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教材所述说明中亚栗特人在古丝绸之路的西亚是哪里上的什么情况?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二、元谋人—— 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 时间:距今170万年 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三、北京人时间: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体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1、能够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2、北京人过群居生活。3、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三、山顶洞人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3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3、生产工具:掌握磨光、钻孔技术(骨针);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原始居民半坡人河姆渡人距今年代距今约6000年距今约7000年生活地区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房屋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等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原始农业(农作物)种植粟种植水稻原始畜牧业(饲养业)饲养猪、狗;打猎捕鱼饲养猪、狗和水牛原始手工业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衣制造陶器(猪纹陶钵-黑陶)、玉器和乐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世界性的贡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稻、粟、黍的国家。第3课 远古的传说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一、黄帝为什么被称为“人文初祖”?(即是黄帝的贡献)答:1、炎黄部落联盟经涿鹿之战打败蚩尤后,经过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2、相传黄帝建宫室,制作衣裳,挖井,发明舟车等,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乐谱。【有些传说可以通过考古成果证实】为中华早期文明的缔造及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做出了卓越贡献。二、什么是禅让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三、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 夏、商、周的更替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君夏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1600年阳城禹桀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几次迁都盘庚时迁到殷汤纣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镐京周武王武王灭商-牧野之战周幽王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洛邑周平王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夏桀、商纣王残暴失民心;商汤和武王伐无道、除暴君得民心;任用贤人(伊尹、姜尚),联合周边小国。三、夏商周的政治1、“家天下”局面。 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启 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3、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土地和人民分给宗亲、功臣,封他们为诸侯。②诸侯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管理土地和人民,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②诸侯的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镇守疆土;服从周王调兵。(3)分封制的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 )(4)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注:夏、商、周的暴君有:夏桀 ;商纣;周厉王(国人暴动、道路以目)、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亡)。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增多,商朝是灿烂时代,西周时用于祭祀。2、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①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②四羊方尊(造型奇特);③利簋[guǐ](记载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的史事)3、制作工艺高超的表现:(1)方法:泥范铸造法;(2)几个代表性的青铜器皿(见上)。二、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发现意义:(1)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3)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名称时间历史特征春秋前770——476年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瓦解;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天子统治力大减,诸侯国势力崛起);诸侯争霸战争不断;战国前475——前221年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新兴地主势力增强;各国纷纷变法;封建制度形成;战争以兼并战争为主,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注释: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战国策》)。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二、春秋争霸1、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2、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或条件:(1)、齐国在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2)、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3)、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3、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答: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4、春秋争霸的影响:(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2)积极影响:①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战国七雄的形成:(1)三家分晋:赵、魏、韩 (2)田氏代齐(3)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战国著名战役:齐魏“桂陵之战”、 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二、 商鞅变法1、 背景:(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2)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 时间:公元前356年 3、 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商鞅是法家代表)4、 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4、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集权)(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富国)(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废除了奴隶制经济基础,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最能体现变法的性质)(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3)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便于赋税征收)军事(强兵)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强兵)5、商鞅变法的作用或影响: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6、商鞅变法是否成功,为什么?答:成功了,商鞅变法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使秦国强大起来。7、战国时期变法的的结果:各国经过变法,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变革,整个社会前进步伐加速。★商鞅具有的品质:坚持真理,不畏艰难,敢于和顽固势力作斗争,勇于创新,为改革不怕牺牲。★ 本课相关成语:退避三舍(晋楚“城濮之战”)、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围魏救赵(齐魏“桂林之战”)、减灶计(齐魏“马陵之战”)、纸上谈兵(秦赵“长平之战”:赵括、廉颇) (注意是哪个战争中的)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都江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2、 地点:成都平原岷江中游3、构成:渠首(鱼嘴、宝瓶口、飞沙堰)和灌溉网
4、 功能:防洪、灌溉、运输5、都江堰修筑的意义:(1)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称为“天府之国”;(2)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第8 课 百家争鸣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时期姓名称谓著作主要思想借鉴或启示春秋时期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1.
顺应自然;2.
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3.
主张无为而治。辩证地看待问题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论语》政治思想:1.
核心思想是“仁”;2.主张以德治国;3.主张实行德政。教育思想:1.
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2.
教学: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学原则 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文化成就: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战国时期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构建和谐社会;反对侵略战争;勤俭治国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构建和谐社会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积极地面对和看待问题韩非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积极改革,勇于创新孙武军事家,兵家鼻祖《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 秦统一中国一、秦的统一 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2.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为灭六国进行了充分准备3、秦灭六国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4、建立秦朝的时间:公元前221年 5、 都城:咸阳 4、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6、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7、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二、巩固统一的措施(一)、问:秦始皇统一后,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1.建立中央集权专制,最高统治者是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3.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经济上:1.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 2.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思想上: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军事上:1.北击匈奴修长城。
2.统一东南、岭南地区,修建灵渠。影响: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万里长城:1、两端点: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作用:抵御匈奴的侵犯。3、秦始皇评价: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但也有残暴的一面;总体功大于过。4、问: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答: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的分裂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秦朝的暴政表现在:1、繁重的徭役 2、沉 重 的 赋 税
(上交三分之二) 3、严酷的刑法 4、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赵高“指鹿为马”)影响: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二、陈胜吴广起义(又名“大泽乡起义”)时 间:公元前209年
起义地点:大泽乡 经过:略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政权地点:陈 (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三、秦朝的灭亡与楚汉之争★ 1、楚汉之争项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成语:破釜沉舟)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四年楚汉之争)★ 相关成语: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 ★ 相关故事:鸿门宴★ 性质:为争夺帝位的战争 ★ 经过:项羽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启示: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2、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西汉的建立1、西汉建立的时间是 公元前202 ,建立者刘邦,定都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 2、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二、休养生息政策1、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2、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3、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起到什么作用?答:(1)措施:下令“兵皆罢归家”,增加农业劳动力;(2)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和兵役。(2)作用: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三、文景之治1、汉初“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答:(1)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2)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3)减轻赋税和徭役;(4)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5)提倡勤俭治国。2、文景之治的表现是什么?答: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1.政治上:①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主父偃的建议)②建立刺史制度 (全国划分为13个州,派刺史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影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巩固了中央集权。2.思想上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禁锢思想)②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3.经济上:(目的: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①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②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影响: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很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4.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5、对外上:开辟丝绸之路。6.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的影响: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西汉第一个皇帝是 汉高祖刘邦 ;东汉第一个皇帝是 光武帝刘秀 。一、光武中心1、西汉的灭亡:公元9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2、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就是光武帝。3、刘秀建立东汉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国家?结果怎样?答:(1)措施:A、减轻农民负担;B、减轻刑法,释放奴婢;C、合并郡县,惩处贪官;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2)结果: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二、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后期皇帝年幼依靠外戚,长大后依靠宦官,从而形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结果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三、黄巾起义1、黄巾起义的原因是什么?答: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统治黑暗,反抗情绪蔓延,从而引发了黄巾起义。2、列举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意义。 答:(1)时间:184年;(2)领导人:张角;(3)结果:起义失败;(4)意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出使西域: 第一次第二次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访问西域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结果未达到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使汉朝了解到西域地区的基本情况。西域各国认识到汉朝的富足和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使汉朝和西域的往来和联系更加密切。3、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①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密切了联系;②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二、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路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①东沿岸—黄海—朝鲜日本②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交流物品中原传入西域:丝绸、漆器,开渠、凿井、铸铁技术等西域传入中原: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乐器、歌舞等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三、对西域的管理1、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 ,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都护府设在乌垒城。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的领土(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2、东汉: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他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班超死后,他的儿子班勇继续经营西域。注:汉朝时中外交往的大事: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补充:结合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1. 纸的发明时间:西汉早期 (用麻做的纸)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都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二、名医辈出1、华 佗 (神医):擅长外科手术、制“麻沸散”、创“五禽戏”2、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三、历史巨著《史记》列举《史记》的作者、体例、内容和价值。答:(1)作者:司马迁;(2)体例:纪传体;(3)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史事。(4)价值: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作品,影响后世史书的编写。四、道教和佛教1、佛教的传入①起源于古印度 ②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③东汉明帝时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④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佛教传入的影响: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问:佛教为什么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佛教提倡转世轮回,宣扬人的今生只要忍受苦难,来世就能得到幸福。故而封建统治者利用佛教来麻痹人民,钳制人民的思想,迫使人民甘心受奴役,服从封建统治。2、道教的兴起 ①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 ②创始人:张陵
③东汉时在民间兴起④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道教的影响:对我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战争时间双方结果影响胜利原因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与袁绍曹操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政治上:①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招揽人才经济上:采用屯田措施,组织军队流民从事农业生产才能上:曹操有很高的军事才能;而袁绍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孙刘胜利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①曹操的军队来自北方,水土不服,不习水战;②曹操兵多将广,骄傲轻敌;③孙刘联军正确的战略战术;④统一全国的条件还不成熟(根本原因)三、三国鼎立的形成国 号时 间都 城开 国 君 主魏220年称帝洛阳曹丕蜀(蜀汉)221年称帝成都刘备吴222年称王建业孙权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1、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2、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3、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 西晋的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国。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国,统一全国。二、八王之乱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是,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混战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内迁方向(称五胡内迁)(1)氐族、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2)匈奴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3)鲜卑族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山西及河套地区。2、十六国: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3、苻坚统一黄河流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进行改革,缓和了“胡”“汉”之间的矛盾。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东晋的兴亡1、西晋是在什么时候被什么人灭掉的?答:(1)时间:316年;(2)匈奴人。2、是谁建立了东晋?在什么战役中东晋战胜了前秦,解除了北方的威胁?答:(1)司马睿;(2)淝水之战。二、南朝的政治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答:第一,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第二,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主要原因)第三,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2、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答:(1)农业方面: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改进,农业迅速发展。(2)手工业方面:缫丝、造纸等技术有很大提高。(3)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3、江南开发的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淝水之战1、交战双方:东晋与前秦;2、特征:以少胜多;3、结果: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的根本目的和原因是什么?答: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强对中原的统治。2、北魏孝文帝推行汉俗的内容有哪些?答: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学汉制、学汉礼。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注意: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都城都在 建康 )北朝包括的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时间: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2、内容: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3、意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类别朝代代表人物著作贡献数学南朝祖冲之《缀术》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3.1415926—3.1415927。领先世界一千年。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地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介绍山川河流等。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书画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是“书圣”。绘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绘画题材广泛,水平较高。石窟艺术北朝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附:1、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要求记住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2、用图表画出朝代顺序。1、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有哪些?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2.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答: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3.黄帝为什么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答:是因为:(1)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了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2)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下属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3.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怎样分封?有什么作用?答:目的:是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依据: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一。对象:宗亲和功臣。诸侯的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作用: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4.齐桓公为什么能第一个称霸? 答:①齐国地理位置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③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扩充疆界; ④政治上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5.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州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变法的主要作用是:使秦国的国力磊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路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6.列举孔子的思想内容? 答: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有:1.提出了“仁”的学说,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首先规范。2.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7.孔子的教育主要成就? 答:①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8.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答:①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②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以圆形方孔铜钱为全国统一货币;并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③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④“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⑤派大将蒙恬大举北击匈奴,修筑长城。⑥秦始皇还派兵统一了南越各部,修筑灵渠,开发南疆。9.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答: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④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10.说一说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在你原先的印象中,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在影视剧中了解的秦始皇与历史上的秦始皇有没有差别? 答: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电视剧中的秦始皇是艺术形象,带有“戏说”甚至虚构的成分。历史上的秦始皇是历史的真实,两者差别很大。 11.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答: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有:①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②徭役繁重;③赋税沉重;④刑法残酷和秦二世统治的逾加残暴。12.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①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③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13.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有什么影响?答:第一,江南地区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第二,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第三,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第四,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影响:江南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尤其西晋时,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南方,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形成我国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14.自东汉以来的人口南迁,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答:人口南迁,不仅使南方增加了大量了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结合农民工进城务工,劳务输出等迁徙现象,请说一下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答:现实生活中的人口流动和人口迁徙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管理不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社会治安恶化等问题。15.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答: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后,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①说汉语:规定官员在朝廷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③改用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④通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喜欢请点赞支持!谢谢!

{{`发布时间:2023-1-19`}}
云展网企业画册制作
产品说明书
其他
课时作业历史
{{!bookData.isSubscribed?'关注':'已关注'}}
风雪归人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版图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更多案例{{item.title}}
{e.stopPropagation()}">
x
{{item.desc}}
{{item.title}}
{{toas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丝绸之路的西亚是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