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积极有为的措施有哪些举措?

  刘弗陵,即汉昭帝,汉武帝刘彻少子,母亲是钩弋夫人,西汉第八位皇帝,在位共13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汉昭帝在位期间加强北方戍防,召开“盐铁会议”,罢除榷酒,改革制度,废黜冗官,减轻赋税,实施得当爱民的内外措施,将汉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控制,扭转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开启了“昭宣中兴”的良好局面。元平元年(前74年6月5日),刘弗陵因病驾崩,时年21岁,谥号孝昭皇帝,葬于平陵。

  汉昭帝即位后,因年幼,遵从武帝遗照,由霍光辅政。燕王刘旦等阴谋叛乱时,刘弗陵和霍光君臣相互信任,在朝廷安危的关键时刻,平定了政变,保持了西汉王朝的稳定。其后,昭帝在霍光辅政下,沿用武帝末期的严刑峻法制度 ,重视吏治,调查民间疾苦及冤案、官吏失职等事宜,处置纵容反叛的少府徐仁、廷尉王平、左冯翊贾胜胡等人。 并先后四次察举贤良 ,任命杨敞为相,隽不疑为京兆尹等,明经治狱。

  因内外措施得当,使得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西汉自文景之治后被武帝穷兵黩武政策所耗空的国力开始得到了恢复,为“昭宣中兴”揭开了序幕。

  汉武帝时期施行的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是在反击匈奴、财政空虚的情况下实行的。虽然充裕了国家财政,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经济基础 ;但是这些政策逐步使一部分财富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及大商人手中,而剥夺了中小阶层的利益。出现了官吏“行奸卖平”、“农民重苦,女红再税”、“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的局面。

  为了保证“与民休息”政策的实行,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昭帝下诏命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郡国所举贤良文学,询问民间疾苦所在。贤良文学与桑弘羊意见不一,双方就民间疾苦的原因、对匈奴的政策、施政方针和治国理念等多方面展开了激烈交锋(史称“盐铁之议”)。

  会议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但争论双方的观点对昭宣时期汉王朝的统治政策还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主流上看,大权在握的霍光基本上坚持了汉武帝轮台罪己诏中所制定的政策,推行“与民休息”的措施,将公田与贫民耕种,贷给农民种子、口粮,免除部分赋税、徭役,降低盐价,与匈奴保持友好关系。这些措施符合贤良文学提出的“行仁政 ,以德治国”的意见。贤良文学也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成为政治舞台上一股活跃的力量。

  汉昭帝时,乌桓逐渐强大,匈奴也趁机数犯汉边。后元二年(前87年)冬,匈奴入侵北方国境,杀略吏民;朝廷征募能征善射的士兵,屯田于张掖郡,派左将军上官桀巡视北部边疆。 始元二年(前85年),左谷蠡王在卫律等支持下继 位,称壶衍鞮单于,改与汉通好,并释苏武归汉。不久,匈奴又发兵两万骑掠汉塞,昭帝派兵出击,活捉瓯脱王,从此匈奴不敢再入侵张掖郡。

  元凤三年(前78年)冬,匈奴壶衍鞮单于怨恨乌桓为汉朝倾力侦察动静,遣骑兵两万袭击乌桓,乌桓猝不及防,伤亡惨重。昭帝遣度辽将军范明友率军出辽东,迎击匈奴军,匈奴撤兵。 范明友遂遵从霍光“兵不空出,即后匈奴,遂击乌桓” 的筹划,乘乌桓遭匈奴袭击之机, 驱兵直奔乌桓, 一举击杀其乌桓三名首领并部众六千余人,得胜还师。

  元凤六年(前75年),乌桓再次发兵犯幽州,范明友率军出击,再次击退乌桓。 随后,昭帝调整北方防务,缩减玄菟郡疆界、设立金城郡,并招募郡国民众修筑防御工事。

  汉武帝刘彻驾崩后,西南部分地区开始不服汉朝统治,多次发生反叛。始元元年(前86年)夏,益州等地二十四邑夷民反汉,汉昭帝遣水衡都尉吕破胡,率军迅速将其平息,划分河内归属冀州、河东归属并州。 始元四年(前83年),西南姑缯、叶愉等夷民部落再次起兵反汉,昭帝复命吕破胡率军征讨。由于吕破胡此次未能迅速进抵益州,致益州太守被杀,死伤四千余人。

  始元四年(前83年)冬,为平定反叛,西汉朝廷又命汉朝将军王平、田广明率部征讨,并调句町侯毋波的亲兵武装配合,至始元五年秋,汉军捕斩夷民三万余人,虏获牲畜五万余头,遂平益州郡 ,钩町侯毋波斩首捕虏有功,封为句町王,封邑句町国,享受国县并置的特殊待遇。

  武帝晚期,因对外战争、封禅等造成国力严重损耗,发布《罪己诏》,及时扭转了对国内外的方针政策。昭帝即位后,延续了武帝末期与民休息的政策,对内继续休养生息,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并躬耕于钩盾弄田、上林苑,示民从事农桑,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为了减免穷困百姓的负担,昭帝多次颁布了减免田租、口赋及其他杂税的诏令, 凡遇郡国遭受水旱及地震灾害,当年租赋徭役皆免,并颁布“令民得以律占租”的法令,废除了律外苛税。

  同时,采纳盐铁之议时,贤良文学的意见,停止了酒类专卖,免去酒类专卖官吏;并罢不急之官,体民间疾苦。在昭帝一系列措施下,汉武帝奢侈无度、连年征战所导致的“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形势终于得以显著扭转。因此,昭帝之世,“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北方边境:昭帝一方面加强北方戍防,多次击败进犯的匈奴、乌桓等,另一方面重新与匈奴和亲 ,并派使者要求放回苏武等人,以改善双方的关系。

  西南边境:加封钩町侯毋波为句町王,使其掌管封地句町国,以稳定西南的政局稳定。

  西域方面:因龟兹、楼兰联合匈奴,杀汉使官,元凤年间,派傅介子出使大宛前去问责,使龟兹王和楼兰王服罪,并于龟兹斩杀了匈奴使者。 元凤四年(前77年),昭帝再次派遣傅介子前往楼兰,傅介子以发放汉廷赏赐为名,携带黄金锦绣至楼兰,于宴席中斩杀楼兰王安归,另立在汉楼兰质子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迁都于扜泥城,成功解决了西域问题。

  汉武帝时期创建太学,但规模很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官员),到汉昭帝时增加到一百人。太学的兴立,进一步有效地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有所改变,一些出身社会下层的“英俊”之士,逐渐得到了入仕的机会。

  在对待秦朝的思想方面,西汉的官方历史意识,在汉武帝之后开始发生变化,从含糊的泛泛否定转而为总体否定,否定中不再包含肯定,对秦文明的分析态度开始消失,尤其体现在贤良文学者的议论中。在桓宽《盐铁论》中,就有不少涉及批判秦文明的篇章:《诛秦》、《周秦》、《伐功》、《申韩》、《备胡》等。

  另外,昭帝时期还是汉代漆器生产的发达时期;元凤年间的沂水鲍宅山凤凰画像是现存最早的画像石;最早的完整箭支,也是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所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对抗朝廷,有的甚至举兵叛乱。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实行

    A. 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行推恩令,加强集权   D. 整顿吏治,以德化民

  • 西汉初年,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实行。

    A. 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行推恩令,加强集权

    D. 整顿吏治,以德化民

  • 西汉初年,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实行。

    A.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行推恩令,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以德化民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诸侯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材料二 西汉武帝时,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盐铁专卖,军事上改变西汉初年的和亲政策,主动派兵北击匈奴;与此同时还开通了贯穿东西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贸易的沟通与文化交流。通过采取诸多措施,西汉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并且从此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实力庞大的帝国之一。

    材料三  从西汉开始,中国的丝绸沿着丝绸古道,运到地中海地区,很快成为那里各个民族、各个社会的普遍追求,丝绸贸易成为古代世界最大宗的贸易。从唐朝开始,瓷器在中国对外输出品中逐渐成为大宗货物,到了18世纪初,瓷器开始走进世界的千家万户。

    材料四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回答,威胁中央权力的有哪些势力?

    (2)结合材料二回答汉武帝时北击匈奴的两位名将分别是谁?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丝绸之路沟通了哪两大洲之间的往来

    (4)根据材料三写出在世界影响比较大的两种中国商品?

    (5)材料四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 汉武帝雄才大略,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汉初年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是。

    材料二  汉武帝推行的政策示意图

    (2)材料二两幅图,展示的是汉武帝解决西汉初年社会秩序混乱的哪两项政策,这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三  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3)汉武帝为解决这一思想状况采取了谁的建议,他的建议具体内容是什么。

    材料四  西汉初,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4)为解决铸币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为解决盐铁经营权的问题,汉武帝有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五  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将宗室子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的粮食和布匹。

    (5)为破除这种屈辱的局面,汉武帝派出了哪两位大将,击败了匈奴。

    (6)综合上述汉武帝的举措,分析其对西汉产生的影响

  • 汉武帝雄才大略,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汉初年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是。

    材料二  汉武帝推行的政策示意图

    (2)材料二两幅图,展示的是汉武帝解决西汉初年社会秩序混乱的哪两项政策,这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三  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3)汉武帝为解决这一思想状况采取了谁的建议,他的建议具体内容是什么。

    材料四  西汉初,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4)为解决铸币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为解决盐铁经营权的问题,汉武帝有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五  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将宗室子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的粮食和布匹。

    (5)为破除这种屈辱的局面,汉武帝派出了哪两位大将,击败了匈奴。

    (6)综合上述汉武帝的举措,分析其对西汉产生的影响

  • 材料一: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走,有的套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1)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巧妙消除诸侯国对抗中央能力?建立了什么制度监视豪强地主,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材料二:汉初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是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材料三:秦末汉初,游牧于蒙古草原的匈奴族,统一了蒙古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

    (3)西汉建国之初和汉武帝时期,面对匈奴不断袭扰,中央政府应对之策发生了怎样转变?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制度的创立完善对一个国家影响深远。

    (1)材料一反映秦始皇为管理全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材料二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了,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摘自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科书

    (2)据材料二,哪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如何解决这种局面?

    材料三  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3)请用魏晋南北朝的史实解释材料的观点。

  • 制度的创立完善对一个国家影响深远。

    (1)材料一反映秦始皇为管理全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了,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摘自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科书

    (2)据材料二,说出是哪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如何解决这种局面?

    材料三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北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只能使用汉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3)材料中“皇帝”指谁?

    (4)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5)这次改革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汉景帝时期,吴、楚等七国举兵叛乱,对抗中央。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1)材料一、二的内容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了解决两则材料所述的问题,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巩固大一统王朝?

    (2)材料三中“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学说? 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接受董仲舒的什么建议?

    (3)材料四中的光武帝励精图治,使得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局面?

    (4)综上所述,你认为这些政治家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有何共同之处?

汉武帝名叫刘彻,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武帝16岁时就登基了,一生中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

汉武帝的政治举措主要有以下四点:一,加强中央集权。为加强中央集权,他颁布推恩令,即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第二个,设立中朝。为贯彻自己的命令,他设立中朝,或者叫内朝,逐步削弱丞相的权力。第三,是建立年号。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第四,是用人方针的多元化。选拔人才的途径,既有察举,又有征召,还有自荐、博士弟子等等。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

根据古代小说《汉武故事》记载:阿娇,是汉景帝刘启的外甥女,生得甜美妩媚。有一天她的母亲带她入宫,刘彻也在一边玩耍,便将刘彻抱起问道:“我把阿娇姐姐嫁给你为妻好吗?”刘彻见大姐姐皓齿明眸,于是毫不考虑地回答:“好啊!如果阿娇姐姐嫁给我,我就盖一栋黄金屋,把她藏在里同!”景帝听到,说道:“彻儿小小年纪,已懂得‘金屋藏娇’了!”传说傅会而已,当不得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羽生前还在帮张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