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发行价格债券价值计算公式4个有哪些?

相关系数R2计算公式(相关系数r的计算公式)?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2019中级会计《财务管理》113个重难点公式!,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轻松学会计up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相关系数R2计算公式(相关系数r的计算公式)1

式中:Kc 为普通股成本;D1 为第 1 年股的股利;P0 为普通股发行价;g 为年增长率

37. 每股利润无差异点分析公式:

当 EBIT 大于每股利润无差异点时,利用负债集资较为有利;当 EBIT 小于每股利润无差异点时,利用发行普通股集资较为有利

38. 公司的市场总价值=股票的总价值+债券的价值 股票市场价格=(息税前利润-利息)*(1-所得税税率)/普通股成本

39. 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RP=∑WjRj

44. 经营期现金流量的计算:经营期某年净现金流量=该年利润+该年折旧+该年摊销+该年利息+该年回收额

45. 静态评价指标:

投资利润率=年平均利润额/投资总额 x100%

不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原始投资额/投产若干年每年相等的现金净流量

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不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建设期

46. 劢态评价指标:

净现值(NPV)=-原始投资额+投产后每年相等的净现金流量 x 年金现值系数

净现值率(NPVR)=投资项目净现值/原始投资现值 x100%

获利指数(PI)=投产后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1+净现值率 (NPVR)

47. 短期证券到期收益率:K=[证券年利息+(证券卖出价-证券买入价)÷到期年限]/证券买入价 *100%

48. 长期债券收益率:

式中:V 为债券的购买价格

49. 股票投资收益率:

50. 长期持有股票,股利稳定不变的股票估价模型:V=D/K

式中:V 为股票内在价值;D 为每年固定股利;K 为投资人要求的收益率

60. 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劢成本/销售收入

61. 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当期必要现金支出总额-当期其它稳定可靠的现金流入总额)/当期应收账款总计金额

62. 存货相关总成本=相关迚货费用+相关存储成本=存货全年计划迚货总量/每次迚货批量*每次迚货费用+每次迚货批量/2 *单位存货年存储成本

式中:Q 为经济迚货批量;A 为某种存货年度计划迚货总量;B 为平均每次迚货费用;C 为单位存货年度单位储存成本

69. 存货本量利的平衡关系:

利润=毛利-固定存储费-销售税金及附加-每日变劢存储费 x 储存天数

70. 每日变劢存储费=购迚批量*购迚单价*日变劢储存费率

或:每日变劢存储费=购迚批量*购迚单价*每日利率+每日保管费用

71. 保本储存天数=(毛利-固定存储费-销售税金及附加)/每日变劢存储费

72. 目标利润=投资额*投资利润率

73. 保利储存天数=(毛利-固定存储费-销售税金及附加-目标利润)/每日变劢存储费

74. 批迚批出该商品实际获利额=每日变劢储存费*(保本天数-实际储存天数)

75. 实际储存天数=保本储存天数-该批存货获利额/每日变劢存储费

76. 批迚零售经销某批存货预计可获利或亏损额=该批存货的每日变劢存储费*[平均保本储存天数-(实际零售完天数+1)/2]=购迚批量*购迚单价*变劢储存费率*[平均保本储存天数-(购迚批量/日均销量+1)/2]=购迚批量*单位存货的变劢存储费*[平均保本储存天数-(购迚批量 /日均销量+1)/2]

77. 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该利润中心销售收入总额-该利润中心可控成本总额(或:变劢成本总额)

78. 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成本总额=该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固定成本

79. 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可控利润总额-该利润中心负责人不可控固定成本

80. 公司利润总额=各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之和-公司不可分摊的各种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81. 定基劢态比率=分析期数值/固定基期数值

82. 环比劢态比率=分析期数值/前期数值

83. 流劢比率=流劢资产/流劢负债

84. 速劢比率=速劢资产/流劢负债 速劢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流劢资产-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劢资产损失

85. 现金流劢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劢负债*100%

86.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87.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88.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

89. 长期资产适合率=(所有者权益+长期负债)/(固定资产+长期投资)

90. 劳劢效率=主营业务收入或净产值/平均职工人数

91. 周转率(周转次数)=周转额/资产平均余额

92. 周转期(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周转次数=资产平均余额 x 计算期天数/周转额

93.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主营业务收入-销售折扣与折让

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年初数+应收账款年末数)/2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平均应收账款*360)/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94. 存货周转率(次数)=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

其中:平均存货=(存货年初数+存货年末数)/2

存货周转天数=(平均存货 x360)/主营业务成本

95. 流劢资产周转率(次数)=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劢资产总额

流劢资产周转期(天数)=(平均流劢资产周转总额 x360)/主营业务收入总额

96. 固定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固定资产平均净值

97. 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98.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99.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100.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101.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102.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x100%

103.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

104.每股收益=净利润/年末普通股总数

105.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收益

106.销售(营业)增长率=本年销售(营业)增长额/上年销售(营业)收入总额 x100%

107.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 x100%

108.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

109.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三年前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1/3 - 1]x100%

110.权益乘数=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1-资产负债率)

111.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主营业务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112.主营业务净利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113.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在这里相信有许多想要学习会计的同学,大家可以关注小编头条号,私信【学习】即可免费领取一整套系统的会计学习教程!

相关系数R2计算公式(相关系数r的计算公式)2

上次给大家分享了《2018年最全的excel函数大全14—统计函数(7)》,这次分享给大家统计函数(8)。

返回一列数字的数字排位:数字的排位是其大小与列表中其他值的比值;如果多个值具有相同的排位,则将返回平均排位。

RANK.AVG函数用法具有下列参数:

  • Number 必需。要找到其排位的数字。

  • Ref 必需。数字列表的数组,对数字列表的引用。Ref中的非数字值会被忽略。

  • Order 可选。一个指定数字排位方式的数字。

  • 如果Order为0(零)或省略,Excel对数字的排位是基于ref为按降序排列的列表。

  • 如果Order不为零,Excel对数字的排位是基于ref为按升序排列的列表。

返回一列数字的数字排位。其大小与列表中其他值相关;如果多个值具有相同的排位,则返回该组值的最高排位。

如果要对列表进行排序,则数字排位可作为其位置。

RANK.EQ函数用法具有下列参数:

  • Number 必需。要找到其排位的数字。

  • Ref 必需。数字列表的数组,对数字列表的引用。Ref中的非数字值会被忽略。

  • Order 可选。一个指定数字排位方式的数字。

  • 如果Order为0(零)或省略,Excel对数字的排位是基于Ref为按降序排列的列表。

  • 如果Order不为零,Excel对数字的排位是基于Ref为按照升序排列的列表。

  • RANK.EQ赋予重复数相同的排位。但重复数的存在将影响后续数值的排位。例如,在按升序排序的整数列表中,如果数字10出现两次,且其排位为5,则11的排位为7(没有排位为6的数值)。

  • 要达到某些目的,可能需要使用将关联考虑在内的排位定义。在上一案例中,可能需要将数字10的排位修改为5.5。这可以通过向RANK.EQ返回的值添加以下修正系数来实现。此修正系数适用于按降序排序(order = 0或省略)和按升序排序(order =非零值)计算排位的情况。

在工作簿中的案例中,RANK.EQ(A3,A2:A6,1)等于3。修正系数为(5 + 1 – 2 – 3)/2 = 0.5,将关联考虑在内的修订排位为3 + 0.5 = 3.5。如果数字在ref中仅出现一次,此修正系数将为0,因为无需调整RANK.EQ以进行关联。

通过known_y's和known_x's中的数据点返回皮尔生乘积矩相关系数的平方。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 PEARSON函数。R平方值可以解释为y方差可归于x方差的比例。

RSQ函数用法具有下列参数:

  • Known_y's 必需。数组或数据点区域。

  • Known_x's 必需。数组或数据点区域。

  • 参数可以是数字或者是包含数字的名称、数组或引用。

  • 逻辑值和直接键入到参数列表中代表数字的文本被计算在内。

  • 如果数组或引用参数包含文本、逻辑值或空白单元格,则这些值将被忽略;但包含零值的单元格将计算在内。

  • 如果参数为错误值或为不能转换为数字的文本,将会导致错误。

  • 皮尔生(Pearson)乘积矩相关系数r的计算公式如下:

RSQ返回r2,即相关系数的平方。

返回分布的偏斜度。偏斜度表明分布相对于平均值的不对称程度。正偏斜度表明分布的不对称尾部趋向于更多正值。负偏斜度表明分布的不对称尾部趋向于更多负值。

SKEW函数用法具有下列参数:

  • number1, number2, ... Number1是必需的,后续数字是可选的。用于计算偏斜度的1到255个参数。也可以用单一数组或对某个数组的引用来代替用逗号分隔的参数。

  • 参数可以是数字或者是包含数字的名称、数组或引用。

  • 逻辑值和直接键入到参数列表中代表数字的文本被计算在内。

  • 如果数组或引用参数包含文本、逻辑值或空白单元格,则这些值将被忽略;但包含零值的单元格将计算在内。

  • 如果参数为错误值或为不能转换为数字的文本,将会导致错误。

  • 如果数据点个数少于三,或者样本标准偏差为零,则SKEW返回错误值#DIV/0!。

  • 偏斜度公式的定义如下:

返回基于样本总体的分布不对称度:表明分布相对于平均值的不对称程度。

SKEW.P函数用法具有下列参数。

Number 1, number 2,… Number 1是必选项,后续数字是可选项。Number 1、number 2、…等是1至254个数字,或包含数字的名称、数组或引用,您要以此函数获得其样本总体的分布不对称度。

SKEW.P使用下面的公式:

  • 参数可以是数字或者是包含数字的名称、数组或引用。

  • 逻辑值和直接键入到参数列表中代表数字的文本被计算在内。

  • 如果数组或引用参数包含文本、逻辑值或空白单元格,则这些值将被忽略;但包含零(0)值的单元格将计算在内。

  • SKEW.P使用样本总体的标准偏差,而非一个样本。

  • 如果参数值无效,SKEW.P返回错误值#NUM!。

  • 如果参数使用的数据类型无效,SKEW.P返回错误值#VALUE!。

  • 如果数据点个数少于三,或者样本标准偏差为零,SKEW.P返回错误值#DIV/0!。

返回通过known_y's和known_x's中数据点的线性回归线的斜率。斜率为垂直距离除以线上任意两个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即回归线的变化率。

SLOPE函数用法具有下列参数:

  • Known_y's 必需。数字型因变量数据点数组或单元格区域。

  • Known_x's 必需。自变量数据点集合。

  • 参数可以是数字,或者是包含数字的名称、数组或引用。

  • 如果数组或引用参数包含文本、逻辑值或空白单元格,则这些值将被忽略;但包含零值的单元格将计算在内。

  • 回归直线的斜率计算公式如下:

  • SLOPE和INTERCEPT函数中使用的下层算法与LINEST函数中使用的下层算法不同。当数据未定且共线时,这些算法之间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例如,如果参数known_y's的数据点为0,参数known_x's的数据点为1:

  • SLOPE和INTERCEPT返回错误#DIV/0!。SLOPE和INTERCEPT的算法用于只查找一个答案,在这种情况下,还可能会出现多个答案。

  • LINEST会返回值0。LINEST的算法用来返回共线数据的合理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可找到一个答案。

返回数据集中的第k个最小值。使用此函数以返回在数据集内特定相对位置上的值。

SMALL函数用法具有下列参数:

  • Array 必需。需要找到第k个最小值的数组或数值数据区域。

  • K 必需。要返回的数据在数组或数据区域里的位置(从小到大)。

  • 如果k ≤ 0或k超过了数据点个数,则SMALL返回错误值#NUM!。

  • X 必需。需要进行正态化的数值。

  • Mean 必需。分布的算术平均值。

计算基于以参数形式给出的整个样本总体的标准偏差(忽略逻辑值和文本)。

标准偏差可以测量值在平均值(中值)附近分布的范围大小。

STDEV.P函数用法具有下列参数:

  • Number1 必需。对应于总体的第一个数值参数。

  • Number2, ... 可选。对应于总体的2到254个数值参数。也可以用单一数组或对某个数组的引用来代替用逗号分隔的参数。

  • STDEV.P假定其参数是整个总体。如果数据代表总体样本,请使用STDEV计算标准偏差。

  • 对于大样本容量,函数STDEV.S和STDEV.P计算结果大致相等。

  • 此处标准偏差的计算使用“n”方法。

  • 参数可以是数字或者是包含数字的名称、数组或引用。

  • 逻辑值和直接键入到参数列表中代表数字的文本被计算在内。

  • 如果参数是一个数组或引用,则只计算其中的数字。数组或引用中的空白单元格、逻辑值、文本或错误值将被忽略。

  • 如果参数为错误值或为不能转换为数字的文本,将会导致错误。

  • 如果要使计算包含引用中的逻辑值和代表数字的文本,请使用STDEVPA函数。

  • 函数STDEV.P的计算公式如下:

基于样本估算标准偏差(忽略样本中的逻辑值和文本)。

标准偏差可以测量值在平均值(中值)附近分布的范围大小。

STDEV.S函数用法具有下列参数:

  • Number1 必需。对应于总体样本的第一个数值参数。也可以用单一数组或对某个数组的引用来代替用逗号分隔的参数。

  • Number2, ... 可选。对应于总体样本的2到254个数值参数。也可以用单一数组或对某个数组的引用来代替用逗号分隔的参数。

  • STDEV.S假设其参数是总体样本。如果数据代表整个总体,请使用STDEV.P计算标准偏差。

  • 此处标准偏差的计算使用“n-1”方法。

  • 参数可以是数字或者是包含数字的名称、数组或引用。

  • 逻辑值和直接键入到参数列表中代表数字的文本被计算在内。

  • 如果参数是一个数组或引用,则只计算其中的数字。数组或引用中的空白单元格、逻辑值、文本或错误值将被忽略。

  • 如果参数为错误值或为不能转换为数字的文本,将会导致错误。

  • 如果要使计算包含引用中的逻辑值和代表数字的文本,请使用STDEVA函数。

  • 函数STDEV.S的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样本估计标准偏差。标准偏差可以测量值在平均值(中值)附近分布的范围大小。

STDEVA函数用法具有下列参数:

  • Value1, value2, ... Value1是必需的,后续值是可选的。对应于总体样本的1到255个值。也可以用单一数组或对某个数组的引用来代替用逗号分隔的参数。

  • STDEVA假定其参数是总体样本。如果数据代表整个总体,则必须使用STDEVPA计算标准偏差。

  • 此处标准偏差的计算使用“n-1”方法。

  • 参数可以是下列形式:数值;包含数值的名称、数组或引用;数字的文本表示;或者引用中的逻辑值,例如TRUE和FALSE。

  • 包含TRUE的参数作为1来计算;包含文本或FALSE的参数作为0(零)来计算。

  • 如果参数为数组或引用,则只使用其中的数值。数组或引用中的空白单元格和文本值将被忽略。

  • 如果参数为错误值或为不能转换为数字的文本,将会导致错误。

  • 如果要使计算不包括引用中的逻辑值和代表数字的文本,请使用STDEV函数。

  • STDEVA使用下面的公式:

以上是所有EXCEL的统计函数(8)描述用法以及使用案例。这次分享中存在哪些疑问或者哪些不足,可以在下面进行评论。如果觉得不错,可以分享给你的朋友,让大家一起掌握这些excel的统计函数(8)。

相关系数R2计算公式(相关系数r的计算公式)3

回归分析,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回归分析,也是我们进行需求预测常用的一种因果建模方法。

我们做回归分析时,离不开一个字母“R”。本文向大家介绍R、R平方与调整后的R平方的概念、在回归分析中作用以及计算方法。


顾名思义,相关系数,是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系数,是判定变量之间线性相关性的一个相对指标。相关系数用字母R表示,最早由英国统计学家卡尔·皮尔逊设计并提出。

相关系数R取值在±1之间,当R为0时,表示两个变量绝对不相关;当R大于0时,两个变量正相关,即你增加我也增加,你减少我也减少;当R小于0时,两个变量负相关,即你增加我减少,你减少我增加;当R等于1或-1时,表示两个变量绝对相关。

相关系数R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之间相关性越强。一般认为:当R值为±0.7或更大时,两个变量高度相关,即强相关;当R值在±0.5~±0.7之间时,两个变量中度相关;当R值在±0.3~±0.5之间时,两个变量弱相关;当R值低于±0.3时,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R在回归分析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

1、判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以确定该自变量有没有纳入回归方程的必要(如果是一元回归,就是有没有做回归分析的必要)。一般情况下,如果R低于±0.5,则这个自变量不需要纳入回归方程。

2、用回归分析预测,对实际值与预测值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代表着回归方程的精度,也即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

另外,说明一下,回归分析是因果预测常用方法之一,但两个变量之间有相关关系,并不一定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相关关系的一种。

相关系数计算公式如下图。


二、R平方,判定系数。

判定系数,又叫决定系数,是指在线性回归中,回归可解释离差平方和与总离差平方和之比值,其数值等于相关系数R的平方。

我们以下图来解释这个定义。如下图所示,当没有促销时,销售预测为平均线A,有促销产生时,销售预测为回归直线L,P点为一定促销费用时的实际销售量,与回归线L相交于y’点,与平均线A相交于O点。

如图,P点到平均线A的距离PO为我们不做回归分析的离均差,在这里称为总离差。P点与回归线L的垂直交点y’到平均线A的距离y’O,这是我们做了回归分析后能够预测到的部分,即回归模型可解释的部分,故称为回归可解释离差。全部期间点的回归可解释离差平方和除以总离差平方和,即为判定系数R平方。不过,判定系数不用这么复杂计算,直接将相关系数R进行平方即可。

判定系数是一个解释性系数,在回归分析中,其主要作用是评估回归模型对因变量y产生变化的解释程度,也即判定系数R平方是评估回归模型好坏的指标。R平方取值范围也为0~1,通常以百分数表示。比如回归模型的R平方等于0.7,那么表示,此回归模型对预测结果的可解释程度为70%。

一般认为,R平方大于0.75,表示模型拟合度很好,可解释程度较高;R平方小于0.5,表示模型拟合有问题,不宜采用进行回归分析。


三、调整后的R平方,修正自由度的判定系数。

多元回归实际应用中,判定系数R平方有个最大的问题:增加自变量的个数时,判定系数就会增加,即随着自变量的增多,R平方会越来越大,会显得回归模型精度很高,有较好的拟合效果。而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有些自变量与因变量(即预测)完全不相关,增加这些自变量,并不会提升拟合水平和预测精度。为避免这种现象,调整后的R平方粉墨登场。

R平方的主要问题是未考虑自由度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为避免增加自变 量而高估R平方,需要对R平方进行调整。采用的方法是用样本量n和自变量的个数k去调整 R平方。调整后的R平方计算公式如下图。

从以上公式看出,调整后的R平方同时考虑了样本量(n)和回归中自变量的个数(k)的影响,这使得调整后的R平方永远小于R平方,并且调整R平方的值不会由于回归中自变量个数的增加而越来越接近1。

因调整后的R平方较R平方测算更准确,在回归分析尤其是多元回归中,我们通常使用调整后的R平方对回归模型进行精度测算,以评估回归模型的拟合度和效果。

一般认为,在回归分析中,0.5为调整后的R平方的临界值,如果调整后的R平方小于0.5,则要分析我们所采用和未采用的自变量。另,如果调整后的R平方与R平方存在明显差异,则意味着所用的自变量不能很好的测算因变量的变化,或者是遗漏了一些可用的自变量。调整后的R平方与R平方间差距越大,模型的拟合越差。


以上介绍了与回归分析相关的几个系数:相关系数R、判定系数R平方、修正自由度的判定系数“调整后的R平方”。但回归模型优劣的评定,不仅仅是这三个系数,还需要其它的评价办法与指标,比如多重共线性、显著性验证、方差分析等。后续我将逐步介绍,敬请关注。

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公式

1、直接计算法。其计算公式为:

饭店计划期经营利润=∑(某营业项目计划收入-某营业项目计划营业成本-某营业项目计划营业费用-某营业项目计划税金)

2、因素测算法。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确定基期经营利润。其计算公式为:

基期经营利润=基期1~3季度实际经营利润+基期第4季度预计经营利润

第二步,测定各项因素变化对经营利润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

接待量变化增减经营利润=∑[(计划期接待量按基期价格计算的某项营业收入-基期某项营业收入)×基期经营利润率]

价格变化增减经营利润=∑(基期接待量按计划期价格计算的某项营业收入-基期某项营业收入)×(1-税率)]

成本费用变化增减经营利润=计划期饭店营业收入总额×(计划期成本费用率-基期成本费用率)

税率变化增减经营利润=∑[计划期某项营业收入×(计划期税率-基期税率)]

计划期经营利润总额=基期经营利润+或-计划期上述各项经营利润增减额

增量利润=(新增收入-新增变动成本)-(增加应收帐款的信贷费用-坏帐损失)

=(新增收入×边际利润率)-(增量投资×利率)-(营业收入×坏帐损失率)

产生应收帐款所需增加的资金即增量投资=原先营业收入由于收款期变化成为应收帐款所需增加资金+新增营业收入部分应收帐款所需增加的资金

=(平均收款期的变化×原先日均收入)+(新的平均收款期×日均增量收入×变动成本率)

饭店营业成本=餐饮部成本 +商品进价成本+商品进价成本+车队的营业成本 +洗涤部成本+其他成本

商品进价成本=商品进价+进口税金+购进外汇差价+支付委托外贸部门代理进口的手续费

饭店营业收入=基本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客房收入+餐饮收入+洗衣收入+商品销售收入+长途电话服务费收入

计划期可供出租客房总间天数=客房数×计划期天数

年度客房营业收入=可供出租客房总间天数×预计客房平均出租率×预计平均房价

餐厅餐位总数=餐位数×餐次×计划期天数

收入费用率=(餐饮费用/餐饮销售收入)×100%

餐位利用率=(就餐人次/餐位数量)×100%

餐厅收入=餐位数量×报告期天数×餐位利用率×人均消费额

人均消费额=餐厅营业收入/就餐人次

餐饮经营利润=餐饮营业收入-餐饮营业成本-餐饮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

餐饮利润=餐饮营业收入×(毛利率-税率)-餐饮营业费用

=(餐位数量×报告期天数×餐位利用率×人均消费额)×(毛利率-税率)-餐饮营业费用

额房用品储备额=∑(某种用品日均消耗量×单价×储备日数)

一次性用品日均消耗量=客房间数×平均出租率×单间配备量

多次性使用日均消耗量=(客房间数×平均出租率×单间配备量)/单件用品平均使用日数]]

储备日数=在途日数+验收日数+整理准备日数+供应间隔日数+保险日数

某种用品供应间隔日数=最合理的加工生产批量/该种用品日均消耗量

客房出租率=计算期客房实际出租间天数/(可出租客房数量×计算期天数)×100%

客房每天平均成本=(旅店每月总成本/全部可供出租房间总面积(平方米)×30)×客房面积(平方米)

客房出租价格=客房成本 /(1-毛利率)

客房周转率(客房出租率)=计算期内客房出租间次/(全部可供出租间数×计算期天数)×100%

=计算期内客房营业收入/(全部可供出租客房收入×计算期天数)×100%

床位周转率(次数)=计算期内接待旅客人次/实有床位数

床位周转率(天数)=(实有床位数×计算期天数)/计算期内接待旅客人次

平均房价=客房营业收入/客房计划出租间天数

客房计划出租间天数=可供出租的客房数×客房出租率×365天

客房经营利润=客房租金收入-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

=∑(某类客房可出租数量×计算期天数×出租率×间天可变费用)-客房不变费用总额

客房变动费用总额=客房数×报告期天数×出租率×间天变动费用

间天变动费用=报告期客房变动费用总额/(客房数×报告期天数×出租率)

每间客房每天平均出租成本=[平均成本×(1-客房闲置率×变动成本率)]/客房出租率

客房闲置率=1-客房出租率

客房租金收入率=(报告期客房租金实际收入总额/报告期应收客房租金总额)×100%

=报告期客房租金实际收入总额/∑(某类客房数量×某类客房日租金×报告期天数)

旅行社组团业务成本费用总额

组团业务成本费用总额=∑[(某旅游路线旅游者人数×每人日综合服务旨拨付标准×行程日数)+(某旅游线旅游者人数×人均交通费金额)]+营业费用总额

旅行社组团收入=∑(某等级旅行团人数×日平均收费标准×境内停留天数+城市间交通费)

旅行社组团经营利润=(入境人次×平均日收费标准×平均停留天数)+入境人数×人均交通费-(入境人次×平均日拨款标准×平均实际停留天数)-交通费支出-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

旅行社接团业务成本=∑[某等级旅行团人数×(日人均房费+日人均餐费+日人均车费+日人均杂费)×停留天数]+营业费用

某等级旅行团房费总额=某等级旅行团人数×日人均房费支出×住宿天数

旅行社接团收入=∑(某等级旅行团人数×日综合服务费收费标准×停留天数)

旅行社接团经营利润=(接待人次×人均日综合服务费标准×人均停留天数)-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

=[(接待人次-优惠人次)×人均日综合服务费标准×平均停留天数]-(接待人次×人均日房、餐、车、杂费支出×停留天数)-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

旅游业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或-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旅游业经营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

旅游业营业利润=经营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旅游企业成本主要消耗指标

人天房、餐、车费平均支出数=计划期某等级旅行团房、餐车费支出总额/(计划期某等级旅行团人数×平均停留天数)

客房出租间天针织品消耗=∑(某种针织品计划期领用量×单价)/(可供出租客房数量×计划期天数×出租率)

人天成本=旅行社计划期接团成本预计总额/∑(接待某类旅行团预计总人数×平均停留天数)

百公里成本=某车型计划期费用总额/(某车型车辆数量×每辆车平均行驶公里)×100%

百元营业额成本=餐厅(或商场)计划期成本总额/餐厅(或商场)计划期营业收入总额×100

间天出租成本=年计划客房费用总额/(可出租客房×365天×出租率)

旅游商品差价率=(旅游商品差价金额/旅游商品计算基价)×100%

顺加批零差率=(批零差价/批发价格)×100%

倒扣批零差率=(批零差价/零售价格)×100%

旅游收入=旅游人次数×平均每人次收入

旅游收入增长速度=(旅游人次指数/平均每人次收入指数)-1

平均每人次外汇收入额=旅游外汇收入总额/来华旅游者人次

单位时间旅游外汇收入额

单位时间旅游外汇收入额=(一定时期旅游外汇收入总额/一定时期来华旅游者人次)×平均每个旅游者停留天数

旅游创汇率=(旅游者购买包价以外的商品与服务的外汇收入/旅游包价收入(或购买单位旅游商品的外汇收入)×100%

旅游投资回收率=(年平均盈利额/投资总额(计划或实际))×100%

国际旅游者平均费用水平

国际旅游者平均消费水平=报告期接待国际旅游人数的消费总额/报告期接待国际旅游人数

国内平均每人次旅游收入额

国内平均每人次旅游收入额=国内旅游营业收入/国内旅游者人次

平均每个职工创收入=旅游总收入/职工平均人数

平均每个职工创外汇=旅游外汇收入(美元)/旅游职工平均人数

开放期平均每天接待旅游人数=报告期每天接待旅游人数之和/报告期实际开放天数

报告期平均每天接待旅游人数=报告期每天接待旅游人数之和/报告期日历日数

=(报告期每天接待旅游人数之和/报告期实际开放天数)×(报告期实际开放天数/报告期日历天数)

=开放期平均每天接待人数×时间开放率

=开放期平均每天接待旅游人数×开放天数计划完成率×计划开放率

时间开放率=报告期开放天数/报告期日历天数

计划开放率=计划期计划开放天数/计划期日历天数

旅游密度系数=单位面积的实际旅游人数/单位面积的标准人数(或极限人数)

报告期旅游饭店实有床位利用率=(报告期每天住宿人数之和/报告期每天实有床位数之和)×100%

报告期启用床位利用率=(报告期每天住宿人数之和/报告期每天启用床位数之和)×100%

启用床位数=实有床位数-因维修而暂时停业启用的客房床位数

实有车辆可用率=(完好车辆数/实有车辆数)×100%

完好车辆使用率=(实际使用(运营)车辆数/完好车辆数)×100%

实有车辆使用车=(实际使用(运营)车辆数/实有车辆数)×100%

=实有车辆可用率×完好车辆使用率

车辆日历时间利用率=(车辆实际使用时间/车辆日历时间)×100%

成本毛利率=(销售价-原材料成本)/原材料成本×100%

=(毛利额/原材料成本)×100%

净料出成率=(净料量/毛料量)×100%

生净料实际成本=毛料实际成本-副料数量×副料单价

熟净料实际成本=毛料实际成本-副料数量×副料单价+调味品成本

一、 股份制企业会计公式

公司净资产=公司资产-公司负债

=股本+公积金+集体福利基金+未分配利润

股票市价=每股股票年股利额/资本市场年利率

普通股面值=公司章程规定核定资本额/公司章程规定发行股份数

普通股每股帐面价值=(公司资产净值-优先股股本)/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资产总额-负债总额)-优先股股本]/(普通股股本总额/每股面值)

某种股票的投资价值=(年股利额+年末股票市价)/(1+要求的年投资报酬率)

债券发行溢介或折价直线摊销法

某期溢价(或)折价摊销额=发行债券溢价(或折价)金额/债券计息期数

债券发行溢价或折价实际利率摊销法

某期债券溢价摊销额=该期应付利息费用-该期实际利息费用

=债券面值×票面利率-(期初债券面值+期初未摊溢价)×债券发行日利率

某期债券折价摊销额=该期实际利息费用-该期应付利息费用

=(期初债券面值-期初未摊折价)×债券发行日利率-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利息=票据面值×票据期×利率

1、附息应收票据贴现的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贴息=到期值×贴现率×贴现期

2、不附息应收票据贴现的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贴息=面值×贴现率×贴现期

贴现实得款额=到期值-贴息

某期坏帐损失=(预计坏帐损失/预计赊销净额)×本期赊销净额

本期坏帐损失累计数=(预计坏帐损失预计应收帐款余额)×本期应收帐款余额

期末存货=可供销售的商品成本-销货成本

销货成本=销货-销货毛利

销货毛利=销货×毛利率

存货的零售价盘存估价法

期末存货估计成本=按零售价计算的期末存货×(可供销售商品的成本总额/可供销售商品的零售价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减损失)+营业处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经营毛利-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进货费用-营业税金

经营毛利=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

存货周转次数=销货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存货周转天数=(存货平均余额/销货成本)×365天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收益额(税后利润)

股利分派率=[每股股利/每股收益额(每股税后利润)]×100%

最终结算金额=[(卖出价格-买进价格)×票面金额]/100-委托手续费

卖出证券的结算金额=损益差额-委托手续费-证券交易税-利息+贷股费-管理费

买入证券的结算金额=损益差额-委托手续费-证券交易税+利息-贷股费-管理费

股票价格=购买后第一年每股预计股息/(市场利率-每股股息年增长率)

债券直接收益率=(年利息收入/购买价格)×100%

债券认购者收益率=[年利息+(票面金额-发行价格)/偿还期限]/发行价格×100%

债券持有期收益率=[年利息+(卖出价格-购买价格)/持有期]/购买价格×100%

静安股价指数=(计算日股票综合成交价/基日股票综合成交价)×100%

计算日股票综合成交价=计算日单种股票平均成交价之和/基日上市股票种数

单种股票平均成交价=该种股票成交总金额/该种股票成交总股数

深圳股价指数=(现时成份股总市值/基日成份股总市值)×100

令日即时指数=上市收市指数×(今日现时总市价/上日收市总市价)

今日现时总市价=各成分股市价×发行股数

上海证交所股价指数=(本日市价总值/基期市价总值)×100%

当天指数=(每天时价总值/基准时价总值)×100

道.琼期股票价格综合指数

道.琼斯股价指数=新的股票价格总额/旧的股票价格平均数

标准-普尔式股票价格综合指数

股票价格指数=∑(每种股票价格×已发行数量)/基期的市价总值(3年的平均数)×10

风险系数=(该种证券的预期报酬-该期报酬中非风险部分)/(整体市场证券的组合预期报酬+该期报酬中的非风险部分)

某种证券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期初结存实际成本+本期买进实际成本)/(期初结存票面价值+本期买进票面价值)

本期卖出该种证券的实际成本=本期卖出证券票面价值总额×证券加要平均单位成本

某种证券的差价率=(期初证券差价+本期买进证券的买价)/(期初证券票面价值+本期买进证券票面价值)×100%

本期卖出该种证券应分摊的差价=本期卖出证券票面价值×差价率

预计计划期初商品资金=计算时商品资金实际结存额+(预期报告期期末购进额+预计报告期调入额+预计报告期加工成品收回额)-(预计报告期期末销售及调出额-报告期毛利额+预计报告期加工原料付出额+预计报告期商品损耗额)

计划期末商品资金=(预计计划期初商品资金结存额+计划期购进额+计划期调入额+计划期加工成品收回额)-(计划期销售及调出额-计划期毛利额+计划期加工原料付出额+计划期商品损耗额)

在途现金=平均每日销售额×现金销售的比重×每日未及送存银行的比重

委托银行收款资金=计划期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的平均每日销售额(进价)×托收货款平均在途天数

托收货款平均在途天数=平均委托收款占用额/平均每日托收销售额

托收银行收款资金=计划期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的销售额(进价)×委托银行收款平均余额占销售的比重(%)

商品资金周转次数=商品纯销售额/商品资金平均占用额

商品资金周转天数=(平均商品资金占用额×报告期天数)/商品纯销售额

或=报告期天数/商品资金周转次数

1、 批发企业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在实行数量进价金额核算的情况下,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有:

(1)加权平均法,其计算公式为: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结存商品金额+本期收入商品金额-本期非销售付出商品金额)/(期初结存商品数量+本期收入商品数量-本期非销售付出商品数量)

商品销售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或以期末结存商品数量乘经加权平均单价,计算出期末结存商品金额,再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期末结存商品金额=期末结存商品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商品销售成本=期初结存商品金额+本期收入商品金额-本期非销售付出商品金额-期末结存商品金额

期末结存商品金额=期末结存商品数量*主要进货地区的最后一次进货单价

商品销售成本=期初结存商品金额+本期收入商品金额-本期非销售付出商品金额-期末结存商品金额

每批商品销售成本=每批商品实际进货单价×每批商品销售数量

商品销售毛利=本用商品销售额×上季实际或本季计划毛利率

商品销售成本=本月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毛利

或=本月商品销售额×(1-上季实际或本季计划毛利率)

2、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已销售商品成本=期初结存商品金额+本期收入商品金额-期末盘存商品金额

(1)综合差价率计算法。其计算公式为:

综合差价率=[月末结账前进销差价余额/(月末库存商品余额+本月商品销售额)]×100%

(2)分类(柜、组)差价率计算法。其计算公式为:

某类(柜、组)商品差价率=[月末结账前某类(柜、组)商品进销差价余额/(月末某类(柜、组)库存商品余额+本月某类(柜、组)商品销售额)]×100%

某类(柜、组)已销商品进销差价=本月某类(柜、组)商品销售额×某类(柜、组)商品差价率

按每种商品计算时,其计算公式为:

库存商品进价金额=∑(各种库存商品进货单价×各种结存商品数量)

库存商品进销差价=库存商品售价金额-库存商品进价金额

已销商品进销差价=结账前进销差价余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

按每类商品计算时,其计算公式为:

某类商品进价总额=某类商品售价总金额/(1+某类商品进销差价率)

某类商品应保留的进销差价=某类商品售价总金额-某类商品进价总金额

全部库存商品应保留进销差价=各类商品期末库存应保留的进销差价之和

已销商品进销差价=结账前进销差价余额-全部库存商品应保留的进销差价

1、按商品存销金额(或数量)比例分摊。其计算公式如下:

期末库存商品应分摊的费用=期末应分摊的费用总额×期末商品结存余额/(期末商品结存余额+本期商品销售进价总额)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费用=期末应分摊的费用总额×本期商品销售进价总额/(期末商品结存余额+本期商品销售进价总额)

2、按大类商品的营业收入或营业成本比例分摊,其计算公式如下:

某大类商品应分摊的费用=不能直接记入的间接费用×(某大类商品本月营业收入(成本)/本月全  部商品营业收入(成本)

按率推算运杂费=计划期商品购进总额×(上期实际费用率+或-计划期费用增减率)

火车和轮船运费=运输商品的计费重量×运费率

汽车运费=计费重量×运输里程×运费率

自有仓库保管费=每月开支×计划期月数

租赁仓库保管费=(每月租金+每周管理费)×计划期月数

委托保管费=委托保管商品吨数×每吨天费率×计划期天数

全部保管费=自有仓库保管费+租赁仓库保管费+委托保管费

日劳动生产率=日平均商品纯(总)销售额/月平均职工人数

日平均商品纯(总)销售额=本月商品纯(总)销售额/25.5

月(季、年)劳动生产率=月(季、年)商品纯(总)销售额/月(季、年)平均职工人数

售货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商品纯(总)销售额/报告期售货员平均人数

单位商品纯(总)销售额所需劳动量=报告期平均职工人数/报告期商品纯(总)销售额

费用率=(费用总额/商品纯(总)销售额)×100%

费用额=商品纯(总)销售额×费用率

某项费用比重=(某项费用额/费用总额)×100%

费用节约(或浪费)额=商品纯(总)销售额×(本期费用率-计划或上期费用率)

流通费用率升降程度=基期流通费用率-报告期流通费用率

流通费用率升降速度=流通费用率升降程度/基期流通费用率

商品损耗率=(商品损耗额/商品纯销售额)×100%

商品损耗额=商品纯销售额×商品损耗率

商品销售毛利额=商品纯销售额×商品损耗率

商品销售毛利率=(商品销售毛利额/商品纯(总)销售额)×100%

商品经营利润额=商品销售毛利额-商品流通费-销售税金

或=商品销售总额-商品销售成本-商品流通费-销售税金

商品经营利润率=(商品经营利润额/商品纯(总)销售额)×100%

工业品产地批发价格=[(出厂价格+市内运杂费)×(1+周转天数×日利息率)]/[(1-损耗率)×(1-经营管理费率-利润率)]

产地批发价格=出厂价格×(1+进销差率)

进销差率=(批发价格-出厂价格)/批发价格×100%

或=(批发价格-进货价格)/过货价格×100%

销地理论批发价格=[进货成本×(1+商品在途天数×日利息率)]/[(1-损耗率)×(1-经营管理费率-利润率)]

销地批发价格=(起算地批发价格+运杂费)/(1-综合差率)

或=(起算地批发价格+运杂费)×(1+综合差率)

或=起算地批发价格×(1+包括运杂费的综合差率)

或=起算地批发价格×(1+综合差率)+运杂费

工业品调拔价格=供货单位所在地当月×(1-调拔折扣率)

或=供货单位收购价格或进货价格(1+调拔加价率)

理论零售价格=[(批发价格+市内搬运费)×(1+周转天数+日利息率)]/[(1-伤耗率)×(1-零售税率-零售经营费率-纯利率)]

零售价格=批发价格×(1+批零差率)

或=批发价格/(1-零批差率)

批零差率=(零售价格-批发价格)/批发价格×100%

或=(批零差价/批发价格)×100%

零批差率=(批零差价/零售价格)×100%

质量差价=比较品价格-标准品价格

比较品价格=标准品价格+或-质量差价金额

或=标准品价格×(1+或-质量差率)

或=标准品价格×质量比率

质量差率=(比较品价格-标准品价格)/标准品价格×100%

质量比率=(比较品价格/标准品价格)×100%

预测全期商品销售总额=预测日止累计商品销售额+预计今后日平均销售额×预测日以后的营业天数

预测全期商品购进总额=预测日止累计商品购进额+预测今后日平均进货额+预测日以后的营业天数

预测期末商品储备额=期初商品储备额+预测全期商品购进总额-预测全期商品销售总额

商品流转次数=商品纯销售额/商品资金平均余额

商品流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商品流转次数

或=(商品资金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商品纯销售额

进口盈亏额=进口销售收入-进口成本

=进口销售收入-进口处汇支出×外汇牌价-各项费用开支

进口每美元赔赚额=自营进口商品盈亏额(人民币)/自营进口商品外汇支出(折合美元)

基本建设拨款额=基本建设投资额+新增为以后年度储备-动员内部资源

单位工程概算值=单位工程直接费+单位工程施工管理费+单位工程独立费用

单位工程直接费=∑(扩大分部工程数量×概算单价)

单位工程施工管理费=施工管理费标准×计算基数

单位工程独立费用=独立费用标准× 计算基数

单位工程概算值=∑(单位工程概算值+设备、工具、器具数量×预算单位)

扩大部分工程、分项工程每个计量单位的概(预)算单价=∑(工日数×工资标准)

+∑(材料用量×材料预算价格+∑(施工机械台班× 台班单价)

基本建设结余资金=基本建设拨款合计+投资效果合计

本年投资完成额=基本建设支出合计-应核销其他支出-在建工程年初数-其他单位移交的未完工程

以前年度拨款额=在建工程年初数+基本建设结余资金年初数

机械配件资金定额=(上年度机械配件耗用额×计划年度机械设备台数×定额天数)/上年度机械设备台数×360

应收已完工程款资金定额:

应收已完工程款资金定额=[全年建筑安装工作量×(垫付期+凭证流转期)]/全年施工天数

=[(全年建筑安装工作量-工程成本计划节约额)×(垫付期+凭证流转期)]/全年施工天数

工程造价=直接费+间接费+独立费用+法定利润

或=预算成本+特种基金+法定利润

预算成本=工程造价-特种基金-法定利润

报告期安装工程投资完成额=∑(实际完成实物量+预算单价)+(已完工程的基本工资×间接费用)

报告期建筑工程投资完成额=∑(实际完成实物量+预算单价)×(1+间接费率)

某工区当日计时工人每工日工资=某工区当月计时工人工资合计/工区当月实际耗用工日总数

某成本核算应分摊的工资=该成本核算对象本月计时工人实际用工日数×该工区本月计时工人每工日工资

本期已完工程实际成本=期初未完工程实际成本+本期施工费用发生额-期末未完工程实际成本

工程质量合格品率=合格(含优良)单位工程个数(或面积数)/验收鉴定单位工程个数(或面积数)×100%

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优良单位工程个数(或面积数)/验收鉴定单位工程个数(或面积数)×100%

工程结算利润=工程价款收入-工程实际成本-工程结算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

某车间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本月生产费用+月初未完工产品成本)×产成品耗用本车间半成品数量/

(本月完工半成品产量+月末本车间在产品折合半成品数量)

月末未完施工的预算成本=未完工程折合成已完工程实物量×该分部分项工程的预算单价

某工序单价=分部分项工程预算单价×某工序的费用占预算单价的百分比

未完施工预算成本=∑(未完工程中某工序完成量×该工序单价)

平均建设工期=全部建成投产项目建设工期之和/全部建成投产项目个数

全员年平均竣工面积=全年完成的房屋竣工面积数量/全部职工年平均人数

某机械每台班实际成本=该机械每天(或机组、类别)本月发生费用总额/该机械每台(或机组、类别)本月实际工作台班数

某机械完成每一单位工程量的机械使用量=该机械每台(或机组)本月发生费用总额/该机械每台(或机组)本月实际完成工程量

某成本核算对象应分配的机械使用费=某机械完成每一单位工程量的机械使用费×该成本核算对象本月实际完成工程量

返工损失率(万分之几)=自年初累计返工损失金额/自年初累计自行完成工作量

每百元建安工作量占用固定资金:

每百元建安工作量占用固定资金=全年固定资产原值平均余额/全年完成建安工作量×100%

每百元建安工作量占用流动资金:

每百元建安工作量占用流动资金=报告期流动资金平均余额/报告期完成的建筑安装工作量×100%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额+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额)/(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额/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某类工程(或产品,劳务)应分配的管理费=实际发生的施工管理费总额×某类工程(产品、劳务)成本中人工费/各类工程(产品,劳务)成本中人工费总额

某建筑工程成本核算对象应分配的管理费=建筑工程成本应分配的管理费总额×某建筑工程成本核算对象的直接费成本/各建筑工程的直接费成本总额

某安装工程成本核算对象应分配的管理费=安装工程成本应分配的管理费总额×某安装工程成本核算对象的人工费/安装工程的人工费总额

附属企业成本计算的程序:

完工产品总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期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总成本/完工产品数量

均衡施工率=一定时期内各单位时间实际完成工作量总和(超计划部分不计)/该时期内各单位时间计划工作量总和×100%

或=一定时期内各单位时间实际完成计划工作量百分比(超计划时只按100%计)/该时期内各单位时间之和

竣工投产率=报告期建成投产项目个数/报告期施工项目个数×100%

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报告期竣工的房屋建筑面积/报告期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100%

建筑安装工人劳动生产率:

建筑安装工人劳动生产率=报告期自行完成的建筑安装工作量/报告期建筑安装工人平均人数

各工程本月实际耗用数合计=月初结存数+本月收入数-本月调出数-月末盘点数

某工程项目本月实际耗用数=该工程项目本月定额耗用数×各工程项目本月实际耗用数合计/各工程项目本月定额耗用数合计

施工企业固定资产利用率:

每百元建安工作量占用固定资产=全部固定资产平均价值/本期完成的建安工作量

每元固定资产完成建安工作量=本期完成的建安工作量/全部固定资产平均价值

成本利润率=报告期实现的利润总额/相应的生产成本总额×100%

或=工程结算利润/已结算工程实际成本×100%

施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施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自行完成工作量/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月平均人数=报告月每天实有的全部职工人数之和/报告月日历日数

季平均人数=季度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全年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预收工程款=本期(旬、半月)完成工程款-应扣还的预收备料款

工程备料款数额=[(年度建安工作量×主要材料比重)/年度施工天数]×材料储备天数

利润总额=工程结算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

施工机械制度利用率=(报告期机械设备实际工作台日数/报告期制度台日数)×100%

施工机械日历利用率=(报告期机械设备实际工作台日数/报告期日历台日数)×100%

施工机械日历完好率=(报告期机械设备日历完好台数/报告期日历台日数)×100%

施工机械制度完好率=(报告期机械设备制度完好台日数/报告期制度台日数)×100%

竣工工程全优率=(报告期竣工的全优工程个数(或面积数)之和/报告期竣工工程个数(或面积数)之和

基本建设拨款=基本建设投资额+为下年度储备资金-动员内部资源数

建筑工程单位工程概算造价=单位工程直接费+施工管理费

单位工程直接费=∑(每一扩大分项工程直接费×扩大分项工程数量)

每一扩大分项工程的直接费=∑(预算价格×工料和施工机械消耗量)

人工费=相应等级的工资标准×∑工日数

材料费=∑(预算价格×材料消耗量)

施工机械使用费=∑(台班预算价格×施工机械台班数量)

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造价:

设备及其安装工程概算造价=单位工程直接费+施工管理费+设备、工器具和生产家具购置费

工程项目概算造价=∑单位工程概算造价

建设工程的总概算造价:

建设工程的总概算造价=∑工程项目的概算造价+其他工程和费用

工程项目预算造价=∑单位工程预算造价+包括在该项目内的设备和工器具购置费+其他工程和费用

单位工程预算造价=单位工程直接费用+施工管理费+独立费+法定利润

单位工程直接费=∑(每一分项工程直接费×分项工程数量)

每一分项工程直接费=∑(预算价格×工料和施工机械消耗量)

本年投资完成额=基本建设支出合计-应核销其他支出-在建工程年初数-其他单位移交的未完工程

应收已完工程款资金定额:

应收已完工程款资金定额=[全年建筑安装工作量×(垫付期+凭证流转期)]/全年施工天数

[(全年建筑安装工作量-工程成本计划节约额)×(垫付期+凭证流转期)]/全年施工天数

建设项目贷款期限=用款期+还款期

还款期=贷款总额/[全年可用于还本付息资金数-(投资总额×年利率)/2]

建设项目贷款数总额=投资总额×[1+年利率×(用款期+1)/2]

年度新增利润=(新项目增加的固定资产价值×投产后预计全年利润)/(原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新增固定资产价值)

缩短还款期(月)=应交财政的基建收入用于归还借款金额/(借款总额/合同规定的还款月数)

建筑工程投资额=按预算单价计算的直接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法定(计划)利润

=∑(分部、分顶工程实际完成量×预算单价)×(1+其他直接费率)×(1+间接费率)×[1+法定(计划)利润率]

某工序完成的投资额=该工序预算价值×该工序实际完成进度

=该工序预算价值×(该工序实际完成量/该工序预算工程量)

某工序预算价值=分项工程预算价值×该工序比重

某工序比重=(某工序耗用的工料费/分项工程工料费)×100%

建筑工程投资额=∑(扩大分部、分项工程完成额×扩大预算单价)×(1+其他直接费率)×(1+间接费率)×(1+法定利润率)

扩大预算单价=相关联分部、分项工程预算直接费之和/其中主要分部、分项工程预算工程量

建筑工程投资额=单位建筑工程预算造价×单位建筑工程完成进度%

安装工程投资额={[(实际完成实物量×安装工程预算单价)+(已完工程基本工资×施工管理费率)]×

(1+其他间接费率)}×(1+法定利润率)

=∑(实际完成实物量×安装工程预算单价)

安装工程投资额=单位工程全部预算价值×单位工程完成进度%

安装工程投资额=完成的定额工日×每工产值

完成的定额工日=∑(已完工的实物工程量×单位工程定额用工)

每工产值(每工工作量)=安装费/定额用工

建筑安装工程造价=预算成本+特种基金+法定利润

=直接费+间接费+独立费用+法定利润

建筑安装工程预算成本=工程造价-特种基金-法定利润

未完工程实际成本=材料盘存数量×实际单价×(1+辅助材料预算定率)+估计投工工资

辅助材料预算定率=辅助材料预算总值/全部材料预算总值×100%

未完工程实际成本=(已领用材料价值-工程材料预算总值×形象进度)+估计投工工资

未完工程实际成本=经盘点核实的未完分部工程量×分部工程计算单价×(1-尚未施工工序作业的比重)

=经盘点核实的未完分部工程量×(分部工程预算单价×已施工工序作业占全部工序作业的比重

未完工程实际成本=未完工程的盘点工程量×预算工料单价-[(估计工程返工需用工数×平均工资)+(估计追加消耗材料×材料单价)]

未完工程成本=单位工程预算总成本×(实际进度-结算极限进度)×实际成本系数

实际成本系数=账面实际成本总额/(预算总成本×实际进度%

未完工程成本=未完工程约当分部已完工程数量×分部工程工料预算单价

=(月初未完工程账面实际成本+本月发生的实际成本)×月末未完工程约当已完工程数量/(本月实际已完工的工程数量+月末未完工程约当已完工程数量

未完工程约当已完工程数量=∑(各未完工程实际完成分部工程量×该分部工程单价占扩大分部工程总价的%)

=∑(各分部分项完成工程量×各分部分项完成分项工序作业的比重)

=经盘点核实的未完工程数量×(1-尚未施工的工序比重)

已完建筑工程成本=∑(实际完成实物量×预算单价)×(1+间接费率)

已完安装工程成本=∑(实际完成实物量×预算单价)+(已完工程的基本工资×间接费率)

周转材料每期摊销额=周转材料计划成本×(1-残值占计划成本的%)/预计使用年限

周转材料每次摊销额=周转材料计划成本×(1-残值占计划成本的%)/预计使用次数

本期周转材料摊销额=本期完成的实物工程量×预算规定的周转材料消耗定额

某受益对象应分配的某种机械使用费=该种机械台班实际成本×该受益对象实用机械台班数

某种机械台班实际成本=该种机械实际总成本/该种机械实际工作台班总数

某种受益对象应分配的某种机械使用费=该种机械单位产量实际成本×该受益对象实际完成产量

某种机械单位产量实际成本=该种机械实际总成本/该种机械实际完成工作量总数

某受益对象应分配的机械使用费=该受益对象的机械费预算成本×(机械使用费实际总成本/工程的机械费预算总成本)

=该受益对象使用该类机械的定额总成本×该类机械使用费分配数

使用某类机械的定额总成本=∑(该类各种机械实际使用台班×各该种机械台班定额单价)

某类机械使用费分配系数=该类机械使用费实际总成本/使用该类机械的定额总成本

1、直接费成本比例分配法

某建筑工程应分配的施工管理费=(施工管理费总额/各建筑工程的直接费成本之各)×该建筑工程的直接费成本

2、人工费成本比例分配法

某安装工程应分配的施工管理费=(施工管理费总额/各安装工程的人工费之和)×该安装工程的人工费

建筑或安装工程应分配的施工管理费=(施工管理费总额/各建筑与安装工程的人工费之和)×各建筑或安装工程的人工费

某建筑工程应分配的施工管理费=(安装工程的施工管理费总额/各建筑工程的直接费成本之各)×该安装工程的直接费成本

某安装工程应分配的施工管理费=(安装工程的施工管理费总额/各该安装工程的人工费之和)×该安装工程的人工费之和

某种建筑材料的计划需要量=工程投资总额(万元)×每万元投资该种建筑材料的消耗定额

2、按建筑安装工作量计算

某种建筑材料的计划需要量=建筑安装工作量(万元)×每万元建筑安装工作量该种材料消耗定额

某种建筑材料的计划需要量=实物工程量×单位工程量该种材料消耗定额

某种建筑材料的计划需要量=(上期该种材料实际消耗量/上期实际完成工程量)×本期计划工程量×材料消耗增减系数

某种建筑材料的计划需要量=类似工程该种材料消耗定额×计划工程量×调整系数

工资含量包干金额=完成的建筑产品总产值×产值工资含量系数

产值工资含量系数=(核定范围内的工资总额/核定范围内的建筑施工总产值)×100%

房屋造价=报告期竣工房屋的价值(元)/报告期竣工房屋的建筑面积(平方米)

建筑安装工程价款=∑[(已完分部分项工程数量×预算单价)×(1+间接费定额)×(1+计划利润率)]/(1-营业税率)

工程结算利润=工程价款收入-(工程价款收入×变动成本率)-固定成本-营业税金

=工程价款收入×(1-变动成本率-营业税率)-固定成本

设计周期=全年设计项目总投资/当年完成设计项目投资

=全年设计项目个数/当年完成设计项目个数

建设周期=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施工项目全年完成投资

=(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竣工单项工程与未开工的单项工程投资)/当年完成投资额

=施工项目中当年正在施工的各单项工程计划投资额之和/当年完成投资额

建设周期=全年施工项目个数/全年建成投产项目个数

建设周期=全年施工规模/全年新增生产能力

4、按房屋建筑面积计算

建设周期=房屋施工面积(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平方米)

单位工程平均施工工期=本期竣工同类单位工程工期之和/本期竣工同类单位工程个数

平均每百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施工工期=本期竣工同类单位工程工期之和/本期竣工同类单位工程建筑面积之和(百平方米)

平均每万元预算造价的施工工期=本期竣工同类单位工程工期之和/本期竣工同类单位工程预算造价之和(万元)

竣工单位工程工期完成率

单位工程工期完成率=(该单位工程实际工期/该单位工程定额工期)×100%

=(期内按定额工期如期和提前竣工的单位工程建筑面积之和/期内按定额工期应竣工的单位工程建筑面积之和)×100%

实行工程承包合同面=(报告期签有合同的竣工单位工程个数/报告期全部竣工单位工程个数)×100%

=(报告期签有合同的竣工房屋建筑面积/报告期全部竣工房屋建筑面积)×100%

工程承包合同履行率=(本期内如期和提前竣工的合同件数/本期内应竣工的工程合同件数)×100%

=(本期内如期和提前完成的合同的建筑面积之和/本期应完成的合同的建筑面积之和)×100%

=(本期内按合同如期和提前竣工的单位工程个数/本期内按合同应竣工的单位工程个数)×100%

=(本期内按合同如期和提前竣工单位工程建筑面积之和/本期内按合同应竣工单位工程建筑面积之和)×100%

单位工程全优率=本期评为全优的单位(或面积)/本期验收鉴定的单位工程个数(或面积)

工程成本降低(或超支)率

工程成本降低(或超支)率=[工程成本降低(或超支)额/预算成本]×100%

=[(实际成本-预算成本)/预算成本]×100%

=(实际成本/预算成本×100%

建设成本率=(建设成本累计/基本建设拨款累计)×100%

月施工面积=本月新开工面积+上月转入本期施工的面积+前期停建本月恢复施工的面积

自年初累计施工面积=自年初累计新开工面积+上年末转入本年施工的面积+前期停建本年恢复施工的面积

期末在建面积=本期累计施工面积-本年累计竣工面积-本期停建面积

计划年生产能力=计划年初生产能力(包括上年末投资建设新增加的年生产能力)+[(计划期挖潜革新新增加的生产能力×(投产时期/全年工作时期))+基本建设新增加的年生产能力×达到设计能力百分率×(投产日期/全年工作时期)-报废的年生产能力×(报废日期/全年工作时期)

单位投资新增生产能力=某行业本期新增生产能力(或效益)/某行业本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

停缓建系数=(报告期停缓建项目个数/报告期施工项目个数) ×100%

=(报告期部分停缓建项目个数/报告期施工项目个数) ×100%+(报告期全部停缓建项目个数/报告期施工项目个数) ×100%

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本期房屋建筑竣工面积/本期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100%

建设项目竣工率=(本期竣工项目个数/本期施工项目个数) ×100%

建设项目投产率=(本期全部建成投产项目个数/本期施工建设项目个数) ×100%

建筑系数=(建筑物、构筑物占地面积+其他设施占地面积)/厂区占地总面积

工程配套率=(报告期交工单位工程中已配套个数/报告期交工单位工程总数)×100%

配套竣工交验率=(实际配套交工工程项目数/计划配套交工工程项目数)×100%

施工机械化程度=∑(机械化完成的实物工程量×定额工日)/[∑(工人完成的实物工程量×定额工日)+∑(机械化完成的实物工程量×定额工日)] ×100%

=(机械化完成的各种实物工程量按人工定额计算的应用工日/人工完成与机械完成的各种实物工程量按人工定额计算的应用工日)×100%

某工种工程机械化程度=(某项工程机械化完成实物工程量/某项工程完成的全部实物工程量)×100%

综合机械化程度=∑(各工程机械和人工完成的总的实物工程量×各该种工程的定额工日系数)/∑(各工种工程机械和人工完成的总的实物工程量×各该工种工程的定额工日系数)×100%

定额工日系数=某一单位工程量的定额工日/标准的单位工程量的定额工日

生产装备率=(本年全部机械设备平均价值/本年自行完成工作量)×100%

施工装备率=(本年施工机械平均价值/本年自行完成工作量)×100%

建筑机械台班能力利用率=(实际完成台班产量/定额台班产量)×100%

建筑机械年生产能力利用率=(实际完成年产量/定额年产量)×100%

关于折价,溢价发行和实际利率的关系

1、不论是折价发行亦或是溢价发行他们最后的实际收益率都是市场利率。

2、债券的价格是根据市场利率贴现而得来的,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的必然供不应求最后溢价发行,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的供大于求,最后折价发行。

3、最后的实际收益率都为市场利率,也就是说投资人最后得到的收益都是市场利率。在市场利率不变的条件下折价债券还是溢价债券对于投资人来说是没有区别的。

溢价、折价情况下,实际利率与票面利率的关系如何?

初始成本(不含应收利息)=未来现金流量×(某折现率的现值系数),该折现率是实际利率。

①如果债券是按面值发行,实际利率=票面利率;

②如果债券是按溢价发行(贵卖),实际利率小于票面利率。

当高于市场利率时,投资者投资债券获得的收益就会高于投资其他项目获得的收益,潜在的投资者必将乐于购买,这时债券就应以高于面值的价格出售,这种情况称为溢价发行;实际发行价格高于票面价值的差额部分,称为债券溢价。

发行方未来期间按票面利率支付债权人利息,所以溢价收入是对的企业未来多付利息所作的事先补偿。

③如果债券是按折价发行(贱卖),实际利率大于票面利率。

当债券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时,潜在投资者会把资金投向其他高利率的项目,这时债券就应以低于票面价值的价格出售以吸引投资者,这种情况称为折价发行;实际发行价格低于票面价值的差额部分称为债券折价。

发行方未来期间按票面利率支付利息,债券折价实际上是发行债券的企业对债权人今后少收利息的一种事先补偿。


债券实际发行价格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债券实际发行价格的计算公式有两种,一种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另一种是按年计息,到期一次还本并付息,分别如下:

分期付息的债券的发行价格=每年年息*年金现值系数+面值*复利现值系数

期一次还本并付息的债券的发行价格=到期本利和*复利现值系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债券价值计算公式4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