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白帝城托孤在托孤时,为什么让李严管军事呢?

你真的了解刘备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斩杀曹操名将夏侯渊,击败曹操、占据战略要地汉中。在这样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刘备部将关羽孤军北伐曹魏,虽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仁于襄阳,达到势力上的最高峰,但是荆州后方空虚,东吴违背湘水划界制定的盟约,在背后对盟友倒戈一击,吕蒙以白衣渡江乘机夺取荆州三郡,最后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失荆州"使得刘备元气大伤,蜀汉也开始走下坡路。刘备得知荆州丢失、关羽被杀的消息后,举倾国之力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结果在夷陵之战中,蜀军被陆逊击败,刘备兵败退到白帝城。到了公元223年,刘备在临终之际完成了白帝城托孤。提到白帝城托孤,《三国志》中的白帝城托孤: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也即内容大致就是刘禅如果不能辅佐的话,诸葛亮就能取而代之。因此,诸葛亮无疑是刘备托孤的主要对象。那么,问题来了,刘备临终前,为何任命李严为托孤大臣,是用来制衡诸葛亮吗?一首先,在很多人看来,在已经有诸葛亮的前提下,刘备依然选择李严作为托孤大臣,目的就是为了制衡诸葛亮。在这些看来,刘备担心自己去世后,诸葛亮在蜀汉独掌大权,所以他安排了李严这位托孤大臣,从而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对此,在笔者看来,显然要否定这一观点。换而言之,刘备临终之际,之所以任命李严为托孤大臣,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制衡诸葛亮。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论语·泰伯》中记载:"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在临终之际,显然没有猜忌和防备诸葛亮的意思。特别是他对诸葛亮说的一番话,更是情真意切,没有半点虚假的意思。《三国志》中记载的白帝城托孤,内容大致为: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二在白帝城托孤中,刘备明确要求刘禅对待诸葛亮,要对待父亲一样,所以刘禅之后称呼诸葛亮为相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的"事之如父",仅仅是面向诸葛亮的,至于另外一位托孤大臣--李严,则没有获得这样的待遇。如果刘备真的想用李严来制约诸葛亮,无疑不会降低李严的待遇,这样也就起不到制衡的效果了。更为关键的是,刘备明确授予了诸葛亮"取而代之"的权力,也即如果刘禅不能辅佐的话,那么诸葛亮可以直接取代刘禅,或者另立刘备的其他儿子为皇帝。而这,促使诸葛亮理论上拥有类似董卓的权力。如果刘备真的想用李严来制衡诸葛亮,就不应该授予诸葛亮这样的大权。换而言之,这就像你讨厌一个人一样,就不会主动接触他。所以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中的差异化对待,只会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这份信任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杂质。在关羽、张飞相继去世后,诸葛亮和当时守在永安的赵云,无疑成为刘备最信任的文臣武将了。三另一方面,从李严担任的官职来看,他显然无法和诸葛亮平起平坐。公元222(章武二年),刘备伐吴败回,征召李严进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公元223(章武三年),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一道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在此基础上,刘备任命李严为中都护,执掌蜀汉禁军,留下镇守永安。公元223(建兴元年),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就李严担任的尚书令这一官职,虽然可以参与官职,但是,不管是地位还是实际的权力,尚书令都远远比不上诸葛亮担任的丞相。东汉末年,曹操担任丞相一职,显然架空了汉献帝刘协,而曹操麾下的谋士荀彧曾担任尚书令一职,自然不能和曹操平起平坐。虽然李严掌管了禁军,不过,禁军主要是拱卫皇宫和都城的,这不意味着蜀汉的全部兵马,都归李严调遣。因为当时蜀汉没有设立大将军这一官职,所以,作为蜀汉丞相,诸葛亮则是可以执掌兵权的,这也是他后来多次北伐中原的重要原因。综上,对于李严来说,虽然也是刘备任命的托孤大臣,但是,他的的地位和实际权力都比不上诸葛亮,又怎么可能起到制约的目的呢?所以,这说明刘备任命李严为托孤大臣,自然是有其他考虑的。四最后,对此,在笔者看来,白帝城托孤时,刘备之所以任命李严为托孤大臣,一是让李严更好的留下镇守永安,二是为了团结李严所在的东州派。在刘备去世的时候,夷陵之战结束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因此,来自东吴的威胁,显然还没有完全消除。对于东吴来说,想要进攻蜀汉的话,永安白帝城成为必经之路。于是,刘备不仅一直留在永安,没有回到都城成都,还设立了永安都督,并且以李严作为第一任永安都督。为了李严更好的镇守永安,授予他托孤大臣的身份,自然方便他在发生战事的时候调兵遣将。并且,在蜀汉内部,李严、孟达、法正、黄权等人属于东州派。在法正去世,孟达、黄权先后归降曹魏的背景下,李严成为东州派的旗帜。在此基础上,刘备重用李严,无疑能够起到笼络东州派的效果。这样,以李严为代表的东州派,能够和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团结在一起,从而压制强大的益州本地士族,避免蜀汉内部格局失衡的情况出现。换而言之,刘备之所以任命李严为托孤大臣,确实是为了制衡的目的,只不过制约的对象不是诸葛亮,而是夷陵之战后蠢蠢欲动的益州本地士族。
#三国风云录#对三国历史熟悉的朋友,都知道三国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这个故事被后人作为君臣相知的典范。刘备在临去世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能够辅佐,你就辅佐。如果他的才能不足以担负皇帝的责任,你就替代他做成都的主人。诸葛亮听了之后,对刘备表示自己一定会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是刘备将刘禅托孤给诸葛亮,并且让刘禅兄弟以对待父亲的态度对待诸葛亮。我们看这段历史,一般都被刘备和诸葛亮的举动所感动。但是,我们一般不注意的是,在刘备的遗诏里,托孤大臣并非仅仅诸葛亮一人,和诸葛亮一同接受遗诏辅佐刘禅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李严。在遗诏中,李严被任命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那么,既然刘备那么信任诸葛亮,他为什么又任命李严为诸葛亮的副手,并且还统管军权呢?一、才能出众的李严。刘备任命李严做诸葛亮的副手,而且还主管军事,当然是因为李严的才能出众。李严曾经在刘表、刘璋的手下任职,都获得了拥有才干的称誉。在刘备夺取西川的时候,李严身为成都令,他奉命率军在绵竹阻击刘备,可是李严却不战投降了刘备,刘备封李严为裨将军。在刘备夺取西川之后,李严又被刘备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李严在地方任职的这一段时间里,不但显露了他的政治才能,也表现出他的军事才能。他在平定马秦、高胜的叛乱时,面对几万叛军,李严仅仅率领几千郡中的民兵就消灭了他们。在面对高定的侵犯,李严又亲自率军击败了他。从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可以看到李严的军事才能。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失了大批的军政人才,在撤回永安后,他在剩下的这些人员中,选中了李严。他召李严到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实际上当时刘备体弱多病,他是委任李严来承担对抗东吴入侵的任务。李严也不负众望,阻止了东吴的攻势,保证了蜀汉东吴的安全。正是李严拥有出众的军事能力,刘备才在遗诏中将军权交给李严,让他统中外军事。同时为了东线的安全,让李严留镇永安。而且仅仅从军事才能来说,诸葛亮长于治国理政,军事方面是他比较欠缺的地方。刘备对诸葛亮的这个特点十分清楚,所以对他任用的时候,主要是用他的长处,在治国和外交上倚重于诸葛亮。在对外采取军事行动的时候,刘备一般亲自出马,带着庞统、法正、黄权这些谋士,而将诸葛亮留在后方,保证后方的稳定,前线的后勤供应。在刘备去世时,他针对诸葛亮在军事上的短板,特意任命李严来帮助他。如果发生军事行动,李严在前线指挥作战,诸葛亮坐镇后方保证供给。这样,蜀汉的形势可能会好得多。二、刘备对蜀汉政权的考虑。刘备任命李严做诸葛亮的副手,主管军事,不仅仅是对李严的军事才干的看重,这中间也有着有着刘备对蜀汉政权的通盘考虑。在这种任命中,充分体现出了刘备高超的政治手腕。首先,从人事派别搭配上来说。在当时,诸葛亮作为荆州派人士的领袖,在蜀汉政权中,自然要重用荆州派的人士。而李严和各个派别的关系,则比诸葛亮要好得多。李严的出身可以算是荆州人士,他在刘表的手下任职,直到曹操南下荆州的时候才投靠了刘璋。而李严在刘璋手下任职期间,和刘璋的部下关系很好。比如对于孟达这个刘璋的老部下,李严在拉拢他回归的事上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李严在给孟达的信件中就写道,说自己和诸葛亮一起接受刘备的重托,由于责任重大,希望孟达能够回来帮助自己,“思得良伴”。我们可以想到,如果诸葛亮和李严能够精诚合作,那么以两人的组合,就能够团结住蜀汉的绝大多数的人员。益州本土的人员,有李严做代言人,也能够对蜀汉政权更有认同感。有了益州本土派的全力支持,也不会出现后来的刘禅投降的悲剧发生。当时刘禅虽然还拥有一定的实力,可就是因为以谯周为首的本土派拒绝抵抗,才无可奈何地投降的。第二点就是维持蜀汉的军政平衡。虽然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口口声声说让诸葛亮自取,可是作为一世枭雄,怎么可能会将自己奋斗一生的成果拱手送人呢?任命李严掌管军事就是刘备的一个预防措施。诸葛亮被刘备委以重任,将所有的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处理,并让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但是,这样一来,诸葛亮的权力就过于集中了。虽然诸葛亮在托孤时承诺要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但是在君主眼中,这些诺言只是诺言。比如后来的司马懿和曹睿关系密切,也接受托孤重任,依然篡夺了曹魏的政权。因此,刘备对死后的蜀汉政权的权力进行了搭配。为了以防万一,刘备亲自指定李严统中外军事,并且留镇永安。在防备东吴进攻的名义下,刘备将最后的精锐军队留给了李严。李严留镇永安,脱离在成都之外,假如诸葛亮真的要成为成都之主,那么他就要面对李严的军队。而且李严的手下,都是对刘备忠心耿耿的军队,如果李严怀有二心,这些人也不会听从李严的命令的。这样,留在成都的诸葛亮和留在永安的李严,就成为了互相依存,又互相牵制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诸葛亮和李严都无法心存二心。这样的安排,也体现了刘备的帝王心术。三、李严失败的原因。但是,我们在历史上可以看到,李严最后的下场很可悲。他被诸葛亮弹劾,结果被剥夺职务,废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安置。在诸葛亮死后,李严因为见自己起复无望,也愤懑发病而死。那么,文武全才的李严,刘备的托孤大臣,怎么会落得如此的下场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那个“统中外军事”的任命上。李严在刘备去世的时候,掌握了刘备剩下的大部分精锐军队。他对内安抚百姓,对外抵抗东吴,当得上统内外军事的名义。可是,诸葛亮回到成都后,形势就一天天的发生了变化。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的时候,就派诸葛亮在成都开设军营,训练新军。在诸葛亮的努力下,蜀汉又训练出了十万人马。可是,诸葛亮对于这支人马的军权,却死死抓在手中,不容他人染指。按理说,李严负责军事,蜀汉所有的军队都应该归他指挥。可是,实际上李严手中只有刘备指派给他的那些人马。而蜀汉其他的军队,李严根本无权指挥。再加上当时东吴和蜀汉的关系缓和,双方再次结盟,李严在东线实际上处于无所事事的状况。而诸葛亮以丞相之身,率领蜀军南征蛮中,北伐曹魏。这一切,自然引起了本该指挥这些军事行动的李严不满。不过诸葛亮根本就不理睬李严的态度,经过几次北伐的失败,他为了集中力量,又将目光盯上了李严手下的那支军队身上。李严的手下的军队数量虽然比诸葛亮的军队数量少,但那是蜀军的精华,战斗力是诸葛亮的军队不可比拟的。诸葛亮的这个举动,更是引起了李严的反对,他和诸葛亮讨价还价,就是不动。直到诸葛亮让李严的儿子接管李严的权力,这才让李严率领二万精锐进入汉中。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李严负责后勤运输。在这场战役中,由于遭遇了长时间的降雨气候,运粮工作无法完成。李严将困难告诉诸葛亮,要求诸葛亮退兵。可是诸葛亮退兵之后,李严却想推卸自己运粮不利的责任,说粮草充足,不明白诸葛亮为何退兵,还向刘禅上表,说诸葛亮的假装撤退,想以此诱敌交战。当然,这一切都被手里握着李严书信证据的诸葛亮拆穿。李严不得不认罪,落得个削职流放的下场。我们看李严最后的遭遇,就感到这里面大有文章。李严最后为何要那么害怕运粮不利的责任,按理说这是因为天气的原因,不可抵抗力造成的过失,与李严何干?李严的这番做作,反而给了诸葛亮制裁他的口实。这简直让旁人看了,觉得不可思议。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明,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件事,那就是军权。李严要夺回遗诏中赋予他的统中外军事的军权,而诸葛亮不但不给,还要夺取李严手中的军队,将所有的军权都集中在自己手中。在这场争夺中,李严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败下阵来。其实,李严的下场是咎由自取。这一结果,刘备早在去世的时候就预见到了。因为李严的军事能力虽强,可是政治能力要比诸葛亮相差甚远。如果李严到诸葛亮的手下任职,如果他不听从诸葛亮的指挥,马上就会被诸葛亮轻易除掉。因此,刘备才给李严重兵,并且让他留镇永安,不去成都。这实际上一方面是让李严能够保护蜀汉政权,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李严自己。可是李严利令智昏,经不起诸葛亮的诱惑,忘记了刘备的嘱托,率领军队来到汉中,成了诸葛亮的网中之鱼。他自己被废,他的二万精锐也成为了诸葛亮的囊中之物。幸亏诸葛亮没有谋篡之心,如果蜀汉政权被颠覆,李严就是最大的罪魁祸首。结语:在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时,将蜀汉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二人。诸葛亮负责全部的政务,而军权却是交给了副手李严,任命他为中都护,统中外军事,留镇永安。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刘备的政治手腕。他看重李严的军事能力,让他补充诸葛亮的弱项。并且利用李严的人脉,笼络益州本土的人士,维持蜀汉各派别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在诸葛亮大权在握的情况下,让李严率领一支重兵留镇永安,脱离诸葛亮的控制之外,防止万一的意外发生。可以说,李严身上承担着蜀汉各方面的平衡重任。可是,李严最后还是辜负了刘备的重托。他最终没有能够经受住利益和寂寞的考验,忘记了刘备的嘱托。他脱离了永安,将自己和手下的两万精锐投入了汉中。最终,他因为推卸责任的罪名被削职为民流放,他的那两万军队也被诸葛亮收编。他的这种下场,是他自己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对三国历史熟悉的朋友,都知道三国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这个故事被后人作为君臣相知的典范。刘备在临去世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能够辅佐,你就辅佐。如果他的才能不足以担负皇帝的责任,你就替代他做成都的主人。诸葛亮听了之后,对刘备表示自己一定会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是刘备将刘禅托孤给诸葛亮,并且让刘禅兄弟以对待父亲的态度对待诸葛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看这段历史,一般都被刘备和诸葛亮的举动所感动。但是,我们一般不注意的是,在刘备的遗诏里,托孤大臣并非仅仅诸葛亮一人,和诸葛亮一同接受遗诏辅佐刘禅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李严。在遗诏中,李严被任命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那么,既然刘备那么信任诸葛亮,他为什么又任命李严为诸葛亮的副手,并且还统管军权呢?一、才能出众的李严。刘备任命李严做诸葛亮的副手,而且还主管军事,当然是因为李严的才能出众。李严曾经在刘表、刘璋的手下任职,都获得了拥有才干的称誉。在刘备夺取西川的时候,李严身为成都令,他奉命率军在绵竹阻击刘备,可是李严却不战投降了刘备,刘备封李严为裨将军。在刘备夺取西川之后,李严又被刘备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严在地方任职的这一段时间里,不但显露了他的政治才能,也表现出他的军事才能。他在平定马秦、高胜的叛乱时,面对几万叛军,李严仅仅率领几千郡中的民兵就消灭了他们。在面对高定的侵犯,李严又亲自率军击败了他。从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可以看到李严的军事才能。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失了大批的军政人才,在撤回永安后,他在剩下的这些人员中,选中了李严。他召李严到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实际上当时刘备体弱多病,他是委任李严来承担对抗东吴入侵的任务。李严也不负众望,阻止了东吴的攻势,保证了蜀汉东吴的安全。正是李严拥有出众的军事能力,刘备才在遗诏中将军权交给李严,让他统中外军事。同时为了东线的安全,让李严留镇永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仅仅从军事才能来说,诸葛亮长于治国理政,军事方面是他比较欠缺的地方。刘备对诸葛亮的这个特点十分清楚,所以对他任用的时候,主要是用他的长处,在治国和外交上倚重于诸葛亮。在对外采取军事行动的时候,刘备一般亲自出马,带着庞统、法正、黄权这些谋士,而将诸葛亮留在后方,保证后方的稳定,前线的后勤供应。在刘备去世时,他针对诸葛亮在军事上的短板,特意任命李严来帮助他。如果发生军事行动,李严在前线指挥作战,诸葛亮坐镇后方保证供给。这样,蜀汉的形势可能会好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刘备对蜀汉政权的考虑。刘备任命李严做诸葛亮的副手,主管军事,不仅仅是对李严的军事才干的看重,这中间也有着有着刘备对蜀汉政权的通盘考虑。在这种任命中,充分体现出了刘备高超的政治手腕。首先,从人事派别搭配上来说。在当时,诸葛亮作为荆州派人士的领袖,在蜀汉政权中,自然要重用荆州派的人士。而李严和各个派别的关系,则比诸葛亮要好得多。李严的出身可以算是荆州人士,他在刘表的手下任职,直到曹操南下荆州的时候才投靠了刘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李严在刘璋手下任职期间,和刘璋的部下关系很好。比如对于孟达这个刘璋的老部下,李严在拉拢他回归的事上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李严在给孟达的信件中就写道,说自己和诸葛亮一起接受刘备的重托,由于责任重大,希望孟达能够回来帮助自己,“思得良伴”。我们可以想到,如果诸葛亮和李严能够精诚合作,那么以两人的组合,就能够团结住蜀汉的绝大多数的人员。益州本土的人员,有李严做代言人,也能够对蜀汉政权更有认同感。有了益州本土派的全力支持,也不会出现后来的刘禅投降的悲剧发生。当时刘禅虽然还拥有一定的实力,可就是因为以谯周为首的本土派拒绝抵抗,才无可奈何地投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点就是维持蜀汉的军政平衡。虽然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口口声声说让诸葛亮自取,可是作为一世枭雄,怎么可能会将自己奋斗一生的成果拱手送人呢?任命李严掌管军事就是刘备的一个预防措施。诸葛亮被刘备委以重任,将所有的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处理,并让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但是,这样一来,诸葛亮的权力就过于集中了。虽然诸葛亮在托孤时承诺要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但是在君主眼中,这些诺言只是诺言。比如后来的司马懿和曹睿关系密切,也接受托孤重任,依然篡夺了曹魏的政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刘备对死后的蜀汉政权的权力进行了搭配。为了以防万一,刘备亲自指定李严统中外军事,并且留镇永安。在防备东吴进攻的名义下,刘备将最后的精锐军队留给了李严。李严留镇永安,脱离在成都之外,假如诸葛亮真的要成为成都之主,那么他就要面对李严的军队。而且李严的手下,都是对刘备忠心耿耿的军队,如果李严怀有二心,这些人也不会听从李严的命令的。这样,留在成都的诸葛亮和留在永安的李严,就成为了互相依存,又互相牵制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诸葛亮和李严都无法心存二心。这样的安排,也体现了刘备的帝王心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李严失败的原因。但是,我们在历史上可以看到,李严最后的下场很可悲。他被诸葛亮弹劾,结果被剥夺职务,废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安置。在诸葛亮死后,李严因为见自己起复无望,也愤懑发病而死。那么,文武全才的李严,刘备的托孤大臣,怎么会落得如此的下场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那个“统中外军事”的任命上。李严在刘备去世的时候,掌握了刘备剩下的大部分精锐军队。他对内安抚百姓,对外抵抗东吴,当得上统内外军事的名义。可是,诸葛亮回到成都后,形势就一天天的发生了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的时候,就派诸葛亮在成都开设军营,训练新军。在诸葛亮的努力下,蜀汉又训练出了十万人马。可是,诸葛亮对于这支人马的军权,却死死抓在手中,不容他人染指。按理说,李严负责军事,蜀汉所有的军队都应该归他指挥。可是,实际上李严手中只有刘备指派给他的那些人马。而蜀汉其他的军队,李严根本无权指挥。再加上当时东吴和蜀汉的关系缓和,双方再次结盟,李严在东线实际上处于无所事事的状况。而诸葛亮以丞相之身,率领蜀军南征蛮中,北伐曹魏。这一切,自然引起了本该指挥这些军事行动的李严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诸葛亮根本就不理睬李严的态度,经过几次北伐的失败,他为了集中力量,又将目光盯上了李严手下的那支军队身上。李严的手下的军队数量虽然比诸葛亮的军队数量少,但那是蜀军的精华,战斗力是诸葛亮的军队不可比拟的。诸葛亮的这个举动,更是引起了李严的反对,他和诸葛亮讨价还价,就是不动。直到诸葛亮让李严的儿子接管李严的权力,这才让李严率领二万精锐进入汉中。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李严负责后勤运输。在这场战役中,由于遭遇了长时间的降雨气候,运粮工作无法完成。李严将困难告诉诸葛亮,要求诸葛亮退兵。可是诸葛亮退兵之后,李严却想推卸自己运粮不利的责任,说粮草充足,不明白诸葛亮为何退兵,还向刘禅上表,说诸葛亮的假装撤退,想以此诱敌交战。当然,这一切都被手里握着李严书信证据的诸葛亮拆穿。李严不得不认罪,落得个削职流放的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看李严最后的遭遇,就感到这里面大有文章。李严最后为何要那么害怕运粮不利的责任,按理说这是因为天气的原因,不可抵抗力造成的过失,与李严何干?李严的这番做作,反而给了诸葛亮制裁他的口实。这简直让旁人看了,觉得不可思议。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明,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件事,那就是军权。李严要夺回遗诏中赋予他的统中外军事的军权,而诸葛亮不但不给,还要夺取李严手中的军队,将所有的军权都集中在自己手中。在这场争夺中,李严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败下阵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李严的下场是咎由自取。这一结果,刘备早在去世的时候就预见到了。因为李严的军事能力虽强,可是政治能力要比诸葛亮相差甚远。如果李严到诸葛亮的手下任职,如果他不听从诸葛亮的指挥,马上就会被诸葛亮轻易除掉。因此,刘备才给李严重兵,并且让他留镇永安,不去成都。这实际上一方面是让李严能够保护蜀汉政权,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李严自己。可是李严利令智昏,经不起诸葛亮的诱惑,忘记了刘备的嘱托,率领军队来到汉中,成了诸葛亮的网中之鱼。他自己被废,他的二万精锐也成为了诸葛亮的囊中之物。幸亏诸葛亮没有谋篡之心,如果蜀汉政权被颠覆,李严就是最大的罪魁祸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在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时,将蜀汉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二人。诸葛亮负责全部的政务,而军权却是交给了副手李严,任命他为中都护,统中外军事,留镇永安。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刘备的政治手腕。他看重李严的军事能力,让他补充诸葛亮的弱项。并且利用李严的人脉,笼络益州本土的人士,维持蜀汉各派别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在诸葛亮大权在握的情况下,让李严率领一支重兵留镇永安,脱离诸葛亮的控制之外,防止万一的意外发生。可以说,李严身上承担着蜀汉各方面的平衡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备白帝城托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