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拟和比喻句与比拟句的区别有什么区别?

摘要您好,现在琳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比喻和比拟的区别和联系,比喻和比拟的区别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比...

您好,现在琳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比喻和比拟的区别和联系,比喻和比拟的区别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比拟和比喻的区别相同点:比拟和比喻都以“比”为基础,都可以收到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效果。

2、主要区别:①在比喻中,本体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喻体必须出现,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在比拟中,本体必须出现,用来比拟的事物一般不出现。

3、例如:“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是比喻,它的本体(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没有出现,喻体是“三座大山”。

4、“高粱笑红了脸”是比拟,“高粱”是拟体,其本体“人”没有出现。

5、②二者的表达效果略有差别。

6、虽然二者都具有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效果,但比喻重在“喻,”即通过甲乙的相似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特点,阐明事理;比拟重在“拟”,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7、③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仍是两种事物,比拟中的甲事物和乙事物则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8、一、比喻概念: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手法。

9、比喻就是常说的“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事物间是以乙喻甲,重在“喻”,甲乙是一主一从的关系。

10、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11、条件: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12、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13、二、比拟(一)什么是比拟比拟是把物拟作人(拟人)或把人拟作物(拟物),把甲事物摹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14、而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把物拟作人的修辞手法。

15、(二)比拟的类型。

16、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8、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

19、例如:“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叹气,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练。

20、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嗤笑。

21、”(夏衍《野草》)野草本来是一种无知无觉的植物,作者却赋予它人的秉性:“带着斗志而来、坚韧”;赋予它以人的思想感情:“不会悲观”、“傲然”;赋予它以人的动作:“叹气、嗤笑”。

22、这样,野草就成了有人的秉性和思想行为特征的事物了,亦即被人格化了。

24、拟物有时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25、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26、”(老舍《龙须沟》) 作者把适用于描写动物的词语“夹着尾巴”来描写恶霸,表达了憎恶和鄙视的感情。

27、又如:“有一天,他得到阳光,得到雨水,开了花了,用整个生命开朵花,蓬蓬勃勃向着生活。

28、” (杨朔《三千里江山》) 作者将“他”舒畅的心情和精神状态比作“开了花”,十分形象生动。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摘 要:比喻、比拟、借代、象征,或属于不同的修辞格,或属于写作的一种手法,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以致有时让人分辨不清。但是,它们在构成基础、运用目的、使用方法等方面还是有着许多比较显著的不同点的。

关键词:比喻 比拟 借代 象征 区别

比喻就是打比方。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本体就是被比的事物,喻体就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比喻词就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其形式是“甲像乙”;暗喻,其形式是“甲是乙”;借喻,其形式是“乙代甲”,即本体和比喻词都不不出现,直接把喻体当作本体来说。比喻有以下作用:一是用熟知的事物去说明还不熟悉的事物,使人们容易理解;二是用具体事物去描绘比较抽象的事物,增加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产生联想。这种修辞方法在各类文体中都十分常见,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它与与比拟、借代、象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区别还是十分显著的。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把一事物拟作另一事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叫拟人,后者叫拟物。被比拟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叫拟体。正确运用比拟,可以增加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不仅可以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以使读者对该事物产生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同比喻一样,比拟也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因为比喻和比拟都是两事物相比,所以部分同学常常分辨不清。其实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

比喻重在“喻”,即比方,它十分注意并着重突出事物的相似点,用容易明白的事物来说明不易明白的事物;比拟重在“拟”,即模拟,它干脆把甲当作乙来描述,对于事物的相似点,已不着重突出了。

例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例2,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例1是比喻,在“美”这点上,春天和小姑娘是完全相似的,作者借小姑娘的形象,目的是突出春天的无穷魅力。

例2是比拟,作者把房屋直接当作人来描写,只是为了显示其雨中的状态,至于它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并不是作者关注和表现的重点。

喻体往往是以名词性词语的身份出现的,表示一种实体事物;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成分一般是描述性的,往往是由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充当的。

例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例4,月亮躲在云层里。

例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例3是比喻,喻体“火”、“霞”、“雪”,都是名词;例4和例5都是比拟,“躲”、“红起来了”,分别是动词、形容词短语。

比喻和比拟一个有连接词,一个没有;二者之中,凡是有比喻词的,就是比喻,否则就是比拟。

例7,小鸟成了歌唱家。

“像”、“成了”都是比喻词,例6、例7都是比喻;例8,把小鸟直接写成会歌唱的人,是比拟。

所谓“借代”就是换个名称,换个说法;被替换的事物叫做“本体”,用来替换的事物叫做“借体”。这里所说的比喻与借代的区别,指的是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借喻,其形式是“喻体代替代本体”;借代其形式是“以此代彼”。因为二者都有“甲代乙”的特点,所以容易混淆。笔者在此以《梅岭三章》中的诗句为例说说它们的区别。

其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用的都是借喻的修辞方法,第三句和第四句用的都是借代的修辞方法。

2.1 从构成基础上看

“血雨腥风”:指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人民的血腥镇压;“自由花”:指共产主义理想。在本质上,“血雨腥风”与国民党派对人民的镇压,其“残酷性”是完全相似的,共产主义的理想与“自由花”其“完美性”也是相似的,且本体和喻体分属不同类事物。

“旌旗”,旗帜的统称;军队在哪作战,旗帜就在哪飘扬,这里“旌旗”就是军队的代称。“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做报警用的烟火,烽烟燃起就意味着战争的开始,后泛指战火或战争。“旌旗”、“烽烟”分别与军队、战争相关,本体和借体关系密切。

本体和喻体相似点是构成借喻的基础,本体和借体相关性是借构成借代的基础。

2.2 从表达作用上看

第一句和第二句,其作用在“喻”;第一句形象地揭露了反动派镇压的残酷性,第二句则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美好。第三句和第四句,其作用在“代”,不直说“军队”、“战争”,而用“旌旗”、“烽火”替代。

借喻能生动形象地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深入浅出地阐发事理;借代能引人联想,使事物形象鲜明、使语句活泼生动。

象征是借助某种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方法。由于比喻和象征都是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借助人们的想象能力,以熟说生,以甲说乙,所以也容易混淆。二者在于以下四个方面有显著区别:

象征是一种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考虑的是如何把文章写好。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考虑的是怎样把话好。

使用象征和比喻都是为了让表述生动具体,但除此之外,使用象征手法,在特殊的社会环境里,还有让文章通过乔装打扮混过关卡的目的,从而起到宣传鼓动的作用。高尔基的《海燕》这首散文诗,热情歌颂了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揭露了沙皇的黑暗统治,并号召人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进行革命斗争。在沙皇专制统治的俄国,这样的文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光明正大的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尽管它的发表是由于“编辑的疏漏”造成的,但是没有这种包装,连“疏漏”的机会也是不会有的。

象征和比喻都是以甲说乙,但“乙”的范围却有所不同,象征手法中的“乙”,只限于和人有关的事物,如思想、精神、意志、性格等。而比喻中的“乙”,范围则十分广泛,它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只要是异类,两者有相似点,都以可以熟比生。

象征是“托义于物”,因而它往往结合比喻、拟人的手法,对用来象征的事物做全面而具体的描写,以显现其与被象征事物之间的联系,象征手法的运用一般是从文章的整体上显现出来的;而比喻只涉及具体的句子,涵盖面要比象征小得多。

用来象征的事物其象征意义是什么,一般说来,不但要从整篇文章上来考虑,还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像《海燕》中的海燕、海鸥等海鸟、波浪、风云雷电,究竟象征什么,都需要联系俄国大革命前夕急剧变化的形势,才好做出准确的分析。而比喻它的本体是什么,一眼则可以看出来。

[1] 邢福义.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 比拟是仿照“拟体” (被模拟的事 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 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 本体的出现与否
    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 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 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 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喻句与比拟句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