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芝士说曹操是志士?

这是龟虽寿,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龟虽寿》教学设计

  2、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3、体会并学习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体会并学习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次喝完酒后,就咏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以铁如意击打酒壶,以致于酒壶全部缺了口。王大将军为何对这段文字情有独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曹操的《龟虽寿》。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魏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龟虽寿》是《步出夏门行》的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汉朝人的平均寿命:24——27,西汉平均寿命二十岁;东汉平均寿命二十二岁。)

  三、朗读诗歌,纠正字音。

  1、听范读,教师明确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

  四、研读诗句,品味赏析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明确: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

  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明确: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

  写诗时诗人已经53岁,因此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老了,但仍然有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于干一番大事业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但一颗雄心不会消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不会停息。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明确: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身心修养得法,乐观豁达,就能够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4、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明确: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提问:全诗抒发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作者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积累下面表现年老仍壮心不已的句子: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宋)陆游《书愤》

  1、熟背本诗,并能理解式默写。

  2、读《三国演义》多角度了解曹操其人。

  神龟、腾蛇为喻寿命有限

  老骥、暮年自况继续奋斗

  在天、永年否定延年益寿

  2.体会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体会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上网搜查曹操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曹操的诗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曹操的《龟虽寿》为什么能如此震撼人心?

  二、学生展示课前搜查到的曹操生平及写作背景:

  明确: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他20岁时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后迁顿丘令。据《曹瞒传》云:“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任济南相,辖十余县。其时“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曹操到任后立即“奏免其八”,并“禁断淫祀”,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35岁时被征为典军校尉,次年参加讨伐董卓的斗争。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当时全国处于大分裂局面,各地军阀拥兵自立,互相攻打不停。从这时起他用了整整11年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龟虽寿》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写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曹操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凯旋归来,他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了这一组诗。当时他已经五十三岁了,省察到自己已人到暮年而又任重道远,应抓紧时间干一番一统中原平天下的事业。虽然他时值暮年,还是老当益壮、壮志雄心。这首诗正是他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

  1、初读,读准字词和节奏

  2、再读,感受作者的心情

  提示:作者虽已人到暮年,但一心统一天下,野心勃勃,踌躇满志。怎样读才能将诗人的这种心情表现出来?

  3、范读,优秀学生范读,并说说这样处理的理由。

  根据注释谈谈诗歌大意。

  1、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教师作点拨: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这两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借神龟腾蛇起兴,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诗人写此诗时已53岁,故以“老骥”自况,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2、哪些诗句最能引起你的感慨和共鸣?为什么?

  六、齐读诗歌,概括主旨: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人们应不断积极进取、建立功业。表现了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七、背诵大比拼(检查学生对这首诗的背诵情况)。

  提示:这首诗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你能列举出哪些深受曹操精神影响的英雄志士?并说说理由。

  1、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知道的有关英雄志士。

  2、诵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体会年近七旬的陆游不甘衰老,一心建功立业的光辉思想。

 《龟虽寿》是一首极富哲理意味的咏怀诗,诗中表现了曹操乐观自信,顽强进取的精神,对后人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全诗十四句,除末两句为与诗句内容无关的乐谱套语外,其余十二句每四句为一节。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这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神龟虽寿”,说命长;“腾蛇乘雾”,言技高,不管命有多长,本领多么高,最后都逃不掉死亡的命运,也就是违逆不了客观自然法则。人亦如此,长命百岁,官高位隆,最后都要成为土灰。

  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由此却引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认为人既然都要死,死后一切皆空,倒不如及时行乐;另一种则认为既然要死,就应该使生活有意义、有价值。而诗人是怎样认为的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千里马已老,且又伏在槽枥之间,可是它不因年老而衰疲,不因不在草原而意懒,还是“志在千里”,这就显示了千里马的素质和气概。这两句是比喻,是为了引发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暮年”和“老骥伏枥”相呼应,“壮心不已”和“志在千里”相映照。曹操这时已击败了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的乌恒,准备举兵南下攻东吴,因此他豪情勃发,壮志凌云,对建功立业信心百倍。

  这四句是全诗的意旨所在,也是一直为人称道的地方。前四句颇有暗淡伤感之意,而这四句一出,顿改前调,鸣奏出昂扬之音,突发出慷慨之声。由此可见,曹操显然主张有生之年积极创造,建立功业,名标青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人们寿命最后总有终结的一天,但寿命的长短却有不同,这长短之期,不仅仅是天命决定的,还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如果注意物质上的`保养,又有适当的精神调养,那就可以延长生命。诗人在此好像讲养生之道,其实他另有哲理,表达了一种不服老、不信甜蜜的人生态度。

  诗的最后按乐章尾声的格式写上“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表面赋诗明志之意。

  这首诗赢得了后人的赞美,并从中吸取了精神力量,就在于有形、有理、有情,且使三者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单纯说理,会使诗枯燥;抽象言情,也会使诗贫乏;一味示形,同样使诗单薄。此诗理中有情,寓情于形,因而增强了感染力。全诗主要有三层:第一层,全部是以物为喻,以形见意,又意在言外,喻意富含。“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以概括语出之;“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以形象语描之。两句互文,说神龟、腾蛇、长寿、高能都有终结之时。第二层,先写马喻,再言人事,先用“志在千里”的具体写法,后用“壮心不已”的概括语言,虚实相映,物人相发,形象生动,类比贴切。“犹有竟时”、“终为土灰”一意,“志在千里”、“壮心不已”同义,使行文富于变化。第三层,回应第一层,又更进一步,总结上文,且归于理性。第一层颇有降抑之意,第二层大有昂扬之态,第三层又具深沉之思。这样,全诗跌宕起伏,又肌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喷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

  全诗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越,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总之,本诗是一首慷慨多气的抒情诗,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鲜明特点,读起来铿锵有力,决无缠绵凄恻的情调,透露着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内外如一的质直个性。不仅如此,这首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将诗人的千里之志表述得气雄力坚。

  1 知识与技能:认识文中两个二类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在把握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图片以及相关的人物介绍。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一、读题解题,走近作者。

  2.组织学生介绍相关资料。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制作的课件。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1.播放范读录音。

  3.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读诗、订正。

  4.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说神龟虽然长寿,可还是难免一死呀。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和就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这四句诗说明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这在当时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紧接着在第二层中,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中,慷慨高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这几句诗中,曹操自己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认为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会停息啊!

  后四句为第三层。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继发壮怀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能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这里的“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国,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5.组织学生汇报。

  三、创设情境,朗读感悟。

  1.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结合图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2.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

  2.解释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为什么曹操想到挖走徐庶却没想挖走诸葛亮?

曹操因为挟持了徐庶老母,才逼来了孝子徐庶。可曹操无论如何都永远得不到诸葛亮的老母,无法逼迫诸葛亮啊!

曹操得到了徐庶的人,却得不到徐庶的心"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言不发"。强扭的瓜不甜,曹操就死了心。

关键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诸葛亮一心匡扶汉室,忠于汉帝,可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背道而驰。曹操为了荀彧等人信守汉廷而大感头痛。不能再来一个汉室信徒,乱了朝中,得不尝失。这也是曹操放弃诸葛亮的一大原因。

正是诸葛亮,帮助了另一个天下英雄刘备,在赤壁大战上打败了曹操,让曹操欲得天下之梦彻底破碎。曹操至死,都只能徒唤: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我杜康。

曹操爱才如命,确是发布过"求贤令",欲得天下志士仁人。可他又不注意细节,当初乱杀无辜,让追随他的陈宫含泪离去。又是挟人之母,强逼人就范。这一切,让天下义士心寒,断然远离。

而刘备专于曹操反行之,以诚待客,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让诸葛感动不已,愿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报效刘皇叔。

曹操虽然是一个大反派,但不得不佩服他的用人之道,只要有才华的人他都想用,但也有自己主观和自私的一面。他十分爱好武艺,是个武痴,博览群书,特别是兵法类书籍。曹操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由此可见,曹操不仅智谋过人,还擅长武艺,手里还掌握了80万大军的兵权,挟天子而令诸侯。

曹操想挖走徐庶,因为在他眼里徐庶是个难得的人才,并且了解徐遮的弱点,挖走徐庶更容易些。而诸葛亮在曹操的眼里只不过是个“山野村夫”,没什么才能,毕竟徐遮在战场上已经以实战向曹操证实了他的实力。下面来看下徐庶和诸葛亮在曹操眼里的分量,到底如何?难度真的是曹操看走眼了嘛?

1.徐庶早期名气大,战功赫赫,令天下人闻风丧胆

当年刘备几乎屡战屡败,眼看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的。徐庶被刘备的品德感动,他决定拜刘备为主公,追随他打江山。刘备连吃败战,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聘徐庶为军师。局面出现了大反转,徐庶用计杀二吕,设伏反劫营,破解“八门金锁阵”,暗中取樊城。

之后的名声更大了,令曹军闻风丧胆。接连数次打败曹聚大将曹仁,吓得曹仁和他的副将李典逃回了许昌,并将此事告诉了曹操。当时曹仁只知道军师叫“单福”,但曹操的谋士程昱却识破了,笑道说:“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颖州徐庶。单福是其假托之名。”并将其才华告知曹操,徐庶的智谋远在他之上。

而此时的曹操可谓是第一次遇到了对手,并且输得那么惨,按照他的性格和做事风格,肯定要赢回来的。于是听从了程昱的建议捉了徐庶的母亲,要挟徐庶加入曹军。这样一来,一举两得,不仅撤走了刘备的最核心的军师,还同时为自己添加了一位谋士。毕竟,徐庶的才华已经是有目共睹了的。因此,曹操对徐庶印象非常好,很仰慕他的才华,一心想着拉拢他。

2.诸葛亮早期默默无闻,没什么名声,曹操压根看起不他

诸葛亮3岁失去母亲,8岁丧父由叔父抚养长大。但在诸葛亮16岁时,叔父又病逝了,至于哥哥相依为命,生活在南阳的一座山里。诸葛亮一向清高,恃才傲物,常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曹操身为将才,消息肯定也很灵通,诸葛亮的存在他应该时知道的,但是他不相信诸葛亮这个年轻人。而刘备则不同,徐庶前往曹营前,将诸葛亮的才能告之刘备。刘备相信了徐庶的话,毕竟徐庶的功绩就摆在哪里了。后来才有了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如果换做曹操,他肯定不会相信一个年轻人会有如此的才能,更加不会三顾茅庐。

曹操得知诸葛亮火烧新野,他气得拍腿,大骂诸葛村夫。由此看出,诸葛亮在曹操的心目中,始终还是一个山野村夫罢了,就连吃了败战了还惦记着诸葛亮的出身贫寒。可想而知,诸葛亮在曹操的眼里始终不如徐庶。另一方面,曹操和徐庶年纪相当,而诸葛亮却是年纪轻轻的人,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也没有背景,在曹老板心中打了个大大的折扣。

3.徐庶有软肋,诸葛亮很难找出弱点,曹操爱才如命,却也有自知之明

徐庶是个大孝子,他的母亲就是徐庶的软肋。曹操把徐庶的母亲捉到军营,逼迫徐庶成为自己的军师,这点是非常容易办到的。但是徐庶进了曹营之后,却没有给曹操献过计策,这就是“强扭的瓜不甜”,即使徐庶是个人才,但抢来的人是不能为己所用的,这点曹操自然是心里有数的。倘若再用相同的方法把诸葛亮也弄来,结果和徐庶一样,岂不是浪费了粮食,操碎了心。

从诸葛亮的身世来看,他的身边几乎没有亲人,并且结婚很迟。诸葛亮的性格是那么的高傲,曹操也有自己的个性,两人合不来的。曹操的才智和兵法也是十分了得,可谓是高高在上的曹操怎么会委身去请一个村夫来帮忙呢?况且没办法从诸葛亮身上找到突破口,没有亲人,没有妻子。他身边的人都接二连三地死去,养成了他孤傲的性格。没有“三顾茅庐”,岂会轻易为他卖命。

新野之战,从曹操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这举动而言,他们两就结下梁子,没办法相处。另一方面还是要提到曹操的自知之明,那就是徐庶的事件,如果再用相同的办法把诸葛亮弄到曹营来,也是白白浪费时间和资源的,曹老板不会做这样亏本的买卖的。因此,即使诸葛亮有再大的才能,曹操再怎么爱才如命,两者无法凑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曹老板只能挖走徐庶,撬不动诸葛亮。曹操得知徐庶在前,后遇诸葛亮。曹老板用阴险的手段挖走徐庶,不能再用相同的手段对付诸葛亮。徐庶有软肋,诸葛亮却没有,两者比较而言,曹老板只能撬动徐庶,不能动用诸葛亮。曹操也是个自负的人,认为自己的才华和谋略都很高,并不在诸葛亮之下,而诸葛亮只是个村夫而已。

在《三国志》中,曹操并没有想要挖走徐庶,也没有想挖走诸葛亮。这不过是《三国演义》的杜撰。

在小说中,爱才若渴的曹操不仅要挖走徐庶,还要挖走诸葛亮。

曹操将徐庶的母亲骗至许都,然后又模仿徐母的笔迹,写信骗徐庶离开刘备,这才有了“徐庶回马荐诸葛”的故事。当然,强扭的瓜不甜,所以徐庶发誓,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谋一计。即使在赤壁之战中,徐庶分明已经看出了庞统的连环计,但他却选择了明哲保身。

对于诸葛亮如此大才,曹操当然也想收入麾下,所以他故技重施,在占领襄阳后,就派人搜寻诸葛亮的家人。但诸葛亮料敌机先,已经先令人把家人送至三江避难。这才使得曹操阴谋没有得逞。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就简单的多,曹丞相也没有为网罗两位大才花费多少心思。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三国志·诸葛亮传》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与事实的不同:

1.徐庶离开刘备的时间不同。在历史上徐庶与诸葛亮在刘备处有过一段公事的时间,徐庶是在当阳兵败的时候离开刘备的。

2.曹操在主观上并没有拿徐庶母亲威胁徐庶,虽然俘虏徐庶母亲,在客观上起到了威胁的作用。

3.徐庶是因为母亲主动投奔曹操的。小说中说,曹操想挖走徐庶是不存在的。

而对于诸葛亮,在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曹操想要挖刘备墙角。倒是跟刘备结盟的东吴想要把诸葛亮挖走。

张子布荐亮於孙权,亮不肯留。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三国志·诸葛亮传》

究其原因,为什么曹操对诸葛亮如此大才不感冒:

一是没有听说过。早年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即使身处荆州的刘备,也要经过徐庶推荐才会三顾茅庐,更不要说远在北方的曹操了。

二是没有打过交道。与小说中不同,诸葛亮一出山就有“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的精彩手笔,但历史上,火烧新野没有此事,“火烧博望坡”却是刘备的手笔。这一时期的曹操还没有领教到诸葛亮的厉害。反倒是因为诸葛亮出使东吴,让江东诸人最先感觉到此人非同小可。

三是没有迫切需要。曹操本人文武全才,手下文臣如云,武将如雨,又雄居北方,对待人才自然没有四处漂泊,没有方向的刘备急迫。事实上,赤壁之战后,曹操杀荀彧,诛杨修,逐张松,这样的事干得不少。对诸葛亮这样清高之士看不上眼。

四是为时已晚。等到曹操认识到诸葛亮厉害后,诸葛亮已经成为了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群体,成为刘备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不是曹操简单的挖墙角就能挖到的。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三国时期涌现了很多的才子才俊,有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武将,有朝堂上运筹帷幄的谋士,还有雄心壮志的一方统帅,具体的人物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了,而最后的赢家只有三位,也就是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曹操,刘备,孙权。

曹操爱惜人才,为何却唯独看不上诸葛亮

而这三位君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才。其中曹操和刘备的爱才之心最重,但是这两个人的性格完全不同,当年刘备手下有一个名仕叫徐庶,结果曹操就利用徐庶孝敬的性格给“挖墙脚”把徐庶骗到了自己的阵营。那么,曹操为何不用同样的技俩把诸葛亮也招揽在自己帐下呢?接下来就给大家分析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给曹操带去了一个不好的印象。因为刘备和自己是竞争关系,纵使把诸葛亮给“挖”来了,那诸葛亮也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徐庶。

其二,刘备是打着匡扶汉室的口号才请来诸葛亮的,也就是说诸葛亮是忠于汉的,而曹操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昭示着自己称王夺天下,所以哪怕是真的把诸葛亮给弄到自己的身边,恐怕也难以物尽其用。

其三,诸葛亮的本领实在是太大,即使是在刘备身边,也出现过功高盖主的嫌疑,而曹操又是一个非常多疑的人,对于一个睡觉都要带刀的人,他怎么可能愿意接受这样的属下呢?

其四,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拥有了天下的半壁江山,自愿来投靠的能人志士已经数不胜数,对于这样一个难以控制和难以得到的谋士,不如就选择放弃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芝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