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明竹编丁知竹竹艺馆助力乡村振兴的创业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融媒体如何向智媒体飞跃?传统媒体到智能媒体的技术路线和价值准则是什么?融合产品到融合体系的目标路径又是怎样……

11月16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传媒业年会,站在四十年改革与发展的节点上,探究媒体融合转型发展之路上的这些重要命题。

400多位来自全国各主流媒体、新媒体机构负责人、知名自媒体人以及高校、媒体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带着他们的研究成果,带着他们对未来思考,以“努力实现由融媒体向智媒体的飞跃”为主题,回望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

媒体融合发展态势已形成 任务还很艰巨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讲话中说,媒体融合发展态势已形成,任务还很艰巨。他认为,“媒体融合发展,首先要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结合起来。其次是关注媒体整合进程,业态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转变观念,不要在乎将来出的是一张纸、一张报、一本刊,或者是一本书。传媒业要生产信息,生产权威的信息,高质量的思想,高质量的知识产品,这是出奇制胜的法宝,也是将来的立足点。还要注意社会公众、读者、受众的变化,利用高新技术形成的新平台来传播主流的声音和主流的舆论,这是我们工作的方向。”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长、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在致辞中说,新时代为传媒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我们要抓机遇、促融合、求发展。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15字方针。抓住5G机遇,不断完善互联网传播格局,加快融合发展。加强媒体相互间的学习交流,推动传媒业的变革与进步。”

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百新在致辞中表示,“要通过融合发展践行新闻舆论工作48字的职责使命,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牢牢掌握网络时代思想舆论领域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使互联网最大的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坚决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和政治安全,这是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在致辞中说,在媒体融合中把握机遇和发现潜力。他认为:“媒体融合更重要的是理念要发生变化。用户体验第一。要好好研究数据链,就是智能化利用。平台化,一定要想办法做成有影响力,有整合力,而且在本行业或者本地区能起到领军作用、引领作用的平台。”

“双连接”是媒体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今年的年会主题是“努力实现由融媒体向智媒体的飞跃”。为此,组委会特别请来了诸多业界大咖,共同献智献策,直面媒体转型。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作了《中国传媒业四十年改革发展与未来走势》主题报告。他认为,“双连接”是媒体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范以锦说,应对当前的状况,媒体应该进行“双连接”:优质新闻内容、泛内容连接用户。相对应可以带来的两个价值提升:新闻内容产生强大影响力后带来社会价值提升,泛内容运营产生的商业价值提升。媒体对接人工智能后,随着媒体边界的不断扩展,能形成两个模式,智能化思维下的新闻生产模式和智能化泛内容生产盈利模式。将两个连接很好的结合起来,力求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同时增值,是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实现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作了主题报告:《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他分析说,今年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有四个亮点和两大趋势:视听新媒体一线主阵地的作用确实越来越明显;行业发展的活力还是比较强劲的;行业管理的创新正在全面探索;媒体融合发展取得新的成效。视听新媒体发展的环境肯定是越来越完善,新业态、新模式肯定在不断催生。内容产业进入互联网舞台中心,规范化、精品化、生态化成为显性特征。特别是以短视频、直播等为突破口,加速形成内容产业新格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作了《中国传媒创新报告()》主题报告。他说,中国传媒业正经历管理体制、技术、市场变革。媒体跨界融合,经营多元化展现新活力。短视频平台呈现爆发式增长,行业进入洗牌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提倡“小正大”原则,引发影视行业节目发展新趋势,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这是总局宣传司长提出来的,之后很多影视公司积极响应,也出台了行业规范。

如何实现由融媒体向智媒体的飞跃?

目前,媒体融合的进程正在加快,全国各大传媒集团均在“厉马秣兵”。如何实现由融媒体向智媒体的飞跃?在此次中国传媒年会上,这一命题成为各位大咖关注焦点。

为此,年会针对性地展开主题论坛、圆桌论坛和融合论坛,从多角度、多维度直面媒体转型。主题论坛聚焦于“迈向智媒体”。圆桌论坛以“历史的回声――媒体报道改革开放40年”为主题。融合论坛展望“新时代 新融合”。

在主题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分享了“从传统媒体到智能媒体:技术路线与价值准则”。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导、原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陆小华介绍了新华社全球视频智媒体平台的打造;人民网董事会秘书李奇分享了“重视媒体、智引内容”;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红兵分享了他对媒体智库与智库媒体的思考。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封面传媒董事长李鹏分享了封面新闻的智媒体探索;中宣部媒体融合专家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宋建武教授分享了“从融合产品到融合体系――我国媒体融合的目标与路径”。百度搜索首席架构师兼百度区块链实验室主任谭待,介绍了百度超级链助力内容生态。

“报道改革开放40年40文”结果公布

此次年会的圆桌论坛将倾听历史的回声,聚焦媒体报道改革开放40年,正式发布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科研课题《报道改革开放新闻作品研究》主要成果,公布“报道改革开放40年40文”推选结果。1978年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40篇文章入选。

年会上,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关系。新华文轩计划通过资本运作,助力封面传媒由融媒体向智媒体的飞跃,助推封面传媒的产业发展,开启封面传媒登陆资本市场的新征程。

封面传媒、百度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宣布共同成立“区块链媒体实验室”。三方宣布该实验室以百度超级链技术为基础,探索区块链在内容平台版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并定期向社会发布研究报告,共享研究成果。

倍受关注的“年度十大创新媒体机构”也在年会上揭晓。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人民网、央视网、封面传媒、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京报社、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荣获“年度十大创新媒体机构”奖项。

采写乡村振兴“网红村”的鲜活报道

17日下午,在会务组的统一组织下,参会嘉宾到崇州市进行“媒体走基层”采访活动,共同探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网红村”的崛起经验。

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是四川乡村振兴的一个典型范例。2018年5月,代表中国农村走进堪称国际展示当代艺术的最高展会――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竹艺村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以设计为媒介,以文创为特色,把看似普通的竹子,拓展了产业生态,改善了村容村貌,实现了致富增收。而当地原住居民通过土地、房屋入股、出租等方式参与其中,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新村民”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视角,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红利。通过实地走访、亲身感受,参会嘉宾们采写出了“沾着露珠、冒着热气”的乡村振兴鲜活报道。

(责编:赵光霞、燕帅)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 题:2020+1,请收下这幅青年“拼”图

新华社记者陈俊、褚晓亮、孟含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国家发展的远景目标,古老而青春的中国,拥有了最新蓝图。

新时代大幕拉开,不发出自己的光芒,谁来知晓?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朵朵“后浪”比肩奔涌,“拼”的是自己的精彩明天、国家的灿烂未来。2021年开端,我们走近一些青年奋斗者,聆听他们的宏图梦想,见证他们从谷底迈向山巅。

扫描识别图中二维码看H5,测试+预习本文内容。

【拼搏宏图】前方科技高能预警,创新我要做主

科技工作者,刘昌儒,28岁

7年前,刘昌儒观看了科幻电影《安德的游戏》,“太空空间站”这样的概念于他还只属于电影;2年前,观看《流浪地球》时,他俨然已成为剧中人。

28岁,上班4年,在大咖云集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刘昌儒履历不突出。可压在他身上的担子,并不轻。

出于任务需要,所里任命他担任中国空间站实验舱小机械臂项目总体调度。

研发小机械臂是空间站关键技术。刘昌儒至今也想不明白,这么重要的责任为什么交给他这个年轻人。但“军令”在前,无可推脱。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任务重、时间紧。刘昌儒的角色像是“总管”,这意味着,各科研环节他要烂熟于心,重要试验要随叫随到。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任务恰逢重要节点,大年初三起,他每日冒风险上班。出家门时,他不敢回头,怕看到父母眼中的担忧。

近2个月时间里,几乎每天凌晨他的电话都会响起,涉及设备调试等各种问题。“其他都挺好,就是头发掉得有点多。”

不过,最近刘昌儒也怀揣着两件喜事:项目完成阶段性任务;曾经质疑他的一位前辈,对他竖起大拇指……

掉头发、睡不好,刘昌儒不否认科研工作辛苦。“无奋斗,不青春。既然钟情于科技创新,就要一拼到底。”

刘昌儒希望,2021年开始,他和千万科技工作者,都能顺利做好“大项目”。项目结束后,或陪伴父母身旁,或约上三两好友畅谈,共享人生“小幸福”。

【拼搏宏图】产业“创先锋”何需“凡尔赛”

技术工人,魏金龙,33岁

“能吃苦就留下干,不能就趁早走人!”

10年前,魏金龙刚来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光电集团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时,被分配做车工。这是师傅对他说的第一句话。

高考遭遇“滑铁卢”,当科学家的梦想熄灭了。工作后,又遇到了“铁面无情”的师傅。

就此沉沦,还是拼一把?年少气盛的他暗下决心要换个活法。他撸起袖子,跟着师傅从最基础的磨刀、磨钻头学起。

每个夜晚,与他一同进工厂的年轻人常结伴出去玩。他总是找借口推辞,自己留在车间反复进行车削试验。

白天衣服脏兮兮,他围着设备与零件打转,一有空暇就学习技术,从二维制图到数控设备独立编程,厚厚的书被他一本本“啃”下。

时间推移,魏金龙逐渐崭露头角。编写专用的车铣复合UG后处理程序,将车铣复合机床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创新车削方法,实现零件合格率99.8%以上、提高生产效率30%以上……2020年5月,魏金龙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这次,一向不苟言笑的师傅,对他笑了。

“我是技术工人,但不是低端工种。”国家对技术工人的培养愈加重视,魏金龙觉得很提气。他说,希望新年里,越来越多的工人能捧起书本、潜心钻研。“2021年,我也会做更多的工艺改进,带动更多技术工人向工匠转型。”

【拼搏宏图】脱贫“爷青结”,乡村振兴可以单曲循环

“博士”第一书记,撒宗朋,33岁

东北的天气最近进入“速冻模式”。

但撒宗朋刚进村,就遇上热腾腾的招呼。“撒书记,我家杀猪了,快来吃肉!”

撒宗朋说,这是村民对亲朋的“最高礼遇”。

33岁的撒宗朋是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职公务员。3年前他主动请缨,成了吉林省大安市红岗子乡南岗子村驻村第一书记。

初来乍到时,“博士书记”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打小在城里长大的他是个农村“小白”。刚驻村时,他主动与忙碌的村民“套近乎”:“阿姨,这黄瓜往哪卖啊?”

一句话引来捧腹大笑。原来,绿油油的长条蔬菜是绿皮茄子。一场玩笑加深了村民们对他的印象——城里来的,啥都不懂。

打那天起,撒宗朋自掏腰包做了印有自己姓名和手机号的陶瓷杯,挨家挨户上门送水杯,和村民拉家常。走遍村里227户人家,他记住了村里大大小小的事,也让村民们记住了他。

大安市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他深入了解后发现,致贫原因之一是农民守着盐碱地,种植玉米产量低。他鼓励大家将黄菇娘、蒲公英等经济作物进行轮作。如今黄菇娘产业年销售额达360万元,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500元。南岗子村脱贫了,撒宗朋也成了村民的“主心骨”。

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博士书记”最近正组织村里建设扶贫车间,还教村民搞直播销售……撒宗朋期盼,新年能有更多青年人加入乡村振兴队伍,让“青年力”在田间地头改天换地。

【拼搏宏图】加满青春buff,玩转民间艺术“小清新”

道明竹编传承人,肖瑶,27岁

美丽的川西林盘,从不缺少诗与远方。

在四川成都崇州道明镇竹艺村,一家竹编小店素净雅致。每有感兴趣的游客,店主肖瑶便会将道明竹编的故事娓娓道来。

肖瑶自小随母亲学艺。在她眼中,母亲长着一双巧手,竹条在灵活的指尖上下翻飞,很快就编成工艺品。

母亲渐渐老去,肖瑶选择了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她记得,一位耄耋老人在展会上看到她制作的瓷胎竹编作品,竟激动地给她鞠了一躬。那时,她下了决心放弃大城市工作,重拾竹编手艺。

青春的“加成”,让古老技艺换新颜。肖瑶将流行元素融入竹编中,制成饰品和竹装置艺术品,受到市场欢迎。“从未想过传统与现代结合,美得如此清新。”有客户如此赞叹。

肖瑶的男朋友如今也随肖瑶回村创业、编织梦想。两人将作品传到抖音等平台。一些年轻人看到视频后慕名而来……以道明竹编为内核,竹艺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很多手艺人都在坚守、传承和开创。”肖瑶说,传统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希望2021年竹艺保护传承能星火燎原,勾勒出更多实现梦想的业态和平台。

【拼搏宏图】拼命执法小场面,环保开挂不需要解释

青年环保工作者,翟冀飞,30岁

“这些年为了环保执法,我是真的拼命了。”翟冀飞说。

翟冀飞大学毕业后入伍,转业后选择到北京市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工作。5年来,他为治散乱污,闻遍辖区饭馆油烟味,也蹲过企业排污口。被“拒之门外”,经历“鸡飞狗跳”场面也是家常便饭。

听起来惨兮兮,但翟冀飞说自己“苦并甜蜜着”,“我在做对国有益的事,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价值。”让他更开心的是,当前环保执法正向精细精准转变。比如,他们应用大气颗粒物自动检测系统,在每个辖区工地长出“眼睛”“耳朵”“鼻子”,使查处污染现场的时间从3天缩短到24小时之内。

如今“拼命事”“苦差事”逐渐减少。翟冀飞说,越来越多企业从过去和执法人员“躲猫猫”变成主动配合,有的工厂环保设备坏了还主动联系他们咨询维修,有的宁愿少挣钱也要先让环保达标。环保理念正深入人心。

“前几年,北京常出现污染天气,但这两年天越来越蓝,河水越来越清澈。”翟冀飞期待,新的一年,新科技在环保领域“跑起来”,让查污治污更精准更有力。

新年到来,看我神州浩气霓虹,青春正好。

  近日,农发行四川崇州市支行获批农村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明竹编丁知竹竹艺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