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难等,好仔免用多多仔饿死父了!

1月8日,英国BBC新闻网新版块“偶像(ICONS)”栏目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选出对人类当前生活影响最大的杰出人物。 在14日公布的“科学家篇”名单中,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与居里夫人(Maria Curie)、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以及数学家艾伦·图灵(Alan Turing)共同进入候选人名单。 本次“20世纪最伟大人物”入围候选人有28位,来自7个领域,包括科学家、领袖、探险家、社会运动者、艺术家、体育明星、演艺明星。 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是科学家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也是所有28位候选人中唯一的亚洲人。 “ICONS”栏目是这样介绍屠呦呦的: 一位药物化学家,她的研究帮助挽回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 Pharmaceutical chemist whose research

  1月16日,《纽约时报》发表长篇文章,详细记叙了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医学奖事件。文章称,青蒿素的发现是对抗疟疾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但拉斯克奖只授予屠呦呦一人也引起了多名研究者的质疑。   文章表示,去年九月,当拉斯克奖授予研发青蒿素数百人员中一人的时候,一些中国和世界的疟疾研究者被激怒了。   

  此前并不广为人知的青蒿素,随着屠呦呦获得诺奖而成为社会焦点。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国内的青蒿素产业形势并不乐观。  在屠呦呦获奖信息公布当晚(10月5日),浙江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连夜写就一则千字感言,对国内青蒿素产业形势发表个人看法。这篇感言在第二天被发布在了公司的官方微信公众

  1977 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家单位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在《科学通报》第 22 卷第 3 期首次发表了有关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在当年我国没有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情况下,抢在外国人前面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表明青蒿素是中国人的发

  1977 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家单位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在《科学通报》第 22 卷第 3 期首次发表了有关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在当年我国没有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情况下,抢在外国人前面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表明青蒿素是中国人的发

  “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仅仅由于难以确定成果归宿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其中折射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深思。”在今天(9月21日)开幕的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就现在的科技奖励机制和学术评价制度提出了批评,他说“现在奖励名目过多但质量不够高,在

  科普之家  无论中药西药,在我们身体细胞吸收过程里,都是遵循“化学反应”规律发生的,而不是按照古人“阴阳五行、配伍归经”的观念进行的,从这方面讲,中医药不应排斥现代化学的介入。  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因为学识经历的不同,许多人对同一个事物会有着不同的认识,然而这是否会改变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呢? 

  中医针灸是中华文化千年流传的古法,治愈了许多人的顽疾。但维基百科却认为针灸属于“伪科学”,在针灸英文页面上赫然写道:“acupuncture is a pseudoscience” (针灸是伪科学)。  这一说法惹恼了全球的中医。近日,有超过2500名中医师在请愿书网页签名抗议,要求维基更正这一

  1934 年出生,辽宁沈阳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药药理学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主任。李连达(1934 年)  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七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卫生部甲级科技成果奖。  从事中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又到一年诺贝尔奖揭晓时,有人说现在,世界各国的顶尖科学家也许都在凝神静气,期待着那通来自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电话。北京时间昨天(10月3日)傍晚,2011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率先揭晓,美国、卢森堡、加拿大三国的三名科学家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三名科学家的什么研究

  8月28日,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团队和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尹航团队合作,在《细胞》上在线发表了题为《抑制恶性疟原虫糖摄入的结构基础》研究论文。同时,该研究的“姊妹篇”《靶向PfHT1蛋白正构-别构双位点的选择性抗疟药物开发》也于生物预印本网站BioRxiv在线发表。 研究展

  为奖励著名科学家的杰出成就,经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提议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我国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和近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张存浩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命名仪式于1月4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并向五位科学家分别颁发了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 为奖励著名科学家的杰出成就,经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提议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我国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和近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张存浩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命名仪式于1月4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并

  11月2日,为纪念《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以下称《条例》)实施十五周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以下称“奖励办”)成立三十周年,奖励办邀请了部分科技奖励改革的亲历者、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历任委员、奖励办老同志、资深评委、获奖代表等召开座谈会,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建言改革、展望未来。全国人大教

   11月2日,为纪念《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以下称《条例》)实施十五周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以下称“奖励办”)成立三十周年,奖励办邀请了部分科技奖励改革的亲历者、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历任委员、奖励办老同志、资深评委、获奖代表等召开座谈会,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建言改革、展望未来。全国人大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审一次,根据2017年5月最新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规定三大奖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300项。  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即大家习惯说的“国家三大奖”。还包括授予外籍科学家或外国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

  近日,World’s Top 2% Scientist 2020(全球前2%科学家 2020)由斯坦福大学和爱思维尔联合发布,其主要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两个榜单。  该排名是基于截至2020年5月6日的Scopus数据库,综合使用了

一、做研究要发论文吗?五百年前,哥白尼发现太阳中心说后,没发论文(当时也没有学术期刊可以发论文),却把他的发现写成一本书,在临终前正式出版。[Copernicus 年,荷兰物理学家卡米林·昂内斯(Heike Kammerlingh Onnes)首次发现了超导之后,实验结果发表于莱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1月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各奖项获奖结果已经全部揭晓。  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  其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分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

  2011年度拉斯克奖获奖名单近日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拉斯克奖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誉,于是乎有人开始

  又一所国字头大学即将横空出世?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官网消息,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可行性论证会和建设工作汇报会在11月1日和11月4日相继召开。一周内,两次建设会议召开,意味着这所“国字头”大学或许很快就要来了。  作为研究中医药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成果丰硕、实力雄厚,拥有中国首位诺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6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认为,诺奖的大门已经为中国打开,中国的科学家们会不断去冲击,未来会有更多人不断地获得这个奖项。  张伯礼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些年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很多标志性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专家、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主要科技成就青蒿素抗疟研究首篇论文就发表在中国本土科技刊物《科学通报》上           40

  当今我国药物开发水平是否超过上世纪70年代?既不是,也是。说不是,缘于如今上市的药物、已经被广为宣传的药物,其创新程度并没有达到我国1970年代的水平;说是,则是因为我国医药人才增加、研究和研发条件改善、投资环境改善,在默默推进的研发工作中,可能有创新程度很高的药物。   实际上,在药物研究历史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再次引发科技界对于青蒿素及其相关研究的关注。媒体从中科院微生物所获悉,该所张立新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合成微生物体系的适配性研究》973项目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解析出青蒿素类过氧桥键合成机制,这标志着人类在发现催化青蒿酸形成青蒿素的“环内过氧

  我国今天的新药创新超过1970年代了吗?我的回答是:No and Yes。“No”是因为已上市、被广为宣传的药物之创新程度并未明显超过我国1970年代的水平。“Yes”是因为我国医药人才增加、研究和研发条件改善、投资环境改善,在默默推进的研发药物中,也许有创新程度很高的工作。  药物原创程度:1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终于向中国科学家抛出了橄榄枝,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与国外两名同行分享了这一奖项。  这应该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发展和科研努力的一份重要承认。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我国科学事业曾长时间处于爬坡状态,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道路上艰苦跋涉,但颇有一些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之间曾经

屠呦呦的获奖引发对人才评价问题的大讨论。   “四唯”陷阱要不得   时下人才评价的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陷阱”,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人才评价中“四唯”(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现象。比如在大学里,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博士学位,在争取科研经费、申报课题、评职称时都会遇到麻烦。   在谈到用文凭来

  历时5年破译青蒿“基因密码”;培育的高含量青蒿新品种在非洲“落地生根”,一举攻破原料就近供应难题;贴心考虑非洲本土居民偏好,预防疟疾的膳食补充剂化身小小“软糖”,携带方便、口感佳,为疟疾爆发地非洲大陆开出“中国良方”;青蒿素神奇新妙用获发掘,有望开发降脂新药……上海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唐克轩

   今后我国“会有更多人不断地获得诺奖”,诺奖得主将“不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在当今我们拥有人才、经费和平台优势的情况下,我们不用怀疑,诺贝尔奖将蜂拥而至”……  科技大咖们的这些畅想,听着也是醉了。  屠呦呦先生获诺奖的“零突破”,彻底打破了“中国科学家与诺奖无缘”的魔咒,极大增强了国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仔免用多多仔饿死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