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时期蜀国最弱蜀国那么穷?

第1篇:贫穷励志的诗句

导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贫穷励志的诗句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2、身无*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所赖今天子,汉道日休明。

4、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7、*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8、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9、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一寸金。

1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1、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12、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1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4、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15、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16、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

17、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1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19、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20、小来思报国,不是封侯。

2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2、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2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2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6、有缘相聚于此,就让我们一起欣赏。

2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8、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

2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0、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31、风声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2、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

3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34、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

35、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39、犹怜惯去国,疑是梦还家。

40、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41、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42、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43、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4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45、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

46、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

47、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48、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49、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50、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51、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52、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5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54、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

55、*娥啼竹素女愁,李凭**箜篌。

5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8、我自横*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59、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6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6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5、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6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67、望上国,山呼鳌抃,遥爇炉香。

68、奏恺乐,归皇都,班爵献俘邦国娱。

69、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70、看川空谷静,旌旗动*,得意似,平生战。

71、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72、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7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7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75、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76、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77、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78、歌钟旋可望,衽席岂难行。

第2篇: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励志名句

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你可以用得到全世界,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年轻是我们唯一拥有权利去编织梦想的时光

青春一经典当即永不再赎

没有了爱的语言,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

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

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

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你的选择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

如你想要拥有完美无暇的友谊,可能一辈子找不到朋友

不如意的时候不要尽往悲伤里钻,想想有笑声的日子吧

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

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

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

要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得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第3篇:把握贫穷的励志短文

好咖啡要和朋友一起品尝,好机会也要和朋友一起分享。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在埃塞俄比亚阿鲁西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小男孩每天腋下夹着课本,赤脚跑步上学和回家,他家离学校足足有10公里远的路程。贫穷的家境使小男孩不可能有坐车去上学的奢望,于是,为了上课不迟到,他只能选择跑步上学。每天小男孩都一路奔跑,与他相伴的除了清晨凉凉的朝露和高原绚丽的晚霞,还有耳旁呼啸而过的风声。

若干年后的今天,这个曾经夹着课本跑步上

第4篇:关于贫穷的励志名言

贫穷不会磨灭一个人高贵的品质,反而是富贵叫人丧失了志气。——薄伽丘

不要羡慕别人的富,也不要哀叹自己的穷。——小林一荣

贫困乃*和犯罪之父。——亚里士多德

我觉得一个朝夕焦虑、奔波劳碌的富翁比一个生活简单无所多求的穷人更可悲。——蒙田

吝啬鬼永远处在贫困中。——贺拉斯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富兰克林

第5篇:没有人愿意贫穷的励志演讲稿

人生的过程中尽管不无遗憾,但我学到最价值连城的一课——逆境和挑战只要能激发起生命的力度,我们的成就是可以超乎自己所想像的。

我成长的年代,*社会艰苦,是残酷而悲凉的。那时候没有什么社会安全网,饥饿与疾病的恐惧是强烈迫人。求学的机会不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贫穷常常像一种无期徒刑。今天社会前行,新的富足为大部分人带来相对的缓冲保障,贫穷不一定是缺乏金钱,而是对希望及机遇憧憬破灭的挫败感。很多人害怕可上升的空间越来越窄,一辈子也无法冲破匮乏与弱势的局限。我理解这些恐惧,因我曾经一一身受。没有人愿意贫穷,

第6篇:贫穷的人没有绝望的权利励志故事

有个人非常富裕,但是他没有孩子。

“一生的努力到头来没有可用之处。”他常常这样对人们说。

“你不如把钱捐献出来,为一些穷人解决难题。”有人建议说。

“不,我的钱只给丧失了一切信仰并对人生完全绝望了的人。”他回答道。

有一天,他在粪堆旁找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人,他正躺在肮脏的地上。

“你是不是对生活丧失希望了?那么这100第纳尔就给你了。”富人问道。

“只有死人才对这个世界一无所求呢!”那个人叫道,“虽然我现在很贫穷,但是我信仰上帝,他能帮助我摆脱现在的窘境。我不需要你的同情。”说完他起身走了。

第7篇:不只你在贫穷中长大的励志文章

那是一个春天的下午,在我高中的自然课上,每个学生都被要求熟练地解剖一只青蛙,今天轮到我了,我早早就做好了准备。

我穿着我最喜欢的一件格子衬衫——我认为这件衣服让我显得很精神。对于今天的实验,我事前已经练习了很多次了,我充满信心地走上讲台,微笑着面对我的同学,抓起解剖*准备动手。

这时,一个声音从教室的后面传来,“好棒的衬衣!”

我努力当它是耳边风,可是这时又一个声音在教室的后面响起,“那件衬衣是我爸爸的,他妈妈是我家的佣人,她从我们家给救济站的口袋里拿走了那件衬衣。”

我的心沉了下去,无法言语。那可能

第8篇:励志文章:别拿贫穷当做自私的借口

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下文是为大家精选的励志文章,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上大学时期,同寝室中被分来一位整日把“穷”挂在嘴边的女孩小a,而她口中的“穷”也成为了她犯了错误推卸责任或者不愿意承担责任时的挡箭牌。

先介绍下她的家庭环境,出生在我国偏远地区的农村,(需要说明一下,这里仅是介绍小a的成长背景,没有歧义的意思)由于父母想要生个儿子,所以一直超生,她的上面还有5个姐姐,而也由于超生,她的家里被罚得没剩下一亩地,多年来父母一直靠打零工维持基本的生活。为了缓解家里的生活压力,五位姐姐

第9篇:为什么越舍不得花钱的人越贫穷的励志文章

仔细观察周围的人,那些从小就大手大脚请朋友吃饭或者花钱的人,到现在依然有条件大手大脚地花钱。而那些每次一到了付钱时,就没有带钱包的人,多少年之后,依然过着拮据的生活。似乎越花钱的人越有钱,越舍不得花钱的朋友越穷。

我们自古以来都记着:只有节约才能省下来,越节俭才能越攒得住钱;不管赚多少,只有省下来的才是自己赚的,等等。这些理念难道都错了吗?

社会上节俭的人很多,80%的人都在不断地节俭。把能省的都省下,能少开支就少开支,能存银行就存银行。存入银行的钱,占到了自己财富的80%以上。而对于富人呢?他们

第10篇:要用坚毅的决心与贫穷去斗争励志故事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世间大部分的贫穷,都是一种病态,是不良生活、不良环境、不良思想的结果。

我们知道,贫穷是一种反常的状态,因为它是不适宜于人类的生活的。它与人类的最高幸福和愿望相背驰。“富裕”、“充足”,天下众生都应有份。所以假使人们坚决地要求着,并不断地奋斗着去争取这富裕、充足,那么总有一天你会认识这条简单的道理——人人都能成功!

假使普天下的贫困者,能够从他们颓丧的思想、不良的环境中转身过来,而朝着光明愉快的方面;假使他们能立志要脱离贫困与低微的生存,这种决心,一定可以使社会飞速进步。

气势巍峨地横亘在中华大地上

不仅改变了中国大陆的自然格局

还带来了强烈的“南北差异

小到喜欢吃甜粽还是咸粽

大到南方的柔和与北方的豪放

都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或许你能从绵延1600多公里的长度

和40万平方公里的山域面积中

从告别昆仑山的那一刻起

它便开启了逶迤东进的漫长征程

最终形成了西起甘肃,穿越陕西

不仅能让我们纵览南北方

“马头看桃花,马尾扫风雪”

纵身起舞的“东方宝石”朱鹮

2020年4月2日,春雨绵绵,在秦岭深处的陕西省佛坪熊猫谷景区内的秦岭大熊猫野化培训基地,两只大熊猫“路路”(右)和“小馨”在雨中嬉戏。新华社发(蒲志勇 摄)

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答案就藏在这份宁静与和谐之中:

秦岭羚牛在密林里张望。新华社发(焦荣朝 摄)

充满了奇幻诡谲的神秘色彩

这些耗费巨大人力的通道

踩着陡峭的石阶拾级而上

这片让古人心惊胆寒的神秘之地

依旧会感觉到一种由内而外

也隐藏着柔情似水的一面

大诗人王维对这里倾心不已

便在此处过着半官半隐的自在生活

清泉石上流”的千古名句

让人们念念不忘的山脉背后

必定有着不同凡响的故事

秦岭正经历着板块碰撞的剧痛

雄伟壮丽却又显得有些孤寂

大地蒸腾出一股热闹的氛围来

种植作物、捕鱼打猎、制作陶器

在华夏历史的长卷上熠熠生辉

成为滋养周秦汉唐的肥沃厚土

也见证了沧海桑田般的历史际遇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最终实现天下一统,四海归一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经典故事

率领蜀国大军翻越茫茫秦岭

在秦岭脚下的五丈原溘然长逝

图为斜峪关旧址。新华社记者杨礼门摄(1982年2月25日留资)

据传在秦岭的褒谷山口上

随从提醒他”衮“字少了三点水

他却说:“一河流水,岂缺水乎!”

也昭示着一个盛世的到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为杨贵妃送来了鲜甜多汁的荔枝

在秦岭太白山绝顶拔仙台的北麓

有一方面积6818.8平方米的湖泊

立即化作了一只美丽的小鸟

水面一有落叶便立即衔走

不让任何杂物污染她的如意郎君

大爷海才能这般清澈无尘

也是坚贞不屈精神的象征

掩盖不住点点精神的光芒

涂抹上一层难以磨灭的厚重底色

有一座古老的道观楼观台

老子骑着一头青牛缓缓而来

这座让无数后人景仰的哲学之巅当年老子娓娓道来的情形

其实不仅仅是一个个动人故事

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寒风呼啸

在室外冻得哆哆嗦嗦的人们

或许是白乎乎的大胖馒头

和挑起来筋道可口的面条

或许只是一碗软糯可口的白米饭

“老板,给我来几斤白菜”的对话

其实也暗藏着中国人的“精魂”

历经沧海桑田依旧傲然挺立

象征着中国人坚韧可靠的性格

传唱着中国人善良纯粹的美德

被赋予了太多太多的价值

秦岭那令人慨叹的生命力

视频来源: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简称CNC)

蜀汉灭亡是迟早的事,无论诸葛亮是否北伐都不可改变这一趋势。

诸葛亮北伐屡遭非议,是因为蜀汉已经国疲民敝,急需休息,而诸葛亮不顾这一事实,依然劳民伤财,年年北伐,致使蜀汉朝野怨声载道。

究竟北伐是在延缓蜀汉灭亡的进程,还是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这是问题的核心。

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但北伐是否有这个必要。

豹眼一向认为,诸葛亮北伐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策略。诸葛亮清楚,匡扶汉室本就是一句空话,刘备死后,这句空话更是一个幌子,那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诸葛亮以刘备遗志为幌子,不过是为了使北伐更有号召力。他不采用魏延子午谷奇谋,也不出武功与司马懿决战,就是以进攻作为积极防御的手段,使整个蜀汉永远保持在战时状态,给蜀汉内外的敌对势力以高压,求得政权的稳固。

这的确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就因为延误了粮草供给被贬为庶民,最终郁闷而死。诸葛亮以这个手段,成功铲除了政敌,实现了自己独掌朝政的目的。

第二,以刘备匡扶汉室的遗志作为幌子,就可以逼迫刘禅及臣僚永远服从于诸葛亮的意志,否则,刘禅也可能被废除。这是诸葛亮的上方宝剑,威力无比。

第三,荆州派系没有本土利益,无论军士还是官吏,战争是最直接立功受爵的好机会,他们更希望战争永不停息。

第四,北伐客观上,维系着孙刘联盟的存在,借助孙吴的势力增强对曹魏的战略压力,延缓蜀汉生存的空间。

总之,诸葛亮北伐对于维系蜀汉的存在是很高明的策略,但是否完全必要呢?

休息,并没有令蜀汉更加危险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死后,蒋琬继其执政,拜尚书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元年(238年),受命开府,加大司马,总揽军政。同时,刘禅命令蒋琬利用曹魏司马懿出征辽东的机会,屯兵汉中,伺机北伐。

蒋琬大造舟船,制定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但未被刘禅批准。蒋琬屯兵汉中六年,曹魏没有来犯。其间,蒋琬多次命令姜维率领小股部队西进骚扰曹魏境内,采取一种进攻的态势,但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不大。

直至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逝。在其执政十二年的时间里,没有进行一次正儿八经的北伐。

蒋琬改变诸葛亮陆路北伐的战略,制定水路伐魏,更像是一种策略,其意图也是保持北伐的态势,以此确保其执政地位的稳固。

蒋琬病逝后,费祎接替蒋琬总揽朝政。

从延熙六年(243年)十一月,费祎就开始接替蒋琬出任大将军,录尚书事。

次年,魏大将军曹爽不听司马懿劝阻,亲自率军与征西将军夏侯玄等进攻汉中。由于费祎抢先一步进兵据守山岭,曹爽无法前进。费祎又截断曹爽退路,曹爽死战才得以解脱。曹军死伤惨重,这次伐蜀以失败告终。之后,曹魏再无主动伐蜀之事。

延熙十一年(248年)费祎出屯汉中。姜维屡屡以通练西凉风俗,兼负其才武,策划西北诸羌、胡为羽翼,谋略陇西。每欲兴军大举,费祎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足万人,致使姜维无法大规模伐魏。

"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

费祎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那就是诸葛丞相都做不到的事,我们就别瞎忙活了。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在蜀汉岁首大会上,被魏降人郭循手持刀刃杀死。

从诸葛亮病逝到费祎被杀,前后近二十年,蜀汉没有一次正式大规模的北伐。曹魏唯一的一次伐蜀也被费祎打败。

由此看来,北伐并非是唯一的策略,休息并不必然带来蜀汉的灭亡。

费祎之后,姜维逐步掌握大权,坚定继承诸葛亮的衣钵,重操北伐事业,折腾来折腾去,除了劳民伤财,别无收获,也就不必多说了。

总之,蜀汉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限的经济、军事实力,决定了不可能有更大的作为。休息,并不必然带来蜀汉的灭亡,蒋琬、费祎主政近二十年,既是佐证。

蒋琬、费祎屯兵汉中,引而不发,只保持对曹魏足够的威胁,而不采取实质性的行动,这一战略似乎更加可取,起码对蜀汉百姓来说,不是一件坏事。

在豹眼看来,休息并不能保证蜀汉能够摆脱灭亡的命运,但也不至于促使蜀汉更快的灭亡,但起码对百姓、对蜀汉本地经济有利而无弊。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很多人对诸葛亮北伐有个印象,就是诸葛亮不顾国力差距,穷兵黩武。

然而,这个印象其实是错的。事实上,诸葛亮是非常有分寸的战略家。

公元223年4月,刘备病逝后不久,南中蛮夷大叛。蜀汉在失去了荆州之后,本来就只剩一个益州,而现在益州也丢了一部分,对于这种危急情况,大多数人想的肯定是马上出兵平叛。

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么干,他的策略是休息。一直到公元225年3月,叛乱已经过去了近两年之久,诸葛亮足足憋了两年,休息了两年,才决定平叛

这种隐忍,怎么能说他是穷兵黩武呢?怎么能说他不注重休息呢?

平定南中,前后只用了几个月,蜀汉损失并不大。并且在征讨南中的过程中,诸葛亮还得到了大量资源。此时此刻,诸葛亮是可以携南征大胜,士气正旺之际挥师北伐的。然而诸葛亮并没有这么干,他的选择仍然是休息,整顿军队。

直到又过去了两年,也就是227年,诸葛亮才上了《出师表》,率部进驻汉中。

蜀汉军主力云集汉中后,诸葛亮也没有马上北伐,他的策略仍然是等,在汉中又足足憋了十个月。一直到公元228年春天,才正式开始第一次北伐。此时,距离南中平叛已经过去了三年。

所以很显然,诸葛亮主持蜀汉大局期间,并非没有休息。他正是很有耐心的花五年时间把蜀汉面临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了,恢复了国力,安顿了内外后,才开始得北伐。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诸葛亮既然这么能隐忍,他为什么不继续忍,继续休息下去呢?

这个疑惑,其实不难解释。

刘备之所以能割据益州,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当时中原因为战乱,人口锐减,曹魏无力消灭蜀汉。但是曹魏的无力只是暂时的,一旦中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经济逐步恢复,就算整个南方联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抗衡北方。这种状况,三国是这样,后来的南北朝和隋唐也是这样。

一直到元末明初朱元璋北伐,才算是彻底逆转了南弱北强的问题,给南朝出了口恶气。

诸葛亮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这个小地方,再怎么发展也有个头。他在益州憋了五年,曹魏也憋了五年。中原地区地大物博,同等时间竞争,小小的益州怎么可能竞争的过人家呢?

说到这里,跑个题,说一下土地资源问题。

很多人对魏蜀吴三国的印象是这样的↓

由于地图的原因,除去西域,很多人觉得蜀汉和东吴的地盘面积与曹魏差不多,实力应该也差不多。有资本跟曹魏对耗。

然而,中国的地形从古至今都是这样的↓

益州真正称得上富饶的区域,其实也就四川盆地那么一点点地方而已。跟曹魏坐拥的华北大平原相比,小的可怜。

古代以农业立国,土地是根本,蜀汉大面积都是山丘地貌,不适宜粮食耕种。在这种大前提下,蜀汉哪有资本跟曹魏拼建设?只要中原经济恢复,蜀汉立马玩完,绝无继续割据的可能性。

所以,诸葛亮憋了五年,选择在228年对曹魏下手,这是非常合理的。

一方面,蜀汉经济恢复,诸葛亮有资本打这一仗;另一方面,曹魏当时政局不稳,诸葛亮有机会试一试。

说到这里,再说一下曹魏政权当时的困境。

曹魏在大多数人印象里,实力强大,全国十个矿,它占七个,吊打吴蜀。

然而这个印象在三国后期是对的,但在三国前期是不对的。三国前期曹魏家大业大,但仇人也很多。

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之前,曹魏在五个方向都有强敌存在。

当时曹魏的南方受东吴的牵制,有十几万兵力常年驻守在襄阳和淮南地区,无法灵活调度到西线。

除了东吴这个最大劲敌之外,曹魏的北方还有鲜卑轲比能和辽东公孙渊(公孙渊后被公孙恭取代),这两股势力的实力也不弱。就拿辽东公孙氏来说,其兵力约八万,人口六十万,是一个整体实力约为蜀汉三分之二的存在。魏国要防公孙氏,在幽州和冀州也部署了大量守备兵力,这部分人也无法调动。

至于鲜卑部落,虽然人口不多,但草原民族善战,魏国不可能不防备轲比能入侵,而要防备他,魏国在北方并州和幽州的留守兵力自然也不能少。另外,青藏高原的羌人时附时叛,魏国也要派兵力监视。

所以,虽然魏国人口四倍于蜀汉,但魏国的敌人也多,其在扬州、荆州、幽州、并州常年保持了大量不可调动的兵力,它的机动兵力和部署在雍凉地区的兵力充其量也就十多万人,并不比蜀汉多多少。

最能说明曹魏当时压力很大的例子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汉军连关中平原的大门都没摸到,曹叡就吓得御驾亲征了。这表明诸葛亮北伐,其实赢得机会很大。曹叡不敢托大,也输不起,他必须要亲征,否则这事的后果就严重了!

当然我们知道,由于街亭失守,诸葛亮最有可能拿下凉州的机遇,在他手上飞了。这次失利当然是诸葛亮人生当中的一次污点。为此他还自贬三级,辞去了丞相。不过一伐失败后,诸葛亮并没有急着报复。他回汉中后的策略是继续休息,没急着报仇。

公元228年冬,诸葛亮派魏延二伐陈仓,这其实根本算不上是二伐,这次出兵的起因是收到东吴在石亭大胜的消息,诸葛亮本着与东吴是盟友关系,趁机骚扰一下魏国。之所以说是骚扰,是因为蜀汉军出征,连粮食都没带够。仅仅打了半个月就撤了。

至于公元229年春天派遣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二郡(第三次北伐),诸葛亮目的也仅仅是夺取两郡,没有进一步的行动。至始至终都把规模限制的很小。

诸葛亮真正意义第二次大规模北伐,是在第一次北伐三年后,即公元231年春。

而这次北伐后,诸葛亮又休息了三年,憋到了公元234年才举行第五次北伐,也就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所谓诸葛亮五伐,实际上规模较大的只有三次,而这三次北伐都以三年为期限。诸葛亮每次北伐前,必然要先休息,进行充分准备,不搞赌国运式的军事冒险行动

如此从容,按部就班的北伐,怎么能说诸葛亮穷兵黩武,没有休息呢?

所以事实上,诸葛亮有休息,他的北伐都是建立休息基础之上的。

诸葛亮的北伐是以休息为基础,有步骤的出击。一味的休息,这对于蜀汉这种以正统自居,却由外地人控制朝廷的偏安政权,是不合适的。因为偏安政权如果不主动出去,且长期霸占着中央政府,本地人肯定会造反。即便不反,只要曹魏攻过来,本地人也会直接缴械投降,不会为朝廷卖命。

诸葛亮是明白人,深知不主动打出去,统治根基必然要完。所以他才会既休息,也竭力北伐。既要发展也要适时的攻出去,这才是最合理的选择。实际上,诸葛亮也确实给曹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的每次进攻都使魏国不得不调中军支援,极大的消耗了魏国的精力。

另外,不能把后来的姜维北伐和诸葛亮北伐混为一谈

因为诸葛亮北伐是建立在休息,国内稳定基础之上。而姜维不通政治,蜀汉后期奸臣当道,姜维事实上不具备北伐的条件。姜维的北伐才属于穷兵黩武。




有人认为,诸葛亮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如果不北伐,蜀汉能有更好的发展。真的是这样吗?这个问题值得好好讨论一下。

关羽失荆州后,刘备一半的基业一战丧尽。为了夺回荆州,刘备出兵伐吴,却又在夷陵惨败,损失几万精锐。

这种状况下,蜀汉面临重大危机,亟待恢复元气,所以从夷陵之战结束的222年八月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228年春,五年半的时间,蜀汉没有再与其他两国发生冲突,而是韬光养晦,一面与东吴恢复关系,重新结成反魏同盟,一面平定南中叛乱,稳定内部秩序。

所以,诸葛亮北伐不是不顾一切的穷兵黩武,而是“打有准备之仗”。

那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呢?因为这是蜀汉立国的根本!

早年,刘备一直以汉室宗亲的身份作为自己的政权基础,而当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后,汉朝寿终正寝,刘备的身份就变得名不正言不顺。

故而,刘备宣称汉献帝已经被曹丕害死,否认曹魏政权的正统性,自己称帝,宣布自己是汉朝的合法继承人。

因此,蜀汉天生就是要跟曹魏为敌的,所谓“汉贼不两立”,刘备要为汉献帝“报仇”,要恢复大汉的江山,这是蜀汉政权的政治属性决定的。

诸葛亮如果短时间不打曹魏,可以。但长期不北伐的话,就等于放弃了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讲严重点,动摇执政根基;讲轻一点,面子上挂不住。

以上是政治方面的因素,如果把这些都撇开,讲的实际一点,不北伐会有什么现实的坏处呢?

首先就是蜀汉彻底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不要觉得蜀汉很弱了,就应该偏安一隅。诸葛亮主政时期,蜀汉朝堂之上还基本是刘备的老班底。这些人当年跟随昭烈皇帝打天下,一个个也是雄心不老。让他们从此放弃逐鹿中原的伟业,大概蜀汉的臣民也要人心动荡了。

所以,北伐,其实也是诸葛亮凝聚人心的一种手段,不北伐,凝聚力就差,队伍不好带。

第二个现实坏处,就是蜀汉会被逐步边缘化,无法与魏、吴一样获得长足的发展。

从地图上看,蜀汉所在的益州不算小。但是,汉代分天下十三州,不是按照疆域大小划分,而是以人口多少作为标准。

由于当时北方是经济中心,所以北方九州较小,南方四州较大。北方九州都在曹魏手中,东吴有扬州、交州和荆州大部分,蜀汉才一个益州。这就意味着,蜀汉的人口大概就是曹魏的九分之一、东吴的三分之一。

这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到的“天下三分,益州疲敝”。人口少,兵力就少,也意味着人才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没有人才,没有兵力,如何发展?

如果蜀汉不求突破,偏安一隅,就注定会被魏、吴两国边缘化,越来越弱。不用别国吞并,蜀汉都会自己玩完。

所以,为了发展,蜀汉也必须拓展疆土。而东吴这边是盟友,不能再内耗了,那就只有北伐,从曹魏手里抢土地、抢人口、抢人才!

可能有人会说,诸葛亮北伐并没有成功,所以实际上也无益于蜀汉的发展。

其实不然,虽然诸葛亮没有太大的成功,但至少第一次北伐时退兵时迁曹魏境内西县千余家入蜀,第三次北伐时夺下了武都、阴平二郡,这都促成了蜀汉人口注入新鲜血液。

而通过北伐,也让蜀汉获得了原属曹魏的姜维、夏侯霸等将领,补充了蜀汉捉襟见肘的人才队伍。这都是北伐的实际好处。

如果不北伐,蜀汉就是在安逸中等着人员老去、暮气沉沉。

最后,蜀汉不北伐,曹魏就会西征!有学者分析,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第五次是规模浩大,真的希望“克复中原”外,其他三次都是小规模侵扰,目的是“以攻代守”。

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要知道,中国古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任何一个分裂时期,各大势力其实都想吞并别家,一统天下。所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即使蜀汉不打曹魏,曹魏也会适时西征,一举灭蜀。

蜀汉不北伐,魏蜀边界确实会有一段时间相安无事,但曹魏一定会利用这段时间整军备战。而就是因为诸葛亮的不断北伐,让曹魏那些负责西路的将领疲于应付,防守都来不及,自然没工夫攻击了。

此外,诸葛亮反反复复出兵,虽然没有大胜,但小胜还是有一些的,甚至击杀过张郃这样的高级将领。这就告诉曹魏,我蜀汉不是软柿子,你不一定打得赢我!于是,曹魏内部就产生了一种厌战情绪。

后来曹真伐蜀,以及诸葛亮死后的曹爽伐蜀,在曹魏朝中都有很大的反对声音。也就是因为群臣不是一条心,这两次伐蜀都草草收兵。

而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主政,都采取“鸽派”策略,休息,曹魏也不再进犯蜀汉,因为他们打怕了,觉得蜀汉不来惹我就很好,这就是诸葛亮用战争换来的和平。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蜀汉会提前15-20年灭亡。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北伐耗费国力,加速了蜀汉的灭亡。没有假设,但是,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

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让我们通过的细节,看看假如诸葛亮不北伐,三国的局势会如何演变。

我们从三国地图看起来,魏国确实比吴蜀两国强太多了。可是,这只是一个表象。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魏国的兵力为50万,东吴20万左右,西蜀大约10万多。

这个对比看起来悬殊,但实际上问题并非如此。

魏国独自承担了中华帝国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任务,使得可用于前线兵力并无优势

我们不要忘记,中华帝国在古代,面临的最大的国防威胁,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而三国时期,这个威胁是由魏国一家独自承担的。

以第一次北伐时魏国的配置为例。魏国的淮南和荆州两个战区大约驻有20万兵力。在北方防御公孙渊和游牧势力的,大约10多万兵力。实际派出与诸葛亮前线对峙的,大约只有10多万兵力。可以说,此时,蜀国在前线的兵力并没有劣势!

此时,如果吴国蜀国的北伐时机控制得当,多面受敌的魏国,根本抽不出兵力用于进攻。

公孙渊割据辽东,串联了大量的游牧民族军队。魏国为防范他所配置的兵力,并不比防御吴蜀要少。甚至,在山东的青州,都需要配兵防御。

而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国一直都抽不出力气来平定他们。即使公孙渊和孙权眉来眼去期间,魏国也只能”干瞪眼“,有心无力!

在诸葛亮逝世和姜维第一次北伐之间,北伐停了3年。

这3年,魏国的国力得到了爆炸式增长!

诸葛亮234年去世,236年,司马懿被召回京城,准备对公孙渊的讨伐。238年,在姜维第一次北伐(小规模北伐)期间,司马懿就平定了公孙渊。

平定公孙渊,极大的缓解了魏国的北方国防局面。使得魏国可以抽出大量兵力用于压制蜀国和吴国。

也正是在平定公孙渊后,司马懿发出了”肃清万里,整齐八荒“的口号

这可以看成是司马懿发出的进行统一战争的宣言。

这显示出,在解决了北方问题后,魏国已经建立起了绝对优势,可以开始考虑统一问题了!

此后,即使在魏国内部政治混乱期间,魏国也能轻轻松松拿出20多万兵力来压制东吴的进犯。这和当年曹操时,”张八百大战孙十万“的时代比起来,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此时的魏国,已经不再需要”八百破十万“的壮举来防守,凭借实力,绝对压制东吴

如题所说,如果诸葛亮一直不北伐,他确实可以在本国休息,培养人才。蜀国的经济会得到进一步恢复。

不过,在古代农业,经济再怎么恢复也玩不出花来。本来就没有经过太多战乱的西川之地经济恢复的速度,如何和一个百废待兴的中原之地相比呢?除非,诸葛亮他老人家在家里攀树,提前1000多年发起工业革命!

而且,自古有”少莫入川“的说法。四川很养人,如果没有锐意进取的调动,统治者很可能安逸下去。

川中气候怡人,美女如云,人很容易安逸

在两汉交际之期。公孙述在割据西川以后,就没有及时组织扩张。直到他认为有时机了,要调兵之时,所有人全部强烈反对,以至于当时的进军根本组织不起来!

可以想见,如果诸葛亮不及时组织北伐。偏安于西川的蜀汉政权,可能颓废的速度比魏国、吴国都要快。

物质上增长比别人慢,精神上颓废得比别人快,在别人在解决后顾之忧后,胜负就已经决出了。

我认为魏国会提前15-20年灭蜀。仅仅是因为诸葛亮尚在,我认为他应该有办法自守。否则,蜀国的灭亡时间可能会更快!




那样的话,将领们慢慢的就会分成两种情况,第一,不战则懒,将才磨灭;另一种,慢慢对孔明失去信心和支持,比如赵云魏延等。孔明的位置慢慢就坐不住,连刘禅也会另选丞相了。孔明的寿命和蜀国寿命估计和北伐的情况差不了多少。




诸葛亮北伐有利于蜀国发展,还是放弃北伐有利于蜀国发展。对此,多数人曾将目光聚焦在魏、蜀二国地盘大小,人口众寡之上。

因此,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如果诸葛亮放弃北伐,选择休息的国策,反而会加速蜀国的灭亡。

其一、正所谓:“最好的防守,便是进攻”,真是这样吗

没有了诸葛亮“以攻代守”的北伐国策,蜀国会遭到曹魏的主动攻伐,容易引发蜀国局势的恐慌与不稳。若如此,蜀国又怎么能够长久呢?

难道真是如此吗?看看曹魏第一次征伐蜀国的经过,就不难发现真实的结果。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魏国大司马曹真上书魏明帝曹叡,言道:蜀国多次以弱小之国侵犯我大魏国边境,应当还以颜色,建议起数路大军,共伐蜀国,以振国威。魏明帝深以为然,同意了曹真所请。

因此,魏国出动三路大军准备伐蜀(其实,后来的司马昭起三路大军灭蜀,应该就是借鉴了此时伐蜀经验)。即:曹真率一路大军从子午道攻入;大将军司马懿率一路大军经汉水进军;郭淮、费曜等部则分别从斜谷、武威等地出征。

谁知,行军途中,由于突然遭逢雨季,通行栈道被雨水冲毁,曹真耗时一月之久,才行完全程的一半,最终无功而返。

由此可见,曹魏征伐蜀汉,仅行军都极其困难,更别说已被魏延防御的如同铁壁铜墙般的汉中。就算曹魏大军前来入侵,又岂能对诸葛亮坐镇的稳固蜀汉产生动荡影响。

同时,以汉中易守难攻的地利优势,魏国大军远征的交通不便,当魏、蜀两国大军真正对战起来,对于曹魏的国力消耗,岂不更强于主动北伐(魏守蜀攻)时的消耗。

其二:没有了诸葛亮北伐曹魏,也就无法阻挡曹魏快速休息的步伐,当真如此吗

对比强出蜀国数倍的曹魏人口基数和国土面积,同样的休息条件下,则存在明显的此消彼长。如此以来,曹魏国力将更强,而蜀汉国力将更弱。

东汉共有十三州及一部,若从魏、吴、蜀三国的辖地区划来看:

魏国拥有荆州(三分)、豫州、兖州、扬州(二分)、徐州、凉州、冀州、幽州、青州、并州、雍州、司隶;

吴国拥有荆州(七分)、扬州(八分)、交州;

以此来看,蜀汉确实“偏安一隅”。但是,即便如此,难道诸葛亮北伐,就能延缓魏国的休息吗?当然不会。

一是曹魏防御蜀汉投入的兵力部署,明显不及防御东吴的兵力数量;

二是曹魏防御蜀汉的军力仅为全国兵力的极少一部分;

三是任何国家无论战时还是平时,都需要加强边防守御。

也就是说,无论诸葛亮北伐还是不进行北伐,曹魏都会在魏蜀边界布下重兵,并进行防御。所以,诸葛亮是否北伐对魏国的休息国策影响并不大。

同时,当诸葛亮北伐之时,不也延缓了蜀国的休息吗。而以蜀攻、魏守的攻防态势分析,对于蜀国的消耗应该更大才是。更为重要是,由于诸葛亮的屡次北伐,已造成蜀汉国力的匮乏羸弱,而对于魏国视乎并无太大的影响。

此外,蜀汉的灵魂人物,诸葛亮不就被司马懿耗死在了“五丈原”吗?这到底是蜀耗魏,还是魏耗蜀呢?

所以说,若是紧盯蜀、魏二国地盘、人口来判断相互实力的强弱,则有点弃本逐末之嫌。那有国与国之战,便是人口与人口、地盘与地盘之战一说这么简单。

君不见,战国七雄垫底的秦国是如何发展并统一六国的?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为何能灭亡强大的辽国和北宋帝国?还有后世的弹丸岛国日本为何敢偷袭美国的珍珠港?

由此可见,蜀国的存亡,并不干诸葛亮北伐或者放弃北伐之事。而是,取决于一国的治国理念、发展快慢、强盛程度、君主英明等。

所以说,如果诸葛亮放弃北伐,蜀国如何修息,才是关乎蜀汉未来的关键。

其三:富国强民,巩固国防,在防守中寻机反攻,才是蜀汉固国之基,强国之本

为何,曾经弱小的秦国会坐上战国霸主的宝座,最后统一天下?不就是因为商鞅变法带来的变化吗。为何,曾经弱小的日本敢于侵略中国这个泱泱大国?不就是因为明治维新变法带来的强大吗。

而对魏、吴、蜀三国中最弱小的蜀汉来说,想要维护蜀汉的生命更长更久,在其未强大起来之前,应当立足根本,“高筑墙、广集粮”,去研究更加适合自身腾飞的全新治国策略,在休息中强本固基,富国殷民、精兵强将,“待天下有变”(而不是为魏、吴两国创造“待天下有变”的机会。如:姜维避祸沓中屯田,就给了司马昭“待天下有变”的绝好良机,并一举灭亡蜀汉。)再行出兵曹魏,必将如虎出囚笼,扬威魏地,先主遗志便不难实现了。

例如:蜀汉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魏国发生的“高平陵之变”,因此又引发出“淮南三叛”,这不就是最好的“待天下有变”的绝佳良机吗?可惜,诸葛亮已被司马懿耗死于五丈原。如果蜀汉处于休息之中,诸葛亮又怎么可能累死在五丈原。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蜀汉的屡次北伐,非但没有取得魏国寸土之地,反而成了发展潜力更加巨大的司马家崛起的垫脚石,岂不造化弄人。

其实,以诸葛亮的治国之能,为何会“明知不可为而之”呢?或许,是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才会以“鞠躬精髓,死而后已”精神立志北伐吧,其精神确实令世人赞叹。

然而,正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对于天下大业,蜀汉丞相又怎能急于一时呢。这不明显有违当初“待天下有变”的发展国策吗?同时,也正如后世所言:“落后就会挨打,国弱就会被欺”。所以,修息,富国强民,“待天下有变”再行出击,在防守中寻机反攻,“先为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才是弱小蜀汉最好的发展战略。

所以说,如果诸葛亮放弃北伐,选择休息的国策,又能做到“待天下有变”,在防守中择机反攻,不但会令蜀汉国祚无限延长下去,还有可能实现先主遗志。反之,则对蜀汉国祚并无实质性的改变。




诸葛亮的北伐,无论在政治还是军事上,都是极有必要的举措,为大家试析之。

四川山川形盛,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自古以来每逢战乱川地必割据。秦末有刘邦,汉末先有刘焉、刘璋父子,后有蜀汉;两晋南北朝先后有成汉,谯纵,萧纪,王谦;五代十国有前蜀、后蜀;明末有张献忠,民国还有刘湘、刘文辉等等。

纵观四川的割据政权,你会发现,其中积极进取,有统一天下之志的政权只有两个,即刘邦和蜀汉,除了它们,其它四川政权几乎都不思进取,以为地势险要就高枕无忧。可惜只要有一个势力统一中原,四川割据势力往往就是第一个被拿下的,没有例外。甚至没有一个四川的割据政权寿命能比得上蜀汉,更不用说跟汉高祖比了。 所以,诸葛亮北伐,积极进取成功率可能有50%,而守着四川等死,失败率100%。所谓诸葛亮北伐是穷兵黩武,罔顾民生的说法,在上已经被打脸过一万次了。

再看当时的天下大势,刘备得蜀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整个天下,魏占其半,剩下的地方,吴国又占了大半。人口方面曹魏是蜀国的近六倍,吴国少点,也有蜀汉三倍左右,其他什么财政收入、军队、耕地面积那更是比都不要比了。更不用说刘备夷陵之败,蜀汉精锐几乎被一扫而光。

敌我差距如此悬殊而且双方没有战乱的情况下,让蜀汉和曹魏关起门来比发展?怕不是石乐志。如果诸葛亮不北伐,不就食于敌,不通过北伐练兵,不去努力破坏当时是全中国最大产粮基地的关中地区,而想着跟曹魏比和平发展,恐怕无需等到邓艾偷袭阴平,曹真第一次伐蜀时就已经亡国了。

孔明北伐的目的很明确,不停的在关中、西凉地区制造紧张,削弱曹魏对关中地区控制力,最终拿下关中这个真帝王基业。此外,从秦代开始一直到唐朝,关中地区一直是天下第一粮仓,而诸葛亮对关中地区发动的连年战争,让这个最大的粮仓不仅无法给魏国产粮,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钱粮,《魏略》甚至称诸葛亮北伐导致魏国人民“面有菜色”。

此外,《隆中对》里诸葛亮所言“天下有变”也是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你“天下无变”,我就给你打出一个变来。曹魏得国不正,统治基础本就不牢,在诸葛亮连年北伐下,司马懿通过抵御蜀汉掌握兵权,逐渐进化为权臣,最终谋朝篡位。

“诸葛一生唯谨慎”,是因为他知道蜀国赌不起。强行弄险的赌博魏晋可以玩,但蜀国手里资本太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历次北伐都是如此,无论胜败,除了第一次马谡失街亭有一些损失,其他几次北伐蜀国损失都非常小。诸葛亮是自古军事家中最善于计算得失的,亏本生意绝对不做,他北伐的战略一句话概括:“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可惜他的继任者并没有很好的坚持他的战略(要么如蒋琬、费祎基本放弃北伐,要么如姜维九伐中原却不知计算得失),如果继承者们有能力理解诸葛亮的格局,在魏晋政权更迭,局势动荡之时蜀国还真是大有机会。

最后,双重标准是不好的。隆美尔失败了被吹成盖世军神,而诸葛亮在敌我强弱悬殊比他更大,战果却比他强的情况下被一大堆人称为不懂军事,令人呵呵呵。

讲道理,中国冷兵器时代,除了孙子吴起白起韩信李靖岳飞戚继光等寥寥数人,还有谁有资格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荆州丢失以后,天下大势已定,魏蜀吴三国形成,魏国最强,占九个州,吴国占三个州,蜀汉只有一个州。这时的诸葛亮已明白,恢复汉室,还于旧都已基本成了一句空话。但诸葛亮之所以北伐,是有他的战略打算的。

首先从上看,当中原已定,巴蜀之地一般都难以与中原王朝抗衡,只有被征服的份,很难有大的作为。要想不被征服,就得把中原搅乱,只有中原王朝乱起来了,蜀汉才能有所作为。因此他一再起兵北伐曹魏,目的就是在通过外因,促使曹魏内部发生变化,一个是让那些心中有汉的大臣及忠汉之民知道,大汉未灭,依然在努力,好让他们更坚定恢复汉室信念,从而分化曹魏朝臣,发生内乱。另一个是通过北伐,让曹魏不能安心国内生产建设,不能安心让民休息,阻滞其经济发展,促使其国力疲惫。很明显,如果对曹魏不加干预,以曹魏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才济济,用不了几年,就能远远把蜀汉、孙吴甩开。到那时蜀汉也只有被曹魏吊打灭国的份。其次以攻代守,让蜀汉臣民不致于意志消沉,有安不忘危之感,凝聚人心,避免派系之争,同心协力对敌。诸葛亮每次出兵北伐规模不大,粮尽而退,兵士也无大损失,以此自励,锻炼蜀汉臣民战斗力,以备关键时刻办大事。再次诸葛亮北伐真假具存。在不大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不断组织北伐,也有在北伐中寻找机遇之意。一旦曹魏国内发生了重大变故,在曹魏边界的蜀汉军队,就能不失时机地掌控局势,直接进取长安洛阳,达到复汉目的。其四诸葛亮北伐是蜀汉实现复兴之梦的需要,也是实现刘备遗愿和诸葛亮之志的需要。可以说北伐曹魏是蜀汉既定国策,从它立国之日起,就赋予了这项使命。建立蜀汉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大汉的统治,是蜀汉立国的根本所在。诸葛亮之所以接受刘备三顾茅庐,甘心为蜀汉做事,其根本也在于诸葛亮有忠于汉室、恢复大汉辉煌之志。怎奈天时地利人和不遂,最终为恢复大汉事业鞠躬尽瘁,累死于任所。

由于以上几点原因,想要阻止诸葛亮北伐是完全不可能的。那么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而选择休息,蜀汉未来会怎么样呢?如果这样,也许蜀汉经济会得到很大发展,但就其一州之地,尽其力发展,又能有多大发展头呢?其结果只能是曹魏、孙吴远远甩开蜀汉,蜀汉难匹他国,自信心渐消,官贵享乐并勾心斗角,兵无斗志战斗力大减,民无忧患而安逸松散,过不了多少年,自会被雄起的曹魏所灭,刘备、诸葛亮建立的弱汉,也只能成为的笑话。三国文化也许就堙没于的大潮中,决不会像今天这样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了。




应:诸葛亮选择休息的国策应该说是最佳选择,庞统在世时就建议舍去荆州,到益州图发展,开发大西南,荆州连年征战也就是说荆州对蜀汉无什么发展前途,当然荆州是战略要地,但荆州吴国也是势在必得,对东吴同样重要,庞统的意思该人家的就该还人家,自己另谋出路,庞统是讲信用,眼光长远之人,但事实证明庞统是正确的,导制以后的大隐患应该是刘备,诸葛亮的责任。再说当时的荆州是向东吴借的,而刘备,诸葛亮租产当私产,想当老赖,而东吴孙权,周瑜,鲁肃一直在讨要荆州,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蜀汉不还荆州怎可成为真正的盟友,诸葛亮凭什么在隆中对中把荆州纳入蜀汉的版本,这不是自相矛盾,这荆州就是引火烧身的导火索。

东吴是一心与蜀汉成为好盟友的,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就足以说明,刘备无信还弄出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得意之作》,而诸葛亮也不力劝刘备不能派骄傲自大的关羽去守荆州,而这个关羽不知天高地厚,把比蜀汉大两倍的东吴不当回事,出言不逊,有道是《沿途撒下钩和线,从此钓出事非来》。

再说正题诸葛亮怎可不北伐,因为他跟刘备打着蜀汉的旗号,视自己为正统,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不去攻打曹操那即曹魏是正统,而蜀汉成为乱臣贼子,诸葛亮是迫还得已,明知是悬崖也得去跳。

伟人军事家曾为这一节做过点评,诸葛亮的分兵战略就是一大错,起不到集中优势兵力的作用,易被各个击破,从这一点看诸葛亮的用兵水平很一般,难怪刘备让其当后勤部长,搞后勤到是诸葛亮的强项,有人要讲贬低诸葛,非也,那个战争的胜利少了后勤保障有多少胜算。

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诸葛亮北伐的胜算在哪儿呢?

普通的道理是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而诸葛亮呢?六次,屡试不爽,屡败屡战,连同关羽荆州,刘备的夷陵之战,诸葛的六次北伐,损失十几万健儿,要知道这都火种,种子啊,难道诸葛亮会自己造人,死的都是荆州,益州壮士,益州人愿意放弃家园,去跟诸葛亮去搞什么北伐,从几次大战争失败来看,蜀军都是一哄而散,降的降,逃的逃,士兵知道并非保护家园拼命去打,而是去打庞然大物曹魏,这无谓的牺牲从士气上就输了大半。

若诸葛亮休息,经营西南能保住十几万生命,这十几万人又能生出多少后代,过去冷兵器时代,没有导弹,远程炮火,蜀道难,一夫挡道,万夫莫开,训练好精兵与东吴搞好关系,贸易往来,行成国策,培养好接班人,蜀汉再延长几十年没有问题,蜀汉若不是战略失策,关羽,张飞,刘备,会那么早死吗?十万精兵会白白葬送吗?

所以说北伐说以攻代守是失败者的托词,说白了就是去送死。




诸葛亮当初向提出的《隆中对》,最主要的战略便是“跨有荆、益”。

益州可是汉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所以诸葛亮才会向刘备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可是等到诸葛亮主政的时候,原先的《隆中对》战略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偏差。此时荆州已然全部丢失,只剩下一个“疲敝”的益州了!

诸葛亮主政之后,原本也是想“闭境劝农、蓄养国力”,“以待其挫,然后伐之!”

这其实和当初刘邦所面临的情况极其相似。刘邦被改封为汉王,萧何劝刘邦接受现实,先养精蓄锐积累力量,然后再出兵争夺天下。

可是刘邦在拜韩信为大将之后,并没有继续施行萧何当初的策略,而是迅速果断地出兵夺取了三秦。

后来的发展进程,充分证明了刘邦的策略是正确的。

如果刘邦偏安于一隅,不出几年项羽便能平定其他诸侯之乱。只要有数年之安,“诸侯各安其地,百姓各安其业”,刘邦便再无东出之可能。

如果再过上几年,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后便会南下。这时局势便为之一变,攘夷便成为了形势最迫切的需要。

最有资格率领诸侯们反击匈奴之人只能是项羽。随着项羽反击匈奴的进程,所有的政治资源必然全部汇集到项羽那里。

如此一来刘邦便再无争霸天下之任何可能!

诸葛亮在主政之后所面临的情况也是如此!

当时的北方已经不是曹操时期了,曹丕是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而成为了皇帝。曹魏比蜀汉更加具有正统性。

魏明帝曹叡继位之后,曹魏对其所做评价是——“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

什么意思?就是曹叡是和秦始皇、汉武帝一类的人,只是能力比他俩儿稍稍差一点儿而已!

在这种局面之下,诸葛亮如果继续选择休息,那么诸葛亮就再也等不到“天下有变”或者“以待其挫”的机会了!

所以诸葛亮执行了很短时间的“闭境劝农”,便迅速地改变了策略,开始通过北伐来创造机会。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三国时期蜀国最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