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天之爱天下之百姓的意思好服紫不已已什么意思

在古代封建历史当中,一些朝代对于工商阶级的制度与观念特别严明,在很多官家小姐的眼里,哪怕家中的钱财富可敌国,但只要身份是商人那么都比不上一个七品官员的女儿。这种现象在一些朝代当中尤为明显,比如说宋代就是在封建王权社会下的代表之一,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在,商户出生的女儿,哪怕被皇帝看中也仅仅只能占一个小位份,最多也就是个妃子,却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皇后。除此之外还有更为明显的体现,有些朝代在衣服上就能够看得出来。

一、宋帝颁布勤俭节约的命令,全国上下穿素衣

从公元960年之后,因为宋代建立经历了兵变以及各种战乱,所以刚建立的宋代整体都处于百废待兴的时候。这个时候宋朝的开国皇帝就颁布了一项命令,让天下工农商行业的人民都要节俭,最先体现出来的就是衣服和一日三餐上。宋朝皇帝害怕底下的人阳奉阴违,不以他的命令为总,就下令让朝廷百官与自己以身作则,树立一个良好的氛围。哪怕赵匡胤在自己儿女身上看到了比较华贵的衣服,也下令让其换掉,并且责令其之后勤俭节约,不能够再穿如此华贵的衣物。

正是因此从那时候开始,宋朝全国上下就开始在穿衣吃饭上,勤俭节约,因为百姓们心里特别清楚,皇帝此举完全是为了能够让宋朝让百姓们有钱吃饭而已。而那些本身就有钱的大户,也不敢再明目张胆的铺张浪费,因为据说有一家商户因为特别有钱,所以铺张浪费,被皇帝把他家的钱财都收入国库,最终花在了国力上。那个时候的百姓普遍是以朴素的衣服为主,即使是女子穿着也是颇为清淡,并不明艳。

二、禁百姓穿着紫色,只能穿粗棉麻布

直到宋朝经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虽然逐渐国力强大了起来,无论是经济还是内涵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因为老百姓们已经习惯了穿素衣,所以这种朴素的风格早已印在了人们的骨子里。但是在这个时候又慢慢的推行出了一种阶级穿着出来,那就是以服饰来区分阶级层次的制度,普通百姓当中不能够出现紫色的衣服,因为官员的官服都是以紫色为主,并且还规定了民间男子只能做白黑两种颜色,但女子却不同。

但是除此之外,工商能做三类行业的人,所各自穿的衣服又不同,除了颜色之外更有着衣服质量的不同。衣服的质量与样式的流行与否却决定一个人的位置是什么层次,所以通常普通百姓的衣服都是粗棉麻布,因为百姓买不起其他质量好的布匹,其他质量的布匹做的衣服也并不适合与普通百姓,因为百姓整天干粗活,好质量的衣服根本都禁不起磨,没几天就烂了。

三、贵族才能穿丝绸配花纹

只有贵族才能够穿得起丝绸料子的衣服,在之前虽然已经禁止了百姓穿紫色的衣服,但事实上效果却并不好,后来宋朝皇帝也知道,想要制止百姓穿紫色的衣服并不现实,所以就改为禁止百姓穿墨紫色的衣服。但即使是这样,也并不能够阻挡宋朝人民追求流行的奢靡之风,他们后来还学会了给普通的纯色布料上面添加各种花纹或者图案,可见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

矿产资源勘查评价——人类与地球最亲密的接触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是人类与地球最亲密的接触。因为无论高山平原,无论海洋沙漠,都蕴藏着矿产资源;因为无论我们看得见的地表还是数千米的地下,都留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踪影。

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类渐渐认识了地球,同时也获取了发展所必须的各种各样的矿产资源,比如煤炭、石油、铜和铁。

可以说,合理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契合了2008年“世界地球日”“认识地球,和谐发展”的宏大主题。

多年来,我们国家高度重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国土资源部自1998年成立以来,不遗余力地开展了大量工作。让我们一睹10年来中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的风采。

地质大调查:科技找矿五彩斑斓 地质成果社会共享

大地调是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9年来,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源——800余处新发现矿产地(大型以上60余处)和一批新增资源量(铜3200万吨、铅锌7800万吨、铁矿石7.6亿吨、钾盐4亿吨、磷矿石8.5亿吨)。若干国家级矿产资源基地雏形也因此显现,比如重要的钾盐生产基地新疆罗布泊和我国第一大铜矿床西藏驱龙铜矿。

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还为我国矿产资源未来的开发提供了线索,比如长江中下游、晋冀、辽吉等重要成矿区带由于发现了多处隐伏富铁矿,显示出深部找矿潜力巨大;沿扬子陆块周缘发现一系列沉积改造的“扬子型”铅锌矿,则开辟了新的找矿领域。

基础地质工作是一个国家地质工作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九年来,一批国家基础地质图件得到更新,青藏高原、大兴安岭地区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空白也得到了填补,1:100万全国重力调查和航空磁测更是实现了陆域全覆盖。一系列重大地质问题因此得到解决,大量找矿线索也因此发现。开展的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则为开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奠定了基础。

地学研究的对象,不会因国界而分割。通过大地调,我国牵头组织了亚洲地质图、亚洲水文地质图、亚洲中部及邻区等国际合作编图,开展了跨境成矿带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初步建立起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成功举办了两届“境外矿产勘查论坛”,为企业“走出去”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

大地调还在公益性服务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建立了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基本完成建国以来基础地质主要比例尺地质图件和成果资料数据库建设,12种中比例尺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及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提供社会使用;建立了全国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国家地质调查骨干网络,公开发布了10万种成果资料目录、7万种非公开性成果资料以及2400种大调查成果报告,5000余种地质资料在线服务。

矿产调查评价:矿解工业之困 水润旱塬之地

“十五”期间,我国完成了542个矿产资源评价项目,实现新增矿产地443处,主要矿产资源提交和已控制新增资源量:铜2758万吨,铅锌6814万吨,铁76277万吨,锰10402万吨,锡161万吨,钨68万吨,煤14.3亿吨,银63291吨,金1340吨。尤其是东天山、西南“三江”、雅鲁藏布江等重要成矿区带有望形成一批大型、超大型铜矿勘查后备基地。

能源矿产调查评价工作也取得较大进展,海域新区油气资源评价圈定出38个重要油气沉积盆地,新发现一批含油气构造。其中,预测六大主要沉积盆地的油气资源量约228亿吨油当量。在南海深水海域首次发现巨厚中生代地层,为进一步开展深水领域油气资源调查指明了方向。完成北黄海油气资源远景初步评价;首次在我国南海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标志和海底赋存证据;伊犁、吐鲁番、二连等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评价取得重大进展,获得了一批可观的铀矿资源量。

基本摸清地下水资源“家底”。初步查明中西部8个重点地区地下水资源总量;在鄂尔多斯能源基地、北京等严重缺水城市、西北和西南等饮用水极度困难等地区,开展了找水示范工作。初步解决了西南红层地区、西北干旱地区12省(区、市)300多万人基本生活用水。

初步建立了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框架;完善了成矿体系和成矿系列等区域成矿理论;建立并推广了以GIS技术为核心的矿产资源评价MRAS系统。

矿产勘查: 深山献出宝藏 大地涌流原油

有必要回顾一下2007年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因为这是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大获全胜的一年。煤炭、石油、天然气、铁、锰、铜、铅、锌、铝土、钨、钼、金、银、磷、锡、硫铁、钾盐等17种主要矿产中,共新探明大型矿产地62处,其中石油新探明冀东南堡、大庆古龙和长庆姬源3个亿吨级大油田,天然气新探明吉林长岭、长庆神木、四川广安、塔里木大北、北方淞南5处300亿立方米以上大气田,煤炭新探明41处大型矿产地。能源矿产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大幅度增加,其中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2.35亿吨,同比增长30.1%,是1995年以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第二次突破10亿吨(2004年曾突破10亿吨)。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6178亿立方米,这是我国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第一次突破6000亿立方米。煤炭勘查净增查明资源储量448亿吨。

地质灾害防治——为了人类美好家园

认识地灾:我国是地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我国地质和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1995~2005年,平均每年因突发性地质灾害死亡和失踪1108人,直接经济损失59亿元,最高年份的1998年直接经济损失达150亿元。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  全国除上海外,各省(区、市)均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其中,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山西和福建等省(区、市)最为严重。

地面塌陷灾害  地面塌陷主要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岩溶塌陷灾害分布在24个省(区、市)的300多个县(市),塌陷坑总数达4.5万多个。全国有20个省(区、市)发现采空塌陷,黑龙江、山西、安徽、山东等省最为严重。

地裂缝灾害  全国有24个省(区、市)发现地裂缝1200多处,地裂缝在河北、陕西、山西、江苏等省最为发育。

地面沉降灾害  主要发生在我国中东部的平原和盆地内,上海、天津、西安、太原等50多个城市存在地面沉降。

防治地灾:专业监测、群测群防筑起钢铁防线

“十五”期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断加强,防灾减灾取得一定成效,因灾死亡和失踪人员总数为4278人,比“九五”期间的6621人同比下降了35.35%;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12亿元,比“九五”期间的318亿元同比下降了33.33%。这主要得益于:

1999年至2005年,国土资源部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完成了70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本查清了这些地区的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

在调查基础上,三峡库区滑坡崩塌专业监测网和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地面沉降专业监测网已基本建成并运行,700多个县(市)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群测群防监测点达到6万多个。

从2003年起,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合作开展了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从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于2005年5月14日由国务院发布。其后,各省(区、市)和大部分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市、县均发布实施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家、省、市、县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

灾害降临:必要避灾,应急自救最为重要

面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突然发生,要保持冷静,首先要判断崩塌、滑坡、泥石流威胁的范围,然后及时逃离险区。具体来说,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时,滚石、坡体或泥石流都是从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运动,所以,应选择向左右两个方向逃离危险区,而不要顺着滚石、坡体或泥石流运动的方向逃生。如果身处正在运动的滑坡体上,实在没有时间逃离滑体,可抱紧附近粗大的树木以求自保。

地质灾害发生以后,专业救灾队伍来到之前,应该及时采取必要避灾方法:

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当滑坡、崩塌发生以后,后山斜坡并未马上稳定下来,仍然不时发生崩塌、滑坡,甚至还会继续发生较大规模的滑坡、崩塌。

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的人员。

展望未来:地灾呈高发态势,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山地丘陵占国土面积的65%,具有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物质条件。另外,据气象、地震部门预测,本世纪前期,气候变化和地震均趋于活跃期。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地质灾害必将呈长期高发态势。

我国中、西部地区地质环境脆弱,“十一五”期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引发大量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东部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将导致大面积的地面沉降灾害。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在矿区和矿业城市普遍存在。

让我们行动起来,积极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好我们的地球,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

地质公园——沧海桑田大写意

走遍全球:世界地质公园何处寻

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既是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建立地质公园的主要目的有三个:

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开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截至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共有55个成员,分布在17个国家。

亚洲的世界地质公园:中国,20个;伊朗,1个;马来西亚,1个。

欧洲的世界地质公园:爱尔兰,1个;奥地利,2个;德国,6个;法国,2个;克罗地亚,1个;捷克,1个;罗马尼亚,1个;挪威,1个;葡萄牙,1个;西班牙,4个;希腊,2个;意大利,3个;英国,7个。

南美洲的世界地质公园:巴西,1个。

地质遗迹:神姿仙态的标志性景观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历史时期,由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形成,反映了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和物理、化学条件或环境的变化。这是人类认识地质现象、推测地质环境和演变条件的重要依据,是人们恢复地质历史的主要参数。

地质遗迹是不可再生的,破坏了就永远不可恢复,也就失去了研究地质作用过程和形成原因的实际资料。

地质遗迹是一种资源,保护下来既可以供人们研究,也可以通过适度开发成为供人们参观、开展科普教育的基地。

世界不少国家把地质遗迹比较集中的区域建成地质公园,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只有在各县、市、省乃至全国对其地质遗迹的分布、数量、类型、特征、环境保护、开发程度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情况下,政府才可以作出保护规划,指导企业投资,人们也可以了解地质特征、提高科学素质,科技人员可以将其作为研究的资料来源。

设立地质遗迹景点是营造地质公园氛围、保护珍贵的地质遗迹、发挥地质公园科学普及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地质公园有别于其他公园的关键所在,在扩大地质公园科学内涵、增加游览项目、吸引游客、增加综合旅游收入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

地球沧桑:中国地质遗迹知多少

地质遗迹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属性等可分为下列六种类型:

一、标准地质剖面:如中国最古老的岩石——鞍山白家坟花岗岩,陕西小秦岭元古界剖面,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层型剖面,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吉林浑江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宁夏中宁陆相泥盆系及生物群保护遗址,云南曲靖陆相泥盆系剖面,广西桂林南边村泥盆—石炭纪地层界线剖面,新疆吉木萨尔大龙口非海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台湾的利吉青灰泥岩剖面,河北原阳泥河湾盆地小长梁遗址。

二、著名古生物化石遗址:如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产地、新疆奇台县克拉麦里矽化木森林奇观、山东山旺中新世山旺组古生物群、辽宁抚顺煤田含昆虫琥珀遗址、山东泰安晚寒武世三叶虫产地、四川自贡恐龙化石、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

三、地质构造形迹: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及三个整合遗迹、辽宁大连白云山庄莲花状旋钮构造、四川松潘—甘孜多层次滑脱构造、北京西山褶叠层构造、陕西蓝田铁炉子活动性断裂与河道错位、四川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与景观。

四、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质景观,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黄山奇峰,赞皇嶂石岩风景名胜区,丹霞山地质地貌景观区,武夷山丹霞地貌景观区,山东马山石柱群和硅化木群落,五大连池火山地质景观,雁荡山流纹岩峰林地质景观区,桃渚流纹岩峰林、石林景观区,涠洲岛火山喷发海蚀、海积景观,天津贝壳堤、牡蛎滩保护区,西沙群岛石岛的地质景观,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喜马拉雅山与现代冰川,贡嘎山冰川公园,西藏羊八井地热田,西藏的间歇喷泉,雅鲁藏布江大峡湾,黄龙—九寨沟高寒岩溶钙化景观区,织金洞岩溶地质景观,黄果树瀑布群地质景观,桂林岩溶峰林地质景观,云南腾冲火山地热奇观,云南路南石林,新疆风蚀地貌景观——乌尔禾魔鬼城,长江山峡地质奇观,太鲁阁大理岩峡谷,澎湖列岛的地形景观,台湾的泥火山,台湾阳明山地热景观,台湾东北角海岸风景特定区的地形景观。

五、特大型矿床: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胶东玲珑—焦家式金矿、栾川南泥湖钼矿田、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世界“锑都”——锡矿山、白云鄂博——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赣南钨矿、湖南柿竹园钨铋钼锡超大型矿床、中国稀有金属和宝石明珠——阿尔泰伟晶岩、大庆油田、青海察尔汗盐湖、东胜神木煤田、辽宁海城菱镁矿矿床。

六、地质灾害遗迹:大连金石滩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的地震、四川小南海地震堰塞湖、广西南丹新州矿采空区塌陷、河北唐山地震、秭归新滩滑坡、云南东川市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遗迹。

走马神州:畅享地质公园旅游

所谓地质公园旅游,就是强调旅游地点的地质公园特征的旅游。

地质公园旅游是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旅游方式,游客可从其中领略到别样的风情:

从旅游地(或地质公园)中的具有特殊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获取地球形成演化的科普知识,同时增强自觉保护地质遗迹的意识和能力;

在构成地质公园的奇峰、异洞、高山、深峡、飞瀑、流泉、冰川、火山、沙漠、湖泊等山水景物,以及变化万千、色彩斑烂的造型山石中,享受自然造物之美;

充分感受当地独特的人文、历史景观及地域文化。

总之,在地质公园旅游中能够真正感受到科学、美学、历史、文化的交融,从而在游览中获得多重享受。

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莫待无矿空留恨

您知道我国矿产资源浪费情况有多么惊人吗——综合回收率平均不超过50%,综合利用率约30%,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2000多座矿山尾矿库和3亿吨的每年新增排放固体废弃物,也让我们对生态环境安全产生了忧虑。

这固然有技术上的原因,但最根本的,是长久以来我国混乱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多小散、采富弃贫……时至今日,即使普通人对这些词也是耳熟能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国有矿山完全没有进行综合利用的占45%,全国20多万个集体、个体矿山基本上不搞综合利用。

无规矩不成方圆:《矿产资源法》照亮中国矿业路

1986年我国出台《矿产资源法》,填补了我国矿产资源管理法律的空白,从根本上结束了新中国成立37年以来矿业无法可依的历史,明确了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确定了国家通过建立探矿权、采矿权许可制度和矿产资源有偿开采制度,使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得以实现,堪称中国矿业管理历史上的跨越式进步。

矿法颁布实施后的短短几年间,初步形成了矿产资源法律体系框架,开始建立了依法勘查和开采的矿业秩序,开展了执法检查和矿业秩序整顿,矿政机构逐步健全。后来的大量事实证明,因为有了1986年的矿法,矿产资源税费征缴,矿产储量、矿地、矿山监督,资料汇交、奖惩等多项管理制度的建立成为可能,从而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保护奠定了法律基础。也正是在矿法颁布后,《关于将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列为考核国有矿山企业指标的通知》、《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等一大批与矿法配套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及地方配套的法规和规章相继出台。

1996年我国修改的矿法,最大的亮点是探矿权采矿权的产权管理制度有了历史性突破,明确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原则,为建立矿业权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在矿法的带动下,我国的矿政管理行政法规建设迅速完善。据不完全统计,从1986年矿法颁布至今,国务院发布了10件矿政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规,地矿部和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十几件部门规章和一大批规范性文件。根据矿法要求,全国30个省(区、市)的人大常委会相继制定了管理矿产资源的地方性法规。如今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等组成的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

矿产资源法制建设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矿产资源管理方式和矿产资源配置方式均发生了很大转变,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管理矿政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逐步加强,矿政管理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与矿政相关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不断加强,政务信息公开,行政审批结果公告等一批举措出台标志着矿政管理为民服务又大大迈进了一步。

由乱到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的记忆

1998年4月8日,国土资源部成立。从这一天起,我国矿产资源管理进入新阶段——从地上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就此建立,这无论对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还是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003年6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审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新的司法解释着重就非法采矿和破坏性采矿行为认定、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价值计算和鉴定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6月4日,辽宁省盖州市徐铁因非法采矿和破坏生产经营罪被盖州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成为全国适用高法《解释》被逮捕的第一人。徐铁案的成功审理很快在全国引起连锁反应,各地纷纷拿起法律武器严打非法采矿。2004年共有917人因非法采矿、破坏资源、非法承包及擅自处置探矿权采矿权等行为被追究各种刑事责任。

2005年8月18日,《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要求,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无证勘查、开采、乱采滥挖、浪费破坏矿产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得到全面遏制;越界开采、非法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等违法行为得到全面清理,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查处;矿山安全事故及破坏生态环境现象明显减少;矿山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基层监管到位,投资环境改善,矿产资源管理加强,从而基本建立依法、有序的矿产资源开发正常秩序。

2008年3月3日,国土资源部等九部门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回头看”进行动员和部署。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部际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作了动员讲话。他指出,各地要认真组织开展“回头看”行动,严肃查处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国务院规定的整顿规范工作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通过持续不断的治理整顿,全国的采矿权数量由1993年的27万多个下降到目前的12万多个,矿山数量下降一半,但同期矿业产值增长了1倍多,人均实现工业产值6.17万元。

数字告诉我们,全国的矿管秩序已经基本实现由乱到治。

矿产储量监管:了解资源家底的独门利器

矿山储量动态监测管理,是矿产储量消耗过程中“节流”的关键环节。通过它,人们能真正摸清资源的储量家底——过去,矿山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本是依靠企业自报或估算的数据,政府部门被动接收。如此,部分矿山的资源储量变动数据难免存在可靠性差、随意性大的问题。

2006年,国土资源部在总结前几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对生产煤、铁、铜、铝等矿种的矿山,实行储量动态监督管理。2007年,这一制度被推广到更多的矿种和矿山。

不仅如此,由于获得了消耗储量和矿产品数据,计算出回采率,再与资源补偿费征收挂钩,矿山企业就产生了提高回采率的内在动力,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变成了自觉行为。

通过这项工作,矿山企业还能够得到科学开采的有效服务——地测机构可以根据企业要求,提供及时有效的地质测量服务和咨询服务;矿山企业可以及时掌握地质资料,建立矿产资源储量台账,科学组织生产,降低或避免盲目采矿的风险。

同时,这项工作还能准确界定矿山的采矿位置及矿区范围内的地质情况,掌握矿山企业是否依法采矿,及时发现和遏制矿业纠纷,防止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既摸清了资源“家底”,又保证了资源回采率。看来,储量动态监测管理的实施可谓一举多得。

矿山环境治理——让天更蓝水更绿

随着我国矿业的开发,300多座矿业城市拔地而起;但随之而来的,是长期不合理开采引发的矿山污染、矿区地面裂缝和塌陷等,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据统计,我国部分省(区)因矿业开发而占用和破坏的土地共计5606.65平方公里;我国每年有60亿吨矿石的采掘量,诱发多种地质灾害;每年采矿产生的废水、废液的排放量占全国废水排放量的10%以上,而处理率仅为4.28%。

如何永葆山清水秀的地质环境呢?

环境治理:百姓十分关注 政府高度重视

当前,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的恶化,正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党和国家也将恢复治理生态环境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

从1997年开始,党中央连续6年在两会期间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制定了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陆续出台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将环境保护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及长远规划之中。

国土资源部成立了全国尾矿、土地复垦及矿山环境调查与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尾矿资源化办公室;并将矿山尾矿、废石综合利用与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列为“十五”规划64项任务之中。2000年10月中旬,国土资源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山东省济南市联合召开全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现场会,80多个矿山企业和矿产资源管理部门在会上介绍了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的做法,为进一步做好矿山环境保护与管理改造提供了丰富而成功的经验。
    为了掌握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的状况和寻求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良策,中国地质调查局在2002年向黑龙江、吉林、辽宁、四川、湖南、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江西、云南等12个省下达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项目。紧接着,全国其他19个省(区、市)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项目计划下达,全国矿山地质环境2005年摸清家底。

探索中前进:昔日废弃矿山今朝万亩粮田

各地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广大矿山企业在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中,正积极探索,涌现出了一批好经验。

有100多年采煤历史的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由于长期开采,已造成地面塌陷59平方公里,目前仍以每年1.3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该区人均耕地已由1951年的1987平方米下降到现在的240平方米。贾汪区政府和煤矿携手,通过实施土地复垦,把贾汪地区建成了江苏省的一颗明珠,成为土地复垦的先进典型。

位于河北省迁安市的首钢矿业公司,治理绿化废弃排场、尾矿库,用砂石制砖。多年来,矿区绿化面积达到220.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2.48%,复垦面积达到1140.8万平方米,成为河北“花园式企业”。河北省武安市西石门村则投入6100万元人民币,利用废石筑坝、尾沙填地,造田1.3平方公里。

山东新汶煤矿投资2.48亿元人民币建成煤矸石热电厂、煤矸石砖厂、粉煤灰砖厂等,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湖北大冶铁矿大搞绿化和土地复垦,使全矿可绿化率和绿化覆盖率达到97.11%和24.77%,复垦土地2.3平方公里,复垦率达到56.6%。

本溪钢铁公司投资150万元人民币建成年加工能力4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石材加工厂,使矿山废石、尾矿得到合理利用,尾矿砂年利用量达到2000吨以上,延缓尾矿库使用寿命3年多。

山东招远的一些金矿尾矿库覆土造田,种植红薯、花生等作物。其中金厂峪金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老尾矿库进行植被治理,通过播种、施肥,到90年代覆盖率已达95%。

地球科学——打开地球奥秘的金钥匙

自然界沧海桑田的环境变化在地球上刻下了完整的历史“大书”:海洋、冰川、黄土……

它们像沉默的智者,胸怀着地球环境变化的各种信息;而地球科学,就像是一把钥匙,解开纵横几万里、上下数亿年的地球奥秘。

10年来,中国地球科学的天空繁星闪耀。让我们撷取其中最亮的几颗星……

大陆科钻:火眼金睛看地球深处

“上天、入地、下海洋”是人类的三大梦想。

于2001年6月25日开工、2005年3月8日胜利完工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取得了5118.2米的珍贵岩心和气流体样品,标志着我国“入地”计划获得重大突破。

这不仅是我国有史以来最深的科学钻井,也是当前正在实施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20多个项目中最深的科学钻井。

通过这次科学深钻,我国科学家获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揭示了板块会聚边界深部连续的物质组成,及超高压变质区的深部物质组成;证明了地质历史上曾发生的板块携带巨量物质俯冲地幔深处的壮观地质事件,以及发生在700万到800万年前的重大裂解事件;标定了结晶岩地区典型的地球物理场;提出了地壳分层拆离的多重性和穿时性“深俯冲—折返”新模式。

热河与关岭: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博物馆

到目前为止,在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已经发现植物化石80多种、无脊椎动物化石上千种和脊椎动物化石70多种。因此可以认为,辽西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晚中生代生物演化史的“陆相天然古生物博物馆”。

近年来,在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等地的上三叠统早期地层中发现了多门类的化石群,其中最大量的是海生爬行动物鱼龙类和海龙类等多种“爬行鱼类”。关岭海生爬行动物不仅数量多,且保存完整,形态精美,在国内外同期地层中是罕见的。这一发现既填补了我国晚三叠世脊椎动物的空白,也为研究海生爬行动物的类型与演化、古生态与生物古地理分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金钉子”:地球年代确立标准有依据

2007年年底,位于我国广西柳州的碰冲剖面当选为国际石炭纪维宪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这是全球石炭纪首个“阶”级“金钉子”,也是迄今我国取得的第九颗“金钉子”。

什么是“金钉子”?通俗地说,地层的年代分为前古生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每个界又分为多个系,系与系之间的全球标准就是“金钉子”。从1978年全球第一枚“金钉子”确定,全球地质年表近100个“金钉子”中已确立了55个。

地幔新矿物:撩开地球童年的“面纱”

2007年,我国研究人员杨经绥等人在我国西藏罗布莎铬铁矿中发现呈斯石英假象的柯石英和锇铱矿中金刚石原位包体,并发现罗布莎矿、曲松矿、雅鲁矿、藏布矿等4个深源地幔新矿物,在俄罗斯极地乌拉尔铬铁矿中再次发现了金刚石等地幔深部超高压矿物。

这一发现加深了人类对地球深部各层圈,尤其是地幔和地核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的认识,对于地球动力学及地球早期演化均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中国成矿系列:重新划分主要成矿区带

2004年,220多位专家历时4年完成了《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项目,为中国找矿事业画了一张图。

这项研究以我国矿床学家提出的“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将我国成矿体系的演化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对4640个矿床进行了全面研究,对我国矿产资源成矿规律进行了专题性、区域性和全国性不同层次的系统总结,重新划分了中国主要的成矿区带,首次探索并初步建立了中国成矿体系,同时对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估,提出了优选靶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筑紫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