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富国强兵的秦国知识点根源是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转变,是什么意思?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在平时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1

  百家争鸣――法家独尊――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民主启蒙思想(一)春秋战国:

  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士阶层提出不同的治理国家的主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和士大夫崛起

  3、文化上: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出现私人讲学)作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1、思想核心是“仁”;主张克己复礼;提出中庸思想

  2、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主张“因材施教”,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3、人性论:性相近

  孟子:亚圣,著有《孟子》

  1、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人性论:性本善

  1、政治主张是“仁义”和“王道”

  2、制天命(顺应自然规律)而用之3、性本恶4、君舟民水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1、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要顺应自然

  2、朴素辩证法思想(有无、难易、祸福共存)

  3、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墨家: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俭

  法家:韩非子是法家学派集大成者:法、术、势(统一,提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2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1、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阶级关系变动)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分封制宗法制破坏

  3、军事(战争的需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二)各国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春秋、战国)

  1春秋: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2战国: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三)秦国需要改革并具备条件(具体背景)改革可能性

  (1)内部有利条件:

  1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2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

  3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1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3)直接原因:秦孝公发奋图强、任用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1、经济――"以农求富"(富国)

  (1)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军事―――强兵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以上措施最直接打击贵族特权)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2)普遍推行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4、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实质:文化高压政策

  影响: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5、风俗习惯――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四、评价商鞅变法(性质、积极影响、局限性)

  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积极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2)加重剥削与压迫

  (3)改革不完全彻底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3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二、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三、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四、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五、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富国强兵的秦国知识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