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崖山宋元遗址开放吗?

   编者按: 2014年,自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路一带”发展战略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成为热门话题。近日,江门市政府确定把所辖新会区古井镇千年唐窑遗址作为该市首选,列入广东省海上丝路申请点。新会的官冲千年唐窑为何此如被看重?本刊特编发总编辑黄少玮先生《新会官冲发现千年唐窑遗址追记》,专文以释疑之。   新会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其西南部濒临南海。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导致南宋灭亡元朝兴起的宋元崖门大海战,就发生在该县古井镇与崖门镇之间的崖门出海水道。然而,1996至1997年间,在古井镇所属的官冲村、土名叫做皇帝碗碟山和瓦片岩的地方,出土多座唐代古窑和4000多件唐代中晚期陶瓷器物。这一消息经当时的新会市委机关报《新会报》(现新会侨报之前身)独家现场直击报道和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转载后,引起广东省考古界和国家文物专家们的关注和惊喜。多位资深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专程前往实地考察。他们指出,这是广东省发现的最早期唐代古窑址之一,对研究我国南方古代陶瓷生产和海上贸易发展以及当地华侨史有重要意义。当时的新会市政府迅即反应,作出抢救性保护遗址的决定。

  事情缘于1996年底,当时古井镇府和新会市建委的两名热心群众告诉新会市博物馆的领导,在古井镇官冲村瓦片岩一个挖取白瓷土的工地上,挖出了大批疑似古瓷的器物和碎片。   新会博物馆当即派员前往实地观察勘踏,采集了部分古瓷样本。当时,该地段正被挖取白瓷土的推土机和钩机破坏得坑坑洼洼,部分古陶瓷物被履带辗碎,被钩机钩烂,破陶碎瓷翻出暴露,而一些较完整的瓷器则被人拿去私卖,一些文物贩子甚至在现场收购。他们焦急万分地把情况向新会市政府和省文物部门作了报告,引起了市政府和省文物考古所的高度重视。   这时,古井镇官冲村的一名热心村民也闻讯自觉将在现场收集到的一箩筐古碗碟送到新会博物馆。省文物处、省考古所、省博物馆的多位考古专家闻报,赶赴官冲调查考察,经现场发掘所得,他们确认这是一处极为宝贵的唐代古窑遗址,为了保护这一遗址,当时的新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古井镇和官冲村的干部,做好群众工作,马上停止在该地段挖取白瓷土,并竖起告示,严禁盗卖古瓷文物。与此同时拨出专款,由新会文化局牵头,报经国家文物局和省文化局批准,组织力量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5月27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邱立诚主任率领刘成基、吴海贵两名考古技术人员,会同新会博物馆李锡鹏等3名骨干,组成考古发掘队,在遗址附近的明代遗址崖山祠(俗称南宋杨太后国母殿)安营扎寨,开始了为期33天的日晒雨淋的艰苦发掘。   考古发掘队以科学方法定点,分别在碗碟山和瓦片岩开挖了4个面积共200多平方米的探方和2条探沟。整个发掘期间,雨天占了22天,为了争取时间抢救古文物,队员们往往冒雨发掘。探方被雨水淹没了,他们就与民工一起合力把水淘干,然后又扒掉泥浆,继续向下小心开挖。天气好时,他们又顶着烈日,在毫无遮挡的工地上挥汗如雨地发掘。文物考古发掘比单纯的体力劳动更累更脏。发掘一件陶瓷器物还要蹲在闷热的深坑内,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地挖,而且还要及时记录、拍照。晚上又加班细心地洗刷和轮班看护发掘出来的珍贵陶瓷器物。   6月5日,发掘队在瓦片岩编号为Tl01探方东南角,深约75厘米的第二层土层中发掘出一长宽分别为1.3米和1.2米的砖层,层面上有盆和炼釉石等物,估计可能是一个古陶瓷作坊台。   随着发掘的深入进展,大批古陶瓷在瓦片岩的2个探方中出土,其种类主要有碗、碟、豆、杯、盆、罐、釜、盂、砚、二足器等20多个大种类。其中有些古陶瓷器物是成层出现。大量重叠着的完整碗碟、盆盅相继被发掘。丰富的出土物令发掘队员目不暇给,兴奋不已。6月27日和28日,在瓦片岩T102探方中出土了完好的双嘴提梁壶、瓜型壶和鸡首把壶,这是广东省首次发现昀珍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至6月30日发掘暂告一段落后,共发掘和采集到各类唐代陶瓷器物4000多件。   省考古专家分析指出,如此大量成摞摞堆放整齐的陶瓷器物,而且地点紧靠崖门出海水道,此地疑似古代当地陶瓷水运出口的一处码头旧址。

  发掘队在距瓦片岩100米附近碗碟山的另两个探方中,也取得重大进展,在离表土不深的土层下,连续发现4个分别为耐火壁和砖砌壁的唐窑炉。这4个窑炉高度密集地建在不足50平方米的地方内。其中2个窑体互为打破关系。编号为Y2的小型唐窑的窑壁上端还残留着许多瓷釉汗。在窑中还发掘出一具高约10厘米,两腿盘坐,双手合拢于胸前的仕女陶,其面部五官清楚,头有前髻。据到场考察的考古专家分析,这是我省首次发现的唐代陶俑精品之一,而且该窑也是我国罕见的超小型“迷你”唐窑。可能是专为烧制精品而设。   这次对官冲唐窑遗址的抢救性发掘,牵动着新会领导的心,他们十分重视和支持。6月18日下午,时任市委书记何羡松来到现场,充分肯定了考古发掘队卓有成效的工作,并指示一定要想方设法保护和开发好这个遗址。副市长赵秀棠也曾到场视察。曾广亿教授、杨式挺研究员、古运泉副研究员、杨少祥主任等有名的历史和考古学家也专程来到现场指导发掘。   至此,这埋没了一千多年的官冲唐窑和唐代陶瓷器物,终于重见天日。

专家高度评价  吁请切实保护

  同年8月17日,一批国内著名的考古专家汇聚新会葵苑宾馆(现金田酒店),参加新会市政府举行的官冲唐窑保护开发论证会。专家们顶着猛烈的太阳实地考察出土的官冲唐窑和摆满新会博物馆大殿的4000多件唐陶瓷。他们兴奋不已地展开热烈的讨论。省博物馆研究员杨式挺高兴地说,官冲唐窑遗址一处地方便出土唐陶瓷器物种类如此之多,数量之大,堆积之丰富,地方特色之鲜明,是少见的。而且窑址处在珠江三角洲西江与潭江出海口附近,背山面海,地下白瓷土资源丰富,具备陶瓷生产的原料、燃料和贸易运输方便三大要素,他估计,这里很可能是我省唐代大型的陶瓷生产和外销基地。   在官冲唐窑遗址现场,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研究员指着那个小型唐窑兴奋地说:“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在全国来说,我还未见到过那么小的‘迷你唐窑’,非常精彩!单这点就值得大力保护和研究。”他还关切地建议,迅速对官冲唐窑遗址作大范围普查,弄清古窑分布情况,再选择l至2个窑址作剖面式发掘。他指出,恐怕官冲的唐窑不止这几个,可能会有唐窑群,要准确地划出大的保护区和重点核心保护区。这是我们民族留下的宝贵遗产,千万不可以掉以轻心。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曾祺说,官冲唐窑无疑是一个新发现。窑址紧靠崖门出海口,对瓷器的输出极为有利。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唐代广东地区有大量瓷器销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类似官冲唐窑的产品在这些地方曾有发现,官冲唐窑的产品极有可能与外销瓷有关。这为研究唐代新会地区乃至广东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省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黎显衡研究员说,唐代古窑在广东发现不多,这样大规模的更少。官冲唐窑的发现,具有非常大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继续保护性开发价值,为广东唐代陶瓷生产和出口史补上一大笔。我省古陶瓷鉴定权威、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宋良璧老先生,架着眼镜,认真观看出土的唐罐,爱不释手。他说,官冲唐窑遗址比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高明大岗窑址的规模更大、价值更高,出土文物更丰富。省考古所所长古运泉说,新会市委、市政府文物保护意识强,对官冲唐窑的抢救、发掘和保护高度重视,不但拨款组织抢救性发掘,而且还召开保护原址的专门会议和制定有关文件。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保护、开发官冲唐窑址给予大力支持,争取尽快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专家们还一致认为,新会官冲唐窑遗址附近不到3公里范围内,还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新会宋元崖门海战遗址,广东省唯一单体巨型清代连环古炮台,况且古井镇更有多条宋赵皇裔古村落等知名史迹和景点,结合旅游的保护性开发前景甚佳。然而直至18年后的2015年,这一建议可望随着“丝路申遗”才出现实施的曙光。   当年官冲唐窑遗址被发现后,因受当时的财力和技术力量的限制,对官冲唐窑遗址的保护性抢救发掘,未能进一步展开。有关部门以浮沙谨慎地将已发掘发现的古唐窑和考古探方予以覆盖保护,并以政府通告方式,明确划定保护区域,树立标识严格保护,禁止盗挖破坏原貌。

新会决定官冲窑群参与海上丝路申遗

  2014年,新会区根据中央、省、市对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新会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根据方案,新会区已抓紧展开对北门窑址、古井官冲等窑址群的调查研究,深入发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对其遗产价值的认识;抓紧对北门窑址、古井官冲窑址及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制订专项保护规划,整治环境,提升展示水平,最大限度地保持史迹的历史氛围和环境风貌。


蟠龙桔散失数十载 周总理视察寻回重要史物(组图) 




    1958年7月4日,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崖山祠故址时,在观赏蟠龙桔。蔡忠植摄

    今年7月4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古井官冲村和宋元崖门海战遗址49周年纪念日。不久前,经新会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工作人员历经数载的多方搜寻,当年周总理在崖山祠手持着欣赏的那支崖山特产蟠龙桔在散失数十载后被寻回。目前,作为见证周总理视察崖山祠的重要史物之一,连同周总理在崖山祠的珍贵历史照片一起,现珍藏和陈列于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蟠龙山桔园区内,供游人欣赏。

    江门市新会区南部崖门出海口附近的崖山及崖海一带,因700多年前在这里发生的那场导致宋元两朝更替的崖门大海战而震古烁今。在南宋朝廷建立行宫指挥抗元的崖山一带,长有一种名叫蟠龙桔(有叫缠龙桔)的奇特小灌木。说它奇特是因为这种小灌木与其他地方芸香科金桔亚属的同类植物不同之处有三:其一就是其树形矮壮茂密、茎枝苍劲、虬结曲折;其次是尤为耐咸抗风;再次最特别的是从其根部到茎干,往往有酷似蟠龙缠绕而上的纹路,且有头有尾,有身有爪,龙鳞突现,形状奇异,树树不同,因树身布满龙纹,所以民间称为蟠龙桔。

    令崖山蟠龙桔扬名于世的则是它与南宋最后一位皇帝赵?的一段奇缘。据当地民间流传,728年前的南宋祥兴二年,少帝?在杨太后、陆秀夫、张世杰等文武大臣和军民拥卫下,在新会崖山建立行宫,集结和指挥20多万军民抵御元军进犯。一天,宋帝?与众臣巡视崖山海防时,突遇暴雨。忘带雨具罗伞的南宋君臣躲避不及,统统全身湿透。回到寝宫,雨过天晴,太监和宫女急忙把宋帝?被淋湿的龙袍晾晒在宫旁的桔树上。到了收龙袍时,宫女才发现龙袍上绣的蟠龙不见了。这事非同少可,宫女连忙去到原来晾晒龙袍的山桔树上寻究竟。细心一看,只见一条条蟠龙全缠到桔干上了。原来,雨后的太阳特别猛,龙袍上的蟠龙炎热难挡,便缠到龙袍下的山桔树上乘凉。谁料龙袍干后,宫女收袍太急,蟠龙来不及回到龙袍上。从此,蟠龙只好乖乖地永远留在崖山桔上了。

    以上固然是神化了的传说,但却寄托了人们对南宋君臣军民大敌当前誓死抵抗元军,“留取丹心照汗青”伟大爱国主义浩然正气的崇敬。

最近寻获的周总理观赏过的蟠龙桔。黄少玮摄

    崖山蟠龙桔名扬四海除了因那段神奇的传说外,还与一位伟人有关联。1958年7月1日至7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连续视察新会7天,其中的7月4日,周总理不顾舟车劳顿,来到古井镇崖东村(现官冲村)的长烽农业合作社调研。已年届60的周总理冒着酷暑,落田头,爬山坡,对当地干部群众改造荒山、大种粮食支援国家建设的冲天干劲高度赞赏。当他来到地处官冲村旁的崖山祠故址时,当地乡亲陪同总理观看了崖山蟠龙桔,并带来了两枝刀把粗细的蟠龙桔干枝让总理欣赏。总理一面细心倾听着乡亲们介绍蟠龙桔的神奇传说,一面接过群众递来的一枝蟠龙桔认真地端详着,然后开怀地笑着说,纹路是有的。当时,随行采访的新华社广东分社摄影记者蔡忠植不失时机地按下了相机的快门,为我们留下了两张周总理和新会农民群众一道欣赏崖山蟠龙桔的珍贵照片。自此,崖山蟠龙桔便更加有名了。总理回京后,当地村民把该两枝蟠龙桔珍藏起来。可是后来由于上世纪“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周总理观赏过的两枝蟠龙桔失去了踪影。

    进入新世纪后,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根据新会区委、区政府的部署,于2002年在当年周总理亲临视察的新会劳动大学原大楼筹办“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纪念馆”;后又把建于明代有500多年历史的崖山祠修葺扩建为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在以上两项工程筹办和扩建期间,圭峰党政办人员经千方百计,多方寻回一批总理视察新会时的史迹文物。令人可喜的是,在古井镇委、镇府和当地热心村民的支持协助下,周总理当年观赏过的蟠龙桔被寻回了。这两枝蟠龙桔虽然流落民间数十年,但仍毫无损伤,光洁依然,龙纹凸现,与当年的历史照片对照毫无二样。近日,圭峰管委会旅游办把这一珍贵的文物移交宋元崖门古战场景区,并把它陈列于蟠龙山桔园旁,让更多的游客欣赏。

    崖山蟠龙桔虬结苍劲的树形是盆栽艺术的优良树种,其遍布龙纹的树干和树根更是制作手杖和烟嘴、烟斗、烟杆的好材料。更奇特的是,据说以它制成的蟠龙桔烟杆,烟民吸烟时,烟味中竟带有袅袅的桔味清香,烟的辛辣味不但减少了,而且醇香了许多,烟痰也少了。又由于蟠龙桔仅分布在崖山一带较少范围的山野之中,数量本来不多,因它不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还有药用价值,所以被人们大量偷伐偷挖,几至绝迹,濒危绝种。所幸崖山祠附近有一有心村民见状急在心头。多年来,他注意搜寻,在自家宅院内精心养护了数百盆崖山原生蟠龙桔。2005年,在修葺扩建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之时,这位村民转让了这批幸存的蟠龙桔,建设单位为此专门在寝宫之侧兴建了世上独一无二的龙桔园。说也奇异,这些龙桔多年来都没有结果,但移栽在修葺扩建后的崖山祠内,竟连续两年每到岁末年初,树树满天星斗般地结满了金黄色的小桔果。人们都说,只有盛世才会出现如此吉祥的好现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崖山功罪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