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风格特点》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试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唐代琵琶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唐代琵琶艺术(7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试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唐代琵琶艺术本文档格式为 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 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摘要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唐代发达音乐文化的产物。唐 代社会崇尚音乐,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当时还出现了专 业的表演阶层,而音乐表演名家也不断涌现。诗句中的 “拢 ”与 “抹 挑”分别是当时琵琶左手和右手的演奏技法:拢与 ,分别指左手的 按弦与揉弦;而抹与挑则分别是右手向内、向手心方向与向外、 向手背方向的弹奏动作。而琵琶女弹奏的正是在唐代占据主流的 四弦琵琶。关键词:唐代 白居易 琵琶行 拢 抹挑

2、琵琶J623 A琵琶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诗歌。 诗文生动地讲述了诗人从长安被贬至江州任司马,无意在夜船上 聆听了一位长安琵琶女的弹奏,并诉说其凄惨身世的故事。在诗 人细致地描述中,千余年前浔阳江边的那令人荡气回肠的琵琶演 奏场景仿佛浮现于读者眼前。因此,琵琶行又堪称一首优美 的音乐史诗,是研究唐代琵琶艺术的珍贵资料。故此,我们有必 要对琵琶行的音乐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并对诗文中唐代琵琶 的演奏技法和形制进行探讨,试图了解唐代的琵琶艺术。一 琵琶行的音乐文化背景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当时社会上形成了 崇尚音乐的良好氛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还出现了专 业的表

3、演阶层,涌现出了众多的音乐表演名家。特别是在首都长 安城内,音乐活动更加繁荣,主要有钦定的 “千秋节 ”、各种节日 宴舞、宗教场合的 “俗讲”、民间的 “散乐”以及演奏比赛等。统治者 设立了“九部乐”和“十部乐”,区分了 “坐部伎”和“立部伎”;在中央 还设立了大乐署、太常寺、鼓吹署及教坊等艺术人才的管理和培 训机构。唐玄宗时又成立了三个梨园,分设在宫内、长安和洛阳 的太常寺。当时还对音乐学生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了筛选:按照 成绩的优略分别任 坐部伎”、立部伎”或雅乐”。这些政策与措 施,不仅提高了当时的音乐表演水平,更重要的是为音乐艺术的 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唐代还大规模地引入外来音

4、乐文化,进行兼收并蓄。当时设 立的 九部乐”、十部乐”中,就包括了西凉、龟兹、疏勒、康国、 安国、扶南、高丽、高昌等国的音乐。各类音乐在中土地区得到 了充分交流与融合,燕乐”得以丰富,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六么、霓裳羽衣曲、雨霖铃等就是优秀作品的代表。丰 富的燕乐作品为音乐活动的蓬勃开展提供了丰富内容。唐代还出现了专业的表演阶层,涌现出众多的音乐家。当时 有上万艺人工作于各类音乐机构中。这些艺人中有工乐” 乐工”、官僚家属和 音声人”。大量优秀的音乐表演艺术家随着良好 的音乐环境而不断涌现,如唱声乐的米嘉荣、许和子;器乐中弹 琵琶的段善本、康昆仑等,弹筝的李青青,吹笛的李谟,弹箜篌 的李等。他们极

5、大地推动了音乐创作的发展,并提高了表演水 平。与此同时,唐代又是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诗人们为我们创 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发达的音乐文化为诗人创作提供了 丰富的素材。诗人们想象力丰富,对音乐的感受细腻而贴切,他 们将声音的艺术转化为优美的文字。于是,在唐诗中就留下了许 多脍炙人口的音乐诗篇。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他反对为美而美的唯美 主义表演,主张将 情”融入音乐。他具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思想, 并具备高度的音乐鉴赏能力。他熟知生活中音响各要素与音乐形 象之间的联系,能够准确细致地将这种联系转换为具体的内心视 觉,并用文字描述出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他丰富的乐器演 奏知识体现于他流

6、传下来的大量描写音乐演奏的诗文中,如清 夜听琴、夜筝、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和浙西李大夫 作、琵琶行等,形象地描写了演奏琴、筝、筚篥和琵琶的 场景,均流传千古。特别是在琵琶行中,诗人用流畅优美的 语言,对琵琶的演奏特点和表现力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描述,为我 们了解当时的琵琶演奏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二 琵琶行中琵琶的演奏技法分析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对琵琶女的演 奏进行了细致地描述: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 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 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 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

7、浆迸,铁骑 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的 “轻拢慢 抹复挑 ”一句涉及到了当时琵琶的几种演奏 方法,需要重点阐释。以往的学者对此观点迥异。近代有些学者 解释 “拢”、“ 为”不用拨子,而用右手的手指弹奏,相当于后世的 夹弹、滚等右手指法。有学者则以为这种解释很不妥当,认为 “拢”、“ 其”实相当于后世的推、吟、揉等左手指法,假若 “拢”、 “ 均”为右手的指法,依照诗文中的描述,则琵琶女既需用“拢 ”、“ 等”右手手指技法,又需用拨子弹奏,这样在演奏中,她就既需 用手弹,又需用拨弹,根本无法讲通。有学者则认为可以讲通。 因为“拢 ”与“抹挑”是琵琶女右手 “指、拨兼尔用之

8、 ”的弹奏技法, 这位琵琶女处于用拨子发展为用手指弹奏技术的过程之中。她时 而用拨,时而用指;需要用大弦弹奏出粗嘈的声音时,她用铜拨 弹奏;需要用小弦弹奏出细切的声音时,她用手指弹奏。也有学 者支持这种观点,认为 “拢、 ”与“抹、挑 ”是在琵琶上同时运用了 拨弹和手弹两种方法,手弹有利于抒情,拨弹更显气势。 “拢 ”说 的是左手使用手指的弹奏, “抹挑 ”则是右手使用拨子的弹奏技 法。辞海认为 “拢 抹挑 ”是演奏琵琶的一种指法,并只 “用手指 轻按”来解释 “抹”。后来许多著作多从辞海之说。这些迥然不同的释义,使我们在理解琵琶行中的演奏技 法时难免有些茫然。因此,为了对唐代的音乐文化进行深

9、入的理解,对 “拢、 、抹、挑 ”等琵琶演奏技法进行一番深入透彻的分 析,就显得尤为必要。其实,唐宋诗歌中多记载有 “拢、 、抹、挑 ”等琵琶演奏技 法。唐代诗人元稹的琵琶歌中有: “六幺散序多拢 。”诗人王 建在宫词一百首中写道 “琵琶先抹六幺头。 ”诗人李绅在悲 善才中说: “轻腕拢弦促挥抹。 ”唐代李群玉的索曲送酒中 说: “烦君玉指轻拢 ,慢拨鸳鸯送一杯。 ”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 录中也提到: “部中有一面琵琶,声韵高下,拢 揭掩,节拍无 差。 ”宋代晏殊的玉楼春中说: “春葱指甲轻拢 ,五彩条垂双 袖卷。 ”宋欧阳修在减字木兰花中也提到: “慢 轻拢,玉指纤 纤嫩剥葱。 ”由此可见,

10、“拢 抹挑 ”确是唐宋时期琵琶常用的演奏术 语。那么,拢抹挑”究竟为何意? 1、拢”乐府杂录 琵 琶中记载了两位大约与白居易同时期的琵琶演奏高手 曹刚 和裴兴奴各自的演奏特长: “曹刚善运拨,若风雨,而不事和弦; 兴奴长于拢 ,不拨稍软。 ”时人谓: “曹刚有右手,兴奴有左手。 这段话清楚地表明,唐代的琵琶演奏确有 “拢 ”的技法,而且 “拢 ” 具体的演奏规范应该是: “拢 ”使用的应是左手而非右手; “拢 ”指 的是左手的扣弦。从字面上讲, “拢”指“靠拢,靠近,合拢,聚会 等意思; “ 指”“搓捻,搓揉 ”等意。如果把这些词意与琵琶左手手 指的演奏联系起来, “拢 ”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11、 “拢”即“扣”,指 左手指按弦的动作; “ 即”“捻 ”,指左手指揉弦的动作。 2、“抹 挑”。 “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弹奏乐器。白居易小庭 亦有月云: “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 ”王建宫廷之二九 曰: “琵琶先抹六幺头,小管丁宁侧调愁。 ”这里的 “抹”均为广义, 指的是弹奏之意。从狭义来讲, “抹”则指演奏弹拨乐器时的一种 具体指法,与 “挑”相对应,食指向内、顺手下拨为抹,反手回拨 叫挑。元代人吴澄在琴言十则中说: “挑也,食指向外 ”。可 见,对于起按弦作用的左手指来说,使用 “抹”与“挑”这两种动作就 没有必要了。因此, “抹挑”的运用当属右手的演奏技法应是可以 确定的

12、。还有一点必须注意到,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用拨 子,而非手指来演奏的。白居易在诗文中明确点出: “曲终收拨当 心画 ”,“沉吟放拨插弦中 ”。魏晋时期,产生于西域地区的四弦和 五弦琵琶传入中原,由于为马上乐器,所以最初用拨子弹奏,声 音响亮,便于在行进中欣赏。但由于受阮咸等中土乐器的影响, 其演奏方法也由拨弹逐渐向指弹发展。指弹法自唐初就已出现。新唐书 礼乐志载:五弦 旧以木拨弹之,乐工裴神符初以手 弹,太宗悦甚,后人习为琵琶。 ”在唐代时,用拨子和手弹两种方 法均普遍流行。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曾说: “奏琵琶有两法, 用拨弹,用手奏,是从人之所好而已。 ”到了宋元时期,指弹法才 真正占据了主流,

13、宋代以后,琵琶在形制上还出现了品位。直到 明代,指弹法才完全替代了拨弹法,琵琶的演奏方法才最终得以 定型。白居易在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一诗中 描写到了拨子: “珠颗泪沾金捍拨。 ”他在听琵琶妓弹略 略一诗中再次提及到了拨子: “腕软拨头轻。 ”在元稹的琵 琶歌中也记载了用拨子来弹奏琵琶: “泪垂杆拨朱弦湿。 ”在段 安节的乐府杂录中也有使用拨子的记录: “开元中有贺怀智, 其乐器以石为槽, 鸡筋作弦,用铁拨弹之。 ”从实物资料上看,唐 代还使用拨子演奏。在大量的唐代绘画中,多是用拨子来弹奏琵 琶。在今天的日本皇宫仓库 正仓院内,仍珍藏着唐代琵琶, 也是持带有拨子的。龙门石窟造像中的

14、 10 余件琵琶也都是用拨子 演奏的。可见,持拨子弹奏仍占唐代琵琶演奏的主流,用手指弹 奏在当时还属一种新兴的演奏技法。三 琵琶行中的唐代琵琶形制 琵琶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它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 琵琶包括了三弦琵琶(秦末产生,唐代称秦汉子)、阮咸琵琶 (唐代称阮咸)、五弦琵琶(唐代或称五弦)、四弦琵琶(唐代 称琵琶)四种形制。在唐代,琵琶主要包括了五弦琵琶和四弦琵琶两种形制,但 文献中的 “琵琶 ”一词在当时则应指四弦琵琶。四弦琵琶在唐代占 据了主流地位。当时,五弦琵琶则被称作 “五弦 ”、“五弦琴 ”或“五 弦琵琶”与四弦琵琶有明显区别。旧唐书 音乐志曰: 五弦 琵琶,稍小,盖北国所出

15、。风俗通云:以手琵琶之,因以为 名。案:旧琵琶皆以木拨弹之。太宗贞观中始有手弹之法,今所 谓琵琶者是也。”而在新唐书礼乐志中则把五弦琵琶径称 五 弦”: “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国所出,旧以木拨弹,乐工裴神符 初以手弹,太宗悦甚,后人习为琵琶。 ”可见,五弦琵琶和四弦琵 琶最初均用拨子弹奏,到了唐太宗时期,才出现了手弹之法,用 拨子或手指两种弹奏方式在当时均比较流行。白居易对五弦琵琶和四弦琵琶有明确的区分。他把四弦琵琶 称为琵琶,而把后者称为五弦或五弦琴。在琵琶行的诗文明 确记载: 犹抱琵琶半遮面 四弦一声如裂帛。”可见,琵琶女 弹奏的也是四弦琵琶,并且是竖向抱于怀中进行演奏。白居易的琵琶行,其

16、文学价值极高,对音乐描写生动形 象,感人肺腑,堪称千古第一音乐诗。而该作品正是唐代发达音 乐文化的产物。当时的社会崇尚音乐,优秀音乐作品层出不穷, 专业的表演阶层应运而生,而名垂青史的音乐表演名家也不断涌 现。诗文中的琵琶女本是长安倡女,演奏水平精湛,在演奏时充 分运用了 “拢 ”与“抹挑 ”等左、右手的演奏技法,达到了理想的演 奏效果。而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正是在唐代占据主流的四弦琵琶。参考文献:1 伍晓原、姜筑: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 1 期。2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人民音乐出 版社, 1981 年版。3 刘兰:白居易与音乐,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年版。4 牛龙菲:古乐发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5 田中娟: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演奏技法探微,丽水学院学报,2007年第 4 期。6 郑祖襄:宋、元、明琵琶图像考,中国音乐 学, 2008年第 4 期。作者简介:郑聪,女, 1979 ,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琵琶演奏、琵琶史、音乐考古,工作单位:洛阳师范 学院音乐学院。阅读相关报告总结文档 :浅谈巴洛克文化下的弦乐重奏艺术 普罗科菲耶夫 第八钢琴奏鸣曲及其音乐风格讨论 诺昂时期的肖邦心理与其创作 乐亭 大鼓保护基地建设的途径、措施和管理方法研究 咏叹的魅力 夯实歌唱技术 的基础 黎族歌谣的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琵琶行风格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