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为什么要害关羽送礼送什么?

我们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个诸葛亮。一个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也是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的诸葛亮。还有一个是《三国志》里的诸葛亮,也就是历史上接近真实的诸葛亮。

先说《三国演义》以及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这样的诸葛亮,主要体现在他多“智”,而且还不仅仅是多智,连鲁迅都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也就是说,他的多智被过分地扩大化了,就像一个精怪一样。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第一军事,其智谋无出其右。民间有一种说法,如果郭嘉、荀彧、陆逊等人算一个军师的话,司马懿、徐庶、庞统算一个半军师,而诸葛亮则算两个军师。这种说法和一些三国游戏中,划定某个人有多少能力值非常相似。

如果是这样一个诸葛亮,那他应该是鉴于纵横家和兵家之间的一种人。无论是纵横家,还是兵家,都有个很大的特点,一是口才很好,二是谋略很高。“舌战群儒”“智取荆州”的诸葛亮就是口才非常好的。而“火烧博望”“草船借箭”的诸葛亮就是谋略很高的。也就是说,诸葛亮是既有兵家的特点,又有纵横家的特点。不过呢,他比纵横家和兵家更完美。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代表苏秦、张仪,凭一张嘴皮子获得很大成功,但是他们名声不是太好。诸葛亮也凭嘴皮子获得成功,然而他的名声非常好。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家因诡道等原因,最终都比较惨,比如吴起被杀、孙膑被膑等等。诸葛亮却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再说《三国志》里的诸葛亮。《三国志》里的诸葛亮,也就是最接近于历史真实的诸葛亮。这个诸葛亮是个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等等。总而言之,政治家是排在第一位的,作为与纵横家、兵家密切相关的外交家和军事家是排在第二三位的。作为一个军事家,有两个人对他的评价最准确。一是领袖评价的“诸葛一生唯谨慎”,还有一个评价是杜甫的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确实,正是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不但明确了自己的政治方向,最终割据一方,建立了蜀汉政权。而且没什么能力的刘禅还能继续延续蜀汉的江山。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政治才敢实在是三国时期一流的。

拿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来比对的话,这样的诸葛亮,应该属于儒家,又属于法家,当然还有道家,还有墨家。最早诸葛亮“躬耕南阳”,有人说他是想要扩大名声吧自己卖给识货的人。但假设最终没有识货的主,诸葛亮一辈子留守在南阳也是有可能的。从这里可以说,他有道家的影子。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等,自然又有墨家的影子。不过这些不是主流。诸葛亮追顺刘备,以刘姓为正朔,一心要恢复汉家天下,而且此后的行事作风一以贯之。从这里来看,他又有儒家的成分。诸葛亮当了宰相以后,订立法度,奖赏战功。而他本人也实现了在蜀汉的绝对权威。这样一看,诸葛亮又是法家。

其实,在经过了数百年之后,到了三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已经错综杂糅,要想清楚地分开,已经不容易了。同时,也正因为他不拘泥于什么家,他才会获得那么大的成功。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大多数人所熟知的诸葛亮都是通过三国演义了解到的。但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里面的故事不能当做正史来看,所以很多人会选择读读三国志。三国志能让你了解到最真实的诸葛亮,只是褪去光环以后,诸葛亮也同常人没了区别。历史上,各个不同的朝代,他们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会不同,但总体来说还是推崇的心里占多数。那诸葛亮形象的演变,在古代心里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诸葛亮的形象演变,是不同时代思想风潮的一面镜子。诸葛亮在一个时代的形象设定,往往体现了当时人群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

魏晋时期的人便开始对诸葛亮的推崇

诸葛亮受到后人的推崇,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从政权性质上看,三国里曹魏和蜀汉都属于庶族地主,寒门知识分子与士族势力争夺政权中崛起的势力。根据诸葛亮的建议,蜀汉在崛起中占据的益州和荆州,本来属于信奉儒学的宗室州牧刘表,刘璋的地盘。而同为宗室后裔的刘备出身贫寒,刘备与诸葛亮的合作,可以视作没落宗室与寒门知识分子合作夺取权力的过程。而日后统一的西晋政权依旧被高等士族把持,南渡后的东晋更是出现了王马共天下,高等士族和君主一起统治的局面。所以诸葛亮三顾茅庐的经历,自然成为了次等士族和底层寒士的理想,也成了所有渴望改变命运之人的心理寄托。

其次,诸葛亮对抗曹魏是以弱抗强的北伐战争。忙里偷闲之间,还有征服南中蛮族的远征。这些都有了更直接的时代隐喻:兴复王室,抵抗戎狄是南朝维系人心,对抗北方外族的政治正确。

经历了永嘉之乱的文人 自然需要一个精神依靠

虽然晋朝是逼迫魏主禅让取得的政权,所以自认为继承了汉-曹魏-晋的禅让次序。但到了东晋,参与过桓温北伐,十分仰慕诸葛亮的史学家习凿齿,甚至写了一部政治极其不正确,以蜀汉为正统的史书《汉晋春秋》。这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北伐的期待。日后被《三国演义》添油加醋,大肆演绎的“七擒孟获”的故事,最早就是出自这部史书,体现了汉族文人希望击败蛮夷,让外族归心的理想。

不仅民间汉人非常推崇蜀汉,令人咋舌的是,“尊汉尊刘” 的思想甚至影响到当时的外族政权。最先起兵反晋的是中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匈奴族。因汉高祖的公主曾与冒顿联姻,与西汉王朝约为兄弟,故而改为刘姓。内迁匈奴后裔刘氏,为了笼络汉民支持自己,论证晋朝的不合法性,便宣告自己是两汉刘氏的外甥。可见民间对于刘家的推崇十分广泛。

刘渊的政治宣传在当时还是有着一定作用

最后,底层平民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过的太好,渴望明君贤相拯救自己。诸葛亮为了集中力量北伐,不授政敌以把柄,节约开支,去世时家无余财,自然是受到了底层百姓的好感。在严谨的战时体制运作下,诸葛亮领导下的蜀汉一度民风整肃,道不拾遗,军民吏士遵纪守法。这当然是保守兵乱的民众所期待的。

所以,魏晋时代是蜀汉英雄崇拜初步形成,诸葛亮经典形象定型的时代。道家文化的兴起和时代政治的因素都促成了对诸葛亮的推崇。比如《襄阳记》记载,诸葛亮死后民间百姓不顾朝廷禁止,私自祭祀诸葛孔明。

西晋--经典扮相的定型

诸葛亮的经典形象 就是魏晋时期定型的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尚。魏晋时代复兴的道家在诸葛亮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他们成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特性的源头,影响了日后的一千多年。

诸葛亮本人博览诸子百家的著作,读书观其大略,不拘小节。但在治国统兵上更倾向于法家和儒家,道家只是他研习的学派之一。只是因为他在给张鲁的书信中曾写道:你仅仅沉迷于感官享乐,怎么能得道?这就给魏晋小说的创作发挥提供了基础。

东晋时期的风气很大程度也影响了诸葛亮的造型

诸葛亮乘坐素舆、戴着葛巾、手持白毛扇的经典形象,出自东晋小说家裴启的《语林》。诸葛亮的经典造型就此定格,体现了晋代对于风雅俊逸,坐而论道的士人形象的推崇。

西晋人郭冲记载的诸葛亮轶事《条亮五事》里,出现了著名的空城计场面。诸葛亮镇定自若吓退司马懿的场面,成为了神化诸葛亮的开端之一。

东晋孙盛创作的《晋阳秋》里,出现了五丈原上,彗星落入诸葛亮营垒,不久之后诸葛亮去世的记载。以此隐喻诸葛亮是星宿下凡,星落而命殒。这一记载成为了孔明“点星灯续命”的原型之一。

诸葛亮很快就成为了挥一挥羽扇就大破敌军的神人

最后,神怪小说《搜神记》记载:孔明在汉中建造了巨石构建的八卦形壁垒。这就是后世民间戏剧,通俗文学和电脑游戏里频繁登场的“八阵图”技能的出处。

同时,与诸葛亮和刘备的伟光正形象相比,曹魏虽然依旧是官方认可的正统,但是在民间传奇和文人笔记小说里的形象已经偏向于负面。《世说新语》里有30多处关于曹操、曹丕父子的条目。其中多数是反映父子二人凶狠狡诈的小细节。比如曹操梦中杀人,曹操骗士兵望梅止渴等等。

望梅止渴其实是讽刺曹操的奸诈

唐代--驰骋边疆的智将

唐朝人眼里的诸葛亮更多了一些军事因素

在民风昂扬向上的唐代,诸葛亮被民间文人演绎成了“智将”,摆脱了魏晋时代飘逸的文士形象。

唐代的诗歌注释《咏史诗-五丈原注》和唐代僧侣的讲史变文,记载了唐代民间故事里的诸葛亮形象:在五丈原上,刘家的"智将孔明"深得皇帝信任。但他自知时不我与,即将离世,而魏强汉弱。所以用道术欺骗司马懿。看到灾星陨落后,他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人世,司马懿也看到这一征兆。于是嘱托部将在他死后,往他口中放七颗米、一些水,胸口放一面明镜,床头点一盏明灯,手中放上兵书和笔,表示自己虽死犹生,欺骗司马懿。司马懿派人占卜孔明的生死,司马懿占卜的结果是孔明还有阳寿,所以魏军不敢发动攻击,而蜀军得以从容退兵。

随着时代的演变 诸葛亮身上的神奇越来越多

这一故事是对《汉晋春秋》里“死诸葛吓走了生仲达”情节的生动演绎。体现了唐代民间对于人生死观念的理解,和当时流行的方术。

而在唐诗中,诸葛亮继续在诗歌中以忠臣--贤相的形象,反复出现。值得一提的是,《三国志》里刘备将自己与诸葛亮关系比作鱼水的比喻,成为了唐诗中反复出现的典故。鱼本来是古代汉族生殖崇拜的图腾,鱼水之欢用来形容男女酣畅淋漓的性爱。陈寿这样形容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主要是为了体现君主对臣子的专一信任,和男女感情关系的排他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一主题成为了唐代文人反复吟咏的典故。主要是为了体现臣子希望得到君主无条件的完全信任,得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独一无二的地位。这本质上是中国文人的臣妾心态体现。

理想的君臣关系 永远只是理想

宋代--知识分子的态度转变

表明繁华的宋朝 对诸葛亮的认可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官方和高层文人的层面,北宋与南宋对蜀汉和诸葛亮的评价略有不同。司马光在承认曹魏为正统的同时,又如实记载了诸葛亮治理蜀地,领军北伐的成就。还参考了偏向蜀汉的史书《汉晋春秋》,整体非常客观。

由于曹魏和北宋都是通过强制禅让的方式夺取政权,所以欧阳修的《正统论》认为曹魏是正道。

外战不力让宋朝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支持

随着民族矛盾的加深,和东晋时代一样,蜀汉英雄逐渐成为了汉人抵抗外族侵略的精神支柱。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迫于辽金的压力组织文化宣传活动,给李广、吴起、周瑜、孙武、诸葛亮等不属于曹魏政权的古代汉族名将追封伯爵和侯爵。封诸葛亮为顺兴侯,希望他的在天之灵能保佑宋军将士。然而还是没人能救的了文恬武嬉的宋朝君臣。

到了南宋,主战派文人臣子和学者大都推崇诸葛亮,尊奉和南宋处境类似的蜀汉为三国正统。所以对同一历史事件,两宋文人评价不同。

蜀汉的尴尬位置让南宋很有恻隐之心

比如北宋时,苏轼认为诸葛亮建议刘备夺取同宗的荆州和益州,属于奸诈行为,和奸雄曹操没有本质区别。到了南宋,朱熹却认为刘备的蜀汉才是正统,曹魏是贼寇。诸葛亮辅佐刘备夺取荆州益州虽然是同宗相残,但是最终目的是光复汉室。即使德性有亏,也可以理解。

虽然两种评价有差异,但都是从不同语境出发,维护专制皇权的大义名分。

诸葛亮每个形象背后 都有现实因素

诸葛亮同样也是民间小说的常客

在宋元时代的民间文学中,历史题材的“小说”与“讲史”等口头文学深受市民的欢迎。

五代十国以来的胡汉矛盾激化,尊刘尊蜀汉的倾向再次加强。诸葛亮征讨南中被赋予了隐射现实的内涵。孔明成为了不易察觉的汉民主义代言人。与此同时,作为被神化的诸葛亮的对立面的周瑜,开始被负面化和平庸化。

仙术的引入让诸葛亮的事迹愈发传奇

最能体现宋元时代民间三国故事形态的,是口头文学的说唱底本《三国志平话》。这本书直接说诸葛亮是精通道术的神仙,可以挥剑成河,撒豆成兵。为了体现神通广大,诸葛亮算出了刘备三兄弟的上山日期。到了时间还故意装睡在床,让小童告诉他们改期再来,显得孔明是在自抬身价。

不仅如此,他们开始将周瑜的功绩加到诸葛亮的头上,最典型的就是赤壁之战。按《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所做的主要是说服吴主孙权,实现孙、刘两者的联合。整个战役都是名将周瑜一手策划、指挥的,军队也以孙吴为主力。

赤壁之战的功劳被完全算到了诸葛亮头上

但是说唱艺人们却迎合百姓的口味,在魏晋以降孔明善用道术的经典形象基础上,编出“借东风”。制造了一个神通广大的活神仙诸葛亮,给人们造成了是他决定了战役的胜局的印象。并且他还料定了曹操被打败后的逃跑路线,部署人马把曹操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险些成为阶下囚。只因曹操有五帝之尊,在华容道与关羽对阵时忽起大雾才得以逃生。这一张冠李戴,成为了后世贬低化周瑜的开端。

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周瑜身材高大,形象伟岸。史书中没有直接提及二人心胸狭隘,报复他人的阴暗面。二人的矛盾仅停留在战略层面。诸葛亮的隆中对计划占据荆州并攻取益州。而周瑜也建议孙权献上了沿江而上,占据益州地区,和马超结盟北伐曹魏。类似的战略部署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北宋官方也一并追封周瑜和孔明,可见官方对周瑜的认可。

但在一向尊刘的民间,民间文人将周瑜的功绩安到诸葛亮身上,可以视作瑜亮之争的起点。此后的小说和戏曲里,诸葛亮和周瑜将轮番使用各种光明正大的策略和下三滥招数斗法。不仅抹黑了形象十分完美的周瑜,而且三气周瑜得手的诸葛亮本身也像一个奸诈的得志小人,而不是史书中不拘小节的大丈夫。由于受众的品味和创作者的眼界限制,给武侯的贴金之举反而成了败笔。

诸葛亮与周瑜在历史上其实并无私人恩怨和歧视

时代的需要也让诸葛亮在南中的战争变得离奇

由于宋朝在战场上对北方外敌屡战屡败,民间文人们开始寄希望于诸葛孔明能施展法术,收降蛮夷。

在《三国志平话》里,诸葛亮成为了降伏蛮夷,伸张大汉天威的神奇法师。蜀汉军队到达沪水边,诸葛亮一弹琴,沸腾的江水就冷却下来。南蛮巫师顺风放毒,诸葛亮马上跳下马背,披头散发地跳大神,改变了风向,把毒药吹向敌阵。第五次和蛮族交战,诸葛亮大喝三声,蛮王就吓得落马跪拜,魂飞魄散。最后一次,诸葛亮六月抚琴,天降大雪。蛮王孟获终于意识到诸葛亮是大神下凡,于是表示死心塌地,永不背叛蜀汉。这一段描写借鉴了张飞喝死夏侯杰,还有六月飞雪等民间文学的母题,展现诸葛亮的非人神性。

如果演义成真 那么南孟获可能不是在与一般的人类为敌

诸葛亮发明馒头的传说,也是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事物纪原》中说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在治理南中时,为了制止野蛮的人祭习俗,诸葛亮用包有牛羊肉的面团人头取代真人头,让蛮族人做祭品。结合时代语境,这一传说本质上体现了汉人在武力不如北族的情况下,希望在南北对立中确立文化制高点,表现文化优越性的心态。

当然,作为供文化层次低的听众消费的文化产品,三国说书故事对历史做了平面化处理。听众们不会知道南中的蛮族为蜀汉提供了精锐的步骑,作为北伐的马前卒。更不会知道直到蜀汉灭亡前夕,南中都叛乱不断,使得蜀汉君臣放弃了流亡南中建国的企图。这些关于诸葛亮的说书故事,只能培养虚妄的自豪感。

时至今日 诸葛亮依然被很多人当做馒头的发明者

元明时期--诸葛亮形象的基本稳定

元曲又将诸葛亮的地位推高

到了元代,杂剧成为了市民了解三国历史文化的主要方式。众多三国人物中,诸葛亮作为法力高强的道士形象继续存在。同时,瑜亮矛盾也被杂剧作家进一步演绎。

除了广为流传的三顾茅庐、白帝托孤、空城计等情节,元代杂剧开始把刘备取得的博望坡之战的胜利归于诸葛亮。将刘备设下计谋伏击夏侯惇的胜利,演义为诸葛亮用扬尘干扰曹军视野,然后放火攻击之。这一改动后来被罗贯中采纳。这里的用意是为了诸葛亮发挥更大作用做铺垫,否则很难相信46岁的枭雄刘备会对一个27岁的年轻人言听计从。

空城计就是元曲时代的伟大创作

除此之外,周瑜的形象被进一步贬低。《刘玄德醉酒黄鹤楼》写到周瑜在赤壁之战后,在黄鹤楼摆下鸿门宴陷害刘备。结果被能掐会算的诸葛亮算出,指挥关平,姜维等人帮助刘备躲过一劫。

另一有趣的剧目《玉清殿诸葛论功》,则讲述了宋太祖修建武庙,供奉十二位古代名将。在分配贡品时,前汉的开国元勋韩信和季汉的丞相诸葛亮争功论座位,结果诸葛亮在辩论中完胜韩信。这体现了在民间,蜀汉人物比汉代人物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更高一些。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各种怪力神论的中心

到了元末明初,曾经是张士诚幕僚且有实际作战经验的罗贯中开始创作著名的《三国演义》。他结合史书《三国志》以及之前的元杂剧和《三国志平话》。在保留了诸葛亮道士色彩,能呼风唤雨的同时,将很多过于离奇的七擒孟获合理化。比如将诸葛亮的法术换成了火烧藤甲兵等更加合理的情节,减少了怪力乱神的因素。

除此之外,虽然整部三国演义是三分虚--七分实,但是具体到诸葛亮身上都是演义成分远大于真实历史成分。罗贯中结合元末农民起义的战术,将历史上一笔带过的很多重大战役进行了具体的想象和模拟。

这当中孔明的谋略十分重要,蜀汉一旦不用孔明就会失败。而在历史上,诸葛亮一手擎天的全能形象是在刘备去世之后才出现的。而且罗贯中考虑到受众的认知水平,几乎没有提及战场背后的经济因素和复杂的派系斗争,给人以蜀汉赢着赢着就亡国的认知偏差。但不论如何,全知全能的诸葛亮已经深入很多人的心里,对诸葛亮的集体记忆基本稳定下来。

刘备不死 哪里轮得到诸葛亮出来指挥全局

子虚乌有的八阵图在后来居然出现在一些正规兵书中

在从历史人物到民间形象的演变中,诸葛亮由脚踏实地、行事谨慎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变成了法力无边的术士。原本颇有心机和知人之明的刘备,对诸葛亮并非专任。但在文学作品中,也被平庸化为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至于和孔明没有太多瓜葛,历史形象近乎完美的周瑜,则被黑化为心胸狭窄的代名词。

为北伐中原而进行的南中治安战,由于后来的胡汉战争,而被后代寄予了太多的希望。这些关注度和南中战役的历史作用其实是不成比例的。孔明和蜀汉政权,隐隐约约成为了中原主义的寄托,这都是诸葛亮始料未及的。

可以说在经过人们的世代传播后,一个历史人物越是出名,人们对他的集体记忆,就越发远离他的真实形象。

本文链接: 转载需授权!

  央视版的《三国演义》大家一定都看过,这部电视剧拍摄的非常经典,当时也是深受观众的喜爱!现在看来我国的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都是非常成功的,《水浒传》,《西游记》甚至老版《红楼梦》都是经典的影视作品,让很多观众至今都记忆犹新!

  今天说说《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央视的拍摄和制作水平确实高,不管是从演员还是到场景都是大制作,为了突出战争的场面,动用了军队配合演出,这才真实的将那种恢宏大气的场面展现在了观众面前!演员的选择也是层层筛选,几位主角的形象太经典了,唐国强的诸葛亮,陆树铭的关羽至今无人超越,尤其是关羽的造型已经深入人心了!当然这部电视剧的成功不仅是主演的功劳,还有龙套演员的精彩配合,因为龙套演员都是大牌明星,很多现在的大牌明星都参与了当时的拍摄!

  比较著名的演员有高亚麟,当时他和姜超一起客串了两个小角色,高亚麟饰演宋宪,姜超饰演了魏续!还有很多名人都是客串演出,虽然镜头不多,但是也为这部经典大剧做出了贡献,比如还有濮存昕的孙策,潘粤明饰演的孙休,刘烨道哥饰演的大将潘凤,于荣光饰演的韩福,何冰饰演的诸葛恪,真的可以说是大牌云集的龙套集中营!最近网友又发现一个大牌龙套,有人看着像岳云鹏!

  上图中的演员是不是岳云鹏呢?真的很像,这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片段,被观众发现这个小兵当时给丞相诸葛亮送夜宵,这时候的诸葛亮身体已经非常差了,正是病逝五丈原前的一段戏,大帐中诸葛亮拖着病恹恹的身体还在查看战时地图,真是夙兴夜寐鞠躬尽瘁呀!小兵的演技非常好,看到诸葛亮这样的废寝忘食的出力,心里一阵酸楚,从怀里掏出鸡蛋时还哭了起来,不过还是小心翼翼的将鸡蛋放到了桌子上!观众惊呼小岳岳演技如此了得吗?其实这个演员只是长的像岳云鹏,他也是龙套演员,而且很大牌!

  这名龙套演员正是当时电视剧的副导演陆涛,还是之后《水浒传》的导演,并不是观众以为的岳云鹏,其实从时间推算来看也不可能是小岳岳,估计拍摄《三国》时,小岳岳还很小!

  没想到陆涛导演的演技这样好,就是扮相长的太像小岳岳了,岳云鹏看了这段戏估计又会说太神奇了,我的天哪!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亮为什么要害关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