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历史悠久相似的成语之源是成语吗?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历史故事成语: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草木皆兵、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望梅止渴、 卧薪尝胆、 四面楚歌、 背水一战、 指鹿为马、 三顾茅庐、 围魏救赵、 退避三舍、 破釜沉舟
1. 带“史”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史无前例 【读音】:shǐ wú qián lì 【解释】: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 指前所未有。 【出处】:清·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卷十二:“牢落文章第一人,天门垂翅竟何因?百年记注无前例,万事枢机有要津。” 【例句】:现在的贫富悬殊是史无前例;现在的享用娱乐也是史无前例的。 朱自清《论且顾眼前》 2、青史留名 【读音】:qīng shǐ liú míng 【解释】:青史:史书。 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出处】: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一折:“俺不能勾青史标名,留芳万古。” 【例句】: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一回 【例句】:如今我要将这碑记付给文人墨士,做为稗官野史,流传海内。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回 2. 中国的历史四字成语有那些 "退避三舍"、"如火如荼"、"请君入瓮"、"望梅止渴"、"草木皆兵" 3. 有关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1、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 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例 句:只怪我们用错了人,应当负荆请罪。 2、草船借箭[ cǎo chuán jiè jiàn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出处: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例句:草船借箭的故事体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3、完璧归赵[ wán bì guī zhào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例句:这些书我看过之后一定会完璧归赵,请你放心。 4、一言九鼎[ yī yán jiǔ dǐng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 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例句:老厂长向来说到做到,一言九鼎。 5、指鹿为马[ zhǐ lù wéi mǎ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例句:现代社会,颠倒是非、指鹿为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4.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大全
1、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2、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6、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7、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8、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9、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10、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5. 来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1、负荆请罪 【拼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释】: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举例造句】: 我今特来寻贤弟,负荆请罪。 【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有两位重臣蔺相如与廉颇,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社稷,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2、望梅止渴 【拼音】: wàng méi zhǐ kě 【解释】: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举例造句】: 鸾拆书看了,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典故】: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途中没有水,带的水也早已喝完,士兵们渴得要命,纷纷停下乘凉,派出去找水的人也没发现水源,曹操急中生智,传令下去说前边有一梅林,时下正是产梅子的季节可以用梅子解渴,士气大振而快速前进。 3、破釜沉舟 【拼音】: pò fǔ chén zhōu 【解释】: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举例造句】: 只要我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典故】: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4、卧薪尝胆 【拼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释】: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举例造句】: 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必须卧薪尝胆,刻苦训练。 【典故】: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5、四面楚歌 【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解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举例造句】: 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典故】: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6. 历史四字成语大全
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读中国
历史
故事
有什么好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
成语
,接下来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闻雷失箸】故事的主人公: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闻雷失箸】是什么意思? 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 【闻雷失箸】出自哪里?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闻雷失箸】词语辨析: 【闻雷失箸读音】:wén léi shī zhù 【闻雷失箸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闻雷失箸】如何
造句
: 1、这孩子很聪明,闻雷失箸,反应比同龄
儿童
快十倍。 2、老僧人看了看金夕,又意味深长的看了看闻雷失箸的谷古。 3、其表演之成功,真使“青梅煮酒论英雄”中“闻雷失箸”的大耳贼刘备自叹弗如也。 4、曹操煮酒论英雄时,他假托闻雷失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竟然瞒过了一代奸雄曹操。 【闻雷失箸】
典故
: 东汉末年,豪强并起,北方涿县的刘备也趁乱拉起了队伍。由于徐州牧陶谦等人的推荐,刘备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领兵驻扎徐州、下邳一带。但不久就被吕布、袁术打败,只好去投奔曹操。曹操知道刘备是一个有胆识的人,即给他以很高的礼遇。但是,刘备却一直胸怀异志。当时,汉献帝刘协由于不满曹操专权,将机密诏令藏在衣带中,要车骑将军董承组织力量诛灭曹操。刘备也是董承联系的对象之一。 正当董承等人密谋策划的时候,有一天曹操来到了刘备的住处。两人一边喝酒一边闲谈。曹操突然问刘备:“你说当今天下谁可以称得上英雄?”刘备故意说:“我看袁绍可以算得上英雄了。”曹操摇摇头,说:“我说,当今天下,只有你我二人可以称得上英雄!袁绍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刘备最怕的就是曹操知道自己的心思。因此,多少天来,他表面上一直装得庸庸碌碌,常常在菜园子里消磨时间,希望曹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胸无大志的凡夫俗子。现在,曹操竟当面把自己说成是英雄,他不觉大吃一惊,连手中的匕箸也掉到了地上。此时正好突然响了一个霹雷。刘备乘机掩饰说:“这声霹雷真响,吓得我把匕箸都失落在地。” 刘备知道曹操对自己的看法后,便决心参加董承等人谋划的诛杀曹操的活动。但尚未等到他们动手,已被曹操发觉,董承、王子服、吴子兰等都被诛杀。只有刘备和在外地的马腾漏网。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倚门倚闾】故事的主人公: 王孙贾,战国时齐闵王侍臣。《战国策·齐策六》记载:齐国被乐毅攻破之后,闵王被楚将绰齿所杀。王孙贾在齐国街市上振臂一呼,率领众人杀死了绰齿。 【倚门倚闾】是什么意思? 闾:古代里巷的门。原意指父母对外出的子女盼望和怀念之情。现指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倚门倚闾】出 处 《战国策·齐策六》:“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倚门倚闾】词语辨析: 【倚门倚闾读音】:yǐ mén yǐ lǚ 【倚门倚闾的
近义词
】:倚庐之望 【倚门倚闾用法】:作状语、定语; 【倚门倚闾】典 故 齐王的宗族王孙贾,15岁就被召进宫当齐王的侍臣。他母亲很爱他,每当他入朝,总要再三叮嘱他早些回来。如果他回家晚了,母亲就会焦急的倚在门外等他回来。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派乐毅讨伐齐国,很快攻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王仓惶逃走,逃到了营城,这天,王孙贾没有在齐王身边,听说齐王出逃,急忙前去追寻,因不见齐王,只得回家。 母亲见了,问:燕兵来了,你为何不保护齐王。王孙贾道:“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母亲非常生气,说:“你每天回来晚了,我会倚在家门口等。你既然是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儿了,那你还回家干什么!”王孙贾听后,很惭愧,马上离家再去打听齐王下落。 【倚门倚闾】文言文 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女今事王,王出走,女不知其处,女尚何归?” 王孙贾乃入市中,曰:“淖齿乱齐国,杀闵王,欲与我诛者,袒右!”市人从者四百人,与之诛淖齿,刺而杀之。 【倚门倚闾】白话文 王孙贾当年十五岁,事奉齐闵王。阅王逃亡后,王孙贾不知闵玉逃到什么地方去了。 他的母亲说:“你早晨出去晚上回来,我就倚门望你;你晚上出去不回来,我就倚着里门望你。你如今事奉君王,君王逃走了,你不知道他的下落,你还回来干什么?”于是王孙贾就走进市场,说:“淖齿搅乱了齐国,杀死了大王,想要跟我一起去诛杀他的人,将右臂袒露出来!”市场上有四百人跟随他,与他去诛杀淖齿,最后终于刺死了淖齿。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三)
【二卵弃干城】故事的主人公: 苟变,战国时期卫国名将。开始卫侯并不重用他,因为他在地方上做小吏时曾吃过人家两个鸡蛋。 【二卵弃干城】是什么意思? 卵:鸡蛋;干城:捍卫者。比喻因人有小的过失而忽略他的大节。 【二卵弃干城】出自哪里? 《孔丛子·居卫》载:子思向卫君荐苟变为将,卫君亦知变为将材,但因他在一次征赋时食人二鸡子,故不予任用。 【二卵弃干城】词语辨析: 【二卵弃干城读音】:èr luǎn qì gān chéng 【二卵弃干城用法】:紧缩式;作宾语、定语;用于用人 【二卵弃干城】如何造句: 1、“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2、绝大多数人才总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求全责备,就会“以二卵弃干城之将”,“以寸朽弃连抱之材”,最终一无所得。 【二卵弃干城】典故: 战国时期,子思向卫君举荐苟变为将。卫君也晓得苟变是个将才,但因为他在一次征赋时曾经吃过百姓的两个鸡蛋,所以没有任用他。子思说用人应该“用其所长,弃其所短”,不能因为吃过别人的两个鸡蛋而放弃大将之才。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
【一钱不值】故事的主人公: 灌夫(?-前131年),西汉时期官员,本姓张,因父亲张孟曾为颍阴侯灌婴家臣,赐姓灌。 【一钱不值】是什么意思? 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一钱不值】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咕嗫耳语。” 【一钱不值】词语辨析: 【一钱不值读音】:yī qián bù zhí 【一钱不值的近义词】:一文不值 【一钱不值的
反义词
】:无价之宝、价值连城 【一钱不值用法】:主谓式、谓语、宾语、定语 【一钱不值】如何造句: 1、像他这种奸诈的小人,在我眼中一钱不值! 2、这个祖传秘方一经外泄,就变得一钱不值了。 3、他们的建议不仅一钱不值,而且包藏祸心。 4、凡是那位奸商所大声赞扬的,往往是最一钱不值的。 5、这台机器年久失修,已经变成一堆一钱不值的废铁。 【一钱不值】典 故 灌夫,字仲孺,西汉时代人。他性情刚直,讲究信义,说出的话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员,而对地位比他低的,越是贫贱,他越敬重。因此,当时很多有才能而无地位的人都喜欢接近他。 灌夫喜欢喝酒,并且常因喝醉了使性子。有一天,丞相田汾结婚,他喝了不少酒。一会,他走到田汾的面前敬酒,田汾说:“我不能喝满杯。”灌夫见他不肯痛快喝酒,便语带讽刺地说:“你虽是一个贵人,但也应喝完我敬的这杯酒。”田汾还是没有乾杯。灌夫讨了一顿没趣,就走到临汝侯灌贤面前敬酒。这时,灌贤正对程不识(曾任边境太守,后改任大中大夫)的耳朵说话,没有对他表示出欢迎的样子。 灌夫心里本来有气,看见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立即骂灌贤说:“我一向就说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在这里你竟和他学妇人们的样子咬耳根子!……” 自此以后,人们对于别人有轻视鄙弃的意思,而要说这人一无长处,或是一无是处,就说“一钱不值”或“不值一钱”,亦即是毫无价值之意。 譬如那些对自己人傲慢无礼,对外人却卑躬屈膝的人,或是那些外表好看,实际不堪一用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叫它为“一钱不值”。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五)
【疲于奔命】故事的主人公: 巫臣,本名屈巫,字子灵,春秋时期著名人物。原是楚平王大夫,出自楚国公族之一的屈氏。因慕夏姬之美,而用计携夏姬出奔晋,辅佐晋景公。 子重(?—公元前570年),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楚穆王之子,楚庄王之弟,楚共王的叔父。 子反(?-公元前575年),即公子侧,春秋时期楚国司马。楚穆王之子,楚庄王之弟,楚共王的叔父。 【疲于奔命】是什么意思? 疲:疲乏,劳累;奔命:奉命奔走。原指因奉命奔走而弄得精疲力尽。现在也形容忙于奔走应付而搞得非常疲劳。 【疲于奔命】出自哪里? 1、《左传·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2、《三国志·郭淮传》:淮曰:“今往取化,出贼不意,维必狼顾。比维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维疲于奔命。兵不远西,而胡交自离,此一举而两全之策也。” 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使敌疲于奔命,人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 4、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奉先辕门射戟曹孟德败师淯水》:且彼或来借粮,或来借兵:公若应之,是疲于奔命,而又结怨于人;若其不允,是弃亲而启兵端也。 【疲于奔命】词语辨析: 【疲于奔命读音】:pí yú bēn mìng。 【疲于奔命的近义词】:应接不暇、捉襟见肘、马不停蹄、席不暇暖。 【疲于奔命的反义词】:髀肉复生、应付裕如、以逸待劳、悠闲自得。 【疲于奔命用法】:偏正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疲于奔命】如何造句: 1、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已经够重了,还要在各个才艺班间疲于奔命,连寒暑假都没办法好好休息。 2、他们为了拿到很低的报酬,每天走街串巷,疲于奔命,还要受尽人们的各种冷眼和嘲弄。 3、尘世是复杂的,特别是在生存激烈的今天,为了生存,人们往往疲于奔命,由此暗淡了笑容。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我们要坦诚地对待生活,绽放笑颜,更会成就事业,成就自己,取得更骄人的成绩。 【疲于奔命】典故: 春秋时期,楚国战胜宋国,大将子重居功要求楚王把北部两处地方封赏给自己,大臣申公巫臣极力反对,楚王没有答应子重的要求。另一个大臣子反想娶美丽的夏姬,巫臣却说夏姬命相不好,不能娶她,可是后来巫臣却娶了夏姬,与她一起逃到了晋国。这样,子重、子反都非常仇恨巫臣。 子重和子反为了报仇,合伙杀了巫臣的家族,瓜分了他们的财产和妻妾。巫臣得知这个消息后,托人捎了一封信给子重、子反两人。信中写道:“你们这两个坏蛋,实在太可恶了!我一定要叫你们受命奔走,疲竭而死!(原文是:‘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为了实现诺言,巫臣带了一些战车和军士来到落后的吴国,帮助吴
军训
练驾车
射箭
。在巫臣的训练下,吴国的军队逐渐强大起来。于是吴军不断出兵,逐个攻击楚国东边的属国,把它们并入吴国版图。这样,告急的文书经常传到楚国都城。楚王每次接到告急文书,总是派子重、子反率军前往救援。他俩刚结束一场战事归来,还未得到休息,又奉命出兵平定另一处战事。一年之中,两人率领大军往返奔波,竟达七次之多,被弄得筋疲力尽。巫臣达到了复仇的目的。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5则相关
文章
: ★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5则

来自历史的成语典故5则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精选5则

历史著名成语典故5则

历史成语典故5则

来自魏晋南北朝的成语典故5则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5则

历史成语故事5则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至少5个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历史悠久相似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