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之乱东晋的开国功臣为何还要发动叛乱?

王敦和王导两兄弟助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确实尽心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王与马,共天下”一说,也不是无中生有,没有王导的居中策应,王敦的强控外镇,东晋的割据还真是不太牢靠,至少在初期是这样的。但又有哪一个君主,甘愿与他人共治天下呢?王敦的“专任阙外,手控强兵”,不由得令人联想到他很有可能“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况且王导当时几乎就是江东士族尤其是北方士族的精神领袖,其故吏门生,王氏子弟遍布朝廷,身居要职,君弱臣强的局面是显而易见的。往大了说,其实就是门阀士族和皇权之间必有一争,这是不可避免和调和的,无论是司马睿还是王敦,都心知肚明。所以,一方面王敦排除异己,如贬陶侃至广州,牢牢把控荆州而不假手于周访等,都是为了保存实力,伺机而动。而司马睿也不傻啊,他开始重用刘隗、刁协等,冷落王导,实施刻碎之政,抑制豪强门阀。刘隗刘隗执掌刑宪,不畏权贵,擅长弹劾,直言不讳的成语也是从他而来,因此得罪了不少门阀,甚至是琅琊王氏,王导也差一点因为他而引咎辞职,因此刘隗也被司马睿引为心腹。而刁协官为尚书令,参与朝廷的典章制度的制定。刁协司马睿的想法其实没错,对付元老级人物及其集团,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压人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他们采取的策略就是“以法御下,崇上抑下,排抑豪强”。这就是所谓的“刻碎之政”,刻碎就是苛刻繁琐之意。估计,一帮习惯了权势熏天的元老们,受制于律法,屡被弹劾,心情很是烦躁,故称苛刻。因此,刘隗和刁协他们在门阀士族的眼里,就是奸佞小人。当然,他们也没忘了,一切的一切还得要靠军事实力来撑腰,所以,司马睿在刘隗的建议下,派刘隗和戴渊出镇在外,名义上是为了抵抗石勒,实际上是为了防备王敦。又任其宗室司马承为湘州刺史,实际也是为了牵制王敦。但这些人虽有名望,但领兵确实外行,不像王敦,两者戒备,不可多得!所以,成了祖逖上司的戴渊反而致使祖逖郁闷而死。不管怎样,王导他们确实也被冷落了,但是王导不愧为老江湖,精神领袖,仍旧不动声色,自得其乐,没事人一样。但王敦可忍不住了,写了封信给司马睿,语气充满抱怨威胁,但却被王导看到,退了回去,但王敦又发了一遍,还是给司马睿看了。到最后,司马睿和王敦之间的裂痕已经无法弥补,一切就以实力说话吧!公元322年,也就是祖逖和周访这几个王敦非常忌惮的将领死后,以讨伐刘隗,清君侧的名义,王敦从武昌顺流而下,直捣建康,再加上一直被司马睿冷落的吴兴大族沈充的起兵呼应,一路势如破竹。司马睿任命的石头城守将是南方士族周札(周处之子),其居然不愿为司马睿卖命,开城投降了。要知道,那时的建康是没有城墙的,石头城才是建康唯一固守的据点,石头城一失,建康唾手可得,皇宫的台城更是不堪一击。此时,勤王的刘隗和戴渊反攻石头城,却反被王敦击败,轻易地进入了建康。刘隗逃亡,最后归附了后赵石勒,而戴渊则留在建康,后来和周顗周伯仁一同被杀。湘州刺史司马承支持司马睿,起兵讨伐王敦,却被困于长沙,最后被杀。而处在荆州上游的襄阳甘卓,本可以直捣王敦老巢武昌,却由于他犹豫不决,王敦进入建康之后,他还没有进入武昌,后回退襄阳,毫无建树,最后被王敦秘密处死。你看,司马睿的失败,主要是破坏了士族与皇权之间的平衡,实际上,徙居南方的北方士族在刻碎之政下,暗中是支持王敦作乱的,而南方士族则认为这是北方士族和北方皇权之间的内讧而已,不想太过参与,如周札等。这就是王敦能够迅速攻下建康的原因。那么,王敦为什么没有直接夺取皇位呢?不是他不想,是不能。主要原因是,除了琅琊王氏,其它的士族大家能同意吗?显然不会同意,他们只是需要王敦教训一下司马氏,但是如果你王氏一族独大,这不是他们想要的。这一利害关系,王敦和王导,尤其是王导,能不清楚吗?所以,在王导的劝说下,司马睿的屈尊求和下,王敦只能是做个实际控制人罢了。当然,从此司马睿没有了实权,终于在公元323年忧愤而死。他的儿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晋明帝和周伯仁、郗鉴王敦独掌大权之后,放肆兵士劫掠,杀名士周顗、戴渊等,对士大夫也极其苛刻,这个时候,平衡又被打破,无论南北士族,都立刻凝聚在晋明帝周围,如温峤、纪瞻、郗鉴等。324年,乘王敦病重,晋明帝下旨讨伐王敦,王敦实迫不得已迎战,而且只能由其兄王含和手下钱凤率军逼近建康。王敦不久病死,王敦之乱不攻自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在东晋的大官贵族中,王氏家庭名望最高,权力也是最大。从西晋初年开始,王戎即很受司马炎的信任,王衍是王戎的堂弟,在西晋后期成为主管朝政的大匝,与东海工司马越平起平坐,王衍还将自己的弟兄王澄、王敦等分别任命力荆州刺臾和青州刺史;说这是“狡兔三窟”之计,可保证自己永远富贵,后来王衍被石勒杀死,王澄、王敦还在荆州、青州,没有遇害,成了东晋元帝司马容的重臣。  东晋时扶司马睿当皇帝最有功劳的是王导,王导与王敦等人也是叔伯弟兄,所以在东晋朝,王氏家族地位最高。王敦是个极其残忍凶狠的人,当年,大贵族王恺、石祟互相斗富,经常把朝中有权有势的大官请到家中赴宴。王惜设宴时,让家中的女艺人吹笛助兴)只要有一点走测,王恺便将吹笛人杀掉,客人们对王恺动不动就杀人很不安,而王敦却毫不在乎,石祟设宴时,让家中的美女劝酒,客人不喝,就杀掉倒酒的美女。  王导见此,虽然不会喝酒,也勉强喝下去,而王敦却不干,他不想喝就不喝,眼看着石崇连杀了三个美女,王导实在看不下去,责备王敦,说他太固执,而王敦却说:“他杀他家的人,跟我有什么关系?跟你又有什么关系王澄是王敦的哥哥,从小就经常教训王敦,王敦也非常怕他当司马睿正式称帝以后,王敦在江南的声望越来越大,他为平定流民起义立了大功,一直被提升到大将军的位置、当时,王导在东晋首都内部执政,王敦在长江中上游总管兵权,王氏弟兄权力大重、老百姓都唱出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民谣。于是,司马睿想控制一下王氏弟兄的权力,使任用刘院、刁协、戴渊、周颌等人为亲信,王敦不满,上表给司马睿,要求重用王导,司马力不但不予理睬、还在军事上逐渐分散王敦的权力,王敦更加不满了,终于在公元322年(晋元帝永昌元年)发动兵变。  王敦从武昌发兵,王敦的死党沈充从吴兴(今浙江吴兴一带)起兵响应,南北同时向建康进攻。王敦的发兵理由是清除皇帝司马查身边的奸臣,这奸臣就是刘隗,还给经元帝写了一封奏章,说刘院强占国家的财产,不会治理国家,弄得老百姓生活很穷苦等等。晋元帝司马在见王敦造反,非常气愤,立即让刘魄、戴渊守卫京城,任命王导、贼渊、周颚等人领兵御王敦,又命令右将军周札传门守卫石头城(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清凉山,是当时的守将周札坚持不住,率兵投降,王事重镇)。王敦领兵来到石头城下,采纳部将杜弘的建议,猛攻石头城,敦的上兵基本上没有伤亡,便占领了石头城。  石头城一攻破,建康就很难保卫,周凯、刘院等人本来就不会打仗。士兵们与王敦的军队一接触就四散奔逃,汉不成军,王导这时候也不愿退去和王敦作战,据说自己士兵战败。晋元帝司马在急得坐卧不安,只得把刘院、刁协找来,流着泪对他们说:“你俩赶快进命吧,王敦是一定要杀了你们的!”刁协和刘隗这才领着家里的人出城逃命去了。王敦占据了石头城,晋元帝的士兵失去了战斗力,眼看着只能任王敦宰割了,可王敦还不想背一个造反的名声。他装成一副忠臣的面孔,派人对晋元帝说自己起兵是追不得已,只要杀掉皇帝身边的几个奸臣就行了。  晋元帝司马在无可奈何,只得发下诏书,说王敦不但无罪,而且有功,给他加封为丞相,封武昌郡公。诏书到达时,王敦坚决推辞,不受加封,但也不听元帝退兵的命令,在石头城驻下来,也不去朝见皇帝。这次兵变后,王敦实际上掌握了东晋的军事、政治的全部权力,把和他政见不合的人杀死的杀死、免官的官,还任用了一批个人的亲信、死党,然后,才再次领兵回到武昌镇守。从此后,晋元帝父子都对王敦恨之入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晋战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