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城为什么汉人多

一、克孜尔石窟(拜城)

位于拜城县东南约64公里,克孜尔乡境内,东经80°30',北纬41°41',海拔1225米。时代:4~9世纪。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清嘉庆年间,徐松著《西域水道记》曾载道:“赫色勒河(今克孜尔河)又南流三十里,经千佛洞……缘山法像,尚存金碧……”。

1900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考察中调查了克孜尔石窟后,首次向世界披露了克孜尔石窟。其后,1903~1910年日本大谷探险队的成员渡边哲信和崛贤雄等人在此割取壁画,盗掘塑像和其他文物。1906~1914年,德国人格伦威德尔和勒柯克先后四次在库车、拜城等地,大量割取克孜尔石窟壁画和盗掘其他文物,对克孜尔部分洞窟做了编号、记录、测绘和拍照。1907年法国人伯希和到新疆,对克孜尔石窟进行了拍摄壁画等。1908~1909年,日本人桔瑞超和野村荣三郎到库车,亦对克孜尔石窟进行了调查和挖掘。1910年,俄国人奥登堡带中亚探险队到库车,在克孜尔石窟遗址也做了部分挖掘。1913~1914年德国人勒柯克、英国人斯坦因等又先后来此调查和挖掘。
民国17年(1928),我国学者黄文弼考察克孜尔石窟进行了编号、测绘、记录和发掘工作。1946~1947年,我国画家韩乐然等两次到此临摹壁画、进行洞窟编号和拍照。

1951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向达先生率队考察克孜尔石窟,1953~1954年,西北文化局新疆文物调查组对克孜尔石窟进行了全面调查。1955年成立了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文物保管所。1961年,我国学者阎文儒率队调查克孜尔石窟,并对全部洞窟进行了编号(第1~235窟)。

克孜尔石窟现有洞窟251个,其中已编号246个,主要分布在谷西、谷内、谷东和后山四个区域,现遗存壁画一万平方米,此外尚有佛教经文残片、窟前建筑、僧俗器皿等文物出土。根据洞窟形制、壁画的题材、艺术风格等,并参照碳14测定的年代数据综合分析表明,克孜尔石窟主要是公元4~8世纪的遗存,可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洞窟,约在3~4世纪修凿,以中心柱窟、大像窟和僧房窟为主,僧房窟数量较多,主室作方形或长方形,横券顶。前壁凿方形或长方形明窗,主室门道两侧的壁面下部,分别有壁炉式的灶和低矮的土坑,门道为长条形,门道后壁有方形券顶的小室。僧房窟不绘壁画,仅供僧人居住和修行。大像窟数量较少,主室宽大,顶为券顶,正壁塑有数米或十余米的立佛像,主室左右侧壁也有数列塑像,这些列置的塑像均已毁损。主室正壁左右下方各凿有一条进入后室的通道,后室顶为横券顶,绘伎乐飞天等壁画。后壁下方凿或砌出长方形涅

人们将有文字记录之前的历史通称

确的文献记载,历史面貌往往主要倚赖考古文物。

新疆迄今还未发现公元前

世纪以前的有文字的遗物和相关记录,

学术界一般将汉朝之前的新疆历史都称为

、石器、青铜器和早期铁器时代

史前时期的人类历史是相对有文献记载的历史而言的,可分为石器、

青铜器和早期铁器时代等发展阶段。

史前时期的人群聚落惟有人种之分,

类学家对属于史前时期的孔雀河下游古墓沟遗址、

密焉不拉克古墓出土的人类头骨测定研究表明:

欧罗巴人种,还有一些属于蒙古人种。并且,东部地区蒙古人种因素

多一些,而西部地区欧罗巴人种特征多一些。与此同时,更多的人种

形态则呈各人种支系类型混杂或变异特点。

疆当地居民里蒙古人种特征更加明显。

、先秦时期西域同中原地区的经贸联系

)西域诸国仍处在各自为政的割踞状态(《汉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疆拜城工资待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