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黄马褂”?

黄马褂是什么意思?黄马褂是清代的一种官方服饰,是皇帝的最高赏赐,可以在一切庄重的场合穿着 ,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黄马褂是什么意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黄马褂是清代的一种官方服饰,是皇帝的最高赏赐,可以在一切庄重的场合穿着。

能够坐拥自制黄马褂权利的人:

(1)皇帝巡幸时随与馗从的随从和卫护。这种黄马褂因职任关系而穿,所以又称“职任褂子”,任职期满或解除职任即不能再穿。

(2)随皇帝狩猎行围时射中目标及在校射比武等获得赏赐的人。

(3)正儿八经的赏穿黄马褂系列,即赏赐给立有勋绩的高级军事将领或统兵文职大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清朝,说到清朝其实还是有很多人都知道的,清朝早期的政治经济都非常的发达,因为清朝早期战乱不较少,而且,当时外国侵略还没有对中国发起进攻,所以,整体来说,当时的清朝社会还是很平稳的,在清朝时期出现了一种专门的制服类型的东西,叫做黄马褂。满清时期的黄马褂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清朝,说到清朝其实还是有很多人都知道的,清朝早期的政治经济都非常的发达,因为清朝早期战乱不较少,而且,当时外国侵略还没有对中国发起进攻,所以,整体来说,当时的清朝社会还是很平稳的,在清朝时期出现了一种专门的制服类型的东西,叫做黄马褂。满清时期的黄马褂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有哪些特权?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很多清宫戏里,都出现了这样一种制服道具,称之为“黄马褂”,官员见之,如见到皇帝一般,都得跪地行礼,而且拥有“黄马褂”的人,似乎都有一些特权,如同钦差一般,可先斩后奏,那么,究竟什么是“黄马褂”?它到底有哪些特殊功能呢?

列位看官应该清楚,清朝官吏的制服与明朝等汉族王朝的服饰大不相同,分为礼服、常服、行服、雨服四种,“马褂”就是清朝服饰的代表,属于清朝官吏制服中的“行服”,即行军和旅行的服饰,由于满人以游猎为生,善于骑射,所以为了方便骑马的时候穿着,服饰都显得比较短,《清会典图》曾言:“长与坐齐,袖长及肘。”

衣短是为了方便骑马,袖短则是为了方便射箭,所以这种服饰又被称之为“马褂”,可见,一切都是生存条件的需要,入关后,为了表示不忘根本,历代皇帝也保持着游猎、骑射的优良传统,“马褂”除了是一种服饰,更代表这一种习俗延续下来。

在皇帝周围,有一群侍卫和“内大臣”,这群人就必须穿“马褂”,而且还规定了特殊的颜色,必须是明黄色的绸缎,以示皇权的威严,这种明黄色的“马褂”,就被称之为“黄马褂”,须知,明黄色是帝王专用的颜色,一般的贵族也只能使用金黄色,老百姓只能使用杏黄色,如果不小心穿错了,那可就犯了“僭越”大罪了,可见,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清朝,老百姓穿衣服都得小心啊!

举个例子,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二次被废,大臣提议再次立储的时侯,康熙皇帝表示拒绝,他对于太子胤礽已经心灰意冷,失望透顶,对于太子的外叔祖父,康熙王朝的第一重臣索额图,康熙皇帝大骂道:“索额图私怀倡议,凡皇太子服御诸物,俱用黄色,所定一切仪注,几与朕相似,骄纵之渐,实由于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可能列位看官还没弄明白,不就是太子用了皇帝的服饰,特别是用了皇帝的特定颜色吗?有必要这么生气吗?这在那个时代可是死罪,这充分说明了你有夺位之心啊!就算是有父子之亲,但太子的行为违背了君臣之礼。

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康熙看到了深层次的危机。索额图作为太子的外叔祖父,朝廷重臣,却没有做到提点太子,相反利用太子,使其成为与明珠党争的棋子,使太子越发骄纵,越发忘乎所以,一心想着抢班夺权,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康熙皇帝称“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颜色不能弄错,衣服也不能穿错,那么“黄马褂”究竟是哪些人可以穿的呢?侍卫和内大臣是必须穿的,以示威严,但如果他们的职务被解除,“黄马褂”就不能再穿了,这种“黄马褂”称之为“职任褂子”。

由于“黄马褂”代表着皇权的威严,因此,皇帝会将“黄马褂”作为恩典,赏赐给一些特殊的人,这种情形被称为“赏穿黄马褂”,与“职任褂子”是不一样的概念,用现在的话来说,“职任褂子”是制服,而“赏穿黄马褂”是荣誉。

“赏穿黄马褂”也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是在打猎的时候,赏给“行围”的官员,清朝皇帝为了表示不忘根本,有着狩猎的习惯,一般都会到木兰围场狩猎,此时便将“黄马褂”作为奖品,奖赏给狩猎成绩最佳的官员,有点“射箭冠军金牌”的味道,行围褂子只能在行围时穿着,平时是不能穿的。

第二种情形,就是将“黄马褂”作为朝廷的恩典,赏给立有战功的大臣,通常是赏给高级武将,这种“黄马褂”也称“武功褂子”,是用战功换来的,可以随时穿,当然,这种“黄马褂”除了象征着荣誉和战功,也代表着权力。

比如说,雍正皇帝上台后,年羹尧平定西北,剿灭罗卜藏丹津,雍正皇帝在给年羹尧的赏赐中,就有“赏穿黄马褂”的恩典,与此同时,还赏赐了官职、爵位、“赏戴花翎”,加封号(如“巴图鲁”勇号等)等,可见,“赏穿黄马褂”是一种较高级别的赏赐,而且是各种赏赐中的一种,不是孤立的奖品。

也许列位看官还记得,在《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幕,年羹尧被雍正皇帝贬为看守城门的卫士,结果他却穿着雍正皇帝钦赐的“黄马褂”去守城门,地方官员见年羹尧这么做,还必须行跪拜之礼,因为“黄马褂”象征着皇权啊!年羹尧此举,是向世人暗示雍正皇帝对他的举措是“鸟尽弓藏”的行为,最终,雍正皇帝赐死年羹尧,“黄马褂”也救不了他,相反害了他。

还有一类“黄马褂”,是给予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以示皇权的威严,整个清朝最出风头的“黄马褂”应该当属李鸿章穿着的那一件,一八九五年,李鸿章赴日本进行马关条约的谈判,返回驿馆的时候,被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行刺,脸部中枪,血染黄马褂,李鸿章迷糊中不忘叮嘱随员,将换下来带有自己鲜血的黄马褂保存好,不要洗掉血迹,嘱咐后他长叹一声:“此血可以报国矣!”

“黄马褂”作为皇权的象征,是清朝皇帝用来统治群臣的一种方式,由于清初满汉之别还很严重,因此,汉族官员得到“黄马褂”的远远不及满族官员,至康熙、雍正皇帝之后,逐渐消除满汉之别,汉族的一些武将也得到了“黄马褂”,比如雍正时期的年羹尧、岳钟琪等,特别是岳钟琪,还担任过“抚远大将军”一职,汉族官员担任这个职务掌握兵权,整个清朝可以说只有他一人。

至咸丰后,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大量手握重兵的汉族大臣纷纷崛起,比如赫赫有名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成为了镇压的主要力量,朝廷只得“赏赐黄马褂”,以示嘉奖,其根本目的在于拉拢和利用他们,巩固清朝的统治。

可是,到了王朝后期,这种手段也渐渐失去了作用,大清王朝的覆灭,封建专制制度的覆灭,是历史潮流,大势所趋,不是通过拉拢和利用一些人就能阻挡的,一九一二年,宣统皇帝宣布退位,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制度终于划上了句号。

说到清代的马褂,最为人熟悉的大概是代表着无上荣耀的“黄马褂”,它在清代服饰体系中有着较为特殊的地位,作为一种权力地位的象征,彰显着皇帝的恩宠。

至于黄马褂身份高贵的缘由,按照“明黄色为皇帝专用颜色”的思维去分析,似乎是一个很浅显的问题,不过,事实上皇帝的马褂确乎不是黄色的,黄马褂里的门道也远不仅仅是“御赐”这样简单。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皇帝的马褂是什么颜色的?

按清制,“皇帝行褂,色用石青,长与坐齐,袖长及肘,绵夹纱裘惟其时”。换言之,皇帝的马褂是石青色的,并非黄色,从传世的清官服饰实物来看,确实也以石青色为主,偶有油绿、深蓝等颜色。大约将这种蓝色系上衣穿在黄色系袍服外面,可以构成“上玄下黄”的色彩配搭。与“玄衣纁裳”的古制相吻合,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欣赏与清代帝王相关的画像时,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穿法。

再者,都有哪些人可以穿黄马褂?

事实上。清代的黄马褂因穿用人员的身份不同可以分为三种——任职褂子、行围褂子和武功褂子。

任职褂子,即是因职务需要而“依例”穿用的黄马褂。这种黄马褂以黑色纽襻为标志,穿用范围为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健锐营翼长等,但一旦任职被解除,则不能再穿。

行围褂子与任职褂子一样用黑色纽襻,是皇帝行围射猎时专门用来赏赐中靶或获得猎物多者的“赏物”.只能在行围期间穿着,平时不能穿用。

武功褂子则指专门赏赐给立有卓越军功或政绩卓异的文武官员的黄马褂,大概是因为这种黄马褂的“含金量”最高,所以纽襻也是黄色的。对于官员而言,一旦被赏赐黄马褂,便大有被皇帝视为“心腹”之意,荣宠之极,无以复加。

不过,皇帝赏赐黄马褂还有“赏给”和“赏穿”之分。“赏给黄马褂”意为只赐一件,平时应恭敬供奉在家以示尊上,不可随意穿用。而“赏穿黄马褂”则不受此限,不但随时可以穿用,还可按时令、节气的不同而“依式自制”。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号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马褂是干嘛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