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葬在雨花台烈士陵园历史墓能找到么?

  • 1、邓愈是明朝开国元勋之一,1378年病逝后被葬于南京雨花台西安德门里的西山,即今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南路邓府山。2、家住城南的“老南京”万祥牛说,雨花台烈士陵园及其附近是南京明代古墓的一个集中地区,安葬着诸多明代名人,如邓愈、李杰、方孝孺、浡泥国王、宋晟等。3、新中国成立后,普德寺渐渐少为人知,只在...

摘 要:振动是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点。本文以南京地铁十号线二期工程为例,从文物古迹振动预测方法、轨道振动减缓措施和文物古迹保护管理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从施工期、运行期等采取多种防护措施,有效降低地铁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对文物古迹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环境影响评价;振动;文物古迹保护

南京地铁十号线二期工程涉及的文物古迹保护目标数量众多,具有典型性。结合南京地铁十号线二期工程轨道环评工作实践,本文介绍本项目文物古迹保护中振动的评价重点、影响预测方法以及采取的减缓措施,为以后城市轨道交通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1 南京地铁十号线二期工程项目概况

南京地铁十号线二期工程为十号线一期工程的东延线,路线全长13.35 km,均为地下线。南京地铁十号线二期工程经过雨花台区、秦淮区和江宁区,共设车站十座,其中換乘站6座,采用A型车、6 辆编组,设计时速80 km/h。

2 南京地铁十号线二期工程沿线文物古迹介绍

本工程涉及主要文物古迹保护单位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邓愈墓和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区铁心桥古墓葬群和雨花台古墓葬群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外郭城墙。

本工程共涉及2处地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邓愈墓和雨花台烈士陵园,其中路线距离邓愈墓文物保护线范围约25 m,距离文物建筑本体约74 m,轨道埋深14 m;进入雨花台烈士陵园文物保护线最近距离约为34 m,距离文物建筑本体约360 m,轨道埋深15 m。

本工程振动评价范围内涉及铁心桥古墓葬群、雨花台古墓葬群2处南京市地下重点文物保护区。本工程区间线路进入铁心桥古墓群文物保护区约5 m,穿越保护区范围长度约466 m,轨道埋深12 m;进入雨花台古墓群文物保护区约0~63 m,穿越保护区范围长度约277 m。雨花台站1A号、1B号出入口侵入雨花台古墓葬群区,轨道埋深14 m。

本工程共涉及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外郭城墙遗址。区间下穿南京外郭城墙遗址,车站主体未侵入保护线范围,下穿保护线区间长度约为100 m,轨道埋深12 m。

本工程沿线文物古迹根据《古建筑防工业振动技术规范》(GB/T50452—2008),地铁振动对文物结构速度响应的评估采用计算法。

3.1 文物振动预测参数确定

根据《古建筑防工业振动技术规范》(GB/T50452—2008),地铁振源引起的不同距离处的地面振动速度和频率取值见表1。

3.2 文物振动速度的预测

根据《古建筑防工业振动技术规范》(GB/T50452—2008),仅对地面上的古文物保护本体建筑进行振动预测。轨道沿线两侧100 m范围内,地面以上存在1处古文物保护本体建筑。

经计算,邓愈墓因轨道振动引起的承重结构最高处最大振动速度0.88 mm/s,超过标准值0.63 mm/s。

4 本工程文物古迹保护采取的措施

4.1 施工期文物古迹保护措施

根据南京地铁十号线二期工程车站、区间的勘察资料,车站围护形式和区间工法已经确定。为减小地铁施工对沿线建筑物的影响,区间工法采用盾构法施工。

4.1.1 文物古迹加固保护措施

为增强文物古迹自身抗干扰能力,在盾构通过前对文物古迹进行结构安全鉴定,根据鉴定结果采取结构加固、加强措施。为降低盾构施工引起文物古迹的沉降、倾斜等,确保文物古迹的完整和安全,根据文物古迹保护专项评估报告,对需要进行主动加固的文物古迹采取预埋注浆管的备用措施。根据施工期间的监测结果,当文物古迹变形超过预警值时再注浆加固。施工期间尽量通过盾构施工控制,减小对文物古迹的影响。

4.1.2 进行盾构试掘进,优化盾构掘进参数

在与穿越临近文物古迹的地层进行盾构试掘进,通过分析试掘进段地表沉降与施工参数之间的关系,调整盾构掘进推力、掘进速度、盾构正面土压力及壁后注浆量和压力等参数,反复试验不断摸索,从而为盾构后续掘进阶段取得优化的施工参数和施工经验。

4.1.3 区间洞内控制措施

盾构下穿文物古迹时严格控制好盾构姿态,确保盾尾间隙均匀。防止超挖,适当降低盾构刀盘转速,增加刀盘推力和同步注浆量,力求匀速、稳定地通过文物古迹基础。盾构掘进过程中及时进行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为了防止同步注浆的注入量不足或者是浆液体积收缩,对脱出盾尾7~9环位置的管片及时进行二次注浆。

4.1.4 制定应急预案,加强施工监测

应急预案报请专家审查后落实,根据相关预案备妥应急物料,在施工现场进行抢险演练。

4.2 运营期间文物古迹保护措施

本项目对于因地铁运行引起振动速度超标的古文物古迹采用设计推荐的特殊减振措施一一液体阻尼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根据地铁振动预测结果,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对线路经过的邓愈墓和南京外郭城墙区段采取特殊减振措施。

减振措施有效性分析:根据已建成的南京地铁三号线,有两处下穿南京城墙(玄武湖段、雨花门段),该两处城墙本体的结构形式与南京地铁十号线二期工程拟下穿南京外郭城墙下穿深度也近似,分别采用了高等减振措施固体阻尼钢弹簧浮置板和特殊减振措施液体阻尼钢弹簧浮置板。由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对两处城墙进行古建筑振动影响测试。经实测,列车通过时,城墙控制点位置水平方向上的速度响应与背景振动情况并未出现非常明显的变化,在东西方向、南北方向上列车通过时结构的速度响应最大值低于国家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建筑的容许响应速度,运营期列车运行产生的振动对古文物古迹的影响很小。具体测量数值见表2。

因此,本次南京地铁十号线二期工程减振设计方案中,对振动超标的文物地段和下穿文物地段采用最高等级——特殊减振措施(液体阻尼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南京地铁3号线的振动实测结果验证了钢弹簧浮置板减振轨道的显著减振效果。对于本工程涉及到的两处文物古迹,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特殊减振措施能够满足文物古迹保护要求。

4.3 本项目文物古迹保护的管理要求

本项目开工前需要做文物古迹保护专题报告,报送文物古迹主管部门审批。建设单位要协同文物古迹部门要开展文物古迹勘探;施工过程一旦发现疑似文物古迹,立即停止施工,采取临时性措施保护好现场,并在四小时内报告建设单位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在接到报告后十二小时内,应当将保护措施报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

建设单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开展沿线地下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在工程设计阶段加强线路沿线地下文物古迹的勘探。同时,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文物、遗迹,将立即停止施工,并采取保护措施如封锁现场,报告南京市文物主管部门,组织采取合理措施对文物、遗迹进行挖掘。定期对施工期及运营期的文物本地振动的监测。

文物古迹的历史特殊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决定了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尤其是地铁列车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对文物古跡的影响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工程中,应该从振动预测的方法和参数选取、振动影响减缓措施和文物古迹保护管理要求的多重角度,分析论证减振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建设单位应主动与文物古迹主管部门加强沟通,做好前期行政许可事项工作、科学施工、运营期定期做好文物古迹的振动监测,多部门配合共同做好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

[1]李宇东,马蒙,钱春宇,等.地铁列车及路面交通引起古建筑微振动预测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4(3):47-52.

[2]李克飞,刘维宁,刘卫丰,等.交通振动对邻近古建筑的动力影响测试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1):79-83.

[3]闫维明,张祎,任珉,等.地铁运营诱发振动实测及传播规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2):149-154.

[4]关美荣,张浩森,李昀阳,等.地铁运营期间产生的振动对文物影响的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18(6):75-76+52.

[5]辛韫潇.盾构地铁隧道建设对地表文物建筑的影响研究[J].工程勘察,2021(2):1-6+30.

有雨花阁、甘露井、甘露井亭、二忠祠、乾隆御碑亭、李杰墓、明太监义会碑、杨邦乂剖心处、方孝孺墓、木末亭、辛亥革命人马合冢、木樨苑、曦园、怡苑、梅岗、雨花石博物馆、江苏省国家安全教育展览馆等20余处名胜古迹和楼台亭阁馆。

雨花石文化区分为“神话传说”、“科普展示”和“溪滩观赏”三大部分,由天降雨花广场、踏花寻石甬道、《雨花石的传说》暨《登台问天》雕塑、雨花石博物馆、雨花茶馆、雨花溪滩、植物观赏等景区(景点)组成。

其中,雨花溪滩层积厚达三十公分的雨花石,为中外游人尽情体验“到雨花台捡雨花石”的乐趣,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

天降雨花广场入口处的照壁上“天降花雨”碑刻由南京著名的寺院——栖霞寺的住持隆相大师亲笔题写,具有世外高人的神韵。

壁照前设置的雨花宝鼎1.8米,为圆形三足鼎,立耳,圆形腹。

腹下微敛,三柱足中空。

鼎腹前后饰蟠螭纹图案,意为一方圣土,其间点缀梅花,意为天降花雨。

鼎腹的四面分布“雨花宝鼎”四字。

鼎腹蟠螭纹图形为经典的古代饰纹图案,铜鼎的纹饰格式均参照经典的古代铜鼎的模式设计,造型质朴、大方,并具有雨花宝鼎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雨花宝鼎的周围栽植单瓣樱花,利用早樱凋谢时落英缤纷的景象,体现“天降雨花,坠地成石”的主题,营造出“游人不知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的意境。

云光法师虽已一去不返,但那落花如雨的玄妙一刻却被永远地定格下来。

坐落在雨花台风景区内(雨花石文化区东侧)的南京雨花石博物馆创建于一九八九年十月,为中国首家赏石文化专业馆。

新馆于二00七年九月建成并正式对社会开放,是弦扬雨花石文化,普及雨花石科普知识,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开展雨花石文化艺术研究和交流,享受美的重要场所。

展厅共八百平方米,重点介绍雨花石的来源与成因、历史与文化、审美特征与馆藏珍品;集中展示了雨花石的收藏与研究成果。

流动展线将引领您走近雨花石,感觉雨花石,感受雨花石的大美、宁静、坚贞与无我。

该馆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和翔实的标本,全面介绍了雨花石的定义、成因及研究价值,观众可在天然雨花石的艺术中欣赏到各种古今人物、田原风光、花鸟禽兽以及雨花石工艺品等。

同时还展出历代文人墨客、藏石大家的许多鲜为人知的专著和诗词,以及许多精美的雨花石图片,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人们在领略精美的雨花石中也能感受到雨花石博物馆优美环境所带给人们的愉悦。

清“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雨花阁,复建于1997年,坐落在古雨花台遗址上,位于雨花台风景区东岗(又称梅岗)。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尤其是城南雨花台地区寺庙林立。

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反映了当年的景象。

相传梁武帝时期,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高座寺后的山顶设坛讲经说法,僧侣500余人趺坐聆听,讲得精彩,听得入神,数日而不散,感动佛祖,天降雨花,落地为石,遂称雨花石,雨花台也由此得名。

北宋末年,古雨花台上始有建筑物,至晚清,在遗址上又建云光寺,后毁于兵燹。

如今复建的雨花阁,阁叠三层,檐卷四重。

内厅有巨幅云光法师说法瓷砖画,追寻雨花台历史源头。

内存一尊讲经石座,四周散缀99粒雨花石,营造出云光法师讲经讲得天花乱坠的场景,讲经石座后墙上,悬挂30米长《法显和尚西天取经画卷》,详细的描述了比唐僧西天取经早300年的法显和尚到西天(锡兰)取经,在雨花台译经的全过程。

凸现了雨花台千年历史的丰厚底蕴。

外阁环以南郊名胜图,陈列文物古玩仿古器物。

由著名书法家陈大羽、尉天池领衔的22位书法家书写的44条楹联条幅装点着楼台回廊。

方孝孺(公元1357年—公元1402年),为明朝宁海人,字希直。

燕王朱棣举兵南下,攻陷京师,惠帝仓皇出奔,棣乃自立为帝。

召孝孺,令其起草诏书。

孝孺哭号殿陛,并且把笔扔在地下说:“死即死而,诏不可草!”遂被磔于市,宗族亲友坐诛者873人,学者称这为正学先生。

相传门人拾其遗骸葬此。

方孝孺墓位于北纬3215′,东经1198′,在雨花台江南第二泉后山,雨花台烈士陵园北山坡上。

方孝孺墓从明万历年间汤显祖为其修墓建祠开始,历代均有修葺,现存明代方正学(孝孺)墓碑,是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八月,两江总督李鸿章所立。

其旁的碑志为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重修。

抗战期间也被砸毁,倒卧在地。

1999年,雨花台风景区重修方孝孺墓。

现墓区由牌坊、神道、方孝孺铜胸像、24块碑刻组成。

方孝孺铜像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所塑,碑刻均由当代知名书画家所书。

墓前平台、墓碑、墓丘及墓后照壁组成轴线对称式布局,依山就势,保持原有的环境风貌。

石牌坊高5.05米,神道连接牌坊和墓碑,墓碑高4.2米,著名书法家尉天池手书“明方正学先生之墓”镌刻镏金。

墓丘建在原土冢上,下部为直径4.6米的圆柱体,上部为2.1米的半球体,总高达4.5米。

环境幽静,树高林密,古柏参天,自成一景。

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从景区北面大门步入雨花台,首先映入您眼帘的是一组高大威武的烈士群雕,这是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的标志。

这里就是雨花台的北殉难处。

群雕建于1979年,高10.03米、宽14.2米,由179块花岗岩拼装而成,总重量约1300吨,是目前我国同类题材花岗岩雕塑之最。

它主题突出,层次分明,上实下虚。

那九位戴着镣铐、蔑视敌人的工人,横眉冷对的知识分子,怒目圆睁的农民,临危不惧的女干部,咬紧牙、抿着嘴的小报童,身陷囹圄、充满胜利希望的女学生,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先烈在就义前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

群雕是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家刘开渠大师设计,由广州、上海、北京、杭州、南京等地的雕塑家集体创作完成的。

烈士纪念碑建于雨花台海拔60米的制高点上,建成于1989年,位于占地面积5010平方米的雨花台主峰广场上,广场由纪念碑、碑廊、地下大厅三部分组成。

纪念碑高42.3米(寓意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宽7米、厚5米,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额似红旗如火炬。

碑身正面“雨花台烈士纪念碑”为**题写。

碑身背面刻有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南京市人民政府所撰、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书写的碑文。

碑前立有一尊5米多高以“宁死不屈”为主题的革命志士青铜塑像。

雨花台的特色-景区雨花石博物馆常年展览的雨花石可称为中华一绝。

雨花台原是二三百万年前古代长江和支流秦淮河的泥沙经过不断沉积而形成的山丘,山丘上的石英岩石和玛瑙石,色彩艳丽,晶莹剔透,犹如石中生花一般,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雨花石。

明《一统·南京》称:“雨花台石,聚宝山出”。

它讲究质、色、形、纹,其色彩极为丰富,形状纹路也是千变万化。

根据其天然色调及纹路形象,文人墨客常赋予许多诗情画意的名字。

雨花石在地质上称作砾石。

一般提到雨花石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南京雨花台,都以为雨花石仍是产自雨花台一带,实际上这只是人们的误解,现代雨花石并不产于雨花台,而主要产自南京市郊及长江沿岸的六合、仪征(真州)、江宁、江浦等地。

雨花石产于南京雨花台砾石层(注:并不在雨花台内)。

雨花台砾石层为古长江及其支流秦淮河、滁河的沉积物。

形成距今约1200万——300万年的地质时代,即中新世、上新世,乃至第四季早期。

雨花台砾石层是南京附近的重要地层,在1924年世界地质大会上,由地质学家刘季辰、赵汝钧创名。

雨花台砾石层中的砾石来源与长江及支流有关。

关于雨花台砾石层的砾石来源有两种假说:

一是远源,即来自长江中游一带;二是近源,即来自南京附近。

李立文教授经过对幕府山、铁心桥和秦淮新河畔的原生玛瑙标本及湖北松兹、四川宜宾的玛瑙质砾石标本的研究后认为:雨花台砾石层的来源较为复杂,它既有远源,也有近源,并以近源为主。

问及雨花石的来历,往往会听到这样的故事:南朝梁武帝时,有个叫云光的高僧在石子岗(今雨花台)设坛讲经说法,感动上苍,为之雨花,落地后便幻成了五彩缤纷的雨花石,后人将讲经处便称之为雨花台。

还有不少散见于史料中的诗文称:雨花石为女娲补天的遗石。

如“珍重养清泉,有时天可补”。

(孔尚任咏《六合石子》)“天也物也,物有不足,故昔女娲氏炼五色之石,以补其阙”。

(战国《列子》)雨花石也五色之石也,是否就是补天的遗石呢?其实,这都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想象,不足为据。

很显然,雨花石的成因是科学的,雨花石的历史比云光说法更加久远。

云光说法与雨花石的结合源自所处年代佛教盛行的社会背景。

如今时过境迁,当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的情景早已被历史的烟云所湮灭,而云光说法这一神话传说伴随雨花石赏玩活动的延续,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雨花茶,是雨花台50年代引种创制的茶中珍品,色泽翠嫩,滋味香淳,曾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茶园位于陵园景区西南部,占地4.5公顷。

雨花茶,茶叶外形圆绿,如松针,带白毫,紧直。

冲泡后茶色碧绿、清澈,香气清幽,品饮一杯,沁人肺腑,齿颊留芳,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南京雨花茶是绿茶炒青中的珍品,也是中国三针之一,是优质细嫩针状春茶,产于南京中山陵、雨花台风景区,当茶芽萌生至一芽三叶时,于清明前约十天开采直至清明,只选一芽一叶芽叶,采下长度为2--3厘来的茶芽,杀青,揉捻,整形干燥,涂乌柏油手炒,每锅只可炒250克茶。

雨花茶,以紧,直,绿,匀为其特色,其形似松针,条索紧直、浑圆,两端略尖,锋苗挺秀,茸毫隐露,色呈墨绿,绿透银光,香气浓郁高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明亮。

沸水冲泡,芽芽直立,上下沉浮,犹如翡翠,清香四溢。

雨花茶是南京特产,也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它外形圆绿,条索紧直,锋苗挺秀,带有白毫,犹如松针,象征着革命先烈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形象,故定名为雨花茶。

雨花茶色、香、味、形俱佳,冲泡后,茶色碧绿而清澈,香气清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有止渴、清神、消食、治喘、除烦去腻等功效。

雨花台的绿地覆盖率达90%以上,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色彩缤纷的花朵,杜鹃花作为景区特色观赏植物,每年都定期举办盛大的杜鹃花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雨花台烈士陵园历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