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中秋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怎么过

中秋节怎么过(现在人们如何过中秋节)

一轮明月高挂,今天是中秋,在这里先祝大家中秋快乐!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中秋节,在古代会是什么状态呢?你又想将中秋过成什么样子呢?古人中秋都过成什么样子?严肃的?热闹的?还是诗意的?一起去看看。

战国之前是很重视农时,战争以及诸侯的游猎等大型活动一般不会发生在春天和夏天,因为这是春耕和夏种之时,如果在春夏进行只会扰乱农时。

比如齐景公当年在夏天一方面想大搞建筑,筑高台,另一方面想去打猎。但晏子劝阻了他。

齐景公夏游猎,又起大台之役。晏子谏曰:"春夏起役、游猎,夺民农时,国家空虚,不可。——《晏子春秋》。

秋天打猎是可以的,《尔雅》里称秋是白藏,收成,旻天,秋猎日狝,这是一个可以杀伐的季节,所以现在还经常用到的一句词语:秋后问斩。古人认为秋执杀伐那是顺应天意。

所以秋天打猎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事情是就是训练部队进行作战。

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辨旗物之用,王载大常,诸侯载旂,车吏载旗——《周礼·夏官司马·大司马》。

这一种习惯到了后世就发生改变了,特别是作战力量职业化后,就不再是以农时为标准,当然战争也变得十分残酷。

中秋诸侯还会有一些敬献活动

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周礼·天官冢宰·司裘/内树》

不过他们的中秋太严肃,一点快乐都没有。但此时的中秋严格来说并非是一个节日吧。后来帝王的中秋也开始热闹起来了,不再这么严肃了。比如像唐玄宗在中秋的时候也会带着大臣出游,赏月,咏诗等等,但帝王的等级永远是森严的,看似欢乐却也充满了虚假,但远不如民间来的热闹。

中秋节讲征伐有点煞风景,这完全不是我们印象中的中秋。所以民间的中秋肯定不是这个样子的,民间的中秋是最热闹的。

明朝散文家张岱在他的《陶庵梦忆》记载了苏州中秋热闹的场景。

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陶庵梦忆·卷五·虎丘中秋夜》

不管你是什么身份,这一天都出来了,这一天出来做什么事情呢?有些朋友觉得中秋该怎么过,正好可以提供你参考。

出来的人有些铺上毡席坐赏月的,这似乎有些太安静了,不符合民间的热闹,所以自然少不了音乐。

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

这是所有人的狂欢节,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当然热闹之后就是雅静了。

半夜时分,一些文人雅士开始坐上游船,一边戏水,一边咏诗,管弦声声,却不食人间烟火。到了二三点钟的时候,还有人在外面赏月,此时赏月之人就显得有些意境了,中秋之间,明月高悬,三二知己朋友久久不散,静静感受那皓月。

当然一切玩乐的中心自然就是月亮,自然有了中秋玩月之美称。

正因为凡人眼中的中秋是很热闹的,非过不可。所以明成祖朱棣就利用这个习俗,成功地袭击了当时准备镇压他们的建文帝朱允炆的部队。

成祖命玉将亲兵为前锋,抵楼桑。值中秋,南军方宴会。夜半,疾驰破雄县。——《明史·列传·卷三十三》

九千多人战死,当时的将领潘忠、杨松被抓不肯投降最后被杀。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明代早期中秋节已经是老百姓很重要的节日,是非过不可的节日。哪怕今天还在前线,也要庆祝。

中秋,这么美好的时光,怎么能少得了诗人呢?

司空图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又自称耐辱居士,他所处的时代是唐朝风雨飘摇的时代,经历了黄巢起义,也经历了朱温把持唐朝和篡位的时代。司空图是很忠于唐朝的,当朱温把持大权时,希望任用他为礼部尚书,结果他就假装自己老的没有用了,最终没有出仕。唐哀帝被杀之后,他绝食而死。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细细读来,中秋那一轮明月简单就是诗人的寄托和希望了。或许在司空图眼中,这世道已经太昏暗了,如果再没有明月,那天地就真的一点希望也没有了,事实上绝望的司空图最终还是选择了死亡。

所以中秋之月就是希望之月。

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也写过中秋之月。米芾的仕途比较顺利,他生活的时代也是北宋较好的时代,所以他看到的中秋月与司空图的就不一样了。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他的思路很飘,第一句话说月圆之夜,河蚌就会孕育珍珠这个民间传说,然后第二句马上想到要是月亮上的桂花树没有人修剪,肯定会将月亮撑破。这里的修月户是指民间传说中人间有八万二千户每年都给月亮修剪。

诗人如此天马行空,自然是因为心情放松,不然怎么会如此呢?

所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中秋也是那个中秋,只是人不一样,看到的月亮,过的中秋也不一样了。

现在一提起中秋之月,必有二个标配,一是月饼,二是团圆,反倒赏月玩月很少有人提及。这可能与居住环境发生变化也有关系。不过作为中秋这个与春节齐名的节日,赋予它的内涵反而不如古代多。怎么赋予它新的内涵,玩出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年青人加入,过这个节日,这也是值得思考的话题。

如果仅仅一个月饼符号显然远远不够。在知常容看来这是一年到头唯一一个不用掌灯的全民夜里出游的节日。月为明灯,光照大地,这是中秋节最大的天然优势。这一天应该离开电脑,离开网络,走出室外,感受天地之美。如果这一天有更好玩的内容,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走出室外。知常容想知道各位朋友有多少天没有抬头看太阳,有多少天没有抬头欣赏月亮了。

还有一个小问题,知常容是浙江台州人,在知常容儿时的印象中中秋节似乎是八月十六过的,但现在好象又说是八月十五。那到底哪一天才是中秋呢?求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我们总是在这一天欣赏着月亮。我们知道现在人们过中秋节的习俗。那古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下面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古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说明作文,大家快来看看吧。

  【古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老人张湘霓娓娓道来,“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成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

  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中国古代对月亮的崇拜极为普遍,先秦至汉唐,人们在中秋节拜月、赏月、咏月。中秋节的月亮以及明月辉映下的清景奠定了中秋节的审美意趣。人们以期盼团圆、渴望科举蟾宫折桂、追求爱情、祈求子嗣等为中秋节增添了世俗情怀。而传说中的嫦娥奔月、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吴刚伐树等神话故事,更让中秋节包含了超越世俗之上的文化意蕴。

  我们从诸多的皇帝诗文中可以看出,当年乾隆皇帝在山庄过中秋时的地点、时间以及当时的心情意境,如乾隆三十六年中秋即景中写道:“胜地云山真表地,中秋风月正秋分。”“云山胜地为康熙三十六景之一,每当中秋吟诗於此。”此外,还有青枫绿屿中的月台、月色江声、梨花伴月、云帆月舫等,这些以月为名的景点都影射着赏

  月的意境,还有一些诗文说明了乾隆皇帝每年在山庄过完中秋节后,农历十六早便起程出发至木兰围场行围打猎,因而,从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清宫行围出发的时间制度。

  “纵观历史,将思想穿越时空,与皇帝一起欣赏山庄中秋夜空中的一轮明月,可以想象得出,当年盛世时期的塞外山庄是怎样的欢歌乐舞、一派丰收景象。”张老兴奋地说。正像皇帝诗中描写的一样:“风景皇洲争较异,彩棚瓜饼货街头。”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张老说。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更加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

  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张老边说边查资料让记者看。

  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零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在清代,皇帝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听到这里,我禁不住问。“拜祭月神、品尝月饼、赏月饮酒、宴请群臣。”张老很爽快地回答。接着,张老详细地讲了起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秋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