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被商务部命名为谁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谁

作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来源: 来源:《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四川省委改革办、四川省地方志办编,2018年9月方志出版社出版) 发布时间: 15:31:00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

【编者按】《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是在省委、省政府重视支持下,四川省委改革办、四川省地方志办科学规划、协力推进完成的一项重大专题编纂项目。本书的编纂出版,是2018年四川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省系列纪念活动中率先实施完成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为全省各地、各类纪念活动的全面开展开了好头、发了先声。

自2018年11月17日起,“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按年度发布“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今天发布2006年四川改革开放大事记,欢迎关注!



2006年四川改革开放大事记

1月9日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四川省主持和参与的26项成果获得2005年度国家级科技奖励。其中,“新型手性配体的设计、制备及其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获自然科学二等奖;“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疽病的原理与技术”“钒氮合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技术研究”获技术发明二等奖;“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应用”“西南三江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勘查评价”“铁道机车车辆一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等5项获科技进步一等奖,“水稻耐热、高配合力粕粳交恢复系庐恢17的创制与应用”等18项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1月13—18日 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政协第九届四川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九届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的决议、政协第九届四川省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九届四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政协第九届四川省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议。会议选举谢明道为省政协副主席,选举王宝顺等17人为省政协常委。

1月15—20日 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分析形势,谋划“十一五”发展。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四川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计划的决议、关于四川省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的决议、关于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省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省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会议选举陈文光、李洪仁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选举王体乾等6人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会议指出,这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四川省“十一五”规划纲要,通过的各项决议,凝聚着全体代表的集体智慧,充分体现了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1月24日 省委、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部署实施《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提出把“科教兴川”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主体战略,号召全省人民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四川。大会表彰了荣获省科技杰出贡献奖的黎汉云,表彰了获得2005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单位、个人以及省科技进步先进单位。2005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共奖励成果219项;其中,“名茶品质的形态效应及应用研究”“草坪草种质资源综合评价及草坪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等17项获一等奖,“突破性玉米杂交种川单21的选育和应用”等50项获二等奖,“四川洪涝暴雨、泥石流滑坡的监测、预报研究”等152项获三等奖。

1月27日 2006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代表中国参赛的四川选手郑洁、晏紫在女子网球双打比赛中,夺得冠军。这是中国在世界网球大赛中获四大满贯成年组双打赛的第一个冠军。7月10日,郑洁、晏紫在2006年英国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中获得女子双打冠军,夺得又一个世界网球四大满贯赛女双冠军。

四川选手郑洁、晏紫在2006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子网球双打比赛中,夺得冠军(图片来自网络)

2月2日 由眉山车辆厂制造的装有自主知识产权制动系统的第一批48辆专用集装箱平车抵达澳大利亚纽卡索港。这是四川铁路货车首次整车出口澳洲市场。

2月6日 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工业工作会议,强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确保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增长“双十五”,力争“双二十”。3月26—31日,四川省工业强省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应邀作题为《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在工业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专题报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学忠作题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奋力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的讲话,强调要深刻认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十一五”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4月25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

2月9日 嘉陵江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正式运行。四川岷江、沱江、嘉陵江等三江流域各市(州)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与管理系统全面建成,四川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建成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省份。

蓝天白云映照下的嘉陵江蓬安段月亮岛景观(图片来源:南充网络电视台网)

2月11日 省政府印发《四川省重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和规范重点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确保项目顺利实施。2012年10月23日,省政府印发《四川省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充分发挥项目在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动政府资源和市场资源向省重点项目集聚,切实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月14日 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以九大工程为载体,做强第一产业,助农增收。九大工程是“332”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民族地区增粮增收科技示范工程、科技三百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农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户用沼气建设工程、节约型农业示范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业产业化推进工程。

2月17日 四川省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程启动。该工程为全国首创,涉及21个市(州)、179个县(市、区)、95000多农户、45万人。2007年8月10日,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程的通知》。

2月18日 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示报告会暨“中国十佳小康村”揭晓仪式上,双流县金桥镇昆山村入选2005年度“中国十佳小康村”,成为四川唯一、西部仅有的2个“十佳小康村”之一。

2月22—26日 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在成都开班。会议强调,抓好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突出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夯实产业基础;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突出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大力培育造就新型农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强化技术支撑;突出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构建体制保障;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充分激发和保护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月6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对四川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重大部署。

2月23日 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到四川访问。访问期间,穆沙拉夫一行与四川企业家见面座谈,并到成都锦里、东方电气公司、大熊猫基地考察参观。

2006年2月24日,穆沙拉夫参观成都大熊猫基地(图片来源:温州新闻网)

2月 省委成立四川省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由共青团四川省委牵头,联合省委宣传部、教育厅等13家职能部门在全省启动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四川是农业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留在家里的“留守孩子”达400万人左右,占四川中小学生总数的1/3以上,留守孩子管理教育问题引起四川省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至2012年7月,全省有留守学生368万余人,共建留守学生之家5053所,参与志愿服务46万余人,结对留守学生98万余人。2014年1月3日,四川省关爱留守学生(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省委把“扩面、提质、增效”明确为此后一个时期全省关爱工作的目标指向。2016年,在持续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十年之际,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童伴计划”项目,在全省21个市(州)的165个村落设立“童伴之家”。12月5日,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努力实现全省90%的乡(镇)、80%的村(居)民委员会以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有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活动场所和必要的关爱设施,全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全面建立。

童伴计划志愿者与留守儿童一起(图片来自网络)

3月2日 全省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工作电视电话会召开。会议强调,要着重在自然资源、城市公共资源、国有产权、工程发包和国有企业物资采购5大领域推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公开竞争和结果公示机制。

3月3日 省委、省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全省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会议提出,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要做到六个坚持,即坚持突出重点、坚持依法办案、坚持稳准狠、坚持打早打小、坚持专群结合、坚持除恶务尽。

同日 马边彝族自治县获批国家首批绿色农业示范区,该县有5个农产品企业、12个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产品中心认证,并成为四川省首批无公害茶叶、商品肉牛、肉羊、生猪基地县。2017年12月2日,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名单公布,自贡市荣县入围。

马边彝族自治县(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马边县大风顶云海(图片来源:中国图库)

3月14日 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挂牌成立。这是四川首家市级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标志着成都市农村土地流转由个人行为向政府指导转变。

3月16日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意见》。意见明确了清理存量、控制增量,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指出原则上不再新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停止审批从事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严格控制新建经费自筹事业单位;乡镇事业编制由省一级实行总量控制,5年内不得突破;对职能作用不同的事业单位及其人员,采取不同的调整归并措施。

3月24日 省委召开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会,总结、交流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100多名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参加会议,共评出22篇优秀论文、10篇最佳论文和4个组织奖。

3月28日 省安全生产办公室向各市(州)相关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尽快建立安全生产事故快报机制。事故快报的范围包括:工矿商贸企业发生的人员死亡事故;火灾、道路交通、水上交通、铁路交通、民航飞行、农用机械和渔业船舶等行业或领域发生的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及其他社会影响重大的事故和重特大未遂伤亡事故。其中,一次死亡(遇险)10人以上(含10人)事故、社会影响重大的事故和重特大未遂伤亡事故,要求在发生后6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安全主管部门;一次死亡(遇险)3—9人各类事故,在发生后12小时内逐级上报;一次死亡1—2人的工矿商贸事故,在发生后24小时内逐级上报。

3月31日 全省交通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强调,四川交通发展要抢抓发展机遇,突出抓好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内河水运建设,带动四川整个交通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根本改变“蜀道难”的状况。

4月1日 全省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开班典礼在四川农业大学举行。培训班围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如何面向市场、突出特色、依靠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对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培训。此后,四川先后用3年时间,对全省5万余名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培训。

4月2日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在达州市宣汉县发现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普光气田开采面积1118平方千米,资源量8916亿立方米,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工程川气东送工程的主气源地。2010年8月5日,宣汉天然气净化厂在宣汉县下八乡正式开工,这是国内最大陆上对外合作油气开发项目、川东北高含硫区块合作开发项目重要节点工程,标志着达州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步入新的阶段。至2017年底,普光气田累计产气超过6000亿立方米。

 2006年4月2日,达州市宣汉县发现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图为普光气田一角(宣汉县委宣传部 供图)

4月7日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公安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派出所建设的意见》,再次强化了基层派出所的治安管理和防范职责,要求提高警务保障能力。意见提出,要根据社会治安状况和工作需要设置派出所,原则上与行政区划相一致;大力整合警力资源,加强基层警务力量,充实派出所警力,切实保障派出所警力最低配置标准;建立健全从优待警制度。

4月10日 广元市市中区小额贷款公司挂牌营业,并发出全省第一笔从合规民间金融机构发放的小额贷款。这是四川首家“只贷不存”小额贷款公司,规模在当时全国5个试点县的“只贷不存”小额贷款公司中居第一位。

4月12日 大渡河深溪沟水电站开工建设。电站位于雅安市汉源县和凉山州甘洛县接壤处,上一梯级为已投产发电的瀑布沟水电站。它的投建,标志着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由点到面全面铺开。2010年7月2日,电站1号机组投产发电,标志着四川省发电装机容量突破4000万千瓦;至2010年底,四川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300万千瓦,超额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4100万千瓦目标。2011年6月29日,深溪沟水电站全部投产。

大渡河深溪沟水电站(图片来自网络)

4月12—30日 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在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举行。旅游节由国家旅游局和省政府主办,省旅游局和成都市政府承办。除成都主会场外,还在广元、雅安等市设立7个分会场。开幕式上,国家旅游局授予成都郫县农科村“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称号,授予锦江区三圣花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此后,一系列关于乡村旅游的重要活动先后在四川举办。8月24—26日,全国乡村旅游现场会在成都召开。2016年5月4—6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验交流会在雅安召开。四川在创新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成功,为全国提供了借鉴范本。

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在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举行(图片来自网络)

4月16日 四川警察学院在泸州成立,这是四川唯一的警察本科院校。201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警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是全国第一所开展警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省属公安本科高校。

四川警察学院(图片来自网络)

4月19日 由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编撰的《巴蜀舞蹈史》获文化部艺术科研优秀成果奖,填补了中国地域舞蹈研究的学术空白

巴蜀舞蹈史(图片来自网络)

4月25日 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八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攀枝花市送展的苴却砚被认定为中国十大名砚之一。2011年7月12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攀枝花苴却砚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也是四川省首个工艺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称号。至2016年,四川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52个,占全国总数的12%左右,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地标专用标志使用企业689家,占全国总数的11%左右,初步建成了5个国家级、13个省级地标保护示范区辐射带动全省地标工作的良好格局。至2018年,四川省共有293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苴却砚(图片来自网络)

5月1日 《省属国有企业困难职工帮扶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施行。办法由省国资委、财政厅制定。帮扶资金由省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在省解困资金中列支;由省国资委统一管理,专项核算,并接受财务审计和监督。主要用于帮助解决省国资委监管的省属企业困难职工家庭的困难,特别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困难职工,困难职工在遇到生活困难时,可以申请获得最高8000元的资金救助。2006年,帮扶救助金下拨385.88万元,救助困难职工3264户。

5月9日 四川省五大旅游区规划建设正式启动,总投资217亿元。五大旅游区即川西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蜀南竹海石海生态文化旅游区、“两湖一山”休闲度假综合旅游区。8月21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新五大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新五大旅游区建设试行标准》。

亚丁景区位于四川甘孜州稻城县日瓦乡境内,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高山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呈现出世界美丽的高山峡谷自然风光,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被誉为“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最后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之魂”(图片来自网络)

西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季如春,拥有太阳城、月亮城、小春城、航天城的雅称,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川滇旅游黄金线上的重要节点。是中国攀西阳光度假旅游核心区,境内及周边地区有邛海-泸山4A级、螺髻山4A级、泸沽湖4A级、灵山寺4A级、卫星发射基地3A级风景名胜区(图片来源:“西昌发布”搜狐号)

绿色生态,是蓬安最大特色,也是最大优势。嘉陵江蓬安段全长89公里,在南充市范围内流域最长、江面最宽、湿地保护最好。县内有嘉陵第一桑梓AAAA级旅游景区、大深南海国家水利风景区、白云山省级森林公园,全县林木绿化覆盖率37.5%,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为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图为蓬安百牛渡江(图片来源:中国网)

蜀南竹海是世界上集中面积最大的天然竹林景区、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素有“蜀南竹海天下翠”“云山竹海、天上人间”“绿色海洋、养生天堂”等美誉,《大人物》《风云2》《大酒商》《勇士》等剧组先后在景区拍摄(图片来源:四川办旅游新闻网)

“两湖一山”旅游区是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的依托三岔湖、龙泉湖和龙泉山脉山水生态、川西民居民俗蜀文化、打造的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面向省外、境外游客的外源型休闲度假旅游区。图为三岔湖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两湖一山”旅游区是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的依托三岔湖、龙泉湖和龙泉山脉山水生态、川西民居民俗蜀文化、打造的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面向省外、境外游客的外源型休闲度假旅游区。图为龙泉湖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5月11日 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7月18日,四川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批确定双流等6个县(市)作为部级试点,阆中、南部2个县(市)作为省级试点,开展以县为主的农业政府性投资整合试点工作。2009年9月,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意见》。2017年12月29日,省政府公布《关于推进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原《关于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意见》失效。

5月15日 全省清理纠正投资入股煤矿工作现场会在雅安市召开。会议要求,全省各地要认真做好审查核实工作,接受群众监督。要集中查处一批典型案件,推动清理纠正工作深入开展;要积极探索建立治本抓源头的长效机制,推动以“招拍挂”方式配置煤矿资源,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5月20日 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其中四川省有27项。

5月20—30日 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四川代表团获得6枚金牌、12枚银牌、12枚铜牌。

2006年5月20日晚,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开幕式在江苏苏州工业园区金鸡广场举行(图片来源: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体育局网)

5月22日 省政府印发《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四川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规划明确提出四川科技发展的思路、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为建设创新型四川、实现科技强省制定坐标。

同日 四川省生猪电子标识管理系统和国家金卡工程RFID应用试点项目在邛崃市启动。项目的实施,旨在确保川猪质量安全,提升川猪品牌,扩大外销出口,帮助农民增收。

5月25—28日 第七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在成都举行。53个国家和地区的103个代表团参会。参展客商1.8万人,参会代表1.5万人,专业人士2.2万人,观众超过25万人次;开展配套活动59项,其中国际、境外经贸交流活动14场,省内外活动45场;促成四川7个城市与国外城市结成友好城市,签订经济合作协议。大会签订招商引资项目合同263个,总金额369.95亿元。其中引进省外、境外资金323.34亿元,签订招商引资协议45个,总金额87.47亿元。签订贸易合同148个,总金额127.6亿元,其中省外、境外资金42.5亿元;签订贸易协议142个,协议金额45.3亿元;展览现场成交5.28亿元。

5月29日 成都至荷兰阿姆斯特丹航线正式开通。这是成都第一条直飞欧洲的定期航线,首次实现了中国西南地区和欧洲之间的直飞服务,从成都出发的旅客不到11小时就能直达欧洲。

2006年5月29日,成都至荷兰阿姆斯特丹航线正式开通(图片来自网络)

5月30日 四川省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启动。项目覆盖全省3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100所乡镇卫生院,当地二级医疗机构组派3人医疗队,帮助受援卫生院开展治疗、培训、指导以及疾病预防等工作。项目旨在缓解乡镇卫生院人才短缺、边远农村地区看病难问题,更好地为农村居民提供质优、价廉、便捷的医疗服务,并促进城市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

6月2日 四川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定了“十一五”期间改革攻坚重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体制保障,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体制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体制保障,社会分配体系中促进效率和保障公平的制度协调,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改革的衔接配套。

6月7日 四川省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大会在泸州召开。会议确定,对待农民工,企业要从雇工转向员工管理,城市要从限制转向服务,居民要从排斥转向接纳。2005年,四川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637.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42.9%;劳务收入722亿元,农民工人均实现劳务收入4410元。四川在农民工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和服务、维权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和劳务收入总量居全国第一。

6月12日 全省市县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座谈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强调,要积极推进地方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在精简领导班子职数、减少党委副书记职数、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6月15日 建设厅、省工商局联合印发《商品房买卖合同》《商品房认购书》,于7月1日起统一使用,全面规范商品房销售市场。10月10日,联合印发《四川省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释义》。2015年4月28日,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工商局联合印发《四川省商品房买卖合同(预售)示范文本》,从2015年7月1日起推行使用。

6月17—22日 四川省党政暨经贸合作代表团到湖南、湖北两省考察访问。代表团分别与湖南、湖北两省党委、政府举行合作交流会,与湖南省签署《关于加强川湘两省经济社会领域合作的框架协议》和旅游、商务、投资促进、农业领域的4个子协议,与湖北省签署《关于加强川鄂两省经济社会领域合作的框架协议》和工业、旅游、商务、投资促进、科技、农业领域的6个子协议,与湖南、湖北两省签订经贸合作项目60个,投资总额65.5亿元,涉及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基础设施、服务贸易、旅游等领域。

6月22日 国内首个国家级电信灾难备份服务中心在成都建成。沿海地区大量数据通过网络异地备份到成都,可在灾难发生后及时恢复、并提供连续服务性保障。

6月25日 国家电网公司与省政府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四川省电力公司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会谈纪要》,确定到2008年底,完成国家电网供电营业区内农村无电户“户户通电”任务。工程涉及全省87个县、7572个行政村,大多数地方山高路远,电网建设成本高。省电力公司把“户户通电”工程列为“电力惠民行动”之首,投资17.84亿元,新建数十座变电站,新建、改造4000多千米高压线路、2.7万千米低压线路。2007年9月25日,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供电营业区内“户户通电”工程提前一年零三个月完成,约8万户、26.8万名群众用上电。

6月29日 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县(市、区)委书记颁奖。省委书记张学忠出席会议并讲话。此前,四川作为全国17个试点单位之一,在省直机关先行试点,探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经验。按照全党的统一部署,2005年1月以来,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分三批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达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经过对全省53万人的问卷调查,党员群众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满意率96.16%。

7月1日 成都至拉萨的首趟旅客列车开行,这是全国首趟进藏列车。成都至拉萨T22/23次列车依次经由宝成、陇海、兰青、青藏4条铁路干线运行,旅程全长3360千米,沿途有广元、宝鸡、兰州、西宁、格尔木、那曲6个车站办理客运业务,全程运行时间48小时10分。2014年,川藏铁路开建,全长1629千米,建成后从成都至拉萨仅需10—13个小时。

2006年7月1日,成都至拉萨首趟旅客列车发车(新华社 供图)

7月3日 四川出台《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和经销等六大重点治理领域。2009年4月10日,四川省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视频会议提出,全省要进一步加大查办治理商业贿赂案件,重点查处六大领域的商业贿赂案件。

同日 世界华人财富论坛永久会址在遂宁开工。会址占地150余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余元。世界华人财富论坛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的定期、定址的国际组织。论坛旨在促进海外华人力量与中国国内力量的联合,共同发展中国经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7月7日 四川省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指出,全省实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项目52个,集中在煤炭、机械、丝纺等行业,涉及企业职工12万余人。

7月9日 省社保局发布四川社会保险改革20年统计数据。至2006年5月底,全省企业参保人员675万人,累计征收社会保险费1015亿元,发放社会保险待遇1044亿元,基金积累195亿元。

7月12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全票通过中国申报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为世界自然遗产,这是中国第三十二处、四川第五处世界遗产。四川大熊猫遗产地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一带,面积9245平方千米。据第四次中国大熊猫普查结果显示,汶川县拥有野生大熊猫栖息地14.8万公顷,野生大熊猫165只,全县4084平方千米的土地,有一半成为大熊猫的家园;汶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大熊猫野外种群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2006年7月12日,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新华社 供图)

7月25—27日 以服务外包为主题的第三届国际投资促进论坛在成都举行,全球服务外包业领先公司、各地商务部门代表约200人参加。10月23日,成都市被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授牌为首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7月26日 省经委发布《四川优势资源产业整合与发展实施意见》,明确“十一五”期间,四川省重点发展并最终形成水电、优质钢铁、钒钛新材料、稀土、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芒硝、金属铝及铝加工八大产业链。

8月3日 日元贷款四川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在成都启动,这是四川首次将大额国外贷款投入生态环境建设。四川嘉陵江流域、沱江流域、岷江流域以及长江干流流域12个县(市、区)获得7.98亿元的资金支持,其中由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65.03亿日元,占总投资的61%。项目建设包括植树造林、草地建设、水利设施配套以及农村沼气建设四大工程,总建设期6年。

8月8日 省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处理南溪“白鹅事件”。会议指出,南溪县畜牧局在2002—2004年实施白鹅科技扶贫项目过程中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扶贫资金,性质严重,影响恶劣,是一起严重侵害群众利益、败坏党的执政形象的典型事件,是一起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监管部门失察失职的典型事件,是一起领导干部徇私腐败、深陷非法利益格局的典型事件,是一起机关私设“小金库”、搞自我服务的典型事件。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必须共同汲取教训,对照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在全省开展“四项清理”:清理专项资金,特别是各类支农、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清理机关私设“小金库”情况;清理干部入股开矿情况;清理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情况。

南溪白鹅(图片来源:南溪区门户网)

8月11—18日 四川省第十届体育运动会在达州举办。运动会共设37个竞赛项目,全省21个代表团5676名运动员参赛。本届运动会共产生金牌517枚,19人次打破16项全国青少年纪录,62人次打破54项省青少年纪录。成都、乐山、自贡分别获得团体总分前3名,成都、达州、自贡在奖牌榜上名列前三。

2006年8月11日至18日,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在达州市举行。36个代表团、87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参加了37个项目比赛(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8月21日 四川省“农村书社”授牌暨出版物启动仪式在成都举行,首批“农村书社”挂牌运行。2008年,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财政厅、省新闻出版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意见》。2017年2月21日,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工作暨保障书屋有效运行的通知》。至2017年底,四川省基本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

同日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在郫县成立,主要培育推广适合西南地区生态条件的超级杂交水稻新品种。该分中心由国家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郫县政府、四川福瑞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建,旨在搭建超级杂交水稻研发平台,实现超级杂交水稻品种选育、种子生产销售、综合利用一体化。此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北方建立天津分中心,在华南建立深圳分中心。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技术人员正在试验田里查看稻苗生长情况(图片来自网络)

8月29日 国际都市农业成都论坛召开,成都被确定为都市农业试点城市,温江、郫县和都江堰被列为国际都市农业示范区。成都成为北京之后的中国第二个都市农业试点城市。2013年起,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每年举办一届,重点突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体验等主题。至2017年,共举办5届。

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和林村彩色创意水稻景观(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田园风光 生态温江(张志强摄,图片来源:成都市温江区美术馆网)

9月1日 《四川省政务公开规定》开始施行。9月12日,省政府印发《四川省政务公开审核办法》《四川省政务公开依申请公开办法》《四川省政务公开目标管理考评办法(试行)》《四川省政府关于违反政务公开规定行为的责任追究办法》。2008年8月25日,省政府印发《四川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办法(试行)》《四川省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办法》《四川省政府信息公开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四川省政府信息公开社会监督评议制度(试行)》《四川省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继续推动政务公开工作的丰富和完善。2015年4月17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从9个方面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拓展公开范围、明确工作责任,提高公开实效,首次要求建立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制度,依法定期向社会公开政府债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9月3日 商务部批准四川建设7个“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分别落户广安、仪陇、南部、珙县、射洪、平武和宁南,每个项目支持200万元。东桑西移”指中国将逐步把蚕茧主产区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蚕丝产业发展战略。2007年初,第二批“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启动,分别落户西充、嘉陵、金堂、高县、井研、乐至、东兴,每个项目支持200万元。2008年3月,项目通过商务部、财政部验收。当年,蚕桑被列入四川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至2017年底,四川形成攀西、川中北、川南3个蚕桑产业带、30个蚕桑产业基地县、50个万亩蚕桑核心示范区。

内江市东兴区是“东桑西移”工程优质蚕桑基地县。图为东兴区椑南镇迪美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菇农在收获桑枝食用菌(新华社 供图)

9月4日 四川省邮政管理局成立,这是根据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一级邮政监管机构,负责全省邮政行业管理工作,履行政府监管职能,受国家邮政局垂直领导。2007年2月5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四川省分公司成立,原四川省邮政局撤销,标志着四川邮政政企分开工作基本完成。2012年11月29日,资阳市邮政管理局成立,至此,全省省级以下邮政监管机构组建工作基本完成。2016年3月10日,南部县邮政管理局成立,这是四川省首个县级邮政监管机构,标志着四川省完善三级邮政监管体制取得重大突破。

9月5日 成都市沙河综合整治工程获国际舍斯河流奖,这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河流治理项目。国际舍斯河流奖,主要是表彰政府在河流治理方面和城市安居及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此前,2005年,成都沙河综合整治工程首次申报国际舍斯河流奖并进入决赛,获得纪念奖。

整治后的沙河一隅(图片来自网络)

9月6日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若尔盖县“中国黑颈鹤之乡”称号。这是全国第二个“中国黑颈鹤之乡”。黑颈鹤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黑颈鹤(图片来自网络)

9月7日 康定机场开工建设。康定机场地处康定县折多山斯木措,海拔最高点为4280米,是当时继西藏昌都邦达机场(海拔4334米)之后的世界第二高海拔机场。该机场为4C民用支线机场,可满足波音737-700和空客A319等同等机型的起降要求,年客运量33万人次,机场跑道长4000米,总投资9.6亿元。2008年10月22日,成功首航;2009年4月26日,正式开航运营。康定机场的通航运营,结束了甘孜州只有单一陆路交通的历史,标志着四川藏区告别了没有机场的历史。

2009年4月26日,康定机场正式通航(新华社 供图)

同日 民营企业四川阳光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被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160家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之一,这是四川唯一一家获得此殊荣的企业。该企业自1997年成立以来,主要生产赛车发动机、普通车发动机,产品全部出口美国。2007年7月25日,资阳市南骏汽车公司举行向越南出口15辆农用运输车发车仪式,标志着四川批量出口整车实现零的突破。2008年1月14日,四川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一汽客车(成都)有限公司、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13家汽车生产企业入选《2008年度符合申领汽车出口许可证条件企业名单》,获得整车出口资格。

9月12日 国内第一台型号为AVC1200H电脑数控机床在四川长征机床集团组装下线,出口意大利。AVC系列数控精密机床广泛用于航空航天、能源交通、模具制造等领域。

9月19日 省档案局承担的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档案整理类项目“四川清代咸丰朝巴县档案”整理工作结束,通过国家清史委专家组评审验收。11月,全省清代司法档案核查工作基本结束,为四川清代档案的保管、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了翔实具体的依据。2008年1月19日,省档案工作会议宣布,全省自1977年开始的清代档案抢救工作基本完成,并完成民国档案抢救14万余卷,抢救国家重点档案累计完成63万余卷。2010年3月,国家档案局公布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清代四川巴县档案中的民俗档案文献”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毕摩文献”2个项目同时入选。2011年2月14日,省档案馆完成馆藏巴县清代乾、嘉、道三朝3.5万卷档案的数字转换,不再使用档案原件和缩微胶片,通过电脑即可进行全文检索。

清代四川巴县档案(图片来源: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9月20日 省政府召开四川省建筑业发展大会。提出四川省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建筑业发展新局面,实现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2014年5月17日,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集中度,把建筑业打造成为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节能减排的绿色产业和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2018年1月25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建设组织模式和建造方式,更加突出建筑经济发展质量,打造“川建工”品牌,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

9月25日 广(元)陕(西)高速公路开工。广陕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规划二连浩特至河口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于绵广高速陵江枢纽,经广元市市中区、朝天区,止于川陕界棋盘关,连接宁强至棋盘关高速公路,全长58千米,全线4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投资32亿元。2011年5月23日,广陕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建设中的广陕高速公路(图片来自网络)

9月28日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成都经济贸易办事处开始运作,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内地设立的第四个办事处。驻成都办事处的工作覆盖范围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南、陕西5省及重庆市。

9月 省委明确提出“在中共十七大召开前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部组建党组织”的目标任务。省委组织部随即对规模以上非公企业组建党组织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2000多名省、市、县党员领导干部定点联系2200多家非公企业;省、市、县建立健全由组织部门牵头,工商、税务等部门组成的“1+19”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级党组织先后从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派6000多名党员干部到企业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至2007年9月20日,四川省4732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组建党组织率达到100%,提前完成省委制定的目标任务。

9月 “四川农业科技110示范工程”在宜宾、资中、富顺等8个市县建立了四川农业科技110指挥分中心;至此,“四川农业科技110”服务覆盖全省。“四川农业科技110示范工程”项目由四川农业大学等6个单位主持,双流县农村发展局等18家单位协作完成。该项目通过农业信息资源、农业信息协同传输平台集成创新,构建了系统的信息服务示范体系,探索总结了一套农业信息化服务长效运行机制。2008年,该项目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9月 四川省完成21个市(州)246个城市和3472个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依法划定工作,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完成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的省份。

10月1—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遭受严重旱灾的南充、遂宁等地,了解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检查灾后自救工作。温家宝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认真搞好救灾,特别是灾区群众生活困难救济工作,加大民政救济力度,切实解决吃饭、饮水问题;要认真总结这次旱灾的经验教训,特别要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下功夫,从长远规划入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川东北地区要有骨干工程,并与小型水利设施配套;要抓好灾后生产恢复,救灾最根本的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生产自救。

10月11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2007年3月23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全省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四川省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7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省委、省政府根据国务院要求,组织开展全省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2013年4月16日,省政府印发《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从总体上将全省划分为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大类功能区域,基本形成城镇化、农业和生态安全三大战略格局。

10月13日 四川省矿山救护支队更名为四川省矿山救护总队各区域矿山救护大队更名为矿山救护支队,区域矿山救护支队下设矿山救护大队和独立救护中队。12月5日,芙蓉集团救消大队、广能集团矿山救护大队命名为一级矿山救护大队;攀枝花煤业集团有限公司救消大队命名为二级矿山救护大队;达竹煤电集团矿山救护队,广旺集团公司救护大队、达州市安全生产应急(危化)救援大队,内江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大队、广元市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大队、宜宾市矿山救护队命名为二级矿山救护中队。

10月16日 四川省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改革启动。本轮改革围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企业主体、产学研联盟的自主创新体系,提高科技计划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科技计划管理制度,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大胆创新。同日,科技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联合印发《四川省科技创新企业技术开发费认定办法(试行)》,四川省“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150%抵扣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政策正式进入操作阶段。

10月16—21日 第二十一届世界聚变能大会在成都举行,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850多名科学家参会。大会核心议题是研究控制核聚变途径,以令其可以稳定、连续地产生能量便于利用。这是世界聚变能大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

10月18日 第三十九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在丹麦阿胡斯举行。川籍国家体操队员邹凯获得男子体操团体冠军,这是四川体操队近五十年来、四川有体操近一百年来的第一个体操世界冠军。2008年8月8—24日,在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上,邹凯获男子体操团体、自由操、单杠3枚金牌,成为本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唯一夺得3枚金牌的运动员。2012年7月,在第三十届伦敦奥运会上,邹凯获得男子团体和男子自由体操2枚金牌。邹凯以5枚奥运会金牌,成为中国奥运史上获金牌最多的运动员。2013年,在全国第十二届全运会上,邹凯夺得男子单杠金牌,成为全运会史上首位金牌数超过10枚的选手。

2008年8月8—24日,在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上,邹凯获得男子自由操金牌(图片来自网络)

10月20日 成都欢乐谷项目开工建设,占地45万平方米,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生态乐园。2008年底,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并于2009年1月17日开园。2013年5月31日,二期工程开园。2017年7月28日,三期工程开园。

2006年10月20日,成都欢乐谷开工建设。图为成都欢乐谷(马骏聪 摄)

10月26日 省政府决定授予王静安、王成荣、旦科等10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2015年2月25日,在四川省中医工作会上,省政府表彰艾儒棣、冯志荣、刘方柏等10人为第二届“四川省十大名中医”。

10月26—27日 首届泛成渝经济圈商会合作峰会在遂宁举行。峰会联手“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和港澳台地区有影响力的商会,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合作平台。遂宁作为泛成渝经济圈商会合作峰会永久举办地,2007—2012年,先后举办7届峰会。2010年,峰会更名为泛成渝经济区商会合作峰会。

10月27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决定明确,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继承与创新,坚持中医西医并重,坚持中医中药协调发展,坚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0日,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强调,发展中医药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努力促进四川中医药快速健康发展。会议印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进行由“振兴中医”向“发展中医药”战略性转移的重大决策部署,促进四川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

10月29日至11月1日 第十届世界历史都市联盟大会理事会在澳大利亚召开。经表决,成都市加入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为第六十六个会员城市,也是中国继西安、南京、郑州后第四个加入该联盟的城市。世界历史都市联盟于1987年发起,旨在促进古城保护和发展,开展古城间的交流与合作。

11月1日 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共同举办的川深劳务洽谈会在深圳举行。四川省各市(州)劳务培训基地与深圳及周边地区466家用工企业签下共58万人的劳动用工大单,这是四川历史上集中签约的最大一笔劳务合同。深圳是四川劳务输出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当时四川在深圳的农民工有120万人,约占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总数的1/10。

11月2日 四川科技馆正式开馆。四川科技馆由原四川省展览馆改建而成,是四川省确定的“十五”期间文化设施建设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总面积达4.18万平方米,包括20多个常设展厅。2015年5月1日,四川科技馆向公众免费开放。2016年6月18日,科技馆斥资1.2亿,进行闭馆改造升级。2017年11月7日,四川科技馆重新对外开放预约参观。

四川科技馆(2016年9月蓬州闲士 摄)

11月8日 欧盟项目孵化中心(成都)在成都高新区揭牌。中心为欧盟有意来华和中方前往欧盟国家寻求合作的公司、大学、科研机构和组织等提供服务,促进欧盟国家中小企业与中方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是欧盟在中国设立的首个项目孵化中心。

2006年11月8日,欧盟项目孵化中心(成都)在成都高新西区揭牌。图为孵化中心一角(王伟 摄)

11月9—10日 2006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在成都召开。此届欧洽会是首次在非首都城市举办,欧盟当时25个成员国均有企业参加。此后,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逐年举办,形成年会制度,并于2012年前后更名为“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欧洽会逐渐发展成为四川及成都一项重要的国际化合作品牌。欧洽会从最初的投资、贸易合作,发展到技术合作、专利转让,双方共同搭建平台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欧洽会逐渐发展成为欧盟成员国参与最多、欧方企业参与最广泛、中欧交流规模最大的投资、贸易和技术创新合作盛会之一,是中国西部地区与欧盟成员国之间重要的外交平台、科技经贸合作平台和投资促进平台。至2017年,欧洽会共举办12届,累计参会的欧方企业3570余家,中方企业6520余家,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2527项,签约成功率30%以上。

11月15日 国务院国资委向杨长恒等6名攀钢外部董事颁发聘书,标志着攀钢集团董事会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攀钢是四川省第一家启动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工作的企业。

11月16日 甘孜州康定、泸定两地电网并接国家电网仪式在康定举行,国家电网扫除在四川的最后一个“盲区”,四川省21个市(州)全部进入国家电力高速通道。甘孜州电网全面并接国家电网后,甘孜州水电上网难、送出难和工业用电难的问题得以解决。

11月26日 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开工建设。向家坝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宜宾县与云南省水富县交界的金沙江下游河段,装机容量600余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300亿千瓦小时,作为金沙江梯级开发最末一级电站,是中国第三大水电工程,也是西电东送骨干电源点,具有防洪、发电、环保、航运、灌溉方面巨大的综合效益。2008年12月28日,向家坝水电站截流成功,全面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2012年11月5日,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14年7月10日,全面建成投产。

2006年11月26日,向家坝水电站开工建设;2014年7月10日,建成投产(新华社 供图)

11月29日至12月2日 2006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成都举行。此届文博会以“资源展示、项目推介、产品交易、产业发展”为宗旨,以“资源·创意·合作”为主题,全方位、大规模展示西部优秀文化资源,推介西部文化产业建设成果,扩大西部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促进西部文化产业升级发展,西部11个省(区、市)均派代表团参加。“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是全国最大规模的文化产业博览会之一,由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西部12个省(区、市)的省级政府主办,每年举办一届,2006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是展会举办以来的第二届。自第四届开始,西部文博会永久落户西安。

11月30日 《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于2007年1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四川省第一部安全生产综合性地方法规。2017年11月16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修订草案,并决定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草案把职业卫生相关内容纳入,对“法律责任”部分予以调整,适当扩大执法主体的范围,完善了安全生产联合惩戒制度。

12月1日 商务部举行“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授牌仪式,成都市被商务部认定为5个“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之一,其他4个城市分别是杭州、济南、南京和广州。至此,中国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已达11家,成都是西部入选的2个基地之一。至2017年,成都天府软件园核心区已经吸引了6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34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园区人员超过6万人;四川的电子信息产业总量跃居中西部第一、全国前列。

12月3日 四川省领导干部会议在成都召开。中组部副部长王东明宣布中共中央决定:杜青林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常委、书记,张学忠不再担任四川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12月14日 省委、省政府在2007年实施的“十大惠民行动”出台,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十大惠民行动”为:就业促进行动,最低生活保障行动,教育资助行动,医疗保障行动,农村交通建设行动,安全饮水行动,农民工培训行动,农村安居行动,扶贫解困行动,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至2007年底,全省投入资金367.7亿元,“十大惠民行动”70个分项目标全部完成。

12月20日 中共四川省委八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在川工作的十六大“两委”委员、省委领导班子及成员、省纪委副书记,投票推荐十七大“两委”委员,全额定向推荐第九届省委领导班子成员和省纪委书记、副书记人选,投票推荐优秀年轻干部。

12月22日 省委召开动员会,动员部署省委重大课题调研工作。省委书记杜青林作动员讲话,强调四川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省委决定开展的这次调研,目的是进一步认识省情,厘清思路,提出对策和建议,为省第九次党代会撰写报告奠定基础。这次调研由54个部门和单位承担、85个课题调研组参与,课题涵盖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10个方面。

12月23日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郑家奎博士获第三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郑家奎的专业是水稻良种选育,主持的科技成果创造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

12月25—27日 中共四川省委八届八次全体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

12月28日 亚洲当时最大管道制造企业金德管业集团资阳(西南)基地正式投产。金德管业集团资阳(西南)基地是四川省工业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本次投产项目投资8亿元,年生产各类管道、管件10万吨,年销售额15亿元。

2006年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部门帮村、党员帮户”结对帮扶活动。此后,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部门帮村、党员帮户”结对帮扶工作的意见》,引导结对帮扶工作全面开展。根据安排,全省县以上机关都要参加结对帮扶活动,努力实现结对帮扶“三个覆盖”,即每一个部门(单位)都帮扶一个以上的村,每一个村都有一个以上的部门(单位)结对帮扶,每一户困难家庭都有一名以上党员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至5月底,结成各类帮扶对子51万对。6月,全省各部门和单位共帮村26569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53.26%;市(州)、县(市、区)机关党员共帮户362841户,占全省农村贫困户总数的59%。攀枝花市、甘孜州、阿坝州的帮村、帮户面100%,实现全覆盖。

2006年 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名单公布,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从2006—2010年实施,共完成3批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2007年11月23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获中央财政专项建设资金5600万元。2008年,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入选第三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名单。至2011年,四川省共有6所高职院校入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2006年 四川省开始实施为期3年的农民工“平安计划”,要求将全省小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农民工基本纳入工伤保险统筹范围。2007年底,全省农民工参保人数98.8万人。2008年是“平安计划”收尾年和攻坚年,年内全省煤矿企业农民工100%参保,非煤矿山企业农民工基本实现参保。2008年9月3日,全省商贸、餐饮、住宿等普通服务业农民工的参保工作启动,全年全省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10万人。

20世纪80年代,全国第一家农家乐在成都市郫县农科村诞生。2006年4月,国家旅游局授予农科村“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称号。图为农科村徐家大院(陈先敏 摄)

2006年9月1日,成都—林芝航线首航成功(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2006年竣工的四川电视塔(陈先敏 摄)

“蜀戏冠天下”。川剧,四川特有的文化艺术瑰宝。2006年,川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华社 供图)

2006年,绵竹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绵竹年画博物馆 供图)

2006年,邛窑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大遗址保护重点项目名单(余茂智 摄)

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省委改革办 供图)

来源:《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四川省委改革办、四川省地方志办编,2018年9月方志出版社出版)


  起亚即起亚汽车公司,是韩国最早的汽车制造商,现在隶属于现代集团。拥有完善的乘用车和商用车生产流水线,330万平方米厂房的牙山湾工厂和79万平方米的所下里工厂,具有年产一百万辆汽车的生产力。通过在180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

  起亚汽车公司是韩国最早的汽车制造商,现在隶属于现代集团。拥有完善的乘用车和商用车生产流水线,330万平方米厂房的牙山湾工厂和79万平方米的所下里工厂,具有年产一百万辆汽车的生产力。通过在180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

Industry),位于汉城永登浦区,在朝鲜战争期间迁移到釜山。开始是是一家手工制做自行车零部件的小厂。1952年3月制造出韩国第一辆自行车,名位三千里号,公司更名为起亚工业公司。1961年10月,起亚制造出C-100摩托车,韩国的摩托车工业从此诞生。1962年,一辆小型的厢式三轮货车K360也面世。从此,起亚走上了汽车制造的道路。三轮汽车的生产持续到1973年,总销量达到25000台。而摩托车的生产则持续到1981。

  1971年,起亚服务公司成立,开始对已经大量售出的三轮货车提供保障,并且有意发展四轮汽车,毕竟这是公司发展和壮大的必然路径。同年起亚推出了四轮厢式货车Titan。由于当时韩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种轻型的多用途货车非常受一些刚开始创业的小公司和个体户青睐,销量急速攀升,Titan牌四轮车在韩国无处不见,Titan几乎成了代表所有卡车的通用名。1973年,起亚生产出韩国第一台汽油发动机,并于1974年10月生产出韩国第一部采用汽油发动机的乘用轿车Brisa,,从此,起亚开始与世界车厂的发展方向接轨,并且介入竞争激烈的轿车市场之中,Brisa轿车也成为了韩国首部出口的汽车,出口到中东地区。1976年,起亚合并了亚细亚车厂,1978年生产出韩国的第一台柴油发动机。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起亚当时生产的轿车还存在明显的缺陷,加上在新车型的开发设计上出现了问题,公司决定首先要借鉴国外行进车型生产的成功经验。于是在1979年,起亚汽车仿制了法国标致的604轿车,并且组装了意大利菲亚特的132型轿车。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1984年,起亚R&D中心正式建立,肩负起起亚汽车的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设计的任务,为日后起亚公司丰富完善的车型体系和先进的科技含量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坚定了起亚“走自己路”的决心。

  1981年起亚被韩国政府指定为面包车生产厂[1]家,从而形成了轿车、货车、旅行车的生产体系。

  1986年7月起亚汽车同美国福特汽车签定了产权合作协议,将起亚汽车的10%股权让给福特汽车,除此之外起亚汽车的8%股权已归马自达,2%归C.ITOH所有,这样国际跨国公司占有起亚20%的股权。合伙经营是起亚汽车Maple Project项目的必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是起亚汽车公司开发海外业务的雄心勃勃的计划的代号。作为该项目的结果,1987年1月推出了与福特和马自达汽车公司合作经过四年半的时间开发出来的微型车Pride(普莱特)。1988年,Rhino和Trade两款厢式货车出厂,标志着公司在大力发展轿车的同时仍然对货车生产给予高度重视。1989年7月,起亚在东京建立了研究院,4个月后,起亚经济研究中心也宣告成立。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起亚经历了一项重大的改变。1990年3月,公司正式改名为起亚汽车株式会社KAI Motors Corporation,紧接着在亚山湾的工厂竣工。之后,Potentia、Sephina和Sportage等车型陆续出现,起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1992年起亚设立了美国子公司Kia Moors America并于1993年随着Sephia乘用小汽车的推出启动了欧洲地区的经营。起亚汽车产品以价廉的优势出口到世界各地。在1996年,起亚汽车销售45.8万辆,出口25.2万辆,出口量占55%。

  1994年,起亚公司度过了自己的50岁盛典,但公司的经营却出现了问题,发展前景令人担忧。起亚在国内和北美这两个最大市场上销售成绩不断下滑,起亚R&D中心也由于资金问题不得不关闭。1996年,起亚公司作出了购买英国莲花公司小型开蓬跑车Elan生产权的决定,并且由起亚自行对该车作出修改,以适应相对的客户群。可惜这款漂亮的小车却胎死腹中,没生产几辆就搁浅了。由于重点开拓海外市场,仅在欧洲就设立了26家汽车进口公司,28家子公司,经营涉及冶金、建筑等领域,急剧的扩张,使企业债务高筑,一旦外围经济动荡立即引发企业经营状态急转直下。在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引发了韩国的金融危机,使得起亚汽车的投资失去可偿还能力,起亚汽车公司进入了清算状态,濒临破产后由韩国政府出面,指令现代收购起亚公司。1998年,起亚汽车公司与韩国最大的汽车公司——现代公司签定了股权转让协定,并且在2000年,与现代汽车公司一起成立现代·起亚汽车集团。集团包括现代汽车,起亚汽车和现代零件供应商以及19个与与集团产业有关的核心公司,在市场上,起亚和现代以两个公司的方式独立运行操作。

  注入新的资金和管理方式后,起亚转变了原有成熟的形象,公司向着更加年轻活力的方向发展,1999年Rio车型发布、2001年Sportage参加巴黎-达喀尔拉力赛以及起亚老虎棒球队的成立,标志着起亚汽车公司有了新的气象,Optima、Carnival和Soranto等车型更让起亚焕发了新的活力。2002年起亚生产了其第一千万辆小汽车。2004年,起亚斯洛伐克工厂开工,2006年又宣布在美国建设生产线,2007年,现代·起亚汽车集团成为世界第五大汽车生产集团。

  起亚的名字,源自汉语,“起”代表起来,“亚”代表在亚洲。因此,起亚的意思,就是“起于东方”或“起于亚洲”。源自汉语的名字、代表亚洲崛起的含义,正反映了起亚的胸襟——崛起亚洲、走向世界。

  1944年 公司成立,前身名为“韩国京城精密工业”

  1951年 公司正式命名为“起亚工业”,生产了韩国第一辆自行车

  1957年 生产出韩国第一台C-100小型摩托车。并在韩国始兴成立分公司

  1961年 生产了韩国第一台C-180摩托车

  1962年 生产出韩国第一辆K-360卡车

  1973年 韩国第一个具备完整汽车生产设备的Sohari(所下里)工厂成立,开创了国内内燃机的生产领域

  韩国第一台汽油发动机在起亚诞生

  韩国第一部乘用轿车Brisa B-1000诞生

  1990年 公司更名为“起亚汽车有限公司”

  1993年 随着Sephia乘用车进入欧洲市场,Sportage紧凑型SUV被同时引进

  1994年 起亚客车、商务车、电动车通过了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它的小型车和卡车进入拉丁美洲、中东、非洲、法国、德国、意大利的市场

  1999年 现代起亚汽车集团成立,开始生产Carnival(Sedona) MPV,5家地区总部分设世界各地。

  2000年 Sportage紧凑型SUV完成巴黎-达喀尔汽车拉力赛,赢得Baja杯2000年汽车拉力赛

  东风悦达起亚成立并投入生产

  起亚汽车累计生产1千万辆汽车,荣获韩国服务品质最优秀企业奖。

  2003年 大型高端轿车Opirus上市。

  取得ISO14001环境认证,获得出口50亿美元出口奖

  2004年 斯洛伐克工厂开工式

  建设中国第2工厂投资签约仪式

  现代起亚汽车集团在韩国成立环境技术研发中心

  现代起亚美国技术有限公司的新研究发展中心开幕

  起亚汽车累计出口500万辆汽车

  宣告计划在乔治亚州西点建立起亚的第一个美国制造工厂

  全年起亚汽车产量为1,270,577辆

  2007年 起亚斯洛伐克工厂开幕

  三门掀背Pro-cee’d在法兰克福车展首发

  起亚生产了1,352,894辆汽车(包括在韩国、中国及斯洛伐克的生产)

  现代起亚汽车全球销量和产量分别为396.1629万辆和398.7267万辆,在全球整车厂商中位居第五

  现代与起亚两家企业遭投诉,进口许可证遭暂停

  晨报讯(记者 沈欣)日前,记者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得到消息,现代汽车(中国)和起亚汽车(中国)两家汽车进口企业的进口许可证遭暂停。这是自6月份雷克萨斯被暂停许可证申领后,国内第二例进口汽车总经销商因为遭受经销商投诉而被暂停进口许可证申领的事件。

  据记者了解,自2008年1月起,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就陆续收到经销商关于起亚(中国)在经营中存在搭售、压库等行为的投诉。进入下半年后,由于国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加之国内汽车市场需求减弱,经销商资金压力日益加大。目前,商务部机电科技产业司国家机电办已经暂停了两家公司的进口汽车许可证申领。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家机电办已经要求两家公司拿出解决方案。直到经销商投诉的问题完全解决后,才会恢复其进口许可证申领。

  据了解,目前,现代和起亚进口汽车在中国港口的库存量约为5500辆,且不包括经销商在店库存和今年后三个月未到车辆。2008年,现代和起亚进口车的销售目标是5.5万辆。但截至9月底,仅销售了约3万辆。

  国内汽车销售增速已经放缓,再加上现代起亚进口车本身销量就不大,如果仍坚持原来的销售目标,那么将会有更多进口国内的汽车转变为经销商库存。而经销商也将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面临极大的资金压力和风险,甚至大部分经销商可能因此而倒闭。此外,经销商的投诉中还包括了搭配提货的问题。

  《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实施后,进口汽车总经销商完全控制了进口汽车的货源、销售渠道以及售后服务。很多总经销商滥用这种强势地位,致使广大经销商和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

  起亚新旗舰K9曝光

  此前我们曾报道了起亚将推出一款定位比凯尊更高的豪华车,这款车型被命名为起亚K9。近日有海外媒体曝光了这款车型的路试谍照,从谍照上能获得这款车型更多信息。

  尽管有厚厚的伪装,但从前脸的轮廓可以判断,起亚K9采用了起亚新的家族式外观设计,前格栅更加平直,凸显大气,有点类似宝马7系前脸的味道,而前大灯的设计与起亚凯尊有较大的区别,楔形的设计变得更加规则。

  据悉,起亚K9的内部代号CH,作为现代劳恩斯Genesis(内部代号BH)的兄弟车型推出,共享同一平台研发。从谍照上看,这款测试车型采用了现代雅科仕的轮毂,不过这显然是一种伪装,前脸设计不是现代的风格。

  据悉,起亚K9动力系统将会采用V6和V8两种动力,其中4.0升V8发动机最大功率输出为400马力,足以推动K9这样的大家伙。而现代新的8速变速器也将将采用在K9身上。

  起亚K9也是目前起亚定位最高的轿车产品,采用与现代同平台的方式会使得起亚的产品线与现代趋同,未来也许起亚还会推出与现代雅科仕同平台的产品。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巍巍阴山南麓,滔滔黄河北岸,丰草肥田的八百里河套平原,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在这里交汇。

  就在这黄河金色的弯弓上,在茫茫草原的深处,杭锦后旗一座平凡的小镇——陕坝,因为河套酒业集团的崛起而声名远扬。

  河套,这个古老的地域名称,伴随“河套酒业”的兴盛而悄然改变着她传统的概念内涵。

  “一个地方,一季好粮,一瓶好酒,一生相伴,天赋神韵,淡雅浓香,河套王酒!”

  随着这段大气磅礴的广告在中央电视台荧屏上频繁亮相,不仅内蒙人民为之骄傲和赞叹,更让全国的消费者为之瞩目和向往……

  “河套”,已经成为草原绿色美酒的代言品牌,成为黄河新名酒板块崛起的象征!

  始建于1952年的河套酒厂,而今已经走过60年风雨历程。

  从最初的一家传统缸房起步,到名不见经传的杭锦后旗制酒厂,再到今天拥有“中国驰名商标”、 “中华老字号”、 “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中国北方第一窖”等多项殊荣的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型股份制民营企业集团,“河套酒业”在60年当中经历了几代人的薪火相传,演绎着沧海桑田式的巨变。

  特别是经过近20年企业体制变革与战略决胜的辉煌跨越,“河套”目前总资产已达40亿元、员工8,000余人、占地面积228万平方米,优质原酒产能5万千升、储存能力12万千升、成品酒生产能力12万千升。各项经济指标稳居全自治区同行业之首,被国家统计局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全国白酒行业十佳经济效益型企业,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选为中国轻工酿酒行业十强企业,步入中国大型企业集团行列。

  有人说,“河套”犹如一匹来自草原的“黑马”,它身后一组独特的数字书写和见证着它的传奇。截止到2011年底:

  “三项全国领先”:在北方浓香型酒、机械化酿酒、奶酒领域走在全国同行前列;

  “十强”:中国酒业质量效益十强企业;

  “25家”:下属企业25家,员工8,000余人;

  “40亿”:企业总资产40亿;

  “500强”:“河套”品牌连续6年蝉联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

  屹立在中国北方的“河套酒业”,因一举摘下“中国北方第一窖”和“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两项桂冠,而在我国白酒产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体制变革“河套”腾飞

  30年高速发展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乃强国之路,体制转换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能够得以快速发展,从根本上讲,正是源于其不断深入而彻底的体制变革。

  常言道,“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河套酒业”这匹酒业“黑马”之所以能够冲出草原、一飞冲天,离不开企业掌舵人张庆义超强的决策把握能力。

  在“河套酒业”脱胎换骨、驶入发展快车道的过程中,张庆义四步“改革棋”的准确把握堪称至关重要。

  第一步棋是在1997年,企业股份制改造风起云涌,张庆义看到新机制潜在的活力与能量,积极申请企业改组转制。后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河套酒厂转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实践证明,股份制不仅吸纳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而且通过内部改革调动了员工积极性,调整了经营结构,使“河套酒业”如虎添翼;

  第二步棋是在2001年,张庆义提出对企业股份结构进行调整,将国有股从55.5%减少到33.33%;

  第三步棋是在2004年,在张庆义带领下,“河套酒业”提前实现杭锦后旗政府制定的五年任务目标,国有股彻底从“河套酒业”中退出,企业实现了完全民营股份制改造。

  第四步棋是2006年,为了公司整体经营能力的提高和下属企业更快更好成长,同时进一步搞活经营机制、实现规模经营,“河套酒业”进行了集团化改组,成立了河套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

  其实,“河套酒业”的改革之举早在1992年就已开始起步,当时中央确立了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目标,“河套酒业”跃马扬鞭,很快开始了实质性改革的探索,推出了从分配制度到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等多项改革措施。在那个时候,一大批营销、管理、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河套酒业”的中坚力量,这为“河套”后来的高速发展奠定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而与1997年第一次关键性改革相配套的是,张庆义在企业内部调整上还采取了几项重大举措:

  一是规范了公司内部运行机制,将原来的18个科室缩减为6部1公司,并且定编、定岗、定员,精减了人员;

  二是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和计件工资制,将工资与效益和生产挂钩,使工资向科研技术人员,关键、特殊岗位和苦、脏、累、险岗位倾斜;

  三是实行定置管理,改善办公场所和生产现场的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是实行中层干部聘任制并实行末尾淘汰制,使大家同舟共济、奋发向上。

  这些体制变革的关键之“棋”可谓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每一步都走到了“点子”上,使企业抓住了机遇、规避了风险,各种资源优势不断叠加,极大提升了“河套酒业”竞争发展实力,将“河套”逐步打造成为一个集团公司管控、下属企业独立运营、全民营资本、股本结构优化、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国家民营大型集团公司。

  难能可贵的是,“河套酒业”的改制始终是稳健而非动荡的,正如“河套酒业”总经理王永强所言:张庆义在抓国有企业的时候,用的也是民营企业的管理方法,企业精打细算,不会随便进人,非生产性投入把得很严,他个人视厂的极强责任心,使“河套酒业”考虑问题非常长远,企业始终围绕着做有根的事业来进行。因此,“河套酒业”在转变为民营股份公司后管理风格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相反,决策效率得到了提高,国有企业中的公正、诚信、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等优良传统在转变为民营股份公司后不但没被淡化,反而得到了加强,这是“河套酒业”稳健而快速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科技创新“三大第一”

  从海拔4,500米以上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出发,黄河之水百折千回奔向黄土高原,一路上挟泥带沙淤积到内蒙古河套地区,形成河套平原近800万亩丰草肥田。“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说,由此而来。而北纬42度平均每年3,200小时的日光照射,又成就了这一地区颗粒饱满、营养丰富的优质五谷。这种优越而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历史上河套地区酿酒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物质保障。

  底蕴深厚的“套酿”工艺

  黄河上游地区,自古就是汉族、蒙古族、羌族等多民族杂居之地,各种酿酒工艺在此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河套地区极具特色的酿酒工艺——“套酿工艺”。“套酿工艺”是黄河白酒系中重要的技术流派,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一朵奇葩。

  在“河套”兴建的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壶2004年在河套地区挖掘出土的汉代酿制的河套古酒,透过这壶穿越千年的古酒,我们可以感受到河套平原远在汉王朝时就已经相当发达的酿酒产业魅力。

  实际上,河套地区最早的酿酒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据文献记载,当地人早在商代就已经利用“曲蘖”(麦芽和谷物做糖化剂)酿酒。它是今天河套酒文化的最初起源和“套酿技艺”的雏形。

  到了秦汉时期,河套地区屯扎的军士们以余粮酿酒,用以抵挡塞外凛冽的寒风和思乡之情。自汉代开始,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开始交融,河套地区所酿之酒不仅风靡草原,而且深受黄河流域各族人们喜爱,达官贵人皆饮“套酿”,自此河套酒的酿制开始兴盛。

  明末之后,晋商崛起,走西口盛行,那些来自异乡的酿酒技师,与当地技师竞展技艺,他们传承“套酿”秘方,博采天下酿酒精华,吸纳河套独有的气候、土壤以及古老黄河、千年公主泉水之灵气,以河套地区盛产的高粱、玉米、豌豆为原料,酿出了“开瓶十里香,风吹村村醉”的纯粮美酒,黄河白酒风格至此基本成型。

  “第一窖”与“北方浓香基地”

  195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整合原有手工酿造作坊的基础上,组建了内蒙古国营陕坝制酒厂(今河套酒业集团前身)。历经数十年默默耕耘,在改革开放春风的鼓舞下,在20年传承、创新、开拓、发展的不懈拼搏和探索下,“河套酒业”无论酿酒工艺、技术还是产品品质风格,都获得前所未有的飞跃式大发展。

  传承内蒙古2000余年酿酒历史,深入总结前人酿酒工艺经验,结合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秉持“引进、消化、吸收、改革、发展、创新”十二字方针,“河套酒业”先后在清香型、浓香型、复合香型、营养型、芝麻香型等白酒香型风格上大胆探索,逐步完成了四大系列酒体系的打造,形成相对成熟的产品架构:以“河套王”、“河套老窖” 为代表的浓香型酒系列;以“河套陈藏”为代表的清香型酒系列;以“金马酒”为代表的复合香型酒系列;以“御膳春”、“黄酒”、“奶酒”为代表的营养保健酒系列。

  四大系列中最具科技亮点、备受人们瞩目的是“河套王”、“河套老窖”两大产品,它们采用传统“浓”、“清”相结合生产工艺,选用河套地区优质多粮配比,泥窖长期固态发酵,陶坛长期贮存,形成了独具一格、被酒界专家称之为具有“窖香幽雅、绵甜醇厚、谐调甘爽、味净香长”的淡雅型独特风格,被誉为北方浓香型白酒的典范。

  说到“河套王”的独特,白酒权威沈怡方先生认为,“河套”在白酒行业堪称两大“先行者”:

  第一是“复合香”:由于历史原因,“河套”是我国屈指可数的既可以生产浓香型酒、又可以生产清香型酒和保健酒的酿酒厂家之一,这是她的先天优势。仔细品尝“河套王”等系列酒你会发现:它将清香型和浓香型两个大曲酒进行了有效整合。这种将清、浓两种优质大曲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产品独特“复合香”,就我所知在行业里是搞得很早也是成效很好的。现在人们都在谈论“复合香”,“河套”虽没有大张旗鼓宣传,但它在白酒行业的确是“先行者”;

  第二是“淡雅浓香型”:从“河套王”到“52度河套王”,可以说“河套”的浓香型系列酒都有一个突出特征:不强调香大,而追求口味醇和完善。这与四川等南方地区的浓香型酒有着很大不同。尽管这种风格的形成跟当初其北方浓香型的工艺特色和对北方地区消费者口味的考量不无关系,却在客观上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淡雅型”口感,“河套”无疑成为了这股潮流的“先行者”之一。

  凭借两大“先行”,沈怡方认为,“河套”无论其工艺在北方地区、还是其品质在国内高档白酒当中,都堪居“领先”水平:

  为了提升白酒的产量和质量,“河套”多年来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大量科研工作,完成了北方生产浓香型白酒的用粮研究,实现了五粮配比的科学合理,生产出的浓香型白酒酒质幽雅、复合香气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套”引进优良菌种进行强化,增加大曲微生物系,完成了河套特定生态环境下中高温大曲生产工艺及微生物区系的研究;他们对大曲整个培制过程的温度、湿度等工艺进行了科学试验和研究,在原酒车间进行了不同品种大曲发酵试验;他们还开展了人工窖泥配方的试验研究,保证窖泥质量稳定提高;他们开展己酸菌、丙酸菌、红曲霉等微生物的研究应用,对老窖酒生产工艺深入探索,推广应用了“粮醅翻沙”、“夹沙”、“夹泥袋发酵”、“营养液养护窖泥池”、“回己酸液、酯化液发酵”、“多种曲合理搭配使用”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他们还对贮存陈酿工艺进行试验研究,摸清了原酒贮存过程中酸、酯、酮、醛、醇等各种微量成份的变化规律,为科学勾兑成品酒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

  “正是这些科研课题的研究、推广和应用,使‘河套’白酒生产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准,总结出了—套在北方地区酿造名优酒的成熟生产工艺路线,确保了很高的优质酒率。”沈怡方先生高度评价说。

  著名白酒专家高月明从另一工艺层面进一步指出:“河套”酒之所以好,还在于它有个“两多”特色。一是“多粮发酵”:粮食里面高粱酒是香的、玉米酒是甜的、大米酒是净的。多粮发酵做出来的酒口味比较丰满;二是“多微发酵”:就是应用的微生物比较多。我们常讲,大曲、小曲本身就是多种微生物的裁体。但是“河套”还有麸曲,这种多微发酵的酒更加醇厚,发酵过程中代谢出来的物质无疑比单一微生物要好很多。“河套”还有专门的微生物培养室,企业能有大型、专一的培养室,这在行业里实不多见。

  改革开放以来,“河套酒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改造。他们成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技术中心,设立了微生物研究室、基础研究室、工艺研究室、酒体设计中心、白酒半成品、成品理化分析室等机构,进行白酒酿酒微生物研究、工艺研究、新产品开发、产品品质理化检测等技术创新探索。

  为了增加科研工作的硬件设施,“河套酒业”还为技术中心配备了国内行业处于领先水平的6890、4890气相色谱仪、美国ICS-2500离子色谱仪、UV1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近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口研究型显微镜、MF2型菌落统计/显微细胞分析仪等先进仪器。这些先进的仪器为“河套酒业”科研技术项目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硬件设施和良好的实验平台。

  先进的技术设备,需要具有高精尖操作技能的人才队伍作支持,“河套酒业”目前拥有各类技术人员400多人,大中专毕业生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拥有高级品酒师7名、品酒师15名,其中国家级白酒评委7人,自治区级白酒评委7人,果露酒、奶酒评委4名。在白酒行业,“河套酒业”的技术研发能力首屈一指,他们投资兴建的北方生物酿酒研究院目前正在建设之中。另外,“河套酒业”还常年聘请沈怡方、曾祖训、庄名扬等全国著名白酒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为“河套”系列酒过硬的产品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对技术创新的长期投入和重视,为“河套酒业”带来丰硕科研成果。“河套”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其中,有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地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公司还顺利通过了中国酒类产品质量等级认证,共有6个单元的浓香型白酒产品获得中国酒类产品质量等级认证标志使用权。技术创新让“河套酒业”由一个传统的酿造手工作坊发展成为中国白酒行业声名显赫的科技先导型企业。

  “十一五”期间,“河套酒业”启动了“25,000吨高档白酒”项目的建设,被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北方第一窖”荣誉称号。“中国北方第一窖”的实至名归,对“河套酒业”的高端产品“河套王”品质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一命名非同小可,“河套”之所以荣膺这一殊荣是有原因的。用专家们的话讲:第一、“河套酒业”的浓香型白酒生产规模和产销量,已经成为北方第一;第二、“河套酒业”的主导产品“河套王”酒,是中国北方淡雅浓香型酒的典型代表;第三、无论其占地面积、窖池数量还是出酒量,都是当之无愧的北方第一;第四、即使今后还有更大的老窖车间建成,其窖龄也不会超过“河套”。

  “河套酒业”董事长张庆义认为,“北方第一窖”的产能保证,成就了“河套”今天在白酒行业的地位。尽管前些年白酒主流企业都在纷纷加快市场扩张步伐,但“河套”却把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在产业基础的夯实、原酒产能的提高、科技投入的加大以及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引进上。不断扩大产能、确保优中选优,是“河套”规避同质化竞争、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成功秘诀。

  自2009年开始,“河套酒业”陆续实施了万吨名优酒技改、万吨大曲基地续建等重大项目工程。伴随这些重大项目陆续竣工,“河套”优质原酒生产能力持续提升至5万千升,原酒储存能力提升至12万千升,成品酒生产能力达到12万千升。

  2010年9月,鉴于“河套酒业”产能规模区域优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联合正式授予“河套酒业”所在地巴彦淖尔市为“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

  “河套酒业”在战略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产品风格的多样化。“河套”建设的五原年产5,000吨清香型白酒项目,标志着它在产品创新上迈出了关键性步伐;而“河套”投建的山东泰安公司,则是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芝麻香型白酒生产企业,它不仅是“河套酒业”面向未来的尖端香型之一,更成为其品牌向全国化迈进的战略桥头堡。

  酿酒机械化的行业引领

  中国白酒作为传统酿造行业,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天然微生物接种、固体糖化发酵、蒸馏等特殊工艺而成为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这也是白酒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精髓所在。但是,传统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也面临着粮耗和劳动力成本高、劳动力来源少、土地资源紧缺、能源消耗大、生产环境、食品安全隐忧多等紧迫压力,白酒“生产机械化”已成为这一行业走向现代化生产的必然途径,生产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传统白酒生产方式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比较低,卫生条件与食品生产的环境要求差距甚大。大量糟醅要在操作场地翻拌、摊凉、加曲,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食品卫生安全,即使大多数白酒生产厂家采用了行车、抓斗、活甑桶,劳动强度得到较大改善,但劳动强度大的摊凉、拌料仍未能实现机械化。加之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需要大量酿酒生产工人,可劳动力不仅成本升高,而且来源不足。这些制约因素给“河套酒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创新空间。

  也许跟张庆义机械行业出身的背景有关,“河套酒业”对于科技创新一贯高度重视。在传统固态发酵基础上对白酒生产机械化进行大胆尝试和实践,成了“河套酒业”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与责任。

  为此,他们不惜投入巨大资源,率先在白酒行业开始了酿酒机械化和自动化清洁生产的探索。

  自2008年以来,“河套酒业”先后在杭锦后旗建成投产了浓香型白酒机械化生产线,在呼市、五原、赤峰、乌兰浩特兴建了清香型机械化酿酒分公司。经过几年来生产运行和多次试验改进,有效调控了传统工艺,逐步实现从原料仓储、蒸煮糊化、出甑、冷散、加曲、出入池的机械化替代人工操作,整个生产过程精确配料、材料不落地,实现了清洁卫生和标准化生产,产、质量稳定而且显著提升,极大减轻了酿酒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2010年9月13日下午,“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扩大)会议”在“河套酒业”所在地内蒙古杭锦后旗召开。会议的热点话题,正是“白酒机械化生产”。在这次会议召开之前,与会嘉宾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河套酒业”五原分厂的5000吨纯粮固态发酵清香型白酒机械化生产项目。

  作为“河套”产能扩张的重要一环,“五原河套酒业”拥有目前白酒行业唯一的、真正的机械化生产车间。其生产模式是以清蒸二次清的工艺路线为基础,原料使用整粒高粱,不锈钢槽车地上恒温固体发酵蒸馏。其生产模式除人工上甑蒸酒外,其余工序全部实现机械化生产。物料输送采用斗提、螺旋、刮板、皮带等输送机械和叉车运输。生产设备包括筒仓及粮食自动输送系统、整粒高粱机械化精选、高温高压蒸煮糊化及自动控制压力和翻转倒料系统、自动摊晾加曲系统、不锈钢槽车地面恒温发酵系统、机械化上料及蒸酒系统、稻壳精选及自动上料系统等六大系统。从制曲到发酵、蒸馏、调酒、计算机集中测评,再到白酒罐装、包装、成品入库等工序,全部实现了“不落地”式的自动化衔接,工作人员的职责就是微机监控。整个生产流程顺畅有序,生产现场清洁卫生。

  近年来,“河套酒业”在实现白酒机械化生产的同时,努力推动一系列自主创新项目的全新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制曲原料的出入仓输送、除杂、润料、粉碎到曲块压制成型,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在原料、成品输送过程中,使用皮带输送机、电动车、叉车等电动设备;在曲块粉碎、称重、打包方面实现了电子称重、机械打包,使生产效率成倍提升;在培曲过程中安装试用曲房温度、湿度自动检测电子传感系统,利用远程智能专家平台检测发酵室温度、湿度的变化情况,使整个制曲过程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

  二、引进和安装了酒库管理自动化控制系统,全系统符合国家食品行业规范,其年勾调能力大于8万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大提高勾调精度,一次勾调成功率达95%以上。自动化装置实施动态流程显示、面向用户的操作界面,可提供完整的管理功能和数据报表,系统投运后实现“少人值守”、生产过程全自动的功能要求,减少用工人数近三分之一,加强了生产质量的管理控制。

  三、引进和安装原料仓储及粉碎的微机自动化控制系统,选用微机控制的螺旋钢板仓对粮食进行密闭存储和粉碎,整个过程在现有生产规模下比原来减少30人,且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强度,保证了原料储存粉碎的卫生安全和高效。

  四、安装自动化灌装快速生产线,实现产品包装从洗瓶、灌装到贴标、装盒最后到装箱全自动机械化操作,该流水线一小时能达到灌装一万瓶的高速生产效率。

  通过科技创新,“河套酒业”从原料的仓储、蒸煮糊化、出甑、冷散、加曲、出入池到酒库管理,再到白酒灌装包装、成品入库等工序,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和机械化衔接,让每一道工序都把握在技术人员的数据监控之内,质量可控性大大提高;同时彻底改变了传统白酒生产车间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极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彻底摆脱了重体力劳动的束缚,提出了具有高科技水平和高专业修养的高素质要求;更重要的是,机械化打破了酿酒行业传统的作坊式手工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酿酒生产的脏乱差面貌,让清洁化生产成为可能,实现了行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这对白酒业标准化生产是一次全新的突破和变革。

  2012年技术改造完成后,“河套酒业”已拥有浓香型原酒机械化生产线48条。一条线一年比手工班节约总生产成本21.2004万元。48条机械化生产线,一年节约生产成本达到万元。

  河套酒业集团在讨论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时候,张庆义董事长绘制了“创新酿酒智能化生产,追求绿色、洁净、安全、低排放,改写中国酿酒业历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企业前景,为今后企业的自主创新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白酒产业的生产方式、包括设备的使用在保持传统工艺基础上,也曾有过许多大的改进。但在全过程实现机械化生产方面,“河套酒业”无疑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河套酒业”发展机械化生产的全新思路,必将引领白酒这一走向现代化升级。它把白酒曾经的“落后”、“夕阳”帽子彻底甩到了,一个充满现代朝阳之光的全新产业面貌已在“河套”绚丽呈现。难怪白酒权威沈怡方先生高度赞扬“河套”说:“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巨大进步,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中国白酒“三个第一”

  “河套酒业”虽算不上全国最大企业,但在中国白酒产业发展史上,却有着独特的标杆价值和示范意义。

  白酒权威沈怡方指出,“河套酒业”拥有“三个全国第一”:

  一、拥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联合认定的“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荣誉称号,这在全国是第一的;

  二、白酒机械化清洁生产的规模和方式,在全行业首屈一指,全国第一;

  三、利用现代生物发酵技术生产奶酒,在全国属第一。

  “河套酒业”百吉纳奶酒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发酵奶酒生产基地,奶酒行业国家标准起草组长单位。它传承民族奶酒几千年的传统工艺,专注于发酵奶酒的研究,依托内蒙古草原天然无污染优质奶源优势,特选五种生物活性益生菌,应用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纳米技术等国内、国际先进技术,经过分级发酵、澄清过滤、高温灭菌、CIP自动清洗、微机控制等一系列精密的工序,生产出纯正、健康、绿色的高品质发酵奶酒,获得了国家专利,成为国家奶酒标准当之无愧的制定者。

  正如“河套酒业”董事长张庆义所言: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皇帝,真正被人们记住的有几个?相反李白、杜甫却被人们记住了,因为他们在创造。

  人活一辈子,如果没有创造什么,谁能记住你?北方生产出高品质的浓香型白酒、酿酒机械化清洁化、自主研发发酵型奶酒,这三件事是令张庆义感到欣慰的,他说这是“河套酒业”给中国白酒行业交上的一份还算满意的答卷。

  四、品质创新 至真至纯

  “河套酒业”成为业界的一匹“黑马”,不仅体现在它的产能、技术与销售业绩上,更体现在它对内蒙古这块根据地市场的超高占有、以及对全国各大重点区域市场的巨大作为上,以天赋神韵、淡雅浓香的酒文化,约请着天下的客人。特别是作为内蒙古本土高端品牌白酒的代表,“河套王”酒已经成为内蒙古的一张名片。

  张庆义说,人要做一个对得起别人的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我搞企业这么多年,企业大小不说,我敢保证没有坑骗过一个经销商、没有坑骗过一位消费者!

  做一个对得起别人的人,这是一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话,但却是一种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境界。“河套酒业”可以说最初的创品牌意识并不是那么清晰,但首先他们想着的是做酒如做人,喝酒喝得是感情。只有做人至真至纯,才能做酒至真至纯。

  从模糊到清晰,“河套酒业”逐渐形成了至纯至真的做酒风范。“至纯至真”,是指用纯粮并采用科学先进的手段及最真诚的情感酿造人文美酒。“河套酒业”今天能够得到广大消费者朋友的认可和赞许,与“河酒人”长期秉持的“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为人处事风格是紧密相关的。

  这种做人的风格也影响着做企业的风格,对于河套酒业来说,他们的风格就是要把诚信做成口碑,把厚道做成标准。

  “一季好粮,五道关口,八个关键部位,二十个重要质量管理点,一瓶好酒”——

  在“河套”看来,质量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企业的战略问题。而正是他们对酿造技术和质量管理的执著,才促进了“河套酒业”的快速发展。

  著名白酒专家高景炎曾经高度评价说,“河套”有一个非常令人称道的品质理念:白酒行业的质量观念必须彻底转变,必须把质量的判定权从企业一方转移到消费者手上,必须树立以消费者满意为核心的全新品质意识。这是“河套”能取得今天市场卓越表现的关键。

  在张庆义的眼中,“河套酒业”的管理有两个“点”必须牢牢把握,一是产品质量的管理,二是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其中产品质量是第一位的。

  为此,“河套酒业”成立了以张庆义董事长为首的质量管理委员会,实施了“质量兴企”工程,健全了公司、车间、班组三级质量管理网络,在认真贯彻执行《产品质量法》、《计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制定了以质量标准为龙头,技术标准为主体,管理标准为基础的400多项标准的企业标准体系,这套企业标准体系通过了AAAA级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最高认定,保证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精细化。他们不断强化质检机构建设,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设立了五道关口、八个关键部位和二十个重要质量管理点,配备了300多名专兼职质检人员。他们还高度重视质量管理人员与科技人员队伍的建设,公司先后培养出国家级评酒委员7人,省级评酒委员11人,厂级品酒员20多人。在技术质量把关人员中,有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45人。这些科技、质检人员奋战在科研、勾调、品酒、生产、质量检测把关的第一线,为严把产品质量关、提升产品质量,推动技术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河套”还特聘白酒权威沈怡方先生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常年指导“河套”酿酒技艺的改进与突破。

  在严把质量关上,“河套酒业”的“五不能”、“四为主”、“三不放过”远近闻名:

  “五不能”即任务再重,质量第一的思想不能变;困难再多,抓质量的劲头不能松;资金再紧,用于质量的投入不能少;人员再忙,抓质量的班子不能散;工作再多,一周一次的质量例会不能改。

  “四为主”即质量与数量发生矛盾时以质量为主;质量与生产条件发生矛盾时以质量为主;质量与成本发生矛盾时以质量为主;质量与其他环节发生矛盾时以质量为主。

  “三不放过”即发生质量事故,原因查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不处理不放过,改进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1997年5月,“河套酒业”在内蒙古首家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和产品“双认证”,2002年又通过了2000版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借助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生产过程的原辅料进厂、粮食加工、入窖池发酵、白酒的蒸馏、入库分级贮存管理、产品勾调设计、产品技术质量指标控制、产品最终生产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质量指标数据进行控制,极大稳定和提高了白酒产品质量。这种现代化工业企业管理升级的过程也是现代文明落户企业的过程。

  从内蒙古草原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今天黄河以北最大的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支撑“河套”不断发展壮大的根基究竟是什么?“是精益求精的产品品质”,“河酒人”对此始终保持着清醒认识。

  他们深知:“河套”的,永远是对品质的精益求精;“河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永远是不断推陈出新。打造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尽到对消费者和国家的质量安全责任,并以此培育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和美誉度。

  正是这一切艰辛努力和坚实保障,“河套酒业”的质量管理才成效卓著,实现了产品合格率100%、消费者满意度100%。浸透着悠久历史的“河套酒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芬芳。

  2008年10月,“河套酒业”销售公司总经理张卫东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了“神七问天”活动。他告诉我们:“神五”、“神六”、“神七”发射成功后,在航天城的四个庆功宴会厅、回收仓凯旋的庆功宴和接待来宾宴会上,用的都是“河套王”酒。许多来宾除了在宴会上喝以外,还带了几瓶回去,说是要让亲朋好友和同事们也尝尝产自内蒙古大草原的美酒。仅“神七问天”的前前后后,就用了近500件“河套王”,可见“河套”的产品品质是何等的深受消费者信任与青睐!

  五、文化创新 草原与黄河之“魂”

  河套文化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

  纵向上看,一般意义上的河套文化具有游牧文化、骑士文化、农耕文化、亦农亦牧文化;横向上看,河套文化又由阴山文化、草原文化、黄河文化、河滩文化、沙漠文化、戈壁文化等组成。

  河套文化这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观,昭示着它的博大精深。也正因为这样,使“河套”品牌具有了多向延展的先天条件。

  张庆义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文化的酒是普通酒,文化是挖掘出来的而不是炒作出来的。

  “河套酒业”以其博大的胸怀,使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小镇文化与世界主流文化在这里实现了对接与碰撞。世人在观看大草原的同时,饮一杯“河套王”酒,开启的是一段骑士之旅,消费的是内蒙古的万古豪情。

  让文化可观、可感、可饮

  河套集团董事长张庆义说得好: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与其说是人们物质的需求,不如说是一种文化上、精神上的需要。因此,河套集团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培植自己特有的酒文化,打出自己的品牌、特色、风味,让人们在喝酒的同时,领略到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风情。

  在河套酒业集团,“创新”文化无处不在。企业由当初不足百人、名不见经传的手工作坊式小酒厂发展成为当今的国家大型企业、全区酿酒行业的龙头企业和地方财政支柱企业。“三本管理”模式作为典型在全盟工业企业中推广,被自治区政府和盟委行署评为管理示范企业。目前“河套酒业”是自治区白酒行业惟一一家科技先导型企业,这些无不闪烁着创新文化的光芒。

  在企业中,“河套酒业”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以“超越自我,追求完美”企业精神为引导,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开掘酒文化的过程中,“河套酒业”重视把一种文化范式外化,使一种精神变成可观、可感、可饮的作品,最重要的举措是,“河套酒业”踏踏踏实实地抓了“两馆一团”建设,“两馆”是指酒文化博物馆和酒道馆,一团是河套酒业文工团,一刊是《河套酒文化》。

  从“河套酒业”的牌楼下步入厂区,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河套酒业”巨大的文化魅力。从牌楼进去,酒道馆,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一字排开,让你深感这里拥有悠久的企业文化积累史。进到厂区,你能看到北方机械化程度最高、面积最大、生产能力最强的“北方第一窖”、企业文化活动中心 、“源远流长”球型雕塑、“公主泉”、“超越塔”等一系列具有“河套酒业”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和标志性建筑。

  这些具有历史文化、草原风情、现代工业科技等鲜明“河套”酒文化特色的工业文化旅游景观,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企业还开办了“河套”酒文化研究会,全新演绎和诠释着河套文化和河套酒文化,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河酒”文化的“基因图谱”

  “”羊绒衫与世界时尚对接,“”、“”与绿色大草原的形象对接,“永业集团”与财富和健康对接。与这些企业相比,“河套酒业”更坚信历史出文化。“河套酒业”的历史开掘,重视把传说、文物、民俗相结合,这样就使“河套”酒文化传播严谨而丰满。由于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做背景,“河套酒业”可以说对文化的开掘更加深厚。

  传说方面,“河套”酒文化主要讲述了黄河神母梦中传方的传说、金马驹的传说、公主泉的传说。这三个传说故事谱就了“河套”酒文化的基因图谱。

  三个传说,有一个灵魂就是讲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

  三个传说形成一个共同的启示,河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民族大融合的地区,其民族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可能超越我们的想象。通过“河套文化”可以重新认识我们的母亲河,通过饮用“河套”酒,将重拾我们厚重的传统,发现崇高,发现阳刚,发现英雄,发现我们的精气神儿。

  三个传说,还有一点启示,从金马驹引路到灵狐厮磨,都反映了“河套文化”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文化,为“河套酒业”亲近自然的文化发展铺好了背景。

  文物方面,“河套酒业”兴建了酒文物博物馆,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物。

  民俗方面,“河套酒业”注重把河套人包容、乐观、精神明亮的特点传播到四方。

  河套酒文化的开掘注重向历史开掘,让传说、文物印证、民风采集相结合,从而保证了“河套”酒文化的和谐生长。

  志向远大的“文化长征”

  企业如果想做百年企业,企业如果要走向现代化,走出内蒙古,就必须打破常规,从文化开刀、从改变人的观念开始。2001年,“河套酒业”开始了脱胎换骨的“文化长征”。

  2002年,“河套酒业”兴建的“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该博物馆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门厅以汉代古典建筑为特色,雄伟、挺拔。馆内以金樽美酒、骏马天娇——内蒙古酒文化为主题,分为五个单元概括了内蒙古文化上下5千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草原民族豪迈的性格特色。它是内蒙古第一家企业兴办的专业性博物馆,这里陈列着从远古时期以来的各类酒器、酒皿以及跟酒文化有关的各类雕塑,浓缩了河套酿酒文化和传统酿造工艺的精华,也展示着河套酿酒文化在我国酿酒史上的重要地位。

  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以其丰富的陈列展览,赢得内蒙古文博界、旅游界、酒界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作为内蒙古首家专业博物馆,它的落成对提升“河套酒业”无形资产价值、丰厚企业文化底蕴、塑造企业及品牌文化形象、促进内蒙酒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也因此而成为内蒙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北旅游联合会定点旅游景区和国家工业旅游示范景点。

  做百年企业是许多企业的愿景,而真正像“河套酒业”这样,与共和国一起经历了战争、地震以及体制改革的洗礼,成长为历久弥新的企业的并不多。在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里,我们能看到历届厂长的名字。它体现出当代“河酒人”对先辈的敬意、对传承的守望、对成就百年品牌的决心。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但对一个从市场经济潮流中走过来的企业来说,每个时代河酒人都与时俱进,奉献出他们的杰出产品。“河套白酒”、“河套陈缸”、“河套老窖”、“河套王”,“河套酒业”陪伴着几代内蒙古人的成长,形成了内蒙古人的共同记忆与公共情感。

  河套酒业看得见的历史是六十年,而看不见的是上千年的河套酿酒历史、数千年的河套优质粮食种植史。从这一点来讲,作为内蒙古酒类企业的杰出代表,“河套酒业”被评为中华老字号而载入史册可谓实至名归。

  六、品牌创新 草原升起“第一品牌”

  经典与时尚的完美结合。

  ——这是人们对“河套王”酒从造型到口感的形象定位。

  近年来,高端白酒竞争已呈白热化之际,“河套王”酒能够在高端商务用酒市场撕开一个口子、抢占一席之地,不能不让人们刮目相看。

  有媒体称“河套酒业”是中国酒业里杀出的一匹“黑马”,“河套王”给中国高端白酒领域吹来一股强劲而清新的西北风。

  选择“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几千年来共同孕育产生的“河套文明”作为品牌塑造和传播的载体,“河套酒业”这些年在市场和品牌战略上展开成功的“双推广”,可谓成效卓著。

  市场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20多年来,随着企业规模实力的增强和产品市场覆盖范围的扩大,“河套”在品牌诉求上不断寻求突破和提升。1980年最早出现在巴彦淖尔盟小报上的是“好粮出好酒,好酒在河套”;1993年的诉求是“中国名酒,河套老窖”;1998年又创新为“河套老窖,至纯至真”;2000年,他们提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品牌”;2005年,在播出的是“千年河套,烧酒之源”;2006年,在央视播出的是“塞外河套,五谷之王”;2007年,央视的广告语有了更多韵味:“一个地方,一季好粮,一瓶好酒,一生相伴”;2008年,针对42度“河套王”,他们打出的理念是“精彩辉映,42度人生”。紧接着,从品质风格特点入手,他们又演绎出了“天赋神韵,淡雅浓香”的精彩创意……

  应该说,通过对42度“河套王”品牌文化的深刻挖掘,提出“精彩辉映,42度人生”的品牌诉求,是为了实现对消费者的品牌占位。而通过对产品品质特色的挖掘,演绎出的“天赋神韵,淡雅浓香”,则是完成了对消费者心中的品质占位。通过这种品牌和品质占位,“河套”找到了与消费者的最佳结合点,完成了与消费者心灵深处的沟通。

  品牌演变的过程,是企业实力蓄积的过程。品牌诉求的变化,不仅反映出“河套”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酿酒产业、对品牌概念理解的升华。这是他们经营理念成熟的重要表现。而企业经营理念的成熟,又反过来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伴随着“河套王”横空出世、一跃成为内蒙古第一品牌,很多人关注它何以一飞冲天、异军突起?

  了解“河套酒业”的人深知,“河套王”的走红其实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是系统优势资源整合的结果。从“北方第一窖”好粮、好水、好工艺的“三好”先天品质打造,到草原文化、黄河文化、至真至纯理念、酒文化博物馆深厚历史底蕴挖掘这些文化营养的后天滋补,再到“精彩辉映,42度人生”、“天赋神韵,淡雅浓香”等品牌与品质的一系列精彩诉求和广泛传播,为“河套王”的品牌确立与升华,为“河套王”品牌在高端白酒市场上的走俏和风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品牌基础、这样的品牌内涵、这样的品牌战略、这样的品牌塑造与创新模式,“河套王”品牌想要不“火”都难!

  从“河套陈缸”到“河套老窖”、“河套宴酒”,从“蓝老”到“河套王”,“河套”的品牌内涵、品牌诉求及其品牌的声望,犹如其产品的质量和身价,一路飙升,其魅力和影响与日俱增、从草原走向全国。

  深厚的酒文化底蕴和持续推动的名牌战略,让“河套”品牌的美誉度和含金量不断提升。2004年“河套”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从2005年开始“河套”品牌连续六年被世界品牌实验室授予“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称号;2005年品牌价值为7.46亿元,2011年提升到46亿元;2006年,“河套”还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荣誉称号,成为内蒙古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2011年,“河套”图形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七、营销创新 “区域深耕”的启示

  有人说,当今娱乐界流行“粉丝’一说。而喝”河套”酒的人,不仅是”粉丝”,他们喝”河套”酒甚至喝出了一种信仰。这不仅因为“河套”酒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因为“河酒人”做市场能够做到消费者的心里。

  从“大内蒙”到“区域整合”

  在市场营销战略上,“河套酒业”是一家不断追求模式创新的企业,它曾是国内最早采用终端营销战术的白酒企业之一。

  早在2001年前后,“河套酒业”的领导层就开始学习当时业界流行的“盘中盘”市场运作模式。“盘中盘”的中心思想,就是把核心销售视为“小盘”,利用“小盘”传播口碑,最终启动整个市场“大盘”。在这一理论出现以前,实际上“河套酒业”就已经自觉地走在了这一理念的道路上。他们制定了富有针对性的渠道操作策略,强势挺进餐饮终端,逐步形成具有“河套酒业”特色的营销模式,成为白酒行业较早运用终端战术的企业,成功打造出以内蒙古为核心,以宁夏、陕西、河南、北京、天津等为外围的“大内蒙”市场,同时向全国市场推进。

  2006年后,随着白酒产业营销环境变化和消费者主权消费意识的觉醒,终端营销战术效应大减,“河套酒业”及时调整策略,将营销中心从 “通路为主”转向“品牌制胜”,以“北方第一窖”为核心的品牌营销战略开始稳步实施。

  小区域高占有,精耕细作“大内蒙”,这是“河套酒业”早在很多年前就已成功确立的一项重要市场创新战略思维。

  张庆义认为,河套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如果把区域做到极致,“河套”在内蒙古的市场份额就会处于垄断地位。

  白酒市场独特的“区域划分”特性,很早就引起了张庆义的关注。由于消费习惯和地方保护等因素,很少有品牌能够真正畅销全国,稳居全国市场的只有“”、“”少数几个产品。因此,“河套酒业”早早就提出要注重根据地市场建设,做好根据地市场。

  张庆义认为,对“河套”而言,虽然要立志打造成全国品牌,但首先要做好“大内蒙”这个区域,全力夯实基础市场。具体说,“大内蒙”就是指巴盟(即现在的巴彦淖尔市)、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集宁、榆林这六个区域。这六个区域也是“河套”的核心市场和根据地市场,是发展和扩张的基础。

  围绕这一战略方针,“河套酒业”坚定而执着地对“大内蒙”市场进行了多年精细化深度耕耘,真正实现了“高占有”和绝对“统治权”。

  为进一步确立内蒙“第一品牌”地位,“河套”在内蒙东部的赤峰市元宝山区和兴安盟的乌兰浩特投建了年产5,000吨名优酒机械化项目,将“河套”在内蒙东部地区的“高占有”也拿到了手。

  这些年,在内蒙古市场上,无论你走到哪儿,都能闻到“河套”的芬芳、看到“河套”熟悉的瓶型、品到“河套”美酒怡人的馥郁甘醇。在内蒙古,打开任何一台电视机,开机后电视屏幕的右下角,都会显示三个字:“河套王”。

  当“河套”品牌的文化和影响在“大内蒙”市场上真正展现出“北方第一窖”巨大张力之后,他们开始对宁夏、甘肃、北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天津等长江以北市场展开积极的渗透,不断将“河套”的“内蒙经验”在这些战略性市场上复制。

  自2006年开始,他们进一步强化“大区域化”运作模式,先后设立了内蒙区、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和长江以南市场。经过2007年的艰苦努力,市场增长点不断涌现。2008年初,他们提出“向内蒙中西部成熟和较成熟的市场要增长,向有潜力的区域市场要增长,使个别下滑市场止住下滑保增长”的思路,对所有市场进行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逐个定制解决方案。2010年初又将陕北区域并入核心市场,同时引入“中心点辐射”概念,继续进行市场区划调整,按照地域文化和消费习惯理顺管理程序和关系。

  在市场调整的同时,“河套酒业”加大白酒主业的投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适宜特定区域销售的产品,扩大“河套”品牌的经济半径和影响范围。

  在市场区划的分与合之间,他们充分贯彻“促发积极因素和增长点,精耕细作成熟区域,大力开拓空白市场”的发展理念,制定了一系列切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战略举措。

  随着在这些战略区域市场上取得成功,“河套”逐步将这些市场连成一片,一步步完成对北方市场的战略性整体布局。同时,对全国其他市场,包括广东,广西等南方沿海市场,“河套”也始终没有放弃“奇兵突袭”机会。

  从根据地市场到战略性市场,再到“奇兵突袭” 式市场,“河套”市场全国化“大棋局”由此悄然成型。

  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异的产品质量以及不断壮大的企业实力,坚定了“河套”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信心。现在,“巩固内蒙古中西部,拓展周边省市,瞄准全国,重点培育,稳步推进”的营销战略,已经成为“河套”开拓市场的基本大政方略。为此,他们已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几十个办事处,在20多个省市发展了近千家经销商,初步构建起面向全国的营销渠道和市场网络。

  完美收官 宏大开局

  2010年,“河套”白酒主业销售较上年同比增长36%,各项经济指标在2008年基础上实现翻番,提前一年完成2009年初制订的“三年发展战略规划”,实现了杭锦后旗旗委政府“再造一个河套酒业”的战略目标,为企业“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完美收官。

  2011年,是“河套酒业”“十二五”开局之年。这一年河套酒业集团公司实现销售30亿元,实现利税10亿元,资产总额达到40亿元。

  用“大丰收”形容2011年“河套酒业”取得的市场佳绩,毫不为过。从市场上看,“河套”已在内蒙呼包鄂等片区稳居“第一品牌”地位。随着华东、西北、华南等战略区域的推进,“河套”全国化进程已迈出关键性步伐;从品牌上看,“河套王”系列作为“河套”中高端市场主打品牌和“十一五”规划战略核心品牌,其销量再创历史新高,销售收入已超过11.5亿,同比增长38%,约占总销售额的60%。充分印证出“河套王”战略定位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2011年10月8日,沈阳秋季全国糖酒会开幕前夕,内蒙古“河套酒业”东北区域联谊酒会在沈阳举行。来自河套酒业集团的高层领导及其全国经销商代表、供应商代表等战略及媒体代表300多人应邀而至。从巴彦淖尔到呼包鄂,从呼包鄂到整个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从情义出发,从一盘盘烩菜出发,从一杯杯热酒出发,从一桌桌人气出发,“河套酒业”正从启动“小盘”向启动“大盘”进军!

  河套酒业集团副总经理张卫东指出,2011年销售目标的顺利实现,源于“四个调整、四个加大、四个转变”营销战略的全面贯彻,源于在营销策划及运作方面,以“河套王”为核心、以产品提升为依托,实现由到品牌营销的根本性转变;源于充分发挥了市场部门的职能作用,拓宽营销思路,深入市场,细致调研,极大强化了市场策划、促销活动、市场管理、执行监督、产品设计开发、广告宣传等工作的力度,使公司对市场的掌控能力大为提升。

  为迎接“河套酒业”六十周年“辉煌庆典”,2012年他们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目标:白酒销售25个亿,力争突破30亿大关!为此,他们制定了如下周密部署:

  一、突出重点,优化营销模式,全面完成销售任务;二、完善机构设置,明确部门职责,导入全面,有效提升管理水平;三、加强干部培养,完善激励机制,打造高绩效;四、进一步明晰产品结构,精准,提升品牌诉求,提高“河套”品牌影响力;五、加强市场管理,稳定市场秩序,坚决执行顺价销售,有效提高执行力。

  围绕这一部署,“河套”出台了2012年“巩固核心区域市场,精耕细作,实现渠道产品全覆盖,抵御竞品,保证绝对主导地位;区外市场抓两点,积极寻找突破口,重点加强‘河套王’的推广力度;强化市场监管,实现‘河套王’顺利销售;强化部门职能建设,提升团队执行力”等一系列营销策略。

  对于“河套”市场的推进,董事长张庆义表示:区域占位对“河套”非常重要。没有根据地市场的深耕细作,就不可能有“河套”全国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河套酒业”的“十二五”规划,已为企业营销发展勾勒出美好蓝图:2015年末,白酒主营销售目标突破80亿元大关,其中“河套王”销售突破50亿,由区域强势品牌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性知名品牌。

  张卫东为此强调,作为一个崛起于北方草原的白酒企业,实现厂商共赢、提升自身竞争力、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营销链条,对“河套酒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河套”结构优化进程,企业一直在努力探索更好的、长期共赢的厂商合作模式。在白酒未来的营销中,厂商必须在同一个营销链条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战略联盟,也就是常说的“厂商一体化”,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厂商共赢。张卫东透露,随着“河套”市场战略的实施,“河套”也在尝试厂商合作全新模式,譬如在北京、河南成立由多方参股的销售公司。未来,“河套”将坚持这一方向性的尝试和改革。

  在发展现有经销商的基础上,“河套”将积极推进营销渠道延伸,探索品牌建设新路径,通过自建旗舰店、合作运营品牌专营店等形式,不断寻求品牌营销的突破口,深入探索区域市场更好更快的增长方式。

  张卫东说:“河套酒业”制定的“十二五”宏伟战略目标,就是想同广大经销商朋友共同获得新的市场发展、共同实现更大的价值、共同追求更高的商业境界,携手将“河套王”向全国,让“河套王”在更加广阔的市场上和更多消费者心中扎跟,从而实现厂商整体营销的升级转型和多赢目标,让大家跟“河套”一起走向美好而光明的未来。

  八、管理创新 “三本管理”的系统优势

  张庆义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悟到了做企业,产品质量优价格低是竞争的法宝,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靠人,人、成本、质量是做企业的抓手,他们逐步把这些管理思想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了“三本管理”。

  2000年,张庆义提出了“三本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目标成本、质量为本。

  以人为本,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尊敬人、信任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围,深入推行“以员工为主体,以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为核心,以企业物质利益为基础和民主管理、各种围绕人的管理制度”为保证的“人本管理”;

  目标成本,其实质是解决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问题,努力降低产品成本,推行目标成本,把构成产品成本的各项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车间、生产班组直到个人身上;

  质量为本,是为保证产品的活力和竞争力,制定名牌战略,实施“质量兴企”、“质量兴市”工程战略,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质量为本思想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经过多年实践,三“本”管理已经形成一种在新的改革环境下的全新模式。张庆义创造和推广的三“本”,通过河套酒业集团的实践证明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思想结晶。三“本”管理的模式已被巴彦淖尔市作为典型在全市工业企业推广,并获得自治区企业管理创新奖。

  从2000年起,“河套酒业”每年职工大会的关键词始终是“三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目标成本、质量为本”,这是“河套酒业”的看家法宝。跨时代念一本经,这在中国企业界里是十分罕见的。

  河套酒业如今品牌升级,企业正由区域品牌向全国品牌迈进,而这些都是枝叶,“三本管理”可以说是“河套酒业”生长的底肥。

  2003年“河套酒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狠抓‘三本管理’,加强文化建设。”从国有企业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上升到股份制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反映出公司管理理念的变化和提升;

  2004在企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提升‘三本管理’,打造核心竞争力”,再次凸显了公司在管理理念上的提升;

  2004年“河套酒业”在内部管理上深入推行了OEC管理制度、6S管理和日清日结,大规模开展了标准化行为企业的创建,进行了以薪点制为核心内容的薪酬体系改革,表明公司已经从原来“三本管理”的目标成本管理,上升到进行过程即时控制和标准化、精细化管理阶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成就一批企业,管理日益要求企业家“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国际化的视野,“立地”就是扎根本土。“河套酒业”通过“三本管理”,把人、产品、过程这些生产力中最关键的因素抓到位,他们在吸收新鲜思想的同时,对自己本土化的管理方法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但对“三本管理”不离不弃的坚守,让人看到了打一套拳形成系统优势的重要性。

  “魂、道、术”高度统一

  从2011年开始,“河套酒业”开始导入卓越绩效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这两项管理做到位后,“河套酒业”的“三本管理”开始获得新的升华。

  《河套酒业企业文化手册》写到:“坚持创新,永不满足:以宽广的胸怀接受一切先进理念与经验,与时俱进,引领潮流,持续改善,不断超越。”

  在坚守“三本管理”的同时,为深入实施“质量兴企”工程,“河套”还推行了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引进了“”的OEC管理、邯钢的目标成本否决等先进管理概念和方法,新上了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微机系统,引进和实施了ISO 9001质量体系、A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先进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河套酒业”获得自治区企业管理创新奖。

  在用人制度上,“河套”推行“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用人制度。坚持“能者居上”,“工者居前”,“智者在侧”的用人艺术,把所有职员的责、权、利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注重细节到追求“精细化管理”,这是“河套酒业”这几年在经营理念和管理素质上的一大飞跃。他们制定的企业管理、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内涵多达24类250余项。为确保出品的每一瓶酒都是100%的一流产品,他们设置了五大关口、20多个关键质量控制点,把质量概念延伸到生产工序的每个环节和员工工作的每一步骤。目标管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标准化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强化了对质量问题的预警和追查力度。以董事长为主、质量部、技术部、销售部为辅的质量评审委员会,每年都要进行定期的质量评审会和不定期的产品抽样检查。在产品包装车间的入口处,人们可以看到一幅硕大的展板,上面记录着全车间三个班组每一位员工一周内的任务完成、质量考核评比情况以及每一天的奖惩结果。奖惩额度甚至细化到几块钱、几角钱。而所有这一切只为一个目的:时刻不忘“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企业原则,处处体现“创名牌产品、建一流企业”的奋斗目标!

  九、理念创新 做负责任的企业

  中国人重情,酒是表达情感的一个载体,人贵情,酒贵真。真挚的感情要靠真挚的好酒来表达。

  从作坊开始,中国几千年的酒文化,酒行业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真。“河套酒业”提出了“至真至纯”的造酒理念,将河套粮食的天赋之真、精益求真结合起来,“河套酒业”从内蒙古的若干家小酒厂中脱颖而出,主要是他们能面对诱惑,踏踏实实做真酒。这种“真”,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承当上展现得尤为充分。

  白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华夏儿女血脉相融。

  “河套酒业”认为,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奉献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白酒企业应以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形象,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培养企业的情感、文化底蕴,提升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张庆义的责任意识特别强烈,他的心里装的并不单是酒厂,而是整个社会和国家。做酒是为了致富一方,为了让乡亲们摆脱贫困,为了给社会作更大贡献。

  在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张庆义在“河套酒业”捐款仪式上表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河套酒业”不可或缺的文化战略。我们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还应当主动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方的责任。

  作为一个国家级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河套酒业”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始终把构建和谐作为己任。在员工收入、股东利益不断提升、企业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始终以巨大的利税贡献和农牧业产业化带动地方经济和谐发展。从2001年到2011年底,企业累计上缴国家税金25.6亿元。在金融危机一度蔓延全球的不利形势下,“河套酒业”迎难而上,通过加快自身发展,承担起保增长、保效益、保民生的重要社会责任,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安置复转军人和社会剩余劳动力,努力吸纳就业,10年累计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河套酒业”想方设法延伸产业链条,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农牧民收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多年来,“河套酒业”与地方政府携手对贫困农牧区进行资源开发,实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他们积极配合政府进行各种活动,为当地输入新鲜血液。通过“河套”牵线搭桥,一大批如“屯河”、“伊利”等知名企业进驻当地投产兴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在陕坝镇、黄河镇,“河套”与“中粮屯河”公司合作投资,先后兴建了两个番茄加工厂,日处理番茄6,000吨,番茄种植面积达65,000亩,带动2.2万余农户每年增收一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还安排了7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同时,经过对奶酒这一传统民族产品的市场调研及该产品的发展趋势分析,于2004年创建了腾格里塔拉“百吉纳”奶酒有限责任公司,并引进伊利集团在杭锦后旗建立了巴彦淖尔分公司。两个乳制品加工企业年需鲜奶15万吨,带动农民饲养奶牛5.5万头,为560户农民担保贷款3000万元,提高了农户奶牛养殖附加值,极大带动了当地养殖业大发展,成为杭锦后旗新的经济增长点;“河套”还积极探索本地优质高粱粮食基地建设,他们在当地沙海乡、太阳庙乡等地推广优质高粱种植基地达25,000亩,每亩高粱增收200-300元,使广大种植农户受益匪浅。此外,“河套”还将酿酒酒糟以饲料形式低于市场价出售给农户,帮助其发展养殖业。对农户来说,这不仅是把高粱卖出了高价格,而且还以“企业+农户”、发展养殖业的方式,实现了双向增收。目前,河套酒业集团已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带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

  有人说,“河套酒业”是在用心承担着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

  “河套酒业”承担企业公民责任的重要意义,远不止于它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更在于它改变了农业地区政府官员和民众的思想观念,探索出了中国西部地区发展地方工业的方向和动能。

  河套投资公司总裁闫新兴说,通过“河套酒业”的发展,当地人的思想观念至少出现了三大转变:

  一、计划经济时人是“植物人格”,事事需要政府和社会安排,现在市场经济,人是“动物人格”,想要过上好日子就必须“刨闹”,主要是与外面的市场经济接轨,用外面的资源改善这里的生产生活;

  二、社会上的人过去认为企业属于股东,与社会无关。现在却看到了企业在地区经济中的作用,看到了支柱产业、名牌产品对经济拉动的神奇力量,由此对其社会地位和价值认识得更为透彻,形成了尊重企业家、创业者的氛围;

  三、企业职工过去认为吃大锅饭应该,平均主义也是道德和人品范畴的事情。现在通过知识补给、技术培训和竞争机制引入,认为创新、高效是企业的生命,竞争是企业的动力,只有企业争得市场的一席之地才有职工的安身立命空间,职工只有与企业同荣共辱才能共存亡。“河套”职工工资的逐年增长,在当地企业中已属较高水平,“五险”的全部缴纳,使职工和企业建立了鱼水关系。

  在保证照章纳税的同时,“河套”还积极踊跃参与各项社会,扶危济困,彰显人文精神。

  仅2000年以来,“河套”在抗灾救助、扶危帮困、捐资助学、支持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已累计支持、捐助资金超过3,000多万元。抗洪救灾、“非典”防治、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河套酒业”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捐助。仅年的10年间,就资助20多名“春蕾女童”重返课堂、资助300多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帮助兴建了顺利试验学校,2006年又在内蒙古大学设立了“河套酒业集团阳光教育基金”,帮助80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完成了学业。

  张庆义强调,发展是履行其他社会责任的根本前提,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一个企业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更有能力地实现好其他社会责任。

  按照“河套酒业”的“十二五”目标,未来五年白酒主业将做到80亿元,其中高端酒”河套王”要实现销售50亿元规模,”百吉纳”奶酒公司实现创业板上市。对此,张庆义胸有成竹,这份镇定源于他深谙行业规律与社会消费趋势,他提出:“我们并不一定要称王称霸,而是不求最大、只求更好。”

  实际上,张庆义的目标推演再一次证明了他的审时度势,他算了笔帐:就”河套酒业”现有条件,可以不做任何硬件改造,已经为100亿目标奠定了基础。显然,张庆义在制定目标时还是保守的,这份保守并不是消灭自己的志气,而是他希望能够以一种更负责任的状态去规划未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是说,“河套酒业”一直与自身的地气相和谐。“天赋神韵”,对地气表达着感恩;“至纯至真”,对民风表达着感恩;“本然本为”,对大自然的规律表达着感恩。就连“河套王”的造型,也显示着汉魏风骨,对历史文化表达着尊重。这种与地气的和谐,与自然地理及历史的和谐,使“河套酒业”与自然的力量相顺承接应,使企业根更深、叶更茂。

  “河套酒业”深知自己是河套大地的自然之子,因此他们自觉节能降耗,与自然和谐。“河套酒业”格外注重投入、注重清洁生产,2009年投入上千万元兴建了日处理污水3000吨的大型环保项目,对所产生的酿酒污水处理净化,COD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基本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清洁生产通过审核认证。“河套酒业”投资新建了中水回用工程,将企业产生的中水全部提供给邻近的特米尔电厂用于生产,做到了酿酒污水的零排放。五原现代化白酒生产基地的建成投产,也是对酿酒业实现绿色环保的一次新突破,酿酒所产生的酒糟,作为养殖业的饲料,被循环利用。

  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利用科学的生产工艺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使酿酒产生的酒尾、黄水等副产物和废水可以很好地实现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酒糟全部被当地养殖农户用作饲料。为了消除烟尘污染,“河套酒业”取消锅炉而集中采用城市统一供气,使企业成为无烟气污染企业,既节约了资源,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河套”主打产品“河套王”酒,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以“草原绿”为主基调。看到“河套王”酒,人们就会想到广阔无边的草原,蔚蓝的天空下青绿的牧草迎风摇曳,肥硕的牛羊穿行其间,牧歌式的草原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2010年,“河套”以“绿色、低度、健康”为主题,再次推出“天赋神韵、淡雅浓香”的新品“河套王”,将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企业理念、产品主张演绎得更加精彩生动、淋漓尽致。

  在和谐中发展,“河套酒业”对方方面面的帮助深怀感恩,他们坚持与天人和谐 、乡企和谐 、政企和谐 、行业和谐、人心和谐, 从“天地人他我”五个角度照顾得面面俱到,“五个和谐”像飞翔的翅膀,让“河套酒业”获得了加速度,在展翅高飞中收获了幸福感,赢得了悠远无际的浩瀚苍穹……

  “河套酒业”走过了六十年的风雨历程。

  在“河套”,我们看到了仿汉代风格的古雅高楼和美丽花园,看到了“河套酒业”如日中天的磅礴浩气,也看到了他们对未来的执着向往、不懈追求。

  《河套酒业企业文化手册》写到:“坚持创新,永不满足:以宽广的胸怀接受一切先进理念与经验,与时俱进,引领潮流,持续改善,不断超越。”

  我们坚信,未来的“河套酒业”必将创造新的奇迹、铸就新的辉煌。

  回首六十年,让我们记住这个不断超越的酒业“黑马”背后数不尽的“荣耀传奇”:

  1973年,“河套白酒”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优质产品”。

  1978年,“河套白酒”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一类产品”。

  1986年,“醉春秋”荣获自治区酒类其他香型第一名,“河套陈缸”荣获第二名。

  1992年,“52°河套老窖”获得法国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1993年,河套牌“53°河套老窖”、“河套宴酒”荣获“中国驰名白酒精品奖”。

  1995年,张庆义同志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96年,白酒十七组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1997年,“河套酒业”顺利通过中国方圆质量认证委员会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河套老窖”、“河套宴酒”通过ISO9002产品体系认证。

  2002年,河套酒业集团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为“自治区20户重点大企业集团之一”。

  2003年,“河套酒业”工会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2004年,“河套酒业”被国家工商局评为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2004年,“河套” 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2004年,“御膳春”通过GMP认证,成为“自治区唯一获得GMP认证的保健酒企业”。

  年,河套酒业集团连续三年位列国家统计局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白酒工业经济效益十佳企业”行列。

  2005年,罗维同志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从2005年开始,“河套”品牌连续六年被世界品牌实验室授予“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称号。2005年品牌价值为7.46亿元,2011年提升到46亿元。

  2005年,“河套酒业”被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007年,“河套”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级AAA级旅游景区。

  2005年,“河套酒业”被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认定为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2006年,商务部授予“河套酒业”“中华老字号”称号。

  2006年,“河套”白酒和保健酒被中国酒文化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文化名酒”。

  2006年,年产5000吨“河套王”原酒生产基地被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北方第一窖” 。

  2007年,“百吉纳”奶酒顺利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2008年,百吉纳奶酒公司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国家乳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 。

  2008年,“河套酒业”被国家农业发展银行授予“黄金客户”信誉称号。

  2009年,“河套酒业”被中央精神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河套酒业集团百吉纳奶酒公司“发酵型奶酒饮料的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由百吉纳奶酒公司起草的奶酒国家标准正式批准公布实施。

  2009年,“河套酒业”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联合授予“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

  2010年,巴彦淖尔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联合命名为“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

  2011年,“河套酒业”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选为“2010年度中国轻工酿酒行业十强企业”。

  2011年,“河套”图形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1年,“河套酒业”被内蒙古国税局认定为“纳税A级信用企业”。

  2012年,“河套酒业”荣获自治区政府颁发的“主席质量奖”。

  2012年,“河套酒业”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企业”荣誉称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谁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