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是什么战役中的事抗美援朝的故事吗

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了建军92周年。这支军队经历了无数战士的牺牲,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狼牙山五壮士”,人民军队军史上最悲壮的瞬间之一:陷入绝境,强敌迫近,战士们誓死不降,纵身跳下悬崖,用生命在天地间写就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英雄气概。但是回溯军史,又哪止一座狼牙山?这是惨痛得让后人不忍翻开的史页,后人也因此顿悟:血与火铸就的辉煌胜利之下,是悲壮的底色。作者
关山远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华每日电讯”(ID:xhmrdxwx),原文首发于2018年8月4日,原标题为《悲壮的辉煌:从华北抗战看军史|关山远》,原文刊于2018年8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狼牙山五壮士”中的葛振林(右)和宋学义(资料照片)1“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家喻户晓:1941年9月底,河北保定易县狼牙山,八路军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为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安全转移,将敌人引上绝路,胜利完成阻击掩护任务,在打光子弹后,敌人叫嚣着要“抓活的”之际,五名英雄毁掉枪支,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1941年11月5日,《晋察冀日报》刊登了《棋盘坨上的五个“神兵”》的报道,此报道多年后被修改编入小学课本,定名《狼牙山五壮士》。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评价说:“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狼牙山五壮士”跳崖之处,是华北的险要山地,群峰突兀连绵,壁若刀劈斧凿。“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的时间,1941年,也正是日伪残酷“扫荡”、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最艰难的时光。就在距离狼牙山并不远的同样的险要山地间,就在1941年前后几年,上演了与“狼牙山五壮士”一样的悲壮往事:1940年夏,天津市蓟县盘山根据地险峻峭拔的莲花峰上,7位八路军战士陷入重围后,纵身跳下悬崖,仅马占东一人幸存。1941年11月,在日军袭击山西省黎城县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的战斗中,战士温德胜、边清漳等3人为赢得时间,把日军引向制高点的反方向,自己也陷入绝境。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为不被日军俘获,3人纵身跳下百丈悬崖,壮烈殉国。1942年,在恒山余脉、河北蔚县东南尖埚村,两名战士被“扫荡”的日伪军包围,跳下崖头牺牲,他俩没有留下姓名。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根据地发动了残酷的大“扫荡”,位于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八路军总部被包围,损失惨重,大量突围不成功的官兵和文职人员,选择跳下悬崖。这一年6月2日,在太行山巅的庄子岭(今河北涉县和山西左权交界一带),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新华日报》(华北版)经理部秘书主任黄君珏隐藏的石洞被日寇发现,敌人在洞口点燃柴草,为不当俘虏,黄君珏冲出山洞,举起手枪击倒两个鬼子后,砸断手枪,跳下悬崖牺牲。这一天,正是她30岁生日。1942年12月,河北省涞水县曹霸岗村鸡蛋坨,5名八路军战士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且战且退后,被包围至一绝地,弹药打光后,5人决定跳崖,副排长李连山未及跳下即中弹牺牲,其他4名战士王文兴、刘荣奎、宋聚奎、邢贵满跳下,全部壮烈牺牲。晋察冀军区1943年1月5日通令表彰:“……该副排长李连山及战士4人,宁死不当俘虏,英勇顽强,精神可佩,望深入传达。”1943年春,日寇加紧对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在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老帽山,八路军一个排奉命阻击敌人,最后只剩下6名战士,被敌人一路疯狂追至悬崖边上,战士们抱枪纵身跳下悬崖,其中一名战士跳崖后挂在半山腰,他又挣扎着第二次跳了下去……至今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1944年3月,内蒙古宁城县山头乡李营子前山,在敌人三面围攻下,50余位八路军战士突围时全体跳下悬崖,9人牺牲,只有3人留下姓名。……他们曾经这样战斗。他们曾经这样牺牲。五壮士跳崖处(资料照片)2今天,面对抗战时期众多跳崖牺牲的烈士,有人致敬,也有人说:为什么“宁死不当俘虏”?这种论调,是完全不清楚当年日军对战俘的残暴。在已公布的日本战犯自述中,有太多太多虐杀战俘的恐怖事例:活体解剖、用活人练刺杀、取八路军战俘脑子下酒……战犯吉屋勇(原任日本侵略军北支那方面军第一军第一一四师团独立步兵第三八一大队第五中队小队长)回忆过,1942年2月,他驻山西省浑源县的乱岭关时,用军犬活活咬死两名八路军战俘:“两个二十四五岁的八路军战士紧紧靠在一起。军犬看见了来人,顿时‘汪!汪!’狂吠。我下令将一名拉到当中,然后,向气势汹汹摆着猛扑姿势的军犬下达命令‘把这个八路军咬死!’军犬班的士兵取下了犬颈上的套环。‘袭击!袭击!’吉田兵长一声令下,4只军犬背毛倒竖,猛扑过去。两头咬住棉衣,撕成了碎片。另外两只像恶狼似地咬住肩头和臀部,一口又一口,顿时皮开肉绽,流出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一只军犬又猛然跃起,扑向俘虏的喉咙,发出了一阵阵阴森可怕的撕肉声。被鲜血染红的凶犬,喘息着不断用舌舔着嘴巴上的鲜血,等候着下一次攻击。几分钟后,另一名被俘战士也死于犬牙之下……”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西奥多·库克夫妇通过实地走访数百位日本的战争亲历者而完成的著作《日本人口述“二战”史:一部日本平民亲历者的战争反思录》,今人读起来毛骨悚然,比如,战犯鹈野晋太郎回忆自己在太原监狱虐杀战俘的细节:“一把好刀无须费力,只要轻轻一动就能砍下一颗头。但即便如此,有时我还会搞砸。通常俘虏们的身体已经因拷问而变得异常虚弱。他们的意识半是清醒的,身体也会不自主地摇晃,并且下意识地移动。因此有时我会砍中他们的肩膀。还有一次,有个人的肺脏就像气球一样弹出来掉到地面上,这画面令我无比震惊。不过接下来我就会立刻全力向他的脖子砍去。因为动脉被切断,血立刻就喷溅出来。身体马上就会倒下,不过毕竟人的脖子不是水龙头,血很快就停止喷射。每次看到这种场面,我都会体验到一种狂喜……”1942年6月2日,当黄君珏冲出藏身的山洞跳崖牺牲后,她的两名战友,23岁的医生韩瑞和16岁的译电员王健,被敌人熏得晕倒在山洞内,被俘,遭到敌人残忍杀害。黄君珏日寇之残忍,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是难以想象的:1940年4月26日,日寇集结重兵对晋绥边区进行“扫荡”,印尼归国华侨、著名的八路军骑兵女军官李林为了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不顾怀有3个月的身孕,率骑兵连勇猛冲杀,将日伪军引开,自己却被围困于山西朔州的荫凉山顶,身受重伤后,她用最后一发子弹射进喉部牺牲,年仅25岁。日寇退后,老百姓将李林的遗体抬下山时,发现烈士的腹部被敌人用刺刀划开,里面三个月大的胎儿血淋淋地躺在母亲腹中……日本史料记载了被俘中国女战士成本华的事迹,她面对日寇镜头时,双手交叉抱胸,轻蔑微笑。这张照片刊登于1938年日本朝日新闻出版社发行的画报中,震惊了后人,中国网民甚至称她为“最美的抗日女兵”。这位女战士被俘后的命运非常悲惨,侵华日军山下弘一回忆道:“我所在的日军中队进入安徽和县,遭到中国人的武装抵抗。后来我们又抓住一些抵抗的中国人,其中有一名是个很漂亮的中国女人。我们很快搞清楚,这个漂亮的中国妇女是和县本地人,叫成本华,年龄24岁,她负责指挥这次抵抗。日军叫她投降,她却轻蔑地看着我们,一言不发。当时,一名日本随军记者拍下了一张照片。随后,日军就将成本华等人关押起来,我和一个名叫小林勇的日本兵等人忍不住轮奸了成本华。”日军撤退前,又再次轮奸了成本华,然后疯狂地用刺刀将她捅死。四川建川博物馆有一座“不屈战俘馆”,粗粝苍凉。馆长樊建川说,他用自己搜集的战俘资料完成了《抗俘》一书,写作时,多次头埋在桌子上写不下去。读了这些史料,又怎么会不明白,当年那些被逼上绝境的八路军战士为何如此选择:宁可跳崖而死,也不愿意落入比野兽更残暴的日寇手中!3当然,有个前提:如果八路军战士被俘后投降日军,讲出党和军队的秘密,甚至充当伪军,那么,是可以活命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人不珍惜生命,但是在屈辱地活与壮烈地死这道选择题前,共产党员和共产党领导的战士,毅然做出了自己的抉择。1942年12月,在河北省涞水县曹霸岗村鸡蛋坨跳崖牺牲的5名八路军战士中,18岁的王文兴令后人心灵受到强烈撞击:他在跳崖之前,有些“恐高”,战友在他眼睛上蒙上一块白毛巾,他毅然跳了下去。藏在对面山洞中的人们目睹了这悲壮的一幕。翌日军民在悬崖底找到他的遗体时,白毛巾仍然蒙在眼睛上……18岁,在今天正好是读高三。但是在当年,18岁的孩子,却要做出生与死的选择,王文兴有自己的恐惧,要用白毛巾蒙住眼睛来克服对悬崖的恐惧。但即使用白毛巾蒙住眼睛迎接死亡,他也不愿意在日本人的枪口下低下头颅。遗憾的是,这个18岁的战士,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来,史料中只记载了,他是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人,1924年出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参加地方游击队,1942年所在部队编入晋察冀军区七团……历史的细节,令人动容。黄君珏,祖籍湖南湘潭,出生于一个旧官僚家庭,却成长为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她砸掉手枪跳下悬崖时,她的丈夫,也是她的战友,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新华日报》(华北版)电务科长王默磬正身负重伤,就倒在妻子舍身跳崖地不足50米处,亲眼目击了她壮烈牺牲的全过程,肝肠寸断,却动弹不得。后来,九死一生的王默磐在给黄君珏父亲的信中写道:“夜九时,敌暂退,婿勉力带伤行,潜入敌围,寻到遗体,无血无伤,服装整齐,眉头微锁,侧卧若熟睡,然已胸口不温矣。其时婿不知悲伤,不觉创痛,跌坐呆凝,与君珏双手相握,不知所往,但觉君珏亦正握我手,渐握渐紧,终不可脱!山后枪声再起,始被惊觉,时正午夜,皓月明天,以手掘土,暂行掩埋。吾岳有不朽之女儿,婿获贞烈之妻,慨属民族之无上光荣!”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某部战士在平型关战斗中4在距今3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今天的华北大地上隆起了太行山与燕山山系,峰峦叠嶂,形势险峻。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这里成为中国军民不屈抵抗日寇的重要根据地。巍巍大山,庇佑着她的优秀儿女,为他们提供藏身之地,为他们提供歼敌阵地,有时,又用宽广的胸怀,含泪让宁死不屈的烈士得以安息。日寇的残暴并未让中国军民屈服,宁死不屈跳崖牺牲的勇士,反而愈发激起了反抗的怒火。就在八路军总部遭受重创的同时,八路军第385旅利用地形的优势,上演了精彩的苏亭伏击战:1942年5月30日,在今天的左权县粟城乡苏亭村西,八路军在半小时内,杀伤日伪军140余人,除了枪弹外,从山上推下的滚石也让日军伤亡惨重。遗憾的是,八路军的子弹很快打完了,只能撤退。此役八路军只牺牲了一名战士,事后,129师司令部发出命令,赞扬苏亭伏击战是“以绝少的牺牲换取大的胜利的模范战斗”。这名战士是怎么牺牲的?他利用撤退之机,想去战场上捡几把枪,结果被冷枪击中。从史料能够看出,当年,八路军的武器太差,弹药不济,虽然熟悉地形、群众支持,但是打伏击战时,因为火力太弱,往往难以全歼敌人,而敌人通过猛烈的火力,有时还能够扭转局势。如果敌人蓄谋重兵合围,八路军往往陷入困境,常常需要勇士调虎离山,掩护转移,这也是掩护者弹尽粮绝后无法突围又不愿被俘,不得不跳下悬崖的重要原因。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作战,更显当年八路军敌后抗战的传奇。电视剧《亮剑》中,有一支凶悍的日本特种部队,妄图奇兵突袭,端掉八路军总部。这是真实的历史:当时华北敌酋冈村宁次制定了从围剿到暗杀的周密计划,组建了“杀人挺进队”。日本人的《华北治安史》中写道:第36师团的两个步兵联队分别编成“特别挺进杀人队”(步兵第223联队以益子重雄为队长,第224联队以大川桃吉为队长,由特别选拔的改穿便衣的约一百名士兵组成),因此,这支队伍又称为“益子挺进队”。就是这支队伍,给八路军造成了重大损失,最终导致了黄君珏等人的牺牲。但“益子挺进队”的末日很快到来:1942年12月,八路军情报系统得知春节时,“益子挺进队”有一个小队要在祁县参加庆功会。于是一支八路军暗杀队伍经严格训练后,潜入城里。农历大年三十晚6时,祁县县城大德兴饭庄灯笼高挂,“益子挺进队”大吃大喝间,八路军暗杀人员以摔酒杯为号,亮出匕首,猝然发动。清醒过来的“益子挺进队”队员开始反抗,桌子、椅子、盘子……凡能拿到手的东西,都成为他们还击的武器,整个饭庄乱成一团。但这帮醉酒后的日寇,又怎么是八路军的对手?旋即,他们被全部杀死,头颅也被割下装入面口袋,期间八路军未开一枪。大年初一,长治城、祁县县城、太原城等地,分别挂出日军“益子挺进队”队员的人头。这场暗杀,引起了“益子挺进队”残余成员的恐慌,为避免八路军继续追杀,日军第一军司令岩松义雄经请示冈村宁次同意后,下令解散了“益子挺进队”。另外,再说说被八路军抓住的日本俘虏。抗战之初,八路军要想俘虏一名日本士兵,非常困难。平型关一役后,林彪在《平型关战斗经验》中指出:“日本兵至死不肯缴枪,一来因日本之武士道的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时也因他们对中国军民太残暴,恐怕中国人报复。”八路军俘虏的第一个日本兵,是日军第20师团第79联队辎重兵军曹加藤幸夫,时在1937年11月,时任八路军343旅参谋长陈士榘在一场伏击战中,亲手抓住了加藤幸夫。当时八路军将士都欢天喜地,跑过来围观这个俘虏。后来,日本兵沦为八路军俘虏的,就越来越多了。八路军以德报怨,优待日本俘虏,不少日俘幡然悔悟,还参加了八路军,成为坚定的反法西斯主义者。有一个叫秋山良造的日本俘虏,改造后,发起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他常常在阵地前向日本士兵喊话,唱家乡的歌曲,剪断电话线接上电话机和日军士兵攀谈……很快,秋山良造发展了一大批日军“粉丝”,他收到的日军回信,高达一尺。有时他还没喊话呢,碉堡里的日军就扯着嗓子问:“秋山君来了吗?”5时光悠悠,历史远去,河北保定狼牙山、天津蓟县盘山,还有太行山脉深处的十字岭……当年勇士无畏牺牲处,如今已成风景名胜地。他们牺牲前的呐喊,早已隐于时间深处,但他们的故事,会被我们遗忘吗?1942年11月4日,重庆《新华日报》专门刊文,高度评价黄君珏的牺牲,文中写道:“中华民族有这样坚贞不屈英勇赴难的儿女,日本强盗永远征服不了中国。”“属民族无上光荣”。以“无上光荣”之名,铭记他们,铭记这些战士!延伸阅读:你知道学会洗脚,也是打胜仗的一大法宝吗?古希腊历史上,有一位勇士斐里庇得斯,他是长跑高手,因为他,才有了马拉松这项运动。读解放军军史,能够读到无数位勇士的英雄故事,他们甘于牺牲、竭力奔跑、追求胜利,用双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描绘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油画作者
关山远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华每日电讯”(ID:xhmrdxwx),原文首发于2018年8月11日,原标题为《你知道学会洗脚,也是打胜仗的一大法宝吗?|关山远》,原文刊于2018年8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1最著名的奔跑解放军军史上最著名的奔跑,有两次:一次是1935年5月,红军长征路上飞夺泸定桥,一次是1950年11月,抗美援朝期间抢占三所里。如果能够穿越到当时,人们会看到这样壮观的场景:在崎岖的山道间,白天,黑夜,年轻的战士们不停地奔跑,很多人完全是凭着本能在前进,人体的潜能激发到了极致,头顶热气蒸腾,脚下飞沙走石。有的人跑着跑着,就一头栽倒在地。更多的人,跑到了终点,他们精疲力尽,却是目光刚毅。这两次不惜一切的狂奔,堪称“生死时速”,也带来了辉煌的胜利,直接改变了历史:飞夺泸定桥,当时红军情势非常危急,前有守军,后有追兵,如果不及时渡过大渡河,完全可能变成“石达开第二”。敌我双方都隔河朝泸定桥飞奔而去,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敌人大部分沿河东岸北上,跟我们隔河齐头前进。如果我们比敌人早到泸定桥,胜利就有希望,不然,要想通过泸定桥就很困难,甚至不可能了。我们要和敌人抢时间!要和敌人赛跑……我们已清楚地看见对岸的敌人仍然还和我们并肩前进”,对岸敌人打起火连夜赶路,红军战士也点起火,并迷惑对方,让他们以为也是国民党军队,“两岸敌我的火把,交相辉映,远远望去,像两条飞舞的火龙,把大渡河的河水映得通红……蠢猪似的敌人万想不到,大摇大摆地跟他们并排走的,就是他们日夜梦想着要消灭的英雄红军,糊里糊涂地同我们一道走了二三十里。后来,雨下得更大,到深夜十二点钟,对岸的那条火龙不见了,他们大概是怕苦不走了。这一情况立刻传遍全团,同志们纷纷议论着:抓紧好机会啊!快走,快走啊!一个跟着一个拼命地向前赶路。”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比东岸敌人提前赶到泸定桥,经战斗后将桥控制,确保了红军大部队安全渡过大渡河。若干年后,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来到泸定桥,他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感慨道:一天一夜步行240里,一项世界陆军徒步行军的纪录由此诞生了!抢占三所里,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志愿军获胜的关键,第38军113师在冰天雪地中,以14小时急进70多公里,抢占三所里,接着又派出部分兵力主动抢占三所里以西龙源里,这样,将美军南退的两条道路全部截断。美军第9军第2、第25师,土耳其旅和美军骑兵第1师,南朝鲜军第1师各一部陷入志愿军的三面包围之中。经浴血奋战,给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沉重打击。美军统帅麦克阿瑟本来想靠这场战役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结果惨败之后,不得不命令部队向“三八线”实施总退却,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在撤退中车祸身亡。这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史称“清长大捷”,志愿军最终收复“三八线”以北地区。此役结束后,志愿军司令彭德怀写完嘉奖电,意犹未尽,又在结尾写下了著名的六个字:“三十八军万岁!”解放军军史上,有太多太多“急行军”“强行军”的记载。1938年9月,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日军蚋野大队500余人偷袭残杀我军民300余人,八路军120师358旅决心在敌人返回县城必经的滑石片村设伏报仇。当时敌人距滑石片只有10公里,358旅却要走25公里,在旅长张宗逊带领下,八路军战士飞速行军,抢在敌人抵达前20分钟赶到滑石片村。战斗打响后,敌人做梦也想不到这里会冒出八路军。是役全歼了日军蚋野大队,这是晋察冀根据地1938年秋季反围攻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战史上的一次经典战例。无独有偶,1947年3月9日,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得知国民党71军88师从靠山屯撤往德惠的消息,下令1纵1师迅速插往德惠至农安公路上的郭家屯实施阻击。当时敌人从靠山屯撤到郭家屯是80里,1纵1师赶到郭家屯是140里。1师官兵连续14个小时狂奔,终于赶在敌88师之前到达了郭家屯。经激战后,解放军大捷。这是解放战争东北战场“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战的关键一役,东北战局开始向解放军一方好转。战后,被俘的敌263团团长兰松岩惊奇不已:“从没有见过像贵军这样神速的。原来我们侦察50里以内没有情况,可是走到这里却被包围了,真是莫名其妙。”得知解放军是从140里外靠两条腿跑过来的,兰松岩更是震惊:“140里,两条腿?神速,神速呀!” 这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资料照片)2动静之间,生死立判兵贵神速。无论古今中外,机动能力差的部队,别说打胜仗,命都保不住。抗战时期,驻延安的美国陆军军事观察组观察员鲁登,曾亲身体验过八路军战士奔跑的能力:为了避免日寇的截击,大家不得不连续26小时不吃不睡地强行军。无论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无论是快速转移,还是一次伏击战,或者双方几十万大军厮杀的战役,共产党军队的“奔跑”能力,均令对手胆寒。尤其是在围歼敌人、堵住包围圈“扎袋口”时,绝对是“飞将军附体”。大迂回包抄,在快速运动中歼敌,与“围点打援”一样,都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经典战术。解放战争辽沈战役中,为堵住国民党军廖耀湘部的退路,解放军6纵3万余名官兵上演了一场舍命越野大长跑,部队轻装,除了枪支弹药,其他的全部扔掉,包括衣服、背包、干粮袋。全军强行军两夜一天,兼程240余里,战士累得吐血,没时间吃饭,没时间架设电台,向敌连续突击,堵住了廖耀湘兵团主力,把包围圈的袋口,紧紧扎住。同样是在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中,陈官庄收官一战,解放军战士以平行追击、围追和超越拦截的战法猛追猛打,将杜聿明所部3个兵团合围。当时国民党的飞行员目睹了江淮大地上壮观的一幕:数以万计的解放军战士三五成群,在旷野中疾奔,像无数浪花组成的洪流,先是在国民党军的后面,之后平行,然后超越。史料记载:解放军在追击中以昼夜六十多公里的速度奔跑,不少官兵因为饥饿和困倦摔倒在路边的沟里。相比于解放军的神速,杜聿明集团因蒋介石前后矛盾的指挥,加上自身的混乱,没头苍蝇一般,东冲西突,最终在陈官庄陷入重围。解放军阵地上,广播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第一句就是:“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敦促他们放弃幻想,放下武器,“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这几天试着突围,有什么结果呢?”跑得快,就是有底气。动静之间,生死立判。战场就是这么残酷。淮海战役战场一角(资料照片)3学会打绑腿,学会洗脚红军长征抵达延安后,毛泽东与贺子珍在窑洞前有一张合影,照片中,贺子珍打着绑腿。从红军时代开始,绑腿就是战士们的标配了。1934年10月初,瑞士籍英国传教士勃沙特在贵州被转战中的红军第六军团当作“间谍”扣留,其后他随同红六军团一起参加了长征,1936年4月获释。根据这段经历,勃沙特撰写了回忆录《神灵之手》,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中有个细节:“(一个青年农民)参加红军后,红军先给他发了一件高领的蓝上衣,一条像睡裤一样肥的裤子,一双草鞋,一顶有帽檐的红军帽和一把大刀。新兵马上就需要自己学会打草鞋和裹绑腿。”确实,红军战士每天必做的两件事情,就是打草鞋和打绑腿。绑腿起源于欧洲,拿破仑麾下的法国军队曾经大规模装备过。今天的科学分析说:高强度的行军会引发小腿血管的过度膨胀,从而引起静脉曲张,打上绑腿后可以压迫血管、加大血液输送压力提高血液循环量,以减轻腿部肌肉的酸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尤其重视绑腿,因为擅长奔跑,而且多在山地作战,绑腿可以有效地防止腿部被荆棘割伤,同样也可以防止蚊虫钻进裤腿里面,有效提高行军效率。打绑腿,很有讲究,太紧了会勒得腿疼,血液运转不畅,松了,跑着跑着就掉下来,岂不误事?史载,一些老兵在实践中发明了更有效的打法,使用两副绑腿,一副打在小腿较细的部位,另一副将小腿剩下部分包住。这种打法不但实用而且美观,让小腿看起来几乎一样粗细。绑腿还有其他作用。杨成武将军在飞夺泸定桥的回忆中,说当时天降大雨,道路湿滑,有人跌倒,又有人因为极度疲惫而打瞌睡,后来,“大家干脆解下了绑腿,一条一条地接起来,前后拉着走。”攻打天险腊子口时,红军缺乏绳索,把绑腿连接起来,攀上悬崖。绑腿还有救护作用,粟裕将军年轻时有一次被机枪击中手臂动脉,鲜血狂喷,警卫员临危不乱,扯下绑腿奋力扎在粟裕伤口将血止住。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上井冈山创建根据地,给当时红军的高级指挥员袁文才送的礼物中,有一对皮革裹腿,至今作为文物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这是豪华型绑腿。绑腿之外,洗脚的事,也得讲讲。奔跑能力如此重要,得把脚侍候好。部队对于宿营后睡觉前洗脚的事,一向是很重视的。不过,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军队,关于洗脚,大不相同。长篇纪实文学《心路沧桑——从国民党六十军到共产党五十军》记载了国民党非嫡系部队六十军在长春起义后,被改编为解放军五十军并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整个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其中有这么一个细节,讲国民党部队中士兵所受的虐待:“李继先在国民党第60军辎重团第1连当新兵时,一次,给一位姓蒋的班长打洗脚水,水端来后,班长把脚往盆里一伸,烫了,气得一蹦三尺高,飞起一脚将李继先踹倒,然后,把洗脚水泼到李继先身上,再用脚在李继先的胸、腹、腰、背上一阵乱踢。”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通过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迅速将大批被俘的国民党士兵改造成自己人,当时他们有个特殊称号叫“解放战士”。触动“解放战士”灵魂的,往往不是大理论,而是小细节,比如,晚上宿营的时候,班长会给战士打洗脚水,一批批“解放战士”都享受了这一“待遇”。在等级森严的国民党军队,在被毒打的“李继先们”眼中,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但班长给战士打洗脚水,就是真实的存在,并非专门为改造“解放战士”而特别设计。作家李发锁在《围困长春》一书中写了个洗脚的细节:“当班长的基本功,得把全班战士的脚管理好,到了营地第一件事是买柴火找锅烧开水,吃不上饭也要先洗上脚,把走麻木的脚烫得觉得痛了才算好,烫完了再挑泡,有的睡得死死的,班长还要给弄给洗。” 再说说鞋子的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得到美械装备,鸟枪换炮,包括穿上了翻毛大皮鞋,但似乎并不合脚,74师师长张灵甫曾抱怨:“美制军鞋穿着很打脚,士兵长途行军全部起了水泡,更严重的是捂出了脚气。”他对解放军的棉鞋倒是很欣赏,认为“共军的棉鞋既保暖,又透气,而且还不会打起水泡。”4与敌人赛跑,与命运赛跑解放军军史上的一次次高强度甚至创造奇迹的急行军,是对革命英雄主义的最好诠释。这些史实,包含了大片的所有元素:历史关键时刻的悬念、冲突与抉择,英雄挑战自我,苦难的过程,辉煌的结果,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及挑战过程中完美呈现的人类宝贵的勇气,以及人性的光辉与人的价值。从美学的范畴来讲,这是一种崇高之美:庄严、刚劲、雄浑。遥想当年,那些年轻的战士,拼命奔跑,誓死向前,与敌人赛跑,与时间赛跑,也是与命运赛跑,还有什么比这更让历史充满张力和魅力吗?作家李峰在《决战朝鲜》一书中,还原了38军113师穿越朝鲜半岛的山林、雪地、原野,赶在机械化的美军前抢占三所里的场景:“113师的官兵们已经要熬干身上的最后一丝精血了。他们边打边跑,击垮无数股南韩散军,一步也不停地向三所里狂奔。一些战士跑着跑着就倒在地上就此不起。一些战士疲倦到极点就躺在路中间,让战友将自己踩醒后接着跑。最苦的是炮兵,沉重的部件和炮弹压得他们腰都直不起,却一步都不能脱离步兵。现在,支撑113师前进的已经不是体力,而是纯粹的精神力量了。”绝对是世界纪录!14小时急进70多公里,还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而且还是在陌生国家的冰天雪地中——要知道,1990年海湾战争,现代化的美、英军重型装甲部队在平坦的伊拉克沙漠上,每昼夜的进攻速度也才50到60公里……决定战争胜负的,远不只是武器装备,还有战士的纪律、信仰、斗志和牺牲精神……精神的力量,在历史中一次次让人肃然起敬。杨成武回忆飞夺泸定桥时写道:“队伍像一阵风一样迎面卷来,又像一阵风一样从我们身边刮过去。但每一张脸,每一双眼睛,我都看得非常清楚。在走过的队伍中,‘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的口号声,此伏彼起。这声音压倒了大渡河的怒涛,震撼山岳。队伍前进的速度更快了。在行军纵队中,忽然一簇人凑拢在一起:这群人刚散开,接着出现了更多人群,他们一面跑,一面在激动地说着什么。这是连队的党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在一边行军,一边开会啊!时间逼得我们不可能停下来开会,必须在急行军中讨论怎样完成党的任务了。”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队的意志力,信仰、信念、信心,英雄交响曲。要知道,兵贵神速之后,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毕竟,拼命跑过敌人,不是目的,目的是把敌人阻击在自己面前,等待战友们聚而歼之。在极其艰苦的急行军后,接踵而至的,是更为艰苦的阻击战。5奔跑精神永不过时1948年9月,解放军在牢牢围困长春数月后,10万大军南下攻击锦州,关上国民党东北军队撤回关内的大门。当时,10万大军在9天时间内,乘坐火车悄无声息地来到辽西,如神兵天降。这是解放军机动能力的一次大提升。时至今日,部队机动能力较之当年有了质的飞跃,令国人欣喜。但不论机器能力有多强大,甩开双腿奔跑、敢于胜利的精神,永不过时。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总监制:苏会志监制:夏宇责编:戴丽丽李逸博编务:黄俊峰文章已于修改在看
开栏语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史如明灯,照亮前行之路;党史如清泉,洗涤心灵之尘;党史如号角,激发奋进之力。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即日起,“天津政法”微信公众号开设党史学习教育专栏,与大家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教育引导广大政法干警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推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走深走实,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仪式上她是唯一一位被授予将军衔的女性1959年,国庆十周年230位开国将军组成了一个“超高规格”合唱团队伍中她格外引人注目她叫李贞,湖南浏阳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场上都有她战斗的身影从童养媳到开国将军她的一生充满传奇她无儿无女却含辛茹苦地将20多个烈士遗孤抚养长大将母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孩子们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6岁那年,母亲含泪把她送去当童养媳李贞,1908年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小板桥乡的一个穷苦农民家里,她的父母一共生了6个女儿,父亲在她最小的妹妹出生后便病逝。为维持生计,李贞6岁那年,母亲含泪把她送去当童养媳,受尽虐待与折磨。1926年春夏,大革命的洪流涌入浏阳河,李贞毅然剪掉辫子,决定参加革命队伍改变自己的人生。她到浏阳永和区秘密参加妇女协会。当时妇女协会接待的同志得知她是童养媳后,当即就点头同意。参加妇女协会后,她的第一个改变是,终于有了正式的名字——“李贞”,取“忠贞不渝”的“贞”字。事实上,18岁之前,她没有别的名字,大家都喊她“旦娃子”。因为英勇机智次次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李贞被国民党反动政府视为眼中钉,到处都贴着她的通缉令。胆小怕事的婆家吓得立刻一纸休书送去李贞的娘家,与其断绝关系。听到消息后,李贞十分开心,她终于彻底挣脱了封建婚姻的桎梏,可以完全自由自在地投身革命斗争了。“不能让敌人捉活的,往崖下跳!”1927年3月,19岁的李贞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量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惨遭屠杀。在这场腥风血雨中,革命意志坚定的李贞秘密联系上几位同志,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转入地下继续革命。在党的领导下,浏东游击队成立,李贞担任了游击队士兵委员长,是游击队里唯一的女队员。在武器装备简陋的不利条件下,李贞带领游击队员与敌人巧妙周旋,坚持武装斗争。经过多次生死考验的她有过不少英勇事迹。其中,假扮新娘奇袭团防局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1928年秋天,湖南浏阳张家坊来了一娶亲的队伍,走到团防局的时候,突然这一队人取出枪支,冲进团防局,跟里面的人交上了火。打得正火热,突然花轿里的新娘子也跑出轿子,抄起枪冲了进去,打得一点也不比男人差。这个“新娘子”,就是李贞。经过短短半个小时战斗,张家坊团防局被李贞等游击队员连窝端掉。△图:硝烟中的李贞(左一)在浏东游击队期间,李贞还曾有过一次类似“狼牙山五壮士”式的壮举。寒冬,游击队被堵死在一个叫十八折的地方,剩下的六、七个游击队员最后退到狮子崖上无路可退。当时身为士兵委员会委员长的李贞发出命令:“不能让敌人捉活的,往崖下跳!”说完,李贞纵身跳崖。幸运的是,她落在了一棵树上,树枝的遮挡让她幸免于难。20多位烈士遗孤,视如己出1935年,由贺龙做媒,李贞与甘泗淇完婚。长征开始时,李贞已怀有身孕。漫长而艰难的长征道路对她来说,困难就更大了。过分劳累,加上饥寒交迫,李贞病倒了。为换得草药,丈夫甘泗淇将莫斯科中山大学奖给他的一支金笔卖掉了。过草地时,李贞早产,孩子因营养不良夭折了。产后虚脱、疾患侵袭…… 重重打击之下,李贞再次病倒了,并再也无法拥有自己的孩子。后来,甘泗淇、李贞夫妇便抚养了20多位烈士遗孤,尽管生活贫苦,但仍把他们视若己出。老战友陈希云去世后,李贞把他的大女儿陈小妹接到家里抚养。苗族老红军朱早观病逝后,李贞和甘泗淇也把他的女儿朱一普接到家中……这些孩子们相聚在李贞家,吃饭都要摆上二三桌,热闹非凡。星期天和节假日,李贞还抽空带他们去看电影、逛公园,大家庭里充满了温暖,其乐融融。她把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孩子们。“祝贺你李贞同志你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新中国成立后,李贞先后担任西北军区政治部秘书长、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1953年调任原防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图: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李贞(左二)1955年9月27日,下午两点三十分,中南海国务院礼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次授衔典礼在这里举行。在这次授衔仪式中,李贞、甘泗淇夫妻二人同时被授予将军军衔,47岁的李贞,是其中唯一一位女少将。周恩来总理亲手把少将军衔命令状授予李贞,并握住她的手说,“祝贺你李贞同志,你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图:甘泗淇与李贞当日下午五时,又举行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暨授勋典礼。李贞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仪式上,由毛泽东亲自授勋。而在毛泽东主席给李贞授勋之前,周恩来总理找到摄影师侯波,特别嘱咐到“当李贞走上主席台,请你拍下主席给李贞授勋的镜头”。于是就有了这张照片,定格了李贞从毛泽东主席手中接过勋章的珍贵一刻。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时候,全军组建了一个将军合唱团。参与这次大合唱的有230位开国将军,李贞是其中一位。1990年3月11日,李贞离世,享年82岁。整理遗物时,人们发现,李贞将军的遗物屈指可数:有4枚勋章、4把藤椅、两只用尼龙绳牵连着的皮箱,还有11000元人民币、2500元国库券,战争年代留下的两根小金条。勋章是战争年代用性命换得的,藤椅是35年前从湖南搬家时带来的,皮箱是赴朝鲜作战时用的行军箱。在遗嘱中,李贞这样安排她的遗物:一根金条捐给自己的家乡浏阳县,另一根捐给丈夫甘泗淇的家乡宁乡县,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存款一分为二,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党费上交组织,一部分捐献给宋庆龄儿童福利基金会。身后不留一物,李贞的遗嘱令人既感动又钦佩。开国女将军李贞一生波澜曲折是真正的巾帼英雄致敬!缅怀!来源:CCTV国家记忆、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原标题:《从童养媳到开国第一位女将军,她的故事比剧本还带劲!
党史“政”在学④》阅读原文
1958年底,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公映。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1941年华北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的大扫荡中,五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安全转移,一路将敌人引上狼牙山棋盘坨主峰,在弹尽粮绝后,跳下万丈悬崖。五名战士如何英勇抗争,为部队转移赢得了时间?毅然跳下悬崖后,又发生了什么?点击音频,听狼牙山五壮士的“向死而生”↓1941年,侵华日军加紧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9月23日,日伪军突然包围了河北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上级制定了“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七连先佯装成主力吸引敌人,再利用夜幕掩护和地形优势,伺机打击消灭敌人。完成掩护群众突围的任务后,留下六班的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名战士掩护连主力撤退。△狼牙山五壮士棋盘坨决战后,他们纵身跳崖9月25日清晨,日伪军向狼牙山发起攻击。为了不暴露部队转移路线,五名战士撤至棋盘坨顶峰,与敌人激战5个多小时。日伪军被一步步引向了悬崖绝路。子弹全部打光后,战士们举起石块向日伪军砸去,敌人蜂拥向山顶冲来,五人把枪砸碎后纵身跳下悬崖。这次战斗要从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说起。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馆长李芳的爷爷正是当年狼牙山镇东西水村的村长。从小,她就听爷爷讲当年的故事。李芳:这次扫荡的特点一是规模大,他们出动了7万多人;第二是时间比较长,从8月一直持续到10月,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针对晋察冀根据地的党政机关、军区的部队和老百姓。他们的战法非常狠毒,采用的是篦梳似的扫荡和铁壁合围的策略,而且制造了许多的惨案。这一次,日伪军对狼牙山的围剿情势危急。不过,当时这五名战士也不是没有生的可能。李芳:他们是有生的希望的,因为他们对地形很熟悉,在这里生活了将近2年时间,狼牙山方圆30公里,别说是他们5个,5000个也能隐藏得住。但是他们没有这样选择,而是选择了与大部队转移相反的方向,就是为了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让大部队和老百姓更安全地转移出去。所以说,他们在主动请缨作战的时候,就已经做出了自我牺牲的准备。英勇跳崖△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在五壮士跳崖殉国17周年纪念日这天开拍电影开拍,老乡说:老一团回来了,壮士们回来了!17年后的9月25日,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在狼牙山层林尽染的霜叶里开拍。之前,剧组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在当地老乡家里走访。说起当年八路军英勇抗敌的经过,讲故事的老乡哭,剧组成员也跟着哭。六班班长马宝玉的扮演者李长华参与了部分编剧工作,他在多年后回忆,最初的剧本不够贴近实际,大家花了很多功夫一起“磨本子”。李长华说,决定拍《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时间已经很仓促了,大家对剧本不满意,觉得剧本没有从人物性格出发去写。“决定由我、导演、还有副导演来改。我那个时候在五壮士连生活过,也去调查过材料。老乡一看见我们穿的衣服就互相传,说老一团回来了,然后知道了拍五壮士,说壮士们回来了。再加上我们当时的表现,确实和当年的部队基本一样。”当年,五名八路军战士跳崖时都不过20多岁,年龄相近、经历相仿就成了挑选演员的重要参考。五位主演被称为“三个老八路、两个小解放”组合。那一年,20岁的霍德集刚从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出演的第一个电影角色就是五名战士中的“胡福才”。霍德集说,最难忘拍摄战士们跳崖的那场戏。用近景还是远景?什么姿势?都反复推敲过。影片拍摄完成后,霍德集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霍德集:很多年之后,我看录像看得自己都掉眼泪,当时我们演的时候是带着激情演的,也能引起看的观众的激情。火线入党△电影《狼牙山五壮士》海报葛振林、宋学义是怎么获救的?跳崖后,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和宋学义幸免于难。李芳说,他们了解两人获救的过程,更多地来自葛振林的回忆。李芳:宋学义和葛振林两位英雄,跳下去以后被悬崖上的平台接住了,崖边长的灌木也挡了一下,但是这种平台非常窄小。葛振林曾经回忆说,他跳下去以后,头像是枕着树枝,但是不敢动,之后就昏过去了。醒过来后,发现宋学义在另外的一个平台上,腰部下边有块石头,还有血往下流。他就帮着宋学义把腰部抬起来,把山上的一些细细的土全都堵在伤口上。这个时候,手是需要扒着岩壁和旁边的一些灌木的,他就让宋学义扒着他的身体,他挪一步,他拽一步,两个人就这样爬上了小莲花峰的峰顶。葛振林、宋学义最终是怎么获救的?易县当地更认可这样的过程:他们碰到了李老道,在李老道和葛振林的共同搀扶之下,他们到了山上的一个庙里。宋学义的儿子宋福保补充,山上的庙里有火光,他们不敢贸然进去,宋学义说,我的伤重,我过去,如果有敌人,就拼了,如果没有敌人,再让葛振林进去。宋福保说:“他的腰摔断了,不能走了,得爬过去。爬到庙里边一看,里面有鬼子剩下的罐头等,这才招呼葛振林也过去。”李芳:这个古庙曾是粮食库,后来被日军烧毁,在庙里,李道士给他们找了些粮食,做了一些饭。第二天,民兵连把他们抬到了山下的休养所,也就是我们的后方医院。1941年11月5日,《晋察冀日报》率先报道了五位战士的英勇事迹,两天后,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签署训令,将五人命名为“狼牙山五壮士”。虽然幸运获救,但身负重伤的两位战士,在此后的人生中不得不与伤痛相伴。葛振林的头顶上留下了一个2厘米见方的深坑,长子葛长生说,因为头痛怕风,父亲不得不长年戴着一顶旧军帽。受伤更重的宋学义,则是落下了严重的腰疾,腰间需要弄个腰卡或者系条绳子勒住,才能坚持站立。四女儿宋小挺至今记得父亲想办法缓解腰疼的样子。宋小挺:他就是在家里扒着门框,等于把腰椎拉开,非常非常疼,直不起腰来,拉开之后才能行走。△葛振林和宋学义获救后的合影他们是英雄,却都选择了隐藏功名、默默奉献归队后的葛振林,又历经了天津、张家口、太原战役,参加了江西剿匪战,最后一役是抗美援朝。离休后,他担任了驻地10多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作报告时,他很少回忆狼牙山那一幕,反而会讲更多的战斗故事。葛长生说,父亲的奖章就放在角落里。他认为,一个军人,完成任务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们这一辈人,很多都打过仗,都很勇敢,所以我父亲更是觉得这件事没有特别的。葛长生说,父亲总是穿着一身旧军装,勤俭朴素,甚至街边卖菜、擦鞋的小商贩都认识这位和蔼可亲的邻居。葛长生:他平时老穿着老军装,戴着个老军帽,裤腿也是扁起一个,反正也不怎么讲究。八几年的一个冬天,老家给他做了鞋,他很怕冷,就用毡子碾成鞋,那么大,像玩具似的,穿在脚上晃荡晃荡的。结果当地举行大型音乐会,叫他上台讲几句话,他就这样上去了,全都笑了。他和老百姓接触很多,喜欢跟人下棋,大家都认识他。△离休后的葛振林担任了驻地10多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宋学义因跳崖后腰部受伤严重,1944年转业到狼牙山北管头村,1947年回到家乡河南省沁阳市北孔村。他带领群众搞农业生产,改善生活环境,但是从未和人提过自己当年的壮举,直到1951年党组织查找宋学义时,子女们才知道父亲原来就是赫赫有名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北孔村,外号“百苦村”。一到汛期,麦地里就泛起白茫茫的盐碱。宋学义担任村支书后,带领大家挖河、排涝、打机井,建公共澡堂、买拖拉机,北孔村慢慢成了十里八村的“先进村”。△宋学义回到沁阳家乡,带领群众搞农业生产,改善生活环境昔日的盐碱地翻起了金色的麦浪,宋学义却倒下了。女儿宋玉琴说,父亲的肝脏早有问题,他一直忍着。宋玉琴:在我印象当中他经常捂着这个地方,那时我们小,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等到去县医院给他看病的时候,他连自行车都坐不成了,自己步行走8里路,走到县城里去看病。宋福保回忆,“那个时候,农村挖河,父亲总是带头跳到河里边去,母亲也埋怨他,说你的身体不好,有些事情你就少干点,或者不干。他说我是共产党员,我是干部。”1971年,53岁的宋学义在家乡病逝。2005年,葛振林辞世,享年88岁。如今,狼牙山脚下的北娄山烈士陵园,绿树成行。当年跳崖牺牲的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长眠于苍松翠柏间。陪伴在他们身边的,还有抗日战争时期牺牲在狼牙山地区的1000多名无名烈士。如今,狼牙山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游人如织的森林公园,景区内的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里,常年循环播放着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在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经典电影、电视剧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共产党员形象借助影像的传播深入人心。他们与百年党史的光辉历程相照相应,也与真实的历史人物相伴相生。影像里的故事可歌可泣,银幕外的细节却可能鲜为人知。中国之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特别节目《影像中的党史》,带您透过这些永恒经典的艺术形象,从独特视角,触摸真实百年党史。监制丨高岩编审丨郭静 刘黎黎采访丨吴菁 杜震 何伟奇 李凡制作丨周天纵新媒体丨陈铭 娜孜叶顾问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徐鹏堂影片来源丨1905电影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狼牙山五壮士是什么战役中的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