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直升机出事故,只能选择飞机迫降成功率吗?

老周摘要:12月8日,印度国防参谋长拉瓦特上将因乘坐的直升机坠毁而遇难。只要留心一下,就可以发现,有关直升机空难事件还是不少,不少达官贵人在直升机空难事故中遇难,为什么直升机空难这么多,简直成了政要杀手?
12月8日,印度国防参谋长拉瓦特上将因乘坐的直升机坠毁而遇难。只要留心一下,就可以发现,有关直升机空难事件还是不少,不少达官贵人在直升机空难事故中遇难,为什么直升机空难这么多,简直成了政要杀手?
除了这次直升机空难,简单盘点一下最近的直升机空难:
2021年3月29日,捷克亿万富翁皮特·凯尔纳在直升机事故中罹难。他是捷克投资公司PPF集团的创始人,身家约157亿美元,是唯一进入全球500富豪榜的捷克人。
2021年3月7日,法国达索集团创始人马塞尔·达索的孙子奥利维埃·达索在直升机事故中罹难。他不但是著名的航空工程师,也是达索公司的掌门人,身家约为50亿欧元,在2020年全球富豪榜中排名第361位。
2020年1月26日,前NBA球员科比·布莱恩特在直升机事故中罹难。
2020年1月2日,台军“参谋总长”沈一鸣在直升机事故中罹难。
2019年7月5日,美国富豪克里斯-克莱因在直升机事故中罹难,他身家约123亿美元,被称为“煤炭大王”,也是特朗普的大金主。
这还只是最近一两年里的名人直升机空难,再往前推,私人直升机还不普遍的时期,高级将领的直升机空难还有:
1991年6月16日,成都军区副司令张德福中将在直升机事故中遇难。
1990年8月21日,台军“空军副参谋长”林隆献中将在直升机事故中遇难。
1976年7月7日,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开国中将)在直升机事故中遇难。
1974年12月27日,台军一架直升机坠机,机上包括“陆军政战部主任”张雯泽中将、第一军团司令茍云森中将、第十军军长冯应本少将等13人遇难,“陆军总司令”于豪章上将重伤。
……
不是说航空器安全系数最高,怎么直升机空难这么多?
先来说说直升机是一种怎样的航空器?
直升机的原理就是中国民间小玩具的竹蜻蜓,发动机带动旋翼,引起空气扰动形成升力,就像是把直升机托举在空中。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就曾绘制过旋翼机的草图,当然按照现代航空理论,这种设计的直升机肯定是飞不起来的。
1907年,法国人保罗-科尔尼制造出了一架有四个主螺旋桨的直升机,说是直升机其实更像是一种“飞行自行车”。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由飞行员驾驶并成功升空飞行的直升机。
1937年,德国科学家福克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直升机FW-61,并由女飞行员汉娜·莱西驾驶,以68公里的时速度轰动了世界。
1940年9月,伊戈尔·西科斯基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意义的实用型直升机VS-300。此后直升机就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具备空中悬停、垂直起降的特性,使得直升机在军用、民用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虽然直升机速度、航程、升限等性能都不如固定翼飞机,但直升机轻便灵活,特别是在短途(500公里以下)行程中比汽车火车和固定翼飞机都有更大的优势。就和世界上绝大多数新事物都首先运用于军事一样,直升机最早也是用在军事上,1951年3月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用直升机将20多人的分队机降到旺方山,这是直升机首次参加实战。
随着直升机相关技术的发展,不但在军事上实用越来越广泛,而且在民用领域也开始大放异彩,深得很多高官富豪的青睐。像美国总统的专机,很多人知道“空军一号”,不过“空军一号”是固定翼飞机,美国总统还有直升机专机“海军陆战队一号”。1957年艾森豪威尔成为第一个乘坐直升机的美国总统,1976年美国正式成立总统直升机的专机中队——海军陆战队第1直升机中队,从此绿色机身白色机顶的“海军陆战队一号”就成了总统最钟意的交通工具,每年乘坐“海军陆战队一号”的次数远远超过“空军一号”。
既然直升机这么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事故?
第一,直升机是采用旋翼驱动,所以结构比较复杂,结构复杂的后果就是容易出现故障。
第二,直升机是旋翼转动来引起空气扰动产生升力,但同时旋翼对气流也非常敏感,气流不稳定以及强气流都会给直升机飞行带来严重后果。
第三,直升机飞行高度低,容易受到恶劣天气影响,同时和地面上山峰、高大建筑甚至树木、电线杆撞击的概率也远比固定翼飞机大,而且直升机速度较小,一般时速在300公里左右,只有少数高端军用直升机的时速超过500公里,所以一旦遇到突发状况,紧急处理的余地很小,像固定翼飞机那样滑翔或迫降的机会也很少,基本很快就会进入螺旋下坠。
因此,直升机的事故率每10万小时7.4次,远远高于热气球、固定翼飞机,是最危险的航空器。尤其是一些政要不懂飞行,遇到恶劣天气还要仗着权势强令飞行,那么结果自然就很悲剧了,这也是政要直升机空难比例更高的原因之一。
所以,直升机是够拉风,但安全还是第一位的。(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2019-10-28 09:01
来源:
环球网
【环球时报报道 特约记者 张亦驰】刚参加完国庆阅兵的解放军陆航某部三名飞行员近日在执行飞行训练任务时遭遇故障,为了避让村民,不幸与山崖相撞牺牲。这条令人惋惜的消息27日传遍网络。人们在向这些英雄飞行员致敬的同时,也不免关注起直升机的飞行安全问题。直升机一旦发生故障或者在作战中遭袭受伤,飞行员该如何自救呢?
自转迫降有局限性
相比飞行在数千上万米高空的固定翼飞机,习惯在“一树之高”飞行的直升机飞行高度低,留给飞行员的反应时间短。不过一名中国专家27日告诉《环球时报》,直升机动力系统出现问题后,还有着独有的自转迫降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迫降时的冲击力。
专家表示,在很多电影里都有失去动力的直升机打着旋儿往下掉的场景,其实这里面就隐藏了直升机自转迫降的原理。直升机失去动力掉落时,气流从下向上冲击螺旋桨叶,会带动桨叶继续旋转,进而产生升力。驾驶员此时如果能恰当地控制直升机的姿态,就有机会保证直升机在适当的下沉率和速度的情况下,以较小的冲击力接地。
但自转迫降受很多客观条件限制。首先,它对飞行员的技术和心理素质要求很高,整个处置过程中需要飞行员精准判断和果断操作。其次,不是所有情况都适合自转迫降。直升机在自转迫降时不是垂直下降,而是带有一定的前向速度。如果迫降地点位于山区,即便控制住下降速度,也可能发生撞山事故。
机身用抗坠设计
对于习惯超低空飞行的军用直升机而言,在较低高度出现故障或者遭遇火力袭击导致失去动力时,往往没有足够的高度能调整直升机姿态,因此面临的风险更大。为此,各国军用直升机通常都特别强调抗坠性能,通过科学设计起落架、机身和座椅,让其吸收大部分坠落的能量,同时避免坠机后油箱燃烧发生二次伤害。
以著名的美国“黑鹰”系列直升机为例,它的起落架综合采用了减震器和抗坠吸能套管。减震器可以承受的垂直下沉速度达到11.9米/秒,在这个速度范围内,撞击动能全部被缓冲装置吸收。如果下降速度超过这个限度,起落架在充分吸收撞击能量后,还会和机身、座椅进行缓冲,尽量减少对飞行员的伤害。即便起落架的减震器失效,还可采用抗坠套管进行辅助抗坠吸能。
在此过程中,机体、座椅等通过变形吸收撞击能量,辅助抗坠效果,同时直升机座舱上方则要求尽量少的形变,以防止对乘员造成伤害,并方便机组乘员撤离。坠机发生时,“黑鹰”直升机的坠毁传感器和易断连接器可以立即切断电气系统,防渗漏燃油管路及自封油箱将保证坠机后不致因漏油而失火。这些设计使“黑鹰”直升机能在以12.8米/秒的垂直速度触地时,乘员的生存概率为95%,“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同样达到这一标准。在“黑鹰”直升机坠机事故中,乘员幸存概率平均达到85%。
弹射跳伞还需检验
如今固定翼军机使用弹射座椅已经是常态,例如战斗机、强击机、轰炸机等,从而保障了飞行员在发生事故时具备较好的生存能力。一些大型固定翼军用飞机,例如基于客机平台改装的侦察机、预警机和军用运输机,即便没有弹射座椅,往往也备有降落伞,以备不时之需。可为什么直升机很少听说用弹射座椅或降落伞逃生呢?
现代军机的弹射座椅理论上可以实现“零高度-零速度”弹射逃生,那么高度既然不是问题,到底是什么因素限制了直升机采用弹射座椅呢?它的最大难题来自巨大的旋翼。弹射座椅通常向上弹射,直升机飞行员头顶的旋翼无异于旋转的刀片,即便是跳伞也可能面对来自旋翼的巨大威胁。车臣战争期间,曾有俄军直升机飞行员携带救生伞执行任务,但没有成功通过跳伞逃生的案例。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俄罗斯的卡-50/52武装直升机问世。这两种武装直升机采用K-37-800弹射座椅,在弹射救生前,首先要通过爆炸螺栓炸开直升机旋翼,然后再完成弹射。尽管听上去很不错,但这种方式也有比较大的限制。首先,炸开旋翼前要确认附近没有己方直升机,如果是双机密集编队,飞散的旋翼可能会对附近的直升机造成致命伤害。其次,直升机往往在超低空活动,这个高度如果被命中或者发生故障,很可能来不及启动弹射座椅。截至目前,卡-50/52还没有在事故中成功运用弹射座椅的经历。因此直升机加弹射座椅仍然属于新鲜事物,未来能否在军用直升机中推广,还有待观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飞机迫降成功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