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中运用对偶含有对偶修辞手法的诗句好处是什么

“”又叫“”,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我爱学习网的作文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里的《杜甫诗三首》“练习说明”之“三”这样说道:“古多用句”。“”又叫“”,俗称“对对子”。

将“”与“”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欠考虑和不妥当的。

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

:方式。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

:(,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的语句。

词典的解释尽管有辗转解说之嫌,但毕竟还是讲出了它们之间的些微区别。

古是多用句,但古文句为数也不少。如果依照《用书》的说法,既然“”又叫“”,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古诗文句也比比皆是呢?恐怕就不能这样说了。

因为古文中几乎是找不到句的,古也只限于中才可以找到句。

与它们不是一个概念下的两个称谓。也许是因为二者太相像而不同之处又太少才极易于混为一谈吧。

正如《用书》所说,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它大体上散见于各种文体中,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等。然而则不然,它只仅见于中,是中所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独具的一种特殊技法。这种技法后来又相继为词曲和对联撰写所采用。

除了具备所具有的特征之外,它还要求联句的上下两句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是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且上下两句位置上不得使用词语。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

的要求是极为严苛的。只有符合上述原则的联句才叫,否则就不是或不工整,这在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因而遂成为和欣赏的重要之一。

是非莫属的专用术语专有名词,尽管同时也符合的和要求。

我们只能这样说,是“句”也就必然是“句”,但是“句”就不能说是“句”。特别是诗句及词句在讲究炼字炼句炼意的锤炼语言的艺术上,二者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来源:人教网作者:叶乃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含有对偶修辞手法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