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第一名将邓禹是怎么当上汉朝宰相的?真相是什么

在汉代,地方行政长官拥有很大的权力,除理民、荐贤、决讼、究奸外,还可自行任免属吏。地方行政长官的贤德与否决定当地治理的好坏,因此,朝廷对这一职务的任命十分慎重。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地方长官并不是由朝廷任命,而是由当地百姓向皇帝借来的,他就是东汉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寇恂。“苍生借寇恂”的典故也由此而来。河内未可离寇恂,字子冀,汉代上谷郡昌平县(今属北京市昌平区)人,年轻时曾担任郡里的功曹吏,负责考察辖区内的治理效果,深得太守耿况的器重。王莽末年,群雄并起,各据一方。在反对王莽的斗争中,为改变群龙无首、各自为政的状况,更始将军刘玄被平林军等各支起义军队拥立为帝,称更始帝。更始帝即位后,立即派使者巡行郡县,发布复兴刘氏政权的号召,声称“先归附者保留原来的职务和爵位”。于是,各地翕然响应,纷纷改用汉朝年号,等待诏命。寇恂作为功曹吏,跟随上谷郡守耿况在上谷边界迎接更始帝的使者。为表示与王莽政权的决裂和对更始帝的归附,耿况将上谷郡的印绶亲自交给了使者。按照约定,使者收到印绶后,应对耿况重新任命并归还之。可过了一夜,使者仍无意归还。为防不测,寇恂带兵进见使者,请求将印绶交还。使者不但拒绝,还傲慢地说:“我是天子的使者,你一个小小的功曹吏想威胁我吗?”寇恂不亢不卑地回答道:“现在天下刚刚平定,更始帝的威信尚未完全树立,您作为更始帝的使者,带着符节俯临四方,郡国无不望风而动,准备归顺。您刚刚到上谷郡就要毁弃信义,打击归附之心,那以后又将凭借什么来号令其他郡国呢?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官位来安抚百姓。”使者不吭声,寇恂叱令左右假借使者的命令召见耿况。耿况来后,寇恂拿了印绶便佩戴在他身上。使者不得已,只得以更始帝的名义任命耿况为上谷郡守。后来,刘秀起兵于舂陵,王郎则在邯郸起兵自立为帝,各地豪杰纷纷举起“反莽兴汉”的大旗,各地方郡守也都面临着归附哪一支势力集团的艰难选择。王郎在邯郸起兵后,派遣将领攻取上谷,更始帝急令耿况发兵抵抗。寇恂与门下掾闵业一同劝耿况说:“听说大司马刘秀尊贤下士,士多归附于他。我们可以攀附,以安身立业。”耿况说:“如今王郎兵强马壮、势力强大,我们力不能独拒,怎么办?”寇恂说:“我们上谷郡粮草充实,士卒过万,完全可以自主决定去留。我请求东约渔阳太守,共商大计,王郎不值得考虑。” 耿况深以为然,遂派寇恂到渔阳,与渔阳太守彭宠建立盟约。寇恂从渔阳回来,行至昌平县时,遇到王郎派来的使者。寇恂果断斩杀王郎的使者,与耿况的儿子耿弇南下投靠刘秀。刘秀拜寇恂为偏将军,号承义侯。刘秀平定河内后,更始大司马朱鲔等占据洛阳,与刘秀形成对峙。刘秀要集中兵力开拓地盘,对将河内交给谁来把守颇感为难。大臣邓禹说:“寇恂文武兼备,有治理百姓和驾御众人的才能,河内太守非他莫属。”于是,刘秀拜寇恂为河内太守,代理大将军事。刘秀对寇恂说:“河内稳定,我将因此而兴起。从前高祖让萧何留守关中,我今把河内委托给你,你的主要任务是坚守阵地、转运军需、给足军粮、训练士卒战马。至于更始的势力,不让他们北渡就行了。”接着,刘秀率领军队北征燕、代两地,寇恂则下达文书到各属县,讲武练兵,演练骑射,加工箭矢百余万,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斛,全部供给军队,有力支援了前线作战。对此,刘秀几次以简策书牍慰劳寇恂,以示嘉奖。刘秀将要攻打洛阳时,先来到河内检查备战情况,寇恂请求从军。刘秀说:“河内等地离不开你啊!”寇恂几次坚决请求,刘秀都不肯,遂派了自己哥哥的儿子寇张、姐姐的儿子谷崇带领精锐骑兵,勇做前锋。对此,刘秀十分赞赏,把他们都封为偏将军。东汉“将相和”建武二年(公元26年),颍川人严终、赵敦聚合部众万余人,与密县人贾期联合作乱。当时的寇恂刚被拜为颍川太守。上任数月后,他就将颍川郡的各种叛乱全部平定,社会安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寇恂也因功被封雍奴侯,食邑万户。在此期间,率领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贾复驻扎在汝南,其部将在颍川杀了人。为严明军纪,寇恂将杀人者逮捕,并在集市上当众斩首。屡立军功的贾复知道后极为震怒,认为这是寇恂故意羞辱他,愤怒地表示要与其势不两立。一次,贾复带领军队路过颍川,对左右说:“我与寇恂同为将帅,却被他陷害羞辱,大丈夫岂能被人侵害心怀怨恨却不作决断?今见寇恂,我必亲手杀了他!”寇恂听闻,为避免冲突,不愿与贾复相见。部将谷崇说:“我可带剑在侧侍候,如果发生突变,足以抵挡得住。”寇恂说:“不可如此。过去蔺相如不怕秦王而屈让廉颇,是为了国家。小小的赵国,尚且有此等义举,我难道可以忘记吗?”于是命令各属县准备大量食物,备足美酒,大张旗鼓地迎接贾复大军进城。寇恂也出城迎接,但随后便假托生病回去了。贾复本想率兵追赶,可发现手下的将士都已经喝醉了,只好作罢。寇恂派谷崇向光武帝说明情况,于是光武帝召见寇恂。寇恂到洛阳觐见光武帝,见贾复在座,准备起身回避。光武帝说:“天下尚未平定,两虎怎能私斗呢?今天我为你们和解。”经过劝说,贾复回心转意,不再为从前的事情耿耿于怀。席罢,两人共同乘车出城,结成好友后方才拜别。百姓“借寇君”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光武帝遣使者拜寇恂为汝南太守。寇恂向来重视教育,于是在辖区内修建乡校,聘请通晓《左氏春秋》的人教授学生和当地的官员。汝南大治。建武七年(公元31年),寇恂接替朱浮担任统帅禁军的执金吾,位列九卿之一。第二年,他跟随光武帝攻打隗嚣,而颍川盗贼乘机而起。光武帝对寇恂说:“颍川迫近京师,应当早日平定为宜,想来只有你有能力平定群贼。但是把你从九卿的高位上调离,派到颍川做太守,这一任命也只有你才会同意且能想得明白。”寇恂回答说:“颍川群盗剽悍轻捷,听说陛下远征险阻,才敢乘机作乱。如果听说陛下回军南向,盗贼们必定惶惧归降。我愿率精锐以为前驱,镇守颍川。”即日,刘秀驾车南征,寇恂也跟着来到颍川。由于寇恂曾在颍川做过太守,深得百姓爱戴,百姓听说他来了,无不欢呼雀跃。很快,在寇恂的治理下,当地盗贼作乱的问题得以解决。鉴于此,光武帝认为已没有必要让寇恂留任颍川,可以让他回去,继续出任执金吾一职。颍川的百姓听说后,群集夹道,恳请光武帝说:“希望能从陛下那儿再借用寇君一年。”光武帝看到了百姓对寇恂留任的期待之深,以及寇恂在当地的威望之高,便决定让他留下来。此后,“苍生借寇恂”便成为地方百姓挽留良吏的典故,流传至今。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寇恂去世,谥号威侯。他的儿子寇损继承爵位。寇恂同母的弟弟及兄长的儿子、姐姐的儿子因立下军功被封为列侯的一共有8个人,显赫一时。千古传佳名“神仙虽遇终离别,千古佳名自传说”。回顾中国历史,光武帝刘秀所开创的建武盛世,以及在他之后的明章之治,是政治上比较清明、老百姓幸福指数比较高的时期,而寇恂就是那个时期为官施政的杰出代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寇恂为官的经历多在基层,曾担任河内、颍川、汝南太守。在河内,寇恂不但率领军队击败了更始政权前来抢占地盘的优势兵力,还组织人力物力,亲自督促粮运,使运往前线的粮车“前后络绎不绝”,有力支援了前方军队的作战。不仅如此,寇恂还用河内的税赋接济当时朝廷文武百官的禄米,为稳定后方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梁武帝萧衍称赞道:“昔萧何镇关中,汉祖得成山东之业;寇恂守河内,光武建河北之基。”梁武帝把寇恂和西汉开国三杰之一的萧何相提并论,可见寇恂在东汉初期开创基业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在汝南,寇恂不但取信于民,执行轻徭薄赋政策,而且重视教育,广修乡校、传习经典作品,提高当地群众和官员们的文化水平。在颍川,当地百姓不愿他离去,乃至向皇帝“借用”。寇恂遂了百姓的愿望,留在当地继续镇抚吏民,接纳余下的盗贼归降,发挥了基层治理筑牢维稳的作用。私德高尚,受人敬重。范晔在《后汉书》中将寇恂与名列东汉开国第一功臣邓禹同列一传,评价寇恂道:“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说的是寇恂不但懂得儒家经典理论,而且按照儒家的要求修身养德。他为人大方,经常将所得俸禄厚施给朋友、故旧及跟从他的吏士。他经常对人说:“我依靠士大夫的帮助才有今天,怎么能够独享富贵呢?”寇恂的一言一行赢得了世人的敬重,当时的人们把他视为长者,认为其有宰相的器量。掩卷而思,从“苍生借寇恂”的故事中,我们可从两方面汲取为官从政的智慧:一方面,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一定要到基层去磨炼,在长期的实践锻炼中砥砺而成;另一方面,要知群众苦、问群众寒、解群众难,不仅要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还要将群众智慧汇集到工作中,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少了这份民本思维,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为民,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古代官员能做到的,今天的党员干部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作者简介:仝晰纲,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翠莹,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中国史研究生)
中国历史有这悠久的发展过程,这过程不仅漫长,而且充满着神奇与光辉。在这个过程中,闪现过无数优秀的思想,也闪现过无数有趣的灵魂,更闪现过无数杰出的英雄。但是因为历史太漫长,有些人虽然出众,却因为敌不过时间,而被埋在故纸堆里,渐渐被人遗忘。但是,这些人本不该被忘记,因为他们曾经无比出众,曾经为国家的发展做过巨大贡献。所以,我们应时常找寻历史,找寻被时间遗忘的人物。今天,找寻到的优秀的历史人物就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宰相,他不仅个人成就卓著,而且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后代,非常让人倾佩,这个人就是邓禹。邓禹和其他很多优秀人才一样,都是在大汉朝这个富足开明的时代孕育出来的人才。他是东汉时期的大臣,是光武帝的辅佐者。汉朝虽然强大,但是也经历过一些政变,曾被王莽夺走过一段时间的政权。但是刘秀又打败王莽,重新恢复了汉家的江山,这个过程中,邓禹功不可没。邓禹从小才能出众,他在求学的时候遇到了后来的皇帝刘秀。当时两人私交非常好,常在一起探讨学问,分析天下形势。刘秀比邓禹年长,气势非凡,邓禹非常赏识这位兄长,后来刘秀起兵,他大老远奔波去找刘秀,至此一直在跟随身边。刘秀对这位旧时的朋友很重视,每逢大事,总会与邓禹商讨,而邓禹经常能提出与众不同的建议,给刘秀提供了许多帮助。因为出众的才能,邓禹年仅二十四岁时就被提拔为宰相,朝中诸事都要过问他。就这样,邓禹尽心尽力辅佐刘秀,从他起兵之时一直追随到他建立了强大的王朝,贡献巨大。除了个人为汉朝做出巨大的贡献外,他还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后代,他的后代中,女性尤其出色,她的孙女邓绥25岁成了太后,在汉朝占据重要地位。邓绥这个太后非常不简单,可以说是历史上女政治家之一。她年少入宫,因为家世高贵,品行高洁被封为皇后,还生育了一个儿子,日子非常美满。但是没过几年,皇帝却突然去世,只留下孤儿寡母。这时年仅二十五岁的邓绥一肩挑起汉家江山,辅佐幼帝,收归权力,完全掌握了朝廷的大权,成为了真正的主政人。邓绥从二十五岁一直掌权,到自己去世,皇权还在自己手里,在她执掌国家政权期间,一心为民着想,做了很多好事,受到众人赞扬,而邓禹也因此常被看做教育后代的能手。总之,邓禹自己一生充满传奇,而他的家族,也产生了很多优秀人才,是汉朝非常传奇的一个大家族。他们天生充满智慧,有魄力,也有能力,为汉朝江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可惜的是,现在很少人知道他的功绩,被历史淹没。退休教师的退休生活,教育任重而道远!运营,教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首页
>
文库
党刊推荐
《前线》杂志
2021年01月26日 13:47我国古代武将的军职称号有大将军、偏将军、裨将军、牙门将军等,也有冠以威武字样的将军头衔,如骠骑、车骑、虎牙将军等。然而在中国军事史上,还有一位被称作大树将军的将领,这就是东汉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冯异。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今属河南宝丰)人,喜好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和《孙子兵法》。大树将军并非正式的官衔,而是当时士兵们送给冯异的别号。军中名将 居功不伐王莽新朝末年,爆发了绿林、赤眉、铜马、新市、平林等农民起义,同时,一些贵族、官僚、土豪也乘势而起,举起了反莽兴汉的大旗,其中刘縯、刘秀兄弟起兵于舂陵。反莽义军的兴起,威胁到新莽政权的统治。王莽一方面派兵镇压,一方面布兵防守。此时的冯异以王莽政权郡掾的身份监管五县,并与父城县令苗萌共同守卫父城,抵抗义军。刘秀率军进攻父城不下,便屯兵在距离父城不远的巾东乡。有一天,冯异离开父城到其他县检查防御工作,途中被刘秀的士兵抓获。当时,冯异的从兄冯孝等人已经跟随刘秀参加义军,便以人格担保,向刘秀推荐冯异。于是,冯异得到了刘秀的召见。冯异与刘秀一见如故,引为知己。冯异说:“我归汉,只能发挥一个人的作用,不足以改变双方部队的作战实力。我愿说服我监管的五个县归于汉军,以报答您的知遇之恩。”于是,刘秀让冯异返回父城。冯异把自己遇到刘秀的情况向父城县令苗萌作了通报,苗萌表示愿与冯异同生共死。不久,刘秀途经父城,冯异等人开门迎接,并奉送犒劳将士的物品。刘秀任命冯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当时,新市、平林诸将帅拥立刘玄为皇帝,是为更始皇帝。刘玄为排除竞争对手,杀死了威望较高的刘縯。兄长被杀,刘秀却不敢反抗,在众人面前甚至不能流露出悲伤的神情。冯异劝刘秀说:“天下被王莽迫害已深,人们思汉已久。如今更始诸将横暴贪虐,所至掳掠,百姓失望,无所依靠。今公兵强马壮,可独当一面,建汤武之功。宜分遣官属,徇行郡县,审理冤结,布惠百姓。”刘秀采纳了冯异的建议,积极争取脱离更始、独立发展的机会。不久,刘玄命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出兵河北。从此,刘秀摆脱了更始诸将的直接监控,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当时河北形势纷繁复杂,地方武装林立,群龙无首,要将这里纳于统一控制之下十分困难。特别是王郎在邯郸起兵,自立为帝,挡住了刘秀大军进军河北的道路。一日凌晨,刘秀到达饶阳无篓亭时,天寒地冻,肠饥身疲。冯异设法弄到一碗热豆粥送给刘秀。及至南宫,又遇到大风暴雨,刘秀躲避在道旁空舍内。冯异与邓禹等人捡拾柴草,生火为他烤干湿透的衣服。恰在这时,王郎追来,刘秀一行逃奔至滹沱河,幸亏河水结冰,才得以从冰上过河,避过一劫。刘秀在河北站稳脚跟后,派冯异到河间地区招兵买马,开拓地盘。冯异因功被拜为偏将军,击败王郎后,又封为应侯。为限制刘秀势力的壮大,更始帝命舞阴王李轶领兵30万,守卫洛阳。刘秀则以冯异为将守卫孟津,与更始的军队对峙。最初,李轶本与刘秀一起结义,反对王莽,有生死之约。但在刘玄称帝之后,李轶参与了陷害刘秀兄长刘縯之事,以致兄弟反目。到了此时,他虽有意归顺刘秀,但心内不安。冯异利用了李轶的矛盾心理,写信给他,让其暂不与刘秀的军队作对。李轶接受了这个建议。冯异没有了后顾之忧,顺利北攻上党,南下成皋,收复了十几个县。在反对王莽的过程中,冯异功勋卓著,加之与刘秀有患难之交,日受重用。但冯异并没有居功自傲,反而更加谦逊谨慎,遇人遇事隐忍退让。在路上遇到其他将领时,无论对方级别高低,他总是主动带开马车让路。他率领的部队行止进退整齐有序,是刘秀军队中的楷模。每当战斗结束后宿营时,将领们往往喜欢坐在一起争功论赏,甚至吵得面红耳赤,唯有冯异独自坐在一旁的树下休息,从不居功自夸。久而久之,将士们为冯异这种淡泊名利、不与人争的作风所感动,戏称他为大树将军。刘秀攻下邯郸后,准备重新整编军队,士卒们都愿意归于大树将军麾下。这种来自士卒们的爱戴,让刘秀更加器重冯异,也使得大树将军的称号广泛传播开来。居安思危 勿忘在莒随着反莽斗争的节节胜利,刘秀的势力越来越大。而刘玄却因滥杀无辜引起诸将不满,最终被赤眉军等武装联合攻打,兵败投降,不久被杀。刘玄被杀后,诸将劝刘秀即位。刘秀召见冯异,征询意见。冯异说:“更始败亡,天下无主。在此之际,宜从众议,早日登基称帝,这是上为社稷、下为百姓,并不是为个人的私利。”刘秀心动,冯异遂与诸将定议上尊号。刘秀即帝位,是为光武帝,建立了东汉政权。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冯异被封为阳夏侯。光武帝特诏冯异归家祭祖,并命太中大夫送去酒肉,二百里内的太守、都尉及以下官员都去冯异的家乡参加祭奠,可谓风光无比。后来,赤眉军战火又起,大司徒邓禹亲自戡乱,仍未能平定。光武帝派冯异代邓禹讨伐,并亲自送至河南。临别,光武帝叮嘱冯异说:“近年来,当地百姓连遭王莽、更始之乱,又遭赤眉劫掠,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须不要掠地屠城,以安抚百姓为上。卿定能以百姓苦楚为念,勿贪征战之功,徒增百姓痛苦。”冯异受命,引兵而西,所至之地,皆广施朝廷恩威,关心百姓疾苦。当地盗贼都为其感化,纷纷率众投降。冯异与赤眉军在华阴相遇,相持六十余日,大战数十回合,也未能取胜。后来,邓禹深陷包围之中,冯异前去救援,在回溪(今河南宜阳境内)又被赤眉军打败。冯异只得抛弃战马,带着几个残兵回到营寨。为鼓舞士气,刘秀遣使者拜冯异为征西大将军。随后,冯异重新召集了被打散的士兵,和赤眉军再次交战。这次他想出了绝妙的一招:让一部分自己的士兵打扮成赤眉军的样子,埋伏在道路两侧。第二天,双方大战到太阳落山,正当赤眉军士气衰弱的时候,冯异事先埋伏好的手下乘势杀了出来,赤眉军一时难以分清敌我,混乱之中溃散。冯异终于大获全胜,平定了赤眉军的叛乱。光武帝说,冯异虽曾经遭遇惨败,但最终大展羽翼,取得胜利。先有所失,终有所得。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赤眉虽降,但其残部仍盘踞各地,有的甚至自称为王,割据一方。光武帝诏拜赵匡协助冯异,运送军粮到冯异军中。在赵匡的协助下,冯异将赤眉旧部一一击破,次年,又大破公孙述,基本稳定了大局。冯异长期在外用兵,深得关中百姓拥戴。有人上书说冯异在关中十分专制,斩杀长安县令,有至高的权威。百姓都拥戴他,称其为咸阳王。光武帝把奏章给冯异看。冯异十分惶恐,上书谢罪说:“臣本书生,遭遇乱世才进入军队,位至大将,虽然立有不少战功,却都是陛下谋划指挥的结果。臣在外率军作战,也有因形势变化而私自决断的情况,事后也思量是否有违国家利益。今风传臣专制关中,臣不免战栗惶恐。”刘秀说:“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必自疑而惧。”刘秀的高度信任,更坚定了冯异为国家社稷尽心竭力的决心。建武六年(公元30年),天下已太平,冯异回到京师。刘秀亲自接见了他,并对朝中公卿大臣说:“冯异是我当初起兵时的主簿,为我披荆斩棘,平定关中。”随后,刘秀赐给冯异珍宝、衣服、钱帛等,并对他说:“当年无篓亭的豆粥、滹沱河边的麦饭,怎么能忘记呢?即便赐你再多的财宝,也难以回报。”冯异见刘秀现在的生活豪华奢侈,便回忆起当年创业的艰辛,说:“臣闻齐桓公即位后,管仲劝他不要忘记在莒国避难的日子。臣今日亦望陛下不忘河北之难,我亦不忘巾车之恩。”冯异在京城期间,多次应邀参加刘秀的宴请,君臣相谈甚欢。十余天后,冯异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先是进军义渠,后平定北地、上郡、安定、天水等郡,威震西北,开拓了不少疆土。建武十年(公元34年)夏,冯异和诸将进攻落门(今甘肃武山县洛门镇)时,病发而死于军营之中,谥节侯。高风亮节 千古永辉冯异身为东汉名将,一生基本都在战场上度过。除了他久经沙场,为汉朝立下的赫赫战功外,更为世人所称道的是他的高风亮节、居功不傲的情怀。老子曾言:“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是说,不自我表现,反能显扬;不自以为是,反能突出;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劳;不倨傲自大,反能长久发展。冯异的成功和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点。对于想要建功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来说,大树将军无疑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除此之外,冯异居安思危,提醒刘秀越是处在安逸的环境中,越不能忘记过去的艰苦岁月,要预防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并为之做好准备。在成功面前,冯异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劝光武帝以史为鉴,为汉初的政治清明作出了贡献。今天回顾冯异的成长历程,不得不感慨他突出的人格魅力。唐朝诗人李商隐在《武侯庙古柏》中曾言:“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前一句是说,光武帝时期的名将冯异从不与人争功,每当朝廷论功行赏,他都悄无声息地坐在一旁的大树下,丝毫也不关心赏赐的事情,所以后来人们看到大树就会想起冯异;后一句是说,周武王的大臣召公辅佐武王施仁政,深受人们敬仰,巡视南方时曾停在一棵甘棠树下休息,人们为了纪念召公,就作了《甘棠》诗怀念他的德政。大树有幸遇冯异,甘棠明志记召公。李商隐把冯异与召公相提并论,足见冯异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作者简介:郑立娟,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责任编辑:王梓辰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1/0126/1115516.s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汉邓奉 的文章

 

随机推荐