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咏鹅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写的字?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汇编8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语文教案 篇1  (过渡)师:刚才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插图外,还通过发挥想象,(板书)读懂了、读好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是从描写那一幅幅劳动场面,让我们感受到忙碌的乡村生活。请大家再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又是在写什么呢?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诗,说说大意,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随机:你可以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懂整首诗的意思。)  五、积累古诗,激发兴趣  师:是啊!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  现在我们赶紧把第一首抄写下来。看看哪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老师帮忙的?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学习“十、木、禾”3个字,认识3种笔画和一个偏旁。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感受汉字的形象性,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2、建立图、古象形字、汉字之间的联系,帮助识记汉字。  三、教学准备:  录像带、生字、字母卡片及挂图、四线格的小黑板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里,认识的字“朋友”已经不少了,大家还认识这几位“朋友”吗?(大屏幕出现13个学过的生字。开火车认读。)  鱼 雨 飞 风 土 云 马 牛 山 水 下 火 土  2、新授:现在“游乐场”的叔叔们又带来了几位有趣的新“朋友”正等待着跟小朋友认识呢!瞧,他们随着美妙的音乐来了。  (随着美妙的音乐声大屏幕出现12个生字及彩图)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请小朋友找出你自己认识了哪几位朋友,并说说你是怎样认识的?  ①自由上台点击读、说给小朋友听。  ②同桌互教互读。  ③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结过渡:小朋友既懂得观察,又会自己识字,真了不起,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科学家在一座山洞里发现了一块石头,上面刻着许多不同形状的字你们瞧:  (大屏幕出现一块刻有古象形的`石头,大家边看边议论。)  三、引导观察、学习探究  1、让学生观察“羊”“目”两个容易辨认的古象形字,请问:你们能不能帮助老 师认一认吗?是怎样认出来的?  (屏幕出现相对应的图)  2、有时候的人就是看看东西的形状来造字的,当时把这些字称它为象形字,过了好多年以后,这些字就变成了现在的文字,多有意思啊!  (课件演示汉字的演变过程)  屏幕出示:羊、目,请学生把这两个字和象形字对应起来  3、认读生字“羊、目”  ①认读生字卡片  ②了解“目”就是眼睛  ③拓展:你还知道与“目”有关的字吗?  四、师生互动,游戏识字  1、小朋友真聪明,现在咱们一起高兴地进游乐场玩玩好吗?但是进游乐场需领一张门票,怎样才能领到门票呢?  2、讲游戏规则:  ①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一张带图门票  ②每个小朋友用自己的带图的门票到老师这里来领汉字门票  ③领到门票后,左右手同时出示门票,确认后大声读出汉字  3、学生认读汉字(同桌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五、尝试识字,小组合作  1、出示生字,同桌相互认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①介绍象形字的特点。举例“兔”,并认识新偏旁“ #11912;”,你还认识哪些带“角字头”的字。  ②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容易忽略的笔画:“小鸟不能没眼睛,头上一点要看清”;“兔子长着长尾巴,竖弯钩上有一点”……  ③引导学生看图说一个简短的话,并用上量词  一张 一轮 一个 一团 一棵 一只等  六、巩固生字:  1、去掉拼音出示生字卡片比赛认读。  2、找朋友游戏,组词语认读  七、书写指导:  1、书写“十”  ①屏幕出现生字“十”认读。  ②学生观察生字:哪一笔我们已经写过?红色的一笔叫什么?  ③认识新笔画“竖”,书空注意笔顺及“竖”的写法。  ④教师在田字格中示范写“十”  ⑤学生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八、实践性操作:  1、完成课后练习“我会连”。  2、找一找我们生活本中还有哪些象形字,然后在爸妈的帮助下模仿本课  的自制卡片(字和实物)  如:山 水 田 雨 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路,复习巩固。  1、给字娃娃戴红花  ① 出示12个“字娃娃”和12朵红花(即制成娃娃状的字卡和15朵花状的音节卡片,其中3个音节非本课生字的音节)字卡与音节卡各自打乱顺序。  ② 指名给“字娃娃”戴红花。  ③ 开火车认读上述带拼音的生字。  2、齐读生字  3、猜字谜,编字谜  ①教师编,学生猜  如:a.有时挂在天边,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月)  b.东边升,西边落。看时圆,写时方(日)  ②各自编,大家猜。  如:“口”加一笔变成什么字?(中日) 加两笔呢? (目 田 白 右)  “木”加一笔变成什么字?(禾、本) 加两笔呢? (米、机)  4、小组合作,读、组、说游戏。  各组准备:第一人正确读出生字,第二人组词,第三、第四人分别从所组的词语中选一个说一句话。  二、书写指导  1、复习“十”的书写,巩固笔画“竖”及不同的写法。(先横后竖)  2、书写“禾 木”  ①认识新笔画“撇”“捺”,观察“木 禾”有两个相同的笔画,朝左是“撇”朝右是“捺”,书空。(先撇后捺)  ②教师范写“撇”讲述书写规则:从右上向左下,起笔重后渐轻,收笔快形成尖子状。  ③学生用食指在桌上练写,感受用力的轻重变化。  ④同时认识“捺”。  ⑤书写“木”“禾”重点指导“撇”  “捺”的写法:先撇后捺,注意田字格中的位置。  ⑥指导学生书空,注意笔顺。  ⑦学生练习写,教师巡回指导。  三、评议  四、扩展练习  1、把你学会的字写在卡片上,放在识字袋里。  2、阅读课外片断。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生活经验,感悟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发兴趣。  1、课前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对长城有了哪些了解?谁能简要的说说?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并不 是描写长城的雄伟壮丽,而且有关长城砖的一件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认真读书,提醒注意读准生字:羡慕、允许、妄自菲薄等。  2、说说看,读完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三、阅读,理解线索。  1、默读课文,看看长城砖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填空:  开始,长城砖觉得(),因而( );后来(),长城砖感到( ),这些引起了它的( )。  2、练习朗读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长城砖中描写长城砖自卑的句子。  3、是什么促使长城砖由自卑变得自信了呢?  四、表演,体会情感。  1、各自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读读课文,再在小组里表演。  2、教师指导:要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必须注意不同人物的神态、语气。同时运用人物的. 语气表现人物的话语。  大教授的“激动”;宇航员的“神采飞扬”;金发女郎的“崇拜”;小男孩的兴奋。  学生练习,表演。  指数名学生表演。  2、再读课文,读出长城砖的价值。  (展览受到的待遇,参观人数之多)  四、想象情景,领悟内涵。  1、同学们,如果你是长城砖,就是那块原先自惭形形秽的砖,听到了赞美,你想对谁说此刻心声呢?对自己?对游客?同伴。  2、指名读最后一段。  说说你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自尊、自信、自强的理解。  五、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自信、自尊、自强的格言警句,与同学交流。  2、你自己有不够自信的地方吗?身边有不够自信的人吗?请试着劝他。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1、歌曲“上学歌”学唱;  2、综合训练  3、欣赏:快乐的一天  教学目标:  1、熟悉同学情况,建立课堂常规。  2、通过学唱《上学歌》和欣赏《快乐的一天》,培养同学听音乐与唱歌的良好习惯,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3、指导同学听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并能自编简单的动作,表示《上学歌》活泼愉快的情绪。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并感受到歌曲愉快的情绪,能通过演唱表示出歌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  感受乐曲情绪,能自编动作表示出音乐的情绪。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常规培训(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世界学习音乐)  1、老师先讲今后上音乐课的要求。手平放在腿上,两脚平放在地上,不要乱动,背要挺直,有利于正确的发声。书放在乐椅的扶手上,今后带一只笔一块橡皮,不要在带其他东西。要保护音乐书这个朋友。再请同学自身说一说今后应怎样表示。(调动积极性,自身感受到应遵守的纪律和要求)  2、发声动作应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全体起立,跟老师找到双手放的位置,放的方式,再跟老师体会吸气和呼气的变化,引导同学自身找到腹部变化的规律。  跟教师练唱小乐段,感受正确发声方法的运用。  (第12页发声练习曲,谱例略)  3、进教室的要求:听音乐并根据音乐节奏自编动作边做边走到自身的位置。  听音乐练习  将同学带到教室外练习,看谁做的好。  二、新授  1、导入:  “同学们,今天大家都是第一次上学,高兴吗?那谁能说一说你的这一天是怎样过的,你都经历了那些事。”  “好,接着,我们来听一首“快乐的一天”,看是不是你做的事情。”  2、听音乐的'第一段“早早起”  请生说一说这一段听过后有何感受  看图,这一段表示了小朋友早晨起来的情景,请生根据音乐表示的内容,边听边用动作表示。  “早晨起床后应该做什么?”“上学去”“这时你的心情怎样?路上看到什么景色?”  3、直接听第二段,请生边听边做动作表示。  “那么在上学途中,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这样的事情。”  4、学唱《上学歌》  ① 教师范唱歌曲,请同学跟琴用“Lu”模唱歌曲。  ② 读歌词,注意咬字要清楚。  ③ 跟琴唱歌词,注意情绪,要活泼欢快。  ④ 歌曲处置:  中速、充溢朝气地演唱。  “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 连贯舒展  “小鸟说:早早早” 轻松、亲切、富有弹性  “我去上学校……爱劳动” 情绪丰满、富有激情、  节奏明快。  “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坚实有力,表示出决心  注意以上几点,教师范唱后,同学练唱。  ⑤ 请同学根据歌词给歌曲编舞蹈,  边唱边跳,看谁扮演的好。  5、分别听“来学习”、“做游戏”、“放学了”、“静静睡”,  并请生边听边根据乐曲情绪、表示的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听后,让同学说一说每一段的情绪是怎样。  6、完整复听乐曲,并做动作。演奏到“上学歌”处齐唱,做动作。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上学歌”,也欣赏了“快乐的一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好好学习;长大立功劳;养成良好习惯;热爱学习等)  希望同学们今后向歌曲唱的那样好好学习、快快乐乐。  板书设计:  第一课 上学歌  情绪 欢快、富有朝气  中速演唱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感受两首诗歌的不同风格,体悟不同诗人其不同的心境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诗风。  2。 研习文本,比较探究,交流讨论。  3。 引导和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在争辩中加深对不同诗人的不同风格及同一诗人在不同心境下表现出来的不同诗人的整体认识,允许多种见解并存。  4。 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古人不同的处境和心境下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教学重点  探究两首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以此诗为切入点,比较探究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方面所存在的差别。  教学难点  体会两首诗歌的协作风格,并且比较探究其中的区别。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准备《鹊桥仙》对比阅读的材料纸。  一、阅读材料中的两首诗歌  1.播放背景音乐:《美丽的神话》。  2.材料纸:《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比较阅读  3.导语:我们说人类的情感一般可以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亲情和友情我想大家都已经拥有了,唯独这个爱情,是我们还需要用来向往的一件东西,当有一天我们也拥有爱情的时候,我想大家就不会想过六一儿童节了,那时最想过的应该会是情人节了。七夕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每年七月,牛郎和织女可以名正言顺地会面。这个自魏晋以来就流传的魅力深化,引起了许多诗人的咏叹,最早传唱这一神话题材的就是汉魏时的古诗《迢迢牵牛星》,但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当推背诵秦观的《鹊桥仙》了,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一诗一词。(板书:迢迢牵牛星)  二、 整体感知,赏析探究  1. 全体朗读(幻灯片:诗歌内容)  师:据传说,这年的七夕,喜鹊不知什么原因,忘了到天上搭桥去了,害得我们的织女啊,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么,我们先一起来朗读一下《迢迢牵牛星》,体会一下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生)  师:那年的七夕,牛郎和织女因故没能相会,只能脉脉无语。经过几年的等待,有情人终于在鹊桥上相会了,这又是怎样的一幅怎样的天堂相会图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鹊桥仙》。  2.求同过程  师:从两首诗中读出什么?自己再默读,然后回答你读出了什么?大家也可以小声地朗读。  师:我们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形容,你来说说用哪个字来形容?  生:怨、忧、思、悲……  师:表达了诗人内心中最深层次的情,那么这两首诗传达了一种相同的情感。  3.求异过程  师:两首诗一个是民歌,一个是文人作品,语言情感上肯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那么他们都表达了哪些不同的情感?语言上或者说艺术上有何特点呢?结合两首诗的具体的语句,你从两首诗中读出了哪些不同?前后桌、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生:《迢》隔河相望,可望而不可及,怨恨。  师:那你来把那种怨恨的感情给大家读出来好吗?(作稍微的朗读指导,并让全体学生朗读体会这种情感)  生:泪如雨下。(让学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织女思念牛郎的悲苦之情)  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坚贞、乐观、忠贞。  生:柔情似水,美好的相会(每年一次的相会,突出爱情的珍贵)  4.总结:求异(幻灯片)  《迢》:怨恨、悲苦,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离愁别恨(板书:离愁别恨: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鹊》:忠贞、坚定、珍贵、对高尚爱情的赞颂(板书忠贞,坚定:对爱情的忠诚与坚贞)  三、 拓展延伸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选段,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师:那么,下面我们也按照这样对比的`句式,就这两首诗歌,来仿写几个句子,希望大家能够充分调动你的创新意识和文采。  (朗读学生作品,范读自己的作品)  师:上面,我们对这两首诗,进行求同和求异,这主要是为了能够凸显这两首诗的个性。明代有人评价《鹊桥仙》的时候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19世纪英国诗人济慈曾说:听得见的音调是优美的,听不见的音调更是优美的。  四、教师配乐朗读(美丽的神话)  1.师:你们的理解与老师的理解是否相同?要做到对古诗情感的把握确实不容易,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这两首诗歌。注意,一定要把自己所有的感情细胞都调动起来,把握好诗歌的节奏、轻重音。  2.师:爱是什么?有首歌叫做《爱如潮水》,还有一首歌叫做《死了都要爱》,可见爱情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是不可或缺,相当重要的。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涉及爱情,但我们却拥有诠释爱情的权利。那么,你是怎样理解爱情的?  生:爱情是要付出代价的,不同的事情的爱情,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生:爱情是不加任何砝码的……  3.全班配乐朗读  五、课堂小结1。这节课上下来,大家也许注意到了,特别关注的就是朗读,反复的涵咏,来增强语感,这就是学习古诗文最主要的途径。  2。比较阅读:比较诗歌的情感,比较语言特点,抓住一些比较点,进行多元对比,体会爱情不仅有欢乐,而且有泪水,从短暂的相逢中,体现出的亘古与忠贞。  3。亘古一爱,万千情怀。当我们再次抬头看那熟悉的夜空时,我们也许会多了浪漫的联想,诗意的感受。所以这堂课我们不仅收获了语言,收获了感动,也收获了诗意。  4。全体学生再次朗读。  六、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迢》:离愁别恨  《鹊》:忠贞坚定
爱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关于描写荷花的古诗文名句  1、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  2、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提示  (1)配乐朗读或自由朗读。  (2)给文章每个段落标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2、分析结构  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概括每段内容。  观荷缘起: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河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7、8、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三、文本研习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  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可能回答“找到”或者“没有找到”  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问题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环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明确线索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四、找出文眼、理清脉络、分析情感  1、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2、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3、情感:  不满现实(求静)―寻求超脱(得静)―回到现实(出静)  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  五、赏析语句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现实的不满。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4、5、6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二、新课导入  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写“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4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4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1)思路点拨:手法、作用、分析  示例: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2)小组合作  (3)成果展示(选)  (第1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赋予物以人的感情。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2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江苏省淮安中学《荷塘月色》教案28,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四、课堂小练笔《雨中校园》  1、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2、美文选读  五、布置作业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成语故事。理解寓言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通过看书,查资料,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掌握两个成语。  教学难点:懂得其中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滥竽充数》。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注释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学习生字、练习朗读  二、学习《滥竽充数》  1、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试说意思。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语言讲听吗?  5、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带了什么?  6、生活中你看过滥竽充数的事例吗?  7、试背寓言。  质疑。  作业:背诵《滥竽充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狐假虎威》的`寓意。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注释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  读《狐假虎威》。  1、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小组交流。提出不懂问题  3、看课件帮助理解内容  4、指名试说意思。同桌互相说一说  5、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寓言讲听吗?  6、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生活中你看过狐假虎威的事例吗?  8、试背寓言  9、想象故事的发展情况,续写  作业:背诵《狐假虎威》  板书设计:  26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狐假虎威  (冒充)(借着)语文教案 篇8  一、导入新课:  期中考试我们班有位同学写了篇作文,题目是“我欣赏农民工”。他写了“10月23日南昌农民工抬车救人”这件事,突出了农民工“总不能见死不救”的信念。表达了这位同学对于善良的农民工的敬意和热爱。小小年纪他便懂得尊重生活中所有值得尊重的人,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发现一颗颗金子般的心,让我们为他鼓掌。而著名作家杨绛关注的同样是一位只有姓、没有名的普通人,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杨绛,了解老王。(板书课题)  (1)解题  1、作者简介(ppt演示)  2、写作背景(ppt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本文内容及思想感情,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作者一家的善良,学会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3、品味文章语言的深意。  三、字词和释义(ppt展示)――齐声朗读2遍  四、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思考下列3个问题:  (1)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对老王进行刻画?)――苦、善  (2)别人是怎样对待老王的?  (3)你认为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2、分段朗读,归纳段意  (1―4)(5―7)(8―22)  五、研讨探究:  1、研讨老王之“苦”  (1)精读课文1―4自然段,学习明确文中交待了老王的哪些情况?  课文第1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职业――――谋生手段  课文第2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家庭情况――――孤苦无依  课文第3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身体状况――――生理缺陷  课文第4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  (2)老王仅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单干勉强谋生,生理的缺陷对他偷蹬三轮车谋生无疑是雪上加霜,困难重重,由于老王收入少,所以居住条件极差,这些写的是老王生活之“苦‘。  (3)课文第3自然段写老王的生理残疾,还介绍了人们对老王的态度。别人如何对待老王?  (4)老王除在生活上“艰苦”外,还在精神上“凄苦”。我们说,老王是一个苦的人。  2、研讨老王之“善”  (1)朗读读课文5――2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作者记叙了与老王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说明老王品质(为人)如何?(填下表)  事件老王的品质  ②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通过这三件事充分体现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善心,关心人,知恩图报等特点,说明老王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善良的。  ③最能打动你的片段是什么,为什么?  老王“临死前送鸡蛋、送香油”知恩图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最能体现老王心地善良,最能令人感动。  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片段的',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肖像、神态、动作、语言……  3、梳理“我”一家之善,领悟文本思想感情  问题一:老王之所以在离世前的一天还抱病来到作者家里送来香油、鸡蛋表示感谢,说明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照,老王至死不忘。通读全文,思考作者一家人对老王的“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按照课文顺序概括回答)  ①②③④⑤  问题二:老王死后,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关爱够了没有?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同情和怜悯。对他的关爱不够和自己无力改善老王的境遇感到愧怍,呼吁关爱不幸人。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怎样理解?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三:作者为什么能够那么关心老王?  1)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眼中,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包括了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得出感悟: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作者才会对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而感到抱歉。  2)人道主义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总是感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  六、品读精短,换位体验  教师提示:老王与“我”一家的交往正体现了“以善良去体察善良”。用心阅读“老王送蛋、送香油”这一片段,请同学们换位体验。  ①假设你是作者“我”,生命垂危的老王给你送蛋时,你会怎么做?  ②试揣测“我付钱给老王”时老王的心理:杨先生那样对我,我会怎么想?  七、品味语言  杨绛女士的文学语言朴素本色,却灵气飞扬,别有韵味。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表达效果最好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①②③  八、关注我们周围的“老王”,不要有旁观者效应和从众心理,善待他人。  九、作业布置  仿句练习:爱心是……【语文教案】相关文章:语文的教案09-02语文的教案11-16语文园地教案09-27语文雷雨教案07-12语文园地教案12-16语文《草原》教案03-01语文高效教案04-21语文小学教案01-03语文《荷花》教案11-26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古诗大意1、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古诗大意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古诗大意《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2、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课堂笔记之古诗大意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课堂笔记之古诗大意《登鹳雀楼》: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望庐山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3、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多音字及近反义词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多音字及近反义词《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惟妙惟肖地勾画了西湖的美景。《望洞庭》描写了秋夜皎洁明月下的洞庭湖的波光与月色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多音字抹mǒ(涂抹)mā(抹布)磨m(磨难)m(磨盘)4、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凄清。 萧萧两字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引出寒声。梧叶摇落、江上秋风又进一步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瑟秋风撩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5、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笔记之课文主题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笔记之课文主题《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6、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笔记之诗意理解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笔记之诗意理解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诗词大意:诗的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7、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课堂笔记之课文主题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课堂笔记之课文主题《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8、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古诗大意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古诗大意《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9、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读后感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读后感读后感一:远望洞庭湖,不知是湖光还是秋月。在无风的情况下,湖面象一面没有被打磨过而又硕大的大镜子,在湖的四周有好多的树木,它们既像守卫着洞庭湖的士兵,又像一个个力量巨大  我眺望着洞庭湖,它是多么美丽。  湖光和夜晚皎洁的月光,融合在一起,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多么融恰。  平静无风的谭水,从远处看多么平,平得看不出一丝水波;又是多么静,静得感觉不出水在动,湖里的小舟划过,不留一点痕迹,更是为洞庭湖添加了一处美景。  三更,可爱的小动物已睡,只有青蛙在湖边叫,划破了寂静的洞庭湖。月光发出不太亮的光笼罩整个洞庭湖。望着洞庭湖看着苍翠的君山,静静的水,鸟瞰洞庭湖就像在白银盘里放着一枚青螺。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3(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三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读后感二:今天是语文课,我们学习了《望洞庭》,讲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游玩了洞庭湖所写下的,那时,洞庭湖的湖水很清澈,与明月的光相连,十分宁静美丽。那天晚上,满面湖面一点风,迷迷蒙蒙的,像一面末擦的铜镜。在明亮的月光之下,洞庭湖中那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这时的洞庭湖宛如一个白银做成的大银盘,青翠的君山,就如同是在大银盘中的一颗小巧的青螺,十分的讨人喜爱。大诗人刘禹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诗---《望洞庭》。10、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之望洞庭好词好句摘抄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之望洞庭好词好句摘抄《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3(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三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11、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诗歌主题:《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生机盎然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高而缓。有人家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驱寒山清冷之意,又照应了上一句的石径,将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3(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三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12、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7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7古诗三首之望洞庭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古诗大意:《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古诗主题:《望洞庭》描写了秋夜皎洁明月下的洞庭湖的波光与月色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3(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三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13、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课堂笔记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课堂笔记诗文简析: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重难点: 1.《山行》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前两句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的处隐约可见的人家。2.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停车后,诗人看到了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14、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课外拓展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课外拓展描写秋天景色的四字词语:秋雨绵绵 秋风习习 秋高气爽秋色宜人一叶知秋与梅花有关的四字词语:暗香疏影 驿寄梅花 傲雪凌霜 雪胎梅骨 不畏严寒有关梅花和雪花的诗句: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5.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15、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1.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2.怎样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深切这同情,同时又从空间上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作者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之外的边塞,让读者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回忆,体验、思考。3.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4.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16、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课堂笔记之段落大意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课堂笔记之段落大意第一段(1):写暑假里爸爸带我爬天都峰。第二段(2-7):写了我在山脚仰望天都峰心里发颤,遇到老爷爷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手脚并用奋力攀登,终于爬上峰顶第三段(8-10):写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互相道谢。17、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雪梅》知识点课文主题:《雪梅》这首诗写法新颖别致,诗人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注释]①降:服输。②骚人:诗人。③阁:同搁,放下。这里读。④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⑤逊:不及;比不上。鉴赏1、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诗人难以评判高下。首句运用拟人手法,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早春梅花与雪花之美。2、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概括写出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这两句妙趣橫生,而且富有理趣,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才是正理。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18、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题西林壁》知识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课文主题:《题西林壁》是诗人游览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不能主观片面。[注释]①题:书写,题写。②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③岭:高大的山脉。④峰:高而尖的山头。⑤识:认识。⑥缘:因为。鉴赏1、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赞美了庐山景色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2、后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19、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我会写:暮m(暮色、暮年、暮气)吟yn(吟唱、吟诵、呻吟)瑟s(瑟瑟、瑟缩、瑟瑟发抖)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20、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之雪梅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问题归纳:1.《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2.说说本课三首古诗的异同点。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21、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我会写:杰:ji(杰出、英杰、英雄豪杰)亦:y(亦然、不亦乐乎、人云亦云)雄:xing(雄鸡、雄风、雄壮)项:xing(项链、颈项、强项)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22、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夏日绝句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为:wi (以为)wi (为什么)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2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课堂笔记译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课堂笔记译文诗意: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2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沙:(shā)沙子 砂砾 (sh)沙一沙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4(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四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25、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主题思想笔记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主题思想笔记《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己亥杂诗》中第二百二十首,此诗,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揭露社会弊病,抨击官僚制度,表现作者火一样的热情,给人以鼓舞和激发。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追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26、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上课笔记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上课笔记《山居秋暝》: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凉爽带来了秋意。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洗衣物的女子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枫桥夜泊》: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与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长相思》: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2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鉴 赏:① 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国家形势的看法。风雷比喻社会变革,万马齐喑比喻当时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②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热切的希望,他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期待着改革大势催生新的生机。问题归纳:1.《己亥杂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哪一句?这句诗表达诗人对现实不满,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的情感。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2.怎样理解《已亥杂诗》中的风雷万马齐暗两个词语?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和尖锐猛烈的改革。万马齐暗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28、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生字组词:熏:熏风 熏陶 熏肉 熏染 臭气熏人杭:杭州 苏杭 杭绸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29、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几:jǐ几个 jī茶几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30、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题临安邸 【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主题:《题临安邸》描写了诗人对苟且偏安、一味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们的讽刺和愤慨,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注解]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②邸:旅店。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④直:简直。汴州: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鉴 赏:① 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山河如此美好。但这样美好的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的这一质问,表现了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② 日揭露游人不顾国计民生整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卑劣行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31、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鉴 赏:① 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② 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问题归纳1.想象九州不同时社会是什么样的?想象到九州不同时土地荒芜,老百姓拖儿带女背井离乡,房屋倒塌,路边常常有饿死的人的尸骨;入侵者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随意挥动着鞭子抽向正在做苦力的人身上,可是他们不敢怒也不敢言2.《示儿》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哪一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尽早收复中原统一祖国领土的迫切心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 家祭无忘告乃翁。3.九州生气是怎样的?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国家安定,官员们挺胸抬头,兢兢业业,做事雷厉风行;老百姓居有定所,老有所养,少有所学;庄稼地里年轻人正在忙碌,庄稼长得茁壮 ,家里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32、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同tng (相同)(共同)同tng (胡同)空kōng (天空) 空kng (空地)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3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y:榆(榆关、榆树、榆荚)pn:畔(河畔、池畔、耳畔)更:gēng(打更、五更、三更半夜)聒:guō(聒耳、聒噪、聒碎)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34、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词人,其词在中国词坛上享有很高声誉。主要作品 :《通志堂集》《纳兰词》。课文主题:《长相思》描写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的状态,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35、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问题归纳《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3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课堂笔记常见易错字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课堂笔记常见易错字浣 (hun) 1.洗:~衣。~纱。 2.唐代规定,官吏十天一次休息沐浴,将每月分为上浣、中浣、下浣。后来借作上旬、中旬、下旬的别称。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5(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五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37、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同步习题及答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同步习题及答案(1)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三、四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3)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4)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答案:(1)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意对即可)(2)这两句借景抒情,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象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种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意对即可)(3)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表现了诗人的旅愁.(4)是旅途中暂时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中小洲边上,苍茫的暮色给客旅之人增添了一缕新的愁绪.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38、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①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②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树,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关注王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王老师微信号diyuan1906(复制到微信添加好友)免费送你六上语文全套课后答案资料39、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1.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此诗写的犹如一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彩艳丽,还有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画面充满动感:飞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满了诗情画意。40、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课堂笔记之精彩赏析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这两句介绍了故事的梗概:一个小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去采莲归来,突出了孩子的可爱。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采字和回字,表现小孩偷采一枝白莲花又匆匆忙忙返回,为的是不想让大人发现他的冒险举动。2.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两句巧妙地刻画了小孩子的天真:他自以为行动机密,不会被人发觉,谁知道小船驶来时,冲得水面的浮萍两边散开,水面波动,出现了一道长长的痕迹,自然完全暴露了她的行踪!藏字表现了小孩既不想让人发现又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天真可爱之态毕现。开字表现浮萍上划出的一条水道,暴露了小孩的秘密这种善意的嘲笑,更增添了小孩幼稚可爱的天性。显而易见,一连串动词表现一连串的动作,儿童的天真可爱形象呼之欲出,读来仿佛一幅栩栩如生的采莲图就在眼前,让人的思绪又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41、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元末明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42、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我家洗砚池边有棵梅花树,开出的朵朵梅花都带着淡淡的墨色。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好看,只希望留下清香之气充满天地之间。4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译文】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的行人,个个都是断魂般地落魄。询问当地之人,何处可以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注释】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4月5日前后(农历三月初)。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供嫔妃游戏。纷纷:连绵不绝。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借问:向人询问。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受到此诗的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为酒店的名称。44、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课文。《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都是描绘祖国山河美好,赞美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古诗。《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与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山的雄奇)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水的壮阔)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显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夜幕刚刚降临,月亮慢慢升起,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显得那么平静,那么悠闲。抬头,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把它皎洁的光轻轻柔柔地洒在了湖面上,湖水就泛起淡淡的波光二、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岸的东梁山和西梁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叶孤舟从天水相接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平滑光亮。45、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46、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三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元日》这首诗就他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47、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48、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49、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50、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首句交代了清明之日的环境,纷纷形容春雨的意境的,还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告诉行人酒家的位置,诗歌结束,给我们留下想象空间。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语言通俗,写得自如,音节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51、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① 迟日:春日。《诗经七月》中有春日迟迟的诗句,春天一到,白昼渐长,所以说迟日。② 泥融: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泥土融化,变得湿润、松软。③ 鸳鸯:一种水鸟。鸳指雄鸟,鸯指雌鸟,雄鸟和雌鸟常常出双入对。52、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1.杜甫的诗中有画,读一读,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中画了什么?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2.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53、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春日照着江山,多么秀丽,春风吹来了花草的香味。燕子们衔着刚融化的泥土忙着筑巢,温暖的沙滩上睡着成对的鸳鸯。54、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迟日即春日,春日迟迟:是说在春天白天变得长了。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花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这两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两句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动静结合,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泥融和沙暖都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55、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56、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峰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57、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58、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59、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这两句诗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写出了春日乡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两句诗写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兴致勃勃地放起了风筝,使春天更显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咏鹅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