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在哪里西北陆坡在什么位置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内部(2022年10月摄)。国家文物局供图在沉船遗址布放的水下永久测绘基点(5月20日摄)。国家文物局供图5月21日,完成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第一次考古调查的“探索一号”科考船携“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抵达三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程摄核心阅读5月21日,国家文物局、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深海考古重大进展:我国南海发现两处古代沉船,“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一号沉船核心堆积区西南角布放了首个沉船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进行初步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开启了中国深海考古新篇章。5月20日,湛蓝的南海海面翻涌起雪白的浪花,当红白相间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露出水面的一刻,守候在母船上的人们爆发出掌声和欢呼声。21日,记者从国家文物局、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联合在海南三亚举行的深海考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参加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第一次考古调查,在沉船遗址核心堆积区西南角设置布放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进行了初步的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由此,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正式启动,我国深海考古开启新篇章。初步判断两处沉船属明代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介绍,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我国水下考古的重要发展方向。2018年1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共同设立了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当年4月在西沙群岛北礁海域首次实施了深海考古调查。2022年10月,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闫亚林介绍,其中一处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有多个疑似被船舱分隔开的成堆文物,最大高度超3米,文物以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10万件。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明代正德年间。另一处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发现大量原木,尺寸相近、码放整齐,大多经过简单加工,初步研判是从海外装载货物驶往中国的古代沉船,初步判断为明代弘治年间。“我们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一号沉船核心堆积区西南角布放了沉船水下永久测绘基点,这一测绘基点将成为今后开展水下考古记录发掘的基准。”闫亚林说。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通过本次考古调查专题片,记者看到大量瓷器、木材等文物整齐排列,静置海底。其中大部分瓷器的色泽、花纹仍清晰可见。那么,本次深海考古工作有哪些主要亮点和突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介绍,这次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考古调查工作,对于我国深海考古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次考古发现,也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运用考古学理论、技术与方法,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要求,借助深潜技术与装备,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记录与研究工作。”唐炜说。据介绍,我国以往的水下考古工作,主要在沿海和岛礁周边开展。这次调查是首次对深海水下文物开展考古工作,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晚唐五代以来南海海上航线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两处沉船中,一处船货以外销的瓷器为主,一处船货以从海外输入的木材为主。两处沉船年代相近,相距仅10多海里。唐炜表示,这是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充分证明了这一航线的重要性和当时繁盛的程度,有助于深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同时,已提取出水的部分文物已移交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进行保护修复。闫亚林表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年代比较明确,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这一重大发现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贡献。科技助力水下考古,将用一年左右时间实施后续调查此次考古发现,深水技术与装备研发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科学院科技专项支持下,于2022年12月23日第500潜次分别发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祝学华表示,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深海考古所需的技术装备和人才队伍。在平台装备方面,已具备谱系化、多功能的装备集群,实现了低成本、高频次、常态化和业务化运维能力;在高精度的潜载探测设备方面,国产声学载荷也已具备实际应用能力。“本次考古首次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在探索水下考古发掘技术与装备研发等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唐炜举例说,在深海沉船设置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使用长基线定位技术进行位置标定,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和资料记录的精度与准确性。此外,新型柔性机械手、潜载吹沙装置等多项专用技术装备的使用,将对水下考古技术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接下来针对两处沉船的深海考古,我们将利用‘探索一号’和‘探索二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和‘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以及‘狮子鱼一号’ROV(水下机器人)等载人无人平台装备,在沉船区开展多种探测、取样和文物提取工作。”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科学部副主任陈传绪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宋建忠介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将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用一年左右时间,分3个阶段实施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调查工作。其中第一阶段将从5月20日持续至6月上旬,使用载人潜水器搜索摸清沉船分布范围,对沉船遗址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资料采集和考古记录工作,适量提取有代表性的文物标本,以及海底底质等科学检测样本;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计划于2023年8月至9月、2024年3月至4月实施。考古调查工作结束后,将科学评估沉船保存状况和技术条件,研究提出下一步考古和遗址保护方案。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会同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等,以一号、二号沉船为重点,在南海重点区域及重要航线常态化开展深海考古调查,推进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开展深海考古关键技术攻关和专用装备研发,加快建设深海考古人才队伍,切实加强两处沉船遗址的保护管理,确保遗址和文物安全。制图:蔡华伟《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22日
13 版)

首页
>
最新播报
发布时间:2023-05-26 08:50:3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陈振凯 侯婧怡
责任编辑:苏向东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内部(2022年10月摄)。新华社发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内部(2022年10月摄)。新华社发  在沉船遗址布放的水下永久测绘基点(5月20日摄)。新华社发5月21日,完成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第一次考古调查的“探索一号”科考船携“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抵达三亚。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5月21日,国家文物局、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在南海西北陆坡海域发现大型古代沉船文物遗址,并成功布放我国首个深海考古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同时,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网友表示:“沧海桑田!有悠久文明的中国,不管地下还是海底,都蕴藏着丰富的宝贵财富。”开启新篇章“叹为观止”“这么多瓷器”“只看着照片就感觉很激动了”“太壮观了”……在新华社微博发布的沉船水下实景照片下,网友感叹。据新华网报道,5月20日,国家文物局主要负责同志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参加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第一次考古调查,在沉船遗址核心堆积区西南角布放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进行了初步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正式启动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开启了我国深海考古的新篇章。据了解,此次布放的水下永久测绘基点由深潜器搭载布放于海床表面。布放完成后,研究人员能够借助长基线定位系统对永久基点进行位置标定,为开展对古代沉船的精准考古调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两处古代沉船遗址的“露面”源于去年的考古调查。央视新闻发文称,2022年10月,深海考古调查团队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其中一号沉船遗址以瓷器为主,推测文物数量超过10万件。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明代正德年间,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二号沉船遗址以大量原木为主,初步研判是从海外装载货物驶往中国的古代沉船。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明代弘治年间,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调查显示,南海西北陆坡两处沉船年代相近,相距仅10多海里。这是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充分证明了这一航线的重要性和当时繁盛的程度。“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时代比较明确,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说。这一重大发现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贡献。新华网发文称,这一重大发现充分展示了中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跨界融合、相互促进的美好前景,标志着中国深海考古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不少网友评论道:“有种和过去时空接轨的感觉!”新技术、新装备用科技之钥,打开历史之门。发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过程,是一次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完美融合。据国家文物局网站报道,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分别是“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下,基于前期相关海底探测结果,在2022年10月23日“深海勇士”号第500潜次发现的。“近年来,中科院先导专项等自主部署研发的船载多波束系统、应急救援打捞作业工具、水下无人探测平台等系列技术和装备,为深海文物水下发现打捞奠定了坚实基础。”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科学部副主任陈传绪说。中工网刊发的报道指出,对于具有高技术门槛的深海考古,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深海考古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表示,在此次考古调查中,首次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比如在深海沉船设置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使用长基线定位技术进行位置标定,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和资料记录的精度与准确性;综合使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古记录。这些对于水下考古技术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探索水下考古发掘技术与装备研发等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据人民网报道,此次考古工作利用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发的潜载测深侧扫声呐获取了沉船区域水下全局分布图,为快速厘清文物分布范围、测绘基点选址及文物保护方案制定提供了关键数据图像支撑。据新华网报道,针对文物现场观察和文物提取的特殊要求,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将利用载人/无人潜水器,配合使用新型力反馈柔性机械手、潜载吹沙清理装置等,对海底文物进行无损的保护性提取,对被沉积物覆盖的关键文物进行水下清理,方便考古学家进行原位观测。陈传绪介绍:“我们将充分利用已有的平台技术装备,包括‘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狮子鱼一号’遥控水下机器人等,同时开展深海考古关键技术攻关和专用装备研发,为深海考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微博网友“空山新雨”评论说:“感谢科技的发达,让我们更完整地了解历史。”网友“虎啸九天”留言说:“期待更多行动为考古带来收获。”深海持续探索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近年来,我国深海考古探索不止,取得了重大进展。据中工网报道,2018年4月、2022年8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等单位先后在西沙北礁海域、西沙海槽海域成功实施两次深海考古调查,发现若干沉船和遗物点。此次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考古调查工作,是我国首次对深海水下文物开展考古工作。据人民网报道,此次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晚唐五代以来南海海上航线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这一发现,迅速组织专业力量,制定水下考古调查方案,开展已提取出水文物的保护修复。海南省人民政府落实保护管理责任,在相关海域开展海上巡查、监测,保障文物安全。”闫亚林介绍。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据央视网报道,其中第一阶段将从5月20日持续至6月上旬,使用载人潜水器搜索摸清沉船分布范围,对沉船遗址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资料采集和考古记录工作,适量提取有代表性的文物标本,以及海底底质等科学检测样本;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计划于2023年8月至9月、2024年3月至4月实施。考古调查工作结束后,将科学评估沉船保存状况和技术条件,研究提出下一步考古和遗址保护方案。深海考古,要科技也要人才。这次深海考古队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三家单位联合组成,成员近30人,包括考古学、文物保护、地球物理探测、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机械电子等领域科研人员,分为物探航测、深潜作业、文物保护、测绘记录、摄影摄像、资料汇编6个组,开展协同作业,共同完成这次任务。据中工网报道,国家文物局将会同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等,进一步加大深海考古工作力度。以一号、二号沉船为重点,在南海重点区域及重要航线常态化开展深海考古调查,推进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开展深海考古关键技术攻关和专用装备研发,加快建设深海考古人才队伍。切实加强两处沉船遗址的保护管理,确保遗址和文物安全。(陈振凯 侯婧怡)最新播报查看更多加载更多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海北部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