屯—北屯铁路以及南北疆铁路二线、复线在近期将建成运营,未来新疆铁路将形成南北疆两个环线、三条通往内地的出疆大通道,新疆运输能力将极大地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第二节 预测依据、原则和方法

1.定性预测主要依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和战略部署》。

2.定量预测主要依据:2020年以前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及等主要指标,以新疆根据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目标而确定自治区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半、今后五年(2008—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2%的发展目标为预测依据。

(一)需要与可能相结合

新疆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起飞和工业化发展初级阶段。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国外发展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都要经历工业化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演化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速度、城镇人口增加数量等将是变化最快的时期。新疆截至目前还没有经历这样一个阶段,新疆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也具备了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高级阶段发展变化的初始条件。

(二)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与利用,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原则。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积极促进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在发展中实现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相结合

牢固树立“”的思想,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把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实现均等化公共服务做为根本目的,实现经济与社会、区域之间协调发展。

1.短期预测主要采用增长率、增长周期和趋势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得出。

2.长期预测主要根据原理,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计算得出。

3.总人口与城镇化指标主要根据历年统计数据变化规律,采用增长率法、人口总和等方法计算得出。

第三节 2020—2050年新疆经济社会主要发展指标预测

据国情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来说,起根本作用的是“速度效应”,即如果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加快,就会产生一个长期的增长效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持续高增长,就是出现了这种“速度效应”,其来源于以下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五大效应:一是经济追赶效应。即在一定时期内工业化后进国的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工业化先进国,如果以美国人均生产总值为参照系,由于中国与美国的人均生产总值差距甚大,中国仍然有三十年左右的追赶效应。二是结构效应。即在一定时期内工业化后进国的结构指标变动率快于工业化先进国,产业、等结构的变化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三是开放效应。即工业化后进国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快于先进国,一个国家经济起飞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总量和个量的迅速增长。四是制度效应。即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经济运行已基本建立在的基础之上。五是技术追赶效应。技术的引进降低了创新成本,提高了,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如果将新疆比作中国,将东部发达省区比作美国,要使新疆经济发展有一个长期的增长效应,可能前四个效应表现的较为明显。

综合以上分析,考虑价格、变动等影响因素,对新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做以下预测。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和工业化水平等项指标采用2000年不变价;人均生产总值折算美元均用2000年汇率,为计算方便按美元对人民币1∶8汇率计算。

一、2010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基本准确

新疆“”规划纲要对新疆2010年前的发展目标、任务以及重大建设项目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32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位居西部地区前列的目标。2007年底召开的自治区党委七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对“十一五”后三年发展目标作了调整。因此,201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基本上比较明确。

(一)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预测

“六五”至“十五”期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1%、9.7%、11.8%、7.7%和10.1%。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0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增长10.9%;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42亿元,增长11%。初步预测“十一五”时期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预计达到11.8%(到2010年十年均增长率为10.9%),按不变价计算达到3840亿元。这些也基本达标。(如表2-2所示)

*注: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1.“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实现9%增长速度,力争取得两位数的增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新目标,对新疆“十一五”后三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做出重大调整,即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2%。奋斗目标十分明确,各项工作任务也基本落实到位。从“十一五”前两年发展情况以及“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完成情况来看,实现两位数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2006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2007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525.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16950元,增长9.9%,以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2229美元/人,首次突破2000美元大关。“十一五”后三年实现年均12%的增长速度,因此“十一五”预计增长率达到11.8%,也已基本实现。

2.从经济增长周期角度分析,新疆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特征十分明显。从1979—2006年,大致经历了五个周期(按峰—谷—峰划分方法)。从下表(表2-3)中可以看出,新疆经济发展总体上趋于平稳,初步判断2004年10.9%的增长率有可能是第五个周期的低点,目前正处于第五个周期的扩张期,2006年后几年逐步增长达到12%左右的高峰。因此,“十一五”期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1.8%是有可能的。后来也基本证明这预测的准确性。

表2-3 1979—2006年新疆波动周期划分(峰—谷—峰)

(二)三次产业结构与工业化率预测

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1.1∶39.5∶39.4;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为17.1∶41.4∶41.5;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6.3∶41.4∶42.3。从2000年以来三次产业结构发展变化情况看,所占比重下降较快,第三产业占比重上升的速度要比快,这一方面是由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较为滞后,造成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上升较快,并不是产业结构的结果;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较低层次上,其上升并不能说明新疆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新疆必将且必须经历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大发展这一时期。因此,预计“十一五”后三年第二产业比重和工业化水平会有较明显上升,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3∶46∶41。工业化水平将由2005年的32.7%上升到2010年的38%(见表2-4)。这些也已基本实现。

表2-4 2000—2010年三次产业发展、结构变化

注: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

(三)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新疆总人口由1980年的1283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095.19万人,增加了812.19万人。根据近几年人口增长情况分析,2000年以来,年均增加约35万人,预计“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约43万人,到2010年新疆总人口将达到2225万人。

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2000年前与2000年后的数据不可比。2000年后,新疆城镇化率总体上看是比较慢的,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受、审批程序及政策等的影响较大,“十五”期间仅提高了3.4个百分点。预计“十一五”期间变化也不会太大,年均增加约1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42%(见表2-5)。这些也已基本实现。

表2-5 “十五”期间新疆总人口、城镇化率变化情况及2010年统计

二、2015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一)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预测

2011—2015年即“”时期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关键时期,新疆由此也进入了人均生产总值2000美元以上的重要发展期。发展经济学研究表明,人均生产总值在400~2000美元为经济起飞阶段,2000~10000美元为加速成长阶段,在10000美元以上为稳定增长阶段。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发展基础来看,在2010年以后在外部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情况下,新疆将步入加速成长阶段,特别是工业化进程将明显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将明显高于“十一五”时期,预计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将达12%以上,新疆生产总值到2015年达6770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27900元/人(折合约3490美元/人)。

(二)三次产业结构与工业化率预测

2011—2015年期间,将是新疆新型工业化大发展的重要时期,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将会迅速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将基本保持2010年的水平。预计三次产业结构将由2010年的13∶46∶41调整为2015年的10∶50∶40,工业化水平将由38%上升到42%。

(三)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从人口角度分析,新疆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990年前后达到一个高峰,这部分人口到2010年后处于生育高峰期,因此,2011—2015年新疆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会有较大幅度提高。预计到2015年,新疆总人口将达2425万人,年均增加约40万人。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始终呈正相关关系。工业化程度愈高,城镇化水平亦高;反之工业化程度愈低,城镇化水平亦低。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率也将由2010年的42%提高到2015年的45%。

三、2020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一)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预测

2020年发展目标,国务院[2007]32号文件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西部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人均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两番,即达到约4000美元。”由于新疆2000年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要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要翻两番半以上。2010—2020年新疆仍将处于经济、工业化加速增长阶段,初步预测新疆生产总值到2020年达11400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2010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率达11.5%,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43000元/人(折合美元为5375美元/人)。

(二)三次产业结构与工业化率预测

2010—2020年期间,将是推进新疆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时期,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将会较快上升,第三产业基本维持2010年的水平。预计三次产业结构将由2010年的13∶46∶41调整为2020年的7∶53∶40,工业化水平将由38%上升到45%。

(三)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从人口自然增长率角度分析,新疆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990年前后达到一个高峰,这部分人口到2010—2020年正处于生育高峰期,因此,2010—2020年新疆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会有较大幅度提高。预计到2020年,新疆总人口将达2630万人,年均增加约40万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率也将由2010年的42%提高到2020年的48%。

四、2030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预计2030年新疆人均生产总值将超过10000美元。地区生产总值有望保持8%左右的增长率。预计2030年新疆生产总值将达到2461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将在2020年基础上再翻近一番,达到80700元/人,折合美元约为10087美元/人。工业化水平继续提高,但增幅略低于2010—2020年期间的水平。预计工业化率将由2020年的45%提高到2030年的49%;三次产业结构将由2020年的7∶53∶40调整为2030年的4∶56∶40。人口年均增加约40万人,到2030年新疆总人口将达到3050万人。工业化率上升的累积效应,会引发城镇化率迅速增长,预计城镇化率将由2020年的48%提高到2030年的55%。

五、2040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随着经济总量的急剧扩大,2030—2040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将有明显放缓。预计204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6%,预计4408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7770元/人,折合美元约为15970美元/人。随着人均生产总值的增大,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比重将会迅速提升,相对而言工业化率开始逐步下降。预计工业化率将由2030年的49%降到2040年的45%,三次产业结构将由2030年的4∶56∶40调整为2040年的3∶52∶45。人口年均增加数量与前一个十年基本相当,每年增加约40万人,到2040年新疆总人口将达到3450万人,城镇化率仍将保持快速提升,将由2030年的55%提高到2040年的62%。

六、2050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大,2040年至2050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继续下降。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将达4%,到2050年总量将达6524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8740元/人,折合美元约为22340美元/人。在此期间,工业化水平继续下降。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在此期间第三产业将在第二产业发展成熟、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首次超过第二产业。预计,工业化率将由2040年的45%降到2050年的41%,三次产业结构将由2040年的3∶52∶45变化为2050年的2∶47∶51。人口增长在此期间也将出现拐点,年均增加数量明显下降,每年增加约20万人。预计到2050年新疆总人口将达到3650万人,城镇化率继续稳步提高,由2040年的62%提高到2050年的68%。

根据以上预测分析,提出2020—2050年五个时间点新疆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高、中、低三个预测方案。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工业化水平均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增长率为每十年年均增长率;美元对人民币按1∶8汇率计算。见下表:

表2-6 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测(中方案)

注:表中2000年以后的GDP、人均GDP、三次产业比重、工业化水平(阴影部分)均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表2-7 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测(高方案)

注:表中2000年以后的GDP、人均GDP、三次产业比重、工业化水平(阴影部分)均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表2-8 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测(低方案)

注:表中2000年以后的GDP、人均GDP、三次产业比重、工业化水平(阴影部分)均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疆主要经济来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