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位起没过一天安生日子,如何评价嘉庆多大继位帝的一生?

嘉庆是历史上以勤政著称的皇帝,二十五年的皇帝生涯中,勤勤勉勉丝毫不敢有任何懒惰怠政的行为,他给自己规定每年只休息两天,一天是母亲孝仪纯皇后的生日,一天是自己的生日。除此以外,嘉庆都要埋头于各种繁琐的朝政奏章。嘉庆即位前后嘉庆能够成为乾隆的接班人,恰恰是因为自己的勤勉。作为十五皇子的嘉庆原本距离皇帝位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可他从小便表现出惊人的自制力,性格老成稳重,日常作息起居非常有规律,不擅长结交朋党,一心跟随少傅学习,行为办事秉持法度,因此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再加上他在众兄弟中,仪表相貌最端庄出众。终于公元1795年,乾隆六十岁时,将象征大清帝国最高权柄的青玉大印“皇帝之宝”交个嘉庆,成为封建历史上皇权交接的一段佳话。四年后,太上皇乾隆终于走完风流倜傥的一生,嘉庆皇帝如愿亲征。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诛和倡简”,所谓诛和,是指与先帝的宠臣和珅进行清算,将和珅家族满门抄家,所得财物珍宝如数尽收宫中府库。所谓倡简,是指嘉庆颁布诏书,此后皇室的大型活动要一切从简,裁减不必要的仪仗人员,限制皇室成员不得随意出宫游行,以此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此外,嘉庆严格治理乾隆晚年兴起的不良习俗,地方官吏为了迎合乾隆皇帝的“好大喜功”的性格,四处搜寻古玩字画进贡朝廷,以此来换取高官爵位。嘉庆皇帝十分讨厌这种行为,他认为身为臣子应该专心朝政治理,如此媚上的行为,只会助长朝堂歪风盛行,不利于江山的长治久安。从嘉庆的行为表现来看,它与乾隆的风流奢靡截然不同,大有一副明君圣主的形象。奇怪的是嘉庆在位二十五年,不要说缔造清朝的辉煌,连康乾盛世都没有延续下去,这又是为何。一是“康乾盛世”是个空壳盛世所谓“康乾盛世”确实不假,但绝不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总和,它的具体时段应该是从康熙中期到乾隆前中期。因为乾隆中期以后,清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朝廷的府库还算充足,很多地方已然出现府库危机,一些地方财政常年处于收不抵支的状态,艰难地举债运转。嘉庆皇帝即位后,地方府库空壳的现象已经遍及清朝各地,上到行省下至郡县,所有地方官吏无不为此焦头烂额。官府办事需要成本,衙役的俸禄支出成为最大的难题,有些地方官吏为能够给辖内官吏正常发俸禄,只好向当地的豪强地主拆借。所以,很多人往往觉得嘉庆皇帝是个“嫉贪如仇”的皇帝,实际上嘉庆此举的动机是,依靠此举来充盈府库,减少相应的人员开支。二是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历史上评价嘉庆是守成之主,绝非没有历史依据。嘉庆皇帝曾多次下诏自称“守成”,极力反对朝堂中议论“新政”的声音,按照嘉庆皇帝的想法,满清自有法度,那便是坚持祖宗遗训。嘉庆皇帝有本著名的《守成论》,使他读史的笔记心得,他认为古往今来,一个王朝之所以能够兴盛大多是沿袭建立之初的规章制度。一个王朝的衰败,恰恰是后世子孙鼓作聪明,妄想超越祖宗功业,而随意变更祖宗之法。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旧政”废除后,“新政”搞到一半不了了之。每每说到如此,嘉庆总是感慨说“亡国之君皆由于不肯守成也”。若是将嘉庆放在汉朝唐朝,他的观点绝对是正确的。因为嘉庆比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都勤勉,都事无巨细,都能坚守祖宗的良法。毕竟,以往朝代所面临的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从祖宗的事例中,汲取处理朝政的智慧,完全可以游刃有余。但是嘉庆未逢其时,清朝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周边番邦臣属于否,而是与整个欧洲资本主义世界的较量。所以,回望历史不难看出,嘉庆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他所谓“祖制旧法”已经显得不灵验。读史君认为,嘉庆拥有封建历史上千古一帝的基本资质,却不具备成就盛世的思维。此时的清朝,不再是依靠勤政节俭、宽政仁德所能驾驭,而是迫切需要转变思想,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嘉庆是空有之志,而未得其时。
中国历史教科书有一个毛病,就是经常会出现大段大段的无人地带,整整几十年、一百多年,当中发生了什么,没人跟我们交代。比方说整个东汉历史,刚开始我们知道一个刘秀天子夺天下,然后就一竿子插到了三国,中间二百年没人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再比如说唐朝历史,知道一个安史之乱,然后就一竿子插到了五代十国,这当中一百多年了,发生了什么呢?历史教科书用四个字就给我们糊弄过去了——藩镇割据。好像那一百多年,只有一些诗人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政坛上发生了什么,也是一个面目模糊。再比如清代,康乾盛世老百姓都清楚,什么四阿哥的故事、八阿哥的故事,大家都能津津乐道。可是乾隆爷死那可是1799年,历史教科书一竿子就给我们插到了1840年,这当中可是有41年的大空白,发生了什么呢?很多人都知道,这期间是清代的两个皇帝,一个是道光,道光这倒霉鬼,他因为鸦片战争,所以还比较有名。最倒霉催的,就是嘉庆。嘉庆当皇帝20多年,但是好像在民间只留下了一个印象,就是一句话——和绅跌倒,嘉庆吃饱。好像这个皇帝20多年坐在龙椅上,就捧着一个大棒棒糖,一边舔一边吃,这20多年就过去了。因为这棒棒糖从和绅府里抄来的,他很幸福。那请问,嘉庆皇帝真过了他幸福的,而且悲催到默默无闻的一生吗?这不合常理,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试图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光辉灿烂的一生,更何况是一个手握大权的君王呢?所以嘉庆皇帝一定做了些什么事,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这个大坐标当中,他一定有着些什么意义。当然,对嘉庆一朝的研究,在历史学界也不是什么显学,所以没什么人搭理这20多年。直到历史学作者张宏杰先生,他写的《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写的就是嘉庆皇帝。所以你看这个人有多悲催,他的故事,他的传记是附在他老子这么厚一本书的最后一章,作为一个配角出现。这一章叫做《英明伟大到一事无成》。一个皇帝,如果一事无成,他怎么可能英明伟大呢?如果他果然英明伟大,他又怎能一事无成呢?我们把历史的时间指针拨到1976年的正月初一,这一天是嘉庆皇帝的登基大典。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的登基大典通常是没什么看头的。通常都是皇帝他老子死了,他来当皇帝,这叫国丧期间,民间尚且要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叫八音遏密,更何况皇家自己。所以新皇的登基大典,通常那些乐舞,那些黄钟大吕,大的礼器、乐器,叫陈而不做,就是摆在那儿,但不准有动静。因为老皇上刚死,现在是全国扶丧期间,皇帝不哭着登基就是不孝。但是嘉庆皇帝没这个问题,因为他的老子,著名的乾隆大帝,这时候升格了,当太上皇去了,所以他的登基大典我们没参加,但是可以想像,是比较热闹的,至少是有个音乐动静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场景。从这一年开始,一直到1799的正月,也就是嘉庆四年的正月初三,乾隆皇帝死,这整整三年间,我们可以想见,嘉庆皇帝过的是什么日子。老皇上还在,大权不在你手里。说实话,乾隆皇帝也是一个饱读史书的人,他知道太上皇没那么好干的,唐太宗他爹,那晚年的太上皇日子好过吗?唐玄宗太上皇的日子好过吗?所以他明白,所以他防微杜渐,做了一系列的准备。比如说乾隆他自己当太上皇之后,建了一个新宫,叫宁寿宫,但是他当了太上皇之后也不搬,我不拆迁,我就住养心殿,我还得住在这个位置,这个地方我住熟了,其实就是不愿意放弃自己皇权的象征。包括他那张嘴还到处说,连像朝鲜的使臣进贡,他都要跟使臣说,说皇帝虽然换了,大事仍然是我办。一个80多岁的老头,那个权力欲望还那么旺盛。但是对于这个帝国来讲,你也不能说乾隆皇帝做得没道理,他确实要给自己留一个观察期,这个观察期的时间也差不多正好三年。他就在看,这个小皇帝登基之后,这原来只是我的十五阿哥,我给他披上龙袍之后,他到底是一番什么表现呢?可以讲,在这三年期间,嘉庆皇帝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至少对老皇上,对现在的太上皇的孝心,那是没得说,天天陪着,而且陪着小心。按照当时朝鲜的使臣留下来的记录,他们就说,这嘉庆皇帝在老皇帝面前,那眼神都不带离开老皇帝的,老皇帝一高兴,他就跟着龇牙乐;如果老皇帝一旦把脸一沉,他马上就不高兴,视太上皇之喜怒为己之喜怒,这方面是做得很好的。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嘉庆皇帝结婚二十年的结发夫妻,那个时候已经是皇后了,死了。二十多年的夫妻总是有感情的吧?但是他就做决定,丧礼按照当时最简单的程序去办,皇帝辍朝仅仅五天,整个扶丧穿素服仅仅八天,文武大臣。八十多岁的太上皇在养心殿待着呢,老人最忌讳的就是这个死,而且和死一切有关的不吉利的事他都很忌讳。所以新皇帝就特别担心这一点,即使他自己到皇后的灵堂去看一看,都是到灵堂门口才换上素服,然后出灵堂立即换上常服。而且他知道自己这个时候,因为老婆死了,不祥之人,连太上皇经常出没的那些道路他都尽量避免去,不要把这个丧气的这个气味撒在太上皇经常经过的地方。太上皇也不傻,乾隆皇帝临死的时候还念咒呢,头脑精明得很,他就派和绅去,说去看看,看看小皇帝现在在干什么,有没有因为老婆死耽误国事啊?和绅回来一报告,说不错,新皇帝完全没有,面无戚容,没有一点点很悲伤的样子,天天还在那儿批奏折呢。这个时候你可以想见,乾隆皇帝的心情,这份儿答卷交上来之后,他是很满意的。因为你想,乾隆是一个多么孤傲的人,他晚年给自己起了一个号,叫十全老人。就是一个身为人的人,他把什么都占了,高寿,然后位极,他已经是除了老天就是他最大了,而且他的文治武功,他认为也是一时极盛。所以在这三年当中,乾隆皇帝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我爱新觉罗家族的江山,我是不是托付得人,我选择的这个皇十五子来接替这副担子,他是不是一个对的人。可以想见,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他心里是满意的。历史这个东西讲不清,有的人在控制他的人来健在的时候,那表现乖着呢,跟小花猫似的,那尾巴夹得紧着呢。可是老皇上一死,没准儿那个真面目就露出来了,比如隋朝的杨广,比如李登辉,当年蒋经国在的时候,乖得跟小花猫似的,蒋经国一死,把权力一交给他,马上变脸,这种事在政治史上太多了。那嘉庆皇帝是不是这么一个人呢?还真不是。嘉庆皇帝即位的时候36岁,年富力强,他从体力到精力各个方面,都是最盛年的时候,而且他是从小就接受的是当时的最标准的帝王教育。乾隆皇帝生了一大堆儿子,有的是挑,紧着挑紧着选,选出这么一位,肯定是在性格,在道德,在能力方面,都是一时之选。嘉庆皇帝在他二十多年的皇帝的生涯当中,确实当得起四个字的评价,叫英明伟大。按照中国古代对帝王的这个道德标准,其实无非就那几句话,大家也不必去读什么深的经典,就想想诸葛亮《出师表》当中,给皇帝刘禅,不就那几句话吗?第一,亲君子,远小人;第二,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就是你不要太自私,要一碗水端得平;然后如果你再能够听闻纳谏,虚怀纳言,这就是一个好皇帝。嘉庆皇帝这些只要是中国古代经典上对一个圣贤帝王的要求,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足够的好。先说他简,就是抠。他自己就是一个很俭省的人,他把他老子那点毛病几乎全给改了。乾隆皇帝到晚年的时候,那叫一个贪,对什么古玩字画,那种就扼制不住的贪欲。比方说,乾隆临死之前,在新疆叶尔羌地区发现了一整块玉石,那块玉石两吨重,乾隆皇帝一高兴,这我得着,运来运来,我看看。运的路上乾隆皇帝死了,然后嘉庆皇帝马上就给当地押运的官员下了一封诏书,说不管运到哪儿,当时你给我扔了,我不好这个。弄得这个押运的官员哭笑不得,这么值钱一个玩意儿,两吨重的玉,你让我扔了,那要被谁弄住了,那你说这个责任算谁的?如果被谁偷了,这责任又算谁的?但是我又不能现在就跑,弄得特难受。但是通过这件事情,嘉庆皇帝确实是向全国人民做了一个表率,说我这个人不好这玩意儿,他一生,对什么声色犬马,对什么珍玩字画,不屑一顾。甚至他玩,都是为了完成自己皇帝的使命才去玩。比如说他恢复了这种叫木兰秋狩,到承德去打个猎,跟列祖列宗留下的那些好习惯,要打猎,要尚武,这个习惯对接。但是接轨的过程当中,这个皇帝一点儿都不喜欢打猎,他就是出去象征性比划两下,打两只兔子,两只狍子,行,收手,赶紧回去看奏折,对这事儿没兴趣。而且嘉庆皇帝木兰秋狩的所有路线和时间,完全是按祖制来的。就是当年俺的爷爷、俺的爹,他们怎么打的,走的哪条路,哪天早上几点钟出发,晚上几点钟收队,完全按祖制来。就是说白了,这个人没有什么趣味,他玩都是为了履行自己皇帝的职责。清代的皇室有一个经典的娱乐活动,就是看冰技,让一些太监,包括外面请来的一些艺人,在冻起来的湖面上玩滑冰表演,花样滑冰。这皇帝看完,看完之后呢,然后他就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场所,说来,把今天的奏折拿来。当天那个太监跟他讲说没奏折,因为大臣们觉得你可能比较累了,今天上午看,然后天又这么冷,说今天没有奏折。嘉庆皇帝气坏了,气吐了血你知道吗?居然下了一道令,这在清代的历史上很少有,申斥全国上下,从文武到满汉,到大小所有官员一体申斥,说我天天起五更,我在为这个国家操劳,你们居然因为天冷,还借口心疼我,今天没有奏折,让我没事干,我这么勤政的一个皇帝,怎么能让我没事干呢?一体申斥。这件事情在嘉庆朝发生过好几回。还有一次不是冷,是天太热,他有一次参加祭祀,然后十点钟,也是回到办公场所,说来,召见官员。结果当时主政的一个叫瑞亲王,瑞亲王说今天太热,而且你上午已经祭祀忙了半天,他说我把今天要接见的和明天要接见的,我给您并了并,明天。也是,龙颜大怒,说你怎么能这么干,我天天就是靠勤政,我才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地位,你居然让我偷懒一天。结果把这个瑞亲王据说是送到宗人府去,然后议罪。所以你看,他一直是用这种方式来执政,来确保自己是一个绝代的,英武的,按照正常的圣德典范来行事的君王。嘉庆皇帝的好处真是说不尽说不完,包括他过五十大寿的时候,有一个御史说,我们按正常的皇帝过五十大寿,祖宗,你不是讲祖制吗?祖宗就这么过的,咱们在京城小小地热闹一下,演十天戏可不可以,就上了这么一个奏折,其实当然也想拍马屁。这奏折就给他踢回去了,说你可是御史,撺掇我做皇帝的人去玩。如果我要玩,你御史的责任应该是什么?应该拦住我玩,你怎么能还撺掇我玩呢?发配到边疆极苦的地方去当差。这就是嘉庆皇帝,对自己要求极严。这个故事,可能对他有误解,觉得这个人又很残暴,很严厉。他还真不是这么一个人,他是一个非常会体恤臣下的人,而且非常有同情心。在史料当中,有几个这样的小故事,比如说有一次,有一个湖北的学政,叫杨毅,这个人叫皇帝的跟前去汇报当地的情况。进门的时候,因为是大夏天,非常热,但是皇帝立即就把扇子给搁下了。因为君臣奏对之间,臣子是不能挥扇的,这是礼制,臣子再热,汗珠霹雳啪啦往下掉,也不能扇扇子。皇帝就能做到这一点,我把扇子也搁下,汗湿重衫,也是汗如雨下,但是再也没有拿起过这把扇子。所以这杨毅到晚年自己写回忆录的时候,为这一段,那真是感动得痛哭流涕,嘉庆皇帝能做到这一点。而且他经常不是去木兰秋狩吗?在路上经常有百姓拦轿告状,他每次都是要求把轿子停下来,然后甚至是亲自审理案件,如果不亲自审理,也把这个案件立即要批转地方,要尽快地解决。所以他自己又承担这个上访工作。在当时清代的政治当中,嘉庆也推出了一个非常小的改革,就是紫禁城骑马,作为给大臣的一个恩赏,就是你到宫门可以不下马,一直骑马骑到该你到的地方。可是有些汉族大臣不会骑马,所以他可以允许汉族大臣,叫赏紫禁城骑马,其实你可以不骑马,你坐轿,这是对很多汉族老年大臣的一种优恤的行为。这就是嘉庆皇帝,为人也很好。这样的人会不会很脓包呢?他又不脓包。乾隆皇帝刚晏驾1799年正月初三晏驾,正月初四就把和绅干掉了,没过几天,就一尺白绫子赐和死。所以你看,这又是一个非常有决绝的人。而且嘉庆皇帝在他执政的二十多年间,其实推动了当时他能够想象的最大力度的改革,所以他真的是当得起英明伟大的帝王。那他又为啥一事无成呢?嘉庆四年的正月初三,这个时候已经89岁高龄,已经保持天下六十多年的乾隆皇帝,终于把持不住了,撒手尘寰去也,那这个天下的担子就落到了嘉庆皇帝的身上。那他这个时候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一个王朝到这会儿,一定问题出在贪污腐败身上,到了要打苍蝇、打老虎的时候了。可是这苍蝇老虎,它不是一天养成的。在乾隆朝的后期,整个大清王朝的官员系统已经到了通体皆烂的程度,这苍蝇老虎已经形成生态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你就别办贪污案,你只要办一个,它一定是一个窝案,一抓就是一大坨。最典型的一个案子是甘肃冒赈案。整个甘肃官员一想,怎么挣点钱呢?搞点外快花花。皇上有钱,那皇上的钱怎么掏出来呢?我们就说这儿着灾了,把没灾说成有灾,把小灾说成大灾,然后陆陆续续从皇帝那儿骗了八百万两银子。然后阖省官员一看,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就给分了吧,按官职大小,生就把这笔钱给私分了。东窗事发之后,乾隆皇帝不仅是暴怒,而且无计可施。只要按照大清律例判,全得死,可一死之后,整个甘肃省就没官员了,这哪儿成啊?所以不得不重划生死线,两万两银子以上砍了头,两万两银子以下的,准许你戴罪立功,继续办公。所以到这个时候,王朝已经变得很荒唐的程度了。嘉庆皇帝上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办这种事,当然人家很有出息,上来就打老虎,而不是打苍蝇,先把和绅给扳倒。扳倒之后,在他的府里搜出了八亿两银子。这银子什么概念?足以抵大清王朝当时十年的岁入。所以才有那么一句话,和绅跌倒,嘉庆吃饱。可这不算完,因为这只是一只老虎,还有大大小小的小老虎,还有大苍蝇、小苍蝇呢,所以接着来。在嘉庆执政的初期,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勃勃向上的生机,至少在皇帝的谕旨里,你能看到这种气味。为什么?杀伐决断,坚决惩贪。就在和绅跌倒的头一年里面,全国十一个总督,干倒了六位,这是《剑桥中国史》里面写的数据。而且在嘉庆七年到十年的时候,几乎每一个月都有地方上重大督抚的人事变动,就说明那个时候皇帝是非常重视从人事上彻底解决贪污腐败问题的。可是古代王朝的皇帝,其实在我们今天眼里看来,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人,因为他控制那么大一个帝国,他可以用的手段很少。有点像我们今天央行的行长,虽然说好像他对全国的经济负有调控的责任,可是他又怎么调控呢?说到底就一个工具,就是利率,是紧一点,还是松一点,对吧?当年的嘉庆皇帝也是一样,因为中国儒家发明的所有治理天下的技术里面,无非就那几条,从政是宽一点还是猛一点,对待官员系统是严一点还是松一点,无非就是这样。所以嘉庆皇帝当年面对这个天下,他无计可施。刚开始惩贪力度非常大,但是大来大去,发现根本就没有办法解决整个腐败是通体皆烂的问题。举个例子讲,他其实当时推出很多廉政模范,其中有这么一个御史官员,当年就是开的头炮,向和绅发炮弹的第一个人,嘉庆皇帝觉得好,干得好,然后派他去管四川的军需,因为那个时候四川在打仗,发现这个人非常能干,然后又调回北京当兵部侍郎。当兵部侍郎第一年,年底一查,这人贪污四万两银子。而这个时候在这一年过程当中,嘉庆皇帝反复下旨,让全国官员向这个人学习。不仅是贪污犯法,你打皇上的脸,“啪啪”打嘴。但是确实就是这样,在力行惩贪几年之后,嘉庆皇帝觉得非常有那种乏力感,就是不管我这儿怎么做,是松一点、紧一点,我怎么苦口婆心地说,没有用。如果情况仅止于此也就罢了,嘉庆皇帝已经彻底沦入一个悲剧人物。因为这个时候在嘉庆朝的很多史料当中,你会发现这个王朝已经不止是一个腐败王朝,它是一个瘫掉的王朝,是一个软弱无力到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王朝。有一次皇帝出行,文武百官护驾,路上就问起了兵部尚书管的那个调兵的大印。然后兵部尚书说用啊,没了。怎么没了呢?丢了。查啊,赶紧查,怎么丢了?兵部大印丢了还得了?万一这个时候全国哪个地方有点事,你皇帝在半道上,你调兵权都没有,这还得了吗?赶紧查。查完结果,君臣上下全傻眼,什么?这大印三年前就丢了。当地的那个司官,就是那个兵部的司员就一直瞒着这事,上上下下没人知道,居然兵部大印丢了三年没人知道,这种荒唐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而且追查也没有下落。还有很多这样的荒唐事在嘉庆一朝,比如说有一次,皇帝出席一个典礼,当年的武科考试,皇帝要出席一下,给他们弄个大典。结果皇上也出席了,整个大典进行不下去,为什么?因为武状元和武探花,就是第一名和第三名都没来,后来只好大典终止。什么原因呢?当职的太监忘了给他们开门,这武状元和武探花围着紫禁城转了一圈,找不着门进去,然后这大典就歇了。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有一次,皇帝到宫周边散步,就转了转,发现怎么宫门口有人养羊,这羊就在御花园吃草。他说这怎么回事?一查,原来太监为了补贴自己的家用,在宫里面,就是宫门口就开始养羊,挣点钱玩。就真能荒唐到这种程度。还比如说,皇帝举行什么大典,然后一个亲王在家抽鸦片,他就把这事忘了,没来。经常就出现这种事。而且还有一次,皇帝在出行的过程当中,有一个人,这个人就穷极了,就是说反正我死,我得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于是拿一把明晃晃的钢刀,就直奔皇帝的轿子而去了。然后所有那些护从的侍卫,就愣在当场,没人冲上去。最后一直冲到了皇帝轿子边上,才被一个随驾的亲王拿袖子扑上去,把他的刀给抢下来,这个时候护卫才过来把这人按住。当时肯定觉得这肯定是受谁指使,刺王杀驾这还了得?结果一通毒打,上尽了酷刑之后发现没啥,没人指使,就这么一个人,就敢冲到嘉庆皇帝轿子旁边行刺,这也是非常奇怪的事。这样奇怪的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最奇怪的事,是在历朝历代从来没有过的事,就是一帮受宗教——其实就是邪教,天理教——蛊惑的一帮教民,纠结了二百个人,趁嘉庆皇帝不在北京,他其实刚从承德回北京,还在路上,居然攻打紫禁城。而且已经攻进去了,为啥?因为有几个宗室,就是皇帝的亲戚,都是黄带子,当时可能是什么贝子、贝勒,这几个人,也帮他们。而且宫里面也有一些入教的太监,里应外合,打到了临近储秀宫的地方,储秀宫是什么地方?那是皇后住的地方,差点就打到了皇后的面前。当然后来,出现了一个很神武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道光皇帝,当时他是皇子,叫旻宁,带领宫廷的侍卫,然后当时还有一些也算热武器吧,鸟铳抬枪之类的东西,把这二百个人给全歼了,有惊无险。但是这件事情太荒唐了,历朝历代哪有这样的事情?说宫禁不严到这种程度。所以嘉庆皇帝还在北京的郊区的时候,他接到了四皇子旻宁,后面的这个道光皇帝的报告的时候,那真是想死的心都有。因为他觉得我是这样的遵从历朝历代对于一个圣主的道德要求,我什么都没有做错,我如此地勤政爱民,我如此地体谅大伙儿,为什么这个天下经过我这么多年的治理之后,变成了这副德行呢?所以当天在郊外的行宫,用朱笔亲手起草了一份罪己诏。大概意思就是这次全怪我自个儿,但是以后咱们好好的吧,别把这个江山治理得对不起列祖列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在这个罪己诏当中有四个字,叫随笔泪洒,就是一边写一边洒泪。这个时候你真的可以体谅嘉庆皇帝,作为自诩为一代圣主,而且真的这样做的人,他为什么就把天下治理成这样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再替这位老人家想一想,他当时又有什么办法呢?嘉庆王朝后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归里包堆,还是落实在那个字上——钱,没有钱。一个王朝所有的危机总爆发,最后都会体现为财政危机,无一例外。不是说和绅跌倒,嘉庆吃饱吗?他应该打着饱嗝才对啊,历朝历代皇帝都能缺钱,唯独这位嘉庆皇帝不该缺钱啊。八亿两白银,相当于十年的国家财政收入,你平摊到你执政的二十多年,省着点儿花,你最不该缺钱啊。一个封闭的财富系统,如果没有新来的增量,靠一个确定性的存量,不管这个存量有多大,你放心,它的花销一定会倒逼存量,最后还是不够花。《红楼梦》里的贾府,不能说贾府缺钱吧,对吧?白玉为堂金作马,占着房躺着地,外面用田庄,皇上还经常有赏赐。那又如何?还是不够花。王熙凤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摊子铺得太大,最后光太太、小姐、公子、丫鬟、使唤奴仆的那些月例银子,就一定会把你这个贾府的财政掏空。晚清的时候也是,那个著名的盛宣怀,号称富可敌国,那又如何?一旦你丧失了权力,没有新来的生意,你那点儿钱,经不住家里人败。他们家盛家的公子,娶姨太太一来十二个,我是盛家的少爷,我至少得娶这么多姨太太,所以第二代就败落了。这是一个通例。当年的嘉庆皇帝也是一样,虽然看着八亿两银子多,打一场仗,白莲教一镇压,两亿两没有了。而且在那个朝代,是中国的人口危机、土地危机、流民危机,几乎是总爆发的一个时代,这点儿钱根本就架不住花。怎么办呢?当时其实他眼中能看到的无非是向左、向右两条路。所谓向右,就是简政放权,激发民间经济活力,允许大家做多种经营。但这件事情嘉庆皇帝看得很明白,我不能干。比如说嘉庆四年的时候,北京城有两个平民给他上书,说我们开矿啊,开矿这个国家就有钱了。嘉庆皇帝说,这事儿咱可说明白,亲自下谕旨,说这事咱绝对不干。为什么?因为第一,开矿会聚集大量的流民,这些流民聚一块儿,你知道他怎么干?确实他有先见之明,后来太平天国,洪秀全组织起义,不就是到深山里烧炭的、开矿的那些矿工当中去宣传自己的革命主张吗,要造反吗?所以当年嘉庆皇帝说,人一旦聚起来,维稳不利,不能干。第二,我是圣主,我是儒家经典培养出来的皇帝,我能舍本逐末吗?我放弃让大家农耕,而去追逐蝇头小利吗?那我是什么人?我跟那些刁民搞什么联产承包责任制,那哪儿成啊?这事不能干。所以简政放权,激发民间经济活力,固然是我们隔着两百多年的时光一看,这是一条正路,但是在嘉庆皇帝一看,这是一条邪路。那向左呢?就是更多的用严刑峻法去惩治贪官污吏,让吏治更清明,让政府更节约,以解决财政危机。这条路能不能走呢?当时的很多清流士子、士大夫,也确实想到了这一条。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人,是嘉庆朝的名臣,现在也很有名,在学术史上鼎鼎大名的洪亮吉,号称中国的马尔萨斯。洪亮吉当时靠着自己清流的身份,就给嘉庆皇帝上了一份很不客气的奏折,那个大意就是说完了完了,这个王朝烂到根儿了,而且不赖你,打你爹起那会儿就不行了,说了特别难听的话。总而言之,基本上把大清王朝上上下下骂了一个遍。那解决方案是什么呢?用我们哪,我们是清流,我们是儒家士子。当然后来嘉庆皇帝确实也这么做了,用了很多没有太多行政能力,但是声望很高,这种清流士大夫,也用的一些。但是大家想想,这能解决问题吗?尤其洪亮吉这份奏折惹着他了,因为他连嘉庆皇帝,连乾隆皇帝,就是他爹,一块儿都骂了。这就已经不能反腐的问题了,你已经几乎触及到我的底线,你在否定我执政的合法性了,至于我们大清王朝情况惨到了你说的那个烂到根儿那个份上吗?所以后来嘉庆就把这个洪亮吉下狱。嘉庆皇帝在把洪亮吉抓起来之后,给刑部写了个条子,下了个谕旨,说什么读书人不可动刑。你看,这就看出嘉庆皇帝确实是一个仁德的好皇帝。洪亮吉后来从流放地回来之后,一辈子对嘉庆皇帝感恩戴德,为的就是这么一句话。右也不能走,是左也不能走,那走回头路,走到哪儿呢?放在嘉庆皇帝当时的处境里,只有一条路,叫做守成之主。就是我敬天法祖可以吧?我心里畏惧老天,然后我干事就按祖宗成法去干,我就遵祖制。这个国家好也罢赖也罢,我认了。大不了,不行了,我到地下去见列祖列宗的时候,我没有太大的责任,我是按你们教下来的这套办法办的。所以在嘉庆十年,他干了一件事,带着文武百官就重走长征路,忆苦思甜去了,去自己的龙兴之地,清朝人的龙兴之地盛京,去拜谒各个早先的陵寝,什么努尔哈赤墓等等,拜了一圈。在这路上,他就写了一篇他认为很重要的文章,叫《守成论》。嘉庆十年的时候,嘉庆皇帝算是把自己的统治思想稳定下来了,就是别瞎弄,各朝各代基本到我这一阶段的时候,都容易出乱子。乱子出在哪儿?比如说宋朝,用王安石变法,变来变去一天不如一天,不变了,守成,就按列祖列宗说得办。嘉庆十年之后,我们几乎已经不认得这位皇帝了,他虽然还那么勤政爱民,还是那样道德高尚,但是锐意改革的影子,在他身上再也找不到了,他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守成之主,不管大事小情,怎么办?按列祖列宗说得办,他去查前朝实录,看看我的爷爷,我爷爷的爸爸,我的亲爸爸,是怎么办这件事情的,然后就按他们说得办,我是不会搞任何创新的,少跟我来那套。有一次宫城里面失火,太监一看这不对啊,赶紧把宫门关闭。为什么?因为太监要多一个心眼儿,这几年出事太多,天理教都能搞二百个人攻打紫禁城,我怎么知道这次失火是不是有意预谋的恐怖行动呢? 所以他已经变成了这样一个人,他已经完全没有能力去应变,去根据实事因果、环境的变化去处理自己面对的问题,这就是晚年的嘉庆帝。他在晚年和臣子对话的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口头语,比如说“哎呀,这可怎么办”、“这可不得了”。整个晚年嘉庆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有点像一个村口晒太阳的老头,生活的艰苦已经摧折了他所有的锐气,他念念叨叨、嘀嘀咕咕都是古人怎么说,哎呀,遇到现在这个情况,这可怎么办?他已经是一个意志消沉的老人。嘉庆皇帝执政二十多年之后,就这样撒手人间,当然他的死也是一个谜了,有历史学家说,他是让雷给劈死的,这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儒家的那样的一个传统当中,如果一个人天打五雷轰,这说明他的下场非常惨,他已经上干天怒,所以一个一代用圣主来要求自己的,道德非常高洁的帝王,沦落到这样的下场,也真的是一个悲剧。嘉庆皇帝的故事到这儿,耳朵边上已经响起了三个字的问号,叫怎么破?隔着两百多年,就算我们有本事穿越过去,我们附体在嘉庆皇帝的身上,你真以为我们有比他当年更好的解决方法吗?我们真的能破这个局吗?嘉庆皇帝所处的那个环境,是整个时代、民族、文化,为他这个人打造的一个牢笼,他四面碰壁不得其解,有点像堂吉诃德,拿自己的长矛和假象的魔鬼风车作战,到最后的结局,就是他扔掉长矛,坐在地下,长吁短叹。从政治上讲,我们不能妄断嘉庆皇帝当年有更好选择,像他这么聪明的人,这么道德高尚的人,他已经尽了他的最大的努力,有些局,有些困局是无解的。这是作为政治上的嘉庆皇帝。如果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呢?也许他有其他的选择。像乾隆皇帝晚年那样,有点小虚荣心,有点自信心爆棚,虽然对这个帝国他也感受到了危机,但他不断地还在想各种新奇的办法去解决它;甚至他会无视这些问题,表现得非常的倨傲等等。这样的人生也许比嘉庆皇帝那种灰暗的结局要好得多,我们在嘉庆皇帝身上其实看到了这种潜质,因为他的一生都在追逐那个最正确的东西,所有偏离这个正确的东西,他用的所有的态度都是否定、否定、否定,不行。最后怎么样?最后他死在当场,抱着他那个正确死掉了,而且人生过得非常的灰暗。所以也许我们不能对更大的什么国家、什么民族、人类负责,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用抱定我们认可的那个正确。可以用一种欣赏的思维,看待每一个为我们左冲右突的那些人,这样我们的生命就会被点亮一点,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作风建设与历史周期律一一想起1813年秋天那件事,嘉庆皇帝就感到窝囊:他差一点儿就当了大清的末代君主,并且,各级官员早就知道要出事,却都像请客一样,把问题迎进了紫禁城。1812年一个宁静的仲夏夜,台湾知府汪楠,被淡水同知查廷华扰了美梦。原来,查廷华他们抓了一个传教的人,此人不吃打,供出了一个惊人情报:明年中秋节,天理教徒要攻打紫禁城,目标是干掉嘉庆皇帝,建立新王朝。头子叫林清,突击队长名叫祝现……汪楠稍作思考说:“犯人为了保命,什么胡话都会说。你知道谎报的后果吗?快把那家伙宰了,免得出去瞎说,给我们惹事。”1813年初夏的一天,豫亲王裕丰的管家祝现有事请假,祝现的堂弟祝富庆偷偷来访,一是举报自己的堂兄谋反,二是举报林清在宣武门租房子卖鹌鹑,其实是在打造枪械。毕竟是皇室宗亲,豫亲王一听就跳了起来:“有这事?我这就进宫禀报!”仆人备好了轿子,豫亲王却摆了摆手,沉吟半晌,低声劝导举报人:“做事要动脑子啊!谋反是灭九族的大罪,你想害整个祝氏家族吗?此事到此为止,千万别再提了。”8月以来,京城卫戍司令吉伦将军连续接报,说天理教徒很快就要攻打皇宫。吉伦十分淡定:“紫禁城内又不归我管,我操这个闲心干啥?我九门提督的职责范围是九个城门,加强巡逻就是了。”9月底,嘉庆帝结束休假,离开木兰围场回京,下一站行在是蓟县的白涧。为大老板服务的机会来了,吉伦立即率大队人马前往迎驾。刚上路,一个参谋骑快马狂追上来,气喘吁吁地报告:不好了,不好了,天理教徒混进城了,请大人即刻处理!吉伦火了:“你们有完没完?想立功受奖想疯了?滚开滚开!”参谋不依不饶,一把拽住吉伦的马缰绳,苦苦哀求:“大人……大人!您真的不能走啊,要出大事啊!”吉伦大为恼火:“我大清正是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天下归心,你竟敢造谣惑众,等我办完大事再来收拾你!”说罢,一脚踢翻可怜的参谋,拨马呼啸而去。10月7日中午,兵部尚书兼顺天府尹刘镮之,正与客人觥筹交错。宛平县令和卢沟桥巡检破门而入,附耳低语:昨夜、今晨,家住宋家庄的林清等人,骗过岗哨,经卢沟桥进了城,明天午后攻打皇宫,情况十万火急!刘镮之早已进入酒酣耳热状态,哈哈大笑起来:“幼稚、幼稚!你以为吉伦大人的部队是聋子的耳朵?皇帝老子家是大栅栏,谁想进就能进?别没事找事了,陪我喝酒。”第二天,1813年10月8日下午3时整,天理教徒200余人装扮成卖柿子的、送货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由东华门、西华门攻入皇宫。两天一夜之间,皇帝家中刀光剑影,箭矢乱飞。警卫部队惊慌失措,死伤过百,假如外援及时跟进,林清他们肯定会把大清皇宫连锅端!凑巧,嘉庆帝的二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平时最爱摆弄冷兵器时代最吓人的玩意儿——火枪,这次派上了用场。几声枪响,竟然稳住了军心,逆转了形势。在禁军的围剿下,天理教徒寡不敌众,起义失败。而远在河南滑县的另一支天理教队伍,稍早前已经起义,剑指北京。清政府用尽九牛二虎之力,耗时三个月,才勉强平息事态。这件事发生于夏历癸酉年,史称“癸酉之变”,是清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是大清重复历史周期律的不祥之兆。二“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嘉庆皇帝如此表达了他的震惊和愤懑。他发明了“因循疲玩”这个新词,指责汪楠等人不负责任,言下之意,如果他们干活稍微认真点儿,灾祸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至少不会闹这么大。嘉庆皇帝想错了。触发癸酉之变的,不单是个别人的工作作风问题,而是整个官场出了问题。清朝的吏治腐败很有特点:官员们除了“贪”,还特别“懒”,没人想做事,讨厌担责任,整天无精打采,敷衍了事。从乾隆中期开始,官场就如一潭死水,不作为是主旋律,国家统治机器锈蚀得无法运转,社会治理问题按下葫芦起来瓢。人人麻木不仁,个个“炸雷都打不醒”,根子在于官员追求狭隘的人生目标:升官发财!目标明确了,办法就有了。一是不犯错误才能升官。“多磕头,少说话!”三朝元老曹振镛的名言,诠释了官场成功秘诀:做事越多,错误越多,不干活最保险。所以大家遇到事情习惯绕道走,踢皮球,把犯错误的机会留给别人。汪楠杀人灭口,无非是怕给自己惹麻烦。白莲教起义失败后,林清等人利用大饥荒,在华北农村轰轰烈烈地传播天理教。早在起事八年前,他就制定了先占皇宫、再取全国的奇特战略。“要想白面贱,除非林清坐大殿”,如此直白的民谣家喻户晓,而在中国历史上,民谣一贯具有政治风向标的意义。林清完全没有保密意识,他们的一举一动在社会上是尽人皆知。对此,官员们个个睁一眼闭一眼,假装不知道。二是上司满意才能升官。在清朝官场,官运不靠业绩靠上司。天大的事吉伦都不用心,唯独接驾很积极,就是这个道理。把“唯上”发挥到了极致的,是咸丰帝的军机大臣王文韶,人称“溜溜球”。每当需要表态的时候,他的听力就急剧下降;事情如果足够大,干脆就彻底聋了。他是故意让领导说了算。对于躲不掉、踢不走的皮球,官员们就稍稍糊弄一下,一旦领导追究起来,比较好解释。天理教徒都进了城里,吉伦的应对措施还是“加强巡逻”,显然是做样子、走形式。某天,嘉庆皇帝咨询刘墉:“你看某某人当知府怎么样?”刘墉支支吾吾了老半天,末了就挤出两个字:“尚可。”嘉庆帝苦笑说:这么大的官也在混日子,工作根本不用心,怎么得了!官员们如此唯唯诺诺,真是又安全、又省劲;不但把责任推给了上司,上司还高兴,何乐而不为?三是报喜不报忧才能升官。豫亲王为什么突然改变主意?头年去京南游玩,他通过祝现认识了林清,受到热情接待,酒喝多了,就住林家大院了,临走还没少拿。要是皇上知道了,一切都完了!于是,国家利益自然让位给个人利益。对这种现象,费正清分析得入木三分:报喜不报忧符合清朝官员的利益。同豫亲王一样,在洪秀全起义之初,地方官也是使劲捂盖子,巴不得长毛快去别人地盘上闹。直到太平军攻克了十几座城池,朝廷才知道出了大麻烦。魏源这样概括大清官场风气:“不担责任是成熟稳重,会踢皮球是聪明智慧,得过且过是办事得体!”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价值观,谁信谁弱智。正当整个官场鼾声一片时,国情和世情发生了巨大变化,清朝进入加速下坠通道,灾祸接踵而至,且无不带有癸酉之变的影子: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军队只有4000人,根本没打算赢;太平军成气候,源于地方官帮忙;大清的海军吨位号称亚洲第一,却迎来甲午惨败;北京守城正规军达15万之众,被不到二万人的八国联军轻松拿下;甚至连辛亥革命枪响,仅是士兵无意中走火……完全可以说,早在癸酉之变时期,清朝深陷历史周期律的命运已经注定;帝国大厦由摇晃走向垮塌,癸酉之变只是第一步——费正清找到了原因:官员们都在坐等出事!三癸酉之变已经过去200年了。当年一支飞舞的箭镞,至今还深嵌在故宫隆宗门的牌匾上,好像仍在回味着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王岐山同志指出:“学历史最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来源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的新闻报道《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王岐山瞻仰中央监察委员会旧址》——编者注)无论是政权性质,还是立国宗旨,清朝与共产党没有可比性。但是,任何政权的正常运转和执政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广大公务人员的动员组织;公务人员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直接影响施政质量和效果,关系政权的兴衰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行了两大意义深远的战略部署,深得党心民心:一是绘制了中国梦的绚丽蓝图,制定了改革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开展作风建设大扫除,正风肃纪,扶正祛邪。这两大战略部署齐头并进,蕴含了严密的逻辑联系、深远的战略意图。优良作风是事业成功的保证,这是我们党的一条基本经验。当年,无论是斯诺、史沫特莱,还是陈嘉庚、黄炎培,在目睹了根据地军民的勃勃生气后,一致认定“延安作风”必胜,“西安作风”必败,中国的希望在共产党。9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把党的作风视作生命,把不良作风视为大敌,终于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历史前进的引领者。这是何等宝贵的政治经验和精神财富!作风是一个变量,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不但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必要时还须下猛药。在党带领人民开始新的长征的关键时刻,“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横亘在我们的面前。只有牢记理想宗旨,心系国家人民,彻底扫除作风上的污垢,才能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延续昨日的光荣。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发端,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跟进,定点清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及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触动和净化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灵魂,干部作风和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作风体现党的性质,代表党的形象,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最终决定我们能否走出历史周期律的怪圈。新一届党中央开展的,就是这样一项意义深远的伟大工程,在中华民族复兴历史上,将会浓墨重彩地记录这一页!历史终将证明,一代一代共产党人总是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一切为了人民,全无一己之私,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完成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也开辟了长期执政的成功道路。(习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嘉庆多大继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