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结

1.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1

2.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1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本质内涵是什么? 1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什么? 2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2

6.如何理解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

7.“两个一百年”是什么? 2

8.“中国梦”是什么? 3

9.我国四大政治制度是什么? 3

10.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有哪些? 3

1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什么? 4

12.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

13.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5

14.为什么说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 7

15.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 9

16.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10

17.我国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哪两个? 13

18.中国民族最多的是哪个省?哪个少数民族分布最广? 13

19.我国的少数民族有哪些特点? 13

20.公民的民族成份是怎么确定和变更的? 13

21.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有哪些主管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14

22.目前,全国共有多少个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我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分别是哪个?哪个自治区的地域面积最大? 15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哪年? 15

24.什么叫民族聚居区? 15

25.什么叫民族散杂居区? 15

26.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16

27. 什么是民族节日? 16

28.宗教信仰与民族习俗的关系是什么? 17

29. 云南省的世居民族有几个?分别是哪几个? 17

30. 云南省的独有少数民族有几个?分别是哪几个? 17

31.云南省的8个人口较少民族是哪8个? 18

32. 云南的民族自治州是哪些? 18

34.什么是民族问题? 18

3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民族理论政策的主要经验和成就是什么? 19

36.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9

37.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1

38.如何理解各民族一律平等? 22

39.为什么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22

40.什么是民族团结? 23

41.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团结? 23

4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 24

4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4

44.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意义是什么? 24

45.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三个离不开”是什么? 24

46.“五个认同”是什么? 25

47.“五个维护”是什么? 25

48.“六个相互”是什么? 25

49.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5

50.为什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要做到“两个结合”? 26

51.民族工作面临的“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 28

52.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什么? 28

53.新时代民族工作主要任务是什么? 28

54.民族工作的格局是什么? 29

55.兴边富民行动的历程是什么? 29

56.什么是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31

57.新时代民族地区好干部的标准是什么? 32

58.“三个尊重”是什么? 32

四、民族团结进步 33

59.为什么说“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33

60. 为什么说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35

61.民族团结“十大公约”是什么? 36

62.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历程是什么? 37

6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涵是什么? 39

64.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9

65.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40

66.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根本途径是什么? 40

67.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40

68.民族团结“进学校”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41

69.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1

五、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42

70.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背景是什么? 42

71.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43

72.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44

73.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要坚持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45

74.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需要把握的客观省情是什么? 47

75.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哪些? 48

76.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面临的机遇有哪些? 49

77.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50

78.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0

79.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51

80.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内涵是什么? 52

81.如何理解“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53

82. 什么是民族团结誓词碑? 54

1.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

共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

2.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本质内涵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的本质内涵作出了高度凝练和科学概括,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返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什么?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

6.如何理解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同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一致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

7.“两个一百年”是什么?

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

8.“中国梦”是什么?

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9.我国四大政治制度是什么?

我国四大政治制度有一个根本制度和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10.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有哪些?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

1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什么?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民族工作作出部署的重要会议。改革开放以来,每当民族工作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中央总会及时召开会议,统一全党思想,对民族工作进行研究部署,迄今为止共召开了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四次会议时间分别是:1992年、1999年、2005年、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

12.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是深刻阐明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和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强调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二是深刻阐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三是深刻阐明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大基本政治制度,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四是深刻阐明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强调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五是深刻阐明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强调要做好“四个方面、八个重点”的工作;六是深刻阐明民族工作中解决好物质方面问题和精神方面问题的关系,强调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七是深刻阐明我国进入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活跃期的历史趋势,强调要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八是深刻阐明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  

13.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经过数千年风雨历程,今天,在祖国大家庭里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因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习惯称为“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超过1.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49%。人口超过千万的少数民族有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4个民族;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侗族、布依族、瑶族、白族、朝鲜族、哈尼族、黎族、哈萨克族、傣族14个民族;百万以下、三十万以上的有畲族、傈僳族、东乡族、仡佬族、拉祜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9个民族;三十万以下的有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景颇族、达斡尔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塔塔尔族28个民族,这28个民族,在工作中也叫“人口较少民族”。我国各民族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主要分布在内地和东部沿海各省、市,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边疆地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3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合称“民族8省区”)全部位于西部地区。我国近60%的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边疆省区,我国约2.2万公里陆地边界线中有约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

14.为什么说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

我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曾经有众多的民族登上历史的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和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多民族、多文化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动力。中华各民族在缔造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了经济上的联系和文化上的交流,推动了祖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比如,藏、傣、彝、白、布依、傈僳等民族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土家、苗、瑶、壮、黎等民族对中南地区的开发,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东乡、土等民族对西北地区的开发,蒙古、满、锡伯等民族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开发,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局部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比如,统一北方的前秦、北魏、北周,崛起于东北的渤海、辽、金,雄踞西南的吐蕃、南诏、大理,立国西北的西夏、西辽,对中国版图的巩固和开发也功不可没。元代就有人说,塞外地方“自辽、金崛起,遂为内地”。蒙古族建立的元、满族建立的清,对最终奠定中国版图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今天我国的主要作物稻和麦,就是百越族和西部少数民族首先栽培的。高粱、玉米、棉花、芝麻、苜蓿、大蒜和葡萄、西瓜、黄瓜、胡萝卜等瓜果、蔬菜,陆续从古代西域地区传入中原。《齐民要术》记载少数民族首先培育或引种的作物,其中出于“胡”地、冠以“胡”名的,就有十几个之多。中国各民族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天然分工、相互依存的密切经济联系。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比如,西域优美的声调和乐器传入中原,对中原音乐产生重大影响。闻名中外的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石窟以及克孜尔千佛洞,是汉族、鲜卑、吐蕃以及西域各族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宝库。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事物,例如用的桌椅、旗袍,吃的火锅,说的普通话,读的《红楼梦》,等等,都与少数民族的贡献密不可分。比如,“哥”这个词就是鲜卑语,魏晋之前,汉语只有“兄”而没有“哥”。各民族文化的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历久弥新。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上的各民族、今天的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都对国家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更好地发挥统一多民族这一特色、优势和有利因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

15.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两者辩证统一。

在我国,形象地说,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间的关系。我国各民族汇聚为一个大家庭,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自然结果。纵览民族发展历史,各个民族起于多元,源于本土,互相吸收,有存有亡。距今四五千年以前,中华大地上就已形成了华夏、东夷、南蛮、西戒、北狄五大民族集团。这五个民族集团都源自中国本土,在一定区域内逐渐发展起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形成了分布上交错杂居、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局面。经过近代共同抗击外侮的血火淬炼,我国各民族血融在一起,情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多”和“一”,有内在的统一,是有机的联系,两者辩证统一。“一”贯穿着“多”,它是主线,是方向。在今天,这个方向就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多”,不是削弱了“一”,而是丰富了“一”,是“一”的要素和动力。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作为家庭成员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对历史的贡献,都还要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发挥“多”的作用,可以使“一”内容丰富,使“一”历久弥新,使“一”永葆生机。总之,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是骨肉兄弟,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有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同时这个大家庭的活力有赖于不同家庭成员的存在。历史上,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将来还要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

16.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自古以来,中原和边疆人民就是你来我往、频繁互动。特别是自秦代以来,既有汉民屯边,又有边民内迁,历经几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秦代设置南海郡、桂林郡管理岭南地区,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新疆,唐代创设了800多个羁縻州府经略边疆,元代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明代清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富饶辽阔,这是各族先民留给我们的神圣故土,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美丽家园。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近代以后,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其中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的卫国英烈、建党先驱、工农运动领袖、抗日英雄、开国将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7.我国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哪两个?

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18.中国民族最多的是哪个省?哪个少数民族分布最广?

民族最多的是云南省,回族是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19.我国的少数民族有哪些特点?

(1)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2)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3)各民族历史悠久,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4)宗教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20.公民的民族成份是怎么确定和变更的?

公安部门在办理新增人口户口登记时,应当根据新增人口父母的民族成份,确认其民族成份。新增人口的父母民族成份不相同的,应当根据其父母共同签署的民族成份填报申请书予以确认并登记。公民民族成份经确认登记后,一般不得变更。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申请变更其民族成份一次。(一)父母婚姻关系发生变化,其民族成份与直接抚养的一方不同的;(二)父母婚姻关系发生变化,其民族成份与继父(母)的民族成份不同的;(三)其民族成份与养父(母)的民族成份不同的。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在其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的两年内,可以依据其父或者其母的民族成份申请变更一次。现执行的文件是《中国公民民族成份登记管理办法》(国家民委、公安部〔2015〕2号令)。民族成份变更受理机关是公民户口所在地的民族工作部门。

21.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有哪些主管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的规定,在中央政府设有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中也设有民族事务委员会或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此外,国务院有关部委还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如国家教委设有民族教育司、文化部设有民族文化司等。

22.目前,全国共有多少个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我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分别是哪个?哪个自治区的地域面积最大?

目前,全国共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最早成立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域面积最大。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哪年?

l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自治法》颁布施行。

24.什么叫民族聚居区?

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叫民族聚居区。如西藏、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云南、贵州、青海等省区,都是我国比较大的民族聚居区。

25.什么叫民族散杂居区?

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民族交错居住的地区叫民族杂居区。在我国,由于各民族人民长期友好往来,共同发展,使各民族交错杂居在一起,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和交错居住的局面。

26.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1)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

(2)多数位于边疆地区或靠近边疆地区。在中国漫长的2.2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几乎都居住着少数民族。

(3)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各少数民族地区都有相当数量的汉族居住。

(4)地大物博。民族地区不仅地域辽阔,而且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森林资源占全国的51%;草原面积占全国的94%;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52.5%;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蕴藏量较大,有许多种居全国之首;经济作物,品种丰富,如橡胶、胡椒、咖啡、甘蔗、剑麻、香蕉、长绒棉、甜菜、烟草、茶叶、油菜籽等,都是民族地区的优势产品。此外,我国的珍禽异兽,名贵药材也大都产于民族地区。

27. 什么是民族节日?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55个少数民族中,节日之多,难以计数。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并要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中国各民族特色各异的众多节日,大致可以分为新年节日、生产节日、青年节日、纪念节日、习俗节日和宗教节日等六个方面。

28.宗教信仰与民族习俗的关系是什么?

宗教信仰从本质上说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反映的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问题,是人们的一种思想认识;民族习俗属于某种社会群体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不能把宗教信仰与民族习俗混为一谈。但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一是二者都以特定的民族为载体,离开了一定的民族,二者均无从表现;二是宗教信仰最终必将外化为宗教行为,即通过参加一定的宗教活动使宗教信仰本身得以实现,这样二者在行为上有所统一;三是一些直接来源于宗教的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民族习俗,或叫宗教性民俗,是民族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29. 云南省的世居民族有几个?分别是哪几个?

云南省的世居民族有26个:它们是汉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依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朗族、独龙族、满族。

30. 云南省的独有少数民族有几个?分别是哪几个?

云南省的独有少数民族有15个:它们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布朗族、独龙族。

31.云南省的8个人口较少民族是哪8个?

云南省共有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景颇族8个人口较少民族。

32. 云南的民族自治州是哪些?

云南共有8个民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34.什么是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3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民族理论政策的主要经验和成就是什么?

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36.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并第一次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作出了“八个坚持”的精辟概括。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贯穿到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决确保中央权威和政令畅通。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增强政治定力,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照搬任何外国模式。

  坚持维护祖国统一,这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决反对一切民族分裂活动。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是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必须确保各民族享受和履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反对狭隘民族主义。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必须明确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做到依法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相统一、促进区域内全体群众共同富裕和重点帮助相对贫困地区相统一。

  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民族工作的主题,必须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必须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这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必须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坚持依法治国,这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必须坚决维护宪法权威和法律尊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

37.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主要内容有:

(1)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2)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3)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5)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6)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

38.如何理解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在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

39.为什么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党民族政策的基石。每个民族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民族而长期生息繁衍,都有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优点和特点。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别,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别,是历史形成的。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的状况,既需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更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发达地区的支援帮助,经济发达的民族有责任和义务帮助经济落后的民族,以使他们得以实现法律所赋予的平等权利,否则就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差距,无法达到真正的事实上的民族平等。

40.什么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以及同一少数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民族团结,就是要求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一律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助合作,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41.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一,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没有民族团结,必然是民族矛盾、冲突不断,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其二,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其三,民族团结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各民族只有团结一心,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各族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4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4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44.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意义是什么?

有利于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巩固国防。

45.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三个离不开”是什么?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46.“五个认同”是什么?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47.“五个维护”是什么?

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48.“六个相互”是什么?

六个相互: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包容。

49.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的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我国自治地区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集中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和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50.为什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要做到“两个结合”?

作为我们党创设的一项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包含了多重考虑、集多种因素为一体的制度设计,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芒。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团结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的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从历史传统看,“大一统”始终是中华各民族的价值追求和最高目标,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实现统一为己任,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中华正统,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分裂从来不得人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可以说,采取并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从现实条件看,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我国各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每个民族又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因此,在确保国家法令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又依法保障了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的特殊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把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各民族的具体利益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保障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又有利于保障各民族在“小家”中共同当家做主的权利。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一方面,我国的民族分布格局,全国是交错杂居,民族自治地方也是交错杂居,现在这种趋势越来越强。在一个自治地方,往往共同生活着数个、甚至数十个民族,由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很少。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另一方面,在我国,一个民族不仅可以在一个地区实行自治,成立自治区,而且可以分别在多个地方实行自治,成立自治州、自治县,以及民族乡,回族就是典型的例子。民族区域自治不仅使聚居的民族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而且使杂居的民族也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各少数民族从人口多到人口少,从大聚居到小聚居,几乎都有了相当的自治单位,充分享受了民族自治权利。但同时需要强调的是,我国所有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地方。自治区戴了某个民族的“帽子”,是要这个民族担负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更大责任。在自治地方,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共同建设各项事业,共享建设发展成果。

做到坚持“两个结合”,核心要义是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放在第一位,将其视为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的初衷、坚持的依据、完善的目标。((《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

51.民族工作面临的“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

52.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什么?

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53.新时代民族工作主要任务是什么?

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54.民族工作的格局是什么?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

55.兴边富民行动的历程是什么?

兴边富民行动,在开始之初,是由国家民委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倡议发起的,旨在加快边境地区发展和促进边民富裕的一项边境建设工程。该行动坚持以“富民、兴边、强国、睦邻”为宗旨,把民族因素与边境因素相结合,把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迫切要求与现实可能相结合,重点解决边境地区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重点改善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进一步增强边民当中国人的自豪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以及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奉献边疆的责任感。

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作出了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快边境地区发展的部署。主要任务是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边民贫困问题,发展边境贸易,促进边境地区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2000年,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全国兴边富民行动规划纲要(2001—2010)》,并指导各边疆省区编制规划。国家民委与财政部共同在9个边疆省区确定了9个试点县(旗),2001年扩至17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另行确定2个)。2004年,国家民委、财政部发布《关于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意见》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县扩至37个,中央财政每年支持达1.1亿元。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从2007年起每年安排“兴边富民行动”资金1.8亿元,“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县增至60个,占边境县总数的45%。2009年,兴边富民行动由试点扩大到全部136个边境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8个边境团场。2010年10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兴边富民行动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促进边境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实施免费教育、医疗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边境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实现小康。2011国家又制定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年)》。2000—2014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兴边富民专项资金116亿元,年安排资金量从最初1500万元增加到2014年18.79亿元,持续吸引和带动了大量其他各类资金投向边境地区,建设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实用技术培训、教科文卫等项目,在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制定了《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以下主要措施:一是围绕强基固边推进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水利能源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二是围绕民生安边全力保障和改善边境地区民生,精准推进边境贫困人口居边脱贫、全面改善边民居住生活条件等。三是围绕产业兴边大力发展边境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推进特色优势农业、特色加工制造业、特色服务业发展,推进边境地区产业园区发展。四是围绕开放睦边着力提升沿边开发开放水平,推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等。五是围绕生态护边加强边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六是围绕团结稳边通力维护民族团结和边防稳固,共建和谐边疆。继续大力度推行“兴边富民”行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

56.什么是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创举。党和国家历来关心人口较少民族发展。20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老一辈领导人就提出过这一要求。90年代以来,有关部门对如何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在2001年修改施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作出了相应规定。国家“十五”计划明确提出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任务。2005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批准实施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十一五”规划对全国总人口在10万以下的22个民族聚居的640个行政村给予重点扶持,规划实施6年投入各项扶持资金45.22亿元,扶持项目15206个。640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有98%的村实现了规划确定的规定目标。自2006年起,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连续多年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国务院工作要点,在历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调要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2011年5月,国家“十二五”专项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提高了扶持标准,扩大了扶持范围,增加了6个总人口在10万以上、30万以下的民族,共计28个民族,受扶持的行政村由640个增加到2119个。

57.新时代民族地区好干部的标准是什么?

民族地区的好干部,既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还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

58.“三个尊重”是什么?

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59.为什么说“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就像阳光、空气和水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都高举民族团结的大旗。19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历史说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这些论述都把民族团结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前途命运和根本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深刻阐发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这一论述是基于对古今中外正反两方面的情况作出深刻剖析后得出的重要论断,也是对当前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面临新形势作出正确判断后发出的重要警示。

民族团结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从而关乎各族人民的生命安全。人类历史上看,迄今为止发生的流血冲突乃至战争,相当大的部分都是民族问题引发或者与民族问题有直接的密切联系。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这是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太平的重要保障。

民族团结关乎国家社会稳定,从而关乎各族人民的安身立命。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什么事情都办不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无从谈起。

民族团结关乎国家繁荣发展,从而关乎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民族团结既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国家硬实力的核心构件,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旗帜,携手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带来了国家和人民生活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加快发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奋斗。特别是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各地区、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更趋密切,各地区、各民族互联互通、互补共济、齐头并进,必将形成促进国家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

在我国,民族大团结既有强大的历史纽带,也有牢固的现实基础。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始终牢记:只有团结稳定,才能巩固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只有团结稳定,才能保护和谐安定的大好局面;只有团结稳定,才能维护各族群众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始终牢记: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

60. 为什么说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民族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民族团结的主体是各族群众,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抓不住人心,就搞不好民族团结、做不好民族工作。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

走群众路线就是温暖人心、凝聚人心、争取人心,是我们党民族工作中的一项优良传统,一个政治优势必须坚持而不能放弃,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

做民族团结工作,要重在交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要在民族工作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工作抓在平时和日常,把功夫下到交友和交心上,让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感受到关怀、包容,体会到亲情、真情。要把各族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换位思考。出台的政策,采取的措施,要着眼各族群众的所思所要充分征求少数民族群众的意见,考虑他们的感受,照顾他们的利益,维护好公平正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都要行动起来,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一起共创共建,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要通过考察团、学习团、演出队、疗养团、夏令营等活动,以及中小学生开展结对子、写书信、发微博等活动,扩大内地同边疆民族地区的交往交流。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着力点放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团结群众、争取人心上。完善党员联户、干部包户等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做到联系对象有上学参军、婚丧嫁娶疾病灾害等事及在生产经营关键环节、重大节日等必访。贯彻落实好国家关于关心照顾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军人的政策。在民族自治地方,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进一步增强军政军民团结。要注意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用群众身边的榜样教育群众、感召人心、凝聚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各族群众参与这项事业、热爱这项事业、投身这项事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

61.民族团结“十大公约”是什么?

(1)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2)学习国家民族政策,牢固树立民族平等观念,不搞民族歧视。(3)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中华民族是一家,五十六个兄弟爱中华”的思想。(4)加强民族团结,保证经济发展,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不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纠纷。(5)各民族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各民族要互相尊重各自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6)及时妥善处理好民族间的矛盾和纠纷,维护地方平安和稳定。(7)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8)尊重、宣传、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各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9)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民族团结思想,争做民族团结模范和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10)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而努力奋斗。

62.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历程是什么?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历史悠久,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1950年12月27日至1951年元旦,中共宁洱地委召开“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全区26个民族的代表与地方党政军领导人剽牛喝咒水后宣誓立碑,这是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伊始。1953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召开第一次民族团结模范代表会议,率先决定把每年的9月确定为“民族团结宣传月”,集中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对全州各族人民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这一创举,得到了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肯定和表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非常重视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如新疆将每年5月、内蒙古将每年9月、贵州黔东南州将每年7月定为“民族团结月”。1982年,国家民委倡议开展民族团结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表彰活动。到1988年,全国已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了民族团结表彰大会。在此基础上,1988年4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之后,国务院又先后于1994年、1999年和2005年、2009年、2014年和2019年召开了第二、三、四、五、六、七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10年7月,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有力推动了创建活动在全社会的广泛开展。2011年,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等民族团结的内容,第一次纳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分值占到了3.88%。2014年,国家民委出台文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寺庙。各地结合实际,不断深化“六进”的内容,一些地方结合本地实际,把“六进”扩展到“七进”“八进”,把军营、警营等等纳入进来,使范围更为拓展。2015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提出要“通过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各族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广泛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不断增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能力显著提高,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6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涵是什么?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在党的领导下,以各民族群众为主体,通过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综合举措,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性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进程。

64.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坚持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遵循社会团结规律,坚持正面引导;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

65.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通过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各族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广泛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不断增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能力显著提高,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

66.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根本途径是什么?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

67.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1)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2)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4)改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载体和方式。(5)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

68.民族团结“进学校”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一是各学校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民厅2008)9号),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政策常识、民族理论常识和民族团结的教育,让各民族学生了解统一多民族的基本国情,了解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法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对“五个认同”、“五个维护”的认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二是在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学校,做好双语教学保障和教育质量提升工作。三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营造各族师生团结友爱的氛围。四是组织好课余活动,利用班会、团队活动社会实践、墙报、板报等方式,营造各民族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团结友爱氛围,定期表扬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先进班集体和个人。

69.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重视中华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加深师生对民族团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断丰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

五、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70.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背景是什么?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云南的重大任务。2011年5月,国务院在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中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同年9月,习近平同志批示:为把云南建设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不懈奋斗。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示范区建设,2012年12月,国务院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召开“云南省加快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专题汇报会”。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治,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充分肯定云南始终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正确指导思想,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我国民族工作大局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新时期云南发展的三大战略定位之一,是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今后五年主要奋斗目标之一。(《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手册》)

71.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建设示范区是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实践。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并坚持了一条适合我国实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云南是践行这条道路的成功典范之一,创造了民族团结和谐的“云南现象”。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光荣任务。

建设示范区是展示我国民族工作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窗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云南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大家庭的缩影,建设好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必将进一步坚定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展示我国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就和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的时代形象。

建设示范区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中国梦云南篇章的重要载体。以示范区建设统筹云南跨越式发展和包容性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全省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增强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各族人民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和福祉所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手册》)

72.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2011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以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边疆繁荣促进边疆稳定,举全省之力推进示范区建设。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各级各部门示范区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建立了示范区建设省部合作机制,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编制实施了《云南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云南省兴边富民工程“十二五”规划》《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年)》等专项规划,采取一系列差别化政策措施,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施整村整乡整县整州推进和整族帮扶,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交往交流交融。

通过多年的实践,示范区建设成为引领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中国梦云南篇章的新旗帜,成为加快各民族共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新动力,成为新形势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新载体,成为新时期云南形象的新内涵。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稳定、跨越发展的“云南现象”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云南民族工作的经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手册》)

73.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要坚持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云南民族工作最根本的经验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理论、方针、政策,紧密结合云南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结合云南实际,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民族工作经验,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这些宝贵经验。

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总要求。始终坚持从云南多民族边疆的实际出发,把民族工作放到全省大局中思考、研究、谋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主动研究民族工作,主动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顶层设计,把握民族工作的主动权。

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始终把“一家人”的思想作为各民族平等团结、亲如兄弟姐妹的真心写照,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立场和世界观;把“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作为为各族群众谋幸福,不离不弃不怨的真诚追求,作为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使“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坚持“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始终正视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把解决发展不平衡、发展差距拉大的问题作为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真心实意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采取“一山一策”“一族一策”“一族几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举措,整村推进、整族帮扶,让各族群众有事干、有钱赚、有盼头,为各民族融入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机会、提供条件。

坚持“以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边疆繁荣促进边疆稳定”的发展路径。始终把握发展与团结、繁荣与稳定的辩证关系,把新时代民族问题的本质主要归结为发展问题,把各民族的力量与智慧凝聚在发展上,形成各民族利益关系的一致性,以共同繁荣发展筑牢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制相结合,“立足当前改变一代人”,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群众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眼长远培养一代人”,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全免费,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坚持“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相知相亲相惜,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建构。始终坚持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普及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包容,倡导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使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坚持“不懂民族工作的领导干部不称职”的组织保障。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抓好“两支队伍”建设,把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熟悉民族工作的干部作为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保持25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1名以上干部担任省级机关厅级领导职务,让一大批把自己的前途、民族的希望与党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大批懂得民族政策、了解民族情况、熟悉民族工作、对各族群众充满感情的领导干部和各类人才,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坚力量和坚强保证。(《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手册》)

74.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需要把握的客观省情是什么?

云南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ロ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共78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市、区),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2%;有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边境线长达4061公里;有15个特有民族、16个跨境民族、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2015年有140个民族乡;少数民族聚居的行政村有7088个,聚居着1271万少数民族群众,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0.3%;有18个少数民族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多宗教并存,五大宗教俱全,佛教中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其中南传佛教为云南独有,五大宗教信众近500万人。

云南的客观省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民族关系始终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做好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始终是云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示范区建设是云南民族工作的总任务。(《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手册》)

75.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哪些?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2015年全省471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民族自治地方有240万人,超过一半,9个直过民族聚居村贫困人口比例达到285%,是全省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起点低、发展动能弱,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绝大多数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自给率和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个少数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民族地区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消耗和劳动投入。

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影响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问题仍然突出。一些原本属于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矛盾纠纷成为影响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问题和隐患,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对我渗透加剧,禁毒防艾任务依然艰巨,影响边境和谐安宁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手册》)

76.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面临的机遇有哪些?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面阐明了新形势下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部署了新时期民族工作,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方向。

随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各项政策红利的叠加释放,为示范区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新的活力。

五大发展理念的树立,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提供了遵循,通过充分挖掘和释放发展潜力,民族地区将成为全省发展的新引擎和新空间。

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成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和桥梁,为在更大空间和更广领域开拓市场、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手册》)

77.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任务,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不断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提高民族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手册》)

78.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基础。坚持“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以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边疆繁荣促进边疆稳定。

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制度基础。坚持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完善民族宗教工作法治化体系,依法保障民族团结进步,依法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协调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

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基础。坚持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相知相亲相惜,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手册》)

79.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到2020年,通过着力补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着力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动力、着力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实现全面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在民生持续改善、发展动力增强、民族教育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创建、民族事务治理等6个方面作出示范,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如期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如期摘帽出列。民生持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条件显著改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民族地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增长速度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全省总体水平,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民族地区发展动力明显增强。

民族团结和谐局面更加现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不断成长,比例与其人口比例大体相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向基层延伸,示范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民族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维护团结稳定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国内一流的民族宗教理论研究成果。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手册》)

80.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内涵是什么?

一是全面小康同步。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做到让发展惠及大多数、让大多数参与发展,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二是公共服务同质。着眼于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各族群众都有获得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阳光普照。

三是法治保障同权。用法治精神、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示范区建设坚持一视同仁、依法保障,使各族群众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与义务,享有公平正义和获得感,从而真正树立法治的信仰。

四是精神家园同建。把民族团结作为生命线来守护,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上“亲情链”,架起“连心桥”,做到“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五是社会和谐同创。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底线,让各族群众有人身安全、社会安定的获得感。(《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手册》)

81.如何理解“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这句话看似平淡简单,但道理十分深刻。“各民族都是一家人”,表明了我们共产党人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立场:包括云南2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手足相亲、唇齿相依、守望相助,谁也离不开谁;“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表明了我们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这与“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理念一脉相承。牢固树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立足点是民族平等,核心是要加快发展,把发展落实到解决区域性共同问题、增进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上,落实到让各族群众有事干、有钱赚、有盼头,有机会、有渠道、有条件实现自我梦想上,坚持发展惠及大多数、发展让大多数参与,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目标。(《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手册》)

82. 什么是民族团结誓词碑?

民族团结誓词碑:民族团结誓词碑位于云南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西北侧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内,碑长14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是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民族团结誓词碑保护范围占地面积44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83平方米,绿化面积1890平方米。民族团结园内有碑亭、浮雕、陈列馆、牌坊式古典大门。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在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诞生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普洱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社会形态差异极大,发展不平衡,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和特殊。1950年,当地34名民族头人及其代表到北京首都参加了国庆周年观礼,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国庆观礼活动激发了各族代表爱国、爱党的热忱,他们按照毛主席和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以“会盟立誓,刻石铭碑”的形式来表达各族人民团结到底的决心。1950年12月27日至1951年元旦,中共宁洱地委召开“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全区26个民族的代表与地方党政军领导人剽牛喝咒水后宣誓立碑。碑文誓词:“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它象征着新中国成立后,边疆各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开始。它主题鲜明,所折射的民族团结精神不仅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缩影。 

2006年05月25日,民族团结誓词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考点背诵(黄金宝典

【考点一:要点名词识记】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外开放,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方针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节能、环保、低碳、文明

开展……的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手抄报,黑板报,举行……竞赛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互赢

新时代赋予青少年历史责任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的意义?

(1)我国确立了基本经济制度。 (2)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4)“四个尊重”成为社会共识。

2.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腾飞主要表现?成就?

(1)综合国力方面,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人民生活方面,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3)国际影响力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3.中国的腾飞证明了什么道理?(重要性)

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路。

4.为什么改革只有进行时?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1)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依靠改革开放。

(2)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

(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4)我国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实挑战。

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如何全面深化改革?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创新发展;

(3)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吸收先进文明成果;(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

(1)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4)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

1.为何坚持共享发展成果? 共同富裕?精准扶贫?

(1)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方面。(2)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4)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2.如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打赢脱贫攻坚战?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2)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3)加强社会保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4)动员广泛的社会参与,形成合力,共同努力。

3.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扶贫工作,说明了什么?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2)党和政府重视民生问题;

(3)我国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4.列举党和国家近年来采取的扶贫措施:

(1)加快农村危房改造;(2)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制;(3)实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制度。

5.青少年能为精准扶贫做些什么?

(1)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3)从自身做起,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 (4)为政府扶贫工作献计献策,自己履行义务。

【考点四:党的基本路线】

1.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2.党的基本路线地位: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4.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5.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1.创新的意义: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3)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我国目前的科技现状?为什么要建设科技强国?

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3.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的做法)

(1)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

4.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说明了什么?

(1)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成效;

(3)党的正确领导,党和政府重视科技创新;(4)广大科技工作者具有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

5.我国科技创新成果的取得对我国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我国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2)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3)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6.我们青少年能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些什么?

(1)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2)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创新活动。(4)敢于质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7.列举我国近年来取得的科技成就?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北斗导航服务全球;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

8.我国为什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的重要性?

(1)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2)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考点六:民主与民主意识】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什么特点?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它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2)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3)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目的是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是什么?

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国家繁荣富强。

3.我国实行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1)发展选举民主。(2)发展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4.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主要有哪些?(1)民主选举。(2)民主决策。(3)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防止权力滥用,也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与热情。

5.监督权行使途径:(1)通过人大代表反映;(2)用书信、电话等方式,向有关部门举报;

(3)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监督。

注意问题: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要实事求是,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不能聚众闹事。

6.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

(1)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2)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

(3)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7.公民应怎样增强民主意识?

(1)自觉遵守宪法,按照宪法原则参与民主生活。(2)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3)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增强。

1.法治有什么作用?——→法治的意义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法治的要求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通过赋予公民更多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1)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要求(16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4.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建设法治中国,为什么要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1)国家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

6.法治建设,青少年怎么做?

(1)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2)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3)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依法维护社会秩序和自身合法权益;(4)向人们大力宣传法治知识和重要性;

(5)同破环法治行为作斗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

7.法治政府:(1)含义: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2)核心内涵:依法行政。

8.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含义: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9.怎样建设法治政府?政府和个人分别应怎样做?

(1)政府A.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B.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

(2)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

10.怎样厉行法治?——→法治社会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4)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环境。

11.开展扫黑除恶等法治建设活动有什么意义?

(1)有助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

(3)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进步。

1.中华文化:(1)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作用: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1)原因: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2)来源: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

(1)重要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熔铸了中华民族民族志向、民族品格和民族理想,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内涵:爱国情怀,奋进品格,高尚情操,伦理规范。

4.中华民族精神:(1)内涵:?

(2)作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意义、重要性: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价值引领(2)内涵:?

6.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热播,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精神生活;(2)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3)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4)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

7.宣传和学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传统美德;(2)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8.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我们该如何面对文化差异?

(1)要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2)要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3)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9.时代楷模、“最美”等先进人物有哪些优秀品质?

(1)心系祖国、勇担重任、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2)高度履行了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3)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10.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1)既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还要互相交流借鉴。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1.向先进学习、弘扬美德等,青少年怎样做?

(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2)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3)勇于实践,踏实做人;(4)向人们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5)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

(6)热爱祖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考点九:生态文明建设】

1.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与危机?

(1)现状: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得我国环境问题严重,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浪费污染都很严重。

(2)危机: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

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节能意识,缓解资源、环境压力;(2)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家做法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5.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国家做法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3)走低碳发展之路,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4)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6.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青少年要怎么做?

(1)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向人们大力宣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知识;

(3)坚决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4)从自身做起,如节约用水用电、垃圾分类、不使用一次性筷子;(5)积极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

7.国家、社会、企业、公民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做法?

国家:……参考以上。公民:……同上青少年做法。

社会:向公众宣传生态保护的意义;在全社会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倡导人们坚持绿色消费,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树立诚信意识,依法生产和经营。

1.国家加强民族团结、援助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③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

2.如何促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繁荣?

(1)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人力、物力的支持;(2)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3.中学生如何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1)树立维护民族团结意识;(2)向人们大力宣传维护民族团结的知识和重要性;

(3)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4)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5)积极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

4.民族常识:我国5个自治区的建立时间: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最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

少数民族节日习俗: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跳花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裕固族的剪马鬃。

【考点十一:祖国统一】

1.为什么祖国完全统一必定会实现?

(1)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2)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3)两岸同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2.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2)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3)两岸人民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

【考点十二:共同理想】

1.中国梦的含义: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两个一百年”目标:

(1)到建党一百年时(1921---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1949---2049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从 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两个阶段奋斗目标

(1)从 2020 年到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从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各时间段我国的奋斗目标:

总体小康社会。——已经完成,现在就是!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什么?——→新时代的意义

(1)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4)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8.怎样实现中国梦?(1)坚持党的领导。 (2)走中国道路。(3)弘扬中国精神。 (4)凝聚中国力量。

9.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原因——→我国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0.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 自信的中国人的表现?

(1)对国家有认同; (2)对文化有底气; (3)对发展有信心;(4)自信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5)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6)坚持“四个自信”。

11.青少年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些什么?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②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③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④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维护正义。

【考点十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担当】

1.当今世界的特点与局势?

(1)这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紧密联系的世界。(2)经济全球化:(3)文化多样性:(4)世界多极化: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3.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互动的世界;2、人类需要解决许多全球性问题;3、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是时代潮流。

4.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各国要努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2)坚持对话协商;(3)坚持共建共享;(4)坚持合作共赢;

(5)坚持交流互鉴;(6)坚持绿色低碳。

5.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因是什么?

(1)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互动的世界;(2)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是时代潮流;

(3)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6.“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2)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3)有利于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4)有利于展示我国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7.大国担当说明我国怎样的国际形象?

(1)中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国是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

(3)中国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8.为了世界稳定与发展,中国有哪些担当与智慧?

(1)中国积极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化解危机;(2)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

(3)让七亿多人摆脱贫困,并广泛参与国际事务

(4)中国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考点十四:中国发展机遇与挑战,合作共赢】

1.当代中国面临哪些发展契机?

(1)国内方面:A.今天的中国,社会稳定,综合国力不断提升;B.中国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经验、

基础设施等领域具备良好的积累。

(2)国际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当代中国面临哪些风险与挑战?

(1)受全球经济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2)几十年发展积累的矛盾与风险,急需得到解决

(3)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需要转型升级;(4)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了各种挑战。

3.面对当前国际形势,中国应如何促进发展?

(1)促进发展,要把提升发展质量放在首位;(2)促进发展,要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3)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规则制定。

4.为建设和平、繁荣的世界,中国要怎么做?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积极承担相应责任;

(3)不断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4)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面对当今国际形势青少年要怎么做

(1)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2)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3)培养开放、平等、参与的全球意识; (4)增强忧患意识,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

【考点十五:在实践中学习,勇担历史责任】

1.青少年为什么要在实践中学习?

(1)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2)丰富人生经历,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素质;

(3)逐步解决问题与困惑,主动服务社会。

2.青少年怎样在实践中学习?(1)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3.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我们有哪些收获?

(1)学习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2)正确认识自己,实现自我超越;(3)获得人生的体验与感悟。

4.面对初中毕业的交汇点,我们该如何选择?

(1)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地走向目标;(2)理性分析条件,思考并决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3)需要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当今时代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哪些良好条件?

(1)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2)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动更加频繁,为我们的成长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考点十六:承担责任;服务社会】

1.责任的含义和来源:

含义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

来源对他人的承诺、职业要求、道德规范、法律规定。

2.列举:你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孝敬父母、帮父母做家务

遵守学校纪律、认真学习

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3.承担责任会付出哪些代价?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还可能因为做的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处罚。

4.承担责任会获得哪些回报?

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如良好的自我感觉、获得新知识和技能、赢得他人赞许和尊重。

5.我们怎样对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的责任?

(1)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应承担责任;(2)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待事情的态度;

(3)要当作不可推卸的责任,全身心投入,同样可以做得出色。

6.青少年养成亲社会行为?

答:意义: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促进我们全面发展,也能促进生活的和谐稳定。

做法:(1)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2)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

(3)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

7.中学生可以参加哪些公益活动?

答:为灾区捐款捐物;到社区打扫卫生;义务植树;向人们宣传交通安全知识;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

1.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1)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大法。(2)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4)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核心。

3.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1)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

(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4.【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宪法宣誓的原因】

①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范围内行使。

②有利于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赋予的权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5.【青少年怎样学习宪法】?

(1)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知识;(2)认同宪法,增强对宪法的信服;(3)践行宪法,将宪法原则落实在实际行动上;(4)向人们大力宣传宪法的重要性;(5)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

6.【规范权力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1)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如果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

(2)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考点十八: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

1.怎样捍卫国家利益:(1)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2)为了国家利益,有时需要放弃个人利益;(3)坚决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2.为什么要维护国家安全:

(1)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2)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

3.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维护国家安全:

(1)既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和协助,也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积极建言献策;

(2)既可以检举、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也可以监督和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开展。

【考点十九:礼仪、诚信】

1.文明有礼的重要性?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能促进社会和谐,体现国家形象。

2.怎样做我们有礼的人?

(1)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2)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3)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3.诚信的内涵:(1)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2)在道德层面,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容;(3)在法律层面,诚信是一项民法原则。

4.为什么要讲诚信?诚信有什么重要性?

(1)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2)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3)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5.如何践行诚信?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

(1)树立诚信意识:要信守承诺,不轻易许诺,许诺的事就要做到。

(2)运用诚信智慧:当尊重个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冲突时,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做出合理选择。

(3)珍惜个人诚信记录: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要弘扬诚信文化,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

【考点十九:我国国家机构】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国家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元首

任免权;外事权;荣典权。

管理经济、教科文卫等工作

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

监督职责;调查职责;处置职责

最高、地方各级和专门的人民法院

审理案件,行使国家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检察机关

最高、地方各级和专门的人民检察院

行使检察权,对刑事犯罪行为代表国家提起公诉

【考点二十一:基本经济制度】

1.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决定因素: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

提供公共服务、发展战略性产业

吸纳社会资金、增加公共积累

保护,鼓励、指导、帮助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保护,鼓励、支持、引导,激发

1.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1)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义务;

(2)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

2.怎样践行平等:(1)要反对特权;(2)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3)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3.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就业歧视等不平等现象,损害了公民的人格尊严,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面对这些不平等现象,我们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

【考点二十三:公平正义】

1.公平内容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规则公平,都受到行为规范约束;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2.公平的意义: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3.正义的内涵: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

4.正义的意义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1)个人维护公平。面对利益冲突,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2)制度保障公平。立法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司法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6.怎样守护正义:(1)个人守护正义。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做到见义“智”为。

(2)司法维护正义。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

【考点二十四:网络交往】

1.网络从哪些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

(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3)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2.网络有哪些消极影响(弊端)?

(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2)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3)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3.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3)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4)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考点二十五:权利和义务】

1.【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1)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

(2)人身自由方面,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3)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包括财产权、劳动权、物质帮助权等社会经济权利,受教育权等教育权利,文化权利。

(4)其他权利:还享有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妇女儿童与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

2.【公民基本义务有哪些】:

(1)遵守宪法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保护野生动物,遵守交通规则……这些都是遵守宪法法律的具体表现,属于法定义务,一旦违反,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2)维护国家利益。①维护国家统一;②维护全国各民族团结;③维护国家安全;④维护国家荣誉;⑤维护国家利益。

(3)依法服兵役。(4)依法纳税。

(5)其他义务劳动;受教育;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3.【青少年怎样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

(1)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2)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3)法律鼓励做的,积极去做;(4)认真学习,履行受教育的义务;(5)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履行孝敬父母的义务;(6)在公共场所,履行遵守公共秩序的义务。

4.【怎样正确行使权利(注意问题)(界限)】

(1)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2)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3)要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

(4)要依照法定程序,以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

【考点二十六:家庭交往,师生交往】

1.为什么要孝亲敬长:(1)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主要的精神内涵;

(2)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2.我们如何孝亲敬长

(1)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指导;(2)与双亲长辈保持亲近、融洽的关系;

(3)知恩感恩,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 (4)认真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5)了解双亲长辈的喜好,体谅他们的辛劳;(6)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3.亲子之间如何处理冲突与矛盾

(1)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2)通过良好的互动沟通来解决;

(3)学习应对冲突的方法,选择不伤害感情的做法。

4.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2)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

(3)在平等相待、相互促进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

【考点二十七:青少年预防犯罪】

(1)原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犯罪后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做法:A.要杜绝不良行为;B.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自觉守法。

2.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哪些?

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

【考点二十八:维护消费者权益,合理消费】

1消费者权利: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

2.消费者如何维护自身权利:

(1)消费前: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的知识,学会比较、鉴别商品信息;

(2)消费中:运用消费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警惕,防止被侵权;

(3)消费后:被侵权后,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怎样合理消费:理性消费、不盲目,适度消费、不浪费,精神消费,绿色消费、低碳环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