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是什么江南可采莲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春晚《只此青绿》《忆江南》“舞绘”出圈,再次说明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诗情画意美有艺术生命力,可以穿越时空带来美的享受。诗书画及其服饰,以及江南的景色都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有感染力。《只此青绿》的服饰非常美,《忆江南》的人物造型也很有个性,可见编导下了功夫。据《只此青绿》编导介绍,编创舞蹈时根据资料,反复推敲,确定服饰、发式等造型。

  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黄强肯定了两部“舞绘”的创新性与精美性,但是他也指出在反映时代特点的发式、服饰上还有点瑕疵。他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介绍了唐代发生、唐宋元服饰,以及江南服饰的特点。

  《只此青绿》舞者发髻

  《只此青绿》梳的到底是啥发髻?

  春晚过后,有关传统文化的话题发酵不止。《只此青绿》以宋代王希孟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为创作摹本,舞出了诗意,仿佛一幅幅青绿山水画,美得优雅,美得舒适。黄强说,大家发现没,舞者的发型造型其实不是宋代的发型,而是唐代发型。

  唐代抛家髻、朝天髻

  唐宋时期女子都流行高髻,发式丰富,但是在造型上有很大的区别。唐代的发髻有乌蛮髻、同心髻、半翻髻、反琯髻、反首髻、拔丛髻、双环髻、抛家髻、双螺髻、回鹘髻等。而宋代女性发髻有朝天髻、芭蕉髻、龙心髻、流苏髻、闹扫髻、包髻、云髻、宝髻等。从造型上讲,唐代发型更高大,形制更别致,宋代发髻流行戴冠饰。

  黄强认为,“编导说《只此青绿》中的舞者发型是山峰发髻,只是从造型类似山峰,其实宋代并无“山峰发髻”之名,倒是更接近唐代的半翻髻、抛家髻,编导正是从唐代发髻中寻找到了创作灵感。”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穿襦裙半臂披帛梳高髻的宫廷侍女

  陕西乾县唐代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壁画有类似《只此青绿》舞者的发髻。前室东壁壁画绘制唐代女性人物九位,系死者亲属或宫廷特别派遣致祭的女官。图中女子均穿长裙,上罩半臂或半袖上衣,披帛结绶,脚穿昂头重台履。九位女子都梳高髻,但是发髻造型不同,有半翻髻、抛家髻、交心髻、峨髻等。永泰公主墓壁画中间那位女子梳理的就是抛家髻,发髻高耸,如同山峰。陕西长安县唐代韦泂墓壁画也有抛发髻的图像。《只此青绿》舞者的发髻与抛家髻近似,又糅合了半翻髻的元素。

  抛家髻造型,按照《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唐末京都妇人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半翻髻在初唐时就流行,唐代宇文氏《妆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半翻髻由翻荷发髻演变而来,造型如翻卷的荷叶,尤其是侧面看时最为相似。梳发时自下而上,掠至头顶,而后朝一侧翻转,其髻高耸而顶部向一边倾斜。初唐与盛唐时期的半翻髻造型有所差别。

  黄强表示,从服饰、妆饰、发式等风格上来说,唐宋文化是有差别的,唐代风气开放,服饰色彩浓艳,异域风情浓厚;宋代风气收敛,服饰色彩淡雅,风格中规中矩,《只此青绿》以青绿长裙呼应青绿山水,以抛家髻(编导称之为山峰发髻)来对应山峰耸立,但是编导使用的山峰发髻实则是唐代的抛家发髻、半翻髻,“用唐代发髻来表现宋代《千里江山图》的风情、美学,时代有点超越。唐代在宋代之前,如同唐代的秦琼不能穿越来到宋代与岳飞并肩抗金,《只此青绿》编导完全可以从宋代妆饰中寻找代表性的发髻来演绎‘舞绘’。”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忆江南》一叶舟轻读书人

  《忆江南》穿的不止有宋代服饰

  央视春晚另一则文化爆款《忆江南》以唐宋元的五位诗词家的诗词,来展现元代黄公望传世杰作《富春江长卷》,塑造了行者、樵夫、渔夫、读书人的形象,体现的仍然是宋代的风格。

  节目中,唐代吴融《富春》,唐代崔涂《樵者》,南宋陆游《鹊桥仙》,北宋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元代周巽《钓台》。黄强表示,“三个朝代所穿的服饰有所差别,但是《忆江南》中的三个朝代的人物则是以宋代服饰为主。”

  《忆江南》一叶舟轻读书人

  黄强解释说,《忆江南》所涉及的人物服饰是平民服饰与士大夫服饰,读书人兼顾平民与士大夫身份,唐代有“白衣公卿”之说,科举之前是民,科举高中之后是官,身份变化,服饰也随之变化。

  梳理来看,宋代重文抑武,在服饰方面,宋代统治者倡导“务从简朴”、“不得奢僭”的简洁观点。“女子学恭俭超千古,风化宫娥只淡妆”(《宫词》),社会道德观、价值观变化了,审美倾向也发生了变化,于是唐代的奢华、繁复、艳丽、开放的服饰风格,渐渐被宋代简朴,素雅而风格所代替。

  宋代百姓有襕衫、直裰等士庶装,各阶层各行业的人群,遵循服饰制度,穿与自己身份相符的服饰。退仕的官员,隐逸士人,洒脱文人,市井百姓,钟情于直身宽大的袍服,这种服装宋代叫直裰,即长衣,在背后有缝纫的中缝,一直通到下面。故称直裰,又称直身,也有说长衣无襕的叫直裰。宋代还出现过以素布制作的直掇服饰,形制为对襟大袖,衣缘镶嵌有黑边。

  宋代士人服饰以襕衫为主,在衫的下摆加以横襕,过去有“品官绿袍,举子白襕”的说法,也就士人出仕前,还是平头百姓,只能穿白色的服饰,做官之后才能穿红挂绿,因此白色与黑色是古代底层官吏、百姓服饰的主要服色。

  宋代的文人还喜欢穿鹤氅。不过宋代的鹤氅并不是裘皮服饰,面料是布、麻等普通材料,他们之所以将宽大的服饰称之为鹤氅,取鹤的高洁,仙道临风之意。宋代女性服饰则相对繁多,宋代男子服饰相对简单,“平民男子衣着日短,巾裹已无一定式样,且不以腰椎髻为嫌。”

  黄强说,《忆江南》中有苏东坡的形象,穿直裰,戴东坡巾。表现宋代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诗词涉及唐代、元代,服饰应当有所变化。

  唐代士人日常服饰为襕衫,与宋代士人襕衫略有区别,襕衫并不是短衫,而是较长的衫,中间加一横襕,类似襕袍又不是袍。在横襕处系二条长带的,称之为冯翼衣。唐代隐士着以纻布为面料的短襕宽袖之衣,名为隐士衫。隐士也有着褐的,一种以麻、毛织成的粗衣,有长有短,大多为短衣,称短褐,杜甫有《冬日有怀李白》诗云“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曾经居庙堂之高的唐代顾况,退仕后隐居山林,创制一种头巾,其号华阳山人,巾子得名华阳巾。

  宋代服饰沿袭唐朝,官服变化较大,平民服饰变化尚小,但是元朝是蒙古族统治的朝代,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汉人指北方汉人和契丹﹑女真等族,南人指南方的汉人和少数民族。换言之,南方的汉民族人民的地位最低。元代官服虽然也受到中原服制的影响,却有蒙元民族的固有特点,如质孙衣、辫线袍、大帽、婆焦头,都与中原服饰差异很大。元朝士庶通用服饰为男子戴斗帽,穿交领小袖长袍,用带子束腰。

  元人所穿的袄子,是蒙汉各族人民通用服饰,蒙古语称之为答忽,又写成搭护,也有称褙褡。一种交领的无袖背心,即没有双袖的上衣。也有长款褡护,通常为大襟、对襟,衣式上窄下宽。

  黄强总结,美中不足的是,唐宋元士庶服饰是有差别的,《忆江南》以宋代服饰来表现不够严谨。宋人唱吟前朝诗词,着宋人衣裳没毛病;但是宋人颂唱元人诗词略有遗憾。周全考量来看,服饰依据朝代变迁而有所变化就完美了。读书人、行者、隐士穿宽袖衫、直裰都可以,但是樵夫、渔父都是靠劳动换钱生活的,那是必须短衣襟小打扮的,实际上大隐于世的高洁之人,都是衣食简朴,甚至简陋的表现,如陶渊明用头巾过滤酒的杂质。几分钟“舞绘”浓缩三个朝代,可以在服饰细节上做到更完美。

  《忆江南》卖鱼生怕近城门渔父

  春晚带火江南服饰文化

  《忆江南》舞蹈以及《富春江图卷》说的是江南景,江南事,涉及的人物服饰、妆容自然是江南服饰。那么江南服饰有什么特点?

  黄强说,江南是地理区域,在文化、地理、气候等领域的不同情况下,江南的范围、概念和定义各不相同。广义上的江南是指长江之南,一般多指长江中下游南岸区域。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地方,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但始终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唐朝时期,出现了较为明确的江南概念。江南服饰包括朝代服饰、地域服饰,六朝服饰、南唐服饰、明朝服饰、民国服饰属于朝代服饰,东吴服饰、南京服饰、南越服饰、常州服饰、水乡服饰属于地域服饰。

  服饰的全概念,包括官服、便服、女装、冠帽、鞋履、妆容、辫发,以及丝绸种植、生产、商贸,相关配套产业。六朝时已经有了锦,这个锦就是与南京有关的云锦。云锦因灿如天上云彩而得名,又因为制造费时费力,有寸金寸锦之说,可见云锦的珍贵。云锦一向是皇宫的御用品,奉献给皇帝,或者皇室成员,非一般官宦人家可以使用。

  “六朝时期的南京出产黑色丝绸,质量高,也非常出名。黑色丝绸主要是印染工艺的结果,当时黑色丝绸多为贵族所用,百姓是用不起的。”黄强说,至今在南京夫子庙还保留着“乌衣巷”的地名,也是刘禹锡“乌衣巷口夕阳斜”所歌咏的乌衣巷。乌衣者,黑色绸衣。南京出产黑色丝绸一直到民国时期,并且驰名中外。

  六朝褒衣博带引领时尚潮流,展示江南士人翩翩风度;“足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江南才子的创意鞋履,登山鞋的鼻祖;南唐韩熙载的“韩君轻格”是江南的创意轻纱帽;“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酒来笑复歌,兴酣乐事多。”(李白《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唐宋两位大诗人展现的是江南才子轻服饰重友情,任风雨洒脱的豪情。

  黄强还说,舞绘《忆江南》表现的是江南风光,风土人情,所举五首诗词很精彩,“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但并未收录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或许是与主题不符,但略遗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导读【原创】文:黎海滨(湖北武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原创】文:黎海滨(湖北武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凡是懂得一点点古代文学的人,大概都知道这一首被称为“秋思之祖”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吧。它的作者,就是被称为“曲状元”的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年少时,我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过目即能背诵,以为这是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

人到中年,五十岁的我闲读马致远,细细咀嚼,细心品味,才发现——马致远的真正好作品,是散曲《南吕·四块玉·恬退》一组四首。

不信?请看我与您一一道来。

马致远散曲《南吕·四块玉·恬退》一组四首:

绿鬓衰,朱颜改,羞把尘容画麟台。故园风景依然在,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

绿水边,青山侧,二顷良田一区宅。闲身跳出红尘外。紫蟹肥,黄菊开,归去来。

翠竹边,青松侧,竹影松声两茅斋。太平幸得闲身在。三径修,五柳栽,归去来。

酒旋沽,鱼新买,满眼云山画图开。清风明月还诗债。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

马致远(约1250—约1321),元大都(今北京)人。字千里。是元代最伟大的杂剧作家和散曲作家之一,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并推为元散曲家第一。

马致远五十岁归隐田园。他仰慕陶渊明,故自号“东篱”。

他的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录鬼簿》说他曾做过江浙行省务官。其他的情况,都只能从他的作品中来推测。

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较关汉卿、白朴等晚一些,属于元代前期作家,或者属于有的文学史著作所称的第二代散曲作家。这个时期,元代统治者已经从初期的盲目狂躁中走出来,进入较为理性治国的阶段。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提出“遵用汉法”,任用汉族文人,这给当时的知识分子以很大的希望。但是,这种“遵用汉法”和对汉族文人的任用是极其有限的,所以实际带给文人雅士们的,往往是更大的失望。

年轻时候的马致远,是很有抱负的。他认为自己有“佐国心,拿云手”,虽然中年以后也感叹“命里无时莫刚求”。他说“且念鲰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都不迭半纸来大功名一旦休”,对功名仕途也是有过一番追求的,不过没有成功,只能感叹“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元灭南宋后,需要大量人才去管理江南大片土地和财富,尤其是理财,这不是蒙古人所擅长的,于是招募大批汉人。省务官,即为掌税收之官,从五品。马致远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应征为江淮行省务官(江淮行省后又改为江浙行省)而南下到杭州、扬州的。

这个职务显然并不适合马致远,与他的理想抱负更是相去甚远。他在曲中不断地感叹“空岩外,老了栋梁材”。马致远曾说自己“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是指年轻时在大都求取功名。到了南方,这个江浙行省务官大概也做了二十年,最后辞官归隐了。也就是他在〔大石调·青杏子〕中所说的“世事饱谙多,二十年漂泊生涯,天公放我平生假”。他的《南吕·四块玉·叹世》第一首,就是他此时思想的反映:

两鬓华,中年过,图甚区区苦张罗。人间宠辱都参破。种春风二亩田,远红尘千丈波,倒大来闲快活。

话是这么说,但其中也包含了几许落寞、几许无奈。

马致远在大约五十岁的时候终于辞官归隐了,也就是前面所引到的“二十年飘泊生涯,天公放我平生假”。此后的二十多年,马致远开启了散曲创作的黄金时期。

马致远追慕陶渊明,希望能像陶渊明一样赋《归去来辞》,归隐田园。于是,他创作了一组四首《南吕·四块玉·恬退》,都以“归去来”结尾——

绿鬓衰,朱颜改,羞把尘容画麟台。故园风景依然在,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

绿水边,青山侧,二顷良田一区宅。闲身跳出红尘外。紫蟹肥,黄菊开,归去来。

翠竹边,青松侧,竹影松声两茅斋。太平幸得闲身在。三径修,五柳栽,归去来。

酒旋沽,鱼新买,满眼云山画图开。清风明月还诗债。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

这一组四首散曲,特别契合我的中年心境。

——酒刚刚打来,鱼也是新买来的。满眼的云山像画图一样展开。在清风里、明月下,我终于有时间与心情,把多年想写的诗文写出来。我本来就是懒散自由惯了的人,又没有什么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才能。还不如就这样归去,回归田园吧!

两鬓华,中年过,图甚区区苦张罗。人间宠辱都参破。种春风二亩田,远红尘千丈波,倒大来闲快活。

人到中年,一半梦想,一半现实。

半醒中年,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让我们像马致远一样“恬退”,回归田园,可好?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是唐朝初期著名的诗人,和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他从小聪颖过人,被称为“神童”。骆宾王7岁时,一次,家中来了客人,见他聪明伶俐,就问他一些问题,骆宾王都对答如流。客人恰巧看到池塘中有一群白鹅,就有意让他以鹅为题作诗。骆宾王稍加思索,便随口吟出了这首家喻户晓的《咏鹅》。

诗人从鹅的声音、形象、动作、颜色等几个方面进行描绘,把白鹅浮水时的形象和神态写得生动逼真,给人留下了一副富有情趣的、美丽的图画。

 “鹅!鹅!鹅!”面向蓝天,
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
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田田:莲叶茂密的样子。

《江南》是一首汉乐府诗,你知道什么叫汉乐府吗?乐府原本是个机关,就像教育局、公安局一样是个机构。汉朝时被设定成了一个专门的机构,主要任务是到民间采集老百姓传诵的民歌,回来后给这些民歌配上音乐。后来啊,人们就直接把这些采集来的诗歌称为“乐府”。于是,乐府不再是机关的名称了,变为了诗体的名称。“汉乐府”就是汉代的乐府诗歌。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
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
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作者】王维 【朝代】唐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色:颜色,这里也有景色的意思。

《画》这首诗非常有名,但争议颇多。有人说,这是一位僧人为《金刚经》所作的唱颂词的前四句,有人说,这是唐朝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佳作,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源自于描述一幅画。

无论哪种说法,都缺乏有力的历史依据,因此,教材中没有明确标注这首诗的作者和年代,只是笼统地把它当作一首古诗。就内容来看,这首诗描述的是一幅画,简直可以说是一首关于“画”的谜语。

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
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古风二首 / 悯农二首

【作者】李绅 【朝代】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李绅是唐朝诗人,他认为写诗不要只注重形式,而要写出实实在在的内容。李绅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穷苦。他长期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对他们的艰辛比较了解,所以才能写出《悯农》这样的作品。诗人李绅写了两首《悯农》,这是其中一首。农民们整日辛勤劳作,他们的生活是不是很幸福呢?我们一起到诗中寻找答案吧。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
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瑶台:神话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朗月行”是乐府的题目,李白这首诗借用这个古时候的题目,所以叫“古朗月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儿童面对月亮的天真猜想,一共有十六句,我们选的是前四句。

【作者】李峤 【朝代】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三秋:晚秋。 千尺:浪非常高。

李峤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大多是歌颂景物的,这首《风》就是一首赞美风的诗。就像骆宾王赞美白鹅,写了一首《咏鹅》一样,李峤的这首《风》也可以说是一首“咏风”的诗。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
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
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1)扫描或搜索公众号“泰兴莫妮卡语数外”关注!

(2)后台回复古诗译文

注:如果您在微信以外的平台打开此文

请将此文转发微信,然后长按识别二维码

今天的文章分享到此,编写不易,去右下角给Monica老师点亮“在看”吧!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南可采莲是哪个朝代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