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历史上当过什么官?

<article>
<section>
有一天,一个老汉看到刘伯温正在吃饭,逗趣说:“我表弟家里有本书真好,要看吗?”刘伯温立刻放下饭碗,迫不及待地问:“伯伯,什么书?”那老汉笑笑说:“什么书都有,可有趣呐!”“在哪里?”“天下村。”“多少路?”“十五里。好!”刘伯温忘了碗里还有半碗饭,就兴冲冲地向天下村奔去。老汉跟在后面大喊道:”快回来!我在跟你开玩笑呢。”&lt;/div&gt;&lt;div
传说,刘伯温与正宫娘娘有私情。一天,刘伯温到皇宫里,见着娘娘,他俩正在聊天时,皇帝撞了进来,刘伯温有点不好意思,把头仰着。皇帝见刘伯温一副正经样子眼朝上看娘娘在一旁笑着,就问道:“你在笑什么?”娘娘说:“国师问我讨仙梁,我不敢作主。”刘伯温连忙说:“万岁,我看金殿上面这根雕花仙梁,真是好看。”皇帝说:“国师说好看就送你好了。”娘娘在旁插话:“万岁作主赐你仙梁,你怎么拿回去?”刘伯温说:“请万岁下旨,以后处州人造房屋、建祠堂,都准许装雕花仙梁。”皇帝点头,传下圣旨。从此处州十县,民间的房屋也都可用上雕花仙梁,传说这是刘国师金殿讨来的。&lt;/h1&gt;口述者:吴金彪
</section>
</article>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因为他有对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绝、文绝和痴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人的内容,欢迎阅读!

  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人

  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曾为桓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405-418)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刘裕北伐南燕,恺之为作《祭牙(旗)文》。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尽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毛,而益觉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光彩耀目,轰动一时。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和师法他的南朝宋画家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存世的《女史箴图》传是早期的摹本,内容绘写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所传顾的另一作品《女史箴图》,乃宋人摹本。

  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 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的三位最重要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唐代张怀瓘对其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

  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当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画师法卫协而又有所变化,他的画有敷染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的特点。史有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精通画论,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顾恺之沉醉于艺术文学,淡于名利地位,以”痴黠参半,”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以达到他艺术最高的成就。

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人扩展阅读

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人(扩展1)

  朝代:建立国号的帝王世代相传的整个统治时代。朝代是界定某一个*时期的名词,朝代的名称大致有五个来由:源自部族或联盟的名称;源自创建者原有的卦号或爵位;顾宪成是一个思想家。顾宪成是哪个朝代的呢?大家知道吗?下面小编来告诉你吧!

  1550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顾宪成出生于江苏无锡泾里(今无锡市张泾)一个书香门第[3] 。

  顾宪成聪明过人,幼年就有研读孔子之学。1576年(万历四年),顾宪成赴应天(今江苏南京)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乡试第一名。

  1580年(万历八年),顾宪成赴京参加会试,又被录取在二甲第二名,被赐进士出身。

  顾宪成中进士后,官居户部主事。时值大学士张居正生病,朝臣群起为他祈祷。 顾宪成不参与祈祷,有同僚代他签名,他拿笔去掉。1582年,张居正死后,顾宪成改任吏部主事。

  后来顾宪成请假回乡三年,返回朝廷后,补为验封主事。

  1586年(万历十四年),顾宪成的弟弟顾允成也考中了进士。

  1587年(万历十五年),明朝考核京城朝官,都御史辛自修掌管考核事宜。工部尚书何起鸣在纠正考核的'过失中,辛自修因不对执政大臣之意获罪。给事中陈与郊秉承旨意弹劾何起鸣、辛自修,实际上是攻击辛自修而庇护何起鸣。于是二人都被罢官,并责备了检举何起鸣的四位御史。

  顾宪成为他们抱不*,上疏申辩,词语中有触怒当权者的地方,被明神宗下圣旨责备, 贬官外放为桂阳州判官。后来提为处州推官。

  顾宪成在母亲死后辞官,服完丧后,补为泉州推官。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正月,明神宗下诏将长子朱常洛和另外两个儿子朱常洵、朱常浩同时封王,而不明确皇位继承人,以便朱常洵仍有被立为太子的机会。包括顾宪成、顾允成兄弟在内的许多廷臣,上奏阻止这一诏令的颁发。神宗迫于公议,于同年农历二月间收回了三王并封之命。[7]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考核官员吏治时,顾宪成因为公正、廉洁被推为第一,提升为吏部考功主事,累官至吏部员外郎。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的京官考察,吏部尚书孙籥、考功郎中赵南星将与执政有私交的人全部罢黜,实际上是顾宪成左右的。等到赵南星被斥退,顾宪成上奏请求一同罢官,没有得到回复。不久升为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

  顾宪成直言敢谏,他和一些正直的官员经常对朝廷的错误决策有所非议,在士大夫中声望很高。

  因为争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顾宪成引起神宗反感。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首辅王锡爵年老引退,明神宗便命吏部根据品望推选六七位能够胜任首辅之职的官员听候点用。顾宪成与吏部尚书陈有年合拟了七人名单上报,请神宗亲裁。不料,顾宪成他们提名的人,都是神宗所厌恶的,尤其顾宪成提名的前大学士王家屏,更是违背了神宗的旨意,从而更触怒了神宗。顾宪成被削去官籍,革职遣送回家。

  顾宪成被除去官职以后,朝廷内外推荐他的上书超过上百份,神宗都不批复。

  学的东林书院,他就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维修书院的事,得到许多地方人士以至常州知府、无锡知县的资助和支持,在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修复了这所书院。同年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规定每年举行大会一、二次,每月小会一次。 顾宪成回到了家乡,决定从事讲学活动,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恰好在无锡有一所宋朝学者杨时曾经讲过

  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吸引着许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批评朝政而被贬斥的官吏。他们不顾道路远*,纷来沓至,人数之多,竟使东林书院的学舍都容不下。

  顾宪成曾经说:“在朝廷做官,志向并不在皇上,在边地做官,志向不在民生,居于水边林下,志向不在世道,君子是不这样做的。”他在讲学之余,往往议论朝政,品评人物。朝廷之士仰慕他的风范,多和他遥相呼应。由此东林名声大噪,而忌恨的人也多。从而被他们的反对者称为“东林党”。[11]

  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由于许多东官员纷纷上疏推荐重新起用顾宪成。顾宪成被正式任命为南京光禄寺少卿,但是顾宪成不接受任命,继续留在家乡从事讲学议政。[12]

  1611年(万历三十九),东林党人淮南巡抚李三才被弹劾,顾宪成送信给叶向高、孙丕扬,为李三才恢复名誉。御史吴亮将它刻在朝报中,攻击李三才的人看到后纷纷议论。

  于是徐兆魁在奏疏上攻击顾宪成,肆意诋毁。声称:浒墅有条小河,东林党占用其税收作为书院的费用。税使来检查,东林就以文书招请,假使税使没有应邀前往,也必定给予丰厚的报酬;讲学所至,仆人随从如云,县令命令馆舍予以供应,没有二百金办不到;聚会时必定谈论时事, 郡邑做事偶然与他们意见不同,必令郡邑改正;收受贿赂。

  徐兆魁的话没有一句得到证实。光禄丞吴炯上奏为顾宪成辩白说:“ 顾宪成送信救李三才,是有些出格,我曾责怪他, 顾宪成也后悔。现在顾宪成被诬告,天下将因此作为讲学的惩戒, 闭口不谈孔、孟之道,国家正气从此而耗减,不是小事情啊!”奏疏上后,明神宗不予回答。此后攻击顾宪成的人没有断绝。[14]

  顾宪成于1612年(万历四十年)死于家乡。留有著作《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端文公遗书》等。

  天启初年,明熹宗赠顾宪成太常卿。由于东林党人开放言路指责朝政,触动熹宗时专权的大太监魏忠贤,魏忠贤开馆纂修《三朝要典》,打击东林党,同时造编《东林点将录》等文件上报朝廷,1625年(天启五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削去顾宪成封号。

  1629年(崇祯二年),崇祯皇帝下令为东林党人恢复名誉,并下诏修复东林书院。顾宪成获得*,赠吏部右侍郎,谥号端文。

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人(扩展2)

——陆贞是哪个朝代的人

  陆贞又名陆令萱,是北齐朝的丞相,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陆贞是哪个朝代的人,希望有所帮助!

  陆令萱是北齐女官,曾任女侍中之职,是北齐后主高纬乳母,高纬登基后册为郡君,被称为大姬。

  陆令萱是高欢部将骆超的妻子,两一生有一子穆提婆,因为丈夫谋反而被配入掖庭,做了后主高纬的乳母,并取得到胡太后的喜爱。陆令萱为人机智精明,说话得体,善于奉迎高湛及其胡太后,从此在宫中取得信任。

  公元565年,九岁的高纬继承爹高湛之位,朝中大权操纵在娘胡太后和尚书左仆射和士开的手中。后主高纬是陆令萱一手抚养长大的,所以两人爱恋很好,他对陆令萱的.话也是言听计从。慢慢的,后主高纬起初主政,而陆令萱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变为宫中总管。

  高纬本娶太尉斛律光的女儿为皇后,但后来却专宠皇后带来的侍婢穆黄花。公元570年,穆黄花生下皇子高恒,陆令萱便收穆黄花为义女,并作主将高恒让给斛律皇后为养子,使高恒得立为太子。

  斛律皇后被废黜后,陆令萱多次劝说高纬立穆黄花为皇后,胡太后却主立本人的侄女胡昭仪为皇后。但陆令萱却以穆夫人的男子高恒是太子为由,游说高纬,并挑拨胡太后和本人侄女的关联,最终,在公元573年,穆黄花被立为左皇后。因为陆令萱是穆皇后之母,所以号称“大姬”,视一品,班列在长公主之上。

  从此,陆令萱与男子穆提婆合谋,权倾日下,立祖珽为宰相,杀胡长仁。穆提婆向娶斛律光庶女求婚遭拒,于是陆令萱母子勾结祖珽,诬告斛律光想谋反,于公元572年,斛律光被杀。祖珽势力的不断增长,与陆令萱不相上下,两方便展开了一场争权夺势的斗争。最终,陆令萱获胜,祖珽被罢官,贬为徐州刺史,穆提婆接替祖珽的位置,变为尚书左仆射,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公元576年,北周大举进攻北齐,齐军节节溃败。公元577年,周军攻克邺都,后主携幼主逃至青州。后来,高纬宠臣高阿这肱投降,并俘获后主、幼主,致此北齐灭亡。而陆令萱在男子穆提婆投降后,被迫自杀。

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人(扩展3)

——纪昀是哪个朝代的人

  纪昀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纪晓岚,是乾隆年间的官员。下面是关于纪昀是哪个朝代的人的内容,欢迎阅读!

  纪昀是哪个朝代的.人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纪昀的仕宦生涯和学术活动展开在十八世纪中后期,正是*思想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枢纽时期。纪昀一直是官方学术工作的领导人,凡有编辑之役、修书之事,他必在其间。他一生中领导和参与多部重要典籍编修。因此,纪昀是*文化史上有重大贡献的学者。 一生悉付《四库全书》,其《阅微草堂笔记》和《纪文达公遗集》传世。

  《四库全书》的纂修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开“四库馆”,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关闭“四库馆”,共经历了14个年头。纪晓岚始终担任总纂一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共200卷,收正式入库书3461种;存目书6819种,93500余卷。因《总目》卷帙浩繁,翻检不便,又删节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其进献之书有105种,入存目者41种。藏书钤有“春帆校正”、“心与古人会”、“校书天禄”、“河间纪昀”、“瀛海纪氏阅微草堂藏书之印”等。

  《阅微草堂笔记》共38万余字,二十四卷,全书分五大栏目,其中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陆续写成。清嘉庆五年(1800),由其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

  《纪文达公遗集》是纪昀的一部诗文总集,含诗文各十六卷,分上下两编。上编文十六卷,第一、二卷为赋,第三卷为雅颂,第四、五卷为摺子,第六卷为表、露布、诏、疏,第七卷为论记,第八、九卷为序,第十卷为跋,第十一卷为书后,第十二卷为策问、书,第十三卷为铭。第十四卷为碑记、墓表、行状、逸事,第十五卷为传,第十六卷为墓志铭、祭文,共计文三百多篇。下编诗十六卷,计经进诗八卷,古今体诗六卷,馆课试一卷,我法集一卷,共计诗一千多首。为其孙纪树馨在他死后四年编定。

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人(扩展4)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人

  建立国号的帝王世代相传的整个统治时代。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人?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相关的内容,欢迎阅读!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刘基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却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年俸禄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即便如此,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云朱元璋信任。洪武四年(1371),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时年61岁。

  刘基还乡后,虽然不与地方官来往,从来不讲自己的功劳,唯棋酒诗文自娱,行为十分谨慎,但仍遭丞相胡惟庸暗算,指使人诬陷他在家乡强占有"王气"的坟地,引起朱元璋疑忌,被夺去俸禄,致使刘基引咎京,不敢回家。后忧郁成疾,吃了胡惟庸派来的太医药后,病情加重,朱元璋遣使护送回家。不久,便不明不白死去了。这一天是洪武八年(1375)夏历四月十六日,享年65岁。

  上面是正史记载的。

  但是也有传说是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此种说话似乎也有道理,御医毕竟是御医,不可能吃药后反而病情转重吧。所以胡惟庸毒害刘伯温似乎也有道理。但反过来说一个胡惟庸敢毒死刘伯温么,不敢,所以最终来说似乎凶手是朱元璋。就像南宋岳飞死一样,一个秦桧敢杀了岳飞么,不敢,岳飞是天下人敬仰的,只有后面有更强大的人支持才敢害死岳飞,那就是高宗皇帝。

  刘伯温,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原名刘基,子伯温,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在吴国初创、百事待兴,又突临强敌、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基寥寥数语,拨开迷雾,点破形势,议定决策,团结人心,去为完成王业而进取。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

  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刘基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建立明朝后,巩固了法律,让人民能够恢复生产,恢复正常生活而努力。

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人(扩展5)

——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人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他历时十八年著成192万字的医学巨作《本草纲目》为后代敬仰,人们给他“药圣”、“医圣”等尊称,《本草纲目》更是被达尔文誉为*古代百科全书。你知道,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人吗?下面跟小编来看一下!

  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

  李时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毫无兴趣,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李时珍果然成很有名望的医生。大约到了三十八岁,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只任职一年,李便辞职回乡。

  在这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中错误很多,会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他阅读了八百余种上万卷医书以及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而且亲自到各地去寻找药材。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式各样的人物求教。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达尔文称赞它是“*古代的百科全书”。

  关于李时珍的“药圣”的来源,是因为李时珍编修《本草纲目》而得来的,为了能够修改关于众多本草书籍中错误的记载还有很多缺失的记载,李时珍想要完善它们,并且出一本完整的本草书籍。

  李时珍在药草上的专研精神还有所做出的贡献,为世人称为“药圣”这一称号,从他的突出贡献来看,这一称号完全不为过。

  而李时珍“医圣”的尊称,是现代作家郭沫若提出来的,他称李时珍为“医中之圣”,便有了李时珍医圣的.尊称。

  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

  李时珍是明代人,著名的医学家,著有《本草纲目》一书。李时珍出生于1518年,即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卒于1593年,即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享年七十六岁。

  李时珍出生于一个医药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医生,并且在当地都有很大的名气,在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因为这个原因,李时珍想要弃医从文,他决心苦读,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能走上仕途。但是,他先后参加了三次考试,都名落孙山,眼看希望越来越渺茫,在他二十三岁时,还是跟随了父亲学*医术。

  李时珍从小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在医学方面有极高的天分,通过自己对医学的感悟,很快就成为了一代名医,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盛名。1551年,李时珍治好了富顺王儿子的病,名声大噪,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任职四年后,李时珍便辞官回乡了。而对于李时珍的这段任职经历,有人在研究历史之时,有很多争议,都是关于李时珍太医院职位高低的说法,但是李时珍在太医院任职是不争的事实。在太医院,李时珍通过自己研究和解读相关大量的医学著,为他后来在著《本草纲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太医院有很多珍稀的药材和医学书籍,无疑给李时珍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样本。后来,李时珍还成立了东壁堂,一边行医,一边潜心写医学著作,比如《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等作品都出自于李时珍之手。

  《李时珍祖传秘经》是路宝彬所著的一部医术,2008年由延边人民出版社发行。在这本书里,路宝彬根据李时珍医书,进行融合改编,在《李时珍祖传秘经》中,系统的讲述了人体各个方面的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其他心血管疾病、呕吐、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炎、胃下垂等疾病,然后根据中药疗法进行治疗。

  在《李时珍祖传秘经》中,将现代医学和传统临床经验进行结合,在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籍不单单是传统医学,里面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李时珍时期的各种临床治疗经验,以及系统的理论知识。

  这本《李时珍祖传秘经》从人体的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方面入手,根据日常疾病案例,提出了治疗方法,这本书籍包含的方面较多,适合家庭日常治疗方法。所以,这本书籍也可作为家庭医用书。这本书中提到了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治疗疑难杂症时,所采取的中药方法,里面的药材大多都是中药,还有李时珍的经典治疗方法。针对病因,选取治疗药材,再根据煎药方法和喝药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进行根除。

  这本《李时珍祖传秘经》是路宝彬在总结李时珍医术的同时,在这基础之上又提出了新的医学治疗方法,有很高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这部作品集李时珍治疗方法于一体,并提出用中药疗法,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李时珍是明朝的人。

  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长生不老。方士看准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炼不死仙丹,取悦皇帝,因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炼丹热潮,但不少人因服用仙丹后中毒死亡。

  李时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银、铅、丹砂、硫磺、锡等炼取,含有毒素,于是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决不可信。”并列举服食丹药后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驳说:“古代药书上说,水银无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种长生药。”李时珍认为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经过分析,不能尽信书上所说的。

  李时珍虽然坚决反对服食仙丹,却以科学的态度应用炼丹的方法。他亲自研制水银来医治疮疥等病,又利用炼金术烧制外用药物,他还把研究的数据记载在《本草纲目》里。

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人(扩展6)

——韦庄是哪个朝代的人?

  导语:说到韦庄,可能大家都不是很熟悉。那你想知道他是哪个朝代的人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了韦庄的`资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韦庄出生在关中郡姓首族京兆韦氏里,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咸通四年(863),曾在昭义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刘潼府中当差。

  咸通七年(866)刘潼代李福为西川节度使。乾符五年(878),长安应试不利,他更名为韦庄。广明元年(880年)四十五岁,韦庄在长安应举,黄巢攻占长安以后,与弟妹失散,浪迹天涯。

  中和二年(882)始离长安赴洛阳,中和三年(883年)三月,他四十八岁,在洛阳写有长篇歌行《秦妇吟》。五十八岁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天下之抱负。乾宁元年(894)五十九岁登进士第,授校书郎。

  乾宁四年(897),时年他六十二岁,被“宣谕和协使”李洵聘为*,同至西川,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天祐四年(907),朱温篡唐。唐亡,力劝王建称帝,王建为前蜀皇帝之后,任命他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章事。

  开*元四年(910)韦庄身退归隐,约开*五年(911),他暂名为“多情”,意欲去泉州,途经桃林场,得识韩偓。此后,又游寓了桃林蓬壶,离开泉州。乾化二年(912)春天,后梁太祖朱晃(全忠)派遣光禄卿卢玭等出使蜀,为调停蜀岐战事来到洋川。卢玭拿出地图选择入蜀路线,正好被路经此处的多情看见。

  乾化三年(912)多情处理了贯休的后事后,就打算去洛阳再次应试。此时朱友珪杀死后梁太祖朱晃,假造诏即皇帝位。朝廷发生变故,政治形势动荡,多情就先来到*(今陕西*)暂避一时。又来到了“醴泉”(今陕西麟游),离开醴泉院,多情再一次回到长安,来到从前曾经住过的咸宜观旧址。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人(扩展7)

——八仙是哪个朝代的人

  相信大家都有看过或听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那大家知道里面的八仙是在哪个朝代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仙是哪个朝代的人,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八仙是*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说法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代吴元泰《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张果)、吕洞宾(吕岩)、何仙姑(何琼)、蓝采和(许坚)、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据华轩居士考证,北宋中期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聚会时始有八仙之说。后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名言。

  另一含义指传统中式窗格,比如我们常见的方形桌面或者墙面,在四个角做图案,中间也有图案,我们通常叫这种图案分布形式为八仙,俗称四菜一汤。还有中式窗棂的最小构件或称衔接件,也叫八仙,并且分为明八仙和暗八仙两种。

  1、*民间传说中道教的八个仙人。

  见于唐、宋、元人记载,元杂剧中亦有他们的形象,但姓名尚不固定。

  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里,始确定为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人。

  参阅《浦江清文录·八仙考》。

  2、指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庄君*、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晋]谯秀《蜀纪》以为八人均在蜀得道成仙。

  3、指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八人皆好饮酒赋诗,称为“酒中八仙人”。见《新唐书·李白传》。唐 杜甫有《饮中八仙歌》。[1]

  4、指西汉淮南王刘安最为著名的八位门客,即苏飞、吕尚、左员、田由、雷被、毛披、伍被、晋昌。

  相传刘安与八人服食仙丹后,俱成仙体。故后人称此八人为“八公”或“八仙”。

  八仙的传说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种说法。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汉淮南王刘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药,后世传其为仙,淮南八仙之说可能附会此事而起。五代时道士作画幅为蜀中八仙,所画人物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唐朝杜甫写的《饮中八仙歌》,指的是李白、贺知章等八位能诗善饮的文人学士。今之所谓八仙,大约形成于元代,但人物不尽相同。至明代吴元泰作《八仙出处东游记》,铁拐李等八仙过海的'故事日渐流传,八仙人物也在流传中稳定下来。正式定型为汉钟离(或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八仙人物出处不一,时代不同。最初见于史籍且确有其人的,是初盛唐时道术之士张果。

  五代宋初,关于吕洞宾的仙话传说,流传甚盛,与道教内丹修炼法的传播相煽助,两宋之际即盛传“钟吕金丹道”。金元时全真道教兴起,为回应*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宣扬其教法,将钟离权、吕洞宾等推为北五祖,*民间传说、杂剧戏谈等便与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传益广,内容益繁富。吕洞宾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称之为吕祖,各地道观,尤其全真道观祭祀不辍。

  道教的八仙缘起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成员经常变动。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并没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张四郎却没有何仙姑。明《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中的八仙,则以风僧寿、玄虚子取代张果老、何仙姑。

  所谓“八仙”,乃是*传统民间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即李铁拐、钟离权、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然而这个排名及八仙的组成,其实有多种说法,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

  最早的八仙出现在汉代,是号称“淮南八仙”的八个文学家,当时称作“八公”。《小学绀珠》记载:“淮南八公:左吴、李尚、苏飞、田由、毛披、雷被、晋昌、伍被。”由此可见,淮南八仙只是八个文人,并非神仙。但后来因为有淮南王成仙的传说,后世便附会在他门下的八公也成仙了,称作“八仙”。

  晋代谯秀所著《蜀纪》中,载有:“蜀之八仙”,依次是:“首容成公、隐于鸿闬,今青城山也;次李耳,生与蜀;三董仲舒,亦青城山隐士;四张道陵,今鹤鸣观;五庄居*,卜肆在成都;六李八百,龙门洞在成都;七范长生,在青城山;八尔朱先生,在雅州。”上述的“八仙”与后来所传的八仙,都毫无关系。

  八仙的事迹多散见于唐、宋时的书籍中,但当时还没有形成“八仙”这样一个群体。真正集八人合称“八仙”的,是在元人创作的杂剧中。这些杂剧都并称八位神仙,但人名有出入,各家不尽相同。

  马致远的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第四折末《水仙子》,以吕洞宾的口吻,依次介绍八仙道:“第一个是汉钟离权,现掌着群仙箓;这一个是铁拐李,发乱梳;这一个是蓝采和,板撤云阳木;这一个是张果老,赵州桥骑倒驴;这一个是徐神翁,身背着葫芦;这一个是韩湘子,韩愈的亲侄;这一个是曹国舅,宋朝的眷属;则我是吕纯阳,爱打的简子愚鼓。”上述八仙,均为男性,没有后来所传八仙中的何仙姑,却多了个徐神翁。

  自从明代吴元泰的演义小说《东游记》一书问世后,“上洞八仙”才选定了。吴元泰排定了八仙的顺次:一、铁拐李,二、钟离权,三、蓝采和,四、张果老,五、何仙姑,六、吕洞宾,七、韩湘子,八、曹国舅。这八仙的组成及排名次序,已经与后来所传八仙完全吻合,说明大多数人接受了吴氏的说法。

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人(扩展8)

——有关扁鹊是哪个朝代的人

有关扁鹊是哪个朝代的人

  扁鹊,生卒年不详,姬姓,秦氏,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渤海郡鄚人。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有关扁鹊是哪个朝代的人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扁鹊,姓秦,名越人(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人),号卢医。是黄帝时代的一位名医。青年时曾任过相当于民间旅店经理职务的“舍长”。时有店客长桑君往来,鹊十分敬重,长桑君亦觉扁鹊待人诚恳,谦虚谨慎,大有造就之才,遂将其医术私传与他云:“吾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毋泄”。鹊对曰:“敬诺”。君乃出其怀中之药予扁鹊曰:“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也”。从此拜长桑君为师,研*岐黄之术。

  扁鹊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史记》中记载他是渤海郡的一名大夫,而卢医则是指他的出生地在卢国。由此可见,“扁鹊”是古代医术高超者的一个通用名词。秦越人也被称为“扁鹊”,按照古人的传说,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作“扁鹊”。而这个出生在卢国、名叫秦越人的医生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走南闯北、治病救人,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尊敬地称作“扁鹊”。

  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从司马迁的不朽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扁鹊创造瞭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扁鹊所处的年代,正是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发生着激烈变革、动荡的年代,也是人才流动,人才辈出的时代,各国的竞争机制,形成了一个尊重人材,招纳贤士的社会风尚。为增强实力,各国都在拢络有用之材。秦国地处西陲,被中原诸侯以夷狄遇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秦国的几位先公先王,非常重视从东方各国招徕人才。为广招贤能,秦国采取了兼收并取之法,为各类人才创造了一个各显其能的用武之地。秦国除重视治理国家的人才外,对医生也很尊重。《庄子.列御寇》载:“秦王有病,招医,破费溃痤者得车一乘,所治愈下,而所得愈多。”给予医生以极好的待遇,各国名医纷纷到秦,扁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秦人的。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中医理论的奠基人。

  因为扁鹊一生游历四方,所以去过的很多地方.以至于关于扁鹊的籍贯有一些争议。有古*载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三川郡(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引《黄帝八十一难》说:“(秦越人)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卢国,在今山东长清。“渤海郡”在今山东省中南部和西北部。“郑”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一生创有:《难经》,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扁鹊善于应用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和运用针灸、砭石、蒸熨、按摩等多种诊断和治疗方法。曾被称为内科医、外科医、耳目痹医(五官科)、带下医(妇科)、儿科医等各科俱全的著名医学师祖。曾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难经》等医学经典著作,技艺相当高深。后因遭秦武王太医令李醯的妒忌,派人将其暗杀。

  扁鹊一生最大的功劳是:①他学*和从医时代是最早的,为我国传统医学的创建和发展,起了奠基作用,故称为“医祖”;②坚持唯物主义,主张信医,反对巫术。故有“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之警言传世;③具有高深的技艺,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赞语说:“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④具有崇高的医德。周游列国为民治病,从不辞劳苦;相反,他始终不惧权势,通过对齐恒侯的4次劝诊,最后离弃不治,既显现了他作为一个医生的人道主义职责,又说明他敢于向权势斗争。故有“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之说;⑤他为人正直,一向谦虚谨慎,从不因已医术高明,而傲然自得,轻篾他人。

  根据正史的记载:扁鹊,原姓秦,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生于周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前后,卒于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据传是在秦国替秦武王医疗后,在离开秦国的途中,于骊山北面的小路,被秦国太医李酰使刺客劫杀。

  但是对于扁鹊是哪个朝代的人一直存在着争议:

  “扁鹊”原是上古轩辕时期的名医,后人用他来代称秦越人;但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实际上可能存在多位被民间誉为“扁鹊”的名医,司马迁在搜集民间口头史料时把他们误当成了同一个人。

  例如,《史记·扁鹊太仓列传》中提到扁鹊曾分别为虢国太子、晋昭公的权臣赵简子、蔡桓公(令说田齐桓公)、秦武王等人看病(并被秦武王的太医李酰暗杀)。历史上曾有三个虢国,最晚的于前655年被灭;晋昭公前531年-前526年在位;蔡桓公前374年-前357年在位;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其历史跨度竟从春秋前期到战国末期长达300-400年。

  一般认为,真名为秦越人的“扁鹊”生活在战国中末期的蔡桓公和秦武王时代可能性较大;并至少还存在另外两位被当时的民间誉为“扁鹊”的神医,分别生活在前700年-前650年(春秋中前期)和前531-526年(春秋末期)两个时代(《列子》的作者列御寇是郑国人,郑前376年灭于韩,故《列子》中提到的扁鹊为春秋末期给赵简子看病的那个“扁鹊”可能性较大)。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记载的古代医学家。他对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被后代医家视为“医学祖师”。有关扁鹊的事迹,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种种神话般的传说。据《史记》记载,扁鹊姓秦,名越人,“勃海郡郑人也”。他年轻时做过经营旅店的“舍长”。

  舍客中有个叫长桑君的老人擅长医药,扁鹊便跟从他学到了高超的医术。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今河南陕县一带)时,正碰上虢太子暴死。扁鹊诊断后认为太子得的是虚脱之症,并没有死,于是,他采用针刺、热敷等方法,使太子很快就苏醒过来。人们常说的“起死回生”一典,就出于此。扁鹊还是中医脉诊的创始者,他能综合地应用切脉、望色、听声、写形(问诊)等中医四大诊术来诊断疾病。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但是,这样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医学家,他的生活时代和他的故里,却一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扁鹊生*事迹,比较详细的记载,见于《史记。扁鹊传》中,此外在《战国策》、《韩非子》、《列子》、《韩诗外传》、《说苑》等古籍中,也有一些片断记载。但是如果我们把史书上所有关于扁鹊的记载,综合起来分析研究,马上就会发现两个问题:有关扁鹊事迹的最早记载是《韩非子。喻老》篇:扁鹊望蔡桓侯病,其时为周桓王六年(前714 年);最晚的记载是《战国策。秦策》:扁鹊诊秦武王病,其时是周赧王五年(前310 年)。前后两者之间相距时间长达400余年。如果仅仅以《史记》所记扁鹊事迹而论,从赵简子立(前519 年)到齐桓侯立(前384 年),其间亦达130 年左右,此其一;《史记》中说:扁鹊为“勃海郡郑人”。但是考察有关史料,古代渤海郡只有“鄚州”,而无“郑”这一地名,此其二。这些就是“扁鹊之谜”产生的历史背景。

  长期以来,古今学者对这一历史之谜的谜底孜孜以求,但至今仍莫衷一是。早在东汉时,《风俗通义》的作者应劲认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因此,扁鹊是“黄帝时医”。晋代学者傅玄则认为:扁鹊是春秋中叶以前的人。清代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二十三)中说:“余考扁鹊与赵简子同时,盖《说苑》‘虢’作‘赵’甚是,赵简子之子为桓子。”他认为虢太子应为赵桓子,而扁鹊是战国初期人。

  关于扁鹊的故里,《韩诗外传》和《说苑》都本《史记》“郑人”之说。晋代徐广认为:考渤海无郑,河间有“鄚”,因此,“郑”当为“鄚”之误。今人本于此说者也很多。西汉扬雄在《法言。重黎篇》中则云:“扁鹊,卢人也”。此后高诱注《战国策。秦策》、韦昭注《汉书。高帝纪》中,亦都称扁鹊为“卢人”。

  在现代学者中,关于扁鹊的生*时代,有的认为是春秋前期或中期,有的认为是战国前期或中期,也有的认为是战国末期;关于扁鹊故里,认为是扬州的有之,认为是郑州(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的有之,认为是原籍在渤海郡、家住郑州的亦有之,更有人认为扁鹊是齐国卢(今山东*清县)人。

  卢南乔在《山东古代科技人物论集》一书中说:扁鹊这位古代名医以秦为姓,赵人为名,扁鹊为字。他是战国末期人,确凿地讲,是齐桓公至秦武王荡时期(前357 ~前307 年)人。扁鹊的故里,既不是郑地,也不是鄚州,而是渤海(齐国)卢(即今山东*清县)。

  郎需才在《扁鹊活动年代及事迹考》(载《中医杂考》1980年第4 期)一文中则认为,根据他对史书中有关“扁鹊望桓侯”、“扁鹊诊赵简子”等记载的考证和比较研究,再加上考古学家对虢太子墓的考古发掘材料,扁鹊很可能是公元前7 世纪的人,就也是春秋前期或中期的人。

  甄志亚主编的《*医学史》(教材)认为:扁鹊是大约生活于公元前5 世纪的人,也就是战国前期的人,他的故里应该是渤海郡“鄚州(即今河北省任丘县鄚州镇)”。

  如此看来,扁鹊生*时代和故里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尚待进一步考证的历史悬案。

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人(扩展9)

——王士禛是哪个朝代的人?

王士禛是哪个朝代的人?

  王士禛一般指王士祯。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士禛是哪个朝代的人,欢迎阅读与收藏。

  王士禛生于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因此是清朝的人

  王士祯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代表作有《秋柳》诗四首、《秦淮杂诗》、《真州绝句》等。

  康熙朝书画家宋荦称王士祯“书法高秀似晋人“。*人称其书法为“诗人之书”。博学好古,又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

  提起清人王士禛,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三柳”——“《秋柳》诗”、“秋柳诗社”、“秋柳园”。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聪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山郡逢春复乍晴,陂塘分出几泉清?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

  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魂消。

  遥指*山山外路,断鸿无数水迢迢,新愁分付广陵潮。

  《息斋夜宿即事怀故园》

  夜来微雨歇,河汉在西堂。萤火出深碧,池荷闻暗香。

  开窗邻竹树,高枕忆沧浪。此夕南枝鸟,无因到故乡。

  《蝶恋花·和漱玉词》

  凉夜沉沉花漏冻,欹枕无眠,渐觉荒鸡动。此际闲愁郎不共,月移窗罅春寒重。

  忆共锦衾无半缝,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往事迢迢徒入梦,银筝断续连珠弄。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西望商于地,风前木叶红。荒城三户在,官舍万山中。

  归路日犹远,故人今不同。淅江通汉水,心折武关东。

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人(扩展10)

——龚自珍是哪个朝代的人?

龚自珍是哪个朝代的人?

  龚自珍的文学创作,表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开创了*代文学的新篇章。龚自珍认为文学必须有用。下面小编为你介绍龚自珍所属的朝代,希望能帮到你!

  龚自珍是哪个朝代的

  龚自珍是清朝官吏、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诗人、文学家,还是一位爱国之人,他曾支持林则徐禁烟,反对贪污和腐败,力图改革来抵御外来侵略。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龚自珍生活的時代,是统一的清王朝面临没落崩溃,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新阶段,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国烈强侵略不断加深,龚自珍从青年時起,就深刻地意识到封建国家的严重危机,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秋气不惊堂前燕,夕阳还恋路旁鸦”。梁启超说:“举国方沉酣太*,而彼(指龚自珍、魏源)辈若不胜其忧危,不止是敏锐的感觉它,而且也积极地建议挽救它;他肯定未来時代的必然变化,并寄以热切的幻想和希望。

  龚自珍在当時文比诗有名,也更遭到一般文士的非议,目为禁忌,不敢逼视。除几组学术论文外,它们重要的一部分是不同形式的政论文。有些“以经术作政论”,“往往引公羊义讥切時政,诋排专制”。这些文章都是用《春秋》公羊学派的观点与现实的政治联系,引古喻今,以古为用。有些则是直接对清王朝腐朽统治的揭露和批判。另一类是讽刺性的寓言小品,如《捕蜮》《病梅馆记》等。还有许多记叙文,记人、记事、记名胜、记地方,内容不同,都富有现实意义。龚文的表现方法也很特殊。一般很简单,而简括中又有铺叙夸张,有的直率,有的奇诡。他的散文语言活泼多样。有的散行中有骈偶,有的瑰丽,有的古奥,甚至偏僻、生硬、晦涩。龚文区别于唐宋和桐城派古文,是上承先秦西汉古文的一个独特的发展,开创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风气。

  拓展知识:龚自珍的思想

  龚自珍又名巩祚,出生于官宦世家,浙江仁和人,是清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思想更是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龚自珍的思想第一大特色是倡导“通经致用”,他强调学术起源于政治,如果舍弃了政治那学术也就没有了立足基础,它们本身就是统一的。他号召士大夫从传统的纸堆中走出来,关心百姓安危及国家兴亡,将学问与当时时事相互结合。他的'这番思想从根本上批判了清*的文化压制政策,成为一篇推崇言论和思想自由的宣言。

  龚自珍的思想第二大特色是对专制主义的批判,他对封建社会的腐朽专制进行强烈的揭露和讽刺,这几乎涵盖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他认为当时的清代正处于衰世,并深刻的指出*封建社会的严重危机以及逐步走向崩溃的趋势;他无情的抨击封建*的腐败奢侈,并认为官僚阶层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在揭露官僚荒淫无作为的同时,他还剖析了官僚制度的弊端和腐朽,将官僚晋级制度及科举取仕制度的弊端揭露的体无完肤。

  龚自珍的思想第三大特色是提倡改革,他的改革虽然并不具有完整的系统,但是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在政治改革方面,他提出调节君臣关系,更有利于国家发展,他也非常关注国家的防务,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在经济方面,他提出要“*均”分配土地及财产,更要改革白银纳税的方法以使国家经济*稳向前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基为什么只封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