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警卫员是士兵还是军官什么级别

2016年,在北京丰台,三位1947年时十几岁的小八路在失去音信近70年后终于重逢了。一转眼,当年的小八路都已是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他们心潮澎湃、思绪翩跹,回忆起陕西米脂的杨家沟毛主席住的那孔土窑洞,回忆起战友们一起唱念做打演戏的岁月……          ▋据《湖南日报》

贺老总的三件宝 当年的小鬼班还剩三个

1945年,徐中年、郝月长、霍宏亮参加了贺龙贺老总部队的战力剧社,1947年1月剧社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更名为晋绥平剧院,并在兴县胡家沟隆重开演。和人民军队同龄的徐中年,如今整90岁,身体健朗,他回忆说,当年晋绥平剧院阵容强大,人才济济,人最多时约有二百人。忆及当年,几个老战友如数家珍,感慨系之。徐中年掰着手指说,“四班是女生班,二班是大鬼班,三班是小鬼班。小鬼班一共7人,班长王俊杰,我是副班长,带着五个小的,郝月长、霍宏亮、王举、王会卿、郭玉培。现在只剩下我们三个了。”

平剧,就是现在的京剧,当时北京叫北平,京剧也被称为平剧。那时人人都知道贺老总怀揣三件宝:球队、报社、平剧院。令这些八路小演员没有想到的是,参军才两年多,他们就有机会为中央首长和日思夜想的毛主席演出。

杨家沟“十二月会议”: 白天开会,晚上看戏

1947年冬天的一个早上,和往常一样,平剧院的几个小鬼冒着严寒,早早就起床练功喊嗓子。通讯员突然来传达院部通知:今天提前收功,早饭后院首长有重要事情给大家讲。早饭后全院集合,50多个人齐刷刷站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平剧院副院长王一达下达命令:接到贺老总指示,要完成一次重要的演出任务。

第二天出发,长途步行好几天,赶到了米脂杨家沟,才知道这次的任务,是为中央的一个重要会议和毛主席演出。大家分外高兴和激动,开始演出前的准备工作,都想好好地在中央领导和毛主席面前露上一手。

毛主席率领中央前委刚刚转战到杨家沟,这是主席转战陕北期间住得最久的一个村子,住了四个月。毛主席在这里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中央会议,史称“十二月会议”。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贺龙、叶剑英、陆定一、习仲勋、马明方、李井泉、李维汉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会议,毛主席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

那天,贺龙带领平剧院风尘仆仆到达杨家沟,马上就去看望毛主席,报告说:主席你太劳累了,我这次来参加会,把平剧院也带来了。我们白天开会,晚上看戏,轻松一点。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孙勇后来回忆说,在一次看完戏回住地,主席说,贺龙带来的这个京戏团齐整,不管是唱还是表演,比延安平剧院还好一些。

为毛主席和中央首长唱戏

演出在一个古庙的露天院落进行,戏台前摆放了一些小板凳、长条凳,还有几把破椅子。第一次演出,一切都准备好了,几个小演员挤在戏台后面探头探脑。天刚擦黑,听到了汽车马达声,不久场内响起热烈的掌声,几个小鬼挤到幕布两边瞪大眼睛看。啊,贺龙司令员领头,接着是毛主席还有周副主席等中央首长来了。毛主席身穿灰布棉军大衣,挥手微笑着向大家致意,剧场好半天才平静下来。

当晚演的戏有《捉放曹》《天霸拜山》《廉颇蔺相如》《斩颜良》《三岔口》等折子戏,王一达、霍秉龄、孙震等主要演员全部登场。《捉放曹》是几个小鬼演的,郝月长饰演陈宫,霍宏亮饰演曹操,唱、念、做、打,各种表演都非常出色。毛主席不时叫好,带头和中央首长热烈鼓掌。为这么多的中央首长演出,几个小鬼兴奋极了。

几天之后,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古庙搭的露天舞台不能正常演出,毛主席就请平剧院选几个唱腔、武功都比较好的小演员到他住的窑洞去清唱。晚上8点多钟,郝月长、郭玉培、霍宏亮及两位琴师来到毛主席住的土窑洞。窑洞很简洁,温暖如春,坐了一屋子人,周副主席、贺司令员等都在。

第一次距离这么近给毛主席和中央首长表演,几个小八路既紧张又激动。郝月长和霍宏亮第一个上场,唱的仍是《捉放曹》唱段。毛主席边听边用手指在腿上弹着板眼,连声称赞“唱得好,唱得好”。唱完文戏唱武戏。小鬼们一会儿翻小翻,一会儿拿元宝顶,铆着劲儿演,又赢得了阵阵喝彩。

表演完后,毛主席亲切地逐个询问多大年纪了、出来当小八路父母亲放不放心,大家一一作了回答。毛主席还拿出外国朋友送的肉罐头、糖果,招待他们吃了夜餐,并派人把他们送到家。

那年春节是在杨家沟过的。年三十的下午,毛主席特地派人送来香烟、糖果和罐头,十几个小鬼捧着毛主席送来的糖果欢呼雀跃。大家打开罐头,就着过年才有的粉条豆腐、二两米饭一顿猛吃。

毛主席为 平剧院的同志作报告

在杨家沟的半个多月,平剧院的同志还聆听了毛主席作的一场生动报告。

12月21日早晨平剧院接到通知,说毛主席要接见。下午全院集合进了一个小院。进大门迎面是三间土窑,门前有一米多高的平台,摆着桌子和凳子。几十号人就在台阶下坐成一个小方块。一会儿,毛主席来了,大家起立规规矩矩站着。主席穿一套洗得发白的旧灰军装,戴一顶灰色帽子,围着一条银灰色围巾,很朴素、很整洁。隔得这么近,感觉主席显得有些瘦。

坐吧!坐吧!毛主席笑呵呵地招呼。大家坐好,毛主席开始作报告。他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说道:我就从张家口说起吧,张家口失守时,你们也许很不高兴,但我们就是这样,你来我就走。一年多的自卫战争,我们已消灭敌人160万。八路军的干部多是南方来的,不久仍要打到南方去。现在我们住在北方,这叫做南方的骨头长了点北方的肉……

毛主席环视一下大家说:现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总有一天要解放的,就跟你们演戏一样,将来总有一天,那些跑龙套的要打倒穿龙袍系玉带的。主席把手翻了翻,比示着说:就像这样翻个边,让跑龙套的当家作主,这一天不会很远了。主席形象生动的语言,通俗风趣的讲话,引来一阵阵欢笑。

毛主席的报告让大家认识到,解放军将要转入全国规模的进攻。果然,大家从杨家沟演出后回到晋绥边区没多久,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就离开杨家沟前往河北阜平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40多天后,又马不停蹄到达平山县西柏坡,与刘少奇、朱德率领的中央工委会合。在西柏坡运筹帷幄,决战千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此后秋风落叶般打垮蒋家王朝,一收天下。

周恩来看《连环套》 讲西安事变

1948年1月19日早晨,周恩来副主席专门到住地看望全体演员并即席讲话。他说:你们的戏演得不错。昨天我又看了《连环套》,使我想起了张学良。他受了这个戏很大影响。张将军想学窦尔墩,说什么“好汉做事好汉当”,西安事变解决后要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我劝他不要去,他不听,我们坐车去追,可惜飞机已经起飞了,结果他上了蒋介石的当,一去不回头,至今已12年了。所以这个戏要改呀!平剧是大众喜爱的,在中国还有它的发展地位,但一定要改。也不是说要一步登天,可以慢慢来。

毛主席的讲话,周恩来讲西安事变,都是平剧院文化水平最高的刘延珍做记录。有个女孩子叫小菊子,元宝顶拿得好,当时她说谁放蒋介石就打谁。周副主席说你打我吧,是我放的。

三名老战士 半个多世纪后再度握手

晋绥军区平剧院1948年到延安改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平剧院,1949年到西安改称西北军区平剧院,1950年到重庆改称西南军区京剧院,1956年到北京和总政治部京剧团合并,改称中国京剧团四团,1958年中央命令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组建京剧院。徐中年一直随剧院迁徙,后定居银川。霍宏亮到重庆后上了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后在北京航空学院工作至离休。郝月长1949年随大军过长江南下,来到毛主席家乡湖南,一直战斗在公安战线,1993年离休。

2015年,三名老战士都领到了习近平主席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天南海北,当年的小八路、今天的老战士近70年后再度握手。他们信心满满地说,他们的共同心愿是坚持活到抗战胜利80年。

  “真心收藏不止,真情敬仰一生;真爱教育后人,真正功德无量。”这是某部队副政委赵金生于2007年5月28日写在凌源市运输管理所退休干部梁国忠个人举办的“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展板前的一段观后感留言。

  梁国忠,今年72岁,凌源市道路运输协会退休干部,1964年参军,1966年一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梁国忠说,他的成长进步,特别是在部队,一点一滴的进步都离不开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于是,他开始了长达38年之久的毛主席照片收藏。在他收藏的这些照片中,有毛主席早年时期的、有解放战争时期的、有晚年时期的、还有毛主席家庭的一些生活照片,共达万余张。

  在收集、收藏和整理毛主席的这些照片过程中,梁国忠没少花费钱财与精力。光是翻拍、洗印照片他就花去了两万余元,再加上制作展板、收集照片等一系列开销,38年来,梁国忠已经花去了近10多万元。“收集照片、办展板宣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怀念主席。”梁国忠说。   

  收藏毛主席照片由唐山地震缘起

  1976年7月28日,一场灾难性的地震在唐山爆发,梁国忠随部队参加了唐山抗震抢险工作。面对唐山的一片残垣瓦砾,战士们的心情都是万分沉痛,而就在他们正忙着抢险的时候,却收到了毛主席病逝的消息。说到这,梁国忠明显有些激动:“我们是在救灾现场为主席送的行啊!”9月9日,万民沉痛,毛主席永远离开了我们,而身在唐山参加地震抢险的梁国忠听到这个消息后放声痛哭。他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一个细节,在唐山七八个单位的“院子”内,毛主席的雕像并没有因为地震而倒下,哪怕房子都塌了,毛主席的雕像仍然屹立在残垣之上。这一幕清晰地印在了梁国忠的心中。同时,在这一天,他决定,要把所有能收集到的毛主席照片都收藏起来,“毛主席永远活在我心中!”从这一刻起,这句话也成了梁国忠的座右铭。

  从那时起,梁国忠每天都要把报纸上刊登的毛主席照片剪辑下来,珍藏在他的笔记本里。借工作之机,梁国忠先后到四川、成都、重庆、西安延安河北、黑龙江、吉林、沈阳等地搜集毛主席各个时期的照片。他还不远千里到北京找毛主席的侄女毛小青(毛泽东堂弟毛泽连的女儿),并从毛小青的手中得到了60多张毛主席珍贵的照片。

  梁国忠的毛主席照片收藏之路是漫长的,也是非常艰辛的,在他收藏的每一张照片的背后几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为了表达对伟人的缅怀之情,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后,他始终坚持不断,出差时找,打电话让战友找,有时为了找到有价值的照片,甚至特意去大城市图书馆查找。

  “我平时从来不随便买零嘴吃,就连一块糖也舍不得买,但是,要让我看到手头上没有的毛主席照片,不管在什么地方发现,花上多少钱,我也力争把它弄到手。”梁国忠说。

  有一次,梁国忠出差到齐齐哈尔,当来到下榻的旅馆时,他突然发现墙上挂着一幅毛主席与警卫员的照片,他马上找到了旅馆的经理并请求他出让这幅照片。旅馆的经理开始一口回绝,但是一连好几天,梁国忠一直追着这位经理不放,可能是被梁国忠的精神所感动,他同意了出让这幅照片。“只要见到毛主席的照片,我就想收集,不管付出任何代价。”梁国忠说。

  几年前,梁国忠从他的一位好友那里得知他在锦州有一个朋友手头上保存着一本精美的毛主席照片集,于是他就和这位好友一起风尘仆仆地赶到了锦州。面对梁国忠的登门问价,这位朋友开出了6300元的天价。梁国忠一听心里一咯噔,“我的天那,去哪找这么多钱呀!”第一次因为价格的原因没有谈成,接下来他又连去了三次。在最后一次,梁国忠还找来一名双方都认识的朋友来一起砍价。经过反复讨价还价,最终他以2300元的价钱给买了下来,这也是梁国忠身上带去的仅有的2300元。最后,梁国忠连往返凌源的车费都是随他一同前往的好友给垫付的。 

  “南瓜与花生”背后的一段往事

  在他精心制作的一百多张毛主席图片展板中,有一张展板上张贴着上下两幅照片,上边是毛主席正在观看农民送给他贺礼时的一张近景照片,而下面则是一张南瓜与花生的“合影”。对于一般观众来说,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太协调 。而正是这个小小的细节,却引发了梁国忠一段亲身经历的故事。(梁国忠讲述这张照片)

  当年,梁国忠在38军114师341团炮一连任指导员的时候,连队曾荣幸地接受了毛主席转赠的、也是他自己亲手播种的南瓜和花生。这一幕,感染了连队中的每一名战士,“主席每天日理万机,还能想着我们这些普通士兵!”看着桌上的南瓜与花生,梁国忠眼中噙满了泪水。为了记住这段历史,梁国忠还特意把当年毛主席送给他们连队的“南瓜与花生”的这幅珍贵照片亲自给保存了下来。梁国忠说,“每当看到这张照片就好像亲眼见到了毛主席。”

  立志展遍全中国,永远不忘毛主席 

  在梁国忠看来,收藏毛主席照片不是惟一的目的,他想通过自己办“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图片展览的方式走遍全省、走遍全国,要让后人永远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再睹伟人丰采,教育后代永远不能忘记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梁国忠对毛主席的敬仰引起了毛主席直系亲属们的关注,早在几年前梁国忠就曾以毛主席照片收藏家的身份到北京参加毛主席的侄女毛小青主办的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图片展活动。梁国忠还受四川省万源市和达州市的邀请,带着110块高1?2米,宽80公分的展板,到当地进行过以“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为主题的展出活动。到目前为止,梁国忠已经在各地展出了数十场,有上万人进行了观看。

  梁国忠自办毛主席照片展的这一行动,也使社会上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以及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人员、毛主席的亲属都深受感动,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有的主动跟梁国忠一起合影,有的把自己珍藏几十年的照片赠送给他,有的亲自为他签名赠书,而更多的大都选择在展板前写下观后的留言。

  出版毛主席画册,圆了他的出书梦

  “我在全国各地展览毛主席照片,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有好多的观众跟我说,你的这些照片能不能编成一本书,做一本收藏集,这样对社会,对青年,都有一定的贡献,远比搞毛主席图片展的教育面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梁国忠就开始暗暗地下了决心,早早晚晚要把收藏的这些照片编成一本书,贡献给社会。

   就这样,梁国忠一边坚持不懈地继续收集毛主席图片、参加各种与宣传毛主席有关的活动和举办毛主席图片展之外,便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为毛主席出版画册这个“工程”上。跑资金,跑关系,买电脑,练打字,找打印部编辑初稿,找出版社……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13年赶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前,由梁国忠任主编、毛泽东的侄女毛小青题写书名并做序的《毛泽东图片收藏集》正式集结成书。

  《毛泽东图片收藏集》是毛泽东与他的战友们所进行的伟大革命实践活动的忠实写照,全书收录的1200多幅照片是从近年来梁国忠收集到的近万张毛泽东照片中选出来的。在成书之前,梁国忠还分别找到毛泽东的大女儿李敏和二女儿李讷、儿媳刘思齐、侄女毛小青、孙子毛新宇、秘书张玉凤、贴身卫士田云玉、摄影师田思杰等毛泽东的亲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还有美国在中国的社会学者马克. 力文等29人 为本书签了名。

  收藏集目录分立志报国、革命历程、天安门城楼上、经济建设、军队建设、各种会议、 战友、身边工作人员、关心文体、关心青年、关心妇女儿童、关心少数民族、团结民主人士、 接见外宾、家庭生活、个人情趣、晚年岁月(文革时期)、 与世长辞、深切怀念、收蒇者简介、 后记等21项内容。

毛泽东图片收藏者梁国忠讲述自制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祖国大地处处有您的足迹》的中国地图。

  此书以图片加文字说明的方式,系统、全面、客观地介绍了毛主席的生平。尤其是许多珍贵图片都是第一次面世,是梁国忠历尽千辛万苦,从毛泽东的亲人、身边工作人员手中淘来的,因而十分珍贵。

  这部画册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梁国忠把当时照片上的人物与现在仍然在世的当时人物进行了对照,从同一个角度拍摄并解读人世苍桑,因而显得非常有历史感。

  如被藏克家称为“纸面上听出声音”的照片,表现的毛主席1959年阔别故乡——韶山32年后,与韶山学校师生的合影照片。照片上,毛主席一左一右偎依着一男一女两个少先队员,他们像吃了蜜糖一般,笑得甜极了。小姑娘叫彭淑清,小男孩叫蒋含宇,他们不仅是一双幸运的“金童玉女”,而且12年后,在凌源喜结连理,由王贺山证婚。2013年,梁老前往韶山,专门找到已成为老人的彭淑清和蒋含宇,为他们在旧照前拍照。

  《毛泽东图片收蒇集》的问世,不仅是缅怀毛主席丰功伟绩的好教材, 也是研究毛泽东思想和生平的重要参考资料, 其中部分照片尚属首次面世。为了出版《毛泽东图片收蒇集》,梁国忠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6万余万元,又筹了10万余元,赶赴沈阳,历经45个日日夜夜,最终印制完成了这本重达12斤3两的收藏集。这其中有好多天他病在沈阳,他一边输着液,一边做着最后的校对。看着这本沉甸甸、还散发着油墨香的书,梁国忠有着说不出的激动。  

  “《毛泽东图片收蒇集》这本书编印成功之后,我的心里就像一块石头落了地一样,感到特别的轻松”梁国忠感慨地说。

  他的另一部书,正在紧张的编写中

  收藏集出版了,梁国忠的梦圆了。可对于梁老来说,这仅仅圆了他一个梦,他还有一个梦要圆,那就是他还要把整理好的手抄本《我和毛主席亲人的有生之缘 》整理好,争取尽快把它印制出版。

  “我想要给毛主席的亲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出一本书,现在就是差钱,如果有人肯给我出资或是搞些赞助这书马上就能出。”这是早在三年前凌源市道路运输协会退休干部梁国忠曾亲自对笔者说过的一句话。

  梁国忠说:“在我30多年收藏毛主席照片中接触了近百名毛主席的亲人和他身边的工作过的人员,过去我只是一门心思地到处收集毛主席照片和举办毛主席图片展,现在是我该写写毛主席家人及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的时候了。经过两三年的准备,我从今年的1月份开始着手对照片及文字的整理,我准备编写一本书,书的名字就叫《我和毛主席亲人的有生之缘》,在这本书中我要对毛主席的家人一个一个的进行介绍,如他与毛主席之间的关系,他的出生地,他的一生都干了些啥,我又是怎样接触与认识他的,以及我们之间的联系和活动情况等等”。据梁国忠介绍,在他目前正在编写的《我和毛主席亲人的有生之缘》一书中,根据他们和毛主席亲近的关系按顺序进行了排列,现在已经初步排列了60多位人物。梁国忠在谈起图片的选择时说:“我手头上的资料实在是太多了,在照片选择中有时想拿掉哪一张都有点舍不得,因为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与我有一段个人的情感。”

  在这本书的草稿中,梁国忠编好了目录,按照这些人与毛主席的亲近关系,在排序上先是他的女儿李敏、李讷、儿媳刘思齐、孙子毛新宇、孙子媳妇刘滨、侄女毛小青,再接下来就是汤瑞仁等共六十多位人物,梁国忠把精选出的一百多张珍贵照片还都附加了说明。除此之外,梁国忠还专门请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为他即将出版的《我和毛主席亲人的有生之缘 》一书作序。

  2014年4月初,梁国忠接到郭凤莲通过电子邮箱给他寄来的书序原稿,郭凤莲在书序中说:“我认识梁国忠是 1972年夏末秋初, 那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首长率领指战员来大寨参观学习。助民劳动期间, 我们大寨领导班子成员与梁国忠所带领的连队合影留念。 当时他是连队政治指导员,已被部队授予“毛泽东思想红色宣传员”祢号。2013年河南土古洞村党支部书记郑向东转赠我一本梁国忠多年收藏并制作成册的《毛泽东图片收藏集》,重量12斤之多。我瞻仰着书中数以千计的毛主席工作、学习、生活的照片,被他的这种赤心敬仰、痴心收藏的精神所感动,祟敬之情,油然而生。这是梁国忠老人几十年心血的结晶,是他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体现,是教育后人、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教课书,是全国人民的一大心愿,其功德是无量的。梁国忠先后在首都北京、毛主席家乡韶山、 河南南阳、 南街、土古洞、河北定州原所在部队、四川达州、万源、周边各区县等全国各地展览毛主席照片,进而结识和拜访百余名毛主席家人及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这些历史的见证人,把他们自已珍藏多年的和毛主席合影照片、在毛主席身边亲身经历的故事,积极提供给他,为他签名题词,与他合影留念等,以表示对他的鼓励和支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收藏内容。梁国忠出自对毛主席的热爰,对支持帮助他收藏者的感激,写出这本题为《我和毛主席亲人的有生之缘》一书,我深感欣慰。(大寨党支部书记 郭凤莲 2014年4月)”(盖首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警卫员是士兵还是军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