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时期带有戏剧性歌舞表演的__被认为是中国戏剧独立艺术的开端。(2分)?

舞剧《王羲之》剧照。 浙歌提供 摄舞剧《王羲之》剧照。 浙歌提供 摄  中新网杭州12月4日电(记者 汪恩民 见习记者 邵思翊)一边泼墨挥毫,一边翩翩起舞,书圣跌宕起伏的人生,以舞蹈为语言,款款道来。12月4日晚,由浙江歌舞剧院创排、浙歌舞蹈团团长刘福洋领衔主演的舞剧《王羲之》在杭州大剧院进行全国首演。  该剧是中国首部书法题材的舞剧,刻画了“书圣”落魄仕途与登峰造极书法平行交错坎坷一生,并被总导演苏时进称为“题材在舞剧中的地位,堪比《茶花女》在歌剧中的地位”。这也是继舞林大会后,刘福洋与搭档朱洁静(饰王夫人)的再一次“亲密接触”。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与浙江有着不解之缘。王羲之祖籍琅琊,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又最终卒于此。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出演一介书法传奇人物,即便是拥有出20多部舞剧表演经验,被誉为“中国舞剧男一号”的刘福洋也深感压力重大。“那就是一个光环一样的存在,舞剧要表现的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不单单是书圣的名字,首先要了解魏晋时期的各种背景,特别是王羲之作为一个文人,气度要符合那个年代的儒雅。”主演刘福洋告诉记者,为此下足了工夫进行采风和历史研究。事实上,该剧也是刘福洋作为浙江省文化厅首批省属舞台艺术“拔尖人才”今年的成果展示。  苏时进是中国新时期舞蹈、中国当代舞种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对王羲之人物的表达,他坚持”舞剧首先是一部剧“,这就必须营造故事的戏剧性和冲突性。  ”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腐败、文人风气最解放的时代,其中人性、政治和社会性的冲突,铸就了人物的深刻、博大和戏剧性。“苏时进介绍,该剧刻画了王羲之入世不顺利,官场上一败涂地,导致他内心极其压抑,到书法中寻求安宁,投入所有精力。书法造诣的提升与现实生活的落败形成强烈的错位与冲突。  除了追求故事的戏剧张力,《王羲之》在舞美上也有创新和突破。为了把书法中笔墨纸砚的意境扩展到了现实场景中来,《王羲之》采用了纯粹的黑白,通过镜面地胶的地板,营造出一种晶莹透明的感觉,折射人物内心的多层次。就连与之互动的视频设计也是采用中国传统书法的墨色和传统绘画语汇的留白。通过写实的舞蹈场景、视频的大写意,两者互动,舞台的正常节奏和视频的美学节奏,让人心理视觉空间放大、夸张、写意。  作为一家已转企改制,并且成功走上市场化道路的剧院“掌舵者”,浙江歌舞剧院院长董兰兴对于《王羲之》信心满满。“浙歌对《王羲之》的定位不是排个剧拿个奖就算了,我们是做最精最好的舞剧。”  董兰兴介绍,强大的人才队伍,是演出高端作品的重要保证。与一般剧团相比,浙歌的演员已不再依赖外借,通过引进和打造人才,浙歌已建立起一支较为完整的团队。这也被董兰兴认为是浙歌改制后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改制以后,我们引进了很多人才,例如刘福洋。”浙江歌舞剧院副院长严圣民表示,目前浙歌舞蹈团的演员们都非常年轻,但其中多个已获得全国性奖项,《王羲之》的参演也帮助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完)
中国戏曲基本常识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戏曲基本常识,希望能帮到大家!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生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老生  指中老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基本上都是戴胡子的,所以又称“须生”,如诸葛亮、蔺相如等。  小生  扮演青少年男子,化妆不戴胡须,扮相清秀、英俊,演唱用尖音假嗓,念自兼用真假嗓,如吕布、周瑜等。  武生  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分为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长靠武生穿厚底靴子,扎大靠(盔甲),武打、工架并重,如赵云、马超等。短打武生身穿紧身短装,穿薄底靴子,偏重武打特技,如武松、林冲等。扮演中老年英雄人物的称武老生,武生还兼演部分勾脸戏(武净戏),猴戏中的孙悟空一般也由武生扮演。  旦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角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  正旦  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庄重的青、中年妇女,以唱功为主,行动比较稳重,如王宝钏、秦香莲等。  花旦  大多扮演青年女性,多着短衣裳,人物,吐格活泼,动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功、说白为主,如金玉奴、小青等。  刀马旦  大都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较重唱、做和鲤蹈,如梁红玉、穆桂英等。  武旦  扮演擅长武打、勇武的女性,着重武打,特别是使用特技“打出手”,如杨排风、孙二娘等。  老旦  专门扮演老年妇女角色的行当,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点,演唱用本嗓(其余旦角一律用小嗓唱),唱腔与老生接近,但具有女性婉转迂回的韵味,如余太君、岳母等。  花面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奸险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  传统戏曲角色行当。宋杂剧中有副末。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数剧种已并入老生行。  丑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与净角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宋元南戏已有丑角。可表现幽默、机智的人物,也可表现灵魂丑恶、奸诈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陛格和技术特点,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龙套  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侍从人员,因身着特殊形式的龙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为一堂。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作用。  折  戏曲的幕和场都叫折。一次只演出一本大戏里相对完整的一小出或是一折,就叫“折子戏”。折子戏一般都是一本大戏中最精彩的部分。一本大戏全场都演叫“全本戏”。如果一些大型剧目一次演不完,需要连演几次,就叫“连台本戏”。  压轴戏  是指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而得名。通常是最精彩的。  梨园  唐代由唐明皇开设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培训演员的地方。京剧界追根溯源就用了“梨园”的名称,世代相传,称戏曲界叫“梨园界”,这一行业叫“梨园行”。戏曲演员们为“梨园弟子”,而有几代人从事这个事业的家庭为“梨园世家”。  科班出身  过去的戏曲演员有些是拜师学艺的徒弟,属个体为单位的家学或叫私学。科班是后来出现的集体学艺的组织,曾培育出大量艺术人才。由于那时的演出单位不叫剧团,而称戏班,最早的科班又是由戏班建立起来的。经过严格训练出师的弟子叫“科班出身”。  草台班  临时搭设的戏台,习称“草台”。旧时经常在农村和集市临时搭台演出的戏班,称“草台班”。  反串  一般演员较少,设备简陋,流动性大。职业演员偶尔扮演与自身本工的行当不同的戏,叫做“反串”,也有被用于男扮女或女扮男的情形。  票友  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他们临时参加正式演出叫“客串”。无伴奏的演唱或不化妆的演唱叫“清唱”。  四功五法  指戏剧的基本功,戏曲演员唱、念、做、打(唱功、念白、做工、武打),俗称“四功”;手、眼、身、法、步(手势、眼神、身段、技法、台步)合称“五法”。  声腔  戏曲以演唱的腔调来区分不同品种叫“声腔”。某些戏曲剧种或剧种的腔调在音乐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较多共同性被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  行头  演戏用的道具、服装。狭义只代表戏装,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节,只按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进行妆饰。京剧传统剧目的服装,基本上都以明代衣冠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类:蟒,帝王及高级官员的穿着,以不同颜色标志品级高低,黄色最尊,皇帝专用,以下依次为绛、白、红、蓝、黑。官衣,中、下级官员的穿着,也按等级分为不同颜色,红色高,黑色低。帔,官员平时的穿着,有时依年龄分,老者绛色,少年红色粉色。褶子,日常便服,有素色、花色,年长者用青、蓝,年少者用红、粉,书生用素蓝,贫士用素黑,落魄者用黑褶子、上缀杂色绸块(又称“富贵衣”)。铠靠,武将的铠甲,胸前置护心镜,腹部及两肩绣虎头,背插四旗,以显示大将威武庄严,这些服饰,男女大致相同,女装尺寸略小。此外,女性专用者有宫衣、云肩、裙、旗装等。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缀一尺上下的白绸叫“水袖”,英武、勇猛的人物盔帽上的两根五六尺长的雉鸡尾制饰物叫“翎子”。  脸谱  化妆方面,最有特点的是净角画脸谱,即用浓墨彩来勾画面部的眉毛、眼窝、鼻窝、嘴角、脸纹,形成五颜六色的各种图案。“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赋以丑型”,这是中国美学评价的传统。脸谱是这种传统美学原则的体现。大体说来,红脸表示赤胆忠心,气性耿直;紫脸表示有血性而较沉稳;蓝脸表示凶猛剽悍,性情暴烈;黄脸表示胸有城府,工于心计;黑脸表示勇武鲁莽或铁面无私;白脸则表示虚伪奸诈,阴险狠毒。在杰出演员身上,脸谱也是帮助他塑造各种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的重要手段。脸谱也有不同流派,这与整个流派的艺术风格是协调、统一的。京剧脸谱较著名的流派有钱(金福)派、郝(寿臣)派、侯(喜瑞)派、刘(奎官)派等。这种手法后来被借用到文艺形式中,称为“脸谱化”,有简单化的意思。  检场  京剧舞台美术工作中还有一项叫做检场。作用是在台上为演员传送小道具、搬动桌椅;帮助演员在台上增减、改换衣服;当剧中需要演员做危险动作时,起安全保护作用;检场还撒火彩,即用松香末撒出各种各样火彩,如“月亮门”、“过桥”、“连珠炮”、“托塔”等,以表现烈焰冲天的场景或神仙奇幻的气氛。建国以来,为保持舞台艺术的完整性,检场活动已采用幕布或灯光予叫掩蔽。  中国戏曲的起源  先秦时期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唐中后期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宋金时期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元朝时期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其中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为关汉卿,他的代表作《窦娥冤》历来被后人称颂。  明清时期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  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  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唐代对戏曲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正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华戏曲应运而生。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为戏曲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蓬勃发展的文化艺术又为戏曲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物质基础,从而大大地推进了它的形成历程。  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  开元盛世,安居乐业,必然要求更多的文化娱乐,尤其是群众性的戏曲活动,民间散乐的娱乐活动,更多地趋向于农闲“自乐班”式的娱乐,也是他们交流感情,学文化、学历史、学道德的一种形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戏剧被称为是第()艺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