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国境内中国私有制占比超过公有制企业数量是上升趋势还是下降趋势?

内容摘要: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使资本主义大国金融垄断资本昔日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地位遭到削弱,更加凸显了资本主义道路必将衰败的历史趋势。本文从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表现、根源,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道路的危机,对当前西方大国的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做一分析评判。一、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叠加:突破经济行为成为西方国家政治主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趋势,是我们谋划发展要面对的时代潮流。/roll/2017-03//gjgxx/3839.shtml。)。

  3.移民、难民问题反映的国际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霸权统治的根源

  移民、难民问题与全球范围的社会、阶级矛盾密切相关。所谓移民和难民,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在世界搞强权政治,进行称霸的苦果。在难民危机最严重的海湾地区,首先是美国对这一地区石油资源进行美元垄断,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美国等金融垄断资本插手这一地区经济、政治事务的重要砝码。欧洲英、法等大国追随美国,插手地区事务。英、美、法等大国多次在这一地区进行战争,导致这一地区恐怖主义势力猖獗,战事不断,人民陷于战争苦难之中。美国等国借反恐多次发动反恐战争,导致大批难民流离失所。反过来,欧美大国拒绝这些国家的难民入境,借此打起反全球化的大旗。而问题的根源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强权政治统治和地区霸权。

  英国脱欧也以反移民、反难民的借口来进行鼓噪,是金融资本统治转移公众视线,以此摆脱应对危机无力、经济陷入长期停滞、无法解决国内社会矛盾社会分裂的做法。2008年金融危机对英国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英国政府追随美国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并未收到良好效果,致使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的泥潭。而虚拟金融资本却从中得到好处,极少数金融资本富豪更加富有,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却下降了。英国脱欧公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行的。政府对人们进行误导:脱欧可以保护边境,防止移民、难民入境,可以保证人们的工作岗位。伦敦市前市长列文斯通说,人们被误导了,政府告诉你,如果我们脱欧的话,可以降低成本,可以保护边境,不用去支付欧盟会费。脱欧之后一些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参见栾文莲:《欧美资本主义危机与矛盾持续深化》,《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3期。)。因此,脱欧公投是英国政府与金融资本集团的共同利益使然。政府为应对危机找一个出口,大金融资本为自己在危机中变得更加强势而转移公众视线。

  4.政府借反全球化模糊和转移矛盾——资产阶级立场和狭隘的阶级局限性根源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和政客们无视或者回避阶级、阶层矛盾问题,而把问题简单地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打起反全球化的大旗。这模糊了人们的思想认知。同时,资本主义大国采取了一系列逆转全球化的举措,把国内广大民众与金融资本的矛盾转移为本国民众与世界他国人民的矛盾;反移民政策把国际社会阶级矛盾转移为民族矛盾。

  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是优化全球的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是作为一国的政府有没有把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公平地给予民众,为全体人民所享用;把更多的税收用于社会的养老、失业的补偿和就业培训,减少社会两极分化趋势,避免形成一部分长期失业人群的困难阶层。这种问题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更不是贸易不平衡的结果,而是政府、社会责任的缺失。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一国根据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国际贸易与投资的理论认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双方都获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不存在输赢问题。如果从利益获得程度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发达与不发达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都获得了利益,经济落后国家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本国经济虽然可以节约成本,但利用外来资本和先进技术发展本国经济,却能够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

  问题在于,一国在开放条件下,能否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平衡发展问题,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核心问题是大多数人获益,还是小部分人占有更多的发展成果;是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还是极少数人占有和支配社会财富。这也是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的不同。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和领导人,能不能、敢不敢触动金融资本利益集团?不论从理论上讲,还是实际行动方面,他们是不敢触动的,或者说也触动不了。于是,他们打起反全球化的口号。把问题归咎于经济全球化,采取各种反转全球化的措施,不失为一种成本低廉的政治策略。特朗普在竞选总统和当政后,提出和实行了多项激进的逆全球化的政策主张。在对华政策方面,特朗普将美国失业问题归咎为对中国商品的进口,发起对中国输美贸易调查的单边主义保护措施。特朗普政府还提出在美国与墨西哥两国边境修建隔离墙,宣布美国退出TPP,禁止海湾7个国家人员入境,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等。

  反全球化举措还表明,资产阶级由于本身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局限性,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无视面临问题的真实所在,从表面的现象出发,把反全球化的一些举措作为应对当前社会问题、经济危机的措施。不是全面地、历史地看待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而是片面地、仅从本国利益出发,维护自身的暂时的局部利益。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认识不到经济全球化中的问题是由于资本家阶级本身造成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贫富差距等资本主义的弊端随着资本的全球流动造成了国内外的种种经济全球化的负面问题,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三、逆全球化是资本主义金融化发展模式的危机

  1.逆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国家治理无力的危机

  透过当前资本主义大国发生的逆全球化现象,我们至少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大国从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到社会危机、政治危机的发展轨迹。它首先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治理无力的危机。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10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复苏无力,陷入长期停滞,这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大国国家治理的危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了几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是对金融资本有利的政策,但对整个经济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促进复苏、结构调整的作用,从而使社会本已存在的贫富分化更加严重,民众反抗运动此起彼伏。这集中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治理无力。而民粹主义从根本上是国家治理危机的产物,政府对危机治理无力助长其滋长。2016年的总统大选更是把美国社会的分歧完全暴露出来,助长了自由民主体制下的政治极化。在欧洲,英国“脱欧”刺激了西方世界内部的各种分离主义,直接冲击欧洲一体化。可以说,政府失能、政治极化、分离主义、种族排外等政治乱象,是当前西方国家治理弱化的鲜明表现。

  2.逆全球化使西方大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地位被削弱

  以美英资本主义大国为首的逆全球化的举措,不仅不会阻止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反而会使他们自身失去全球化中昔日的主导地位。这样做的结果,不会阻挡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反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被弱化。从美国宣布退出TPP,到退出巴黎气候治理协定,再到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将使美国的影响力遭到弱化。2017年7月在德国汉堡召开的G20峰会,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峰会上的言行使西方报道本次会议的媒体颇有微词,奥地利《新闻报》2017年7月7日的报道中认为,G20峰会表明美国在关键国际问题上“边缘化”。二十国集团峰会显示了一个时代的转折,美国从某些世界秩序关键领域退出不再担负责任。

  3.逆全球化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实施的经济全球化、金融化发展模式的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依靠军事和经济实力建立起包括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一套全球经济制度体制,20世纪80年代美国更是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其突出的特征是:建立以虚拟金融资本为主导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统治,通过资本全球流动运作直接而快速的获利。这成为美国资本趋之若鹜的新经济模式。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制造业利润率快速下滑,庞大的金融资本为摆脱利润率下降,而不再热衷投资制造业,大规模的剩余资本转向金融领域和对外转移的生产方式。到了20世纪90年代,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说,“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在更深层次上融合”,“推动全球化并实现其各种利益,一直是我们政策所关注的重点之一”(〔美〕克林顿:《美国总统经济报告:2001年》, 萧琛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194页。)。

  2008年金融危机实际上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危机。如今,危机爆发已经10年,尚看不到结束的迹象。这说明,美国主导并维护的这一资本增值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趋于瓦解。在2016年的美国大选中,美国国内的阶层分裂、社会分裂严重,“美国第一”的特朗普主义大行其道,民粹主义、保守主义、孤立主义的逆全球化呼声上升。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到,以往由美国为代表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正在走向尾声(参见王湘穗:《美式全球化体系的衰变与前景》,《文化纵横》2016年第12期。)。

  4.逆全球化显示出资本主义道路衰退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在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性时认为,资本主义追逐利润的剥削本性,在生产大量剩余价值的同时,也生产着自己的掘墓人:工人阶级。近40年金融垄断资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在追逐高额利润的同时,也产生着大量长期失业的贫困人口,产生着日益增多的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的群众,他们是资本主义统治者的对立面;空壳化虚拟化的经济模式产生自身大量利益的同时,也产生国家经济体系的虚化。这些因素造成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危机,造成在世界全球事务主导地位的危机,造成其资本主义自身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

  经济全球化影响着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优化资源配置。近40年来,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总量在不同国家之间的重新配置。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经济的总量的比重有所上升,这是生产资源在全球更有效配置的结果。当前,资本主义大国由于危机深化所导致的长期停滞,在世界经济增长的占比下降,而新兴国家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占比上升,特别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0%。

  列宁曾在论述资本主义的两种趋势时指出:“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在民族问题上有两种历史趋势。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这是其一。各民族彼此间各种交往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隔阂的消除,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这是其二。”“这两种趋势都是资本主义的世界性规律。第一种趋势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是占主导地位的,第二种趋势标志着资本主义已经成熟,正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化。”(《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0页。)按照列宁的思想,第二种趋势发展得越充分,资本主义就越成熟,向新的社会转化就越充分。

  四、中国要推进的建设不同于金融资本主导的新型全球化

  西方大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其内在的制度性缺陷,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难以解决当前世界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当今世界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我们要顺应这一时代的发展要求,分析当今逆全球化的表现、根源,充分认识其影响,努力推进建设新型全球化。

  1.新型全球化的努力方向

  国际金融危机使传统的西方大国政治经济影响力受挫,发展中国家显示了重塑世界格局的力量。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于经济全球化,更是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中国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向世界贡献着解决当前困难的“中国方案”。2014年习近平首次提出,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又指出,中国要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面对国际社会不断兴起的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的呼声,我们要努力推进建设新型全球化。正如习近平在2016年底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2017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指出的:“要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我们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我们要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我们要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78页。)

  2.新型全球化提倡新发展理念,让经济全球化更加科学有序

  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开放发展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最重要的是看它能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坚持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一切封闭的、以邻为壑的处世之道都必然被时代发展所摒弃。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能以自身的发展引领世界的发展,这是被中国发展经验所证实的真理。

  中国在参与、受益、贡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贯穿着和平、共享、共赢的方针。提出互利共赢、合作共赢战略,就是要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国际合作的各个方面。倡导正确的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互惠合作,共同谋划利益和福祉,实现共赢发展。

  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国内外多个场合提出并共同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要努力推动所有国家都能享受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不因差异而受到排斥。实现普惠的经济全球化,在利益分配上充分照顾弱小国家和群体,实现共同发展。追逐高额利润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全球化对劳动者的压榨和对自然力的索取几近极限,造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当今世界,摆在面前的最大命题就是推进更有活力、更可持续的新型全球化,探寻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赋予经济全球化新的生机与活力。

  3.新型全球化是包容、共享的经济全球化

  包容体现了实现世界共同发展、减少贫富差距的普遍愿望。减少全球发展不平衡和不平等,让各国人民共享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各国应加强对资本的约束,重视社会政策,在民生领域加大投入,减小贫富差距。要倡导包容的、开放的民族主义和国家精神。要尊重各国从本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权利。

  倡导开放、包容、普惠,归根结底是要共享。共享实质上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共同富裕的发展要求。这是古今中外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各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要坚持以全人类的整体利益为中心,努力实现世界的共同发展,让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让各个阶层的人们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4.团结合作,挖掘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动能

  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针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三大突出困境——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经济治理滞后、发展失衡,中国提出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协同联动,打造合作共赢的合作模式;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发展理念、方式的创新,政策手段的创新。中国面对世界经济增速换挡、新旧动能转化的局面,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经济可持续和平衡增长的动力,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业态,发展以互联网、新智能为特征的共享经济,为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新的动能。为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提供动力之源。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得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中国目前已经和60多个国家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5.推动全球治理向公平合理的方向转变

  随着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大,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是大趋势。在这一进程中,中国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抓住机遇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国际多领域的合作与治理,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做出了贡献。在G20杭州峰会上,中国运用议题和议程设置主动权,引领峰会形成一系列开创性、机制性成果。实现了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为增长提供动能,为合作筑牢根基的目标。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对全球治理的参与度。

  推动全球治理向公平合理的方向转变。对于我们指出的经济全球化中的矛盾:跨国金融垄断资本垄断了大部利益,没有兼顾好社会底层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和政府的社会责任,保障劳工权利。要加强全球贸易与投资的规范和引导,加强对全球投资规则的制定和完善。在2016年G20峰会通过的关于全球多边投资指导原则的文件,2017年G20峰会继续坚持,说明主要国家就推动全球投资规则谈判达成了一些原则意见。关键要监督协调落实好以下几个规则:约束跨国公司合规经营的法律法规;规范跨国公司合理纳税;强调跨国公司发展中的社会责任等。这些将有益于平衡经济全球化中跨国公司的利益,制衡利益失衡触发的矛盾。关键还是要监督运用这些规则。

  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虽然目前是一些资本主义大国的国家行为,然而它只是一个局部问题,经济全球化的总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我们要在推动新型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坚持开放,抵制保护主义,开创各国互利共赢的新局面。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把全球经济增长的优势更多发挥出来,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

  [1]庞仁芝:《当代资本主义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2]蔡昉:《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及中国策略》,《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11期。

  [3]吴宇、吴志成:《全球化的深化与民粹主义的复兴》,《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第1期。

  [4]王湘穗:《美式全球化体系的衰变与前景》,《文化纵横》2016年第12期。

  [5]闫磊:《警惕“逆全球化”冲击世界经济》,《经济参考报》2016年12月9日。

  [6]郭强:《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4期。

  [7]吴易风:《反全球化运动考察与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4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私有制占比超过公有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