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为中国贡献了什么是什么之父

李四光(1889~1971年),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根据他的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国际上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东南方,紧靠长江北岸有一个叫黄冈(今黄州市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史称黄州。1889年10月26日,我国的科学家李四光,就出生在黄冈县城北大约25公里的一个叫下张家湾的小村庄。李四光本名李仲揆(kuí),李四光这个名字,是后来李仲揆去上学的时候,需要填写报名单,李仲揆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随手就写了个“十四”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年龄。可是,他马上便发觉填错了栏目,这下可怎么办呢?聪明的李四光就在“十”字上加了几笔改成“李”字,可“李四”这个名字实在不好听,正在为难的时候,李四光抬头看见堂中上方挂着一块大匾,上写“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又加上了一个“光”字。从此,李仲揆又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叫“李四光”。

  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缴(jiǎo)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租借。所以,李四光的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零用钱。特别是李四光的父亲为人耿(gěng)直,爱打抱不平,曾经因与黄冈的革命党人有来往被迫逃离家乡,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艰难。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

  当他50多岁的时候,还不时想起幼年的苦难,深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种种苦楚而痛心。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

  5岁的时候,李四光开始跟一位姓陈的老先生启蒙,6岁转到父亲的私塾里,随父亲念书。李四光学习的时候,刻苦认真,勤奋用功。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作文忙个不停。他不贪玩,老师不在的时候,依然能独自学习,而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爬桌子,踩凳子,闹翻了天。李四光从小就喜欢动脑筋,问问题。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一起捉迷藏的时候,看到村头的一块特别大的石头,他就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这石头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周围没有这种石头呢?也许是个偶然的巧合。他后来果真成为的地质学家,还曾科学地回答过他孩童时的疑问呢。

  李四光小时候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什么小船啦,小汽车啦,各种色彩的灯笼啦什么的。他心灵手巧,同龄的孩子都喜欢他、佩服他。特别是,他富有同情心,对左右邻里的穷苦人有很深的感情。

  有一次,天气很冷,一个小偷摸进私塾里把同学盖在被子上的棉衣偷走了,被同学捉住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狠揍了一顿,最后还被吊了起来。但是只有李四光没有动手,他只是悄声不响地拿来一条板凳,垫在小偷脚下,劝诫说以后不要再做坏事了,不然挨这么多打,可怎么受得了呢?

  1902年5月,湖北省开始兴建大、中、小各种学堂,少年有志者,都愿意来武昌上学。消息传到黄冈后,李四光也向父母提出了上学的要求。父亲很支持他,从乡亲手里借来路费;母亲也支持他,特地将自己出嫁时的嫁衣给李四光改制了一件棉袍子。李四光告别父母,第一次远离家乡,前往省城武汉求学。

年冬,李四光进入武昌第二高等小学堂读书,由于该学校是寄宿制,全部食宿均由学堂供给。李四光全家都很高兴。在这里,李四光学习非常用功,他如饥似渴地吸取各种知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由于没有人帮助疏系,直到1904年7月,他才被破格选派去日本官费留学。李四光回黄冈向父亲辞行,随即乘船去日本。但官费有限,他只好买了统舱票,以便节约开支留作它用。第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学习,李四光心情无比激动,特别是当船驶出上海吴淞口,眺望大海,波涛汹涌,茫茫无际;小小少年,心旷神怡,站在甲板上,久久不愿回舱。他的思绪随着海风海浪飘得很远,很远??

  经过漫长的旅行,轮船终于抵达日本的横滨港,后又乘汽车来到东京,但不巧的是,临行前,亲友饯(jiàn)行,李四光多吃了些甲鱼之类的荤腥,在海上又着了点凉,所以一到东京便腹泻不止,医院诊治为痢疾,并对他隔离治疗,只得借钱治病。这次病对他影响很大。当大夫劝他平时多吃素少吃荤时,他永远记住了这个劝告,几乎一生饮食清淡,至多吃点鱼呀蛋呀什么的。所以,有的朋友和他开玩笑说,李四光只是吃一些不会叫的东西。

  在日本,李四光首先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主要学习日本国的语言和初等数理比。1907年7月毕业之后,李四光又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据说,这个学校每年仅能吸收中国留学生10名左右,而报考者竟达千余人,李四光能够考中,是极其不容易的。

  在学校,李四光学习刻苦,生活依旧清贫。每月收到的官费用于必须的开支后,已所剩无几。为了省钱,他常常把生米放进暖水瓶中,加上开水,浸泡一夜,第二天,凑着咸菜一起吃下去。除了学习、生活,李四光更关心祖国的命运。他常步入留学生会馆,听演讲,听报告,结识了许多民主革命家。他剪掉自己的辫子表示站在革命一边,拥护革命。1905年7月,李四光终于在东京见到了他敬仰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和宣誓仪式。孙中山曾亲切地摸着李四光的头说,你小小年纪就参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学,蔚(Wèi)为国用”。当时,李四光年仅16岁。

  1910年7月,李四光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结束了7年留学日本的生活,和同学们一起返回祖国。不久,他被派到武昌县花林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从学生到教师,李四光感受到一种新鲜和责任,他对学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当时,李四光正在北京参加留学毕业生的全国统一考试。他听到消息后,异常兴奋,立即收拾行装南下。回到武昌不久,李四光便被委托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来,又改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等职。然而,革命的发展并不是像他想象的一样。不久,袁世凯上台,打击和排挤革命党人。李四光发展实业、造福人民、建设新湖北的宏伟计划已成幻想,他内心郁闷,陷入彷徨之中??于是,李四光产生了再去读几年书,走科学救国的道路的想法。1913年7 月,李四光由官派出国,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继续深造,年轻的李四光如愿以偿。当时,和李四光一起留学的有4个人,政府发放的路费全是金条。李四光告诉同伴:“你们慢慢收拾行李,我去银行兑换钱币。”当李四光来到银行的时候,一身破旧的衣服引起了银行职员的怀疑,非但没有换回钱币,还被怀疑偷别人的金条而被抓了起来,任他如何解释也没有结果,连饿带冻,第二天才被同伴救回。尽管如此,青年李四光还心系父亲兄长,将自己旅费的一部分省下来交给他们,以供弟妹们上学之用。这是何等令人感动的情怀呵!李四光试图用所有的爱恋来报答14年乡村生活中父老乡亲所给予他的关怀与厚爱,就像他后来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一样,鞠躬尽瘁而又无怨无悔!

  长途跋涉,远渡重洋,李四光第二次离开祖国,终于抵达伦敦。这里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故乡,是近代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如今早已车水马龙,五光十色,大厦林立。但在李四光的眼里,这一切无异于过眼云烟,他心里更渴求的是知识和科学。经过慎重的选择,李四光决定进入在采矿方面较为的伯明翰大学。他匆忙离开了伦敦,来到了英国西部重镇伯明翰城,在学校附近的一所公寓住了下来。李四光的确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学生,即使休息时间,也下放松学习。偶尔在假日走进公园,看看名胜古迹,身边也总是少不了一叠报纸杂志,或是一卷厚厚的书籍。在林阴里,在流水旁,他一坐下来就抄抄写写,或是思考一连串的问题。但平静的学习生活没有持续多久,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以英、法、俄为一方的协约国和以德、意、奥为一方的同盟国,为重

  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展开了生死大战。一时间,生活物资日益短缺,物价开始上涨,生活极度困难,许多留学生已无法忍受,纷纷离开英国。但李四光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从小养成的坚忍精神,节衣缩食,克服了种种困难,把学习坚持了下来。他常常利用假期,跑到矿山做临时工,赚钱维持生活,继续完成学业。在这样艰难的时候,他乐观旷达,劳逸结合,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拉小提琴,并成了终生的爱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1918年5月,李四光用英文写成了一篇长达387页的论文――《中国之地质》,并提交伯明翰大学地质系。6 月,他通过了论文答辩。由于这篇论文的提出,李四光被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不久,李四光接到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发来的聘书,请他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6 年多的英国留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尽管国内依然是军阀混战,你争我夺,李四光还是接受了邀请,带着为真理奋斗的治学精神,带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1920年5月,李四光结束了漫长的求学之路,回到北京。此时,他已经31岁,在这年轻的生命成长中,除了幼儿时期和暂短的工作以外,他几乎都在不停的学习中忙碌着,东奔西走,上下求索。如今,对李四光来说,该是他向祖国贡献知识和学问的时候了!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李四光到地质系后,主要讲授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他备课认真,一丝不苟。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特别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训练。从岩石的肉眼识别,到显微镜下的鉴定以及进行全面的化学分析,他都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他考试的方法不同于其他老师的方法,除了要进行笔头的问答以外,还发给学生几块岩石的标本,要求他们写出标本的名称、矿物成份、生成条件、与矿产的关系等等。他还极其重视书本以外的知识,经常带学生赴野外考察,边看边讲,边讲边看,要求同学们大量采集标本,回来后,归类整理,陈列在实验室供教学研究之用。

  在长期的国外留学生活中,他亲身感受到中国人受尽歧视的耻辱,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曾说:“我们不能不承认人家的文化程度比我们高,艺术比我们精。人家的地方已经开辟到十分田地,我们的一块沃土,还在那里荒着。请他们来做好了,再拱手奉还给我们,世界上恐怕没有那么一回事。所以,我们一线的生机,还是在我们的民族,大家打起精神,举起锄头向前挖去。”所以,李四光上课的时候,除了科学上的一些专有名词以外,他始终坚持用中文讲解。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一个学生叫他“Mr.李”,叫了几声,他就问那个学生叫谁?那个学生说:“叫你。”李四光说:“你可以称我老李、小李或阿猫、阿狗什么的,但是我不准你叫我‘Mr.李’。”有一次,李四光带了七八个学生到宜昌做野外考察,在街上看见一个美国人坐人力车不给车钱,还要拿起手杖打拉车人。李四光看到后,气愤极了,就跑到美国人面前一定要他付车钱,并且不准打人。那个美国人开始愣了一下,后来一看是一个穿破西服的中国人,竟蛮不讲理地冷笑一下,准备一走了之。李四光和七八个学生操起地质锤把他拦住了。那个美国人一看事情不妙,只得乖乖地给了车钱,灰溜溜地走了。路上的行人都为此感到扬眉吐气。

  1937年 7月 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芦沟桥事变”,我 29 路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日军在上海登陆。12月13日,南京沦陷。1938 年 10 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国民党政府仓皇逃亡重庆。中央研究院也奉命随政府内迁。李四光率地质研究所南迁桂林,在这里度过了将近七个春秋。

  1944年春,日军侵袭,战事吃紧。李四光和地质所同事一起,携带轻便物品,于6月27日仓猝离开桂林,经过20多天旅行,到达贵阳。一路上人挤人,水泄不通,又饿又渴,又乏又困,狼狈不堪。到了10月,日寇进犯更加凶猛,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眼看贵阳要被围困。李四光和同事们只好再次奔波,出贵阳,奔遵义,入四川,大概11月光景,终于到了重庆。长途奔波,精疲力竭,对一个55岁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到了重庆以后,李四光夫妇的健康情况已变得十分糟糕了,再加上触景伤情,李四光又想起了朱森蒙冤离去的惨痛记忆,他的精神是极不愉快的。对时局的愤慨和生活的困苦二者交织在一起,使这位一向坚强的学者也禁不住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1947年6月6日,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在南京决定,让李四光代表中国参加1948年8月在英国首都伦敦召开的第xx届国际地质学会。李四光感到这是个离开乌烟瘴气的国统区的好机会。他极其珍视这个机会,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准备论文,反复修改,力争代表中国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见解。这也

  是李四光的一贯学风。1948年2月,李四光从上海启程,几经辗转,直到4月初,才在香港搭

  上一艘挪威货轮。大海里的航行是异常艰辛的。对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来说,已不再充满神奇。面对滚滚波涛,海风呼啸,李四光心中思念自己的祖国,祖国正像一艘火海里的航船,中国的人民正在忍受战争的煎熬?

  经过大约两个多月的艰难航程,货船终于抵达法国南岸的大港马赛。上岸后,他改乘火车经法国首都巴黎,再横渡英吉利海峡,抵达英国伦敦。码头上,可爱的女儿正站在那里迎接他。李四光的女儿李熙芝当时正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她早早地等候在多佛尔码头,迎接父母的到来。1949年 9 月 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开幕。在公布的各民主党派、区域代表、军队代表、团体代表和特邀人士等名单中,李四光是作为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的代表之一而列选的。但是,正当李四光以焦急的心情准备回国时,台湾的国民党却正在策划着一个罪恶的阴谋。国民党驻英大使郑天锡接到国民党外交部的密令,要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将其扣留。一个朋友将这一切打电话告诉李四光。接到这个消息之后,李四光当机立断,拿起一个小皮包,只身从普利茅斯渡过英伦海峡来到法国。

  1950年3月初,李四光秘密回到香港,随即住进他的朋友预先安排的一个僻静的住所。

  1950年4月6日,李四光夫妇一大早就来到车站,6点多钟便乘上了香港至九龙的火车。不久便踏进了祖国南方的大门。这是多么令人激动和难忘的时刻啊!

  1950年5月6日清晨,李四光夫妇到达北京,受到新老朋友的热烈欢迎。李四光被安排住在当时北京级的饭店――六国饭店。一个多星期后,又迁到北京饭店。住进北京饭店的第二天晚上,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前来看望他们,令李四光夫妇十分激动。周总理鼓励李四光协助郭沫若院长做好自然科学方面的工作,同时发挥专业特长与优势,把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主要责任担负起来。李四光会意地连连点头,他说:“今天是中国未有的大时代,一切人都要努力,不能落伍。”正是在党和人民的关怀、重视和信任下,李四光开始了最有意义的工作。

  1950年8月17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解放后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团结的大会。大会结束的时候,选举李四光为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他肩上的担子又加重了。

  50年代初,李四光承担的另一重大的任务就是,把全国的地质工作者组织起来,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连年的劳累使李四光的健康状况有所下降,他时常带病坚持工作,万不得已才去医院住院治疗。但是,1957 年 11 月,李四光的肾病加重,小便带血,背部生疔(dīng),住进了北京医院。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手术刀口基本上愈合了,但创痛还没有完全消除李四光就急于出院,返回了工作岗位。关于中国石油资源的远景,在 50年代以前,不少地质学家抱着悲观的看法。1915~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马栋臣、王国栋曾率领一个钻井队,在陕西北部一带,打了7口探井,花了不少钱,收获不大走掉了。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中国调查地质,回国后写文章说,中国是贫油国家,在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

  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部分不会有大量石油。从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

  但是,李四光根据自己对中国地质的深入钻研,认为“中国贫油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在1928年的时候,李四光就曾写文章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开。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虽然,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李四光从构造地质角度出发,认为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而油田是储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区。找油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他认为,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区域有以下三个:一是青、康、滇、缅大地槽;一是阿拉善―陕北盆地;另一是东北―华北的平原地区。他说首先应该把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寻找石油的对象。

  李四光的报告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广大工作者。1954年初,地质部成立了全国石油、天然气普查委员会。1955年 1 月 20 日,地质部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组成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5个石油普查大队。经过艰苦工作,终于发现了很多可能储油的构造。

  1956年1月下旬,地质部召开第二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1956年将派93个地质队,430多名地质人员奔赴12个地区进行普查和细测。这样经过3年的石油普查工作,在新疆、青海、四川、江苏、贵州、广西及华北、东北等有希望的含油远景区,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并在柴达木等构造上,探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

  1958年3月,四川的南充等地,相继出油,开辟了我国西南石油工业基地。

  1958年2月,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共同发出“三年攻下松辽”的战斗号召。地质部从四川、青海、陕甘宁调集队伍,加强松辽找油工作,终于在吉林省扶余县的一个钻井中,首次遇见厚达70厘米和50厘米的油砂岩层。同年秋天,发现了大同镇“长垣”构造,出油后改为大庆长垣。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我国东部找油的一个重要突破。之后,又在华北、中原、汉江、广东等地相继发现一大批油田。

  1964年元月1日下午,毛主席请李四光晚上七时半到中南海怀仁堂一起观看现代豫剧《朝阳沟》。接到电话之后,李四光的心情异常激动,当他在开演之前来到休息厅的时候,毛主席健步走来,同他热烈握手,谈起石油问题时,毛主席高兴地说,你们两家(即地质部和石油部)都有很大的功劳。

  1971年 4 月 24 日,李四光因为感冒发烧,住进了北京医院。入院后,虽然很快便退了高烧,但血压一直波动得很厉害。晚上,他常常不能入睡,往事总是萦绕心头。一天晚上,李四光特别兴奋,他和陪他的女儿谈了很多很多:从青年时代漫长的求学之路到30年代的黑暗中国;从建国初的艰苦奋斗到如今的各种经历。

  1971年4月29日上午8时30分,李四光这位历经风霜、鞠躬尽瘁、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了一生的伟大科学家永远离开了我们。

李四光的妻子是谁?李四光是如何与许淑彬相识的?

1921年,李四光获得了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硕士学位,在学成回国之后他便在北京大学的地质系任教。这一年李四光已经32岁了,但是处于醉心学术的李四光婚姻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直到在一次义演上,李四光意外邂逅了许淑彬。

许淑彬,比李四光小8岁,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许士熊,曾在驻英大使馆任过职,后回国任教育部秘书。许淑彬随父回国后,曾在上海天主教会办的一所中学念了5年书。她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英语、法语、音乐样样学得好。中学毕业不久,她就随母亲来到北京,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担任英语和音乐老师。

李四光早年到英国留学的时候,对西洋乐器非常感兴趣,经常利用业余的时间学拉小提琴。因此,经过好友的一番穿针引线,李四光和许淑彬两人在这次义演上开始了双琴合奏。没想到,第一次合作,两人就配合非常默契,李四光的小提琴旋律优美,娓娓动听,而许淑彬的钢琴伴奏,则如泣如诉,烘托得恰到好处。就在这优美的旋律中,爱情的种子悄悄萌芽了。

李四光和许淑彬都喜爱音乐,两人志趣相投,而且他们都曾在英国生活过,经历也十分相似。这些共同语言,让两个人的距离一下字就拉近了。两人交往愈深,感情也日渐深厚。一个是北大地质界才子,一个师范大学音乐才女,正所谓才子佳人,好不登对。然而,没过多久,许淑彬的家里便传来了反对的声音。

李四光仪表堂堂,才学出众,与许淑彬可以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为什么许淑彬的家人要强烈反对呢?

许淑彬与李四光恋爱不久,父亲许士熊突然因病去世了。父亲去世后,家中的一切大小事务,就交给了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哥哥。哥哥虽然受过新式教育,而且还在北大担任教授,但他的思想还是比较保守。

他认为李四光出生农村、家境贫寒,而且家里还有5个兄弟姐妹,负担太重。而许家则是官宦世家,怎么能把娇生惯养长大的妹妹,嫁给一个穷小子呢?他打定主要,要给许淑彬找一个富家子弟,因此对李四光极为反感。

虽然哥哥极力反对,但许淑彬却有自己的想法。她说:“能否建立幸福的家庭,人的素质是关键。知识和才干本身就是‘财’,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男人最可贵的是智慧和事业心,有了这两点,必然会有一切。”许淑彬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嫁给李四光。那么,她最后是怎么说服哥哥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湖北卫视大揭秘”头条号!

中国文明观察网_传播正能量  转载需授权!

  提供以下大学生村官考试信息信息:广东省三支一扶报名入口官网_2022广东三支一扶登录网址,更多关于2022年广东省三支一扶报名入口,2022年广东省三支一扶报名入口,大学生村官考试信息的内容,请关注广东大学生村官考试网/!

  2022广东三支一扶报名通道开通啦!广东人事考试网同步职位表、考试时间、考试大纲等相关信息,更多关于2022年广东人事考试信息敬请关注广东人事考试网!各位云浮考生抓紧时间备战广东三支一扶考试,提供2022广东省三支一扶职位表,广东省三支一扶报名入口,2022年广东三支一扶考试培训辅导等信息。

扫码回复【三支一扶】,免费领取三支一扶历年试题和备考资料

三支一扶考情资讯,备考资料免费分享

扫上方二维码,了解更多考试信息,获取更多备考资料

  2022年,通过统一组织考试,全省计划选拔招募30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我省从事“三支一扶”志愿服务,服务期为2年。报名人员可通过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广东人事考试网()查阅具体的招募岗位和资格条件等。

  (一)普通高校广东生源应届、往届毕业生;

  (二)普通高校外省生源应届、往届毕业生,毕业院校须是广东省内高校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学士以上学位;

  (三)香港、澳门、西藏籍(包括西藏高校毕业生)普通高校毕业生;

  (四)我省取得高级工和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工院校全日制毕业生,可以分别按照全日制高职(大专)和本科毕业生报名符合条件的岗位。

  已参加过“三支一扶”的高校毕业生不再列入招募范围。

  三支一扶行测备考资料分析:公基备考人文知识:细数中国科技之父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饱受侵略的百年屈辱史并没有压垮我们,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奋斗,拼出了一个崭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科技,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涌现出了一批爱国志士,他们作为新中国科技的先驱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就列举几位伟大的科学家吧。

  (一)中国地质力学之父——李四光

  李四光,湖北黄冈人,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在发表的《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一文中提出了“大陆车阀”假说,将力学理论引入到地质学的研究中,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学科——地质力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李四光回国致力于国家发展建设,1955年,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理论预测南岭部位铀矿丰富易开采,据此找到211特大型铀矿床,为核武器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后又指导石油找矿工作,为中国寻找石油,解决能源问题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二)中国航天之父和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浙江杭州人,师从美国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1939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55年在国家领导人的争取下以朝鲜战争中多名美军飞行员交换回国,主持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钱三强,浙江绍兴人,师从居里夫人,1948年回国后于清华大学任教。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在核物理研究领域发现了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做出了科学的解释,1964年,在钱三强51岁生日之际,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邱小姐”试爆成功。

  (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江西九江人,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参加工作后在任教期间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从此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最终在2020年实现第三代杂交水稻亩产1530.76公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五)航母之父——刘华清

  刘华清,湖北黄安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31年参加工农红军,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硝烟弥漫的光荣岁月,新中国成立后,前往苏联学习海军专业理论,回国后组织人员白手起家,开展新型舰艇的自主研究设计,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上是广东人事考试网发布:广东省三支一扶报名入口官网_2022广东三支一扶登录网址,更多2022年广东省三支一扶报名入口,2022年广东省三支一扶报名入口的相关内容请关注广东人事考试网。的全部内容,更多广东大学生村官招聘考试信息敬请加入事业单位招聘群,及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四光为中国贡献了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