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寿最后被谁杀死的是暴君吗

“封神故事”可能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了,武王伐纣、妲己祸国、哪吒闹海、雷震子救父、比干挖心……经典故事比比皆是,诞生了非常多的影视作品。近些年更是出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新神榜》系列爆款动画片。周四,乌尔善导演十年磨一剑的真人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将上映,影片上周六开启点映,记者与不少观众的总体感受差不多——故事改编力度大且有新意,以西伯侯之子姬发,也就是年轻时期的“周武王”为叙述视角,围绕英雄成长来展开故事。古早故事如何全新改编———妲己和商王的关系等有了全新解读作为一个经典的神话故事,“封神”被演绎过许多版本,包括小说、连环画、曲艺等形式,诞生了很多令观众称道且充满情怀的改编作品。1990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基本还原了小说的剧情,是80后、90后寒暑假的必看电视剧之一。2006年的电视剧《封神榜之凤鸣岐山》和2001年播出的电视剧《封神榜》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此番电影《封神第一部》揭开了《封神三部曲》的序幕,故事关于商王殷寿与狐妖妲己勾结,暴虐无道,引发天谴。昆仑仙人姜子牙携“封神榜”下山,寻找天下共主,以救苍生。西伯侯之子姬发逐渐发现殷寿的本来面目,反出朝歌……从影片内容来看,现代性改编的新意颇多,对“妲己祸国”、“比干挖心”、“文王食子”等做了重新解读,传承经典的同时注入了更符合时代的表达。“妲己祸国”中,妲己与商王殷寿的关系做了全新解读,商王不再是大家刻板印象中的“无知脑残”暴君,相反,他工于心计,有网友表示,他堪称“PUA大师”,对质子们的洗脑相当有手段。此前多部影视剧带来了傅艺伟等众多版本“妲己”,记者注意到,这版妲己保留了小说《封神演义》中狐妖的设定,但她与纣王的关系并非简单的“诱惑与被诱惑”,而是“诱惑和利用”。商王殷寿明知妲己是狐妖附体,可为了实现他的权力野心,他甘愿被诱惑,想利用狐妖力量来巩固政权。另外,第一部就已出现了多个耳熟能详的“封神名场面”,比如“文王食子”,也就是殷寿将伯邑考的肉做成肉饼拿给姬昌吃。此处的改编力度也大,原著中,擅长卜卦的姬昌早就知道这个场景,继而隐忍面对。而影片中,先设定了姬昌无法占卜自己,这样一来,“文王食子”带给观众的震撼更强烈,不仅展现了殷寿的残忍,更是将姬昌与殷寿的“内在冲突”推至顶点。不少80后观众表示,记忆中的“封神故事”有很多暴虐凶残的场面,是自己的童年阴影,现在再看这个故事,却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和人性思辨。故事落在了年轻英雄的成长上“封神”这个古早故事距今已有3000年之久,经典神话故事如何跨越时间之河与当代年轻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是最大难题。除了人物关系和名场面的重新诠释,记者注意到,《封神第一部》的叙述视角也做了颠覆性改编,大胆地从西伯侯之子姬发的视角展开,旁白部分正是姬发的口吻。姬发是西伯侯姬昌的二儿子,从小被送到朝歌做质子,在商王身边长大,他一开始对商王殷寿非常崇拜,认为他骁勇善战,后来渐渐认清其暴虐的真面目,继而实现自我觉醒。片中有一段经典台词非常点题,也非常容易成为网络热搜话题,即,李雪健饰演的西伯侯姬昌,跟儿子姬发说:“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其潜台词正是要姬发学会独立思考,分辨善恶真假,要有勇气和担当。由此,年轻观众很容易与姬发的善恶抉择和英雄成长达成共鸣。另外,《封神第一部》对西伯侯一家的刻画,也非常容易打动观众。有网友看完表示,太喜欢大儿子伯邑考了,简直就是自己的梦中情哥,可惜戏份很少,第一场戏他和西伯侯一起出现,站在父亲边上好乖巧好温柔,玉树临风堪称“封神第一美男”,“他就像西岐土地上长出来的麦子,挺直腰杆不卑不亢,有自己的清香和光芒”。后来他没有听父亲的嘱咐留在西岐,毅然前往朝歌救父,知道自己回不来,提早准备了两匹马,一匹给弟弟姬发,一匹给父亲,希望他们能脱身归家。这些家族亲情和付出,也是推动二儿子姬发觉醒的一方面,《封神第一部》铺垫至此,彩蛋显示接下来的第二部,太师闻仲班师回朝,或将攻打西岐。神话史诗风格如何实现——“复古而不泥古”,兼具古典美和现代感《封神三部曲》自立项初期,就奔着“中国神话史诗”去的,除了故事庞大、人物线众多之外,还需要宏大完整的奇幻构架,故事的背景和视觉风格也格外重要。从成片效果来看,影片主创花了不少心思。“封神故事”发生在商周时期,在服化道和置景上,导演乌尔善坚持“复古而不泥古”,力求在现实与幻想,古典美和现代感之间找寻平衡,“构建神话世界的逻辑是,它一定是想象出来的,但同时也要给人以真实感。”学者马未都在观影后点赞表示,讲好中国故事实际上是在讲所有的“文化痕迹”,整个电影中的服化道等都在尽力呈现那个时期的氛围。据影片前期曝光的信息显示,服装和道具均从古代绘画及文物中汲取灵感,比如殷商和东南西北四方诸侯国的人物造型,就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五行五色”概念,所有玉饰也都是真的。饰演殷寿的费翔在特辑中赞叹表示,这些服装对演员的帮助很大,让大家增添了对角色的信念感。第一部中出现了多个大场面戏,“天子驾六”马车、“玄鸟生商”表演等场景令人震撼。据悉,主创人员查阅了很多专业资料,包括商周古墓的发掘报告,不仅复制还原了历史上的“天子驾六”马车,更以传统工艺制作出想象中的道具,比如商王殷寿登基大典上,用于表演“玄鸟生商”故事的玄鸟,剧组特意找到潍坊风筝的非遗传人用竹子扎制而成。电影中各类兵器的造型也格外考究,不仅使用了3D打印技术,更包含了文化逻辑和美学巧思。比如,东、南、北三大伯侯佩剑上的蟠螭、白象和虎形装饰,正是其诸侯国的图腾。比如,片中商王手持的铜钺,参考了殷墟博物馆馆藏铜钺,形似斧而较大,圆刃可砍劈。鼍鼓、篪……殷商乐器让人眼前一亮值得一提的是,《封神第一部》中运用到鼍(音tuó)鼓、篪(音chí)等古代乐器,让人眼前一亮,而且这些古乐也参与到了电影叙事中。据影片曝光的特辑显示,商王登基大典上,音乐在歌的部分使用了《诗经·商颂·玄鸟》这首诗歌,选择极具中国古代特色的群笙演奏,且是非常少见的没有簧片的传统笙,与《商颂》里的唱词相映生辉。“鹿台·宴饮”场景中,商王殷寿敲击鼍鼓,伯邑考吹篪,一曲合奏酣畅淋漓。据悉,商代鼍鼓被誉为“万鼓之源”,片中鼍鼓的形制参考了殷墟遗址出土的鼍鼓。伯邑考的箎则参考了曾侯乙墓葬中出土的篪,由青年笛箫演奏家王华用笛子吹奏降E小调模拟篪的音色,听起来很是古朴。龙德殿上,质子们的战舞音乐采用了古琴曲《神人畅》中的旋律制作而成。据悉,河南博物院的殷商乐器给电影音乐创作带去了很多帮助和灵感,电影里的埙和编钟参考仿制了妇好墓里出土文物的形制。因此,综上来看,《封神第一部》在构建瑰丽神话世界的同时,也设置了丰富而有契合当下的情感线,以深刻的人性刻画为核心,纣王、妲己、姬发、殷郊等角色的人物成长和心理变化有迹可循,期待第二部能带来更多惊喜。实习生 陈贝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校对 王菲
  中国神魔谱系小说中最具史诗色彩和改编潜质的莫过于“西游”和“封神”,而“封神”中的哪吒等人,虽有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佳作问世,但毕竟是单体电影,不能尽书“封神”的宏大宇宙和翦商的壮阔传奇。  直到《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于20日上映,“封神”谱系才迎来能够媲美“西游”相关影视作品的史诗大片。三千多年前的煌煌大商和武王伐纣的神魔大战,将渐次来到观众面前。  其中,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姜子牙、哪吒、杨戬、申公豹、四大天王等众多角色固然为广大观众所熟识,但称得上“万众瞩目”的恐怕还是苏妲己。乌尔善导演砥砺九年才艰难面世的《封神》,又是如何书写这个绝世妖姬的呢?  壹  《封神》的故事始于战争。冀州侯苏护叛商。悍勇威武的二王子殷寿带兵征讨,于冀州城下斩杀叛臣。其女苏妲己为追随父兄,摘金簪,刺脖颈,以死明志。此时,因沾染殷寿之血而解除封印的九尾白狐,夺舍死去的妲己,被当做战利品带回殷商营地。  狐媚的妲己窥见殷寿的野心——他想承袭王位,成为天下共主。横亘在他面前的是年迈的父王和平庸的长兄。妲己助他,魅惑其兄,令大王子当众弑父,后又为臣子所杀。障碍清除,殷寿名正言顺地登基称王,即历史上的纣王。殷寿(商纣王),费翔 饰  妲己,毋宁说狐妖,三分人性,七分狐性,总是自带一种病态的娇和凄冷的媚,会疗伤,能读心,带着暧昧不清的“报恩”心理,想辅佐殷寿成为永远的王。  但《封神》无意重复过往剧集的窠臼,赋予她过多的靡艳和狠毒,而是要借妲己成就乌尔善团队原创的,也是电影唯一的故事主题——弑父。妲己,娜然 饰  全片最震撼的一幕场景是,殷寿强指四大伯侯谋反,要求他们的儿子亲手弑父以示忠诚。龙德殿上的残酷考验令人唏嘘。不同父子,不同命运,像一副讲述古希腊悲剧的油画。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两个“弑父者”,当属姬昌之子姬发和殷寿之子殷郊。姬发,于适 饰  姬发听到父亲姬昌有反意,即向商王殷寿告状,置父亲于险境。而后多次希望父亲认罪;商王也要求他再次弑父。但后来他终于认清商王面目,放走父亲,转而剑指某种意义上的养父和君父——商王,并最终将其杀死。姬昌(西伯侯),李雪健 饰  殷郊的“弑父”之旅更是全片用心所在。他极为崇拜父亲殷寿。殷寿登基,天谴降临,大商将亡。唯有商王自焚祭天,才能消除天谴。殷郊愿代父受过,希望父亲传位给他,让他去献祭。可此举换来的却是殷寿的猜忌。他怀疑儿子想谋夺王位。  妲己再度登场。她的戏剧功能实为完善、夯实乃至成全殷郊的“弑父”之路。她的狐妖真身,两次为殷郊撞见。母亲姜王后的死,也与她脱不了关系。急于诛妖的殷郊,持剑闯入父亲寝殿,甚至刺伤父亲。殷寿大怒,命人缉捕殷郊。  哪怕见过父亲的滥杀无辜和残暴不仁,殷郊也坚持认为,父亲是为狐妖迷惑,并非发自本心。直到比干剖出玲珑心,逼出妲己的狐妖真身,父亲殷寿竟为其辩解,称她是祥瑞,而非妖邪,可以助他成就大业。殷郊终于痛苦地承认,父亲是暴君,是天谴的源头,是一切恶的始作俑者。妲己不过是父亲野心的外化和成全。  影片至此,对妲己的塑造完成了逆转——通过姜子牙的一句论断“福祸无门,唯人所召;心怀恶念,妖孽自至”,以及殷郊的醒悟,完全否定了自古以来视妲己为“红颜祸水”的论调。  从崇拜父亲,到决心弑父,对殷郊的这种转变,妲己可谓“功不可没”。但她绝不是导致商王父子反目成仇的主因。  罪不在她。罪在殷寿为王位不惜弑父杀兄,埋下上天灭商的祸根。罪在殷郊天真懵懂,不了解父亲的权欲,竟妄图继承王位,代父祭天。  子不知父,父不知子。  弑父杀子,终成恶果。妲己不过是一推手,或无心,或有意,搅动在这场“权欲与父子”的棋局中,她亦是棋子,而非弈人。殷郊,陈牧驰 饰  其实就算没有妲己,殷寿也会如《哈姆雷特》中的王叔般,用毒酒害死王兄,谋篡王位;殷郊也终将走上哈姆雷特的道路,以剑弑父(是继父,也是君父)。  当然,把妲己从“红颜祸水”中捞出来,为她重新正名,会削弱她的戏剧功能。通俗讲,就是戏份少了,沦为用鬼魅、妖艳来调剂黑色基调的叙事工具,而非一个可与纣王比肩的祸国妖姬。对此,只能说乌尔善团队志不在“妲己”。  贰  《封神》中的妲己一角由娜然饰演。据乌尔善介绍,这位“妲己”是从一万多人里面选出来的。她的形象气质,颇为贴合原著描写的“乌云叠鬓,杏脸桃腮,浅淡春山,娇柔柳腰”。但也仅限于形象契合。涉及到妲己的故事线,《封神》可谓有史以来最不依循原著的电影。  据原著《封神演义》,纣王拜祭女娲庙,见女娲塑像而“陡起淫心”,并题壁淫诗。女娲愤怒不已,命千年狐狸精祸乱君心,以待武王伐纣,翦灭大商。狐狸精夺魂附身貌比天仙的苏妲己,进入朝歌。纣王极为宠溺她,几乎言听计从。  于是,妲己便开始发挥她祸国殃民的手段:在刑罚上,制造炮烙和虿盆,戮杀忠正大臣和王妃贵人;在淫逸上,建造酒池和肉林,极尽奢靡,致使纣王荒废朝纲;对上,她设计陷害姜王后,剜去其一只眼睛,并炮烙双手,令其痛苦而亡,又假借心口痛,逼得王叔比干剖心而死;对下,她撺掇纣王杀子,又情迷伯邑考,伯邑考不从,便下醢刑,将其剁为肉饼,逼其父姬昌吞食;对广大民众,她提议建造鹿台,广兴土木,征调万民,榨尽民脂民膏,百姓苦不堪言,尤为可恨的是,为了好玩,随意将路边老小砍断腿,致其惨死,又搜刮孕妇,剖腹猜婴儿性别,一尸两命。姜王后,袁泉 饰  累累恶行,罄竹难书,惹得天怒人怨,委实是“红颜祸水”。虽说妲己是受命于女娲娘娘才来败坏殷商的。但她的败坏远超法度人伦,残害无数生灵,纯粹是在享受作恶与杀戮的乐趣,终被姜子牙砍下头颅。  据此改编的影视剧作品,如傅艺伟、温碧霞、林心如、张馨予等人扮演的妲己,基本上都逃不开原著的设定,就是典型的狐媚祸主,病民蛊国,致使纣王乱朝纲,失民心,败天下。林心如版妲己,2009年《封神榜之武王伐纣》  《封神》却另辟蹊径,让妲己沦为一面照妖镜,显现纣王的腐坏与恶行。她从来不是首恶,最多算恶的帮凶,实在不该承受祸国之罪,殃民之责。试想,一个古代帝王,若自己温良恭俭,敬天爱民,纵有妖邪奸佞,又怎会放任他们作乱,乃至断送大好江山。  事实上,《封神》相比较《封神演义》而言,可能更接近历史上真实的妲己。  中国历史上较早记录妲己的有《国语·晋语》。文中提到,“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膠鬲比而亡殷。”意思是殷商帝辛(即纣王)征伐有苏。妲己作为战利品,被嫁给纣王并受宠。隐有刺纣王荒淫之意,但妲己只是一个受宠对象,也就仅此而已。  《史记·殷本纪》提到纣王时,称他“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说纣王淫逸耽乐,沉迷酒色,对妲己百依百顺。宫内大兴歌舞、土木和一切游玩的东西,都是纣王想取悦妲己。至于造炮烙、建鹿台、剖比干等,皆纣王所为,妲己最多担一个“不加劝谏”的罪名。《封神》“比干剖心”  妲己真正的恶名源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孽嬖传》,“妲己配纣,惑乱是修,纣既无道,又重相谬,指笑炮炙,谏士刳囚,遂败牧野,反商为周。”这是刘向对妲己下的判词,说纣王无道,妲己是从犯,最终导致商朝败亡。此后,妲己就逐渐演变成了亡商的祸水。但刘向如此书写,本意是想借妲己等暗指赵飞燕姐妹,告诫汉成帝不要沉湎美色。  妲己沦为借古讽今的“冤种”;加之后世儒林子弟,不该、不能、不愿直接刺上,便逐步将亡国之罪推给一个女人。褒姒是这样,杨贵妃也免不了受此冤屈。  如今,妲己的冤案算是被《封神》给破了。  叁  虽说《封神》给妲己去了“污名”,却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以妲己、姜王后为代表的商代女性降低成了叙事工具,存在感极低。这出宏大的“弑父”戏码缺失女性的参与,可能与真正的商代历史是不相符合的。  事实上,从已发掘的甲骨文来看,商代女性比我们想象的社会地位要高得多。中国台湾历史文化陈列馆设计的“妲己”形象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古代尤其是殷商时期,最为重要的两件事。《封神》中出现的祭天问卜,姬昌卜卦,诸侯征伐,攻城略地,基本可视为那个时代的常态。  先说祭祀。甲骨文中有大量辞例,谈及女性可参与甚至主持祭祀活动。“贞:勿呼妇好往燎。”“壬辰卜,争贞:妇好不往于妣庚。”这都是商王令妇好主持祭祀。此外,若妇好生病,商王还会多次问卜,举行祭祀以求祛除疾患。在甲骨文的记事刻辞中,多处提及女性从某地取得甲骨,给商王送来甲骨等。可见,女性在祭祀中,无论是主持,参与,抑或是成为被占卜对象,都很常见。中国国家博物馆,商王武丁时期卜甲,图据视觉中国  再说战争。甲骨文中同样有大量女性参与军事行动的卜辞。“呼妇好先共人于庞。”这是在问,是否呼令妇好在庞地征集士兵。也有辞例提及,“登妇好三千,登旅万”,有学者认为“妇好三千”是指三千女兵。以及妇会亲自参与战争,“勿呼妇妌伐龙方”,甚至带回俘虏。在殷墟妇好墓中,曾出土100多件兵器,尤其是铸有“妇好”铭文的青铜钺。斧钺可是军事统帅的象征。可见,妇好是个赫赫有名的女将军。铜柄玉矛,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图据视觉中国  至于其他方面,商代女性不仅会参加农业劳动,有的还有自己的封地,向商王纳税。在已发觉的商代墓葬中,夫妻同葬的很少,多数是单人葬。由此看来,那时的女性并非男性的附庸。  当然,很多卜辞提及的“妇好”,是殷商武丁王的妻子。也许她只是特例,不能代表商代全部女性。但管中窥豹,一个王宫女性可以带军打战、主持祭祀、拥有封地等,可见商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基本上还是要高于后世几个朝代的。  《尚书·牧誓》中,周武王提及纣王和殷商的罪责之一,就是“牝鸡司晨”。意思是说,女性地位太高了,甚至抢占了男性的位置。这或是在指责妲己惑主,但从另一角度看,不也说明了商纣王、武丁王时期的女性地位,比起后来的周朝要高多了吗?别忘了,后来君臣父子的那套礼乐制度就是肇始于周朝。  有关“妲己”的争论不会就此罢休。《封神》对她的改编还是可敬的,之后的两部续集,或可看到更多惊喜。当然,现实中也可能会有更多甲骨出土,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掩盖在历史迷雾下的真相。  参考资料:  许仲琳《封神演义》2009年,时代文艺出版社  李硕《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202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齐航福《中州学刊》2014年第12期  撰文 李瑞峰 编辑 程启凌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百赞了,修改一下,继续完善。0.一个失败者(脑补)电影开篇攻打冀州前,殷寿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失败者。我相信,年轻的殷寿和电影里的姬发一样,是希望做一个大英雄的。少年时,跟随闻太师,学了不少战阵上的本事,但是当闻太师远征开始的时候,他彻底的边缘化了。也许不是闻太师不愿意带他,而有可能是帝乙和殷启担心他继续从军,会不会在战后带着百万雄师回来夺位。作为一个王子,娶了一个伯侯的女儿,算是门当户对,毕竟同为王子的殷启的婚姻也是这么弄的。但是由于不是继承人,这样的婚姻更多的像是一种政治和亲,没什么实际意义,不能提供什么实际的助力。作为王叔的比干也不见得待见他,电影里的比干基本 就是个神棍,对比亲情,可能更相信天意。对殷寿来说,比干是他最不想成为的未来,因为实际上比干和他的情况一样,都是无权继位,被扔到宗庙里面伺候祖先的。但是殷寿不是神棍,根本看不上这样的工作。他能做的,就是和质子们混在一起,在800质子中,选择年龄差不多的100-200名,组成质子旅,精心训练,作为自己的实力补充。很多批评者说800质子年龄怎么可能一致,但是从电影看,他的质子旅没有800人,最多200人。另有批评者说,质子死了怎么办?从电影看,这些质子根本就是第一次上战场,平时更像一群留学生在朝歌学习军事知识,殷寿也更像一个军事学教授。出征冀州,根本就是一次意外,是殷寿苦心经营得来的一次立功机会。1.冀州的套路洗脑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希望加恐惧!冀州城外,苏全孝叩门而不得。如果我遇到这个情况会怎么办?如果我不爱这个孩子,那就干脆点,一刀砍了。反正是个质子,他老子苏护都反了,用他人头祭旗也是他的宿命。如果我爱这个孩子,我要么会说,孩子,你老子铁了心造反,你劝不过来的,你先回朝歌吧,这里我来搞定。或者说,孩子,你父亲背叛了朝廷,咱们一起抓了他,也算你戴罪立功。可以殷寿居然劝苏全孝自杀?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质子旅其它人心里除了成为大英雄的希望之外,增加失去家人、失去生命、失去一切的恐惧。这是最高端的洗脑套路。2.不死挂,野心的开端一番辛苦,抓了一个小狐狸。殷寿跟一个受伤的野兽一样,独自在营帐里处理伤口。对凑上来的狐狸是抗拒的。但是,当狐狸治好他的伤口,他眼神变了。闻太师远征,朝廷实力空虚的背景下,苏护反了。朝廷久攻冀州不下,他看到了这个机会,他需要打出自己的名号。战场上,明明有十万大军,但是他都不用,非要亲自带质子旅冲锋,为的就是建立战神的形象,像极了投名状里的李连杰。打到最后,他害怕了,要不是姬发几个,他还真可能被苏护反杀了。深夜,他坐在营帐里,一半是伤口的疼痛,一半是不得志的郁闷。这个时候,小狐狸能治伤,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不死挂来了,以后无论做什么,有小狐狸在,都死不了,那还怕什么?于是他不用再掩饰自己的野心,黑化了。果然,影片最后,即使被姬发刺死,小狐狸也能让他复活。再加上小狐狸居然可以附体,篡位的计划自动的就生成了。可以说,这种挂不论放给谁,估计都很难抵挡自身的欲望了。3.天变、心变 登基大典,殷寿的亲叔叔比干跳出来,非要他自焚谢罪天地。这哪是亲人说的话啊?一点缓冲都不留?当比干说天谴的时候,殷寿第一时间是让步,殉100个奴隶。但是比干寸步不让,直接说一万个都不够。又举例子说以前谁谁自焚就化解天谴了。这算什么?皇室老王、长子都死了,就剩下殷寿一个,还要自焚。比干想干什么?想自己继承王位吗?好死不死的,殷郊跳出来说禅位给他,替殷寿自焚。殷郊继位了不去死怎么办?事后不猜忌殷郊才怪。这是继位第一天啊,继位大典才开了一半,家族长老和唯一的儿子集体逼宫,让他去死!最妙的是,当天晚上,殷郊就提着剑,杀进了殷寿的寝宫。4.靠谱的和不靠谱的既然承诺了自焚,就得想想办法了。小狐狸能治伤,但是不能防火。还好天下能人异士很多,找找看吧。黑袍的申公豹,要修炼500年,算了吧,不靠谱。白袍的姜子牙,一个神器直接解决问题,挺好,但是跑了,还是不靠谱。怎么着,黑袍和白袍打起来了,算了,叫姬发去追吧,这小子靠谱。怎么着,姬发把四大伯侯抓回来了,说他们要造反?四大伯侯也不靠谱了?这些个不靠谱的,干脆通通都杀掉。(此处有独白)等等,我废了多大劲,隐忍多少年,直到开了不死挂,才有机会杀了老爹和哥哥才得到王位。你们想死哪有那么容易,叫你们儿子杀了你们,不能老让朕自己当坏人。还好,还有几个靠谱的,不管是毫不犹豫还是扭扭捏捏,总算杀了自己老爹,有自己的风范。姬发这个靠谱的,怎么变得不靠谱了?叫姬昌认罪?有意义吗?得,我看你们有啥花样。得,直接来了个花样美男,完美的无可挑剔,甘愿赴死。成全你吧。儿子不杀老子,那就叫老子吃儿子。我当不了好人,你们谁都别想当好人。5.四大伯侯的性格和命运四大伯侯两次开会,一次女娲庙,一次杀伯侯的宴会(是龙德殿吗?),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也决定了他们命运的不一样。导演用心了。姬昌,只负责煽风点火,拿几个草棍说老王的死另有其人,然后不说话了。红袍老怪(殷启的的大舅哥)立即跳起来说,造反造反,你们反不反?你们不反我来反。殷郊的舅姥爷一直在说,不反、不反,我们不反。最后一个没什么立场的,说弄清楚再说。结果呢?没立场的(北伯侯)被儿子直接弄死了。跳反的(红袍老怪,殷启大舅哥),带着儿子想反杀,一起被弄死了。不反的(殷郊舅姥爷),为了保儿子,把自己命送了。煽风点火的,怼了殷寿一句“你死于血亲之手”,就不吭声等死了,但是常年教化(狡猾)的姬发想出了缓兵之计,算是保住了命。6.羡慕嫉妒恨姬昌父子三人,父慈子孝,姬发缓兵之计在前,伯邑考一命换一命在后,姬昌老贼拿几个草棍非说我死于血亲之手。殷寿破防了,这鲜明的对比,一个野心家是受不了的。为什么黑暗的只有我?为什么你们就可以这么光明?7.疯狂的前奏殷寿怂恿质子杀了三个伯侯,包括殷郊的舅姥爷(实在记不得是哪个伯侯了,东南西北,就记得西伯侯姬昌)。当晚,王后就跑来血谏了。这一段,殷寿全程无语,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帮谁。原配老婆虽然没什么感情,但是他潜意识知道原配老婆走到才是正道。但是又舍不得小狐狸的不死挂。所以他看戏。但是明知道两人实力差距的情况下看戏,实际上就是帮狐狸精了。实在不愿意用妲己这个名字,不管原著还是电影,妲己就是妲己,早早就死了,除了留下一个名字,但是几百年了,人们骂的都是妲己,唉,妲己这女孩子真可怜。殷寿已经在疯狂的边缘了。8.萌蠢的殷郊老娘死了,殷郊还没认识到事情本质,提着刀杀进寝宫(第二次了),要砍小狐狸。被小狐狸轻松化解,还落了一个刺杀亲爹的罪名。跑路前,留下了鬼侯剑。这应该是个重要道具,但是导演一直没有说清楚鬼侯剑的来龙去脉。9.疯狂的殷寿殷寿和小狐狸被骗去了宗庙,小狐狸被比干一番操作显出了原型。殷寿彻底疯了。前面的承诺当场翻脸不认,收监并计划斩首亲儿子殷郊,一把火烧了宗庙(此处有“冬天里的一把火”BGM),熊熊烈火中,殷寿和狐狸精互陈心迹,达成了野心家的战略联盟。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殷寿了。、除了命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封神榜真相很恐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