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连横,远交近攻之外。秦国和楚国还用了什么军事外交策略?

合纵,很好理解就是一群打一人,战国各相对弱国联合起来攻打强国;连横,一伙攻打另一伙,秦国联合其他国家攻打其他诸侯国,实施这些战略的高手就是张仪,不论是连横政策还是远交近攻政策,都帮助秦国一步一步在变强变大,不断蚕食周边国家,为后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合纵连横当时的天下形势是东强西弱,东部的秦国、齐国崛起为超级国,三晋分家的魏、赵、韩处在中间,把边的燕、楚也有觊觎之心,秦国的野心众人皆知。合纵第一次实施时间是公元前333年,魏国、齐国联合攻秦,秦国将占领魏国的七座城池让给魏国,魏国不仅同意还发动对赵国进攻,齐国在秦国鼓动下参与伐赵。持续一年的魏、齐合纵宣告结束,而秦国也未履行诺言给魏国土地,所以恼火的魏国攻打秦国,结果是魏国败。第一次合纵合纵第二次实施时间是公元前318年,五国联军直逼秦国的函谷关,秦国守关大将樗里疾打开大门,联军畏首畏尾不敢前进,被秦国截住了去路。各国都各怀鬼胎,保存自己实力,楚国看到形势不对后率先撤退,其他诸侯国不敢耽搁紧随其后,第二次的合纵宣告结束。合纵第三次实施时间是公元前306年,楚、齐、韩三国计划攻打秦国,结果楚怀王临时变卦不打了,致使第三次合纵无功而返。第二次合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谋略与外交远远在军事之上。破解五国合纵方略,少不了宇宙第一三寸不烂之舌的张仪,拉拢齐国、楚国,敲打魏国、赵国、韩国。第一次去魏国就把魏王说的眼花缭乱,我们秦国送人质到魏国,魏国也得送土地给秦国,这才能将两国紧密联合起来对外拓展国土,秦国通过非战争的方式得到河西重镇少梁等地。张仪马不停蹄直奔楚国,对着楚怀王就说您是我最尊敬的人,只要楚国和齐国断交,秦国交还六百里地。楚怀王信以为真,一面到齐国对着齐宣王就骂大街,另一面派遣使臣跟着张仪去秦国拿地,结果拿到的仅仅是张仪地图里的六里地,一怒之下攻打秦国,结果失败。秦国又动念头想与楚国换地,气的牙根痒痒的楚怀王提出条件要张仪来换,张仪挺身而出,到了楚国贿赂楚国大夫,通过楚怀王媳妇给说情,马上就把张仪放走了,等到醒悟了为时已晚。公元前317年,秦、齐联手决战魏、韩、赵三晋国家,土生土长的樗里疾在脩鱼打败三晋联军,斩首八万多人,这一仗打的魏国再也没有勇气挑起战争。两次合纵的失败,张仪抓住机会游说魏惠王,魏国彻底退出联盟,张仪回到秦国二次为相。就在秦国听取司马错建议灭了蜀国的同时,听取张仪意见顺带把巴国收入囊中。张仪范睢一番远交近攻政策就赢得秦昭襄王欣赏,乘势而上指出秦国的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权力影响在国内大国君王,秦昭襄王贬了四人,巩固自己权力,范睢一举封相,逐步攻打消灭了六国。秦国再也不是那个讲信用、讲道义的国家,在无节操的时代中成为尔虞我诈的高手。韩、魏、楚国已经屈服于秦国,可惜的是秦惠王一死,上位尚武的秦武王不太喜欢玩嘴皮子,非要以华山论剑角逐第一的武力方式解决问题,识趣的张仪给自己找了一条出路,回到自己的国家魏国再去引发齐、魏战争,秦武王同意派出豪车将张仪送到魏国,魏王还是对张仪有好感,拜张仪为魏相,不久便病逝,曾经叱咤风云,以连横破坏合纵,以个人能力影响国家兴衰,助力秦国占据外交上峰。人文历史领域优质创作者
摘要:昭王三十九年到五十六年(公元前268年至公元前251年)。经过前几个时期的战争,已经没有能独立与秦抗衡的国家。但是随着秦国扩张的加剧,六国的合纵活动明显也多了起来。因此,秦国并不能放松警惕,特别是对邻近的三晋。赵国实力仍然比较强大,韩、魏虽然已经服从于秦,但是两国反复,始终为秦心腹之患。这一时期秦国军事外交最大的变化,是采纳了范睢提出的“远交近攻”之策,将之作为对外扩张的基本战略,秦国的军事重点变为削弱三晋。收服韩魏秦昭王三十七年,范睢第一次觐见昭王,向昭王指出魏冉越齐攻打刚、寿。今见与国之不亲也,越人之国而攻,可乎?”认为韩、魏两个与国不可信任;是以齐伐楚却肥韩、魏为教训,指出伐齐所得之地难守,只是便宜韩、魏而已。在此基础上,范睢提出“远交近攻”及其优势:“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若能使韩、魏亲附,则可以威慑楚、赵,从而使齐惧而事秦,韩、魏则可以为秦所虏。范睢所提战略,立足点在于对韩、魏威胁的认识。在上一个时期,秦国已经使韩、魏服从。昭王三十七年,魏冉使客卿灶越韩、魏攻齐取刚、寿,并让韩、魏派兵跟从,说明魏冉当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韩、魏潜在的威胁,只关注夺取齐地来扩大封邑陶。而从以往教训来看,韩、魏是多变之国,“三晋百背秦,百欺秦,不为不信,不为无行”,虽然韩、魏实力已不足为惧,但是一旦联合其他国家,则正如谏者所言会使秦国重蹈智伯的覆辙。所谓“削迹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只有使韩、魏完全臣服,才能免除心腹之患。而且,前几个时期的军事活动已经为彻底打压韩、魏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正宜趁热打铁。韩、魏作为东方各国的屏障,受到其他国家重视,所谓“存韩安魏而利天下”。因此一旦韩、魏受到秦国攻打,其他国家常常派兵助战。但是经过五国攻齐、华阳之战、鄢郢之战等一系列战役后,齐、楚衰弱,赵国惧秦,各国的合纵即使组织起来,也往往并不牢靠。因此,这一时期攻打韩、魏正是最好的时机。在远交近攻的基础上,范睢对魏、韩分别提出了使之臣服的策略。对于“多变之国”魏国,范睢向昭王建议“王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则割地而赂之;不可,因举兵而伐之”。昭王采纳范睢建议,伐魏拔怀,两年后拔邢丘。怀、刑丘属于南阳地区,失怀、刑丘,则魏国本土进一步暴露于危险之中,故魏惧而请附。在魏国请附后,范睢又指出韩国乃秦国的心腹之患。为了收韩,范睢同样提出进行军事威胁的策略:“王下兵而攻荥阳,即一军攻荥阳,从而断巩、成皋北上之路,一军攻太行之道,则断上党北下之路,从而将韩国一分为三,韩国见亡国之危,必定听从秦国。荥阳、巩、成皋是韩国的军事重镇,皆位于黄河南岸,要冲之地。秦灭韩后,就是以荥阳作为进攻其它国家的前线基地。说明巩、成皋、荥阳等地是韩国的命脉,据之则国危。“太行之道”当指太行陉,为太行八陉之一,又名丹陉,地处今河南沁阳市与山西泽州县之间,是沟通韩国南部与上党郡之间的交通要道,有天井关与羊肠坂两个重要关隘。羊肠坂,位于天井关南,“盘纡如羊肠”,极为险要。秦国如果攻下荥阳,断太行之道,则韩国一分为三,首尾难顾。之后秦国进攻韩国,基本按照分断韩国的策略进行。四十二年,秦拔韩之少曲、高平,两地位于太行山脉之西南,从少曲进军,可以“一日而断太行”。四十三年,秦拔韩陉、汾等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韩南阳、击太行道,“韩太行羊肠道绝矣”。四十五年,五大夫贲攻韩取十城,韩之野王降秦。野王位于南阳地区,至此南阳地区大部分为秦所得。上党地区与韩国南部的交通被隔绝,正如上党郡郡守冯亭所担忧的:“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为了激秦攻赵,从而使赵、韩为一抵挡秦国,上党郡守率上党降赵。赵国接受投降,派廉颇驻守长平防备秦国。秦王令公孙起、王齮领兵拒赵。四十六年,白起拔韩之缑氏、蔺。四十八年,长平之战后,韩献垣雍。垣雍位于今河南原阳县西,秦有垣雍,则能决水灌大梁:“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大梁必亡”。因此,秦国又进一步对魏国造成威压。在此过程中,秦国辅以讲和的手段试图以最小的损失割占韩地,迫使韩国屈服。秦国打得韩国上党通道被切断后,韩王已经惧秦而令上党降秦,因为原上党郡守请求死战,新郡守率上党之民降赵,秦国才没有直接得到上党。魏臣朱己劝阻魏王与秦攻韩时说:“今韩受兵三年,秦挠之以讲,识亡不听,投质于赵,请为天下雁行顿刃。”可见,秦国在攻打军事要地的同时,不断讲和,想以最少的损失坐享上党。范睢在“远交近攻”的基础上提出“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作为辅助手段。在秦围陉一战中,范睢向秦昭王提出这一策略:“有攻人者,有攻地者。穰侯十攻魏而不得伤者,非秦弱而魏强也,其所攻者地也。张仪之力多,且削地而以自赎于王,几割地而韩不尽?张仪之力少,则王逐张仪,而更与不如张仪者市,则王之所求于韩者,言可得也。”范睢认为,君主爱地,人臣乐为君死,所以攻其地会遭到激烈反抗,应该在攻地的同时“攻其人”。对于“攻其人”,学者多认为指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也有学者认为指占领敌国的人口,或者在谋略上战胜敌人。结合这段话后半段,这个谋略可以更加具体:如果能利用其国之人则能让对方“削地而以自赎于王”,也就是通过割地来换取秦国给予的利益,所以所攻之人当指人臣,“攻其人”就是利诱敌国大臣,为秦所用。秦国在进攻六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这一策略。《秦策三》记载,主张合纵的人都相聚于赵,图谋攻秦,于是派人带着钱财到赵国,把钱送给那些不谋合纵的人,钱还没散完,“天下之士大相与斗矣”。后秦始皇用李斯之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始皇采取了魏缭之计。总之,范睢根据人的利己性,提出用钱财收买大臣,改变其主张。之后秦国延续了这一策略,用最小的代价成功破坏了各国合纵。虽然这一策略并非范睢首创,但是范睢使之成为了固定的手段。秦昭王在前三个时期,深受合纵之苦,通过军事攻打、结盟、结亲和许以土地等多种手段进行破坏,代价很大。至范睢所提“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秦国这一烦恼。在范睢的战略下,秦国对韩、魏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魏国在秦国的攻打下“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昭王四十一年,齐、楚攻魏,魏求救于秦才得以解危。这次进攻就应当是因为魏背弃合纵,称臣于秦。韩国也在猛烈的攻势下畏惧秦国,不得不献地求和。但是韩、魏内部有大臣主张合纵以救危,所以在后来的邯郸之战中出现了助赵的情况。结语:范睢成为秦国之相,对秦国军事外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秦国以范睢的“远交近攻”作为基本战略,并以“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的策略为辅对外扩张。对于魏国,秦国取南阳地区的重要城邑,使魏惧而服秦。对于韩国,秦国切断上党与都城的联系,并不断干扰韩国进行讲和,以“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随后秦与赵爆发冲突。以赵对秦国的牵制,秦必然寻找时机进攻,而上党降赵成为了攻赵的导火索。秦破坏赵国的合纵,成功使赵国孤立,因此大胜赵国。但是邯郸之战中,秦国没有恢复力量并建立联盟就贸然攻赵,赵国则与楚、魏、韩联合,使秦国成为众矢之的,故秦以失败告终。秦国失败后兵分三路,保障军事路线的畅通,并从后方扰乱韩、魏之军,极大地减小了损失。

2023-05-28 10:01
来源:
小宝贝许多本发布于:天津市
远交近攻不是从秦始皇时代开始的,从秦孝公时期就开始了远交近攻的国际“外交战略”。提出这一战略的是秦国相国范雎。远交近攻的成功有一个前提,就是这项策略必须建立在强大国力基础上,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这项策略根本不会成功。也就是说远交近攻只适合于强国,弱国不适用于此项策略,用药不当死得更快。
远交近攻相近一个词是合纵连横。六国要想破解远交近攻只能合纵,而对于秦国而言只有连横才能胜利。秦孝公到秦始皇历时四十多年的长期而坚定地执行远交近攻使得秦国在“国际战略”取得了胜利。在秦孝公时期第一次实施远交近攻策略是联合齐国、楚国攻魏、与齐国建立稳固的“战略同盟”关系是秦国的“外交原则”。秦国与齐国的远交近攻政策做的时间最长最久,体现得最为明显,以至于齐国成为秦国最后的消灭的国家。
但为何秦国先攻韩魏,而不是齐楚这样的大国,或者秦始皇联合韩魏先攻齐楚。原因就是韩魏最弱而与秦国距离最近,齐国相对比较远,楚国虽然和秦国接壤,但楚国国力雄厚。秦国平定六国先打强国不现实,所谓雷公打豆腐——找软的欺。由弱到强渐进式灭国是秦国军事行动。再就是如果跨越韩魏进攻齐国不现实。一旦韩魏齐三国联合东西夹击后果可想而知。如此巨大的风险秦国是不会干的。攻打齐国,必须向韩魏借道,韩魏大概也怕秦国来个假途灭虢之计,这个险韩魏也不敢冒。
这里必须再次强调一遍,远交近攻是一种谋国战略手段,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国力基础之上,否则便寸步难行。在公元前270年,秦昭王预备兴兵伐齐。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策略,反对秦昭王攻齐。他说:齐国实力强壮,离秦国又很远,攻击齐国,部队要通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制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击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避免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自动与齐国结盟。
那么,远交近攻为什么成功?除了秦国自身强大的之外,还有就是秦国看清了各国的底牌。留2国大都是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只要自己不受侵害,打谁都行,这一想法在齐国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畏惧秦国强大,还是少惹为妙。都行想牺牲别人保全自己,这和二战时期英法的《慕尼黑协议》有异曲同工之妙。《过秦论》里说的很好,灭六国者就是六国而非秦国。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国和楚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