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是什么朝代哪个朝代的人物?

元末是一个能人辈出的朝代,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揭竿而起,轮人才,以朱元璋手下最强,有智勇双全的徐达,勇猛善战的常遇春,善于防守的朱文正,洞察天机的刘伯温等等,但说起猛将来,朱元璋手下的任何一个大将,都不能与此人相提并论。

他的猛,不是单纯的匹夫之勇,而是智勇双全,一身是胆。他曾经在大军之中,单刀直入,深入朱元璋大军,砍杀朱元璋身边的三名大将,直接奔向朱元璋。如果不是一旁的常遇春沉着冷静,一箭射中他,朱元璋早已命丧他手。


他,就是张定边。元末第一猛将,陈友谅手下的大将。

关于这一段,《明史·列传第二十一》里,是这么说的: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

张定边是陈友谅的发小,他是湖北人,出身渔家,史书上说他“身材魁梧,留着五绺美髯,潇洒英俊。知天文识地理,习兵法,练武功,精拳艺,擅岐黄。为人急公好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见,张定边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不仅人品好,行侠仗义,长得好,英俊潇洒,懂得多,上到天文,下到地理,都了如指掌,武功还好,胆子还大。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却效忠于背信弃义的陈友谅,一生追随,不离不弃,甚至在陈友谅死后,将陈友谅的儿子和陈友谅的尸体抢回,拒不接受朱元璋的任用。

张定边在湖北黄蓬镇与陈友谅,张必先结拜为兄弟,三人相约生死与共,同舟共济,共谋前程。

陈友谅是怎样一个人呢?从参加起义开始,陈友谅的心中就没有“信义”二字,他的心中,只有权力和地位。


为了谋取权力,他杀了赏识自己的倪文俊。倪文俊对陈友谅有知遇之恩,让他成为军队中的骨干力量。可是,陈友谅为了往上爬,成为第一重臣,杀了他,献给了徐寿辉。

赵普胜对陈友谅毕恭毕敬,甚是尊重,喊他“陈秀才”,把他当兄弟看待。陈友谅为了铲除徐寿辉,控制天完国,不惜拿赵普胜开刀,以图谋不轨的名义,把他杀掉。

为了得到更大的权力,陈友谅让徐寿辉成为光杆司令,徐寿辉想把大权交给陈友谅,只求能够活下去。可是,陈友谅不顾徐寿辉的苦苦哀求,毅然决然杀了他。


在陈友谅心中,根本没有仁义道德,没有正义和邪恶的区分,只有胜利,才是王道。为了权势和地位,陈友谅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心狠手辣,背信弃义,遭人唾弃。

张定边却誓死效忠于陈友谅,只因他曾经和陈友谅结拜为兄弟,相约生死与共。

张定边智勇双全,给陈友谅提过很多建议和良策,可陈友谅独断专行,一意孤行,最后一败涂地。

江东桥事件中,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假意投降,说自己会在江东桥,给陈友谅军队挪开木桥。多疑的陈友谅,居然相信了康茂才,张定边深感有诈,竭力阻止,可陈友谅根本不听张定边的建议,带领部队,开往江东桥,结果惨败。


石灰山,陈友谅战败,他没有反思,整理大军备战,还在行军路上,就急于称帝,并以五通庙作为行宫登基称帝,国号为汉。张定边苦谏,陈友谅根本就不接纳他的意见,便让他去攻安庆,自己则继续登基称帝。

再之后,陈友谅称帝改元,退守到九江,又疏于江防。朱元璋带领大军,兵从天降,逼近九江西门。陈友谅惊慌失措,幸亏张定边从安庆撤回,冒死争战,陈友谅才得以脱险。

进军洪都之前,张定边曾再三劝阻陈友谅。不要急功近利,留出时间来整军坚防,遇到合适的机会,再伺出击。可是,陈友谅对他的话,依旧置若罔闻,我行我素,集60万大军,开赴洪都。

可是,没想到朱文正善于防守,居然守卫了这么多天,陈友谅大军不能破城。一个月之后,朱文正派出张子明,前往应天求援,朱元璋率领大军前来,陈友谅不得已,退到鄱阳湖。


也就是在鄱阳湖大战中,张定边率领他的三条舰船,直接冲向朱元璋旗舰。张定边英勇无比,孤军深入朱元璋水军。朱元璋军队没有提防,前锋纷纷败阵,张定边直奔朱元璋而去。

张定边冲杀到中军,朱元璋部队才反应过来,这时候,张定边被朱元璋的三十多条旗舰围住,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此时的张定边,孤立无援。

张定边何许人也?元末第一猛将,这个称呼可不是白叫的。对险状,他根本就不在乎,越战越勇,杀出一条重围,先后斩杀了韩城,陈先兆,宋贵三名朱元璋的大将,直接向朱元璋旗舰杀去。

朱元璋看着勇猛无比的张定边,呼啸而来,始料不及,连忙让船躲避。没想到,因为船只转的太急,居然搁浅了。朱元璋束手无策,眼看着张定边越来越近,只能坐以待毙。

这时候,幸亏常遇春出现了。

常遇春的船舰,离朱元璋不远。在众人惊慌失措之际,常遇春手拿弯弓,沉稳的说,大家不要慌,告诉我,哪个是张定边?


确认了张定边,常遇春拉弓搭箭,一箭射中。张定边被射中后,无心恋战,只好退出朱元璋大军。被他的勇猛所震撼,张定边退出的时候,居然没人敢阻拦。

经此一役,陈友谅大败,最后被一只冷箭射中,结束了生命。

陈友谅死后,张定边身披百矢,在黑夜中乘着小舟,冒着生命危险,抢回陈友谅的尸体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带回了武昌。等到朱元璋赶往武昌的时候,张定边一看形势不妙,就带领陈理投降了。

虽然军队投降了,但张定边却把对陈友谅的忠诚,保留到了最后,他拒绝朱元璋的任命,遁入泉南灵源山隐居,削发为僧,自号沐讲禅师。朱元璋死后,张定边还活了二十年,也算给陈友谅报仇了。


张定边是陈友谅的发小,情同兄弟,陈友谅是多疑的人,唯有对张定边的忠诚,从来没有怀疑过。张定边,做为陈友谅的结拜兄弟,用他军事上的智慧和勇猛的性格,给了他至死不渝的回报。

陈友谅作为一代枭雄,虽然心狠手辣,背信弃义,自始至终,都没有怀疑张定边与张必先两人的忠诚,张定边,张必先也至始至终效忠于陈友谅,三人堪称元末版的“桃园三结义”。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陈友谅这样的坏事做尽,腹黑手辣之人,还能有张定边这样肝胆相照,誓死效忠的知己,此生无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罗贯中是哪个朝代的人:罗贯中简介作品与评价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太原人一说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人(今江西吉安)。他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故事,把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写成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书中塑造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典型人物,

  例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勇猛粗犷的张飞、机智好胜的周瑜等等。内容虽然不尽符合历史事实,但作为文学作品则十分生动引人。《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杰作,流传极广。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对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一书作者罗贯中籍贯问题存有多种说法,如山西太原说,山东东原说,浙江钱塘说,浙江慈溪说等。20多年的学界争论,一直未有定论。在中国古典文史领域多有建树的孟繁仁,历经20多年潜心研究后认为:中国元末明初发现的《录鬼薄续篇》史料中,有关罗贯中是太原人,及罗氏别号、性格、作品、行踪等记载,是确定罗贯中籍贯的重要资料。他在太原市清徐县乡村发现的《罗氏家谱》及罗氏后代,考证出自“五代后唐”时,罗氏家族就居住在此地。罗贯中原名“罗才本”,后略名为“罗本”,字“贯中”。这部《罗氏家谱》始修于明代穆宗隆庆元年,后经多次续修,由罗氏22世后裔罗礼重保存至今。相关大量史料证实,罗贯中籍贯太原清徐无疑。孟繁仁反复细读《三国演义》等罗贯中的作品,发现:这些作品中隐含着作者诸多的故事情节,其中有大量的清徐一带所特有的方言俚语,更使他确信自己的结论。他还通过对太原近郊“晋阳古城”遗址史料研究,考证古代唐尧初迁太原,遗名“唐城”。公元前497年前晋安予重修晋阳;李唐王朝太原起兵,建立“唐朝”和北宋初年赵匡胤、赵匡义兄弟毁灭太原城等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及对罗贯中文学创作的影响等,证实自己对罗氏籍贯的发现。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说创作外,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杂剧的基本思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

  元末明初,我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章回体小说步入日臻完善的阶段。中国的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通过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杰出的小说大家——罗贯中的椽笔诞生并风行于世的。他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同时,为世界文学的宝库,也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大约是罗氏先祖为仕宦出身的缘故吧,后世罗氏家族很重视对后代进行“水源木本”的家族历史教育,一直保持了“耕读传家,诗礼教子”的家风。在这种家传的影响之下,贯中从小喜爱读书,博洽经史,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贯中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元朝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方义军,诸如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不仅与元军奋战,而且还进行着相互的兼并。据说,步入青年的罗贯中,就在这个历史大动荡的影响下,浪迹江湖,参加了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并入其幕府,充任幕客。而且,王圻的《稗史汇编》就说他“有志图王”,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这一点从他后来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罗贯中从事小说稗史的创作,似乎应得益于他政治上的失意。正是由于此,他才有时间和有可能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他有许多的著作传世,诸如《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相传,他还写过十七史通俗演义,并曾参与了《水浒传》的撰写。尺蠖斋评释的《西晋志传通俗演义》序文就说:“罗氏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浒传》,以抒其不平之鸣。”

  罗贯中的长篇巨制《三国演义》,大约是他后期的作品。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他依据陈寿《三国志》提供的历史线索和历史人物,博采裴松之对《三国志》补缺、备异、惩妄、论辩,所保存的大量宝贵史料,吸取了西晋至元一千多年来民间传说的丰富营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的生活经历,发挥个人的卓绝艺术才能,纵横捭阖,巧妙驾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近一百年中浩瀚繁富的历史事件,完成了这部75万字的古典名著。

  在这部名著中,贯中寄托了自己个人的爱憎情感,客观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政治的、军事的、公开的、隐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矛盾斗争。淋漓尽致地刻划了封建统治阶级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明火暗刀的策略伎俩和阴谋诡计。有意或无意地揭示了农民无法生活、铤而走险、纷纷起义的真实历史背景和原因。

  至于《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则是多方面的,充分地显示了罗贯中在人物的刻划方面有着惊人的技巧。全书四百多个人物形象中,不管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些群雄之首,还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黄忠、鲁肃、周瑜、黄盖、郭嘉、许攸、张辽、陆逊以及王允、董卓、吕布这些巨谋勇将,忠奸之臣,都具有鲜明的生动的个人特性。尤其是对张飞、诸葛亮和曹操的形象塑造,真可谓出神人化,呼之欲出。

  罗贯中对战争的描绘是极其成功的,这一点充分证实他确实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的战争活动。所以能够把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场,瞬息变化的战斗形势,描述的那样千变万化,各具特色,显示出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正是由于罗贯中有参加战争的经历,再加上他超人的艺术技巧,以及创作时的苦心孤诣,惨谈经营,才在他的笔下出现了描述战争战役,重点突出,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虚实照应;铺排战争场面,大肆挥洒,波澜起伏,风驰电掣,气势磅礴;渲染战场气氛,随意勾勒,生动逼真,有声有色。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意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马司迁、关汉卿相提并论。他的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平山冷燕》 ·《粉妆楼 》·《三国演义》 ·《三遂平妖传》&mi

  建立国号的帝王世代相传的整个统治时代。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人?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相关的内容,欢迎阅读!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人 篇1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刘基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却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年俸禄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即便如此,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云朱元璋信任。洪武四年(1371),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时年61岁。

  刘基还乡后,虽然不与地方官来往,从来不讲自己的功劳,唯棋酒诗文自娱,行为十分谨慎,但仍遭丞相胡惟庸暗算,指使人诬陷他在家乡强占有"王气"的坟地,引起朱元璋疑忌,被夺去俸禄,致使刘基引咎京,不敢回家。后忧郁成疾,吃了胡惟庸派来的太医药后,病情加重,朱元璋遣使护送回家。不久,便不明不白死去了。这一天是洪武八年(1375)夏历四月十六日,享年65岁。

  上面是正史记载的。

  但是也有传说是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此种说话似乎也有道理,御医毕竟是御医,不可能吃药后反而病情转重吧。所以胡惟庸毒害刘伯温似乎也有道理。但反过来说一个胡惟庸敢毒死刘伯温么,不敢,所以最终来说似乎凶手是朱元璋。就像南宋岳飞死一样,一个秦桧敢杀了岳飞么,不敢,岳飞是天下人敬仰的,只有后面有更强大的人支持才敢害死岳飞,那就是高宗皇帝。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人 篇2

  刘伯温,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原名刘基,子伯温,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在吴国初创、百事待兴,又突临强敌、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基寥寥数语,拨开迷雾,点破形势,议定决策,团结人心,去为完成王业而进取。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

  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刘基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建立明朝后,巩固了法律,让人民能够恢复生产,恢复正常生活而努力。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人】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友谅是什么朝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