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旁边的部队里的坦克是真的麽

日军不是不想造好的坦克,而是在战争初期的作战需求并不需要性能多么优秀的坦克,而且日军当时的坦克水平在国际范围也不落后。结果到了战争中后期实战需要优秀坦克的时候,由于作战环境、技术水平等一系列原因导致日军坦克装备水平很难提升,像样的产品种类少而且产量低,所以人们就产生了一种日军不造优秀坦克的印象。

30年代的日军坦克装甲兵器还是和美英苏德等强国处于同一水平的,日研制装备九五式坦克、九七式坦克时,苏军也不过是BT系列、T26等轻型坦克,德军则还是一号、二号坦克为主(三号四号坦克已经开始陆续装备),美国人则还在搞M2轻型坦克,所以日军的坦克水平并不落后。

而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开始侵略我国华中华北等地区,但是这些地区普遍道路条件差,不利于重型装甲车辆的部署和使用,后勤补给也是问题,而且由于中国军队装备水平实在太差,日军现有的坦克等装甲兵器已经够用,所以日军装甲部队没有太大的升级需要。即使是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坦克面对的也是英美军的轻型坦克、装甲车等装甲兵器,作战压力不大。

但是伴随着二战的全面爆发,坦克的技术水平开始迅速提升。苏德在装甲兵器上的飞速演变就不再赘述,一直在装甲兵器上较为落后的美国人也很快研发出了M4、M3中型坦克,并在遭遇德军虎式豹式等坦克后研发了M26等重型坦克。但是日本由于技术实力不足,生产能力落后等原因,依然在装备使用老旧的九五式、九七式等坦克同美军M4等坦克作战,这无异于以卵击石。

当然,日军也有一些型号的新式战车,比如三式中战车、四式中战车等,但是这些坦克普遍要比同时期同类型的盟军产品落后,仅有火力还堪一战,在机动能力、防护等方面极为糟糕,而即使如此,这些新式坦克的产量也极低,根本就没能发挥什么像样的作用。

不是日本造不好坦克而是日本基本上没什么需求,日本陆军在很长的的一段时间里的作战对象都是中国,而中国不仅没有坦克和反坦克火力,甚至连装甲目标都没有,所以在没有任何压力下的日本就不准备发展坦克这玩意了,反正在中国打的都是顺风局,别是坦克了,连一些轻装甲目标中国都打不过。所以在1943年遇到美军前日本都没有太大的反坦克压力。

开国大典上的功臣号就是日本的97式坦克

其实在早期的坦克制造中日本的制造理念并不差,但是受限于制造工艺日本的坦克质量都是挺差的,当欧洲国家开始使用焊接工艺的时候日本还在使用铆接工艺,这就使得日本的坦克同体积下的坦克自重更大,消耗的材质更多,且抗揍能力都不强。且日本的坦克作战理念还停留在一战时期的步兵支援上,而作为对手的美国,虽然在早期也是一战时期的作战理念,但是在1942就和德国在非洲较量,但是德国人用四号和长管三突都能暴打谢尔曼,美国用大量的坦克残骸和坦克兵的尸体像德国人交了学费,明白了坦克要怎么制造。

所以在德国人坦克炮火的教育下,美国人知道怎么使用坦克,所以在太平洋战争上,别德国坦克打得半死的谢尔曼在太平洋上找到了发泄了对象,用炮火教日本人什么叫装甲和火力。所以这时候日本才有了压力,于是才重启坦克的制造计划,甚至想从德国购买虎式坦克的技术,以对抗\"强大的\"谢尔曼坦克。但是在1944年这个阶段,这时候的日已经穷得叮当响了,根本没钱去发展重甲坦克。

日本和德国生意也谈了,而且日本也付款了,而且还主动承担运费,但是德国却拒绝发货,为什么呢,因为苏联逼近德国,直接被陆军给征用了

有一个关键时间点——1940年。在此之前,日本坦克水平还是处于世界中上水平的。

97式坦克拥有相当前卫的风冷柴油机,装甲和火力也还不差于西方。但在1940年就完全不一样了。

由于德国闪电战的迅猛势头,带动了整个世界坦克研发的猛进。1940年以后,坦克发展的速度一年等于从前的五年。T-34、谢尔曼、黑豹、虎式统统都出来了,而且改进型每年一个大变样。1941年型坦克面对1943年型的,都会被吊打。

日本坦克这时候还是按照从前的发展速度,不仅不慢地做技术改进,很快就被甩到后头了。

为什么呢?一方面,日本国力太弱,武器研发投入严重不足。1941年后只能全力投给舰艇、飞机这些无底洞,陆军能省则省。另一方面,日本面对的坦克压力还不够,要么是蒋校长这种臭棋篓子,要么是“斯图亚特”这种没水准的轻型坦克,“谢尔曼”在太平洋都成了无敌的存在。

不过最关键的,还是日本工业技术底子真的很差。直到灭亡前夕,日本所谓新式坦克的设计思路,还是针对“谢馒头”搞的。标准这么低,仍然非常吃力。这就是二流技术水平的悲哀了。(陶慕剑)

1、日本资源匮乏,工业能力不强,制造坦克所需的钢铁、稀土、电子器件等工业材料都很缺乏,再加上也没有足够的石油来维持装甲部队的运作

2、它是一个岛国,就必须将精力集中在海军上,根本没有太多资源去发展坦克这些陆战的重型装备

3、日本陆军的作战思想落后,还是崇尚一战时的步兵和炮兵为主的作战方式,仅有的少量坦克被分散在步兵中作为支援武器,无法形成战力。

其实在1937年时,日本的97改型坦克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之一,甚至领先于美国,但是日本人完全不懂得如何应用坦克,并且错误了的估计坦克的发展速度(二战是人类武器装备发展最快的时期)把应用到研究坦克上的资料全部投入其它项目的研究,已至于他们觉着自己国家的坦克是最厉害的,后期苏联的坦克正面碰撞日本的坦克不堪一击,基本上是1比3的概率,也就是日本3个坦克才能摧毁一个苏联的,直到1942年日军才重新认识到坦克的重要性,可是这时已经晚了

它的钢铁产量远远达不到建立一支德军那样标准的装甲化军队,还要保障先紧着海军造军舰,早就没有余力了。

还记得那个叫东南西北的游戏吗,把地理方位融入游戏规则中,非常有趣。它和抓石子、跳方格一样,是不少70、80后家长儿时的记忆。

其实,不少大学在命名时,也融入了这些地理方位。在国内,有6所完全由这些方位命名的大学它们是:

东北大学、西北大学、中北大学

东南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

某些路痴是不是已经绕晕了?从地图上看,这些大学的分布其实并没有那么分散,而且各校实力都不错,各有特色。除兵工名校中北大学外,其他学校都是双一流高校、211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和东北大学还都是985高校。

下面我们就带大家一起了解这6所大学。

位置:辽宁省沈阳市、秦皇岛市

层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211大学、985大学

东北大学坐落在辽宁沈阳,并在秦皇岛设立了分校。它始建于1923年,张学良将军曾任校长。学校以工学为主,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门类。作为老牌工科名校,东北大学的优势学科集中在控制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工科领域。今年,东北大学共招收了来自2154所中学的5000余名本科新生,男女比例为2.6:1。

层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大学

西北大学位于陕西西安,是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摇篮”“作家摇篮”,是西北地区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学。目前,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3000余人,研究生10000余人,留学生1000余人。西北大学的优势学科有考古学、理论经济学、地质学、化学等,其中地质学被纳入一流学科建设中。

位置:山西省太原市、朔州市

中北大学前身是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它被誉为“人民兵工第一校”。它是一所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山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军工名校,网上盛传中北大学校园内还有碉堡、坦克和弹药库,是校园一大特色。中北大学在29个省份实现一本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近39000人。2019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超过90%,约一半的学生选择升学或进入国有企业工作。

中北大学校园内的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层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11大学、985大学

东南大学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与南京大学渊源颇深,实力也各有所长。东南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学校11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5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两者均列全国第八位。可以说,东南大学是一所非常值得理科尖子生报考的高校。

层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大学

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开设53个一级学科、10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0个、重庆市特色专业37个。西南大学现有专任教师3058人,5位两院院士。作为由师范类、农业类大学合并而来的大学,西南大学的优势学科有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等。2019年,西南大学本科生毕业生就业率为87.09%,大部分直接就业毕业生进入教育、制造业、信息技术等行业工作,月均收入5178元。

层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11大学、985大学

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在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拥有完备的有色金属、医学、轨道交通等学科体系,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辐射军事学。2019年,中南大学本科毕业生7829人,3408人选择升学,毕业生入职流向为制造业、建筑业和信息技术等行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北大学旁边的部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