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曹丕诗歌的艺术特点风格是什么样子的?

2.重章叠句。比如《秋胡行》(二首) 有很多重叠之句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其二:“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重章叠句应用之后使感情更加的强烈,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拓展了诗歌意境,充实了诗歌的内容,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3.联想与想象。比如《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用了联想与想象的表现手法,使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构思更精巧,语言更生动。仔细诵读全诗,全篇写景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曹操通过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仍然能感受到曹操深深寄托的情怀。
4.用典。《却东西门行》:“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用典的表现手法在全诗的层层衬映,铺垫之下,也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诗歌中写思乡之情,悲凉中不觉过于柔绵,反而回荡着刚健爽朗之气,这正是曹操诗歌的个性,是建安文学慷慨悲凉之特色的体现也是其他建安文人所不及之处。徐干的诗歌创作更加重视个人的私情,故在他的《情诗》中:“高殿郁崇崇,广厦凄泠泠。微风起闺闼,落日照阶庭。踟躇云屋下,啸歌倚华楹。君行殊不返,我饰为谁容。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嘉肴既忘御,旨酒亦常停。顾瞻空寂寂,唯闻燕雀声。忧思连相属,中心如宿醒。”对人物的感情描写比较细腻,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不同于曹操诗歌的直抒胸臆的个性。
5.曹操诗歌多采用白描的手法,基本上很少用比兴。曹操诗歌直抒胸臆,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给人一种“读其诗如见其人”感受。同时让人们感到曹操诗歌的朴实可亲。而曹植的诗歌多用比兴,比如《杂诗》优尔首、《美女篇》、《白马篇》、《明月上高楼》等都是此类作品。如“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容华若桃李”,“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等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总之,曹操诗歌善于将描写、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抒情性。形式自由,语言质朴自然,具有浓郁的民歌色彩。曹操的诗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其诗意境开阔、气象浑雄、坦率质朴、简约严明的个性是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所不能及的。所以胡应麟对曹操的诗歌评价曰:“东汉之末,煨杂甚矣。魏武雄才崛起,无论用兵,即其诗豪迈纵横,笼罩一切。”[7]
三、曹操诗歌艺术风格的个性风貌
从总体艺术风格上看,曹操的诗歌悲凉慷慨、刚健雄放,敖陶孙在《诗评》中提到:“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2]曹操的诗歌题材重大,意境宏伟,有一种雄浑博大,牵动人心的艺术风格。比如《苦寒行》中“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罢对我蹲,虎豹夹路啼。”《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陌上桑》中“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曹操可谓是豪放派的代表。其子曹丕、曹植与曹操慷慨激昂之情不同。曹丕“有文士气, 一变乃父悲壮之习”,其诗歌艺术风格婉约阴柔,悱恻缠绵。虽然不少诗作也有其父“横槊赋诗”的雄风,但则“气不充”、 “力不及”。同为《善哉行》,曹操云:“山甫相王”、“齐桓之霸”。曹丕则“有美一人,婉如清杨。妍姿巧笑,和媚心肠”;在《短歌行》中,曹操思贤才而“慨当以慷”,曹丕思亲人而“泣涕涟涟”。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比之父亲较为幼稚单纯。曹植前期的诗歌慷慨悲壮,热血中肠,富有气势和力量。曹操的诗歌更雄伟、更苍劲、更质朴、更豪放。中而后期的诗多含蓄、文雅、精致之作。主要表现曹植心中被打压、被排挤的酸楚,在风格上多为感伤抑郁、凄凉哀怨的情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其典型代表。 论曹操诗歌的个性色彩(3):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所开创的建安文学,以及他的诗歌,彪炳中华文学乃至世界文化史册。从现存的26首诗歌中,可以看出他的文学造诣深厚,其诗歌具有三个方面的艺术特色。

其一,诗歌具有高度的政治性,言志与抒情的完美结合,慷慨悲凉的诗风。读过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歌的都知,此诗不但渴望贤才为我所用言志,而且抒情更是丰富多彩。首先情感内容丰富,有对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望之情,有贤才到来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劝慰之情,有坚信天下贤才为我所用的自信之情。其次,就是抒情方式的多样化,描写中含有比喻,景中有情,抒发了对贤才的关切与同情之情,可谓情景交融。诗的最后,直抒胸臆,写自己有大海一样的胸襟,写自己会像周公一样“一饭三吐哺”礼贤,写“天下归心”共创大业的理想,明明白白,画龙点睛。

曹操以政治入诗,意境辽阔雄壮,气度不凡。遣词造句,辞句简约,质朴苍劲,雄浑有力。真可谓“深沉质朴,慷慨悲凉”。“从水管里流出的是水,从血管的流出的是血”,为什么这样说,就是因为曹操是一个政治家,要完成统一天下大业,必须有海纳百川的心胸,顽强进取的精神,敢于改革选拔任用人才的举措。这些在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诗歌中都表现出了这一风格。

其二,曹操的诗歌善于引用和用典。他的《短歌行》中就引用了《诗经.子衿》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句,借女子对心爱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对贤才名士的思念。这一比喻真挚、独到,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还间接引用了“呦呦鹿鸣”诗句,描写了贤才亲朋到来的盛宴场面,表达出他对贤才的期待之情和礼遇之心。从而他还颇有匠心地运用了“周公吐哺”这个典故,一是为了表达要像周公一样虚心待士,二是为了表达像周公一样建功立业的决心。

此诗通过引用和用典,更为典雅,更具文学色彩。抒情更加含蓄深沉,文学艺术色彩更加浓厚。

其三,曹操的诗歌运用了比兴手法。他的《短歌行》诗中有三处运用了比兴手法:一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以女子思念心爱的男子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二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喻贤才,以明月难掇喻人才难得;三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以乌鹊无处择木而栖,喻贤才无处归依,表达对贤才处境的同情。这种修辞手法在《诗经》中运用颇为广泛,一般在每篇的开头运用,能引起被歌咏对象的作用。而《短歌行》三处的运用,所起作用多种多样,可以说曹操在此诗中把这一比兴手法发挥到了极至。

比兴手法的运用,不但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还能增加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诗歌能更好的展现出“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艺术魅力。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营销圈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对网络推广引流和网络创业项目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Dao8484 备注:营销圈引流学习,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的推广引流技术和网络创业项目课程分享,当然是免费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投稿,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反馈邮箱yingxiaoo@/90853.html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从人格上说,曹操为人狡诈阴险歹毒,杀人如麻,是一个典型的负面形象。但是另一面,他有勇有谋,通过自己的奋斗,统一北方,为北方的经济恢复开创了条件,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文学史上也颇为重要,是建安诗派的领袖人物。其慷慨激昂,是魏晋风骨的先锋。他的诗反映了整个东汉末年的历史,也可以成为“诗史”。本文就选取曹操几首重要的诗,来解读其中的历史。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薤(xiè)露行》是乐府曲调名,原是送葬的挽歌。曹操以旧调写时事,似乎也是在为东汉王朝写下最后的挽歌。诗中对汉朝末期的局势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并加以讽刺。其中的“汉廿二世”也就是汉灵帝,是汉代第22位皇帝。

189年,汉灵帝去世,外戚何进等谋划铲除宦官。曹操建议惩办几个魁首就就可以了,没必要将事情闹大。但是何进、袁绍等人却主张赶尽杀绝,为此他们不得不请董卓调集军队进入洛阳。结果,宦官的确被杀尽,但是朝政也全部被董卓控制了。诗中前面部分就是说的此事,“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就是对何进、袁绍的讽刺。

最后几句是所说的董卓乱政。董卓进入洛阳,又杀何太后和汉少帝,立汉献帝。董卓此举引起了诸侯的反对,于是他就胁迫汉献帝迁徙关中。当董卓撤出洛阳时,士兵“烧洛阳城外面百里……烧南北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殄尽”。他挟持洛阳百万居民迁徙,所谓“卓尽徒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此后的洛阳成为了一座荒城,曹操见此只能哀伤。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190年,袁绍带领群雄骑兵进攻董卓,也就是诗中的“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关东军虽然来势汹汹,但是各怀鬼胎。大家到达关外都逡巡不进。

此时曹操认为的董卓早已失去民心,应该加紧决战。于是他带领自己的部队向成皋前线移动,希望受到自己的影响,让其他诸侯军队也推进。不久,曹操的军队就遇到了西北军徐荣部,两军交战,曹操士卒死伤很多,曹操自己也受伤,幸亏他的堂弟曹洪沿汴水找到一条船,得乘夜逃脱。

很快,各地诸侯就开始发生内斗,如兖州刺史刘岱和东郡太守桥瑁发生火并,袁夺取了冀州牧韩馥的地盘。191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197年,袁绍的弟弟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诗中的“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说的就是这两件事。

最后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反映了当时战争频繁,人口大规模死亡的现象。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的中原地区,十不存一。人口大规模死亡的原因有、战乱、瘟疫、大屠杀等。实际上,曹操本人也参与到了大屠杀之中,这里可以看出曹操也十分虚伪。

《燕歌行》有两首,这里选取其中一首。曹操不断发展势力,先后消灭了一批军阀,开始在中原立足。在这期间,曹操迎接汉献帝于许昌,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诗就是写在这个时候,诗中曹操将自己看作是西周初期的周公。这首诗应该是曹操和群臣宴会时的作品,其诗歌了《诗经》的宴会诗《鹿鸣》。

《短歌行》主要表现了曹操的三个思想。一是人生短暂,希望早点建功立业;二,希望得到贤才的辅佐;三,希望成就周公“天下归心”的事业。曹操在许昌颁布了《求贤令》,得到了许多北方士人的支持,如荀彧、李典、许诸、郭嘉等。曹操在宴会上歌唱此诗,有团结大臣的意思。

211年,曹操正式成为了丞相,后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216年,曹操成为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实际上,曹操只是打着辅佐天子的旗号发展自己的事业,他早有代汉自立之心,当时孙权瞅准时机遣使上表大说天命而称臣,意在促使曹操代,但曹操机敏地警觉到这是孙权的一个阴谋,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之后,曹操写下《燕歌行》表明心迹。

200年,曹操和袁绍发动了官渡之战,袁绍失败。之后,曹操又用了几年的时间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

曹操为摆脱被动局面,采用了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207)夏率师北征,五月至七月皆无果,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曹操写了《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此篇为组诗的第四首,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大约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即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回首起自己的人生路程,无限感慨而有此篇

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207年,曹操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在了一年的大战之后,曹操终于取得了胜利。此后,曹操回师经过碣石山,写上了这首壮志豪情的诗,表达了对大一统的憧憬。

200年,曹操和袁绍发动了官渡之战,袁绍失败。之后,曹操又用了几年的时间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击败了乌桓之后,曹操又准备南下荆州,统一全国。这时候,他写下了《龟虽寿》。

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他感到自己已经老了,时日无多了。但是他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激励自己。结局我们都知道,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统一中国的霸业落空。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统一中国的霸业未能实现。但是曹操依然“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继续为统一而分布。不过此诗的风格显得比较悲凉,显示出老之将至的无可奈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丕诗歌的艺术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